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物體系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內容簡介

麥田「時代感」書系 經典重現 ★ 法國後現代大師布希亞精析消費社會與物件體系的時代巨著 ★ 社會科學、藝文思潮重量級學者林志明專文導讀 // 設計名家王志弘裝幀製作 你的消費不是你的消費。因為物不再是物,是符號。 五十年前對如今物欲橫流社會的預言,依然如此精準犀利! 這本當代社會學經典,出版於半世紀前的一九六八年,彼時正逢革命式的學潮席捲全球,消費社會卻也諷刺地撲天蓋地降臨。新時代的商品景觀、大眾行為,全都在物欲橫流中蔓延開來。法國後現代思潮宗師布希亞亦於此時推出名著《物體系》,奠定其尖銳深刻的「人-物」關係分析基礎。 這是一本談「物品」的書,談物品的分類,也談人與物的主客關係。物是人的鏡像,人是物的客體。物的體系交織紛繁,令人應接不暇:古老大鐘的鐘擺左右晃盪,於是我們可以聽見空間的心跳;陳年古舊長椅的靠背,會以原木的柔韌質地撫觸人的身軀;汽車的翅翼成為戰勝空間的符號;信用卡分期付款不過是一個消費先行的手勢,結清尾款之前,物仍然不屬於你。諸物的小宇宙:在消費的體系中,人成為物,自設羅網;在物件的國度裡,人是過客,唯物永恆。這便是物體系的邏輯與策略所在,深層的共謀關係於此形成。 布希亞以充滿力道與準度的批判筆觸,為我們揭示了後工業時代社會各種消費物件的符號搬演與「人-物」之間相生相斥的微妙勢力平衡現象。本書是大眾文化、藝術、設計、廣告、媒介、博物館學、科幻文藝等相關領域研究的經典參照。身為捲入消費社會渦流的現代人,我們必須不斷重返《物體系》的世界。 麥田「時代感」書系 重讀過去,連結此刻,想像未來 李明璁 = 策劃主編 已出版書目: 1.《共產黨宣言》 2.《墮落論》 3.《符號帝國》 4.《單向度的人》 5.《愛因斯坦自選集》 6.《現代生活的畫家:波特萊爾文集》 7.《學做工》 8.《物體系》

目錄

時代感總序 譯序 描繪一個不存於任何地方的圓周 導讀 回望《物體系》:布希亞的幻象形上學與攝影消失術 導論 A.功能性系統或客觀論述 I. 擺設的結構 傳統環境 純功能解放現代物 模範性室內 元件 牆壁與光線 照明 鏡子與畫像 時鐘與時間 邁向擺設的社會學? 擺設人 II. 氣氛的結構 氣氛價值:色彩 傳統色彩 「自然的」色彩 「函數」色彩 溫暖與冷峻 氣氛價值:材質 自然木材、文化木材 氣氛的邏輯 模範材質:玻璃 關係人和氣氛人 座位 文化性與檢查制度 氣氛價值:手勢與形式 傳統手勢:勞力 功能化手勢:操控 一個新的操作場域 迷你化 風格化——順手性——封套 象徵面向的終結 力量的抽象化 功能性形式:打火機 形式的延伸義:汽車的翅翼 形式的[不在場]無罪證明 III. 結論:自然性和功能性 附錄:居家世界和汽車 B. 非功能性系統或主觀論述 I. 邊緣物——古物 它的氣氛價值:歷史性 它的象徵價值:起源神話 「真確性」 新-文化症候群:古蹟修復 共時性、貫時性、時代錯亂 反向投射:「原始人」心目中的技術產品 古物市場 文化新帝國主義 II. 邊緣體系:收藏 由功能中抽象出來的物品 激情-對象物 最美麗的家庭寵物 系列遊戲 由量到質:獨一無二之物 物品與習慣:手錶 物品與時間:被引導的週期循環 禁閉物:嫉妒 去結構物:變態 由系列性動機到真實動機 針對自我的論述 C. 後設及功能失調體系:新奇的小發明和機器人 技術層面的引伸義:自動化主義 「功能化」的超越性 功能錯亂:無意義的小發明 偽功能性:玩意兒 後設功能性:機器人 技術的災難 技術與潛意識系統 D. 物品及消費的社會-意識型態體系 I. 模範與系列 前工業文明物品與工業模範 「個性化」物品 選擇 邊緣性差異 模範的理念性性格 由模範到系列 技術缺失 「風格」上的缺失 階級差異 現時性的特權 人格的厄運冒險 模範的意識形態 II. 信用貸款 消費者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先行消費:一項新倫理 強迫購買 購買的奇蹟 家居事物的曖昧性 III. 廣告 針對物品的論述和作為物品的論述 廣告的命令式和直陳式 聖誕老公公的邏輯 母性作用元:艾爾朋扶手椅 購買力的嘉年華會 恩寵與壓制:雙重作用元 集體的推定 和平牌洗衣粉 有廣告意味的競賽 Garap 新人文主義? 系列性制約 由欠缺產生的自由 一種新的語言? 結構與分割:品牌 普遍符碼:地位 結論:邁向「消費」的定義 譯後記:一個閱讀

