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套書館 > 人文藝術
心理學套書(3冊)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內容簡介

《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 ★銘傳社會與安全管理學系講座教授 黃富源 推薦 ★語言學大師史迪芬.平克、普立茲報導獎得主查爾斯.杜希格、知名記者強.朗森、暢銷趨勢作家丹尼爾.品克、小說家尼爾.蓋曼等人一致推薦 ★阿嘉莎獎與安東尼獎非文學類作品提名人,入圍2013年Goodreads讀者最愛作品(People's Choice)決選作家新作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出版人週刊》、《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強力推薦 詐欺犯是天生的戲子與直覺精準的心理學家 詐欺橫行的時代,無處不是騙局,網路交易、靈媒神蹟、金融風暴、結婚與商業詐欺、旅遊或彩券詐騙,不勝枚舉。 在騙子眼中,人人都可能是待宰肥羊。 究竟哪種人容易被騙? 不想成為他人眼中肥羊,就先瞭解騙子與被騙者的心理機制! 你以為自己夠聰明,絕對不會上當受騙? 但自願上鉤,才是最迷人的圈套;最高明的騙子是讓被害人成為他的共犯! 為何靈媒、算命師總能說到我們心坎裡? 對方只是和你在電話中短短交談幾句,你就願意為他做更多的事? 原本只想買單一產品,最後卻花了大錢買回用不到的東西? 你自以為不會上同樣的當,事實卻正好相反? 明知高報酬、高風險,你卻依舊捧錢上門投資?…… 我們總以為自己絕不會被騙,以為科技發達資訊透明,事實上,高達三分之一的騙局透過網路進行;自認不會上當的人,往往就是受害者。只要是人就有弱點,不管處於情緒低潮、天性樂觀或狂妄自大,詐欺犯們早已識破,伺機趁虛而入,為每個受害者量身打造一場精巧騙局。 知名作家暨心理學專家柯妮可娃,親身尋訪受害者的真實經驗,重現騙局原貌。深入詐欺世界,向前人就教:電影《神鬼交鋒》主人翁艾巴內爾、大騙子戴瑪哈,以及成功轉行的前詐欺犯洛維爾等人,找出騙局的模式,並藉助心理學的分析,以科學方法揭露讓人眼花撩亂的詐欺手法的運轉機制,一窺騙子與受害者間的惡性食物鏈:騙子選定目標、布下羅網,受害者渾然不覺地落入陷阱。在這趟關於騙術的驚險歷程中,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如何看清騙局,避免跌入其中而錯失抽身良機。 *** 《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書 ★Audible.com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好讀》(Goodreads)每月選書 ★2016正義社會媒體獎(Media for a Just Society Awards)決選名單 ★2015《更大的善》(Greater Good)年度選書 ★2015 綠袋子典範法律寫作獎(Green Bag Exemplary Legal Writing) 獲獎書 ★20th 美好人生年度書獎(Annual 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s)決選名單 懷疑並非正義之敵,盲目的確信才是。 完整討論受害者、嫌疑人、法官、檢察官、證人、專家、群眾……刑事判決中各個行動者的視角如何受限, 藉助最新科學研究成果,直探人性誤區,提出解決之道! 【編輯觀點】 本書就像精彩的犯罪推理短篇小說集——但書中情節卻都是真人真事。針對司法體制,作者提出了我們最在乎的問題:「正義究竟該如何達成?」當書中討論受害者標籤、法官角色定位、不同背景的大眾對同一案件的歧異立場時,令人立即想起的是臺灣社會每每發生重大刑案後,輿論熱議甚至社會對立究竟所為何來、該如何解套;藉著對證人記憶、犯罪心理等的深入剖析,作者也揭露了人類心與腦的運作實際上如何恆常地偏離認知的常軌,而我們又可根據最新科學進展,如何有效修正偏失的司法準星。 除了討論司法正義,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也積極探討:面對社會上層出不窮的犯罪,什麼樣的心態和做法,才能真正促進未來的安全?有限的資源該如何分配,才能使社會安全最大化?當新聞上出現慘絕人寰的刑案,我們恨不得能立即斬奸除惡,平復社會秩序;那麼,這本書中的深刻思索和洞見,便是一盞明燈,指引我們找到臺灣社會迫切需要的解答。 ◎人類與生俱來的限制,如何阻礙我們實現真正的正義? 性侵被害者來到警局,準備從眼前的五個人當中指認出犯人。在這五人裡,她明明看見真正攻擊她的人,卻指認出無辜的懷特。她對自己指認結果的確信,讓懷特平白坐了二十八年的冤牢,還錯放真正的凶手繼續犯案。其實,根據上千件針對記憶的研究和真實案例,平均每三位遭到指認的嫌犯裡,就有一人是無辜的——人類的記憶原本就有盲點,而司法制度又使得盲點的後果更加嚴重。 湯普森遭控謀殺,死刑定讞。他幾度命懸一線,直到律師在湯普森同時期的另一件搶劫案中找出塵封多年的血液證據,證明了他的無罪。九年來,搶劫案的檢察官刻意隱瞞了這項證據,可是,這不是因為檢察官顢頇殘酷,反而是因為他一心伸張正義,希望能不辱使命地制裁犯罪,而制度的缺失也給了他知情不報的機會。 當一個損害造成時,我們想要找到罪犯,並且藉著處罰來重整道德秩序,這種欲望有時候違背了我們對於公平的承諾。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本能,讓這一切不平等的審判得以發生? 我們以為事實昭然若揭,卻不知道自己只看得見自己相信的事。 我們以為義憤填膺是在守護最重要的價值, 但立意善良的好人,卻可能促成令人遺憾的不正義。 人的大腦與心理究竟有哪些運作機制,刑事程序又出了什麼問題, 使得整個司法體制不但無法主持正義,反而危及了社會中最弱勢的那群人? 在這本擲地有聲的著作中, 法學教授亞當.班福拉多從刑事判決中各種參與者的角度出發, 運用眾多歷史判例、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及大量法庭實際案件, 完整揭露人類認知與心理上的特質是如何與充滿漏洞的法律制度互相加乘, 從而產生各種不公不義的後果。 同時,他也針對司法制度的實際操作層面,提出諸多務實可行的修正, 以期透過關鍵處的改革,避免不正義的發生, 使我們終能達成法律之前的真正平等。 【獨立思辨,深化理解】 書末〈讀者指南〉收錄十八個專為本書設計的討論主題,可於讀書會及課堂討論中使用,強化閱讀深度,激發對話火花。 【裝幀設計】 王志弘 *** 《失控的心理學:心理學如何成為賺錢的產業、當代的信仰?》 ★德國Amazon讀者5顆星滿分推薦 心理學能測量IQ、人格特質, 教我們如何溝通、經營婚姻、教養子女, 甚至能判斷我們是否「正常」…… 心理學無所不能、不容質疑, 真的嗎? IQ被濫用了? 發明IQ計算方式的心理學家威廉‧史丹恩再三強調,IQ只是瞬間的紀錄而已,人會成長、改變、吸收經驗,人類整體也會變得更聰明,這些因素都會影響IQ數字。有心理學教授認為,IQ凸顯的根本是社會背景,因為IQ比較偏向白種中產階級,這個概念其實不適合用在對事業成就的預測上。 在美國,這個仍有待商榷的IQ,甚至還能決定生死。在2002年美國最高法院決議,對智能障礙人士做出死刑判決違反憲法規定之後,一些州政府將IQ分數低於70的人定義為智能障礙。 MBTI職業性格測驗不可信? 9成美國大企業都在用的MBTI職業性格測驗,源自於1970年代初期一位費城的家庭主婦,起因是她想了解女兒的男朋友。她和女兒便以榮格的類型學為基礎,發展出MBTI測驗,能將受試者區分為16種不同的類別。但MBTI測驗並不被學術心理學家認可,有心理學教授認為MBTI測驗連可信度都存疑,因有75%的受試者再次進行測驗之後的性格類型變得不同。 要「當個正常人」變得越來越困難 心理疾病的概念被不斷擴大,要「當個健康人」變得更加困難。人們沒有變,但診斷的標準卻變得太有彈性。 德國社會精神病學的創始人之一克勞斯‧多爾納認為:「今天被視為患有精神病的人,當中有80%在30年前還被所有專業人士認為是正常的。」他花了兩年時間蒐集兩份日報中的科學研究報導,這些研究都用以宣傳需要治療的心理疾病,例如憂鬱症、飲食障礙或是成癮症。結果是:211%的大眾都符合這些病症,也就是說,每個德國人「應該」都至少患有兩種需要治療的精神疾病。 心理學如何成為當代的信仰? 心理學家主張能測知智商,同時能得知個人特質及創造力;他們闡述情感,說明如何成功地溝通及自我管理;他們建構出測試法,號稱能在網路上找出最佳的伴侶;他們告訴我們如何經營婚姻、如何教養子女,以及我們該在職場上爭取何種目標。心理學能診斷出我們是否正常、為我們的苦難命名,從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一直到職業倦怠症。心理學一方面提供安慰,另一方面卻又嚴密地控制著我們。作者在書中描繪了心理學如何深具感染力,及其所帶來的種種現象,為讀者澄清了這門現今最受歡迎學科的風險與副作用。

