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4超級感恩月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藝術設計
設計解剖全書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解剖設計‧揭露根源! 設計師就像概念蒐集狂;他們將各種素材盡可能地塞進腦子裡,再轉化為新作品。《解剖設計全書》展現了偉大的設計如何從無數靈感來源擷取所需——這些來源有些廣為人知,有些名不見經傳,有些明確可察,當然也有些看似不合理,但卻全都與作品密切相關。 本書以前所未見的設計考古學,解構世界級經典設計的連動因素,精準透視設計背後的社會心理、文化意識、種族情節與叛逆反骨。本書收錄最前衛、最顛覆、最具爆發力的平面設計,抽絲剝繭還原二十世紀藝術史真相,大膽挑戰你的創意極限! 《解剖設計全書》演繹了偉大的設計如何從無數靈感來源擷取所需,摻雜深刻的觀察、思考與反省,才能推陳出新,轉化為全新個性作品的精彩過程。本書獨樹一幟的編輯方式,是將四十九件當代優秀設計作品作精密的解剖式分析。這項解剖性研究強烈且清晰地彰顯了當代作品中的設計史脈絡,一種設計基調如何演變或融合為另一種基調,而一種技巧又如何催生另一種更好的技巧。翻開本書你將發現,在任何海報、包裝、書籍封面或廣告看板的表面下,的確存在著決定作品多元樣貌的創意DNA,而那正是設計之所展現迷人生命力的最大原因! 本書拆解49個經典案例作品,分析出隱藏在作品中的元素,並將個別元素應用的面向作更廣泛的舉證說明,這些元素包括了: ◎你所不知的指紋條碼 ◎玩國旗這玩意兒 ◎電影海報的秘密 ◎Step by Step教學圖解隱喻 ◎慢食運動 ◎書中書的迷思 ◎半色調網點下的真相 ◎馬賽克審查圖像 ◎支離破碎的駭人商標 ◎陰莖地鐵路線圖 ◎恐怖懸疑的血跡特效 ◎陰性空間 ◎字體建築 ◎老掉牙CAS圖庫 ◎雙聯畫&三聯畫的迷糰 ◎膠帶便利貼的藝術 ◎人體塗鴉看板 ◎流浪狗報告的巧思 ◎眼花撩亂的曼陀羅螺旋 ◎拼貼法式折 ◎互動式書籍設計 ◎迷戀骷髏頭 ◎挑戰三維立體科幻感 ◎經典不墜的企鵝商標 【平面設計大師 精彩解剖推薦】 ◎王行恭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商設計系副教授) ◎王明嘉(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講師) ◎李男 (李男工作室顧問) ◎程湘如(頑石文創開發顧問有限公司 創意總監) ◎蕭青陽(唱片封面包裝設計大師)

目錄

◎聖文森醫院救護車—Doyle Partners
◎布瑞克—Trio / Fabrika
◎美國印刷—Emek
◎認識世界—Icaro Doria
◎約瑟夫.戈培爾—Aleksander Macasev
◎自由意志—Nathaniel Cooper
◎遠離那些要你為他們說謊的企業—Jonathan Barnbrook
◎伊拉克—Copper Greene
◎異議的設計—Milton Glaser/Mirko Llic
◎向唱片封面女郎致意—Dietwee
◎奧布凡尼卡.布坦諾加—Borut Kajbic
◎提耶卓—Maedche und Jongens
◎陰莖地下鐵路線圖—Veit Schuetz
◎馬克白與玩偶之家—Harry Pearce
◎紐澤西表演藝術中心—Paula Scher
◎美麗的腐朽—Anisa Suthayaly
◎野性時代—Yuka Watanabe
◎紅燈之冬—Darren Cox
◎好音樂之友—CYAN
◎理查.巴克曼/史蒂芬.金—Paul Buckley
◎布魯克林—Gail Anderson/Darren Cox
◎第二屆國際展:徵件—Milton Glaser
◎X之歌—Stephen Doyle and August Heffner
◎薩格梅斯特—Stefan Sagmeister
◎視覺藝術學院—James Victore
◎服飾品牌—Art Chantry
◎凱薩琳.史奈德—Jeremy Mende
◎絕對伏特加廣告企畫案—TBWA/Chait/Day
◎太陽雙子—Stefan Bucher
◎卡里姆.拉許德:演化—Stephen Schmidt / Duuplex
◎你對孩子吼叫的傷害會在家族中延續好幾個世代Saatchi & Saatchi, New Zealand
◎安德魯.科吉.泰勒—Tadanori Yokoo
◎老大哥—Daniel Eatock
◎雙子城—Empire Design
◎曼徹斯特流浪狗之家年度報告—The Chase
◎慢食—Bruketa & Zinic
◎樣本—Julia Hasting
◎運動:工作步驟簡介—Irma Boom
◎亞美莉亞雜誌—Amelia Gregory
◎艾里亞森:盲目閣—CYAN
◎設計師的義大利指南—Louise Fili
◎大富翁—Dejan Dragosavac
◎奇普•吉德:第一冊—Chip Kidd
◎企鵝出版社—John Hamilton
◎動態模糊:平面動態影像製造者—Onedotzero
◎反書—Francisca Prieto
◎不是行動就是遺忘—Stefan Sagmeister
◎快訊新聞週刊—Massimo Verrone, Lowe Pirella Agency
◎童魘—David Cronenberg

