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4超級感恩月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神秘的消失:詩與散文的魯凱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 神秘的消失:詩與散文的魯凱

  • 作者:卡露斯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06-10-04
  • 定價:320元
特別活動
★榮獲96年度(第31屆)金鼎獎──最佳文學語文類圖書獎!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卡露斯,是台灣魯凱族目前唯一的一位作家,他的舅公曾是魯凱族中重要的史官,所以他從舅公那兒獲知諸多有關魯凱的重要文化資產,卡露斯立志在有生之年以文學記錄日澤消失的魯凱文化,是台灣原住民文化史上極重要的一人。本書是詩與散文的合集,呈現了魯凱族特殊的文化,文字親切感人,書中並配有大量有關魯凱的精彩圖片。

序跋

自序

  一九七四年秋,當我時年三十歲,離開家鄉去三育神學院,讀完三年回來,並開始到教會各機構實習工作時,於一九七五~一九七八年僅僅五年的時間,我的家鄉悄悄地消失,使我對家鄉的意識,猶如是在渾沌睏睡中醒來已不見蹤影的感覺。當我從台北回到老家的時候,想再看一看自己生長的地方,想聞一聞童年的甜蜜,但萬萬沒有想到,竟然是把我帶進到那遙遠已久的歷史,那是另一個永恆的惡夢,因為整個部落完全變了,那是一處我似曾相識卻已不復往日的樣貌。我順著每一條路走一趟最後的巡禮,心情沉浸在那漫長三十年山居歲月的點點滴滴中,最後淌著眼淚留戀地離去。從舊好茶下到水門向妻子告別,回到北部繼續工作,奔波輾轉在教會各機構工作之後,一九八二年離開工作回到學校繼續念完大學的學業,一九八四年六月底學業完成之後,我的念頭只有一心想回老家,當時的心裡彷彿是要回家為一個已經過世的人奔喪似的。

  回家之後,我首先開始參與協建九族文化村和原住民文化園區的工作,以取得酬勞來填補家計。做了一段時日之後,又被教會請回高雄SDA Church English School重操舊業做會計的工作,之後,遷調至台北相同的機構工作。那時,台北華南海島聯合會陽明山辦事處已經遷調香港,原來的辦事處已經空了,因此當我到台北時,就申請借住原來我在一九七七年實習的第一站宿舍。

  那時,雖然上班早晚來回辛苦,我能住到陽明山就如我住舊好茶的老家那樣自在且接近自然界,因此心情非常愉快。

  最後那一年的冬天我回家,當休完假要回台北的時候,母親突然決定要跟我北上,當然我義不容詞地帶她去陽明山。當我們從屏東搭乘國光號行駛高速公路北上的同時,我相信母親一定是要去台北一睹少女時日本據台時期她一度嚮往的文明國度。但她沒有料到,當我們到達那裡時,竟然是荒郊野外就像舊好茶的老家一樣,大不同的是那裡的建築是漢人式依坡興建的三合院瓦房面對著陽明山,而舊好茶是面對北大武山依坡興建的原始石板屋部落。

  第一天早上,母親起來東看西望,便拿起鐮刀來,然後在四周的相思樹林間穿梭採取月桃,一綑一綑地搬回來,然後在陽光底下編織著月桃蓆。之後,當我下班回來,一張張的月桃蓆在眼前呈現開來。當週末假日,在陽明山的住處,她一面編織月桃蓆一面述說著舊好茶部落的歷史,以及她回憶裡的點點滴滴,這使我對故鄉的情懷,更加深一股熱情,和一種想要潛回歷史雲霾的衝動。

  母親離開台北南下之後,我便開始去圖書館尋找祖先歷史的走跡,一面開始整理母親對我所述說過有關舊好茶的口述歷史,以及部落家家的關係—舊好茶部落的族譜,尤其她一生過往一切山居歲月的痕跡。這令我想起老哥說過的話:「弟!人生一定要有一個家,在那一塊穩固的土地上,以心的柱子深深的插入地底下樹立起來,既使是簡陋,那是你靈魂永恆的歸宿。」一種幽然的情懷自己回答說:「老哥說的話,豈不就是舊好茶嗎!」

  想起族人從舊好茶已經遷下來了,我再也沒有機會看到自己生長的故鄉,一股強烈對故鄉的懷念湧上心頭,我便拿起筆,以回憶和想像開始「畫我故鄉」來,然後以魯凱語「歌唱我家園」表示我對故鄉的戀情。這本書《神祕的消失》首頁「Lhialeven, chekele ly!」就是這樣來的。我們魯凱人沒有文字,只有「把插思」(Pachase,指雕刻和刺繡所賦予的意象符號),因此沒有所謂「詩」的概念。魯凱人只有「哇佧」(Vaga,即話)之意,以及「詩奈」(Snaye,即歌唱)之意的概念。所以當我在畫和寫生我故鄉的時候,心裡只有一種單純的情懷,那就是寫生和歌唱—把插思我故鄉的一種深層的懷念與惋惜。

