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其他
戰爭藝術:戰略、大戰術、以及政治軍事的綜合原則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內容簡介

令拿破崙讚嘆 令克勞塞維茨為之失色 西方史上對戰爭做系統化研究的第一人 戰略思想大師約米尼的戰爭百科全書《戰爭藝術》 《戰爭藝術》是西方近代戰略思想奠基者約米尼最偉大的著作。他試圖以理性、科學的方式尋找「一切戰爭科學的鎖鑰」,提出「如何贏得戰爭」的答案。本書不僅「對於國王和政治家都是極適當的教材」,還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軍事教科書」,且至今仍為世界各國戰略思想家必讀之經典。 【內容簡介】 ◎西方史上第一位有系統的戰略思想家 約米尼是西方歷史上第一位對戰爭做有系統的理論研究的思想家,其地位可媲美經濟學領域中的亞當‧斯密。受到十八世紀理性主義的啟蒙,他相信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雖然眾多複雜,但有一定的原理規律可循,因此他試圖以條理化、系統化的方式來研究「如何贏得戰爭?」 ◎透視拿破崙致勝之道的第一人 約米尼也是第一位評述拿破崙的軍事思想家。據說,拿破崙曾在讀了他的著作之後,在耶納會戰前召見約米尼,而他當場精準預測出拿破崙的進軍路線,令拿破崙驚訝不已。同時,約米尼也曾服務於俄國軍中,並深受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器重信任。兼具法國與俄國的服役背景,讓約米尼對全歐洲的戰爭情勢更能瞭如指掌。 ◎第一本關於戰爭的百科全書 《戰爭藝術》是約米尼最具代表性的戰略思想著作,內容包括戰爭類型的分類,如侵略戰爭、宗教戰爭、民族戰爭等等;影響戰爭的主客觀因素,如領導統御、徵兵制度、民心士氣;戰場的選定與作戰線的規劃;戰術調度,如攻城、野戰、奇襲、渡河、撤退、騎兵與砲兵的運用,乃至於後勤補給等等,內容完整,解說詳盡,可說是第一本關於戰爭的百科全書。 ◎人手一冊的《戰爭藝術》 約米尼自信《戰爭藝術》是一本「對於國王和政治家都是極適當的教材」,且被後人譽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軍事教科書」。 從一八一五年的滑鐵盧大戰到一九一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約米尼的思想支配著整個西方軍事界。美國內戰時,南北兩軍的軍官幾乎都人手一冊《戰爭藝術》,後代戰略家如李德哈特、富勒、戴高樂、巴頓、古德林、馬漢,無不受其影響。 ◎鈕先鍾翻譯、評論 採用我國戰略研究泰斗鈕先鍾老師經典譯本,並附錄兩篇鈕老師對約米尼思想的精闢分析比較。 【專文推薦】 施孝瑋(《全球防衛雜誌》前採訪主任、「軍情與航空」網站主編) 翁明賢(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所長)

目錄

原序 
定義

第一章 大戰略 

第一節 為了收回權力的攻勢戰爭 
第二節 政治上取守勢而軍事上取攻勢的戰爭 
第三節 爭權奪利的戰爭 
第四節 戰爭與同盟國的關係 
第五節 干涉性的戰爭 
第六節 侵略性的戰爭 
第七節 思想的戰爭 
第八節 民族性的戰爭 
第九節 內戰和宗教戰爭 
第十節 雙重戰爭和兩面作戰的危險

第二章 軍事政策 

第十一節 軍事統計學和地理 
第十二節 影響戰爭成敗的其他因素 
第十三節 軍事制度 
第十四節 大軍的統帥 
第十五節 民族的尚武精神和軍隊的士氣

第三章 戰略──戰略的定義和戰爭的基本原理 

第十六節 作戰的體系 
第十七節 戰場 
第十八節 作戰基地 
第十九節 戰略線和戰略點,戰略場上的決定點,作戰中的目標點 
第二十節 作戰正面,戰略正面,防線和戰略位置 
第二十一節 作戰區和作戰線 
第二十二節 戰略線 
第二十三節 保護作戰線的方法 
第二十四節 新舊兩種戰爭的體系 
第二十五節 補給與作戰的關係 
第二十六節 攻城戰 
第二十七節 野戰築城與戰略的關係 
第二十八節 山地的戰略行動 
第二十九節 大規模侵入和遠征

第四章 大戰術與戰鬥 

第三十節 陣地戰或防禦戰 
第三十一節 攻擊戰和戰鬥序列 
第三十二節 迂迴的利弊 
第三十三節 遭遇戰 
第三十四節 奇襲 
第三十五節 攻城的戰術

第五章 戰略與戰術的合用 

第三十六節 支隊作戰 
第三十七節 渡河 
第三十八節 退卻和追擊 
第三十九節 宿營和冬季作戰 
第四十節 襲擊或兩棲作戰

第六章 後勤──調動軍隊的實際藝術 

第四十一節 概論 
第四十二節 偵察與其他蒐集敵人行動情報的方法

第七章 部隊在戰鬥中的使用 

第四十三節 在戰鬥線上的軍隊部署 
第四十四節 步兵的部署和使用 
第四十五節 騎兵的使用 
第四十六節 砲兵的使用 
第四十七節 三種兵種的聯合使用

結論 
後記 
附錄一 約米尼與克勞塞維茨比較研究 
附錄二 約米尼的戰略思想

內文試閱


第二章 軍事政策

  
  關於這個名詞的意義在前章已經解釋過。它包括著所有與軍事行動有關的一切精神因素的總和。假使前章所討論的政治因素,也是可以歸之於精神方面,那麼除此以外,也還有其他的因素,是足以影響到戰爭的進行,但是卻又不屬於外交、戰略和戰術的範圍之內。這些因素我們就一律總稱之為軍事政策(Military Policy)。
  
  軍事政策的範圍實在是太廣泛,除了政略與戰略的部分以外,其他一切與戰爭有關的因素都可以包羅進去。若是每一個方面都加以詳細的討論,則不僅為篇幅所限,而且也非作者的原意——作者對於這一方面的討論,擬專以有關軍事行動者為限。
  
  實際上,在這一方面所要包括的各種因素,可以略述於下:一個民族的戰鬥意志,他們的軍事制度,他們的現役兵力和預備兵力,他們的財政資源,政府的性質,將領的才能等等以及意圖侵入的國家的軍事地理和國勢統計;最後還有一切可能遭遇到的障礙,凡是不屬於政略和戰略範圍之內者。
  
