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激情的、複雜的、反叛的,解構者視傳統為約束,追求一種更廣濶的自由。
靜寂的、簡化的、返璞歸真的,簡約者致力於擺脫一切表象,回到最原初的本質。
兩種看似對立的建築設計思惟,有時也會變得界線模糊起來。
在去除掉一切裝飾後,建築,更像是一門抽象藝術。
簡單來說,解構主義是激情的、複雜的、反叛的,解構者視傳統為約束,追求一種更廣濶的自由;而簡約主義則是靜寂的、簡化的、返璞歸真的,簡約者致力於擺脫一切表象,回到最原初的本質。
一言以蔽之,解構主義追求的是自由,而簡約主義追求的則是本質。前者往往飛揚奔放,後者則慣於沈澱內斂。
但兩者又何嘗不是人性的一體兩面,自由與本質相互交織成一切文化的底蘊。因此解構主義及簡約主義這兩種看似對立的建築設計思惟,有時也會變得界線模糊起來,舉例來說,妹島和世的建築作品中就存在著一種既簡約又解構的迷人特質。
當代建築容易欣賞,卻不易理解,在去除掉一切裝飾後,讓建築更像是一門抽象藝術。我嘗試透過歷史、政治、文學及美學等多方面來切入說明解構及簡約主義的建築,希望能讓更多人領略到這兩種建築設計思惟的深刻內涵。
在這兩種設計手法的建築領域裡,謝國鐘各自挑選了十三位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師及二十二件建築物,並採用較通俗的、兼具文學感性的筆法來介紹這些建築師的思想背景及設計理念。
「穿過樹林,你看見了小徑,而循著地面的足跡的韻律,那條小徑就象徵了你的冒險精神。我們都是建築師。」
──Sverre Fehn
【精采內容】
喔!建築師們~【邊走邊想】
Frank Owen Gehhry 法蘭克‧歐恩‧蓋瑞
在柏林這個有著猶太人慘痛記憶的城市裡,這名猶太裔的建築師悄悄地植入了猶太民族的文化元素──魚的母題,只是它更加地抽象化,更加地隱晦不彰,它由具象的歷史回憶一逕地游入了永生的藝術國度裡。
Zaha Hadid 札哈‧哈蒂
從來沒有人用過這樣的表現圖來做設計,太平山及維多利亞港成為灰的黑的底色,而林立的摩天大樓及俱樂部設計圖則化為繽紛多姿的線條及色塊,乍看支離破碎,完全看不出香港引以為傲的城市景觀,但卻又自成一個嚴密的整體,每幅圖面都充滿了飛揚凌厲的動態感。
Gunther Domenig 昆特‧多明尼克
這位建築師其實就像是停屍間的法醫,在他面前躺著納粹的巨大而腐敗的軀體,而犀利鋒冷的建築語彙就是他的解剖刀!
Daniel Libeskin 丹尼爾‧李伯斯金
他用文學之筆來設計建築,這棟解構主義的建築就像是一首充滿了象徵及隱喻的苦澀詩篇。
Peter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兩千多塊高高低低的黑色碑石就像黑色浪潮般動盪起伏,象徵著猶太人的絕境及沈默的德國人的心靈困境。他將哲學的思辨當成解放建築形象的手段。
Rem Koolhaas 雷姆‧庫哈斯
天空的邊界,對現實世界的複製,託辭,偽裝,勝利,塔的合併,街區畫分,大教堂,自我紀念,舌狀物,控制,定格……Koolhaas像一名充滿激情的電影剪接師,將一連串錯綜奔流的意象拼貼成紐約社會現象的蒙太奇。
安藤忠雄
這棟建築就像個身穿灰色道袍的禪修者,冥想入定,早已經生了根定了心,把自己給嵌進了泥土裡,再也拔不出來了,是那樣地與大地合而為一。不遠處,就在水平伸展的灰色牆頭上,突然又出現了那位白色舞者的身影,那飛揚的肢體與裙擺,已彷彿是另一個時空的事情了。
Peter Zumthor 彼得‧尊托
Peter Zumthor本身就是個隱士般的建築師,在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的小城生活了幾十年,他所設計的建築物寥寥可數,但都能創造出一種簡約動人的空間氛圍,因而他被稱為「空間的神職人員」。
Sverre Fehn 斯維勒‧費恩
那是一種奇異的無陰影的光線!即使戶外仍是南歐盛夏的強烈陽光,但一走進室內,你就立刻被一種柔和淡白的光線所包圍,而那是北歐極地所特有的光線,與酷冷的氣候同時存在的另一種溫柔氛圍。
