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周年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東亞大競逐1860-1910:中日俄三國環伺下的朝鮮半島,塑造現代東亞權力版圖的另一場大博弈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 東亞大競逐1860-1910:中日俄三國環伺下的朝鮮半島,塑造現代東亞權力版圖的另一場大博弈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25-09-04
  • 定價:920元
  • 優惠價:79折 727元
  • 書虫VIP價:690元,贈紅利34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655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2024年美國政治學會賈維斯-施羅德最佳書籍獎─ ─2024年威靈頓公爵軍事史獎章得主─ 宗主國大清 vs 維新的日本 vs 東擴的俄國 朝鮮半島的處境,牽動著整個東亞的命運! 吳政緯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周雪舫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長谷川正人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曾寶滿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廖敏淑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人文中心主任 ──專業推薦 外交攻防╳軍事分析╳敘事史,再探現代東亞與帝國爭霸的新視角   作者席拉・賈格以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初期的朝鮮半島為舞台,講述了一場規模不亞於英俄大博弈的「東亞大競逐」。其以敘事史筆法展開書寫,將各國對於朝鮮及自身利益的打算梳理得淺顯易懂,加上對歷史人物性格與動機的生動側寫,以及別具真實感的敘事方式,令人彷彿置身外交辭令齊發、勾心鬥角的談判桌上。而在軍事行動方面,則仔細考證了當時報章雜誌、記者與駐外人士之紀錄,致力於還原戰場前線,闡明每場戰役的發展都牽動著國際情勢變化,更從戰爭的角度看見各國面對東亞局勢時的軍事實力與策略運用。   彼時的大國衝突,延伸出一系列二十世紀初迄今的國際紛爭:美蘇冷戰、千島群島主權問題、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中國與俄羅斯為了「重返榮耀」再度擴張的野心……透過本書,我們得以回溯這些議題的開端,從朝鮮半島跌宕起伏的命運,洞見當今東亞地緣政治的複雜糾葛究竟如何成形。 ▎朝鮮半島的困境──內部主政者無力、派系分裂,外部面臨列強虎視眈眈   一八六三年,哲宗駕崩。由於其膝下無子,神貞王后趙氏便遴選王族中的幼子繼承王位,是為高宗。數度干政的父親興宣大院君,以及手段強硬的妻子閔妃,兩人互相掣肘,使得高宗難以掌握政事主導權,即便親政後一改先前父親的排外態度,轉而與列強來往,卻也接連簽下多項不平等條約。   朝鮮當局除了要面對國內的不滿聲浪與派系分裂,還有宗主國大清的反覆、日本的強勢叩門,以及俄國蠶食宮廷內部的企圖,內外問題接踵而至,令其進退維谷。 ▎中國、日本、俄國有何盤算──介入內政、強推改革、滲透宮廷……無所不用其極   大清是朝鮮的宗主國。起初表示「兩國雖為宗藩關係,但朝鮮仍保有其自治權」,但這般態度卻為日本大開方便之門。雖曾在壬午兵變後試圖加強對朝鮮的控制,未料日後爆發東學黨之亂,中日聯合出兵鎮壓,隨之而來的衝突最終導致甲午戰爭。戰敗後於《馬關條約》中承認朝鮮完全獨立自主,就此喪失宗主權。   正值維新時期的日本,此時走在成為帝國的路上。起初推派使節前往朝鮮,望其承認明治新政權,然而當時朝鮮鄙夷日方「稱皇」的要求及穿著洋服的姿態,於是對朝鮮的態度便轉向「征韓論」。此後先以《江華島條約》實施經濟滲透,再藉《馬關條約》行主權干預,最後於一九一○年殖民朝鮮,將整個半島納入版圖。   俄國亟欲東擴國界,因而意識到朝鮮的戰略地位之重。當日本的影響力日益增大,俄國也藉由商務與外交手段進入朝鮮,獲得宮廷人士的信任。一八九五年閔妃遇刺身亡,高宗逃往俄國公使館尋求保護,期間他任用俄國軍事顧問,並給予商業特權,俄國勢力逐漸掌控朝鮮宮廷,直到日俄戰爭再度翻轉局勢。 ▎其他列強爭相出手──為維護自身在東亞的權益,英、美、法三國也加入戰局   由於興宣大院君下令鎮壓天主教勢力,並處決九名傳教士與數千名教徒,法國在一八六六年向朝鮮發起懲罰性遠征,卻吃了敗仗。   英國擔心朝鮮若受俄國控制,則俄國將入侵滿洲。為保障其在東亞的權益,遂於朝鮮南部的巨文島成立臨時據點以阻斷俄國海軍補給,日後又為此進一步形成英日同盟。   美國則與朝鮮簽訂《朝美修好通商條約》,將朝鮮拉進大國的權力遊戲之中。日俄戰爭時更出面調停,促使雙方簽下《樸茨茅斯條約》,削弱俄國在遠東的勢力。 ★各界好評★   《東亞大競逐1860-1910》獲得最新一屆(2024年)威靈頓公爵獎章可謂實至名歸……將一個長期受忽視的研究領域,成功納入了塑造今日東亞格局的帝國歷史主流敘事之中。 ──英國知名國防研究學者/威靈頓公爵軍事史獎章評審 麥可・克拉克(Michael Clarke)   席拉・賈格為現代東亞帝國競爭寫下了一段宏大的敘事,成功展現出朝鮮對該區域的重要性遠超過以往認知。 ──美國漢學家 裴士鋒(Stephen R. Platt),《華爾街日報》   在時間跨度與多國視角的架構下,本書對無數政治辯論、外交談判與軍事衝突的細節掌握極為到位,是這些事件的重要資料庫。同時,將朝鮮的競爭重新置於俄國擴張,以及由此引發的利益衝突之中……無論以何種角度閱讀,賈格的敘事都是一部鉅作。 ──德州大學亞洲研究與人類學教授 羅伯特・奧本海姆(Robert Oppenheim),《世界史亞洲評論》   在東亞歷史中,韓國的角色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賈格以精彩的分析與縝密的研究,揭示韓國的命運其實對於十九世紀的亞洲格局,以及一路延續至二戰的動盪區域政治具有關鍵性影響。這是東亞歷史與地緣政治讀者不可錯過的重要之作。 ──《正義之戰:中日戰爭激發中國新民族主義》作者 芮納・米德(Rana Mitter)   精湛的敘事……無與倫比地呈現了朝鮮地緣戰略位置的歷史意涵。本書達成了興許只有敘事史才能完成的事:擁抱歷史瞬間的偶然與變數,為塑造東亞現代性與轉型的過程中,所有理應被納入的行動者發聲;同時深入探究個人、社會、政治與國際現實的情感與苦難,展現全景式的深度理解。 ──美國大學韓國研究教授 Ji-Young Lee,《H-Diplo》   《東亞大競逐1860-1910》勾勒出從一八五○年代至一九一○年間朝鮮在亞洲所處位置的問題,這六十年間歷經多場戰爭與一連串規模較小的衝突與起義……本書細節豐富,出色地處理了不斷更替的談判與談判者,同時掌握住軍隊行動與戰略失誤。 ──卡地夫大學東亞史高級講師 伊恩・拉普利(Ian Rapley),《亞洲書評》   雄心勃勃且視野廣闊……是一部描繪東北亞巨變時代、全面而發人深省的歷史著作。 ──加拿大外交官 馬丁・拉弗拉姆(Martin Laflamme),《日本時報》

