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盤點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藝術設計 > 電影
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傳(經典新版)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 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傳(經典新版)

  • 作者:張靚蓓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5-12-05
  • 定價:680元
  • 優惠價:79折 537元
  • 書虫VIP價:537元,贈紅利2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510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李安經典傳記珍藏版 李安說:這本舊書提醒我「純真年代」的重要,它提醒並慰藉著我,生命中有值得追求與珍惜的東西。 嚮往回到「樂園」是生命無窮的動力! 這本書記述了我電影生涯前十年的第一個大高潮,感覺上,《臥虎藏龍》真是一個階段的總結,一切並非故意,而是自然發展的結果,如今看來,還真是「十年一覺電影夢」! ——李安 寫李安,當初想得很單純、很簡單!我沒想到自己選上的是一座這麼難爬的山。 ——張靓蓓 回顧八○年代以來的「台灣新電影」,那些年來,台灣的確出現了好些傑出的導演,諸如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等人。他們以台灣這片土地為題材,拍出深觸人心的電影,也贏得國際影展的肯定。美中不足但至關重要的是,當時國片的票房每下愈況,得獎電影更是上片難過三日,不靠政府的補助金幾乎無以為繼。 唯一的例外,就是李安。從《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嶄露頭角,引起國際影壇的注目;執導《理性與感性》《冰風暴》《與魔鬼共騎》,打入美國主流的電影工業界;到大放異彩的《臥虎藏龍》,李安從一個懷抱電影夢的南台灣小孩,一躍而成口碑與票房兼具、國際影星爭相合作的國際級導演。看在台灣人的眼裡,李安就是台灣電影的希望與榮耀,深感與有榮焉。 一貫帶著靦腆笑容的李安,電影拍得令國際電影人心服,但向來說的不多。他說,要瞭解他,去看他的電影就好了。誠如其助理所言,李安所接受過的訪問,最多不超過兩小時,但在本書寫作期間,他卻破天荒接受了三次的訪談,其中一回,作者張靚蓓更是三天緊隨著李安作息活動;執筆者不停提問,李安不停地答。李安所言之多,連他自己也感意外。《十年一覺電影夢》從童年開始說起,但主要記錄了李安電影生涯前十年——李安的電影夢如何從夢逐步實現。李安拍的電影,讓我們看到他的藝術思維;李安在電影背後與電影之外所想、所為的點點滴滴,則盡現於《十年一覺電影夢》中。 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李安,於台灣時間2025年2月9日獲頒美國導演工會(DGA)最高榮譽——終身成就獎,成為該獎項創設88年來第37位得主。這也是李安自2021年獲英國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之後,人生第2座終身成就獎。這份榮譽不僅肯定了李安的藝術成就,也印證他在全球電影圈的深遠影響力。 這本書作為李安目前唯一的傳記,不僅讓我們能一窺李安那最純粹的電影生涯前十年,更從他的人、他的事、他的想法中,也觸動引發了我們更深的思考,開啟了我們不同的眼界。 拍電影是個很真切的體驗,裡面有著我許多的掙扎,而且我是帶著許多人和我一起掙扎的。它影響著我,也影響過許多人的生命、生活及情感。 它是我與幻想扭鬥、企圖將它顯像過程中的一抹留痕。 它是我將思緒表達在紙張、膠卷、音符等媒體上的一個烙印。 它是一種顛倒眾生、真情流露的做作。 它是我的青冥劍,是我心裡的玉嬌龍,是我心底深處那個自作多情的小魔鬼。 它是我企圖自圓其說所留下的一筆口供。 它是我想要了解這個世界的一點努力。 不論好與不好、成與不成、順或不順,我都必須面對這些紀錄, 明瞭它矛盾與無常不全的本質,我才能夠坦然,才能繼續我以後的創作與生活。 ~~李安

