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工作技巧
致富的心魔:金錢、成功與自我懷疑的致富人生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 致富的心魔:金錢、成功與自我懷疑的致富人生

  • 作者:安德魯・威金森
  • 出版社:感電
  • 出版日期:2025-04-30
  • 定價:480元
  • 優惠價:79折 379元
  • 書虫VIP價:379元,贈紅利1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60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賺錢永遠不嫌多,重點是怎麼活在這條路上 當你只願活在數字裡,人生就變成一場輸不起的無限賽局 凌晨五點,私人飛機的引擎轟鳴,威金森的名字已經登上富豪榜,帳戶裡的錢多到花不完。 三十多歲,成功得令人嫉妒。可是,他的心跳得比飛機起飛時更快。 他翻開手機,一條訊息跳出來:競爭對手完成一筆更大的交易。 他放下手機,望向窗外的黑夜,開始胃痛、胸口發悶。 「這還不夠。」幾年前,他告訴自己:「只要賺到一千萬就夠了。」 後來變成:「再撐一下,等到一億。」然後是十億…… 可是當數字變成九位數,他卻更害怕了。為什麼沒錢讓人焦慮,有錢讓人更焦慮? 因為這個世界的規則很簡單:你不往前跑,就會被吞噬。 你可曾認真檢視,隨著財富增長伴隨而來的隱藏成本? 在致富路上該思考的從來不該是「多少才夠」而是如何「負擔得起」 ★ 不到30歲管理數十家公司,建立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帝國 ★ 蒙格提議將公司托付給他、巴菲特經比爾蓋茲介紹,主動聯繫他 本書作者威金森25歲創業,37歲時身價突破十億,並受到傳奇投資人蒙格的青睞。但他的起點不是來自資本支持,而是一間狹小的公寓,一邊當咖啡師,一邊在筆電前摸索,什麼事業能讓他又賺錢又成功。威金森的第一家公司Metalab,最初甚至是個「假裝直到變成真的」的故事,網站上展示的專業團隊,實際上只是幾張設計師朋友的照片,直到真的接到案子,才改變了他的命運。 創業帶來的刺激感,讓威金森沉迷於「更快、更大」的成就感,直到他賣掉公司,帳戶裡第一次出現七位數,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善用資產,而是該怎麼花。他買跑車、豪宅、租遊艇,沉浸在奢侈生活中,卻發現快樂轉瞬即逝。 當財富增長,他的焦慮也隨之升高——害怕損失、害怕決策失誤,甚至害怕別人知道自己有多少錢。他發現,致富的關鍵不在於擁有多少,而是能否駕馭財富。 為什麼讓人致富的關鍵是心態而非能力? 因為你的資產規模,永遠不會超過你的認知水準。 這本書提出了一個核心觀念:金錢不會主動停留在你身邊,只有當你的心態能承受它帶來的壓力,才會真正留得下來。隨著威金森不同階段的財務狀況更是一再驗證,在致富路上的心魔如何阻礙我們獲得真正的自由。 1. 渴望成功的壓力與消費成正比 致富的路上經常會碰到壓力時刻,壓力升高時,我們經常犯下「花錢」紓壓的錯誤。威金森描述自己如何在事業巔峰期,瘋狂購買奢侈品、享受極致體驗,試圖用金錢填補內在的不安全感。但這些只會帶來短暫的多巴胺衝擊,反而讓人更加空虛。 2. 拚命「賺更多」,留給下一代 許多人累積財富,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但問題是,財富可以傳承,財富的心態卻不能。威金森發現,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一個關鍵事實:如果你的後代沒有與財富匹配的認知,那麼他們最終只會變成資產的消耗者,而不是管理者。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富豪家族,最終還是落入「富不過三代」的結局。 3. 努力提升賺錢能力,卻忽略強化財富認知 神不會給人超過他們能承受的困難,世界也不會給人超過個人能駕馭的財富。轉不夠從來不是不夠努力的問題,而是認知不足的限制。 威金森用他的人生故事,揭露了追求財富的路上經常被忽略的重要真相—— 金錢無法直接轉化成安全感,唯有熟知自己的能力圈,讓財富增長與心態負荷對齊,才能停止奔跑,獲得真正的自由。 海內外重量級推薦 Manny Li|《曼報》創辦人 VK|「VK科技閱讀時間」創辦人 Zoey|「佐編茶水間」創辦人 王怡人 Jenny|「JC財經觀點」創辦人、《美股投資學》作者 瓦基|「閱讀前哨站」站長 抹布Moboo|「科技工作講」podcast主持人 洪瀞|成大教授、暢銷書《自己的力學》 、《先降噪、再聚焦》作者 郝旭烈|「郝聲音」Podcast節目主持人 陳鳳馨|資深媒體人、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游庭皓|財經直播主 黃晨皓|PopDaily 波波黛莉共同創辦人 愛瑞克|《內在成就》系列作者、TMBA 共同創辦人 雷浩斯|財經作家、價值投資人 劉仲彬|善言心理治療所長 ——致富同路人 共感推薦 (排序依姓名筆劃排列) 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原子習慣》作者 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致富心態》作者 比爾.艾克曼(Bill Ackman),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執行長 夏恩.派瑞許(Shane Parrish)|《終局思維》作者、Farnam Street部落格創辦人 德瑞克.席佛斯(Derek Sivers)|CD Baby創辦人 雅各.衛斯柏格(Jacob Weisberg)|Pushkin Industries作家及共同創辦人 莫尼斯.帕波萊(Mohnish Pabrai),《下重注的本事》作者 蓋伊.斯皮爾(Guy Spier),投資者暨《華爾街之狼從良記》作者 蘇菲亞.阿莫魯索(Sophia Amoruso)|暢銷書《正妹CEO》作者 寇迪.桑切斯(Codie Sanchez),教育公司Contrarian Thinking創辦人 山姆.帕爾(Sam Parr)|My First Million共同主持人 大衛.森拉(David Senra)|Founder主持人 ——重量級推薦

