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錢、捐時間,差點連生命都捐出去的「離島狂醫」──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如何活出「第二人生」?
他,曾被稱瘋子醫師,卻也是最溫暖的紅包醫師、候鳥醫師。
他很瘋!
自己開刀不麻醉;心肌梗塞裝了心臟支架隔天照樣看診、開刀……
他很狂!
創新術式發明杜氏刀法還不夠;十年前就成立杜氏實驗室研究細胞治療,搶先全球發表研究論文,還有以他研究命名的miRNA……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是名醫,是慈善家,也是位小提琴家和橄欖球員。
這位「世上最快樂的醫師」,六年經歷三場大病暴瘦超過20公斤,滿腦子想的只有救人和工作,他只求老天爺──
「讓我苦,不要讓我死,因為還要太多人要救了。」
生病前,他的人生優先順序,是救人(包括醫學與發明)、工作(職務所賦予的任務)、慈善公益(捐款與義診)、體育(打橄欖球)與音樂(拉小提琴與收藏的獨樂樂)。
以上「杜氏選項」中,始終沒有「自己」。
生病後,杜元坤的人生優先順序調整了,但,是在上述五項前面加上「傳承與教育」。
在醫學傳承上,他要救更多的人,教更多的醫師,除了言教還有身教;
在公益義診,要讓更多人一起參與,啟動善的循環;
在體育方面,他成立運動文創公司,用運動員農場概念栽培球員,給舞台、辦球賽,成為台灣橄欖球賽企聯之父;
音樂教育上,他捐樂器給缺乏經費的國小樂團,演出美妙的人生樂章;也大方出借自己收藏的百萬名琴,讓年輕音樂家揚名海外。
精彩的斜槓人生還在繼續。
2025年1月,成立21年的義大醫院,從不被看好的西瓜田邊,到升格為醫學中心,對所有義大人都是新的里程碑。
但是,杜元坤不以此自滿,「因為每個目標,都只是下個目標的墊腳石。」
「杜語錄」中,關於人生》
.起心動念很容易,持之以恆很困難。
.在逆境中找到希望。
.言語教人最容易,以身作則最困難。
.以慈悲心待人,以謙卑心待己。
.我把挫折看成試金石,是上天在考驗我是否對自己誠實。
關於醫學》
.(醫學上)創造紀錄的意義,不是為了證明我比別人行,而是把希望的種子散播出去。
.我不能休息,因為還有很多該救去還沒有救到的病人。
.病人的笑容,就是全世界最美麗的風景。是他們讓我覺得當醫師有價值。
.我幫病人治療他的身,但病人帶我回到當醫師的初心。
關於傳承與教育》
.打敗你的老師,製造你的敵人。
.我們這些做老師的苦心、最大的希望是,教育出比我們更好更傑出的下一代。
關於慈善》
.做善事必須要有計畫,而且要有感染力。
.我不是什麼三頭六臂的「怪物」,我也是一個「人」,一個比較「捨得」付出奉獻的人。
.直到兩次大病,我才意識到,得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實踐關懷。
.行善不能只靠自己的熱情,必須串起資源,長期運作。
【本書特色】
走過生死關頭的人生思考:三次大病重擊仍不改其志,甚至更加奮進向前的熱血醫師,「活著,是為救更多的人。」
一個外科醫師的醫學信仰:從杜氏刀法到杜氏療法永遠走在醫學最前沿,他種種的醫學創新都是為人類,而非個人。
個人使命與價值的傳承:從行醫到公益義診,跨到音樂、體育,他以身教作為傳承,感動更多的病人、醫師與改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