目錄

新版序 李安 種樹記 張靚蓓 童年往事 電影夢.生命 推手 喜宴 飲食男女 理性與感性 冰風暴 與魔鬼共騎 臥虎藏龍 奧斯卡 電影夢 李安導演作品年表

序跋

一陣子前,姪兒小宏想買一本《十年一覺電影夢》請我簽名送人。結果他跑了好幾家書店都找不到,我才注意到,其實在台灣這本書很久都沒得賣了。於是我和助理李良山聯絡時報出版商量再版。 記得我在一九九六年籌拍《冰風暴》(The Ice Storm)時曾經拿不定主意一部描述一九七三年美東新英格蘭郊區的電影該用「時代片」還是「年代片」來處理?這個問題好像也沒見人定規過。後來我下了決心,二十三年以上就算是「年代」了。因為有了年代我才好定論來龍去脈、因果關係,下手比較敢講分寸。 這本書初版至今正好二十三年。時光荏苒,我正踏入古稀。然而慚愧得很,別說清晰因果,無論是電影還是人生倒是越來越困惑了。 我是在攝製《綠巨人浩克》(Hulk)那整年的時間隨張靚蓓完成這本前半生自傳書的。之後我經歷做了《斷臂山《(Broke Back Mountain)、《色,戒》、《胡士托風雲》(Taking Woodstock)、《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 Time Walk) 與《雙子殺手》(Gemini Man)。在這之後,我又如同回到學校畢業後那樣,一籌莫展的窩居了六年。 在書中所述的電影生涯前十年的基礎上,這二十多年間,我接觸到片廠大製作及其運作,視覺效果/藝術,體驗並開發電影更廣大的可能性。這其中包括工業及創作、發行生態、製作手法、跨國合作、藝術與人文反應等種種。我觸碰到一些更大的禁忌(Taboos)、更深的主題,驚嚇恐懼,懸心吊膽,刻骨銘心。面對自身業障,甚至歷史共業,不一而足,欲語還休。當然,也獲得許多野心與好奇心的滿足。我得了一些金馬、金獅、金像以及老來的終身成就獎,也有許多喜慶溫暖善緣榮耀。 我也闖入新媒體的開發,探索電影未知的領域。3D、High Frame Rate(高幀率)、高反差高亮度,立體清晰如真似幻沉浸的影像,好像打開了第三眼,解構了我鍾愛依托的電影夢,令我困惑不解卻又心馳神迷,不可承受。我受到很多很重的修理,當然打擊不輕,必得忍辱。然而我必須真誠面對,期望能夠建構新的夢境。 比起前十年的電影生涯,我更成熟了,也開始衰老。比起年輕時火氣會更大,對於冒進新進事務會更沉不住氣,急。經歷過夢想的呈現與破滅(disillusion),我更誠心盡力再構。電影跟以前不一樣了,世界也越來越令人不解。這本舊書提醒我「純真年代」的重要,它提醒並慰藉著我,生命中有值得追求與珍惜的東西。嚮往回到「樂園」還是生命無窮的動力,是吧! 靚蓓走了!謝謝時報出版和靚蓓的家人,還有我辛苦的助理李良山,讓本書再版可能,順利。 李安 2024