  對於這些項目的研究並無一定的法則可循,唯一應注意之點就是當一個政府擬定他的作戰計畫時,對於這些事項,一定要考慮周詳,不要疏忽。現在就把它的要點,綜合的論列於下。
  
  ◎第十一節 軍事統計學和地理
  
  利用統計學這一門科學,我們可以把假想敵國的國力和資源,盡量作徹底的了解。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為作戰地區的地形和戰略形勢,包括所可能遭遇到的一切障礙物,以及各種具有永久性的戰略決定點的研究。除了軍政當局以外,戰場上的統帥和參謀長也必須要了解這些知識,儘管在今天的世界上,統計學、政治學、地理學等等的科學都有了極大的進步,但是由於計算錯誤而遭到失敗的教訓,卻還是比比皆是。
  
  一八三二年,拿破崙和他的全軍都以為波希米亞的內部是一片崎嶇的山地。可是實際上只要翻過了周圍的山脊,在中間卻是一塊平原。
  
  歐洲的軍人對於巴爾幹和土耳其的內幕,也都不十分了解,常常以為當地的居民,是民風強悍,足以抵抗外侮。實際上卻並不如此簡單,經驗告訴我們,專門靠少數的勇士,並不足以組織成功一個強大的國防。(譯者按:此處所論均為十九世紀的情形。)
  
  雖然軍事地理和統計學的研究是如此的重要,但是這種科學也還只是在發展之中,而缺乏專門的論著。雖然這些科學還沒有到公開講授的階段,但是歐洲各國參謀本部中的資料,是已經足以供特設的參謀學校使用了。以地形學而論,在歐洲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二十年來歐洲各國都已經有很好的地圖,而在法國大革命的時候,這種科學,還只在萌芽時期。
  
  一般人對於軍事統計學,要比對於地理更不重視。我們目前對於一個國家國力的估計,還只有一種模糊和表面化的看法,用這種資料來作為擬定計畫時的基礎,實在是嫌不夠。本書的目的並非要在這裡對於這一個重要的問題,作太深入的討論;只不過是特別提醒大家,要認清它在軍事方面的重要性而已。
  
  ◎第十二節 影響戰爭成敗的其他因素
  
  民族的鬥志對於戰爭的影響極大,所以統帥和政府都要盡量的利用它,使為我方的同盟,而不為我方的敵國。關於這一點在上文討論民族性戰爭時,已經有所說明,茲不重述。
  
  另一方面,軍隊的將領應該盡可能的提高自己部隊的士氣,使他們和主將具有同樣的熱忱,一意以擊敗敵人為其信念。所有的部隊在本質上都具有這種精神,不過如何使他們發揚厲蹈的方法,則因各國的民族性而有所不同。軍事性的雄辯技術是一種方法,有許多著作都曾經論及這一點。像古代名將對於軍隊的訓詞,有許多都是簡明有力,可以供我們的模範。一般說來,樂觀的戰局,和具有常勝威名的將領,是一種足以提高士氣的最有效工具。有人認為部隊的鬥志太旺盛,也不一定完全有利,而主張在戰鬥中,應保持不變的冷靜態度。當然的,天下事都是有利必有弊的。士氣的旺盛,足以使部隊完成偉大的任務,困難的是難以持久,假使由高潮而轉於低潮,就很容易有潰敗之虞。
  
  指揮官的勇氣和活力,對於戰爭的勝負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其關係的大小卻並無一定的規律。一個政府和一個統帥,應隨時把他自己部隊的內在價值,拿來和敵人的部隊,作一個詳細的比較。一位俄國的將領,率領著一支在歐陸上要算是最有堅強組織的部隊,他在一個開闊的地區中,若是遭遇到一支沒有紀律和沒有組織的部隊,那麼不管敵人在個人方面是如何的英勇,他也還是不必感到畏懼。(原作者註:非正規部隊若是在正規軍的支持之下,也可能會具有重大的價值。它可以像一八一二年拿破崙征俄的時候一樣,到處襲擊敵人的運輸部隊,切斷敵人的交通線,和使敵人在撤退時遭受極重大的損失。)行動的一致才能產生力量,秩序才能產生這種「一致」的情形,而紀律就是秩序的基礎,若是沒有紀律和秩序,則絕不可能有戰勝的希望。可是倘若當那位俄國的將軍所遭遇到的不是一些烏合之眾,而是其他歐洲國家的部隊,他們的紀律和訓練都大致與俄國軍隊相似,那麼這位將軍的行動就要比較小心謹慎了。最後,對手的能力也大有區別,假使用對付馬克(Mark,奧軍大將,為拿破崙所擊敗)的手段來對付拿破崙,則一定非慘敗不可。
  
  政府對於軍隊的控制程度,也影響到軍隊行動上的勇怯。假使雙方的其他情況都完全相等,而有一方面的統帥,其天才和行動的自由都受著五百哩以外的政府的約束,則較之那個有完全行動自由的對手,一定是處於劣勢的地位。
  
  假使其他的條件都相等,那麼哪一方面的主將本領高強,自然是獲得勝利的最大保障。固然歷史上不乏前例,一個偉大的將才反而為庸才所擊敗,不過少數的例外卻並不能構成一個定律。譬如說一條命令給部下誤解了,或是發生了某種特殊的事件,使敵人突然居於有利的形勢,而使名將也束手無策。不過這都是偶然的危機,既無法預料,也無法避免。若是過分重視這種偶然性的因素,而忽略了科學和原理在一般情況中的影響,這實在不是一種持平之論。聽憑天命,而不肯盡人事,這是一種非科學的想法。即令從歷史上看來,由於調度適當所獲得的勝利次數,並不比偶然碰巧所獲得的勝利次數為多,但是我的信念卻還是不變的。
  
  假使說將領的才能就是保證勝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那麼如何慎選將才,就是軍事政策當中的一個最微妙精深的部分。所不幸的,這種選擇通常總是受了許多不正當因素的影響,例如機會、階級、年齡、私人的好惡、政黨的精神,和妒嫉心理等等,結果很少有公正無私的標準。這個問題是太重要了,我們應該以一節的篇幅,來對它作詳細的分析。
  
  ◎第十三節 軍事制度
  
  一個國家的軍事制度,也是軍事政策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支精銳的軍隊,在才能平庸的將領指揮之下,也可能獲得勝利;一位名將率領著一支並不優秀的部隊,也一樣可以戰勝;假使名將又配合上精兵,那麼就一定相得益彰,而勝利也就更有把握了。
  