序跋

包裝設計、拆解設計


  平面設計是揉合了諸多影響元素與靈感來源的產物。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為了大眾傳播的需求,從美麗的手抄本裝飾畫得到靈感,,先是複製了神聖宗教典籍上的手抄字體,再將新、舊技法融合,打造出從輪子發明以降最具革命性的技術。此後,工匠以純熟的技藝將被單純擬製手寫字母轉變為嶄新獨特,宛如石雕的鉛字,羅馬字母才成為標準的西方字體。由此可知,平面設計的方法、手法與風格發展過程都並非在一夜之間完成,而是歷經了技術創新或文化需求,才可能不斷推陳出新。十九世紀末,廣告藝術的發展是為了迎合新商業文化的需求,而成為所有現代平面設計最後的基石。由於與商業及產業間的依存關係,平面設計的目的在吸引大眾注意力,說服他們消費。印刷廠與設計者經常不假思索地遵循這些傳統、風格及手法,直到新的創意與作法出現並取而代之為止。

  以考古學的觀點來看,平面設計史可說是一種跨斷面的透視圖,揭露出不同時代的地層與土壤。每十年(有時甚至是每年或每個月),設計師會創造出風格獨具的表現形式,而且往往用完即丟(不論形式上或實際上都是如此)。就像其他任何一種流行產業般,過時的平面設計也會受到冷落,直至某個大膽的開路先鋒發現了它們,再度將它們引進文化中,當作「新」靈感的來源。例如十九世紀因發現了埃及陵墓,導致埃及字體(又稱方塊襯線體)與裝飾風格大為風行,更被大量應用在服裝與家具上。近年來,舊事物以飛快的速度變成新流行,然後一眨眼的功夫又再度成為過時品。然而,每個新/舊的發現在在地充實了日益龐大的設計字彙庫。

  為避免象徵意義可能模糊不清的風險,所有平面設計元素都是透過一條滋養著這個領域的血流在循環,無論形式在何時被創造或原始目的為何。若以解剖學的角度進一步說明這個概念,一件平面設計作品無疑是各個部位的總合。只要剝開外皮,會見到骨骼支撐著各個部位,而且這些部位環環相扣,連動地發揮作用。若改變任一部位,則整個「設計病理學」就會跟著改變。雖然,不管組成的過程為何,重要的是結果,但了解設計的內部運作原理將有助於設計師領會其中的複雜性。解剖學的研究教導我們身體是如何運作,進而發揮功能,而在設計的身體中,這種解剖性的分析能有助於我們理解一件特別作品的基因組成。這些基因是海報、包裝、書本封面或廣告看板的表面下,決定其存的元素,也就是所謂的創意分子(creative molecule)。