吉阪隆正
「的確,『冬天就像斷臂人的衣袖,空虛,黑暗而冗長』,這是一位台灣詩人的詩,」我點點頭說,「所以你希望透過建築讓人們敬畏環境,珍惜環境,就像那一根又深又長的混凝土梁在樹木跟前戲劇化地懸崖勒馬,終究臣服於大自然的頂天立地!」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
輕盈、穿透、流動是妹島和世及西澤立衛所形之於外的建築美學,簡約卻又豐富,均質中透出複雜則是他們的空間組織的特質,然而這一切都根植於他們對於人性需求及潛在欲望的透徹分析及研究。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
你進入陰影中,你走到陽光下,你在板與板之間流動著,自由且迂迴。在這個由幾何元素所構成的絕對空間中,你失去了長度、寬度及厚度,你成了空間中的一個點。
目錄
◎第一章 激情之舞
‧從三條魚談解構
‧革命與解構 從政治革命到美學革命
‧神話與鬼話 魅力與恐怖的解剖刀
‧在大地書寫
‧傷口上的詠嘆 猶太與解構
‧雙城記 柏林/台北/OMA
‧激情之舞與靜寂之詩 解構與簡約的交鋒
‧
◎第二章 靜寂之詩
‧飄落在阿爾卑斯山的一片葉子
‧洗滌心靈的溫泉聖殿
‧威尼斯林中對話
‧光線與武士刀
‧網路時代的交流圈
‧沈思在寧靜的簡約中
‧生存最小值,經驗最大值
‧靜寂之詩與激情之舞 簡約與解構的交鋒
◎第三章 激情與靜寂
‧白天使及黑皇后
‧英雄與無名 一場因安藤忠雄而起的小爭論
‧當西方美學遇見東方禪學 談簡約
‧約束與自由 關於解構的二三事
‧從三條魚談解構
‧革命與解構 從政治革命到美學革命
‧神話與鬼話 魅力與恐怖的解剖刀
‧在大地書寫
‧傷口上的詠嘆 猶太與解構
‧雙城記 柏林/台北/OMA
‧激情之舞與靜寂之詩 解構與簡約的交鋒
‧
◎第二章 靜寂之詩
‧飄落在阿爾卑斯山的一片葉子
‧洗滌心靈的溫泉聖殿
‧威尼斯林中對話
‧光線與武士刀
‧網路時代的交流圈
‧沈思在寧靜的簡約中
‧生存最小值,經驗最大值
‧靜寂之詩與激情之舞 簡約與解構的交鋒
◎第三章 激情與靜寂
‧白天使及黑皇后
‧英雄與無名 一場因安藤忠雄而起的小爭論
‧當西方美學遇見東方禪學 談簡約
‧約束與自由 關於解構的二三事
序跋
作者序 在激情與靜寂之間
隔著海灣,遙望著華麗的總督府(Palazzo Ducale)及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高聳的鐘塔。
不久前,我還穿梭在那迷宮般的街道及運河之間,匆匆掠過繽紛的面具攤、古董店及露天咖啡座。而此刻,我卻已坐在一片濃綠而靜寂的樹林間,宛如隔世。
我心想,這真是個奇妙的城市啊!咫尺天涯,兩個世界。
這裡是城堡花園,「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的主場地,一片高大的林木間散佈著數十棟建築物。著名的「建築雙年展」及「藝術雙年展」就在這裡逐年輪替舉行,而樹林中的一棟棟小建築就是供各國布展的國家館,其中有許多大師之作,透過這些精彩的建築設計就可以深刻感受各國獨特的文化內涵。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是這趟當代建築之旅的終點。十幾天前,我們從柏林出發,一路向南,穿越法國及瑞士,進入義大利,最後來到了威尼斯。這趟縱貫中、南歐數千公里的公路之旅,途經十幾個城市,看了數十棟充滿創意的當代建築,但最令我為之讚嘆不已的就數解構主義及簡約主義的建築設計。
在柏林,三位猶太裔的建築師用各自迴異的解構手法,將猶太文化及悲慘命運轉化為動人的空間及雕塑,令人喟嘆而又驚嘆;在沃夫斯堡(VfL Wolfsburg)、萊比錫(Leipzig)及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一位回教文化出身的女建築師在吸納了豐富多元的文化元素後,再噴發出一棟棟大氣磅礴、渾然天成的熔合體,讓人深深震懾!
