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傳記
暗流長征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特別活動

內容簡介

◆南方朔 導讀、陳美儒 專文推薦! ◆何飛鵬、詹宏志、劉克襄、李偉文、張子午等名人 好評推薦! 「上校,怎麼不去一條未知的河流走一遭?」 一個看似簡單的提議,卻帶來一次出人意外的旅程。 1913年12月25日,至1914年4月26日,堪稱美國前總統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西奧多.羅斯福)的人生中,最驚險的116天。 1912年,老羅斯福首次嘗到政治生涯上最大的挫敗。在飽受政壇人情無常之際,他接受一份來自巴西的邀約,決定前往亞馬遜叢林,期待療癒心靈的創痛。 起初,美國與巴西政府當局,設計的是安全無虞的保守行程。然而,愛好歷險的老羅斯福,要的是一趟貨真價實的科學探險。於是,前往亞馬遜河支流之一的杜伯河(The River of Doubt)探勘之旅,就此拍板定案。 杜伯河,一條未經測量的詭譎河域,河域範圍充滿著食人部落與凶猛、未知的生物。老羅斯福一行人,歷經棄舟、挨餓、疾病、攻擊與內鬨,從自信滿滿到一片茫然,甚至連他自己都曾瀕臨自殺的邊緣。這段旅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他們又該如何完成這次的探險? 本書不僅記載了這趟危機四伏的科學探險之旅,也是一部深入精采的人物傳記,其戲劇張力絲毫不遜於小說。震撼人心的筆法,將老羅斯福當年經歷的非凡征途,有著既翔實又驚心動魄的呈現。 【本書特色】 老羅斯福一生無畏性格的縮影 老羅斯福不僅是美國前總統,也是一位父親,他卓越的人格特質,在這趟驚心動魄的科學探險之旅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讓本書得以跳脫傳統探險紀實文章的單調乏味,充滿躍動的生命力。 穿越壯闊危機四伏的亞馬遜雨林,本身就是一趟賭命的旅程,遑論探索一條未經探勘、身世如謎的不知名支流。羅斯福探險隊一行人經過一次汰換後,隊伍中除了老羅斯福,還有生命力頑強、紀律嚴謹程度絲毫不下羅斯福的「嚮導」蘭登上校、在巴西修橋鋪路的次子柯密、身經百戰的亞馬遜探險老手的鳥類學家察瑞。一群硬漢、一對分隔兩地的熱戀情侶、一個從小以父親為標竿的兒子,還有一個廣受百姓愛戴的前總統,穿行詭譎莫測的亞馬遜叢林。在亞馬遜河最兇險的水域上,老羅斯福展現出一個領導人的勇敢無畏、正直無私、不懈紀律;親子間的慈愛與敬重、夥伴間的捨命與不離棄……直到最後為榮譽而戰。迭宕起伏的旅程,動人心魄,直到最後命運的分道揚鑣,格外讓人不勝唏噓,精采萬分。 儘管本書以老羅斯福的亞馬遜探險之旅為主軸,卻能從中領略到身為一個領導人暨父親的典範,佐以其他許多小插曲,皆豐滿了本書的深度與閱讀價值。 【媒體好評推薦】 ◎「一段既豐富又深具戲劇張力、顛覆個人認知的冒險旅程。」—The New York Times ◎「少有旅遊作家如同此書作者一般,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將四散的檔案與資料,彙整成一則扣人心弦的故事。」—The Washington Post ◎「米勒德這位前《國家地理雜誌》記者的成功之處,不只是完美掌握了這趟旅程的種種懸疑元素;更在於她完整呈現了老羅斯福等人所發現自然生態記錄,其詳實程度,就像一路尾隨他們的食人族那般:絲毫細節都不放過。」─Publishers Weekly ◎「這是一部深刻的故事,也是一回厚實的研究。米勒德在這部作品中,有邏輯地呈現出老羅斯福的溫暖與能量,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功。」─Bookmarks Magazine ◎「又是感染又是發燒的,幾乎要讓老羅斯福客死他鄉,但他依舊挺了過來。不論是熱愛美國史或獨鍾旅遊書的讀者,皆能在這驚險刺激的篇章中,尋得有關生命的喜悅意義。」─ Booklist ◎「米勒德毫無矯飾的探險書寫,以及嚴肅而冷靜的筆法,宛如行走在幽密蔭深的叢林當中那般如履薄冰;又如同她就是老羅斯福本人,滿盈著十足的魄力與勇氣。」—Entertainment Weekly

導讀

【導讀】導讀蠻荒探險是文明與人性的極限考驗  ◎文/南方朔(知名社會評論家)

  美國有兩個羅斯福總統,一個是大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1858-1919 ),一個是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1882-1945 ),大羅斯福是第二十六任總統,小羅斯福則是第三十二任總統。

  他們是來自荷蘭並和蘇格蘭人通婚的豪門世家,在美國政治社會史上被歸之為紐約的「老金錢世家」(Old Money ),羅斯福家族在紐約有龐大地產,腳跨許多商業投資領域。大羅斯福是小羅斯福的遠房
堂叔。