  要組成一支盡善盡美的軍隊,其必要的條件有下列十二項:
  
  (一)一個良好的徵兵制度。
  (二)一個良好的軍事組織。
  (三)一個組織良好的全國性預備兵役制度。
  (四)全體兵員都有良好的訓練,不僅注重制式訓練,而且更注重實際的戰鬥訓練。
  (五)一個嚴厲但不帶有屈辱性的軍紀,一種服從和遵守規則的精神,其基礎是一種信念,而不完全是形式主義。
  (六)一種有效的獎勵制度,足以激勵士氣。
  (七)特種兵種,例如工兵和砲兵,都有優良的訓練。
  (八)無論是在攻勢或是守勢方面,盡可能的保持著裝備和武器上的優越性。
  (九)成立一個參謀本部,具有運用上述各因素的能力,並且還有一個組織,負責軍官的理論和實際上的教育。
  (十)軍需、醫藥和一般的行政都具有良好的系統。
  (十一)人事方面有良好的制度,對於戰爭的主要指揮方式,也都有明確的規定。
  (十二)整個民族的尚武精神應隨時設法加以維持,使其保持朝氣,而不衰落。
  
  在這些條件之外,也許還要加上良好的補給制度,使部隊衣食無缺,這對於戰鬥的直接影響雖較少,但卻可以有益於實力的保持,並節省生命的損失。這十二個重要的條件是缺一不可的。普魯士的軍隊雖然紀律嚴明,訓練精良,但是因為缺乏良好的領導,和沒有全國性的預備兵役制度,所以在十五天的短時間之內,即為拿破崙所擊敗。
  
  反而言之,一個國家具有一支精銳的現役軍隊,也是十分的重要。由於菲利普(Philip)和亞歷山大父子兩人都注意練兵,結果才使馬其頓人以少數的精兵,而征服了波斯和印度。腓特烈大帝之所以能夠開創鴻圖的原因,也是由於他的父親對於軍隊具有特殊的熱愛,才為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奠定了一個基礎。
  
  一個政府,無論用什麼藉口,而不重視國家軍事的發展,從後世的眼光中看來,他們絕對要算是民族的罪人。我們當然並不是主張一個政府應該為了軍事而犧牲一切,這是一種荒謬的思想;不過軍事卻是一個必須經常加以注意的事項。假使一國之主若沒有受過軍事教育,那麼在這一方面,他就很難於完成他的責任。可是這種情形,卻是一種極普遍的情形,因此為了補救這種缺點起見,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一個良好的軍事制度——其中首要的部分,就是良好的參謀本部制度,良好的徵兵制度,和良好的全國性預備兵役制度。
  
  事實上,有某些政府的形式,是不一定准許他們採取良好的軍事制度。假使說羅馬、法蘭西共和國、路易十四和腓特烈大帝的軍隊都要算是成功的傑作,那麼就可以證明儘管政府的組織原理雖各有不同,但是卻都可以有方法建立一個良好的軍事制度和指揮系統。不過到了現階段的世界,政府的形式對於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發展和軍隊的價值,是具有極大的作用,那卻是無可置疑的。
  
  當國家的財政權控制在議會的手裡,而議會又是代表地方的利益和黨派的精神時,那麼他們對於行政當局就會監視得很嚴格,使他無權力來進行任何的戰爭。在這種情形之下,許多人都把行政當局當作是公敵看待,而不把他當作是一個為了國家利益服務的元首。
  
  人民自由的濫用,也足以引起同樣的惡果。無論是為了國家在將來的重大利益,還是為了目前立即抵抗突如其來的外侮,政府當局雖有遠見,但是在這種牽制之下,卻還是無法作未雨綢繆的準備。
  
  民選的立法院代表們,其中多數都並不是偉大的政治家,為了想收買人民的擁護起見,他們是不難以經濟為藉口,而讓一個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強大軍事實力,逐漸衰敗下去。或是對於和平寄予一種幻想,他們覺得身為一個政治家,提倡和平是要比準備戰爭更可以獲得選民的歡心。
  
  作者並不主張一個國家應該一天到晚,都劍拔弩張的準備打仗,這種情形對於全體人類而言,實在是一種禍害,而且也不可能長遠如此。作者只是認為一個文明國家的政府,應該隨時有應戰的能力——它不可以在無準備的狀態下為敵人所擊敗。要達到這個目的,則政府當局一定要有遠見,要有完善的軍事制度,和良好的軍事政策。
  
  假使說在平時,在立憲政體之下,政府因為遇事都受著立法議會的牽制,所以對於軍事力量的建設和準備,都不免處於劣勢,可是一旦到國家遭遇重大危機時,這種議會政治卻也可能突然發揮出它的最大效率,而能夠使國力的發展達到最高限度。此外歷史上,還有一種比較更少的成例,那就是當國家到了危急的關頭,會有少數的人出來實行獨裁,用非常的手段來度過難關。假使現在認為這種獨裁的制度,是在大危機中的一種最安全的過渡辦法,那麼我們就可以很自然的獲得了一個結論:即民主政體的政府,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不如純粹君主政體那樣的強而有力,雖然從某些方面看來,民主政治是具有很多的優點。
  
  在一個長期和平的階段中,要想維持軍隊的實力,這是一件十分值得注意的工作,因為軍隊的實力是最容易退化的。最重要的是提高軍隊的士氣和精神,常常舉行大規模的演習,雖然演習對於實際戰爭而言,也不過是具體而微,但這卻還是訓練軍隊準備戰爭的最好方法。此外還要設法使他們不至於因為無事可做,而養成了柔弱的風氣,所以應該使他們常常擔負有關國防的勞役。
  
  把軍隊分成一團一團的,分駐在國內各地,這是一種最壞的制度。反而言之,像俄國和普魯士,使軍隊永久維持軍師的建制,集中駐防,似乎比較合理。一般說來,俄國的陸軍有許多地方是可以供他國的模範,雖然各國的風俗習慣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是卻有很多的制度是值得模仿的。
  
  至於說到獎勵和晉升的問題,應該一方面也注重年資,而另一方面同時也為奇才異能之士,或是有特殊的功績者,留下一條出路。在平時,四分之三的升級名額應照常例辦理,而留下四分之一用來作特殊的獎勵。在戰時,則應該完全不適用平時的法規,至少應該把三分之二的名額,保留給有功績或特殊能力的人員,而不必斤斤於成例。
  