目錄

第一部 億萬富翁 第一章 你的數字是多少? 第二章 威金森家族的詛咒 第三章 除毛診所救了我 第四章 失敗與抽身 第五章 我們的金礦 第六章 一場歌舞伎表演 第七章 比利時松露屁 第二部 不可避免的損失 第八章 世界上最無聊的好工作 第九章 把老奶奶推到屋頂 第十章 第一個五千萬美元最容易 第十一章 被鯊魚咬傷 第十二章 反目標的收購策略 第十三章 價值七千萬美元的咖啡 第十四章 不會致命的皮肉傷 第三部 永不滿足 第十五章 觀金錢的虛榮之火 第十六章 小蒙格 第十七章 令人驚豔的味蕾 第十八章 誰想成為億萬富翁? 第十九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章 你這個混蛋 第二十一章 奧馬哈的先知

內文試閱

現在是清晨五點。今天是我人生裡最重要的一天,這一天我等了十幾年。這真是讓人不可思議的一天,一切都將順利的一天。 我迅速沖了個澡,穿好衣服,躡手躡腳地離開家門,以免吵醒兩個年幼的兒子。天色仍暗,清晨裡唯一的聲音,是在車道盡頭等我的休旅車發出的怠速聲,以及我沿著鵝卵石拉著行李箱發出的「咔嗒咔嗒」聲響。 當機長從二十六號出口駛進機場時,我興奮到覺得飄飄然。要不是低頭查看手機裡的電子郵件,我大概會一直興奮下去。我的手機裡有百餘則訊息,是我聘請的執行長、銀行家和律師傳給我的,其中有一則是谷歌的簡單提示,上面寫著我的名字:「安德魯.威金森」。我點擊這則提示時,手機瀏覽器彈出內容,文章標題的旁邊有我的名字,還有一個我從沒想過會和我牽連在一起的字眼。 那是一個讓我覺得難受又陶醉的字眼。 地球上和這個字眼相關的人大概只有三千人,它可以讓女王封你為爵士,或讓你和名人見面,又或者可能讓民眾在你家門口火爆示威。視不同場合而定,這個字眼可以是讚美,也可以是惡言相向。晚間新聞、國會走廊和推特(Twitter,現改名為X)上的鄉民都會談到這個字眼,每個提到它的人幾乎都充滿了惡意或讚美。 在我名字旁邊的那個字眼,是億萬富翁。 這個字眼彷彿會暴露我的行蹤,就好像我站在人群之中,有人朝著我潑了一桶鮮紅色的油漆。現在大家都盯著我看,想知道我是誰,以及我做了什麼才配得上這樣的頭銜。 幾年前的我才二十歲出頭,曾有過一樣不安的感覺,當時有人幫我貼了一個沒那麼聳動的標籤──百萬富翁。但是,根據一位記者粗略的估算,現在的我看起來已經超過那個數字約七百五十倍之多。我從百萬富翁變成億萬富翁。 「億萬富翁安德魯.威金森。」 當我跳下休旅車,登上正在等我的私人飛──那是一台龐巴迪挑戰者六〇五號──我腦袋裡的想法就像一顆鬆脫的彈珠,不斷來回碰撞,轉個不停。機艙內的座椅是舒適的米色皮革,還有非常華麗的木質裝飾。這根本是一間空中小客廳。 當我坐在商業夥伴克里斯對面的座位時,他問我:「怎麼樣?興奮嗎?壓力很大嗎?害怕嗎?」 「我很好,」我勉強笑著說。 「你還好嗎?」他問,注意到我有點不對勁。 「有人在網路上說我是億萬富翁,讓我有點不自在。」 「唉,別這樣嘛,」他咧嘴笑著說,「你被叫過更難聽的。」飛機開始在跑道上滑行時,我們都笑了起來。 其實我還不是億萬富翁,不過還差一點就是了。我感受得到這個詞讓我的脖子發出熾烈的氣息。到了這個時候,我成為億萬富翁已經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的問題。那個標籤──那個字眼──正在追著我。當然,我希望它能夠追上我,因為我想贏得商界的奧運金牌,不管贏得這項殊榮是什麼意思。 我想知道他們是否真心快樂? 飛機起飛時,我往下俯瞰溫哥華島的海岸,那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幾個划著皮艇的人,乘著如調味料色彩斑斕的船隻漂過冰川海灣,一個腳踏車騎士,沿著水邊的冷杉和黑木棉中間騎車。從高處往下看,我們都像小點一樣在地面上移動,努力做著自己的事:寫劇本、創辦一家企業、組織家庭。隨著我們的高度繼續爬升,現在已達到兩千、三千、四千英呎。我不禁在想,此時此刻在島嶼岸邊的人都在想些什麼。我想像有一些人正在擔心工作升遷,想努力沿著職涯階梯往上爬;另一個人則煩惱要換一間更大、更好的房子;還有一個人在整理他的咖啡館帳目,希望今年的利潤更高。我知道那裡有一些正在幫我工作的人,心裡正憂心忡忡,包括一位在我的軟體公司工作的程式設計師,一位在我的網路新聞平台工作的記者,還有一位在我的餐廳裡工作的廚師。 我想知道他們是否真心覺得快樂。 其實,就算我有這麼多錢,我也知道自己並不快樂。 過去幾年,我發現我遇到的人往往有一種現象,那些商界人士常問:「你的數字是多少?」意思是你的銀行帳戶數字要有多少,你才會覺得「夠了」?這當然是個很俗氣的問題,但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因為無論大家的成就高低,每個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幾乎完全一樣:如果可以把我們擁有的東西「翻倍」,他們會很高興。銀行戶頭裡有五十萬元的人,會因為擁有一百萬元而有安全感;有一百萬元存款的人,只需要兩百萬元就覺得安全。原本只有兩位數存款的人,只需要四位數就覺得有安全感,依此類推。那些身家多十倍的人,需要的只是在淨資產後面再加上一個零。 雖然我很不想承認,但我確實是這樣的人。打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夢想大家叫我億萬富翁。