  一九八九年春天五月裡的黃昏,夕陽緩緩西落,突有一種感覺,那是對家鄉和族人強烈的思念,覺得我再也無法看到原來的模樣,只好在心裡對自己說:「應該回家了,趁我還有力量的時候,回去重建家園。」假如不即時回家,一切將會像「那一道夕陽、那一抹彩霞,就這樣西沉消失」。也並不一定是族人和部落會消失,也可能是我自己會先從他們的眼前消失,因為不僅大地人間在改變,社會和人性也在改變,一切都在改變。我又感於人生短暫,相遇的機會又少,因此毅然決然地辭去工作,打包行李,向台北、陽明山道一聲:「永恆再會!」從十七歲離開家鄉,在教會讀書十一年,然後又工作,奔走南北兩地,最後打道回鄉之路,這是我漂泊生涯中第一次付出行動要回家的感覺,也是我這一生中重要的轉捩點。

  當我離開台北要回家的時候,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不僅是要回到自己在平地的家跟妻子重聚一起享受家庭之樂,如果還可以的話,想要帶他們回到山上老家,和孩子們一起重建家園,好好感受人生。但是,那時候的想法,完全是一種純粹浪漫的心態。所謂浪漫的心態是要回去重建自己的家園、自己種田、過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的心路、唱出自己靈魂之歌而已,從來沒想過要寫作。

  離開台北之前,每到星期五下午,我先去各圖書館尋找有關原住民的書籍,但所找到的,大多數都是日本人為原住民寫的簡短的口述歷史和族譜,拍攝當年祖先寶貴的輪廓畫面,也保留當年祖先所住的大環境和人文生態。這些寶貴的資料,是一九○五年左右的文宣記錄,但是比起其他民族的文宣資料真是少得非常可憐。當然日本人為原住民已經做得太多了,雖然都是人類學家們從專業角度來寫的,我仍然感謝他們的用心。對日本先人如鳥居龍藏、伊能嘉矩、千千助太郎以及幸之丑等人,我不僅是內心的佩服和永遠的尊敬,他們的精神感動了我,於是我衍生出一定要回家的意念,並且如果可以的話,嘗試寫下母親來台北和我一起生活的那僅僅兩個月期間,從她口述所蒐集的有關族譜。回到南部之後,趁著老人家還在的時候,便開始密集採訪、錄音及記錄,以彌補母親所口述的不足。

  回家之後,台中市的科博館、台東的史前館等陸續展開興建,我有幸得到一小部分的工作以取得微薄的酬勞來填補家計。此外,我常常帶著樂山的朋友們去舊好茶作嚮導並解說,以取得朋友們的捐贈。就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高雄山研會的會長洪國勝先生帶來一群讀書會的人來到我太太的家鄉大武村,就在那時候,正好遇到知名作家舞鶴。我們初次相遇是透過洪先生的介紹,然後是淺談而認識的。直到有一天,他又跟隨高雄山研會來到舊好茶,經過深談後,成為亦師亦友進而成為好兄弟。自從那一天當他對我說:「『把插思』(在此指雕刻之意)族譜是不夠的,你為什麼不試著『把插思』他們的生命和靈魂?」

  當我開始寫作,有感於那一段為博物館蒐集文物,為舊部落製作模型,又為中研院製作石板屋模型送去典藏的經驗,內心深深覺得我們魯凱民族—古茶部安部落,彷彿已經宣告死亡了。因這種心念而決心重返老故鄉重建家園—石板屋,而且將自己的生命和靈魂帶回家,重建一個活生生的典藏於歷史的所謂石板屋文化。之後,我便開始回到祖先用生命和血汗所打造的環境重建家園,並深思重新體會,從荒煙蔓草的廢墟裡回憶「那一家和那人的影子」。起初剛來山上寫的是報導性的散文《雲豹的傳人》,然後試著寫現象《野百合之歌》,一面摸索一面學習,慢慢感覺好像有一點心得,而且越來越有興趣。進而再寫《神祕的消失》,那是我親身經歷浸淫體會的事情。

  我寫的並不好,因為沒有受過漢文的訓練以外,過去在我自己的一生中,從來不曾有過將來要寫作的計畫,所以從來沒有細心記憶文字,甚至於連思想的結構都不曾注意,就像我以前在叢林漫遊時,只是走馬看花,從不加以思索路上兩旁景物之神情和美妙。

  在寫作僅僅十一、二年的生涯中,家裡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我最小的男孩,一九九六年從學校回家的路上因車禍過世,又一年一個多月,太太隨著小男孩而遠去,留下我和兩個小孩孤零零地活著。這個失去親人的傷痛,不僅影響了我兩個小孩,也影響了我後半生,人生本來有樂觀燦爛的一面,突然飄起濃濃悲觀的霧雲,使這本書的生命觀總是在死亡的陰霾之下揮之不去。或許我正想要從祖先原始精神文化裡,找出他們如何看待人生與死亡,然後從中懂得學習祖先如何珍惜生命的精神,並且學習懂得如何從生命的角度看待人性,然後懂得如何愛人。我想讀者可以理解的。