  武器的優越可能增加戰爭勝利的機會,雖然武器本身並不能夠獲得勝利,但它卻是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武器的發展是日新月異,所以一個國家在這一方面居於領先的地位,是可以占了不少的便利。
  最近二十年來的新發明,似乎已經使軍隊的組織、裝備和戰術,都有發生革命性變化的可能性。唯一不變的東西就只有戰略,從西庇阿(Scipio)、凱撒、腓特烈以至於拿破崙,時代雖有不同,但是戰略的原理卻還是一樣,因為它們是不受武器性質和軍隊組織的影響。
  
  「毀滅」的方法是以驚人的速度,而趨向於「完全」的標準。假使各國政府若不聯合組成一個會議,以來限制這種「毀滅」方法的發明,那麼他們唯一的辦法,就是要把全部陸軍之一半都變成裝甲騎兵,以便用快速的方法來奪取這些殺人的機器;而步兵也要用中世紀的裝甲,否則一營步兵會在未與敵人接觸之前,就先為敵人所殲滅。
  
  在將來,無論人馬也都要有裝甲的保護,姑無論這是否是一種荒唐的幻想,但是由於砲兵的進步,我們對於縱深的觀念,是一定要有所改變。這一點將在討論戰術時,再詳加分析。(譯者按:拉這程所說的當然是已經過時了,不過約米尼能夠提出裝甲的觀念,未始不值得佩服。)
  
  在這裡我們應該再重述一遍,用最簡單的說法,把一個明智的政府所應該採取的基本軍事政策的要點綜合的條列於次:
  
  一、當國政者(原文為國王)應受過政治教育和軍事教育。因為在他的內閣裡面,他要找到優秀的行政家是比較容易,而想找到政治家和戰略家卻比較困難;所以這兩方面的雙重任務,恐怕必須要他自己去擔負。
  二、假使一國的元首並不親自統率三軍,那麼他的第一個重要的責任就是要設法為他自己找到一個替身。為了國家的光榮和安全,這個人選必須十分謹慎。
  三、國家的常備軍不僅應該經常的予以重視,而且必要時,還要能夠迅速的擴編,所以預備兵役制度也一定要健全。軍隊的教育、紀律和組織都要合於最高的標準,而他們的武器和裝備也至少要和鄰國的一樣好,甚至於更好。
  四、作戰的物資必須要優良,而且數量還要充足。預備的物資應該有妥善的儲藏。應該盡量的採用他國的長處,以補自己的短處,萬不可以由於民族嫉妒心理的作用,而故步自封,不求長進。
  五、對於軍事科學的研究,也應該和勇敢與熱忱一樣,由政府給予必要的鼓勵和獎賞。軍事方面的科學人才應該為人所尊敬,這才是唯一的途徑,可以使軍事方面獲得奇才異能之士。
  六、在平時,參謀本部應該傾全力來作戰爭的準備。它的資料室裡面應該擁有過去的一切詳細的戰史紀錄,以及現在和將來的各種統計、地理、戰略等方面的參考資料。除了一部分的密件以外,其餘的文獻都可以供給一般參謀人員作研究之用。
  七、對於敵情的研究應極端重視,主要的對象就是統計和地理,目的是要知道敵人在攻守兩方面的物質能力和精神能力,並且判斷敵我雙方在戰略形勢上的優劣。這種科學性質的工作應該由最優秀的人才去擔負,而且對於能力特強的人才,應該破格加以獎勵。
  八、當決定作戰時,所要擬定的並不是整個的作戰計畫——這通常是不可能的——而是一個分層設計的作戰計畫,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定的目標。此外還要建立作戰的基地,和供給必要的物資,以保障此次作戰的成功。
  九、作戰的目的,敵人實力的種類,敵國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民族性和領袖人物的性格,這些因素都足以決定作戰計畫的內容。進一步說,它的基礎是應該根據敵人在精神和物質上的力量,還要考慮到雙方與同盟國向背的關係。
  十、在戰爭中也一定要考慮到財政問題。像腓特烈大帝那樣重視財政的思想,現在是已經過時了。傭兵制度的基礎就是金錢,但是徵兵制實行之後,金錢的作用已經大為減低。假使英國人認為金錢就可以收買到軍人,那麼法國人卻證明了愛國心和榮譽感也具有同樣的效力,而且必要時,還可以用以戰養戰的手段。法國人以真正的國力而言,是難以持久的,但是他們卻能夠勉強達到這個目的。每年英國的內閣都提出報告說,法國因為財政匱絕的原因,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可是事實上,拿破崙手裡還擁有大批的法郎,足以維持法國一切軍政開支而有餘額。
  
  歷史告訴我們,最富有的國家並不一定就是最強的,更不是最快樂的。從軍事力量的天秤上看來,鋼鐵至少是和黃金一樣重。要使一個國家具有最大的國力,而能夠支持長期的作戰,則不僅需要良好的財政制度,而且還要有明智的軍事制度和旺盛的愛國心。
  
  關於財政與軍事的關係,此處由於篇幅的限制,不擬再詳加檢討,因為這些問題和戰爭的藝術並無直接的聯繫。我們的目的只是要指出它們與戰爭的關係,提請政治家加以注意而已。
  
  ◎第十四節 大軍的統帥
  
  元首親自統率三軍是否有利?假使這位元首也和腓特烈、彼德大帝、拿破崙等人一樣,具有特殊的軍事天才,那麼為了他個人的榮譽和國家的福利,他都應該自己去指揮戰爭。
  
  一個國家的元首,是愛好和平好呢?還是愛好戰爭好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在本書討論範圍之內。在這裡,我們所願意明白的指出者,就是假使其他一切的條件都相等,那麼元首直接統率軍隊,是要比任何將軍都要更為有利。一方面因為他只向他自己負責,所以遇事可以勇往邁進,而不必多所顧慮;另外一方面,他具有最高的權威,可以將一切的資源作孤注的一擲,以來達到他的目的。此外他對於賞罰也具有極大的權限,任何人都不能夠干涉他的行動,這也都是成功的重要條件。假使一個元首的確具有軍事上的才能,對於攸關國家生死存亡的大戰,他是有充分的理由應該自己親任統帥。不過假使他並沒有軍事上的才能,或者是意志不堅定,容易受到左右的影響,那麼元首親自統兵作戰,就不一定會產生良好的結果,反而使小人多一個用事的機會。每一個將領都會把他自己的計畫,呈獻給元首看,但是因為他自己的經驗不夠,不一定能夠辨別是非,於是他就會轉而聽信左右親信的意見。這樣一來,他的將領們就可能會受到無理的干涉,而不能夠盡其所長。又有人主張元首應該「親征」,但是不干涉統帥的職權,反而言之,並且用他自己的重量來增強統帥的地位。在這種情形下,似乎只會有利而無弊,不過實際上也並不盡然。因為兵凶戰危,為了顧慮到元首的安全問題,也必然會使軍事行動上受到相當的牽制。
  