  這兩個羅斯福總統,在二十世紀美國政治史上,都扮演著極為特殊的角色。

  在大羅斯福方面,他是所謂的「白種盎格魯撒克遜新教當權派」(NASP )裡的「老金錢世家」重返政治的第一人,美國在南北戰爭後,「新金錢世家」(New Money)崛起,這些新興豪門財長氣粗、窮奢極侈,在歷史上稱為「鍍金時代」,於是「老金錢世家」遂轉趨低調消沉,從現實政治上隱退。「鍍金時代」的美國政治貪腐盛行,黨機器變成賣官分贓機器,史稱「贓掠政治」,於是「老金錢世家」裡開始在哈佛大學出現「重返政治」的思想。而大羅斯福就是重返政治的第一人。他是麥金萊總統的副總統,麥金萊遇刺後他遞補總統寶座,接著連任。

  他一生中有三篇劃時代的演說:一是一八九九年《奮鬥不懈的人生》,二是一九一年的《新國家主義》,三是一九四年《關於門羅主義的補充說明》。這三篇文獻充分顯露出他那種黷武好戰的強國主義精神。大羅斯福有斯巴達精神,強調冒險犯難,主張美國要建軍擴張,認為拉丁美洲是美國後院,全世界是美國的舞台。大羅斯福把美國帶到了帝國的方向。大羅斯福家族後來在現代美國的海外擴張上扮演了極重要角色,一九五三年美國策動伊朗政變,主控者乃是中情局駐土耳其的「近東站站主任」柯密特.羅斯福(Kermit Roosevelt ),他即是大羅斯福這個家系的孫輩!他有個外號叫「近東沙皇」!

  至於小羅斯福,他乃是大羅斯福的堂侄。他在青年時期對大羅斯福極為崇拜,他的人生軌跡也都在模仿大羅斯福,甚至還娶了大羅斯福的親侄女愛蓮娜(Eleanor Roosevelt, 1884-1962 )為妻。但他出任總統時已值大蕭條,他將用凱因斯學派拯救美國,被美國保守勢力視為背叛了自己的階級。

  當時大羅斯福的孫子阿奇巴爾德(Archibald Roosevelt )在唸哈佛,還奉中情局之命成立了一個「真 理基金會」(Veritas Foundation ),主要就是指控小羅斯福的「新政」;他們還成立了一個「自由基金會」,向美國最高法院提出十幾起「新政」違憲的憲法訴訟,這都是大蕭條時期政治鬥爭史的主要章節,它和大羅斯福家族密切相關。

  因此,兩個羅斯福其實極為不同,大羅斯福造就了今天的共和黨,而小羅斯福超越了自己的階級,創造了後來民主黨的傳統,經由甘迺迪家族而到今天的歐巴馬,一個家族,兩條路線,研究近代美國史,羅斯福家族可說是核心中的核心。

  理解了大小兩個羅斯福總統的基本定位後,我們就可以重讀這本《勇闖困惑河》了,它是大羅斯福生命中的重要段落,也是近代巴西及亞美遜雨林史裡的重要一章。

  由前面的簡述,我們已知道大羅斯福乃是「老金錢世家」重返政治的第一人。他重返政治時,美國共和黨早已不是林肯時代的共和黨了,而是政客橫行、貪腐大盛的共和黨。他一九○○年是麥金萊總統的副手,麥金萊遇刺後補位,並於一九○四年連任。八年後即一九一二年他決定再選,但共和黨提名塔夫脫,他只有投向進步黨,但該次選舉卻是民主黨的威爾遜獲勝,分裂的共和黨當然不敵,挫敗之後,大羅斯福當然心情鬱卒,而就在這時,他有了一次前往南美洲各國訪問的機會,而大羅斯福這種有斯巴達風格的人物,當然不會讓這次出訪變成酬酢式的訪問。酷愛自然,勇於冒險的他,遂將它變成了一次為期三個多月的雨林探險。   探險隊一九一三年十月離開美國,十二月到探險的出發點,一九一四年一月正式展開探險之旅。在三個多月的行程裡,真是九死一生。他們由巴西高原而下,走一條未經探勘過的「困惑河」,河中及河岸有各種看不見的危險食人魚、毒蛇、蟲蟻飛蚊,以及激流飛瀑,還有原始印地安人,以毒箭潛伺在側。在途中,大羅斯福自己受傷感染,曾有過輕生的念頭,他的兒子柯密也染上瘧疾,還有一次墮入激流幸而撿回一命。這趟科學探險,由於作者做了仔細的研究考證,讀者跟著筆觸而行,對大羅斯福的這次旅程,格外有了會心的感受。

  大羅斯福那種擴張的「新國家主義」,在今天可能已不合時宜,特別是他那種視中南美洲為美國附庸的態度,更受非議。這也是近年來中南美洲普遍反美的原因。但歷史永遠不可能以今視古,而必須回到昔日的脈絡去解釋當時。十九世紀末,美國初興,帝國意識萌芽,大羅斯福充分反映了那個時代。但大羅斯福的「新國家主義」可是真的身體力行的國家主義。他有極強的斯巴達精神,自己冒險犯難,永遠不向危險與挫敗低頭,跌倒就自己爬起來。