我想要這個頭銜沒什麼特別的理由,我之所以想變得很有錢,是出於本能的緣故,因為我清楚記得破產是什麼感覺。當時我想用信用卡買咖啡,心中卻有一股緊張的感覺油然而生。我低聲碎念,拚命禱告不要聽到刷卡機發出刺耳的羞恥聲──刷卡遭拒!這種情況發生太多次了,多到我都記不清了。 我很怕自己擁有的不夠多,這種感覺就像潰瘍灼燒我的胃,讓我一直咬緊牙關度日。長久以來,我一直擺脫不了這種感覺,當時的我太年輕,連該怎麼做都不知道。一股焦慮的暗流在我心裡翻騰著。 我第一次覺得這種情緒稍微減輕,不是因為接受治療或吃了鎮定劑氯硝西泮(Klonopin),而是和家人一起去溫哥華外海遙遠的薩瓦里島(Savary Island)放暑假。這座島沒有汽車,連電也沒有,遊客搭船抵達時,必須帶著行李沿著陡峭蜿蜒的小路,前往各自的飯店或小木屋。我清楚記得當時看到一群一家五口的人,在一條泥土路上費力拖著行李,邊走邊氣喘吁吁。爸爸把行李放在路上停下來喘氣,一個小孩撞到他。那時我心生一計,找來我弟弟和表兄弟,告訴他們只要他們背一個包包,我就願意給他們五個糖果。接著,我在碼頭閒晃,每當有剛進港的船隻時,我就對疲憊不堪的旅客推銷我的方案。 「何不悠閒地散步,讓我們幫你提行李?只要十美元,我們會幫你把行李從碼頭送到旅館門口。」我們就像平地的雪巴人,背著大家的行囊越過島嶼,對糖果的渴望驅使我們往前走。我們放下行李後就馬上就到雜貨店,盡情吃著蜜桃和甘草糖,然後我還剩下幾美元的利潤。雖然只不過是幾塊錢,但對我來說,手裡這些錢讓我覺得寬慰。 我開啟了踏入商界的旅程。我稍微長大後,開始當保姆、煎漢堡、賣電腦,我會找一切可以累積金錢的方法。讀中學時,我會把書包丟在門口,跑到錄影機前面,把《微軟英雄》(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的錄影帶放進去播來看。這是一部談賈伯斯(Steve Jobs)的電視電影。雖然內容很老套,但我已經看了三百遍,研究過賈伯斯、蓋茲(William Henry Gates III),以及賈伯斯當年的合夥人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的每一個作為。我的頭枕著一本叫做《過程本身就是獎賞》(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暫譯)的破舊書本入睡,這是一九八〇年代談賈伯斯的傳記。當時我們班有一個時間膠囊的作業,要我們寫一封信給未來的自己,我很自信地預測表示,我將在二〇三五年掌管蘋果電腦(並和我小學四年級暗戀的對象琳賽.芬奇結婚),並附上該如何經營公司的詳細說明。 我要讓帳戶後面有九個零,才能放鬆胃部的緊繃感 我這輩子對賺錢的癡迷,由此開始。我二十出頭開始經營自己的公司時,會把商業點子隨手記在辦公室周遭的紙條上,或寫在書的空白處。我會對著方向盤大聲叫出語音提示,蘋果語音助理Siri會修改我的內容,以便將來使用。我把各種商業點子詳細建檔,包括各種任務、接下來要採取的行動、要投入的事物、待處理的交易、合作夥伴、要讀的書、創業點子等等。接著,我就像個馱獸一樣自我鞭策。我利用我的焦慮,把焦慮轉化成完成各種無盡待辦事項的動力。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後,有一種方法逐漸從混亂中浮現,並開始發揮作用。銀行員開始叫我「威金森先生」,並拿著看起來高大尚的信用卡給我看。當你把這些信用卡放在桌上時,卡片會發出讓人心滿意足金屬鏗鏘聲。 接著,錢就來了。錢一直來一直來。 然而在我心中,無論我的銀行存款有多少,我仍然是個灰頭土臉的農民,努力撐過飢餓並儲存過冬的物資。我會種植備用的農作物,並把無味的根莖類蔬菜塞滿地窖來養活家人。我需要更多生意、更多員工、更多股票和更多現金流,我要更多、更多、更多。我永遠感覺不到「夠了」的富足感。我常常在回顧人生的後照鏡時,思考過去的煩惱,納悶為什麼當時的我那麼擔心錢的問題?即使到了現在,我還是會擔心我的財務狀況。在焦慮不安的當下,我看不清全局。 此刻,我的視野變高了,我要讓帳戶後面有九個零,才能放鬆胃部的緊繃感。這個數字要夠大,大到不會再讓我有這種匱乏感。 不過,我當時還不知道,這趟和克里斯一起出門談生意的旅程,將讓這個天文數字成真,我也終於能放鬆下來。 眼看家鄉維多利亞消失在雲霧裡,那個龐大數字距離我愈來愈近,三十五歲的我這時候才驚覺,自從我和父母與兩個弟弟在這個寧靜的加拿大小鎮長大,我的生活已經發生巨變。雖然我是家中最年長的孩子,但我只有六・三呎(約一百九十二公分),是家中最矮的小孩。我們三個小孩都有一頭滑順的深棕色頭髮,走起路來總是急促不安,好像都被一股無形的焦慮推著往前。我天生有輕度的脊椎側彎,因此頭部總是微微左傾,給人一種我對所有人說的話都很有興趣的印象。就算我覺得談話內容無聊透頂,頭還是會微微歪著。 我的童年在溫哥華一個稍大的城市度過,距離我們家最後定居的維多利亞大約五十英里(約八十公里)。我小時候住在有錢的地段,那裡非常安靜,大門也不用上鎖。在溫哥華西區一座大公園附近,一條種滿橡樹的街道洋溢著鳥兒的啾啾聲,孩子們自在玩耍,玩街頭曲棍球、蓋城堡,成群結隊地騎腳踏車。但我們家和鄰居不一樣,鄰居家有平面電視,有足以讓玩具反斗城相形失色的視聽娛樂室。但在我家,錢向來是個會引爆情緒的話題。我們家的銀行帳戶很少超過五位數,有時候甚至會降到三位數。 邁向億萬富翁的第一步,成為間諜富豪 這是我的祕密。所以,我的任務就是融入這群有錢人之中。我渴望擁有湯瑪斯(Jonathan Taylor Thomas)的髮型,穿著鞋帶總是沒綁好的Etnies滑板鞋,搭配低腰的湯米.席爾菲格(Tommy Hilfiger)牛仔褲。 但現實是,我會去折扣店Winners的優惠區找衣服,挑去年的品牌,湊出我一身的穿搭,模仿出有錢人的樣子。如果你瞇眼仔細看,我看起來還人模人樣,但這只是表面功夫。和我那些超級有錢的朋友比,我覺得自己就像個窮光蛋,雖然這樣比較確實有點荒謬。 這種情況讓我很不好受。 