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哲學
小朋友的哲學大哉問:讓大人傷腦筋的孩子氣提問,哲學家,請回答!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小朋友的哲學大哉問:讓大人傷腦筋的孩子氣提問,哲學家,請回答!

  • 作者:野矢茂樹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16-04-28
  • 定價:250元
  • 優惠價:9折 225元
  • 書虫VIP價:213元,贈紅利10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02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怎麼做才算是思考?\死後會怎麼樣?\一定要念書嗎?\聰明跟愚笨是什麼?\怎樣才叫「做自己」? 別說你小時候沒問過這些問題—— 就算小時候沒問過,長大後也一定要問! ◎難以回答的問題,不見得就是多餘的問題。 【就是現在!停下腳步想想吧!】 1 我什麼時候才會長大? 2 死後會怎麼樣? 3 一定要念書嗎? 4 聰明跟愚笨是什麼? 5 人類在動物界很特別嗎? 6 「喜歡」是什麼樣的一件事? 7 「過去」都跑到哪裡了? 8 為什麼我們會活著? 9 怎麼做才能理解彼此? 10 怎麼做才算是思考? 11 科學是萬事通嗎? 12 什麼叫作壞事? 13 怎樣才叫「做自己」? 14 為什麼美麗的東西就是美麗呢? 15 不能沒有朋友嗎? 16 怎麼做才算對人好? 17 藝術是為了什麼而存在? 18 所謂的「心」,究竟在哪裡? 19 真的有偉大跟不偉大的人嗎? 20 神存在嗎? 21 哲學家都在做什麼? 22 幸福是什麼? 本書模仿小朋友的提問方式,提出22個哲學問題。每個問題各請兩位日本國內的哲學教授對論,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哲學家的見解,在深入淺出的綿密推論中引導讀者進行哲學思考。其中幾個有趣的問題為:「我什麼時候才會長大?」「所謂的『心』,究竟在哪裡?」「『喜歡』是什麼樣的一件事?」「『過去』都跑到哪裡了?」 這些從小朋友角度提出的問題,在成為大人許久的我們眼中,多半顯得幼稚而無關緊要。不過,愈是不去想這類問題,生命基調以及對自我的認識也不易深刻。如果生命的深度可以不斷挖掘,那也可以因為探究而豐富。況且大人世界許多複雜的難題,源頭就在這些根本的問題中。 這些看似天真無邪的問題,直接、簡單但饒富趣味,也是許多人成長階段必有的人生大哉問,值得家長、師長和小孩共同激盪出更有趣的討論。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並不希望提出完美的答案,而是透過哲學家的觀點與推論,刺激讀者思考,漸漸遇到自己的答案。這樣一來,不僅回歸了人本基礎,同時也抵達了認識自我的另一個起點。 【爛漫推薦】 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 梁旅珠(親子教育作家) 駱以軍(作家) 羅怡君(作家) 【理性與感性推薦】 「讀來順暢易懂,又具備啟發性的思考書。哲學教授竟然願意為小孩子寫出這種啟發性和可理解性兼具的文字,令我非常感動。」 ——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 「這不是提供答案的書,而是引導一路跟著潮流悶著頭的家長和孩子們,稍稍停下腳步的『思辨小旅行』。」 ——梁旅珠(親子教育作家) 「台灣出版哲學的書不少,以孩子觀點、語氣撰寫的卻相當少見,而這本以小孩的疑問出發,邀請日本23位哲學家以『小孩也看得懂』的方式接力回答,少了專業名詞的艱澀門檻,也給初接觸哲學思考的父母一個友善的閱讀經驗。」 ——羅怡君(作家) ◎除野矢茂樹,尚有土屋賢二、田島正樹、齋藤慶典等22位學者教授參與對論。