另一面,在瑞士的高山僻境裡,一棟簡單素樸的木造小教堂,卻讓我深刻體認到什麼叫做「千山萬壑赴荊門」,什麼叫做「心靈的旅棧」。而一座半埋在山坡裡的岩洞般的溫泉浴場,神奇的光影及溫度變化,讓我同時回想到古羅馬及大唐的輝煌及悲壯。
即使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展場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仍是那位女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的解構之作,那不勒斯(Napoli)的新鐵路車站,就像一條銀色巨蟒快速地游過地面。而最觸動我心的,則是簡約寧靜的北歐館及徹底內省的日本館。
簡單來說,解構主義是激情的、複雜的、反叛的,解構者視傳統為約束,追求一種更廣濶的自由;而簡約主義則是靜寂的、簡化的、返璞歸真的,簡約者致力於擺脫一切表象,回到最原初的本質。
一言以蔽之,解構主義追求的是自由,而簡約主義追求的則是本質。前者往往飛揚奔放,後者則慣於沈澱內斂。
但兩者又何嘗不是人性的一體兩面,自由與本質相互交織成一切文化的底蘊。因此解構主義及簡約主義這兩種看似對立的建築設計思惟,有時也會變得界線模糊起來,舉例來說,妹島和世的建築作品中就存在著一種既簡約又解構的迷人特質。
當代建築容易欣賞,卻不易理解,在去除掉一切裝飾後,讓建築更像是一門抽象藝術。我嘗試透過歷史、政治、文學及美學等多方面來切入說明解構及簡約主義的建築,希望能讓更多人領略到這兩種建築設計思惟的深刻內涵。
內文試閱
從三條魚談解構主義
建築應該要訴說它所在的時代及場所,但又渴望能夠永恒。──法蘭克.歐恩.蓋瑞 Frank Owen Gehhry
一個小男孩靜靜地蹲在浴缸旁,向水面凝視。注滿水的浴缸裡養了一條鯉魚,正悠游在這幾呎長的透明水域裡。它款擺著柔軟的身軀,像一條優美的曲線搖曳向前,到了盡頭,只消輕輕一甩尾,就又迅速地迴轉身,自由流暢。然後,它在浴缸中央停了下來,彷彿很滿意地環視著它所統御的小小國度,就像個帝王。
這個姓Goldberg的猶太小男孩,簡直看得癡迷入神了。然而他心裡很清楚,到了明天,這條早上奶奶才牽著他的手從菜市場買回來的魚就會被剁成魚餅,成為安息日餐桌上的一道菜,這是猶太人的傳統。而到了學校時,同學們又會因他身上散發出的魚腥味而嘲笑他。
這個小男孩做夢也想不到,魚──奶奶牽著他的小手在菜市場裡買來的魚、在浴缸裡自在悠游的魚、餐桌上的魚丸魚餅、身上的魚腥味及同學們的嘲笑聲──這混雜著溫情、好奇、恥辱的由魚串連而成的童年回憶,在幾十年後,竟會成為他畢生藝術創作的最大養分!
一九八七年,在日本神戶港邊的美利堅公園裡矗立起一條高達四層樓的巨大鯉魚雕像,它騰躍而起,栩栩如生,就像魚販將雙手伸入水缸中抓起了它,卻被它掙脫掉的姿態。它躍入空氣中想要爭取自由,然而卻註定要再度跌入水缸中,直到被緊緊抓住,送進廚房,端上餐桌。雕像旁就是一間海鮮餐廳,名叫「魚舞」
(Fishdance Restaurant)。
這是當年那位小男孩的作品,但這年五十八歲的他已更改姓氏為蓋瑞(Gehry),只因為他的妻子深怕他們的小孩因為猶太姓氏而遭到歧視。雖然當時他已開業了二十幾年,但卻始終是個失意的建築師,缺乏業務。當時的建築界瀰漫著一股懷舊風,將各種古典建築語彙拿來恣意地改造襲用的後現代主義風格相當盛行。
但蓋瑞與這股懷舊風潮格格不入,反倒是跟前衛藝術家相當契合。在這些藝術家朋友的影響下,他將典型的美國郊區住宅的家改造成驚世駭俗的模樣:不規則的玻璃天窗,廉價的木夾板、鋁浪板及鐵絲網所包覆的加蓋空間,「就像剛被颱風刮過的一堆工業廢料!」這顛覆性的住宅外觀簡直嚇壞了他的左鄰右舍,因此他遭到抵制,甚至被要求拆除。
這棟以建築典型為文本,以解構顛覆為手段的小住宅,預告了一種尋求自傳統桎梏中解放的新建築美學風暴即將來臨!