我想搶走他們嘴裡含的金湯匙,把湯匙熔化,用它換取鈔票改善我們家的生活,換一張我們全家在迪士尼城堡前面笑容可掬的照片、曬過日光浴的皮膚、戴著珊瑚貝殼項鍊,或在茂宜島與海豚共游等。真是個天花亂墜的白日夢。 但我們面對現實吧,我的故事和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說的故事不一樣。我在中產階級的家庭長大,我們家沒有靠食物券過活,也都按時繳納房租。我有一個充滿愛的家庭,餐桌上永遠有食物可吃,但我從來沒有富足的感覺,沒有安全感。我的父母永遠省吃儉用度日,家裡永遠瀰漫著靜悄悄的焦慮,因為當我提到朋友都在做什麼事時,父母就會每天在我耳邊說:「我們負擔不起。」那些話對我的心理造成深刻影響,我想要更多的欲望如影隨形,就像佛洛伊德式的原始衝動不斷循環往復。還有,父母為了帳單吵架的聲音,就像卡通《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在我耳邊發出的嗡嗡聲。 初遇蒙格 幸好,這一切都過去了,或者起碼我是這樣想的。我告訴自己,這些都是幾百萬年前的事了,我現在正安全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搭著一台私人飛機飛往洛杉磯,要去談這輩子最重要的一筆生意。 我在飛機上看著克里斯,他整個人窩在《華爾街日報》後面,身旁的杯架有一杯健怡可樂在不停冒泡。 「你覺得他會是什麼樣的人?」我問克里斯。 「嗯,他說人生快樂的祕訣就是降低期望,所以我們可以假設他是個很悲慘的人吧,」他呵呵地打趣說。 我們談論的那個「他」,正是蒙格(Charlie Munger)。十多年來,蒙格一直是我的商業偶像,也是這次旅行之所以讓我興奮又害怕的原因。 我知道所有和蒙格相關的事,知道他在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長大,他家距離他那更有名的商業夥伴巴菲特(Warren Buffett)只有五個街區。年輕時,蒙格曾在巴菲特祖父於當地開的雜貨店工作,但很奇怪當時他和巴菲特從沒見過面。多年後,他們在1959年的一次晚宴相遇,很快成為好朋友,後來成為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公司的事業夥伴。快轉到今天,波克夏已經連續十二年蟬聯美國《財星》五百大企業前十名。蒙格身價數十億,而擔任執行長的巴菲特,身價則是他的十倍之多。世人公認他們是上個世紀最傑出的商業人士。 我和克里斯創辦我們的公司Tiny時就說過,如果我們只能選擇一個想見的人,那個人就是蒙格。我們甚至託人製作蒙格和巴菲特的青銅半身雕像,把雕像放在我們辦公室壁爐的上面。有一些訪客不知道他們是誰,問說:「那是你們爺爺嗎?」但是,也有很多人馬上認出我們的英雄,也很欣賞他們,還問我們能否也幫他們做一樣的雕像。由於我視一切為潛在的商業點子,所以當我發現很多人都想要蒙格和巴菲特的半身雕像時,我們索性把雕像變成副業,目前每年仍靠它賺取數萬美元的收入。 我能夠按照收入、產業或字母順序,告訴你蒙格和巴菲特收購過的公司,例如Acme磚石公司(Acme Brick Company)、班傑明摩爾公司(Benjamin Moore)、伯靈頓北方聖大菲鐵路公司(BNSF Railway)、冰雪皇后(Dairy Queen)、金頂(Duracell)、水果牌服飾(Fruit of the Loom)、蓋可(GEICO)……我可以繼續說下去,但你應該懂我的意思了。如果益智節目「危險邊緣」(Jeopardy!)僅就蒙格和巴菲特的持股來比賽,我就會是當年的冠軍詹寧斯(Ken Jennings)。 「波克夏持有5.6%股份的公司是哪一家?」 「蘋果!」 「波克夏持有26%──」 「卡夫亨氏食品(Kraft Heinz)!」 和這兩位巨擘相關的每一本書我都讀過,我就像如癮君子一樣渴望得到下一個投資智慧(例如,「賺大錢的重點不在於買進或賣出,而在於等待。」)我可以像那些很會裝模作樣的小孩一樣,背出他們在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Hamilton)最喜歡的台詞,包括說話的語調等等(例如,「用合理的價格買下一家優秀的公司,比用極低的價格買下一家普通的公司好太多。」)我甚至還可以像體育迷那樣,重現美國職棒大聯盟總冠軍賽(World Series)的最後一局,一字不漏地說出他們的投資報酬(波克夏海瑟威的股票,從一九六四年到二〇一四年上漲了驚人的一萬八千倍。) 但我不想只當觀眾,只會背誦該公司的歷史,我也想要自己玩這個遊戲。我希望有一天,會有其他人說出我公司的歷史。 打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一直渴望成為大人物,當個擁有夠多的人。我想當賈伯斯、迪士尼、巴菲特、蒙格。雖然我離這些大人物還很遠,但從所有合理的角度來看,我都算成功了。我們公司是我們從零開始建立起來,擁有超過三十種不同的業務,員工超過一千人,年收入達數億美元。我們的小帝國由各種規模不一的事業組成,這些事業看似隨機,但每一個都滿足了不同的需求。我們在過去近二十年的經營裡,出於興趣而逐漸涉足這些領域。 當我們共同的朋友介紹我們認識蒙格時,他告訴我們蒙格有一家科技公司,那家公司可能需要我們的協助。我們馬上抓住這個機會,規劃這次拜訪,畢竟這是我此生夢寐以求的時刻,我一定要好好把握。 我們抵達洛杉磯時,一輛大型的黑色休旅車在停機坪等我們。我們上了車,司機載我們到酒店梳洗一番,接著我們穿著我們的「制服」──牛仔褲和T恤,然後去搭飛機。我們開玩笑說,要換上一套「適合去見九十歲的人」的服裝。所謂適合九十歲的人的服裝,我們猜應該是要穿卡其褲、牛津襯衫,以及有舒適厚墊的鞋子,上面可能還有魔鬼氈。 車子駛往蒙格家吃晚餐的路上,我和克里斯討論了我們的計畫。我和克里斯已經合夥超過十年,他很了解我的想法,以至於我們現在可以幫對方接話,就像蒙格和巴菲特那樣。我是在加拿大當地的道明銀行(TD Bank)認識克里斯,那時我是這家銀行的客戶。當時我的第一家公司Metalab剛起步,公司的業務是幫矽谷的新創公司設計應用程式。 