作者資料

瑪莉亞.柯妮可娃(Maria Konnikova)

《科學人》雜誌「Literally Psyched」專欄作家,也曾為Big Think熱門心理學部落格Artful Choice執筆。作品遍布《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大西洋月刊》、《Slate》雜誌、《巴黎評論》、《觀察家報》、《科學人心智》季刊、《科學人》雜誌、《連線》雜誌等諸多刊物。畢業於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現居紐約,目前正在完成她的第一部小說。 阿嘉莎獎與安東尼獎非文學類作品提名人(兩者皆為頒發給優秀推理小說及作者的獎項),並曾入圍2013年Goodreads讀者最愛作品(People’s Choice)決選。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福爾摩斯思考術》(商周出版)。 相關著作:《福爾摩斯思考術(改版):讓思考更清晰、見解更深入的心智策略》《福爾摩斯思考術——讓思考更清晰、見解更深入的心智策略》

亞當.班福拉多(Adam Benforado )

亞當.班福拉多(Adam Benforado)是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的法律系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他畢業於耶魯學院(Yale College)和哈佛法學院(Harvard Law School),並曾擔任過聯邦上訴法院的法官助理,和Jenner & Block法律事務所的律師。著有《一場小革命》(A Minor Revolution,中文書名暫譯),並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和《法制時報》(Legal Times)等各類出版品上發表過專欄和許多學術文章。他與太太、女兒住在費城。

彥斯.柏格曼(Jens Bergmann)

1964年生,畢業於漢堡大學(Universität Hamburg)心理學及新聞學研究,並曾於亨利.南能新聞學校(Henri-Nannen-Journalistenschule)就學。他曾是《第一品牌》(Brand Eins)雜誌、《鏡報》(Spiegel Reporter)及《學術畫報》(Bild der Wissenschaft)的作者。 自2001年起,柏格曼擔任《第一品牌》雜誌主編,並於2008年起擔任執行總編輯。他任教於不同高中及新聞學校,並已出版多本著作。現居漢堡。

基本資料

作者:瑪莉亞.柯妮可娃(Maria Konnikova)亞當.班福拉多(Adam Benforado )彥斯.柏格曼(Jens Bergmann) 出版日期:2016-11-03 城邦書號:BU0130SC 規格:平裝 / 單色 / 704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