  當一國的元首感覺到這一次他有御駕親征之必要,但是他對於大軍的統率指揮,又感到缺乏信心,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學普魯士政府和蒲留歇(Blucher)所曾經採用過的方法。蒲留歇主張他同時應有兩個優秀的將官,伴同著他指揮一個戰爭,一個是具有執行能力,而另一個卻是學識豐富的參謀人員。假使這個三位一體的制度,能夠相處得很和諧,那是可能會獲得極良好的結果,例如一八一三年的西利西亞的軍隊。
  
  歐洲自從路易十四世的時代起,一國的君主常常把他王室中的重要人物,派出去擔任軍隊的統帥。事實上,這些王子們所具有的只是一種名義上的統帥權,而實際指揮作戰的卻是他的參謀長。這個辦法是非常不妥當,因為沒有一個人是真正負責的。假使這個王子是具有天才和經驗,能夠獨當一面,那麼就應該給予他指揮的全權,而不必加以限制。假使他的能力還不夠,那麼就應該派兩個好的幫手去幫助他,一個是學識俱優的參謀長,一個是具有執行能力的副帥,不過這兩個將官還只是居於輔助的地位,他們並不能代替統帥的權威。
  
  上文早已說過,假使一國的元首自己不親自指揮軍隊,那麼他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如何選擇一個優良的將才,來代替他自己的地位——不幸得很,這種選擇卻常常是不適當的。古代的不說,在近代也還是充滿了各種的成例。法國的王室,對於將才的選拔,是完全憑著以貌取人的原則;而拿破崙則主張從普通的士兵中,造就他的大將。在兩種極端之間,還有許多的問題,其間的差異是如此的廣泛,所以合理的標準是十分的難定,而人類的弱點又可以發生種種不同的影響。不過,撇開這些影響不論,即令一個政府是非常希望用公正的方法,來選拔他們的將才,但是事實
  
  上卻依然還是十分的困難。第一點,要想選拔一個真正的將才,那麼負責這個挑選任務的人,本身必須要有充分的軍事知識,能夠發表明智的意見,否則他就只能聽信人家的意見,那麼就難免於派系的糾紛了。假使目前恰好有一位名將,他過去曾經有過許多光榮的勝利紀錄,那麼這種選擇當然是眾望所歸,比較容易決定。不過,事實卻告訴我們,曾經打勝仗的將軍卻並不三足就是偉大的統帥人才;而且有時在一個政府中找不到這種有經驗的宿將。譬如說在長期的和平之後,也許在整個的歐洲,都找不到一個曾經做過總司令的軍人。在這種情形之下,似乎是很難判斷許多資歷相當的候選人的優劣。有些人在平時的人事制度之下,逐漸升到了軍中的最高位置,這種人是否一定能勝任戰時的統帥,實在很成問題。而且,一國的元首與他的部下,日常接觸的機會通常都很少,所以要使人盡其才,任當其位,都是十分的困難。一國的君主以貌取人的判斷,可能是會有錯誤的,但是他的決定卻往往就是最後的決定。
  
  最理想的方法,當然是找到一些忠實可靠的顧問,幫助元首來選定他的統帥,因為這些人與公眾接觸的機會較多,所以對於候選人的能力和品性,也許可以有更深切的了解。不過這些人是否真正忠實可靠呢?他們能夠完全沒有個人的好惡和偏見麼?
  
  有人認為公共的意見是一個最好的指導,實際上這卻極不可靠。假使要尊重民意,那麼拿破崙就不可能被任命為義大利軍團的總司令,因為當時他還是一個無名下士!沒有幾個人認識他。不過當國家遭遇到重大危機的時候,民意卻也是一個不可以輕視的因素。
  
  一個將才的最重要條件,永遠只是下列兩條:
  
  (一)精神上的勇敢,能夠負責作重大的決定。
  (二)物質上的勇敢,不怕任何的危險。
  
  他在科學和軍事上的才能,雖然也非常重要,但是比之於這兩點,卻還是居於次要的地位。他並不一定要是一個博學之士,他的知識可能很有限,但是卻應該很透澈,他對戰爭藝術的一切原理,必須要有完全的了解。再其次的就是他個人的品性問題。一個勇敢,公正,而堅定的人,能夠不嫉妒別人的長處和功績,反而還會巧妙的利用別人的成就以來增加自己的光榮,這種人不僅可以算是有名將的風度,而且甚至於有資格做一個偉大的人物。所不幸的,這種不嫉才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凡是庸才就一定必然的妒嫉旁人,希望他的部下都是能力薄弱,不如他本人,並且害怕他的部下擁有良好的名譽。殊不知身為統帥的人,就應該認清楚這一點,凡是部下的光榮,實際都是他個人的光榮,愈是能夠有容忍的大度,那麼成功也就愈大。
  
  下面這個問題也是常常為人所爭論的:到底是一個久任隊職的軍人,還是一個學識較豐,而治軍經驗較差的參謀人員,比較更適宜於擔任統帥的職務呢?毫無疑問的,戰爭本身是一種獨立的科學,所以很有這種可能性,一個從來沒有當過團長的人,卻有能力指揮大兵團的作戰。彼德大帝、腓特烈、拿破崙等人都是明證。所以幕僚人員也和其他的人員一樣,都可以成為名將;這並不是說他老當幕僚,所以才有資格擔任統帥,而是他本來就具有一種天才和特性,因此無論他的出身是什麼,他都照樣可以成功。所以總結起來說,這個問題是不會有具體答案的,主要的還是要看個人的品性和能力。下述的幾個要點似乎可以用來尋求一個合理的結論:
  