  我深知道這本書有很多不成熟的思想,但在借助漢文表述的同時,我自己深深感覺自己非常幸運,再大的挫折,還可以以簡單的漢語白話,向大家表述自己內心的話,使我覺得似乎被分擔了一些煎熬而感舒緩。當想到古人祖先沒有任何符號可以像我一樣,能夠把內心感覺和別人分享,才深刻體會到沒有文字的不幸和痛苦。縱使我們的祖先或許選擇的是一種超然的情境—「在寂靜永恆的國度裡,平凡的生命悄悄地一回走過,還有什麼話要說……」而永不嘗試發明符號。但是我們作為他們的後裔,如果能夠將他們在歷史的流動中,獨有的生命經驗保存傳承下來,將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我有一種盼望,魯凱民族會覺醒,並開始著手發明適合自己生態的文字,按照祖先已經發明過的深奧語言,不僅不浪費祖先留下的智慧,反而還能使後裔從中取得永續精神的能量。

  我寫作的方式是用魯凱族的思想模式翻成漢文,描寫魯凱族的內心世界到外在生活形象,我試著用當下語言的概念表達出來,尤其是地名和人名,因為我想讓以後魯凱族的孩子,以及有心認識魯凱民族的讀者能夠了解我們的語言,並且也盡量註明發生的地點和人物。至於文法方面,有時候是魯凱語的漢文,或漢文的魯凱語,但是我盡可能折衷,讓以後的讀者能懂其中的意思。倘若不清楚,因為被母親灌輸魯凱式的思想模式,就像歌唱式的表述取重點式的寫法,常常忘了細膩與連貫,敬請讀者諒解並給予指點。

  當我將魯凱語以羅馬字表述時,因為目前整個魯凱語言尚未定型,所以我是以方便使用的方式表述的。例如現在長老會一般通用的rh字,我改成dr字、L字改成Lh字,因為在國際通用的音標Dr字有「利」音、Lh字有「裡」的音,而L字有「了」的音色。以及I字,如果I字一語在尾段時,我用Y字表示長音賦予韻味。尤其當在母音的「O」或「U」的時候,很難定出要用那一個。並不是用字困難,主要是我們的語言還沒有定型。當讀者讀唸有「O」或「U」兩個字時,並不影響原來一語的完成性,只是我們還不知道何者是標準語而已。

  在此,我特別期待後裔子孫:「La-agane-ly!有一天當你們發明了一套完成的魯凱語言,務請幫忙Umu~(伍姆,魯凱語祖父之意)修改,我會很高興的。」

  在寫作的歲月裡,深深感受到的是,若沒有藉著工作取得最基本的生活費,寫作是不可能的。在早期我試圖種植農作物,但總是在我準備收穫之前,山豬早已先幫我採收芋頭和地瓜,獼猴早已先幫我採收玉米和南瓜,蟲子則在深夜裡當我沉眠於夢境時,默默地幫我採收蔬菜類。我有幸地得到國藝會的贊助,不然的話,我早已餓死了。台北的森林小學,早期捐助一批水管,使我日夜不愁沒有水喝之外,我還用來擦拭孤獨的淚水和血汗。當我獨自在山上生活,若不是鄰居杜義雄倆夫婦,不計多少次送飯表示關心,當下耐著飢餓寫作是不可能的。也使我深深感受到老人家所說過的話:「緊鄰的友人,比任何親人來得重要。」不僅如此,我不在家時,他們總是日夜守望著我的家,使我沒有後顧之憂。

  還有城鄉基金會,遠從台北上山表示關心,給予我機會有一份工作以取得便當(酬勞)。台南崑山協會,除了幫我買太陽能板,使我在山上依然可以用筆記型電腦工作,讓我寫作更便捷和快速外,還不斷地上山來送食物。再來是台南文學館,他們一夥人都上山給予我鼓勵,我要說的是:「一路走來,謝謝你們的贊助和鼓勵,我會更努力的。」

  此外,很感謝默默安撫我兩個孩子,並給予充裕的物質的Vavauny。當我知道兩位孩子已經在她的安撫之下,我便能心神穩定地寫作。我們好幸福,在我們這一生能夠擁有Tini-vaye(往舊好茶山頭途中一處紅櫸木)—心靈歇息的地方之意。

  在最後當我要把起初雜亂的作品送到國藝會時,余小威能夠在她百忙中抽出時間,為我校稿並給予指指點點,使能夠順利地送去審查通過。再來是Dremdremane,當稿子要送到麥田出版社之前,她如同一位母親似地,將孩子臨行前把他的儀容重新一一修正,連被遺忘的鈕釦也給補起來,然後跟著去Tinivay目送他一程。我內心除了深深地感激外,只能對她說:「這個孩子—神祕的消失,我陳述他早已存在,並且述說他時晴時雨的個性,然後賦予他冠環—『彩虹』,而妳賦予他一抹滿意的微笑—『彩霞』。」

  其實,一度曾經來過山上拜訪我的每一個人,當要離開時,即使是手中僅有的一二包泡麵,還是為我留下來,然後是幾句叮嚀和期許,最後當要走過山頭,還轉頭對這個地方有所依戀地回首一瞥,默然揮手,表示「珍重再見,後會有期」之意。以及素不認識的人,把巧克力、咖啡……等等藏在枕頭下,或在棉被裡,或放在桌子底下,然後是一張紙條寫著:「邱爸!夜夜的寂寞,心影與你共度……。」或者是我在狂風暴雨中,或在平凡的生活裡,遠遠打來關心我的一通電話說:「要保重啊!尤其……,」我便知道他們的意思是,除了要我在狂風暴雨中少出門外,還要我「小心!別掉在酒的漩渦,以免溺斃。」僅僅是這麼一句平凡而幽默的話,我深知是一種關懷,那是在我寫作中不可或缺的鼓勵,並且是日夜孤獨中工作,仍然可以勇往直前的一把指引的燈火。