在完成鯉魚雕像的五年後,面鄰地中海的西班牙巴塞隆納港的海灘邊又出現了一條魚。它更加抽象化,已經無法辨識它是何種魚,同時它被架高在一片林木之上,古銅泛金的色澤,在碧藍的天空下,顯得熠耀生輝。這條金屬魚彷彿長出了翅膀,在樹梢上飛翔,似乎只要一擺尾,它就會立刻潛入地中海廣濶的海域中。
再五年後的一九九七年,一條碩大無朋的金屬魚棲臥在衰敗的工業城市畢爾包(Bilbao)的河道旁,它就是震驚建築界的古根漢博物館,它成功地吸引了全球觀光客的目光,一條魚拯救了一座城市!這時六十八歲的蓋瑞已是舉世聞名的建築大師了。
作為解構主義的代表作,這棟博物館具體展示著解構主義的語法特徵:自由流暢的形體、飛揚離散的構件、充滿動態的抽象美感、視覺不穩定的歪斜結構⋯⋯建築從嚴謹理性的構造框架裡解放出來,尋求一種淋漓暢快、自由奔放的視覺表現方式,擺脫機能主義的指導原則,向更純粹的藝術性靠近!
布蘭登堡大門(Brandenburger Tor)是柏林的象徵,西元二○○○年,在門前廣場旁新建了一棟由蓋瑞設計的DZ Bank辦公大樓。這棟建築的立面相當規矩方正,因為這個區域有著相當嚴格的外觀設計規範,以免破壞了廣場空間的整體和諧感。但是一走進門廳,人們將立刻被長方型中庭裡,那張牙舞爪有如奇異生物的物體所震懾。那柔軟無骨,披覆著銀色金屬皮膚,木質腔體的生物,彷如無空游無依,卻又張開巨口,靜靜地窺伺著,等待著吞噬那好奇闖進的無知獵物!
在這個有著猶太人慘痛記憶的城市裡,這名猶太裔的建築師悄悄地植入了猶太民族的文化元素|魚的母題,只是它更加地抽象化,更加地隱晦不彰,它由具象的歷史回憶一逕地游入了永生的藝術國度裡。在這個玻璃中庭裡,光線彷彿將浴缸裡注滿了水,而這隻怪異的浮游生物,就像那位猶太小男孩回憶中的鯉魚,靜靜地懸浮在閃閃發光的水晶宮殿中,睥睨著所有前來瞻仰讚嘆的臣民,彷彿它就是個帝王!
將內心最深處的童年回憶,與當代最尖端的製圖科技及施工技術,以最原創而深具魅力的藝術手法加以結合,將以實用性為指導原則的建築設計,提昇到接近純藝術的領域,這就是法蘭克.歐恩.蓋瑞,解構主義的旗手,而這年他已七十一歲了。誰能料想得到,浴缸裡的一條魚也能掀起一場建築革命的風暴呢!