目錄

推薦序一 哲學裡的思考力,提醒我們做個有方向感的父母 ——《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作者/羅怡君 推薦序二 令人感動的哲學討論 ——《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朱家安 前言——野矢茂樹 1 我什麼時候才會長大? 2 死後會怎麼樣? 3 一定要念書嗎? 4 聰明跟愚笨是什麼? 5 人類在動物界很特別嗎? 6 「喜歡」是什麼樣的一件事? 7 「過去」都跑到哪裡了? 8 為什麼我們會活著? 9 怎麼做才能理解彼此? 10 怎麼做才算是思考? 11 科學是萬事通嗎? 12 什麼叫作壞事? 13 怎樣才叫「做自己」? 14 為什麼美麗的東西就是美麗呢? 15 不能沒有朋友嗎? 16 怎麼做才算對人好? 17 藝術是為了什麼而存在? 18 所謂的「心」,究竟在哪裡? 19 真的有偉大跟不偉大的人嗎? 20 神存在嗎? 21 哲學家都在做什麼? 22 幸福是什麼? 後記 執筆者簡介

序跋

前言
◎文/野矢茂樹(編著者)   我們之中的多數人都不斷被迫往前邁進,而哲學則是試圖停下我們的腳步。   比方說,有些人負責種菜、有人從事寫作,還有人操作怪手、販售商品。當人們在工作時,會思考如何才能避開交通堵塞、準時到達客戶公司,卻不會去質疑人為何一定要工作。也許我們會去思考如何拓展業績,但我想應該不會有人去深思工作的本質究竟為何。思考這些事,可能會讓你無法準時到達,或是無法順利賣出商品。工作愈是做得順手的人,愈不會去思考這種「多餘的問題」。   然而,哲學問題會讓發問者停下腳步。當人在思考「工作到底是什麼」的時候,就不會再去從事其他像樣的工作。這種人,在被迫「不斷邁進」的人眼中看來,就如同被螞蟻隊伍吸引目光而駐足不動的小孩一般。只有從「不斷邁進」的催促聲之中解放出來的人,才能去思考哲學問題,因此可以說,只有小孩才能研究哲學。   話說回來,小孩同時也無法研究哲學。只有不斷質疑「為何要工作」,算不上是哲學。基本上,如果單單說出「為何要工作」,連問題的基本核心都尚未觸及,充其量只能算是感嘆而已。   哲學問題不僅沒有明確的答案,連問題的意義都莫衷一是。哲學必須同時探索問題的答案為何,以及你正在質疑的問題意義為何。要對哲學問題提出質疑,必須具有特別的技術與實力,這對小孩來說還很困難。   再者,哲學一定要具有「輕盈」的要素。沒有工作過的人,無法理解勞動的意義,而過度投入工作的人,也無法客觀地省思勞動。只沉浸在工作或不工作其中一方而無法超脫的人,無法將「工作」的本質客體化。哲學要求我們不僅要參與日常生活、從實踐的角度來審視,也要從實踐之外的角度來審視。我們不能只侷限於現在所採取的觀點,還要自由自在地從各種觀點來掌握事物。然而,小孩尚未學會這種輕盈,因此還無法研究哲學。   只有小孩才能研究哲學,但是他們又辦不到。而哲學家就是存在於這種矛盾中,他們既不是大人也不是小孩。   因為他們是哲學家。   本書採取的形式是模擬小孩向哲學家提出令人傷腦筋的問題。但是提出這些問題的其實全都是我本人(我羞愧又自豪地說,是身為哲學家的我),而且我並非把自己當成一個小孩來提出孩子氣的問題。那我為什麼要提出「小朋友的大哉問」呢?   老實說,我勉強算是一個學者,但是在哲學研究這塊領域,我不斷受到「前進」的壓力逼迫,處於一種不得不拿出若干研究成果的規範中(坦白說,這讓我感到相當的壓迫與不舒服),所以我才想化為一個小孩,從這種壓力之中解放出來,並且以粗暴又攻其不備的方法來凸顯哲學問題。   在訂定這個企畫時,我對許多哲學家其實都抱持了偏見。他們遵循研究者的規範,並且以優秀研究者的身分獲取成功。所以,我覺得他們會因為我提出這些樸實又根本性的問題而傷腦筋。事實上,當我們在寫一篇有建設性的論文時,直接回答這種樸實(孩子氣)的問題是很愚蠢的。能夠當成論文問題的,是那些更容易下結論,且分門別類細分好又有明確定義的問題。因此,我有點帶著惡意,想藉由小孩的口吻來困擾這些成年的哲學家。只是我的預測漂亮地落空了。   的確,赤裸裸地面對這些根本性問題,也許讓他們相當傷腦筋,卻沒有一位學者逃避或敷衍。面對這些野蠻的問題,他們看起來甚至樂在其中,這使我的心情大好。而且,儘管他們採取對小朋友解釋的口吻,卻完全沒有降低該有的水準。由於篇幅有限,我無法期望他們提出完整的議論,他們反而因此直接抓出問題核心並展現出來。內容也許很容易閱讀,不過都是值得一再玩味的東西。有華麗的切入論點,讓人不禁喝采,也有一些回答讓問題更深入且讓我們為之沉思。這些內容,將隨著你一路走來的人生或現在的境遇,帶來各種不同的意義。   我希望讀者也給孩子們讀讀這本書。然而,真的想深入玩味,請三不五時拿來重讀。就算你已經長大,不再是小孩了,都可以一再回味。   當你從「前進」的壓力中抽身,進入哲學開拓出來的世界,應該可以聽到「來,停下腳步!」的聲音。