2005年4月17日於舊好茶家中

內文試閱

沉默的人

  我們人生的緣份,是在人海茫茫裡突然相遇,就像兩隻陌生的螞蟻,突然地同時掉落水中在兩片相鄰漂蕩的落葉。在永恆的長河裡,隨著命運的安排漂向彼岸的某處,縱然不明白那一位「生命的打造者」對我們的計畫,只有欣然接受宿命。

  我們的家是鄰居,不僅是同年同月生,又是一起度過童年,但由於上天賜予我們不同的外在條件,使我們同路人的心路旅程截然不同。

  我們彼此的友誼,沒有暢談歡笑,也沒有狂歡歌唱,他猶如是一件偉大的陶藝家尚未完成的作品,被擱置在角落裡永遠沉默。我常常懷有打破他沉默的念頭,如同一位演奏家拿起雙管口笛想甦醒他沉悶的心靈,但我始終是徒勞無功。

  有時候,我以善意的心試探他的交情,但他總是一臉無奈和疑惑的眼神凝視著我。有時候,我盡最大的努力,以美好的食物和玩具與他分享,想藉以進入他的生活領域,但除了像烏鴉一樣「啊!」一聲外,始終說不出話來。

  烏鴉在我們家上方不遠的大榕樹上「啊!啊!啊!」地叫著,我心裡疑問:「烏鴉啊!你在說什麼?」他的回答是:「那是問題,也是答案。」又似乎補一句說:「那是疑問,也是述說。」後來我明白,要完全看兩個人當時是在什麼情況下「啊!」而定出意義來。

  從那時,我們兩個好朋友的溝通方式,永遠是一句「啊!」自從我學會「啊!」的時候,我們的友誼日漸深厚,再也不孤單。這麼簡單容易的一句「啊!」,是如此地微妙而意義深遠。

  有一回我躺在床上已經有一些日子,身體發病高燒像煙燻的地瓜,心思意念彷彿是在熱氣流中折斷了翼的小老鷹,天旋地轉地煎熬。當我逐漸地意識清醒睜開眼睛時,除了一旁的母親外,還有一位在窗外的人影,模糊的眼睛慢慢甦醒過來,才認出他是我那一位朋友……沉默的人。

  他知道我生病,等不及我先開口說他已經「啊!」一聲了。我明白他的意思,一定不外乎是說:「你生病了,辛苦了!」我以病弱的口吻「啊!」回答他表示謝意外,還「啊!」一次補充說明,意思是說:「朋友!我差一點……」或者說:「我很痛苦,你差一點失去我。」他又「啊!」一聲,可能的意思是叫我「堅強一點,早一點恢復健康……。」我也說:「啊!」表示謝謝,而他以沉默表示滿意。

  當想到,我是多麼幸運,像別人一樣可以滔滔不絕地說話,甚至於歌唱,儘管別人不喜歡聽,還是硬要說話,偏要歌唱。甚至於用許多時間學排灣族語、漢語、英語和日語,一則想要從各種語言一窺心靈的奧妙,一則想藉著語言取得人間的友情,但回過頭來想一想,所講所唱,大部分不僅都是沒有意義的話,有時候還傷害別人的心,所以我還是不如那一位沉默的人,他唯一一句「啊!」是那麼樣地簡單、親切、深刻,予人想像。

  我一定是不斷地侵犯了他的生活領域。在我漫不經心地生活中,在家照顧弟妹,常常疏忽於顧火而讓爐火熄滅了,要煮午餐之前,還要到隔壁他那裡取火,而且起火不成,有時候還要三番兩次。他以那神祕的沉默和眼神瞪視著我,然後「啊!」一聲責備。有時候,或許我已經困擾了他,他連「啊!」一聲的意圖都放棄了,而改以沉默不語替代,我就知道他已經為我而心情不如意。然而,他從來不吝嗇。

  從他那一雙打開的「心靈之窗」,不斷地轉動著好奇的眼神,如夜裡穹蒼墨綠色的天海遙遠的一顆星,似遠若近地閃爍,予人深思疑問。那一位生命的創造者對祂偉大的傑作,投以什麼意思?甚至於我低頭思想,試著被他引領到他的寧靜世界,以及體會他無聲的內心世界,總是覺得耳朵還可以感覺有一種永不止息的鳴音在響,那可能是因為我自己的生命血河在奔流。

  又試著移開自己血液的漩渦,尋找有可能是寧靜的源頭,又感覺如置身在舊好茶,遙望著對面的卡布爾29瀑布,每在夏日雨季雷雨剛剛過後的情景,從山頭洩洪飛騰衝擊的「砰~砰~」聲,由遠而近地規律一陣陣隆隆聲。當然我們一般人可以理解那是生命的源頭—心臟在運動所產生的聲響所致。對我們有聽覺的人來說,我們的世界,應該沒有絕對的寧靜;而對他來說,完全相反,在他所處的世界,一定是絕對無聲的寧靜,只有他的心靈可以感受的寧靜之歌和語言。