建築師小傳
法蘭克.蓋瑞(Frank Owen Gehry,1929-),祖籍波蘭的猶太人,祖父移民至美洲,他出生成長於加拿大,十八歲起定居於美國加州。一九七七~七八年他將位在加州聖塔.摩尼卡的自宅,從典型的美式郊區住宅改造成木夾板、金屬浪板、鐵絲網及不規則體天窗的怪異外觀,宣告了解構主義的到來。他被稱為「建築界的編舞家」。長久以來建築的實用性總是高於其藝術性,而他所設計的建築物卻像個巨大的雕塑,造型的藝術性凌駕於實用性。因此他的設計模糊了建築與藝術之間的界限,充滿流線及動感的造型及空間,創造出一種饒富音樂性的歡愉。
他最著名的建築作品有西班牙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一九九七年)及美國落杉磯的迪士尼音樂廳(Walt Disney Concert Hall, 二○○三年),同時他也進行魚造型的雕塑創作,並設計傢俱及燈具等,是一位具有多元創造力的建築師。他於一九八九年獲得建築界的最高榮譽──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革命與解構
從政治革命到美學革命
重要的是,要找到合適的、滿足我們夢想的形式,為了未來而建造。──札哈.哈蒂 Zaha Hadid
一九一七年四月十六日,當列寧搭乘的火車緩緩地駛進聖彼得堡的火車站時,站前廣場上已經湧入了數萬個情緒亢奮的工人及士兵,他們在等候這位被迫流亡歐陸十年的革命領袖再度重回祖國。就在一個月前,沙皇帝制才剛剛被推翻,俄國社會仍處在動盪紛亂中,並出現工兵代表政權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並存的局面。
當列寧走出火車站時,廣場上響起了一陣歡呼的騷動,而他立刻被湮沒在簇擁的人潮中,然後列寧的身體被千百隻手推動著,就像劃破海面的一道船痕,直到他被推上了停在廣場中央的一輛裝甲車。
那輛簡陋的裝甲車就像個演講台,穿著西裝領帶的列寧,則將雙手扶著護欄板,傾身向前,開始發表他那充滿激情的革命演說。他是個禿頭、大鬍子,其貌不揚的中年人,然而他的演說姿態卻像是大航海時代西洋船艦的船首雕像,充滿了乘長風破萬里浪的氣勢及能量!
半年後,列寧策動了舉世震驚的十月革命,並建立了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同時一場影響深遠的美學革命也跟著開始了!
在社會主義革命成功的激情下,俄國的建築師、畫家及設計師們紛紛揚棄了舊有的題材及表現方法,進而發展出一種嶄新的美學型式,來歌頌或表現革命之後的一種新秩序,新氣象!列寧站在裝甲車上激情演說的姿態,成為建築師李辛斯基(ElLissitzky)的創作靈感。他設計了一座向前傾斜六十度的鋼骨桁架,桁架上端再往外伸出一個由板片構成的演講台,而傾身向前的列寧就站在那宛如危崖的高台上。這個簡單的設計展現了一種新美學:動態的,傾斜的,不穩定卻又滿蓄能量的,清晰地裸露構件元素的,簡潔明快同時又令人振奮的表現型式!
這個伴隨著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而產生的新美學被統稱為「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因為它的表現型式及題材內容經常都充滿了火熾的熱情及理想主義的色彩,因而又被形容為「激情之詩」!
然而這首轟轟烈烈的激情之詩卻相當短命,它令人驚豔的百花競放期只有短短六年(一九一七~二三),到了史達林執政時就遭到集權政治的排斥而逐漸式微,在一九三四年,符合「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更成為蘇聯唯一政治正確的創作方法,而構成主義終於被劃上了休止符。
構成主義在蘇聯被終結了,然而它對歐陸前衛藝術的影響卻相當深遠。構成主義的重要藝術家如馬勒維奇(K.Malevitch)、李辛斯基(El Lissitzky)、塔特林(Vladimin Tatlin)及羅欽可(Rdchenko)等人的作品及理念對荷蘭風格派(De Stijl)及德
國包浩斯(Bauhaus)都造成影響,並且竟然在半個世紀後又影響了另一批建築師,並演化成一種嶄新的建築風格─「解構主義」。
一九八三年,香港的峰俱樂部(The Peak Club)舉辦了位在太平山頂的新館國際競圖,吸引了全球的建築師前來競逐,而最後取得首獎的卻是位籍藉無名的英國女建築師。當時擔任評審的日本建築師磯崎新將她的方案從淘汰名單中搶救回來,因為「我被她那獨特的表現圖及透徹的哲理性所吸引了!」
從來沒有人用過這樣的表現圖來做設計,太平山及維多利亞港成為灰的、黑的底色,而林立的摩天大樓及俱樂部設計圖則化為繽紛多姿的線條及色塊,乍看支離破碎,完全看不出香港引以為傲的城市景觀,但卻又自成一個嚴密的整體,每幅圖面都充滿了飛揚凌厲的動態感。這些建築表現圖根本就是一幅幅帶著構成主義色彩的抽象畫!