  他一八九九年那篇《奮鬥不懈的人生》(Strenuous Life )演說,不但是他自己人生的見證,也是這次探險最好的說明。以曾經是美國總統之尊,他親自參加這次以性命為代價的探險之旅,有些時候甚至還必須身先士卒,絕不讓自己成為大家的負擔。帝國時代的統治者就要有這種奮鬥不懈的人生觀。大羅斯福的這種真誠的國家主義,確實值得稱讚。一個帝國的興起,就是要統治階層有身先士卒,奮鬥不懈的勇氣。漢帝國時代,統治的貴族階層如衛青、霍去病等,莫不勇為卒先。

  羅馬帝國時代,以方陣戰術所向無敵,方陣的外圍最容易傷亡,幾乎都是統治階層的貴族子弟;大英帝國的建立,貴族精英永遠跑在第一線。強國就要有這樣的統治階層。大羅斯福身先士卒的探險之旅受到後人感佩,就是他那種奮鬥不懈的人生觀!身先士卒永遠是強國第一定律,大羅斯福證明了這個定律!當統治階層必須身先士卒,他的子女難免要承受極大的壓力,他自己當然也會在親情上倍受考驗與折磨。大羅斯福的探險之旅,他的次子柯密(Kermit Roosevelt )隨行,原本是兒子照顧老爸,到了後來反而是老爸為為兒子的安危擔心,那種親子之情的相互掛慮,的確讓人動容。再怎麼厲害的強者,也有脆弱的一環,大羅斯福也有脆弱的地方。

  大羅斯福的巴西探險,由於巴西方面派出了著名的軍官蘭登上校(Cândido Mariano da Silva Rondon, 1865-1958 ),他是印地安人與歐洲混血孤兒出身,後來苦讀軍校成為電報部隊指揮官,負責架設電報網,必須深入內陸蠻荒之地,並於一九○九年發現一條未曾被探勘過的河流,後來他和大羅斯福帶隊探險的就是這條河,現在的地圖上已將此河稱為「羅斯福河」,即蘭登上校命名。他死後第二年,即一九五九年巴西政府為表彰他的貢獻,特別將巴西中西部一大片二十四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七個台灣)的地區命名為「蘭登尼亞省」(Rondonia )。

  蘭登上校的生平事蹟裡,除了發現困惑河並於後來命名為「羅斯福河」外,對巴西本身最具意義的,乃是他對印地安人政策的影響,他因工作關係必須深入蠻荒,自然會接觸到各種從未與外界接觸的印地安原住民部落,難免會受到懷疑和恐懼性的攻擊,而他的態度用葡萄牙語說就是「寧可屈服,不可殺人」(Morres sé preciso for, matar nunca ),並以此勒令他的士兵,因此做為他的下屬其實是非常辛苦且危險的,他的這種態度影響到巴西「印地安人保護局」(SPI )及「印地安人協會」(FUNAI )的成立。可惜的是巴西儘管有蘭登上校這樣的人物,但卻完全阻擋不住印地安原住民遭鯨吞蠶食。蘭登上校乃是與大羅斯福截然不同的兩種人,蘭登對弱者懂得謙卑,寧願自苦也不欺人, 而大羅斯福則是典型的強者哲學。他們兩人率隊探險而展開的互動乃是本書最值得省思的部分,因為蘭登上校其實是另一種可能境界更高的斯巴達精神!他嚴格的自我要求和自律,讓大羅斯福對他十分信服且尊重,甚至還推崇他是世界四大探險家之一!

  《勇闖困惑河》表面看是充滿傳奇性的驚心動魄巴西雨林探險記,但在探險的側面,它更讓人看到異文化和不同價值觀的碰撞,文明開化的艱辛,面臨生死考驗時的掙扎,尊嚴以及親情的煎熬等。蠻荒探險是生死一瞬間的考驗,這種考驗最能見證人性的善與惡。這本書留給我們的即是這樣的省思空間。

作者資料

坎蒂絲.米勒德(Candice Millard)

曾任《國家地理雜誌》記者與編輯的坎蒂絲.米勒德,在《暗流長征》這部處女作中,展現出驚人的資料搜尋與組織能力,及其任職《國家地理雜誌》時奠下的豐厚自然、人文基礎。她前後花費4年寫就此書,於2006年出版時,不僅躋身暢銷書列,更受《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舊金山紀事報》與《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譽為年度最佳出版品。米勒德現與丈夫及三個孩子居於堪薩斯市,並著手進行其第二部作品。

基本資料

作者:坎蒂絲.米勒德(Candice Millard) 譯者:藍曉鹿 出版社:積木文化 書系:不歸類 出版日期:2010-04-29 ISBN:9789866595493 城邦書號:VX0018 規格:膠裝 / 單色 / 352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