早在二〇〇九年,我曾經去道格拉斯街的一家分行,在那裡辦一張新的商業信用卡。當時行員告訴我,有一位叫「斯帕林先生」的財務顧問,想和我打個招呼。當我見到斯帕林先生時,很驚訝他非常年輕。他看起來比較像斯帕林的兒子,而不是斯帕林顧問本人。他有一張娃娃臉,沒有鬍鬚,穿著一套不太合身的西裝,西裝大到就像掛在他瘦小的身軀上。他非常友善,友善到不可思議的地步,有一種平易近人的魅力。簡短交談後,我發現他的辦公室到處都是表揚頂尖員工的獎牌,於是我直覺地脫口問他:「你想過離開銀行嗎?我需要一位財務長。」 十幾年後,我們一起經營一家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公司,而且即將和我們的商業偶像查理.蒙格共進晚餐。 當車子駛近蒙格家時,我對克里斯說:「無論他有什麼想法,我們只要淡定就好。」 「是的,」克里斯附議,「先聽他把話說完,我們再評估。」我們希望對蒙格表現出敬重又不諂媚的態度。 富可敵國的富豪生活長這樣? 我以前看過億萬富翁的豪宅,當時是為了參加投資人的會議,或者參加對我買賣過的企業有興趣的人舉辦的會議。他們(多處)的宅邸通常都很大,擺滿了你通常只會在博物館看到的藝術品和雕塑。他們家裡有很多忙碌的工作人員,家中的車道長得像一條街,幾乎都停滿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美元的豪華汽車。有些人還有停機坪。至於蒙格,他的生活比較像個有錢的牙醫或小媒體的老闆,這種老闆製作的電影只會在有線電視播放。蒙格完全不像淨資產比摩納哥國內生產毛額還高的富豪。 這棟房子隱身在漢考克公園(Hancock Park)一條幽靜的小巷子裡,那是洛杉磯最高級的社區之一。雖然這條街上的房子都要價數百萬,但你不會覺得蒙格那棟房子有什麼特別。那是一棟樸素的平房,外牆面積占地不到三千平方呎(約八十四坪),房子是用灰泥粉刷而成,屋頂是典型的陶土瓦片。走道是一條通往屋子雙前門的樸素石子路,門的顏色是讓人舒服的黃色,還有一個老式的黃銅門環。前院很小,只夠種幾叢玫瑰和一棵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的棕櫚樹。周圍還有一個古色古香的白色籬笆。蒙格顯然喜歡簡單的風格。 我和克里斯在日落時分下車,我聽見心臟在胸口怦怦地跳。我們沿著磚頭路走到前門,我按了按門鈴,等人應門。 我覺得自己就像在和心儀的名人約會,汗流浹背,腦中不停練習該如何自我介紹。面對即將到來的夜晚,我激動又緊張。我深深吸了一口溫暖的夏日空氣,試著感受當下。院子裡的紫色藍花楹樹,散發著花蜜的芬芳。遠方傳來洛杉磯的聲音。我四處張望,這才發現保全攝影機正對著我們的臉閃爍紅燈。片刻後,前門打開了,就像舞台上的帷幕打開了一樣,一位四十多歲的男子帶著溫暖的微笑迎接我們。 「歡迎,」他說,「我是蒙格先生的助理奧斯卡,請進。」我們進入大門後,奧斯卡帶我們走向書房,說蒙格在那裡等我們。 當他帶我們經過走廊時,我四處張望,想盡可能捕捉每一個細節。牆上擺滿新舊各半的書籍,餐廳的壁紙非常華麗,還有米色的窗簾和舒適的座椅,整體色調非常柔和。他收藏的藝術品並非出自畢卡索或林布蘭之手(蒙格完全買得起他們的作品),而是一些小巧精緻的油畫和版畫。屋內到處都是精心挑選的紀念品。客廳有幾隻陶瓷鴨,書架上放著東方的餐具,餐廳裡有一套純銀的茶具,還有他在漫長輝煌的職涯裡得到的各種禮物和照片。他的房子看起來完全符合我對有錢人的祖父母的想像。唯一可以看出這裡住著億萬富翁的跡象,是前面的牆裝了和鳥一樣多的監控攝影機,鏡頭全部對準房子的前方。 當我們走進滿是舊書的書房時,蒙格正坐在一張懶惰男孩(La-Z-Boy)的椅子上,雙腿交叉,桌子旁堆著一大疊書,兩盞超大的鹵素燈照在他身上,彷彿他是畫廊裡的一尊雕像。後來我才知道,多年前他動過白內障手術,手術失敗後他失去一隻眼睛,這些燈有助於他閱讀。 他正坐在馬克斯(Andrew Marks)的對面,正是我們這位共同的朋友安排了這次晚餐,並介紹了我們認識。 「查理,」馬克斯禮貌地打斷他說,「這是我的朋友安德魯和克里斯。他們在加拿大經營一家「迷你」的波克夏公司,專門投資加拿大的科技公司。」 「你好,」蒙格抬頭望著我們說。我很驚訝地發現,他看起來竟然和我辦公室壁爐架上的半身雕像非常像。我甚至有點震驚,他那張接近正圓的臉、一縷銀白的髮絲以及那副厚重的金屬框眼鏡,和雕像極像。 「查理,很高興見到你,我們是你的超級粉絲,」我興奮地說。克里斯也一樣興奮,打斷我的話說:「真的是超級粉絲。查理,很高興見到你。」此時的蒙格已經高齡九十七歲了,但我們很快就看出他的頭腦依然清晰。 我們在書房短暫聊了一會兒,然後他們帶我們到貼有綠色和粉紅色花卉壁紙的餐廳。我們來到座位時,我為自己和克里斯的得體穿著鬆了一口氣,因為蒙格穿著灰色的西裝褲、綠色格子襯衫,以及有我猜是有他個人風格的Dexter厚底鞋。我知道波克夏在一九九三年以四.四四億美元,收購Dexter公司。此時此刻的蒙格,正如我想像的那樣,完全是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他極度聰明、有趣、敏銳。 他妙語如珠,彷彿他的話都出自專業編劇團隊之手,但那些話顯然是他自己脫口成章而來。「經營一門經濟前景不佳的生意,就像羽毛球賽裡那顆被別人打來打去的羽毛球。」他一邊說,一邊咬了一口牛排。「如果你知道問題的難度,問題已經解決了一半。」他邊說邊用叉子撈起四季豆。他在吃混合綠沙拉時,對我和克里斯大聲說了另一句格言:「你只需要做對一次,就可以變得非常富有。」 他喜歡賺錢,也喜歡簡樸的生活 對他來說,這些話不是無關緊要的話;這些話非常重要。他說的這些做法、觀點和價值,可以為你的投資帶來一萬八千倍的複合報酬率。他不只是一本懂得該如何致富的活字典,也是一本知道系統該如何運作的活百科全書。無論你的財務狀況如何,他說的系統都能為所有人帶來高品質的商品和服務。雖然他超級有錢,卻喜歡過簡樸的生活。 他說,數十年前他剛賺到他第一個一百萬美元時,他分毫未花,而是把每一分錢都用來繼續投資,同時靠他普通的年薪過活。