內文試閱

1 我什麼時候才會長大?
  小孩子可能同時會有想要早點長大,以及不想變成某些大人的心情。「何時才會長大」這個問題,必定包含這種矛盾心情。然而,究竟想要成為哪種大人,抑或不想成為哪種大人?大人是憑什麼被視為一個「大人」?那不僅止於年齡大小的問題。我們究竟賦予「大人」這個模糊的詞彙什麼意義和感覺呢?   大人就是懷抱遙遠思念的一種存在——熊野純彥   假設我們說:「那個人好像一隻貓。」由於開頭就從「那個人」談起,任誰都瞭解話題是在討論某人。   人類不是貓科寵物,也不能成天睡覺度日。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那個人很任性」。   大人跟小孩這兩個詞也是如此,有點相似又有些許不同,具有特別的使用方式。讓我們先從這一點來思考。   比方說,有時我們會指著一個年過四十歲、「了不起」的大人,說他「是個小孩」。有時卻會對一個剛上國中、「真正」的小孩,說他「變成大人了」。由於第二個例子跟我必須回答的內容有關,我們先來思考第一個例子。   對一個活了四十年的男人說他是「小孩」,有各種可能的情況。有可能是他完全不工作,或是就算有工作、也無法對自己的工作負責,或是無法體會別人的心情等等。雖然沒有辦法深入探討,起碼當我們帶著批評的語氣、說他是個「小孩」時,大都帶有「任性」或「只想到自己」的意思。   事實上,小孩就是這樣的生物。小孩有時非常「任性」,有時又非常「殘酷」。這一點情有可原,因為小孩幾乎不理解「自己以外的事物」,也沒有理解的必要。   當小孩理解到世上有一些跟自己一樣重要或無可替代的人事物,恐怕才能藉由理解這些人事物,踏入「長大」的入口。在那之前,他就只是「小孩」。就某種意義上來說,原本的他是一個「幸福」的小孩,現在卻不得不開始思考自己以外的人事物,逐漸感受到跟自己差不多重要、甚至比自己還重要的東西。   那可能是某種東西、某件事情、某人或某個夢想。我們不知道是哪一種,但其實無所謂。   如果再補充一句話,這大概只是一個入口而已。真的要當上大人,我覺得還需要失去重要且無可取代的東西,甚至放棄某些重要的東西。   在那之前還是「小孩」的人,到了那個時候,就會開始感受到「苦澀」或「思念」,因為這兩者都是小孩難以理解的感情。畢竟那是一種對於想要得到卻觸及不了,或是不會再回來的人事物的一種遙遠思念。   當個獨當一面的小孩,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野矢茂樹   有一種說法叫「獨當一面」,指可以一個人確實完成工作。做不到的人可能會被叫作「半弔子」。一般來說,獨當一面多半指大人,而小孩就還是半弔子。但是「獨當一面等同大人」這句話,並不是那麼貼切。事實上,半弔子的大人大有人在。那麼「獨當一面的小孩」又如何呢?你覺得有這種人嗎?   所謂小孩到底是指什麼?是指年紀很小嗎?確實,在這種意義上會稱作「小孩」。可是我們有時也會用「老頑童」這個詞,這時,「童」指的就不單是年紀小了,而是某種特徵。這項特徵是年紀小的人具有的典型,但是在老人身上也看得到。   那是指身體沒有發育成熟嗎?也有一種說法是「孩子氣」。無論身體有沒有發育成熟,一定是有某種特徵,才會被稱為小孩。   既然如此,那項特徵到底是什麼呢?年紀小的人具有的典型,年紀大的人也可能有。那種「小孩」般的特徵到底是什麼?   我認為是「玩樂」。大人當然也會玩樂,只是小孩玩得更凶。遊戲是小孩子生活裡最重要的事物。在遊戲中,失敗可以一笑置之。小孩免於面對現實的嚴苛,可以做各種嘗試並且失敗,但是那些失敗可以笑著帶過,繼續無數次的挑戰。那就是遊戲。   於是,這成為所謂出社會前的演練,在年紀還小的時候玩樂並體驗各種失敗,最後再踏入社會。出社會後,當你開始在工作上承擔責任,就無法以玩樂的態度帶過了。到那一刻,你長大了。   但是,這不是這麼單純明瞭。如果說失敗可以是一笑置之的遊戲,那為什麼不能將整個人生當作一場遊戲呢?所謂的社會,不就是人所創造的事物嗎?如果我們帶著這種超然的眼光看待社會,社會整體看來就像一個大型遊戲。失敗雖然是不得了的事情,但不過就是那樣,就去遊戲世間與人生吧。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雖然一開始,我用了一種奇怪的說法,提到「獨當一面的小孩」,但是我想說的是,有人培養出徹底遊戲人生的態度。那些人以一種清醒的眼光觀察社會;然而,就如同你們認真地遊戲一般,他們也認真地活著。   小孩從遊戲步入社會,成為大人,但以生活方式來說,也有可能從大人再度成為小孩。就這層意義來說,當個小孩也無妨。話說回來,要當個獨當一面的小孩,似乎必須先長大才行。