  當他看到他父親對著他不停地變化口形的時候,他一定很注意嘴唇和眼神在傳遞信息而有所意會。但有時候他可能沒有即時理解,而引發他父親大發雷霆。我們做他們鄰居的,常常從石板牆的縫隙,聽到他父親對他無奈的脾氣,而當我想到他已經沒有母愛了,而無能以行為投訴,我心裡難受得默默地為他人生的不幸,感嘆著:「祖靈啊!我的朋友是無辜的……」

  我和他是同時看到這個世界,從小一起長大,但祖靈把我們兩個無辜的小孩投下在不同的聽覺世界,那只是「有聲」和「無聲」世界的差別而已。而這個關鍵在於我們兩個人的臉龐各有兩個耳朵裡面,只是一小片感應耳膜而已。那是專門接受各種複雜的聲音,透過神經傳達到腦子裡的分析器,分析器又經過高低頻率的連續性,再加以結構每一種聲音的特性,儘管是一樣的話,不同的人說的,都能夠分辨出來。
  我相信他一定是天生不知道耳朵的意義和用途,一雙耳朵,它們不僅是在一臉左右黏著各一朵像木耳對稱的形狀也是一種美感外,最大的意義是接受外來以震波傳來的訊息。這個訊息是自然界傳來的,有時候是人類彼此之間互動的,但它們最敏感於和諧的、溫柔的、親切的。而他先天失去了這一項功能,凡是在聲音的世界裡,等於是被排出遙遠的門外,而沒有能夠享受這種福氣。

  有一天,我們兩個好朋友在遊戲,偶爾不小心走過有一面大鏡子的地方,我們頓時停留在鏡子面前,同時看到我們併肩站立的照映,並且也看到我們自己的模樣。其實他的身材、臉孔和耳朵,以及整體的外形,先天比我優異得多,我自嘆不如他而對祖靈說:「禰在打造我的時候,為什麼太匆忙啊?」我說:「禰那時曾經對我說:『晚上回來會再修正你的。』後來,禰到現在竟都已經忘了。」

  夏日雨季大雨滂沱,我們兩個人在前庭雨中淋浴,突然閃電雷動,我恐慌得顧不得他衝到家裡面避難,而他還在那裡玩耍得不亦樂乎。從此知道他的先天缺憾,等我們長大一點,一起到野外田裡工作和撿柴火,唯恐他聽不到落石,我會在他前面領路,或在閃電的時候,幫他戴上部樹30的樹枝。

  有時候,在非常不得已的危險狀況,我用石頭對準他的背後,警告他「前面有危險!」使他逃過一劫,可是對自己的好朋友居然用這種方式,反而使我心裡非常難過得過意不去。

  幼年時,在一個黃昏,突然遠遠傳來一群人和諧的歌聲,因為這個歌聲的旋律,異於我們一般傳統的音樂,而深深地吸引著我,我以好奇匆忙地跑過去看,才知道是一位從別族來的牧師在傳新的道理。

  從那時起,為了這個美麗的旋律而加入主日學,然後,慢慢認識「耶穌」。當我加入教會並認識永生的真理之後,當然第一個先想到我這一位朋友,希望他跟我一樣享受這種美好的感受。

  禮拜天,我牽他到牧師那裡表示要讓我的朋友也參加。牧師經過我一番介紹之後,給我們各一小本聖經表示已經承認我們是信徒了。從這個經驗,我後來想一想,兩個都是文盲以外,一個又先天失聰,兩個無辜的小孩,如同出生在密不透光的洞穴,在那裡掙扎地在尋找漏光。我們手中的那一本聖書是那麼樣地離我們遙遠,而當我想到那一位牧師給我們各一本,可能是要我們作護身符而已。

  直到我長大了,然後進入神學院,在我們牧師給我們的那一本《聖經》,有一句話這麼說道:「在神明所打造的國度,啞吧和耳聾的,必不再有。」這個偉大的真理,後來我很想跟他分享,可是我始終找不到任何方法把這個信息帶進他的生命。

  我從神學院畢業之後,輾轉在台灣島的南北之間為教會醫院工作好一段時間,但不論在讀書和工作中,不僅常常想起童年的山居歲月,對那一位童年伙伴的思念,總是一陣陣拂揚於心海,好不容易挪出自己的假期,特意繞路經過一處小鎮,到太太的小店,接小孩子一起到山上的家度假。我們到達時,他遠遠看到我們,緩緩前來迎接,見面的時候,他滿面親切的微笑,比手劃腳地手語:「孩子們都已經長大了……。」然後補一句「啊!」一聲表示,或許也可能是說:「好久不見,好想念了!」