他沒有因為致富而改變太多。波克夏擁有不只一架飛機,該公司因為擁有NetJets的所有權,而擁有數千架私人飛機的機隊。但是他告訴我們,一直到最近幾年,他都搭阿拉斯加航空的經濟艙去參加好市多(Costco)每一次的董事會會議。 當我隨口讚美他的綠色襯衫,說我很喜歡時,他整個臉興奮地亮起來,然後指着襯衫說:「這些年我一直買里昂比恩(L.L. Bean)的法蘭絨襯衫,但是我上次看的時候一件要賣五十九・九五美元!我決定在好市多比價,結果找到一件不錯的法蘭絨襯衫,只要四十九・九九美元。後來我侄子告訴我去全球速賣通(AliExpress)找,我們在上面比價,發現可以用三十四・九九美元買到兩件裝的法蘭絨襯衫!」我們後來得知,他戴的那塊巨大的金錶根本不是K金,而是他很得意在網路上找到的一款三十美元「特價」品。 多年來,我遇到一些假裝不在乎財富的人,他們身穿要價上千美元的純白T恤,或開著車齡二十年的本田飛度(Honda Fit)去搭祕密的私人飛機。但蒙格看起來真的一點也不在乎任何奢侈品。他熱衷學習,並且會在賠率對自己有利時,善用他的知識下重注。比起私人飛機,他更在乎知識的追求。 多年來,我觀察許多商業大亨,尤其是矽谷的商業巨頭,雖然他們都有非凡的才智,許多人卻常表現出一副他們什麼都懂。馬斯克(Elon Musk)雖然是電動車和火箭領域的天才,卻在社群媒體上擁護他顯然所知甚少的全球貨幣政策,以及他更不了解的流行病學和病毒機制。包括我在內,有一整個世代的創業家都很崇拜賈伯斯,他比世上任何人都了解消費性電子產品與行銷,但他卻對自己的天才深信不疑,甚至認為他比他的腫瘤醫療團隊更了解他的癌症,並嘗試以水果飲食治療他的胰臟癌。當然,這種做法失敗了。 然而談到蒙格時,他之所以讓我覺得他如此與眾不同,在於他在投資、資本主義以及他有興趣的領域裡,包括科學和心理學,他顯然是個先知,但談到其他議題時,他並不頑固或固執己見。他甚至謙虛地說自己並不完全了解投資,表示他不擅長投資某些生意。討論複雜議題時,他最常見的回應是聳聳肩說:「這個很難,」就像辯論時決定放棄,直接跳到下一個題目。 他不需要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只在他所謂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內發表達看法,也就是他專精的領域。實際上他告訴我們,與其努力表現得很聰明,他更傾向避免愚蠢。在充斥著社群媒體和維基百科的時代,很多人想表現得一副他們知道一切事物的答案。但是,如果你和蒙格聊到政治,他會避免表達任何特定的觀點。他只會表示,若非窮一生之力研究政治,政治實在廣泛到難理解。「把所有事都過度意識形態化是錯誤的做法,有所保留比較好,」他說。 當然,這並不表示他不夠見多識廣,尤其談到生意的時候更非如此。我們用晚餐到一半時,一個年紀和我差不多的男子從後門衝進屋子。他說話的速度很快,就像剛喝了五罐紅牛(Red Bull)能量飲料一樣精力充沛。 「查理!我們要趕快出價,」他一邊大喊,一邊急著對我們其他人點頭示意。他對查理詳細解釋一筆似乎是房地產交易的算式。蒙格冷靜地坐著,聽他列出一連串我幾乎來不及理解的指標:「地點」、「大門」、「租金」。 「好,請繼續說,」過了一陣子蒙格說。那位年輕男子拿起他的手機,一邊大聲說一些詞彙,一邊快步走出去。他像閃電一樣迅速來去,整個互動大約只有六十秒。 蒙格看出我們一臉困惑的表情,解釋說那位年輕人是他的商業夥伴邁爾(Avi Meyer),他剛剛核准一筆交易,將以幾百萬美元買下一棟大樓,他們已經共同持有幾棟公寓。阿維的故事非常引人入勝。原來在二〇〇〇年代初期,阿維是蒙格鄰家少年,當時他帶著一本希伯來聖經到蒙格家門前,希望說服他皈依猶太教。雖然他沒有成功說服蒙格皈依,但兩人相處融洽,蒙格成為他的導師。長期相處下來,他們開始一起買房子。幾年後,他們擁有數千戶價值超過十億美元的公寓。對於一個九十幾歲才開始和鄰居小孩一起經營副業的人來說,這個成果已經很不錯了。 我有一個提議你們可能會感興趣 後來,我們移到客廳,在那裡享用甜點草莓蛋糕,並開始談我們的事情。 「所以,」蒙格看著我和克里斯說,「和我說說你們的事業吧,馬克斯說你們非常聰明。」 克里斯剛好坐在蒙格對面,所以他先說。雖然克里斯談到生意向來很有信心,但由於當時的聽者是蒙格,所以他不知道何故認為他有必要站起來說明我們的商業策略,以及我們喜歡收購的公司類型。克里斯詳細說明我們的收入和成長數據,而且不管用誰的標準來看,我們的數據都很漂亮。但是蒙格幾乎面無表情,克里斯就像在對一尊石像說話。 當克里斯說完後坐下來,蒙格只說了兩個字:「很好。」然後,顯然輪到我說話了。我坐著告訴蒙格,我一直都是個很有創業精神的人,我高中時期就在房間用蘋果電腦經營新聞網站,每週賺取數千美元。我談到自己在新聞學校只上了三個月的課就輟學,我當時的工作是時薪六・五美元的咖啡師。後來我創辦Metalab,設計手機應用程式,並在前幾年就賺到數百萬美元。「然後,我和克里斯得知你和巴菲特以及你們的投資理念,這些在在改變了我們的職涯方向,」我說。 克里斯再次接棒說下去,就好像我們是一組沒那麼搞笑的魔術師搭檔「潘恩與泰勒」(Penn and Teller),在舞台上說明魔術的原理。「過沒多久,我們就開始收購科技公司。創投通常不喜歡那種公司,有些人覺得它們很沒意思,」他說。我們經常開玩笑說,我們有網路版的洗衣店和汽車經銷商,這些公司的業務很單純又有利可圖,可以提供人們所需的服務,所以我們用合理價格買下它們。買下之後,那些公司的創辦人要嘛可以繼續留任,要嘛我們幫公司找新的執行長。我們會長期持有這些公司,並讓它們保持現狀,和波克夏的做法一樣。 我們說話時,發現蒙格依然像一尊石像,我不確定他是覺得我們說的話很普通,還是覺得無聊,或者有其他原因。似乎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影響他。他坐著,雙臂交叉,頭微微低著,眼睛望向遠方,就好像我們剛表演了一場他還在消化、還不確定該怎麼描述的抽象舞蹈。他的神情幾乎完全木然。