  本書挑選四十九個平面設計案例,將這些案例像解剖身體般層層拆解,揭露出一連串深嵌在作品中的外來影響因素與靈感來源。這些案例不盡然是最知名或最受好評的平面設計,但它們代表了某些明顯可見或晦澀難懂的當代作品,他們的共同點為構想突出、製作精美,且蘊藏著權威作品的基因密碼。其中有的明顯複雜,用肉眼就能輕易辨識它們受了什麼影響,有的構圖則十分簡單,實在令人難以相信底下藏著大量的靈感來源。本書書名《設計解剖大全》引用了科學實驗室中的解剖圖表,說得更精確一點,我們指的是那些掛在肉店牆上、以虛線在一隻牛身上畫分出各部位、看起來就像某國地圖的圖片。書中以滿版展現每件重要設計的複製品(類似那種著名的牛剪影),但我們並非分割出牛臀、大腿、小腿等各部位,而是盡力提出所有有意或無意影響此作品的元素。結果,這些元素還真不少。

  但是,我們要怎麼確定這些影響呢?難道設計師明白指示了他們所受的影響,或承認借用了某些元素創作?在多數案例中,我們其實是自下斷語,因為這不是與設計師本人進行溝通的傳統個案研究,而是由知識豐富的觀察者所做的評論性分析。如果可能,我們會與設計師進行確認,但這並非必要,因為有時(事實上大多數的時候),設計師並不知道他們作品的創意根源為何。誠如知名設計師保羅‧蘭德(Paul Rand)所說:「設計師都是設計出作品後,才會開始想所謂的創作理念。」

  此外,創意與影像充斥在生活經驗中,被吸收後成為循環系統的一部分,它們極可能出現在任何作品中,而創作者卻不知道它們從何而來。因此,我們透過剖析與解構式的觀察,辨識出一件作品的各種元素,並將它們展示出來,讓整個解剖性機制架構出一條影響因素與靈感來源的時間軸。本書挑選的案例都擁有多重參考來源,我們將它們標示出來,解釋其間的運作,所得到的結果是一堆資訊,或許它們彼此間並非完美地互相搭配,但卻顯示每件平面設計都是由符合邏輯、不合邏輯以及啟發靈感的各種元素所結合而成的。

作者資料

米爾科.伊利奇(Mirko Ilić)

出生於波士尼亞的插畫家與設計師,曾任《時代》雜誌國際版藝術總監,以及《紐約時報》社論版的藝術總監。1995年創立米爾科‧伊利奇公司(Mirko Ilić Corp.),專營平面設計、3D電腦繪圖與電影製作。他在古柏聯盟(Cooper Union)藝術學院與米爾頓‧葛雷瑟(Milton Glaser)共同教授高階設計課程,也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MFA任教。他曾與史蒂芬‧海勒合著《二十世紀設計思潮的演變》(Genius Moves: 100 Icons of Graphic Design)及《數位時代的手寫字》(Handlettering in the Digital Age),更與米爾頓‧葛雷瑟合著《異議的設計》(The Design of Dissent,洛克波特出版公司,2005),引起極大的迴響。

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

美國平面設計協會(AIGA)終身成就獎得主。擔任《紐約時報》藝術指導逾三十年,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設計作者」(Designer as Author)計畫共同主持人。《美國平面設計協會之聲》(AIGA VOICE)編輯,並為《Print》、《Eye》、《Baseline》、《I.D.》、《Graphics》、《Design Issues》等雜誌撰稿。 編寫超過百本視覺藝術和平面設計相關書籍,包括《設計解剖全書》(The Anatomy of Design,合著)、《做個平面設計師》(Becoming a Graphic Designer,合著)、《年輕人,我教你怎麼做平面設計》(The Education of a Graphic Designer)、《跟著設計大師的邏輯走》(Art Direction Explained, At Last!,合著)等書。

基本資料

作者:米爾科.伊利奇(Mirko Ilić)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 譯者:韋曉強 出版社:積木文化 書系:Design+ 出版日期:2008-12-25 ISBN:9789866595073 城邦書號:VQ0012C 規格:方背硬皮精裝 / 全彩 / 208頁 / 26.5cm×26.5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