  (一)一個從參謀軍官和工兵或砲兵科出身的將官,而已經有過軍師長的指揮經驗,那麼他和那些久任隊職的軍人比較起來,至少可以有相等的機會,(也許還可以有更大的機會)成為一個成功的統帥。
  (二)行伍出身的將官,若是對於戰爭的科學,曾作充分的研究,那麼也就一樣可以勝任統帥的職務。
  (三)做一個總司令的最重要條件還是個人的性格。
  
  最後,若是一個人既具有適當的性格,而又精通戰爭藝術的原理,那麼他就可以算是一位真正的名將了。
  
  因為選拔統帥人才的困難,就連帶的說到組織一個良好的參謀組織的重要性。幕僚就是主將的輔佐,所以他們對於作戰也具有重大的影響。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幕僚組織,是一種最有用的軍事組織,不過所要注意的是他們的教育一定要十分的正確,若是原則上小有差誤,在將來就可能貽誤大局。
  
  此外,主將與參謀長之間,必須要保持絕對的和諧;參謀長必須是一個能力高強的人,但是主將卻應該有權選擇他自己的參謀長。假使由上級指派一位參謀長,其結果很容易使部隊成了無政府狀態,而主將和參謀長之間也會時起摩擦。假使完全由主將自己選定,則危險性也許就會更大,假使他本身能力並不高,而只是僥倖悟居高位,那麼他所選擇的人當然更是每下愈況了。最好的方法,是由上級提出幾個人選,能力都是沒有問題的,然後再讓主將圈選一個。
  
  有人主張,在軍中應該常常召開軍事會議,以反應出各種意見,來作為主將的參考,這樣可以使對於作戰的指導,增加它的重量和效力。無疑問的,有些指揮官是贊成這種辦法,他會覺得多數的意見要比他一個人的意見更好。不過假使這個作戰計畫不是出於他本人的原意,甚至於他自己還並不完全了解它的用意,那麼又怎麼可以希望他能夠獲得勝利呢?
  
  關於這種軍事會議,作者本人頗有經驗。出席的人數愈多,階級愈高,則摩擦愈容易發生,而且說老實話,作合理討論的機會也就愈少。
  
  假使拿破崙在每次作戰之前,都召開一次軍事會議,討論作戰的計畫,那麼那些懦怯的將領就會認為他的行動是過分的魯莽,甚至於是瘋狂,而其他的人也會看出來在執行時,可能有一千種困難,也許他們會聯合起來反對他。反而言之,若是拿破崙採納了他們的意見,則戰爭勝負的結果也許又會不同了。
  
  照我的看法,軍事會議絕對不是一個妥善的辦法,會議唯一的用處,就只是用來統一各個指揮官的意見,要使部下對於統帥的判斷,具有更大的信心,並且要部下都誠心竭力的合作,以求行動上的成功。這就是戰爭會議的唯一用處,所以會議只能夠有諮詢顧問的意義,而不可以有更進一步的權力;假使它不能調和意見,反而使意見分歧,那麼就只會產生不幸的結果。
  
  所以,假使找不到一個有充分經驗的將軍,來擔任統帥的職務,那麼最好和最安全的辦法,就是根據下列的原則,來組織統帥部:
  
  一、找一個的確有勇敢的事實表現,在作戰時能夠採取果斷的行動,在危難中能夠堅定不發生動搖的人,來擔任指揮官的重任。
  二、指派一個具有高度的能力,和公開及誠懇個性的人擔任他的參謀長。主將與參謀長之間必須要有完美和諧的關係。勝利者可以獲得夠多的光榮,分一部分給他的有功幕僚人員,也無所不可。就是這樣的結合,在格耐森瑙(Gneisenau)和莫芬(Muffing)兩個人的協助之下,蒲留歇所獲得的光榮要比他一個人所能獲得的分量,多出了好幾倍。當然,假使一個國家有了像拿破崙、腓特烈這樣的軍事天才,自可一切定於一尊,而不必採取這種雙重的指揮系統;不過假使找不到一位大將來統率三軍,那麼這種分工合作的辦法也許要算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最好制度了。
  
  在沒有結束這一段重要討論之前,還有一件足以影響軍事行動的事情,值得在此加以簡單的檢討,那就是政府中的作戰會議。盧弗瓦(Louvis)曾經有一個長時間,在巴黎指揮路易十四的軍隊,而且居然很成功。同樣的,卡諾特(Louvis)也曾在巴黎指揮法蘭西共和國的軍隊。一七九三年他指揮得很好,挽救了法國的命運;一七九四年最初的行動是很不幸,以後卻碰運氣補救了他的過失,可是到了一七九六年結果還是失敗了。不過,所應注意者,他兩位都還是以個人的身分來控制軍隊,而並非採取作戰會議的方式,只有設在維也納的奧國會議(Aulic Council),卻是常常直接指揮軍隊的行動;根據歐洲各方面的意見,都一致認為這實在是一個致命的錯誤。照我個人的看法,像這一類的會議,所討論的範圍應只以一般的作戰計畫為限。換言之,這種計畫不應該規定得太詳細,不應該限制統帥的行動自由,使他無法適應當前的環境。它所決定之範圍只限於作戰的目的,作戰的性質,是攻勢還是守勢,所能動用的人力和物力的數量等等。關於這些問題應由軍人和政治家所合組的會議,來加以仔細的討論,不過會議的權力就應以此為限。譬如說它可以命令軍人向巴黎或是維也納進攻,但是它卻不應該把軍隊的行動都先作了硬性的規定,否則這位不幸的將軍就算是敗定了,而全部失敗的責任都應該由那位置在數百哩以外的作戰會議擔負——指揮作戰是這樣一個困難的工作,即令身臨前線的人有時也都不免坐失良機。
  
  ◎第十五節 民族的尚武精神和軍隊的士氣
  
  儘管一個國家在軍事組織方面具有極良好的規模,但是政府在同時卻並不培養人民的尚武精神,那麼這個國家還是不會強盛的。也許像英國人,位置在一個孤島上,有了強大的海軍足以保護他們不至於受到外國人的侵略,所以一個銀行家的頭銜可以比軍事上的勛績更為人所尊敬。但是大陸上的國家若是染上了這種市僧的風氣,那麼不久就會被鄰國所征服了。羅馬的全盛時期,是文治武功相得益彰;到了以後羅馬人卻喪失了這種傳統的美德,不再以服兵役為光榮的義務,而把保衛國家的責任交給外籍的傭兵,於是羅馬帝國的衰亡就已經無可避免了。固然強兵是富國的基礎,對於工業當然也應該十分的重視,不過比起培養英勇的美德這種直接增強國力的工作,卻還是居於次要的地位。一切的政策都應該符合這個觀念,假使在一個國家裡面,那些犧牲生命、健康、幸福去保衛國家的勇士們,其社會地位反而不如大腹賈,那麼這個國家的滅亡,就一點都不冤枉。
  