  一週假期很快地過去,在那一天早上將要離開之前,或許他潛意識裡微微早已感知一種觸動,那是一種難以預測的命運,而我無法感覺而已。他仍然來到我們家,向我們和三個孩子一一握手表示話別,然後便一一把孩子們送上車。我們離開的時候,當車子轉彎,我依依不捨地放慢轉頭看他一瞥,他仍然是站在那裡目送著我們。我們向他揮手表示「哎~依!�」魯凱語即“珍重再見”之意。

  又一段時間,利用週末從高雄回來探親。那一天早上,晴空萬里,朝陽的光芒從東方普照大地,忙碌的人們依然在忙碌如我也是。我的大妹妹突然前來告訴我:

  「你的朋友離開了。」
  「是誰離開?」我問。
  「是你那一位沉默的人,不會語言的朋友。」她說。
  「妳說是那一位我們在舊好茶的鄰居?」
  「是的。」

  之後,她說明地點後,我便匆匆離去。

  我驚嚇地換穿衣服趕去他所在的地方。當我抵達時,一群基督教友正在為他舉行告別儀式。我在一群人的後面,默哀地想起我們在舊好茶的童年往事,以及我們最後離別的那一幕,頓時從他短短的一生中,領悟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就像朝陽的光芒,不一定是聲音,但感覺得到。

  我默然地祝福他:「親愛的朋友!你就像那爐火永不熄滅,雖不言不語,但溫暖的心,永遠留在我內心深處。」 哩咕烙!禰在那裡?


一個古老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大地才剛歷經大洪水不久。阿美族、卑南族、排灣族、魯凱族四個族群還是在一起居住在東海岸的巴那巴那揚時。其中,魯凱族群分為達爾瑪克、達德樂,以及在希給巴里吉(即「轉角處」之意)的古茶布安等三個小族群。

  族裡有兩兄弟,哥哥名叫布喇路丹,弟弟名叫巴格德拉斯,他們是希給巴哩吉那裡的族群之首領。兩兄弟覺得希給巴哩吉這一處小小的海岸沖積地,已經容不下逐漸增多的人,為了後代子子孫孫的考量,必須另尋覓地找一處較寬闊的地方可以永久居住。

   於是,兩兄弟帶著他們的獵犬哩咕烙,向族人解釋離開的理由後,依依不捨的說:「哎~依!」在祝福的道別聲中,不勝離情依依地動身出發,藉太陽的指引西行。

   兄弟倆沿著太麻里溪谷溯溪而上,沿路一面打獵,一面尋找他們夢中的樂園。他們順著夕陽沉落的方向前進,終於到達山頂的平台榕樹林(現在的巴魯冠聖地),以為只要跨過這個高山榕樹林台地,便是到了世界的邊緣;誰知道,他們到了山頂,遙望著西邊,才知道還有一望無際的山川和叢林,尤其是山林低處的邊緣是一望無邊的綠海草地,他們繼續前進,翻過一座又一座的山嶺,兩兄弟疲憊不堪的來到一處人煙罕至的地方,口渴、飢餓,無法動彈。獵犬哩咕烙雖然也累得喘息不已,卻突然又矯健的消失在山林中。

   眼看天色快要暗了,他們正打算趕緊四處尋找水源解渴時,哩咕烙一身濕淋淋的縱躍出現在他們面前,一邊抖落著身上水珠,一邊引領他們到一處溪谷—竟然是一潭豐沛又清澈的水源!

   哩咕烙在岸邊舔水解渴之後,便躺下睡著了。不論兩兄弟怎麼呼喚,牠就是賴著不走,哥哥布喇路丹說:「可能祖靈的意思是要我們在此永久定居。」

   接著,兩兄弟謹慎的從溪邊走出來,詳細探勘周圍的地形,覺得天然條件很好,便在西邊的鞍部,選擇一處自然屏障易守難攻的地方,然後命名為「古茶布安」(即「甚美的家園」之意),也就是現在的舊好茶部落。於是兩兄弟找到一塊長方形的石柱,合力把它豎立在鞍部的山頂,表示:「我們擁有這一塊地。」並命名為大嗎嗚吶樂(Tamaunalhe)即為「永恆的記號」之意。

   之後,哥哥布喇路丹吩咐弟弟巴格德拉斯朝原路回到東方的部落,邀請家屬,以及親朋好友共五家,大約二十個人左右,帶他們遷移來這裡定居。

   移民者四個家庭當中,有一家族名叫爾部祿,受到族人的信任與委託,專職養育、照顧哩咕烙的生活。因他們的人品很好,又有愛心,更了解哩咕烙的習性與需求,和哩咕烙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養育哩咕烙的爾部祿家族,從此不管哪一代後裔子孫,頭蝨都特別多,因此被稱為「哩咕烙頭蝨的家族」。但是他們個個都很聰明、品德良善、郎才女貌,一向都是部落人人爭相嫁娶的對象。

   居住在舊好茶部落下方,隘寮南溪對岸的外族,看到新來的移民者在這裡拓展他們的土地,便不斷的侵犯干擾。

   有一天,眾多敵人群集在部落的防禦大門,族人和哩咕烙早已在那裡把守。只看到哩咕烙用自己的尿液沾濕尾巴,輕輕一揮,就把敵人的眼睛全部給打瞎了,族人隨後跟進收拾敵人的首級。從那時之後,外族再也不敢侵犯他們。