延伸內容

【推薦序一】哲學裡的思考力,提醒我們做個有方向感的父母
◎文/羅怡君(《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作者)   相信你一定聽過孩子問這些問題:「一定要念書嗎?」「一定要上學嗎?」不過奇怪的是,他們卻不會問:「一定要學習嗎?」「一定要遊戲嗎?」你可能也經歷過孩子仰著頭發問:「什麼叫作壞事?」「什麼是幸福?」但他們似乎沒有問過:「什麼是快樂?」「什麼是勇敢?」   你想過為什麼嗎?   我曾有一陣子對這樣的現象格外著迷,特別放大耳朵偷聽孩子們的對話,甚至主動抓著孩子問:「你最想問什麼問題?」也許有些孩子胡亂應付我給了幾個答案,倒是自己的孩子最誠實,莫名其妙地盯著我瞧:「我為什麼一定要讓妳知道呢?」   雖然我不是哲學家,無法給哲學下個精準的定義,不過我能感覺到一旦我們暫停腳步、放下手邊例行繁瑣的工作,願意和自己對話、願意在抽象的概念上多停留琢磨些時間,那麼我們離哲學就應該不遠了。   沒有標準答案的「為什麼」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這些問題幾乎構成了每個人的人生。現實生活裡,我們對具象的工作項目感到困惑不解、被霸占所有的精力時間,以至於忽略那些抽象的概念,甚至覺得無用而不屑一顧;或許就是因為孩子們尚未被這些具象的事物困住,才能一語道破許多事情的本質。   抽象的名詞內涵,往往包含著個人自我心理投射的畫面,這也同時意味著個人生命經驗帶來的「侷限」視野,很容易讓我們成為自以為是的父母,但其實是昏頭轉向、瞎跑疲累的倉鼠。   比如說,做父母的忙著鼓勵孩子上學、弄懂各式各樣教育制度、擔心課業分數表現等這些「工作項目」,卻很少靜下心來思考「學習」的意義是什麼,又該怎麼依照孩子的特質實踐學習的真義;當我們以為現在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孩子未來能擁有「幸福快樂」,卻似乎沒有認真思考過,未來的「幸福快樂」和我們所說的又是同一回事嗎?   哲學思考最能幫助我們的,就是撥雲見日,排列出人生的優先順序;想協助孩子健康發展,我們更需要做個有方向感的父母,即便未來再怎麼變動、資訊再怎麼干擾,都不至於影響著前進的大方向。   近來翻轉教育風潮興盛,其中以法、德等國重視哲學教育為例,鼓勵台灣的孩子多接觸哲學思辨的討論漸漸受到重視。台灣出版哲學的書不少,以孩子觀點、語氣撰寫的卻相當少見,而這本以小孩的疑問出發,邀請日本二十三位哲學家以「小孩也看得懂」的方式接力回答。少了專業名詞的艱澀門檻,也給初接觸哲學思考的父母一個友善的閱讀經驗。   特別是當今偏好借鏡歐陸教育,許多文化背景和生活經驗與台灣截然不同,需要經過學習轉換才能應用實踐。而《小朋友的哲學大哉問》來自與台灣文化較相近的日本,能夠看到歷史文化脈絡較為相近的「亞洲觀點」,相信更能引發父母共鳴。   人生像是一片冒險荒野,做父母的只能遙指天上的北極星定位,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善意的大方向,其他旁枝末節都是屬於孩子的故事。想找到這顆專屬自己的、孩子的北極星,那就先從問問題開始吧!說不定「問題本身就已經是答案了」,不是嗎?