  提高民族尚武精神的第一個方法,就是在一切社會和公共生活方面,都應該盡量的保持軍事第一的原則。第二個方法就是使那些曾為國家服役的人,對於政府的官吏職務,有優先的候補權,甚至於可以規定某些職務必須服役滿多少年始准充任。近代的理論家,常常反對讓軍人轉任文職。固然不錯,有許多公職都是需要特種學術作基礎,但是在平時生活中,軍人的空開時間也很多,他們也未嘗不可以自修而獲得這種必要的條件。
  
  不過又有人認為這種鼓勵軍人轉任文職的辦法,對於軍事精神的培養,恰好會起一種反作用。它會使軍人不安於位,而把軍職當作是一個過渡的工具。在古代有些國家規定軍人從七歲起,就由國家教養,他們所受的教育就是要為軍旅服務到死為止。甚至於在英國,軍人還是終身職業,而俄國則規定服役期為二十五年。不過這對於職業軍人而言,自屬合理,但是對徵召入伍的軍人卻又另當別論。古代羅馬的法律,規定所有公職候補人都必須要有十年的服役經歷,似乎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不管怎樣,照我的意見,就一般的情形來說,一個國家不管它的政府採取什麼形式,為了避免受到後代子孫的譴責,和國家獨立受到威脅起見,提倡尚武精神,尊敬軍事職業實在是一種明智的政策。
  
  專門在民間提倡尚武精神還不夠,而對於軍隊本身的士氣,尤其應該加以激勵。軍隊的勇氣和它的軍事精神完全是兩件不同的事情,雖然他們可以產生同樣的效力,但是卻不應混為一談。前者是多少含有一種暫時感情衝動的性質;而後者則比較具有永久性,不受環境的影響,它是軍事制度和將領領導得法的後果,這也是任何具有遠見的政府所應該經常注意的目標。軍隊中應該具有一種內在的紀律,一種勁氣內斂的精神,而不只是注重表面上的形式。
  
  只有這種精神才可擔負重大的責任,一個軍隊能在失敗的環境中挺立不動,其價值遠高於在勝利的環境中勇敢爭先。因為向敵人進攻只要有血氣之勇就夠了,而在一個勝利強大的敵人前面,實行困難的退卻,那卻是真正的英雄。所以一個良好的撤退,也應該和偉大的勝利同樣受享上賞的。
  
  平時就應使部隊習於勞苦和疲勞的生活,維持他們的朝氣,使他們對於敵人永遠保持著壓倒的優勢。換言之,就是用一切的方法來鼓勵勇敢,懲罰懦弱,這樣就可以永遠保持著高度的軍事精神。
  
  柔軟無力是羅馬兵團衰敗的主要原因。那些士兵過去在非洲的烈日之下作戰,一點都不感到疲勞,現在在日耳曼和高盧的涼爽天氣之下,卻反而覺得甲冑是太重了,所以羅馬帝國的末日也就快到了。
  
  在提高自己的士氣時,對於敵方的力量卻也不要過分的輕視,因為這可能會養成部隊的輕敵觀念,假使將來一旦遭遇到堅強的阻力,士氣馬上就會受到很大的打擊。拿破崙在耶納會戰以前,向部隊訓話時,他一方面稱讚普魯士騎兵的英勇,但是另一方面卻提出諾言,說他們絕非法軍的對手。
  
  軍官和士兵都應該嚴防部隊發生突然的恐怖現象。假使部隊的紀律不夠嚴明,或者是他們並沒有認清秩序就是維持安全的唯一保障,那麼即令是最勇敢的軍隊也一樣可以發生這種恐怖的現象。當軍隊發生這種現象時,他們的組織就無異於完全解體,原有的秩序都喪失了,簡直成了烏合之眾,士兵都紛紛各自逃生,只顧自己的性命而忘記了團體。在這種情形之下當然是會潰不成軍。
  
  一個幻想力豐富的民族,他們的軍隊特別易於受這種恐怖症的感染,只有強力的軍事制度和優良的領導,才可以補救這種弱點。甚至於以法國人而論,他們的軍事精神本是很好的,但是卻常常不免要發生這種恐怖症,連拿破崙的軍隊也不能例外。
  
  在這一方面,也許俄國的軍隊可以當作他國的模範。他們在所有的退卻戰中,都是異常的堅定,這一方面是由於民族性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他們具有紀律極佳的軍事制度。實際上,民族的幻想力並不完全是恐怖現象的主因,平時就缺乏保持秩序的習慣,或是將領對於這一方面並不注意,而沒有預先採取防制的措施,卻往往是更重要的原因。
  
  不過當士兵們在體力上遭受極大的痛苦,到了完全支持不住的時候,則一切用人力來維持秩序的辦法當然就會毫無效力——拿破崙在一八一二年的征俄失敗就是一個顯明的例證。除了這種例外的情形不算以外,平時注重紀律,養成守秩序的習慣,並且隨時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應該是可以阻止這種恐怖現象的發生。
  
  關於這一方面的討論就到此告一結束,因為作者的原意本只是想作一個大綱性的分析而已。以下我們就要進而專門研究純粹軍事方面的問題。

延伸內容


精研籍典、溫故知新之必要

◎文/翁明賢(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所長)

  年前麥田出版社打電話邀請筆者為鈕先鍾老師翻譯的約米尼《戰爭藝術》一書寫推薦序,二話不說,立即同意,主要在於鈕老師不僅是兩岸戰略研究的第一人、共同尊崇的戰略大師,有關戰略研究的翻譯與著作,亦成為兩岸有志從事此一方面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籍。這也是本所近十年透過舉辦「紀念鈕先鍾老師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戮力以赴」建構「淡江戰略學派」主要思想支柱所在。

  鈕老師此本《戰爭藝術》是其系列出版戰略叢書之一,主要內容在於闡述約米尼本身所建構的戰爭研究的內在邏輯推理與外在影響因素,包括:大戰略、軍事政策、戰略、大戰術與戰鬥、戰略與戰術的合用、後勤與部隊在戰鬥中的使用,統稱為戰爭的藝術。在約米尼的原序中,他直接點出戰爭研究中心思想的三段論述:戰爭的確有其基本原理,從基本原理可導引出一些規律,最重要者:戰爭藝術的理論基礎在於戰史的研究。