內文試閱

電影夢.生命 解放了 舞台,改變了我的一生。在此,我的靈魂第一次獲得解放。渾沌飛揚的心,也找著了皈依。 一上舞台我就強烈的感覺到,這輩子就是舞台。清楚了,原來是這麼回事。它擦亮了我的雙眼,呼喚、吸納著我的精魄。我逐漸了解,所謂的升學主義、考大學,除了培訓基礎知識與紀律,對我毫無意義。遵循常規,我的一生可能庸庸碌碌;但學戲劇,走的可能就是條很不平常的路。 但剛進藝專影劇科時,誰也沒當回事。有些人就是去讀一個月,然後辦理休學,準備重考。戲稱影劇科是第一○八志願的我,也打算重考,所以在我臉上找不到新鮮人的喜悅。當時學姊施秀芬(廣播主持人金笛)正編導一齣獨幕劇,還缺個男主角「詩人」,經同學推薦,選中我來演。她覺得我雖沒有詩人的飄逸,但「面部表情」尚可,照他們的講法是,臉上掛著一副多愁善感的憂鬱氣質。這齣戲是個轉捩點,記得第一次站上舞台,強烈的聚光燈灑下來,面對燈光之後黑暗中的觀眾,我第一次感覺到命運的力量,是戲劇選擇了我,對它我無法抗拒。接著又演出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名著《玻璃動物園》(The Glass Menageries)的男主角湯姆。從此在藝專,我一路擔任男主角,演戲不下十五齣,並在民國六十三年拿下大專話劇比賽的最佳男主角,同時自編自導獨幕劇,改編、導演外國劇本,興頭很大。可能國內第一次實驗做圓形劇場即是《泰吉絲的故事》,該劇由友人余季編劇,我執導,我將觀眾席設在中間,四周劃為表演區。一搞戲劇,我什麼都想嘗試。 那時候學藝術,沒有很多大環境,不過藝專的環境很適合我,三專、五專、日夜間部齊聚一堂,總共才七百多人,自成一個小天地,有音樂、美術、舞蹈等七科,大家都是學藝術的,悠遊其中,我覺得很自在。 找到自己 到了藝專後,我才真正面對另一種人生的開始,原來人生不是千篇一律的讀書與升學,我從小到大所信守的方式並不是唯一,其實每天可以不一樣,我有種靈魂出竅的感覺,很過癮。 可是爸爸看了很傷心,因為環境實在很差,我又是他最寵愛的兒子。那時藝專的校舍很簡陋,爸爸第一次送我到學校時,一看伙食及宿舍,難過得說不出話來。因為老鼠正沿著柱子跑上跑下,一間幾坪大的小房間裡擺了七個床位、兩張桌子……,聽說他回家後大哭了一頓。現在那些宿舍都改建成宏偉的校舍了。 第一個學期快唸完時,爸媽一起北上看我。那晚,北一女鄭璽璸校長請我們吃飯,席間鄭校長說:「小安休學吧,住到我家來,我請最好的老師給你補習,明年重考。」 飯後我們父子倆獨處時,爸爸問我:「要不要重考?」 我說:「我覺得我是屬於這方面的!」 爸爸決定支持我,他說:「不要再重考了,不過我有個條件,畢業後出國。」 當時大家心情都很矛盾,我不忍心看爸媽難過,他們也認為我很不甘心,覺得我應該考上更好的學校。 但是我在舞台上找到真正的自己,充滿自信的喜悅,不再六神無主的過日子。 眼界大開 藝專時期,除了在舞台上找到自我歸屬感外,對電影也有了另一層的體會。 打從在娘胎起,我就和電影結緣。媽媽懷我時,最不能抗拒的兩個嗜好就是看電影及啃甘蔗。在我還不會走路時,她就推著嬰兒車帶我進電影院了。那個年代,電影是最佳娛樂。從童年起到求學期間,我看了不少電影,每當心情低潮,電影院就成了我的避風港。看電影時,每逢感人之處我就會掉淚,所以經常是兩眼紅腫的走出戲院,可能這也影響我日後拍電影的品味及要求,希望能拍出感動人心的電影。 記得有一次跟媽媽去看電影,我好奇的問道:「為什麼我們老看外國片?」 媽媽說:「外國片好看啊,等你長大,看看能不能拍更好的國片。」 不過小時候看電影僅只是娛樂,也沒多想,更沒想到電影還能啟發其他的想像,直到進藝專後,我對電影的想法才有所改觀。 藝專時,看了本翻譯的《超級巨星》,才知道電影導演是超級巨星,對作者論慢慢有點認識。麥克.尼克斯(Mike Nichols)執導的《畢業生》(The Graduate)是我的啟蒙電影,一年級時看了這部描寫人生沒有遊戲規則的片子,第一次讓我有「觸電」的感覺,影片裡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不按牌理出牌的調調,以及電影中衝撞社會制約的主題,與我當時的心境有所共鳴。 《畢業生》是部六○年代末的電影,因主題「有違倫常」,到了七○年代初才在台灣上映,本來達斯汀.霍夫曼周旋於母女之間的情節也改了,母女成了姊妹。我連看三遍,感覺到電影不光是講故事,還表達些別的意涵,腦筋開始有點想頭了。 到美國後我又重看了幾遍,對《畢業生》還是喜歡,不過是另一種對社會諷刺劇的喜歡了,因為我對這個社會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我永遠記得它當初帶給我那種觸電的感覺。 一年級下學期時,台北的大專院校間開始流行看藝術片,大家都到台北漢口街的台映試片間去看,每週一部。我看的第一部藝術片就是柏格曼(Ingmar Bergman)的《處女之泉》(The Virgin Spring),帶給我極大的震撼,看完後我兀坐在試片間內,久久不得動彈,也不願出去,連看兩場。