內文試閱

  試想,是否有可能將人類製造的繁多物品進行分類?有如草木蟲魚一般,區別為熱帶性、冰河性;標識其突變類型,或面臨絕種的品種?在都市文明裡,一代一代的產品,機器或新奇無用的玩意兒,層層襲來,前仆後繼,相互取代的節奏不斷加快;相形之下,人反而變成一個特別穩定的種屬。細思之下,其實這種增倍繁衍的現象,和自然界無可盡數的種類相比,並不顯得特別出奇。然而,自然界種種生物的鑑別分類,人已經做到了。甚且,在有系統進行這項工作的時代,人類也透過百科全書的方式,將各種實用物品及其相關技術,進行詳盡的分類記載。   自此之後,平衡的狀況就中斷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這裡我們且不提生產機器)不斷地繁衍,各種需要也一直增加。製造界不斷地加速它們的生死週期,人的語彙便顯得不足以應付。有可能對這種朝生暮死的物世界作成分類,進而完成一個描述體系嗎?然而,分類標準的數目可能就會和要被分類的物品數目不相上下:大小、功能化程度(物和其自身的客觀功能間關係)、與物相關的手勢動作(豐富或貧乏,傳統與否)、外形、壽命、在一天裡出現的時刻(是否間斷地出現,以及我們意識到它的存在與否)、它所作用的物質(對於磨咖啡器,這一點很明顯;但如果是鏡子、收音機、汽車呢?然而,所有的物品都作用並轉化某種東西)、使用時排他性或社會化程度(個人的、家庭的、公眾的或是與此無關)等。   事實上,對物這樣一個持續突變及擴展的集合而言,以上這些分類法都顯得武斷瑣碎,比選擇abc字母順序好不到哪裡去。比如《聖艾蒂安市武器製造廠目錄》,雖然在結構上有問題,卻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次分類的可能,然而這份目錄只是針對可以用功能區分的物品進行分類:每一件物品代表一種功能,其分類常是微細而不規則的、毫無建構意義系統的企圖。在一個比較高級的層次,可以發現齊格飛.基第翁(Sigfried Giedion,《機械化程序奪權主宰的無名史》)其作品同時是物品功能性、形式及結構性的歷史演變分析;這是一篇技術物品的史詩,並且能標明和技術沿革相應的社會結構變化,然而卻不回應人對物的真實生活體驗問題,及物如何回應功能性需求以外的其它需求的問題,最後它也不能分析和(物的)功能相牽絆又相牴觸的究竟是何種心智結構,也就是不能圓滿回答我們對物的日常生活經驗究竟是建立在何種文化、亞文化或超文化的系統上。   以上便是我們這本書所要提出的問題。我們分析的對象不是只以功能決定的物品,也不是為分析之便而進行分類之物,而是人類究竟透過何種程序和物產生關聯,以及由此而來的人的行為及人際關係系統。對於這個物的結構語意系統的研究,也就是對物所安設的一套或多或少合理一致的意義構成系統的研究,必須假設在物的結構語意系統之外,有一個可與其分離的層次。此層次的結構更為嚴謹,並將超越功能描述的範圍之外,它便是:科技層次。

作者資料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法國當代重量級哲學家、社會思想大師,人稱「後現代主義牧師」、「後現代大祭司」。一九二九年生於法國漢斯,二○○七逝世。曾多年於巴黎第十大學教授社會學。其思想自六○年代末期的著作《物體系》開始發軔,核心探討主題為媒介符號、擬像、消費社會、後現代溝通理論等,成一家之言。 重要著作有《物體系》、《消費社會》、《符號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生產之鏡》、《象徵交換與死亡》、《冷記憶》、《擬仿物與擬像》、《致命策略》等。

基本資料

作者: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譯者:林志明 繪者:王志弘/封面設計 出版社:麥田 書系:時代感 出版日期:2018-09-06 ISBN:9789863445869 城邦書號:RC6008 規格:平裝 / 單色 / 40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