這位女建築師名叫札哈.哈蒂(Zaha Hadid),那年她才三十三歲。但這個令人驚豔的建築設計並沒有被蓋起來,而接下來幾年她又陸續拿到好幾項國際競圖首獎,但卻都因為種種原因而蓋不起來。直到十一年後她才終於擺脫了「紙上建築師」的命運。
一九九四年,哈蒂第一件被完成的建築出現在德國靠近瑞士邊境上的一座傢俱工廠。那是個小型的消防站,這棟建築找不到幾處垂直及水平線條。消防站的入口雨庇就像一把橫斜而出的銳利刀鋒,被幾根歪斜的鋼管所支撐,室內的牆面大都歪斜,門窗是斜的,就連廁所及鐵製衣櫃都是斜的,整個空間彷彿有一股四處流動的能量,外觀則被形容為「就像剛被炸開的飛彈碎片,四散紛飛!」自此, 哈蒂成為一股強烈的建築旋風,橫掃全球,並在二〇〇四年成為第一位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女建築師!
二〇〇六年,我來到德國的沃夫斯堡(Wolfsburg)參觀她剛設計落成的科學中心。這是個人口才幾萬人的工業城。wolfs就是「狼」,顯然在很久以前,這是片狼群出沒的森林,而如今它卻是個熱門的觀光小城。科學中心就位在小城的邊緣,緊鄰著鐵道及運河,而河的對岸就是熱門的主題樂園「福斯汽車城」(Autostadt)。遠遠地就可看到這座科學中心橫跨在一大片草木不生的廣場盡頭,那衝擊視覺的巨大量體,簡直就像一艘碩大無朋的船艦,卻停泊在荒涼的月球表面,散發著詭異、疏離、卻又魅人的奇特氛圍!
哈蒂將原本平坦的基地處理成高低起伏的丘陵地,而冷灰色的水泥建築則利用七、八根像鐘乳石的巨大墩柱頂住,呈現出一種宛如漂浮在空中的視覺效果。從舊城區延伸出一條道路穿越漂浮船艦的底部,行走其間,就像走進一個碩大無比的神祕洞穴,頭頂是平行四邊形的白色燈光,幾個巨大墩柱都開著各式各樣不規則的窗洞,各自有不同的機能,如紀念品店、入口門廳及咖啡廳等。
我覺得自己就像是穿過狼嚎四起的森林,最後來到了一片曠野,再繼續走向停在曠野中的神祕戰艦。當我走進了一樓侷促的門廳,再搭乘電扶梯緩緩地斜向上昇,那種奇異的氛圍就像進入了一座歌頌科技文明的神殿,那裡既陰暗又明亮,到處充滿了戲劇性的光影。整個內部空間完全沒有隔斷,一氣呵成的流暢空間,就像熔岩般流動的地板、牆面及樓梯則渾然一體,難以切割,而那些寓教於樂的科學設施則依著流動的空間錯落配置,宛如珍貴的藝術品。
最後,我又回到那荒涼的宛如月球表面的廣場,在耀眼的陽光下仰望著這艘淺灰色的、彷彿航向未來的無敵戰艦。我想,一九一七年那艘歐若拉巡洋艦(Aurora Cruiser)也是這樣地氣勢懾人吧!Aurora是古羅馬神話中的曙光女神。
在那氣溫接近零度的北國初冬裡,她就靜靜地停泊在聖彼得堡的涅瓦河上,專注地凝視著金碧輝煌的「冬宮」,負嵎頑抗的臨時政府仍然拒絕投降。但是不用多久,在最後的通牒之後,在她那一發深沈的炮聲之後,一場驚天動地的政治革命就要成功,而一場短暫卻又影響深遠的美學革命也即將開始!
建築師小傳
札哈.哈蒂(Zaha Hadid,1950-),伊拉克裔,出生於巴格達。她大學唸數學系,之後才到英國就讀於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簡稱AA)哈蒂受到了一九一○~二○年代俄國構成主義的影響及啟蒙,特別是構成主義中對於造型元素的「嬉戲」態度,解放了空間新的可能性。自一九八三年的香港「峰」俱樂部競圖案起,哈蒂就以其獨特的動態空間構成及建築表現圖贏得了好幾個國際建築競圖首獎,但直到一九九三年止,她仍是一個紙上建築師──沒有半棟建築落成!直到一九九四年她設計的第一棟建築物──德國一座傢俱工廠的小消防站──才總算完成,這棟充滿尖銳動感的小建築物迅速贏得了舉世讚嘆,自此之後,哈蒂設計的建築物便快速地在全球各地綻放,到了二○○四年,她破天荒地成為第一位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女建築師。除了建築設計,哈蒂同時也設計傢俱、機車、餐具,甚至是女性高跟鞋。她總是穿著三宅一生設計的黑色皺摺大衣,戴著巨大戒指,充滿個人時尚魅力。
神話與鬼話
魅力與恐怖的解剖刀
偉大的說謊家,同時也是偉大的魔術師。希特勒。
當牛車載滿了孩子們被帶向滅亡時,我們在哪裡?當孩子們在暗夜裡哭喊時,我們在哪裡?聾了,啞了,瞎了!