第二部是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的《單車失竊記》(The Bicycle Thief),第三部是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慾海含羞花》(Eclipse)。藝術電影這頭三炮就轟得我幾乎久久不省人事。當時台灣所有的藝術電影不如現今,十分有限,也沒有影帶、影碟,所以觀賞藝術電影的經驗非常珍貴。其他各學校有時也會舉辦電影欣賞會,我就一部一部的看。自柏格曼等人的電影裡得到的啟發與感動和《畢業生》又很不一樣,柏格曼讓我感覺到導演的存在,意識到藝術電影的力量。 超八釐米攝影機 那時在藝專,學校拍不起電影,只在畢業前讓所有技術組的同學扣一下十六釐米攝影機,我不是技術組的,一直沒碰過電影攝影機。二年級時,我看到有人在拍超八釐米影片,一個香港僑生說可以幫我從香港帶機器進來,我就跟父親要了錢去買。這是除了書以外,父親送給我唯一跟電影有關的禮物。我把它當寶貝,用這台攝影機拍了一部十八分鐘的黑白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懶散》,靈感來自余光中的短篇小說〈焚鶴人〉,內容敘述一位畫家寫生時看到白鷺鷥在天空自在的飛翔,就想做一隻如鷺鷥的風箏,結果風箏飛了幾次,都飛不起來。在這部劇情默片裡,我想表達藝術家面臨理想與現實落差的挫折與掙扎,我當時也有這種心情,對電影既充滿嚮往又不明所以。 為了拍攝該片,我和朋友趕工了幾天,用竹枝和宣紙完成了戲中所需的鶴形風箏,沒想到試飛時,不小心摔斷了鶴脖子;隔年四月,我又重做道具,才完成片子的。後來這部短片還幫我申請進入了紐約大學(NYU)電影系。 拍片時我從攝影機的觀景窗望出去,我就知道我應該有天分,因為那個世界跟我平常經驗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我可以只「選擇」有意思的東西,在那個世界裡,我可以盡情揮灑,並讓夢想顯影、留下。不過那時候舞台做的多,我對兩個都有興趣。 在藝專,影響我最大的就是教授「電影導演」的王大川老師,我三年級時他去世了,我追隨他,因為他學問好、閱歷豐富,我很崇拜他。 王老師是位蒙古王子,以前在東北很有錢有勢,據他說:「光是統轄的國土,就比台灣大二十倍。」二十八歲當上將軍,至俄國、美國求學,都有祕書、隨從隨行,又唸軍校、理工大學,經歷過輝煌的歲月。他喜歡票戲,在國內,捧戲子、跟名角一起票戲;在國外,捧電影明星、送林肯轎車。初到台灣時,還送了三百輛吉普車及軍備給政府。不過他在教我的時候,可能受過很多委屈,十分抑鬱。我追隨王老師時,他身體已大不如前,住的很破舊潦倒。我有時陪他去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看京戲,有時去給他買麵包,他喜歡明星麵包店的麵包,質感像美國的口味。向他請教任何問題,不論東方、西方,一定有答案。 多方嘗試 在藝專的藝術氛圍下,除了戲劇、電影外,只要是好玩的,我都碰一下。我學過芭蕾,不過時間很短。因為那時編了齣獨幕芭蕾舞劇《阿奇》,換了五個男主角都不成,後來我就自己上場,先去學了一個多月,又演又跳。 當時還寫過一篇一萬多字的短篇小說〈走了樣的焚鶴人〉,述說我拍攝《星期六下午的懶散》的經驗,發表在《藝專青年》上,那是我第一次的寫作經驗。 同時,我還跟申學庸老師學聲樂。記得高中時參加合唱團,每天下午人家掃地我們練唱的一個小時,是我的快樂時光。到了藝專,繼續練聲樂,先跟音樂系學生陳建華練發聲,申老師聽了我的聲音,說我可以練得很好,就破格收我為徒。有時我也和好友余季畫畫素描。 我好像做藝術類都有點天分,不過除了拍電影外,沒有一樣持續下來。電影很適合我,因為它涉及了音樂、舞蹈、寫作、戲劇、視效等因素,我可以在電影裡把這些東西整合起來,變為另一種獨立的表達方式。

作者資料

張靚蓓 美國喬治亞大學視聽傳播碩士、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學士。 曾任: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講師、東海大學美術系講師、台北市立美術館編輯、《中國時報》主任記者。紀錄片《無米樂》、《生命》等片媒體總監。 著有:《凝望.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聲色盒子:音效大師杜篤之的電影路》《電影靈魂深度的溝通者:廖慶松》《夢想的定格:十位躍上世界影壇的華人導演》等。 譯有:《大英視覺藝術百科》、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全集之《埃及與古代近東》、《再見楚浮》。

基本資料

作者:張靚蓓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PEOPLE 出版日期:2025-12-05 ISBN:9786264199810 城邦書號:A2204073 規格:平裝 / 部分彩色 / 552頁 / 16.5cm×20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