  事實上,約米尼的《戰爭藝術》對於讀者有以下的啓示:

  第一,戰爭的本質:戰爭某種角度言,是一種科學實證規律下的產物,但受到太多不可確定性因素,如同克勞塞維茨強調的「戰爭之霧」,呈現超越科學的藝術境界。運用之妙,沒有唯一。針對發動戰爭的理由,約米尼提出九個不同理由,因而產生九種戰爭形態,國家決策者如果要發動戰爭,必須先瞭解其戰爭的目的。

  第二,理解戰爭的前提:要分析戰爭的本質,不從戰史角度無以得知,過去的經驗,提供現代研究的基礎,以求得掌握未來發展的趨勢,從戰爭未來學角度言,世界各國都應該準備下一世代的戰爭,而非依循過往戰爭的重複。

  第三,戰爭研究的層次性:約米尼強調:大戰略、軍事政策、戰略、戰術與戰鬥層次的分野,提供不同專業學習的需要,也提供文武關係相互理解的堅實平台。換言之,必須提供文武人員一個溝通的平台,才能彼此瞭解雙方思維與語言的運用。

  第四,理論與實際戰爭的關係:戰爭研究者的實際經驗與否,同樣影響對戰爭的分析,約米尼雖然有軍銜,實際上未真正指揮任何決定性戰役,所以,許多觀察也是想當然爾。不過,也正是其文人身份,某種程度也可以跳脫職業軍人的角度,客觀分析戰爭所帶來的許多規律。

  第五,如何深入戰爭研究範疇:戰爭與其他學科之間相互影響,約米尼提出與其他同盟國之間相互配合問題。實際上,戰爭會引發各種不同國家利益的糾結,牽涉到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問題,以及不同國家利益的考量。

  因此,建議讀者閱讀《戰爭藝術》時,一定要有整體觀以瞭解約米尼的邏輯思維與著書架構,一包兩篇附錄:鈕老師對於兩大兵學大師,約米尼與克勞塞維茨,的比較:點出讓讀者「精研籍典、溫故知新」的「用心良苦」;另一篇有關於約米尼的戰略思維,讓讀者了解約米尼開創近代戰爭體系化研究的先驅,並提出四項戰略基本原理,並從軍事史上反覆驗證,成為戰爭藝術的核心精髓。

  誠如約米尼所言《戰爭藝術》此一本著作:「對於一位國王或是一位政治家,都是一本極適宜的教科書」,對於有志於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的學子,或是從事公共政策與企業管理者,也是一本極有參考價值的戰略研究的入門書,故特以為推薦。

  翁明賢
  謹誌於民國一○三年歲次甲午年二月十四日於北投忠義小築

理解戰爭之基本功夫的不朽經典

◎文/施孝瑋(《全球防衛雜誌》前採訪主任、「軍情與航空」網站主編)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人類三大兵學巨著:《孫子兵法》、《戰爭論》、《戰爭藝術》中,《孫子兵法》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告訴了世人,戰爭的重要與對國家的重大影響。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克勞塞維茲和約米尼,分別對戰爭作出整理,用近代的角度,歸納出戰爭的方式、以及與戰爭相關的範疇與事務,讓後世的研究者,藉由本書的研讀,能對戰爭具有全面的概念。

  《戰爭藝術》可說是第一本關於戰爭的百科全書,也是對與戰爭相關事務的操作型定義。約米尼對戰爭做了研究、歸納和整理,其中包括將戰爭按照各種類型分類的〈大戰略〉篇;影響戰爭因素的〈軍事政策〉篇;戰略基本定義和戰爭基本原理的〈戰略〉篇;戰場作戰運動而形成的〈大戰術與戰鬥〉篇;戰場作戰中兵力運動之〈戰略與戰術合用〉篇;調動軍隊實際藝術的〈後勤〉篇;以及戰場部隊調動運作之〈部隊在戰鬥中的使用〉篇。

  雖然在《戰爭藝術》出版後,戰爭的型態與樣貌有著巨大的改變。戰爭從當時的平面進化到立體、甚至包含了外太空、近太空以及水面下,成為一個多度空間的戰場。戰爭的起因,也有了更多樣化的面貌。在《戰爭藝術》之後發生的現代戰爭,其面向也超過了《戰爭藝術》一書的描寫。

  但《戰爭藝術》就和《孫子兵法》一樣,約米尼告訴讀者的是「戰爭是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和「會發生什麼」。一本經典的戰爭論述,並不因為時間的久遠而失去價值,相反的,就像練功夫要從基本功夫練起,《戰爭藝術》這本書中提及的過去的戰爭元素,和現代戰場中可類比的元素融會貫通,原則其實是相通、甚至可說是不變。戰爭的本質並未改變,改變的是戰爭的工具。因此,即便在一百五十年後,《戰爭藝術》仍然可以清楚告訴我們,戰爭的原因、元素以及啟動和運作的方式。

  除非戰爭從地球與人類的社會中消失,否則,我們仍需要瞭解戰爭。要瞭解戰爭這巨大機器的各個細節,《戰爭藝術》是一本描寫相當細微的戰爭學著作。

作者資料

約米尼(Antoine Henri Jomini)

  拿破崙麾下的將軍兼軍評論家。1779年生於瑞士法語區浮德縣,十七歲自銀行界投身軍旅,加入法國陸軍。1805年擔任賴伊元帥幕僚,1807年升任參謀長,曾跟隨賴伊轉戰奧、德及西班牙等國。1813年擔任沙皇軍事顧問,並致力於俄國軍官學校的奠基工作。1829年以上將身分退休,旅居布魯塞爾及巴黎等地,從事軍事理論及歷史的撰寫。   約米尼對於軍事思想具有極敏銳的洞察力,著有《大軍作戰論》、《戰史》二十七卷及《戰爭藝術》等書。其中關於戰爭理論的著作,百餘年來仍為各國軍事教育中的重要讀本。 1869年逝世於巴黎,享年90歲。

基本資料

作者:約米尼(Antoine Henri Jomini) 譯者:鈕先鍾 出版社:麥田 書系:戰略思想叢書 出版日期:2014-03-12 ISBN:9789863440598 城邦書號:RM3001X 規格:平裝 / 單色 / 33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