──電影「紐倫堡大審」中被審判的德國法官
一架雙螺旋槳小飛機在雲霧中穿行。
在華麗的交響樂中,那濃厚的雲層就像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脈,緜延不絶。從機首望出去,眼前不斷出現一座座嶙峋古怪的雲之山峰,被酷烈的陽光刻畫出立體的光影,白的雪白,黑的昏黑。然而飛機一路飛過去,那厚實的山峰立刻幻化為迷濛的霧氣,飄散開來。
飛機緩緩下降了,在逐漸淡去的雲霧之下,漸漸出現了一座古老的城市。那飛機就像一隻俯瞰著城市的巨大蒼鷹,一路滑翔過那山頂上的城堡,那宏偉壯麗的歌德式教堂,那古老的城牆,那美麗的廣場,那蜿蜒的街道、橋樑及河流。到處是列隊行進的人群,彷彿這城市興高采烈地正要迎接一場盛大的慶典。
那架雙螺旋槳小飛機終於降落在機場上,而原本空曠荒涼的跑道邊,這時卻擠滿了情緒亢奮的人群。他們斜舉著右手,臉上露出欣喜渴盼的神情,不斷地發出叫喊聲。
打開的機艙門走出了一個又一個人,那叫喊聲於是就像高漲的浪潮,一波高過一波,直到他們渴盼的偉大領袖──希特勒──終於走出了機艙門,那汹湧的叫喊聲也達到了最高潮!
看到這裡,我突然一陣不寒而慄!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部聲名顯赫卻又充滿爭議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Triumph des Willens),由才華洋溢的女導演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所拍攝。她以驚人的藝術手法,詳實紀錄了一九三四年在德國古城紐倫堡(Nuremberg),由希特勒所帶領執政的納粹黨所進行的年度全國黨代表大會及閱兵大典。
這連續數天的大會讓這座古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狂熱中。我所置身的建築空間正是七十幾年前納粹黨進行集會的會址,如今它被改建成「納粹檔案中心」(Documentation Centre at theParty Rally Grounds),展示著當年納粹崛起的歷史背景、二次大戰時所犯下的種種殘暴罪行,及戰後的紐倫堡大審判資料。
這裡的展示空間曲折,斷裂,而又森冷寒肅,坐在那長凳上看著銀幕上一幕幕混雜了政治狂熱及鐵血意志的驚人畫面,格外有種詭異的感覺,那種奇特的壓迫感讓我看了一小段影片後,就難以忍受地起身離去。
我走到那條貫穿整棟建築物的玻璃長廊上,長廊的盡頭從接近建築物對角線的簷口處斜斜地刺穿了出去,像一把利刃,而走上去,卻是一個可供眺望的懸空平台。眺望什麼呢?
平台外面是一個巨大的有如羅馬競技場的馬蹄型空間,由紅磚所砌成的高牆上佈滿了連續性的拱圈,然而這裡沒有任何看台,場內只有荒涼的黃土及幾株細瘦的樹。這裡就是當年納粹黨代表集會的大會堂遺址,在《意志的勝利》影片中,希特勒就站在講台發表他那慷慨激昂,煽動人心的激情演說。他那充滿鋼鐵意志的手勢及睥睨一切的神情,的確是充滿了強烈的個人魅力!