   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族人覺得獵犬哩咕烙已經漸漸衰老,不應該再負擔守望部落的工作,因此想把牠送回牠原來的故鄉叢林,讓牠過著更快樂自在的生活。於是,全族人開始籌備,首先是動員狩獵,將獵到比較細嫩的山羌給哩咕烙享用,做為惜別最後的禮餐,較普通的獵物則給部落族人享用,還有剩餘的,作為護送的人途中食用。

   留守在部落的族人一個個用手撫摸向他們的獵犬哩咕烙話別,並反覆的叮嚀提醒說:「千萬不要暴露在別族的地盤,以免受到不敬或傷害,因為他們並不認識你。」護送哩咕烙的爾部祿家族和獵人們一路上細心的照顧牠,由於哩咕烙年紀很大了,體力明顯不如當年,行走速度頗為緩慢。但是,當他們翻過榕樹林,也就是現在魯凱族的聖地巴魯冠時,哩咕烙突然閃電般的衝入叢林,獵人們根本來不及呼喚。不久卻聽到不遠處傳來山鹿的悲鳴聲,獵人們隨後追尋,只見哩咕烙坐在血淋淋的山鹿旁邊等候他們。「這顯然是牠與我們訣別之前,給我們的最後禮物。」一位經驗豐富的老獵人爾部祿家族說。

   獵人們趕緊讓哩咕烙享用山鹿的鮮血、肝臟和心臟,其他的肉則留在原地,等護送哩咕烙之後,回來經過這裡,才帶回去給族人分享。

   他們繼續往前行,走到東邊一處寬闊的台地,這個地方終年雲霧繚繞,氣候適宜,濕氣充裕,綠草嫩葉,叢林繁茂蒼翠,動物種類數量眾多,哩咕烙的食物必然永不虞匱乏。

   老獵人爾部祿,就是那一位陪伴著哩咕烙度過一生的人,緊緊的抱著牠、親牠,並唸唸有詞地說:

   我們的獵犬啊!
  禰是我們永恆的神犬
  我們將會永遠懷念禰。
  你曾經陪伴過我們,
  尤其那艱苦的歲月,
  你不僅以獵物養育我們,
  而且日夜守望著我們,
  使我們有尊嚴,
  使我們無憂無慮。

   你留給我們子子孫孫,
  一潭永不被侵犯的美地,和
  永不枯竭的泉源。
  回到你祖先的身旁,
  歸到那永恆的國度!

   說完之後,他們便把哩咕烙給放走了。牠走了幾步便停住,轉頭依依不捨的再看他們一瞥,之後,牠匆匆躍入叢林,便消失蹤影。

   從此,所有西魯凱族的人,凡是從古茶部安部落自稱為屬哩咕烙民族的人,不殺害牠,也不穿牠的皮,也不穿戴有哩咕烙牙的花冠,也為自己稱呼是屬哩咕烙民族而榮耀,不論再惡劣的環境,再艱苦的人生,永遠憑著哩咕烙的精神,以堅韌不懈的內在生命力勇往直前。(採錄自頭蝨家族的後裔邦德樂(Pangetedre-Arubulu))
神話故事

  在魯凱還有個古傳說,當時哩咕烙(雲豹)和朱麥(黑熊)原來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那時候哩咕烙皮膚的顏色是棕色,而朱麥則是白色。有一天牠們覺得應該和別的族群動物有所不同,於是哩咕烙率先提議:「我們互相畫對方吧!」並說:「你先畫我,然後我畫你」。

  朱麥一口答應,便拿起黑色顏料開始畫,牠一面看看天空的雲彩,一面很仔細地描繪雲彩的神祕。畫完後,哩咕烙看了非常滿意。朱麥接著說:「輪到你來畫我了。」於是,哩咕烙便用手掌把黑墨全部塗在朱麥的身上,只留下胸前英文V形頸部下方一道白色欲做項鍊。

  但是,朱麥看自己的圖樣後,感到非常不高興,覺得被牠的朋友愚弄而心生殺氣。哩咕烙只好立刻逃逸。從此,哩咕烙與朱麥就各走各的路,不再是好朋友了。

「骯髒」的概念就是來自哩咕烙

  魯凱族最原始的語言中,關於「骯髒」一詞的概念,就是引用哩咕烙的圖紋作為形容詞。因此,如果小孩子一身骯髒,弄得花紋認不清臉孔,大人就會說:「看看你一身,就像是哩咕烙一樣啊!」。從這句話中不難理解,假如人們不曾看過哩咕烙,關於「骯髒」這個形容詞的概念又是從那裡來的呢?