目錄

前言 序言 俄國在亞洲的崛起 第一部 新邊境 第一章 朝鮮的慘烈勝利 第二章 日本的朝鮮問題 第三章 朝鮮的開放 第二部 以夷制夷 第四章 大清的朝鮮問題 第五章 另一場大博弈的開展 第六章 俄國通往東方的鐵路 第三部 戰爭與帝國主義 第七章 戰爭的序曲 第八章 勝利、戰敗與屠殺 第九章 雙線戰爭 第十章 三國干涉還遼 第十一章 陸上強權 第十二章 海上強權 第十三章 義和團 第十四章 李鴻章離世 第四部 新盟友,舊敵人 第十五章 新協約 第十六章 俄國的韓國問題 第五部 日俄戰爭──第零次世界大戰 第十七章 大韓帝國戰爭 第十八章 滿洲戰爭 第十九章 奉天 第六部 東亞新秩序 第二十章 《樸茨茅斯條約》與大韓帝國 第二十一章「亞洲的永久和平與安全」 第二十二章 日韓合併 後記 遺留給後世的影響 鳴謝 參考書目縮寫對照表 參考書目

作者資料

席拉.賈格 Sheila Miyoshi Jager

  美國歐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東亞研究系教授,專攻現代東亞與韓國歷史及政治。曾為《紐約時報》、《政客》(Politico)與《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撰稿。著有《戰火兄弟:韓戰未竟的衝突》(暫譯,Brothers at War: The Unending Conflict in Korea)與《韓國的建國敘事:愛國主義的系譜》(暫譯,Narratives of Nation-Building in Korea: The Genealogy of Patriotism),並與芮納・米德(Rana Mitter)合編《斷裂的歷史:亞洲的戰爭、記憶與後冷戰時代》(暫譯,Ruptured Histories: War, Memory, and the Post-Cold War in Asia)。

基本資料

出版社:麥田 書系:歷史選書 出版日期:2025-09-04 ISBN:9786263109391 城邦書號:RH3099 規格:膠裝 / 單色 / 73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