難怪那位戰後飽受痛苦折磨的女導演要說:「聽了希特勒的演講,會被他的魅力所吸引,而神魂顛倒,認為他的確是可以拯救德國人的!」
就在萊芬斯坦以高超的藝術手法將納粹狂熱包裝成一則神話的五年後,希特勒派兵入侵波蘭,屠殺平民百姓,進而開啟了歐陸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慘烈的戰爭造成了數千萬人的死亡,猶太人更幾乎被種族滅絕,數億人生活在動盪流離中,歐洲的許多城市都成了殘破的廢墟。一九四五年德國戰敗,希特勒自殺身亡,同年年底也開始了著名的紐倫堡大審判,許多納粹將領都被處以絞刑。
從那時起,位在紐倫堡的納粹黨代表大會會址就成了一片恐怖的廢墟,直到一九八八年德國才又舉辦了一個國際競圖,要把這處遺址改造成納粹檔案中心,讓更多世人──特別是德國人──不要遺忘了這個慘痛的歷史教訓!
要如何將殘破的納粹遺址改造成一個檔案展示中心,並清楚解說納粹當年為何能造成全德陷入瘋狂的政治狂熱中,而最終演變成滅絕人性的恐怖罪行?這是一個高難度的命題,如果說「魅力與恐怖」是整個納粹資料展示想要展現的主題,那麼這座檔案中心的設計建築師巧妙地運用了解構主義的精神及表現手法,成功地解剖了納粹的魅力及恐怖!
因此這位建築師其實就像是停屍間的法醫,在他面前躺著納粹的巨大而腐敗的軀體,而犀利鋒冷的建築語彙就是他的解剖刀!這位操刀的建築法醫是來自奧地利格拉茲的前衛建築師昆特.多明尼克(Gunther Domening),而這棟建築的驚心動魄程度幾乎可以跟另一棟解構主義的建築傑作「柏林猶太博物館」(Jüdisches Museum Berlin)相媲美!
多明尼克先將這棟建築沿著對角線切開,再插入一條細長筆直的玻璃長廊,而且是由低而高地貫穿整棟建物的兩個角隅,一端成為入口的雨庇及階梯,另一端則成為納粹黨代表大會堂遺址的眺望平台。
增建的長廊及視聽中心與原建物完全不相干,反而是故意要破壞那種嚴整規律的空間感,整個入口大廳是由歪斜扭曲的樓梯、電梯及一個視聽室所組成,新舊建物同時被看見,新鋼樑及被鋸斷的舊鋼樑、新增的清水混凝土構造及破碎的承重牆及坍塌的水泥塊,相互穿插對峙,特別是視聽室的水泥底板完全沒有柱子,而是被懸吊在那兒,格外有一種泰山壓頂的沈重感,就像那個陰霾年代的氛圍。
如果要用文體來形容建築設計的手法,那麼這種「解構」手法應該最接近詞鋒犀利的評論體吧!它不以優美舒適為目的,卻是刻意要讓人感到沈重的壓迫感,讓人從詭異不安的氛圍中,更深刻地體悟到它所要批判及剖析的對象之本質。
透過解構主義的設計手法,建築師多明尼克將納粹的「神話」還原成了一則「鬼話」!
建築師小傳
昆特.多明尼克(Günther Domenig,1934-2012),奧地利建築師。畢業自奧地利第二大城格拉茨工業大學的建築系,他的第一件國際知名的設計作品是維也納的Z銀行,外觀極具表現主義風格,一種反現代主義的建築美學。他的設計風格自由流暢,而技術又十分精準。以多明尼克為首的一群格拉茨建築師被統稱為「格拉茨學派」(Grazer 'Schule'),設計風格相當多元,從表現主義到極簡主義都有。多明尼克的湖畔自宅已成了他的個人建築宣言,各種技術性及實驗性的設計手法都被應用到這棟小住宅裡,這棟小住宅已成為一個文化標誌。
作者資料
謝國鐘
1965年生於台灣彰化。中原大學建築系、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 自大學時期即開始文學創作,就讀研究所期間,則深為在台南接觸的人事物所 感動,並開始撰寫社區營造及鄉土人物的報導文學,文章散見《自由時報》、《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及已停刊的《新故鄉雜誌》,曾以〈記憶與夢想的尋求--五里 林社區工作者的啟蒙歷程〉一文,獲文建會報導文學獎。 目前以建築設計為職業,以旅行來享受生命及閱讀世界,以寫作來表達個人的觀察及體會。與畫家黃文暉合著有圖文故事集《隱藏》(方智,2002年)。 著有《隱藏》散文集(方智出版社,2003),《嬉遊城市光影間》建築及城市散文集(木馬出版社,2005),《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建築專文合輯(木馬出版社,2005)。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