接著,我說了一些話想引起他注意。 「我們真的很喜歡在加拿大的生活,享受安靜和隱私,」我說,蒙格則安靜地聆聽著。「我們很少接受採訪,」蒙格的眼睛連眨都沒眨一下。 「也從來不打算上市。」接下來這句話引起他的好奇了。 「你們看起來很聰明,不過上市還是有它的好處,」他說,欠了欠身。 「為什麼?這樣不會製造很多問題嗎?」克里斯問。他說:「不會,會製造很多機會。」 於是,他開始滔滔不絕地舉出許多原因,說明為什麼上市可以是個理想的做法。他解釋說,在哥倫比亞大學「教華倫如何投資」的人是葛拉漢(Benjamin Graham),葛拉漢把股市形容成「市場先生」(Mr. Market)。新聞、天氣以及一切能讓市場先生情緒起伏的事情,都會影響他的心情好壞。蒙格解釋說:「有時候市場先生會恐懼,因此低估你的公司;有時候他會興奮過度,讓你的股價飆到天際,遠超過檯面上的合理估值,這於是給了投資人大好機會。市場先生可以讓你用物超所值的價格回購公司股票,或者用股票收購其他公司。如果拿捏得當,上市其實很好。關鍵在於不要太在意這件事,永遠都要誠實又勤奮,並慢慢建立起做正確的事的名聲。」 他說的太棒了,雖然他說的大部分內容,多年來我都是從閱讀波克夏海瑟威的文獻中得知,但接下來蒙格說的話,差點讓我震驚到從椅子摔下去。 「嗯,我有一個問題你們可能會有興趣。蒙格家族大部分的財富都在波克夏,但我和朋友在一九七〇年代收購了一家法律出版公司,那家公司和當時大多數報社一樣賺了不少錢,但自從二〇〇〇年代初開始,公司的業務量開始下滑。那家公司目前還在,是一家叫做「每日期刊公司」(Daily Journal Corporation)的上市公司,我是董事長。由於傳統出版業正在衰退,所以我們又收購了一家法律軟體公司,那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金融危機期間,我們從出版業賺到一些意外之財,我也買了一些股票,現在這些股票增值了不少,但我遇到一個大問題。」 他停頓了一下,好像我們是舞台上正在讀劇本的演員,我們於是接著說出我們的台詞。「什麼問題?」我和克里斯把身子往前傾,同時問道。 「我的年紀實在太大了!我已經九十七歲了,我們的執行長也已經八十三歲了!」我們全都笑了起來。 然後,我們沒料到的事情發生了。蒙格先是變得很安靜,他正在思考,在計算某個數學方程式。接著他看著我們說:「你們知道嗎,你們還有一種方法可以上市。」 「什麼方法?」我問。 「嗯,我們需要有人接管我們在每日期刊公司的工作。我們可以把公司合併,合併後的公司由你們兩個管理。你們有優秀的科技公司,我們有數億美元的資金要投資,還有一個可以借重你們專業知識的軟體業務。」蒙格說。 誰能拒絕蒙格? 那一刻,我的頭腦彷彿一片空白。查理.蒙格剛剛說「合併」、「我們」和「公司」?我本來就知道他想和我們談如何幫他處理軟體事業的事,很像查理向他那擅長網路的侄子求助電腦問題。但是,我從沒有想過他竟然提議合併我們的公司。 我非常震驚。如果回到十年前,你告訴我十年後的今天,我會坐在蒙格家的餐廳,與身穿三十四・九九美元格子襯衫的他見面。當大家吃著蛋糕時,他問我是否想要以同事的身分,把我的公司和他的公司合併,我一定會建議你去看心理醫生。就算不是回到十年前,就算只是一小時前,我還在蒙格家門口的走廊前深吸一口氣,你告訴我這頓晚餐會演變成這樣,我會建議你不要再參加什麼奇怪的乞靈儀式。 但我們現在就在這裡。我趕緊思考該怎麼回覆才好。「聽起來非常有趣,」我對蒙格說,一邊抖著手整理我的甜點餐巾紙,想要盡量表現得冷靜從容,但我其實興奮到只想跳到桌上大叫一聲。克里斯顯然和我一樣吃驚,一時間整個人呆若木雞,一副剛被揍了一拳不知道該怎麼反應才好。 蒙格看著我們,好像我們是他壁爐上擺的兩尊銅像。「你們覺得呢?」他問道,把我們兩個拉回現實。 「你認為該怎麼進行?」克里斯問。蒙格接著說明這種交易該如何運作,例如我和克里斯可能成為新公司的主要股東,蒙格和每日期刊公司的其他的股東,則將持有合併公司的剩餘股份。我們將成為公司的代表,他會留在董事會指導我們,我們會管理公司所有日常營運,享受公司上市的好處,但不用承擔實際上市的麻煩。最後,他請我們認真思考一下。 我們離開蒙格的家時,興奮得不得了,我們不僅才和商業偶像共進晚餐,他不僅讓我們汲取他九十七年來的睿智見解,還打算讓我們這兩個來自加拿大維多利亞的普通人,接手他打造的企業。他要把棒子交接給我們。我和克里斯在蒙格家的車道上,跳起來彼此擊掌,就像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裡的獨行俠(Maverick)和呆頭鵝(Goose)兩人一樣。 「我的老天,我們要和蒙格合作做生意耶,」上車時我和克里斯說。 起碼,我們以為事情會那樣發展。

延伸內容

「這是一本相當令我著迷的回憶錄,作者的文筆真摯且引人入勝,講述了一段非凡的旅程。然而,這不是什麼成功學書籍,而是毫不掩飾地揭露了財富背後的代價,不論是人際關係的緊張,還是永無止境的比較心態。我尤其被書中後半部分的反思所打動,作者從『永遠不夠』的追逐轉向探尋真正的動機與人生價值。這段歷程頗為呼應我自己過去幾年的探尋,雖然我的財富與成就遠不如作者,但對『踏實感』的追求都是相同的。無論你是創業新手還是職場老手,這本書都將激勵你重新定義『足夠』的意義。」 ──Manny Li,《曼報》創辦人 「我總是很好奇:我們為什麼深信『只要財富自由,我就自由了』?我好奇這信念究竟是如何被形塑;也好奇多少人有機會去驗證它的真實性。本書從作者身為億萬富翁的角度切入,挑戰這個信念的不可置疑性,探討『真正的自由』與金錢之間的本質關係。推薦給所有相信『財富自由=人生自由』的夥伴們,讓自己接觸不同的觀看視角!」 ──Zoey,「佐編茶水間」創辦人 「《致富的心魔》的作者威金森坦率地分享從困頓童年、創業賣掉公司,累積龐大財富後,內心深處還是有著許多的焦慮和不滿足。跟著作者一起經歷掙扎、不安,到最終走下享樂跑步機、與永不滿足的心魔和解的旅程,是讀這本書最過癮的地方,也讓人反思財富與幸福的關係。」 ──VK,「VK科技閱讀時間」創辦人 「讓人一看再看的精彩人生故事永遠不嫌多!