【推薦序二】令人感動的哲學討論
◎文/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   幾年來我推薦過許多哲學書,在這些書當中,《小朋友的哲學大哉問》有兩個其他書沒有的特色:它幾乎不使用哲學術語,而且它令我感動。   當然,光是「幾乎不使用哲學術語」,並不會讓一本哲學書變得優秀。《小朋友的哲學大哉問》之所以是本優秀的書,是因為它有很好的理由不用術語,並且在這個前提之下依然展現了優秀的哲學討論。《小朋友的哲學大哉問》是寫給小朋友的哲學書,跟大部分哲學普及書不同,它的任務不是介紹各種哲學理論,而是演練哲學思考和討論的過程。   為了讓小孩覺得有趣親切,野矢茂樹用小孩的口吻寫了一堆哲學問題,拿去問日本的哲學教授。「我什麼時候才會長大?」「怎麼才叫﹃做自己﹄?」這些問題正如書名,都是大哉問,但如果你認為哲學教授平常就是在研究這樣的問題,可是大錯特錯了。   和其他學科一樣,在高度分工和細緻繁複的學術遊戲規則、升等壓力之下,現代的哲學家其實很少有機會直接處理這樣的大哉問。例如我自己的碩士論文,研究的是「操弄論證」。什麼是操弄論證呢?操弄論證是不相容論者用來攻擊相容論的一種論證方式,而不相容論和相容論則是當代哲學界關於「自由意志」的爭論裡常見的兩種立場。   如果要說漂亮話,我可以說自己在研究自由意志的哲學問題,但我研究的其實只是這個問題底下某人提出來的某個說法裡的某個部分。如果自由意志是個大哉問,那我研究的應該類似於大哉問的碎屑。學者們當然是因為對大哉問有想法,才有辦法投入這些碎屑的研究,但通常你必須是真的很有名很厲害的哲學家,才有辦法以大部頭專書的規格直接在學術上處理大哉問。   身為哲學研究者,我就和我的多數同儕一樣,認為雖然每個人對於學術的貢獻有限,但我們的分工原則上還是有機會讓整體哲學研究逐漸進展。然而我同時也感受到,這種工作模式,讓哲學學者在某種意義上變得比較不容易和社會溝通哲學:哲學思考對於一般人來說有許多價值,但我很難藉由介紹操弄論證,來讓一般人理解這些價值。要讓哲學思考瀰漫在社會上,我們似乎得花一點時間思考那些跟大家更直接相關,而且更容易感到有趣的問題。   秉持這樣的態度,我很能理解野矢茂樹在前言裡的說法:   事實上,當我們在寫一篇有建設性的論文時,直接回答這種樸實(孩子氣)的問題是很愚蠢的。能夠當成論文問題的,是那些更容易下結論,且分門別類細分好又有明確定義的問題。因此,我有點帶著惡意,想藉由小孩的口吻來困擾這些成年的哲學家。   這些成年的哲學家並沒有讓野矢茂樹失望,他們誠懇面對孩子氣的問題,並仔細把自己的回答整理成最孩子氣的人也看得懂的程度。這麼多專業的哲學家一起為小朋友耐心思考和撰寫這些東西,不但令人感動,而且也非常熱血!   在我的經驗裡,要專業哲學家不使用術語來討論哲學問題,滿困難的。