  西魯凱族古茶部安系的民族詠歌裡有這麼一句:「Palailay!kalhivily ngudradrekay pinasu Lhikolavane」意譯即:「永頌啊!魯凱民族是屬哩咕烙的子民。」此外,古人直到日本人據台灣之前,有很多人都看過哩咕烙,而且非常清楚牠的習性和特色,至少在國民黨來台後(約三十年前),老獵人Lamazao(漢名郭全能)老人家在中央山脈以西,也就是鹿鳴安的對面的阿哩叭拿呢地方,親眼看見過哩咕烙出沒。

這是哩咕烙所為

  我年約十五、六歲的年紀,那時舊好茶部落有很多人在養羊。一天早上,赫然發現有一隻羊血淋淋的死在羊舍外面,而其內臟已經被吃掉了。羊群的主人漢名李虎先生,原住民的名字叫樂達默幹,他與有豐富經驗的獵人研判的結果是哩咕烙所為。從十三歲開始,跟隨父親到中央山脈以東的卡哩咕嗡獵區打獵,直到二十五歲時,還看過兩次類似的山羌和長鬃山羊的死狀。父親說:「這是哩咕烙所為。」

   印象最深刻清楚的,就是有一次父親帶我到一處高處台地,也就是魯凱族靈魂永恆的居所—巴魯冠,即是古茶部安部落的人把他們的神犬哩咕烙放回大自然牠老家的地方。那時因為我們的捕獸夾夾到一隻山鹿,為追捕這隻山鹿,大夥才有機會去傳說中神聖的禁地。

  記得那是一處遼闊的平原台地,叢林高大而隱密,一年四季幾乎都覆蓋在雲霧朦朧裡,甚少曬到太陽。雨量多且雜草叢生,地上到處是沼澤、處處都可見到動物。父親告訴我:「不可以在這個地方尋獵,因自古以來,這裡即為禁地。」

  後來,我們終於放棄追蹤那隻山鹿,在折返的時候,看到一隻剛死掉的山羌,父親伸手去撫摸後表示:「溫度還熱熱的,我們的獵犬可能還在這個附近。」那時我們便以不宜打擾的心情,用輕快的步伐離去。

  假如哩咕烙已經絕跡了,我想,可能有兩個原因。首先,自從日本人入侵台灣後,帶來了鋼絲鐵線,造成原住民方便利用製造捕獸夾和繩套的工具。魯凱族雖視夾到哩咕烙為最大禁忌,但有些時候,哩咕烙沿著其他動物的路徑行走時,常被誤夾而身亡。

  再者,其他民族視哩咕烙皮和豹牙為珍貴的裝飾品,使得濫殺哩咕烙的習俗形成男人的榮耀。在排灣族社會,每年的豐年祭盛會裡,穿著哩咕烙皮衣到處可見,甚至也有魯凱人不惜一切代價,以殺五條豬的重價祭神,只為取得穿著哩咕烙皮。

  當然,我們在此不討論是對或錯;重要的是,這些哩咕烙皮難道不是台灣的哩咕烙嗎!近三十年來台灣社會變遷、價值觀轉型,狩獵的人愈來愈少,就是給野生動物有個緩和喘氣的最好機會,也讓大自然生態有個復甦的時間。

  為此,我一直保持樂觀態度,也相信台灣的特有動物、西魯凱族古茶部安部落的神犬哩咕烙一定還存在。不但存在,而且已經繁衍許多小哩咕烙了。因此當我向東方揮搖煙火祭神的時候,我總是學我老爸的祭語說:

  Lhikolao! Ka taopungu nay,
  哩咕烙啊!我們的獵犬,
  Amani su avava ki mubalhithi nay,
  禰是我們祖靈的寵兒,
  Amani su ku taopongo nai ka ngodradrekay.
  是我們魯凱民族的神犬。
  Amani su ka ma ilukuki mu-balhithi nai muaky,
  禰曾經帶領我們祖先來到一處,是
  Sia tatase ko alhisapesape,
  以磐石為地基,
  Sia kepale ko tukadrane.
  以峭壁為屏障。
  Kai abulhu su kai drakerale ua lhiao dalelhese,
  禰找到的水源綿延長流,
  Kai ma kusikusili palhalhaotho,
  終年永不枯竭,
  La lapu su ki ngodradrekay.
  養育著我們魯凱民族的生命。

  Mia su ki nagane su ka pina su ememane,
  禰猶如禰的名字「藍天的雲彩」
  Kaidu maka sia lhigu ku ta ngimiane su,
  神祕得叫人難以捉摸。
  Amani su ku talialalai ikai lhegelhege,
  禰是山中之王,
  Amani su ka ua drangalhungalhu ki tienaenale.
  是叢林的守望者。
  Amani ko si nanagane ko thingalane,
  禰是智慧的象徵,但願
  La nai thingale pu adaili kidremedrem ngualai musuane,
  所有屬哩咕烙民族的魯凱人能深謀遠慮,
  Ta-langa ki ngipapao balhithi su ko na abulhu su.
  替子子孫孫留下禰當初的美意。

作者資料

卡露斯

.一九四五年生於舊好茶。 .畢業於三育基督學院企管系。 .前好茶史官Lapagau-Dromalalhathe是作者的舅公,有關魯凱傳統歷史及禮儀多半由此學得。 .目前住在舊好茶老部落生活,並協助維護古蹟和重建的工作。 .著有《雲豹的傳人》、《野百合之歌》獲2002年第八屆巫永福文學獎、兒童繪本《巴嫩嫁到達露巴淋》。

基本資料

作者:卡露斯 出版社:麥田 書系:大地原住民 出版日期:2006-10-04 ISBN:9789861731520 城邦書號:RA2001 規格:膠裝 / 部份彩色 / 192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