《致富的心魔》是一本讓人深刻反思『成功與自由的真相』之書。安德魯.威金森,一位站在商業巔峰的年輕億萬富翁,揭開了財富背後無聲的焦慮與失控。犀利又誠實的筆觸,分享自己如何在併購數十家企業、創造十億資產後,意識到金錢不會讓人自由,反而可能成為心靈的牢籠。如果你正在追求成功、也懷疑這一切的意義,這本書會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次救贖。」 ──黃晨皓,PopDaily 波波黛莉共同創辦人 「作者以幽默風趣筆觸,寫出從零致富的真實歷程,比小說情節更精采動人。他的經歷,將是創業家與經營者們很好的借鏡!」 ──愛瑞克|《內在成就》系列作者、TMBA 共同創辦人 「就像把商學院和心理治療同時融進一本書裡。」 ──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原子習慣》作者 「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由一個親身經歷過的人寫成,每個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致富心態》作者 「這是個非常坦白的個人故事,談到一位年輕優秀的投資人,如何從他人生裡的成敗學到教訓。我一口氣看完,真的很愛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比爾.艾克曼(Bill Ackman),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執行長 「《致富的心魔》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提醒我們哪些東西值得追求,同時謹慎看待自己的期待。」 ──夏恩.派瑞許(Shane Parrish)|《終局思維》作者、Farnam Street部落格創辦人 「這是一個驚險又獨特的故事:一位低調的男子從一無所有成為億萬富翁,結局出人意料。他一路上的選擇,讓人又羨慕又反感,也不禁讓人反思,如果這一切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怎麼做?」 ──德瑞克.席佛斯(Derek Sivers)|CD Baby創辦人 「談到賺大錢,《致富的心魔》也許是我讀過最棒的一本書,它切中一個核心矛盾:明知道「更多」不會帶來更快樂,卻還是無止盡地追求,甚至為此做出許多荒謬又毫無意義的行為。威金森已經逃離這種惡性循環,為我們帶來扣人心弦的故事。他用第一人稱說明他身為創業家和投資人的獨特經驗,以極其坦率的態度,談論富人通常難以誠實面對的話題。」 ──雅各.衛斯柏格(Jacob Weisberg)|Pushkin Industries作家及共同創辦人 「《致富的心魔》的吸引力在於,安德魯極其坦率地描述他艱辛的創業過程,毫不掩飾地道出一切實際發生過的事,這真是無價之寶!」──莫尼斯.帕波萊(Mohnish Pabrai),《下重注的本事》作者 「威金森在書中娓娓道來不可思議的真實故事。身為數位遊牧民族的他,與華倫.巴菲特、查理.蒙格和波克夏海瑟威代表的傳統與儉樸世界交會。對於價值投資人和科技數位遊牧民族來說,這是必讀之作。」 ──蓋伊.斯皮爾(Guy Spier),投資者暨《華爾街之狼從良記》作者 「《致富的心魔》以原始、毫不美化的方式,揭露創業的黑暗面。它褪去創業光鮮亮麗的外表,展露出真實的一面。對於想要追尋創業真實旅程的人來說,這本書不可或缺。」 ──蘇菲亞.阿莫魯索(Sophia Amoruso)|暢銷書《正妹CEO》作者 「安德魯是億萬富翁遇到禪宗的產物。如果你想變得有錢又渴望得到快樂(誰不想呢?)那就讀他寫過的所有文章。如果我是你,我會從《致富的心魔》開始讀起。」 ──寇迪.桑切斯(Codie Sanchez),教育公司Contrarian Thinking創辦人 「默默花數十年建立龐大企業的人,能夠寫出最好、最能改變人生的商業書籍。大家敲碗 多年後,他們才終於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安德魯和這本書就是這樣來的。」 ──山姆.帕爾(Sam Parr)|My First Million共同主持人 「威金森毫無疑問是當今傑出的年輕創業家之一,他在本書提出他對生活和工作的洞見。」 ──大衛.森拉(David Senra)|Founder主持人

作者資料

安德魯・威金森(Andrew Wilkinson)   從咖啡店打工仔逆襲成億萬富翁的加拿大企業家。高中時,威爾森靠一個自製的科技評論網站賺到第一筆錢,但上了大學沒多久就輟學,跑去咖啡店當起時薪6.5美元的咖啡師。正是在那裡,他自學設計,結識關鍵人脈,創辦了MetaLab——一家後來為Slack和Shopify打造經典介面的公司。   他真正的突破來自Tiny,一家他與合夥人創立的控股公司。Tiny模仿巴菲特的長期持有策略,專注收購盈利的互聯網企業,年收入數億美元。威金森不依賴創投資金,全憑業務產生的現金流滾雪球式成長,37歲時身價突破十億,被譽為科技界的異類天才。   然而,成功並非只有光鮮一面。在《致富的心魔》中,他坦露財富背後的代價:創業初期的崩潰、豪宅豪車帶來的空虛,甚至第一次婚姻的破碎。他用直率的筆觸,探討金錢與幸福的複雜關係,展現了一個既有野心又有脆弱的真實人生。   如今,威金森定居加拿大維多利亞,遠離喧囂,專注於書寫與反思。他將自己的教訓濃縮成這本書,不僅是為了分享財富之路,更是想告訴讀者:成功從來不是終點,而是一場值得深思的旅程。

基本資料

作者:安德魯・威金森 譯者:周群英 出版社:感電 書系:利涉大川 出版日期:2025-04-30 ISBN:9786267523308 城邦書號:A5970027 規格:平裝 / 單色 / 40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