不過當你辦到這件事,代表你可以讓更多人瞭解你討論的哲學想法。《小朋友的哲學大哉問》裡的術語很少,但呈現的哲學思維很豐富,在小孩子也能看懂的文字裡,作者們大量使用哲學上常見的概念釐清、推論、反證等技巧,相信愛思考的小孩在閱讀時也能學會並運用在其他地方。   這本書另一個讓我喜愛的特色,是作者們提供了許多啟發性和趣味兼具的回答。例如中島義道認為校園環境裡的「腦袋好」,有時候指的不過是「正確看穿老師(出題者)的意圖」,野矢茂樹在討論「喜歡」是什麼樣的一件事的時候則提到,喜歡跟討厭完全不一樣:你不會因為討厭一個人,就整天想著他。而對於因為「無法理解其他人」而困擾的讀者,戶田山和久會提醒他,其實理解沒有那麼困難,而且說實在的,人具有理解別人的能力,這也可能帶來壞事。學者們把哲學思維用在日常概念和情境裡,得到這些有趣的說法,不但是很好的教材,也是很好的哲學實踐。   身為這本書的推薦人,最後我想錦上添花一下,向讀者們建議一些跟小孩一起讀這本書時可以用的提問技巧:   . 他的主張是什麼?   . 讀完某位作者的說法之後,可以回想和討論一下他的主要意見是什麼。   . 來想更多例子吧!   . 若作者在文章裡舉了一些例子來支持或協助說明他的意見,可以幫他想想,還有沒有其他例子可以用。   . 你同意他嗎?   . 我們不見得需要同意作者的看法,挑戰作者不但是有趣的事,也常會有豐盛收穫。   . 想反例、找毛病!   . 若你不太確定可以怎樣挑戰作者,或許可以試著想想看,他的主張會不會在某些情況或例子底下變得很奇怪,或者不適用。   . 他和他會不會打起來?   . 這本書的每個問題都有兩位作者回答,可以討論看看,這兩個人的意見是否一致,或者在哪些地方可能出現意見的衝突。如果有衝突的話,哪個人的說法比較有道理?為什麼?   . 最重要的是,我的答案和理由是什麼?   . 對於書裡討論的問題,你和孩子的答案不見得跟作者一樣。你的答案是什麼?你能想到哪些理由來說服別人接受你的答案?   除了上述問題,你也可以自己研發有趣的提問方向,不過不管如何,在討論時請記住探求彼此的回答背後的理由。人常會說哲學沒有標準答案,不過,或許我們無法在現階段確認哪個哲學問題的哪個答案是正確的,但我們還是可以一定程度地判斷哪些理由能讓答案更有說服力、哪些理由只是亂講的。學會辨別理由好壞的各種技巧,我相信,是哲學最有趣也最有用的一個地方。

作者資料

野矢茂樹

一九五四年生於東京都。畢業於東京大學。現為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所教授。著有《哲學之謎》(講談社現代新書)、《如同初次思考時》(PHP文庫)等。

基本資料

作者:野矢茂樹 譯者:陳偉樺 出版社:大塊文化 書系:walk 出版日期:2016-04-28 ISBN:9789862136980 城邦書號:A1400290 規格:平裝 / 單色 / 212頁 / 14cm×20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