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傳記
Karl Lagerfeld卡爾拉格斐:時尚大帝墨鏡下的溫柔靈魂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內容簡介

【皮紋質感立體浮雕側像,典藏大師唯美傳記】 「我販售的僅是表象。我的人生就像科幻小說。」 難以匹敵的時尚敏銳度,橫越數個世代的才華,卡爾拉格斐是人世間獨一無二的設計師,從出道到最終都展現出驚人的活躍,親手繪製所有的設計稿,化為一套套華服,在如夢似幻的場景中展演創意。他的光芒遠超過伸展臺,幾乎成為神話。光是他個人,已是半世紀輝煌的時尚史。 然而,這位時尚大帝,總是隱身在面具之後。Chanel、Fendi、Chloé以及自有品牌Karl Lagerfeld,他一生不停地工作,從不疲倦。一絲不苟的外表下,隱藏著什麼樣的靈魂?他華美的宇宙裡又住著誰?他的外型以及生平讓人醉心也驚心。他總是那麼讓人無法捉摸。連他自己都說:「我就像一道魅影,來無影,去無蹤。」究竟,隱身在全球最知名墨鏡後方的這個人是誰?造就這位神祕大帝過往的,又是怎樣的故事? 可預期地,傳奇的背後,是一個男人,還有一段故事。這些傳奇和故事環環相扣,現在,法國記者Laurent Allen-Caron帶我們追本溯源,回到舉世無雙的成功的起點,尋找舊日蹤跡,拼湊出卡爾拉格斐的樣貌。 法國亞馬遜讀者一致五顆星評價:「非常好看,讓人欲罷不能。一個來自德國北部孩子的非凡命運,他毫無疑問是個天才,這本書讓我更欣賞卡爾。……想認識時尚大帝,一定要看這本書。……誠實且充滿細節,而且不無聊,開始讀就停不下來……。」 【傳奇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丑宛茹︱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洪麗芬(Sophie Hong)︱服裝藝術家、信鴿法國書店負責人 楊茵絜︱《美麗佳人》全媒體總編輯 廖秀哖︱《Harpers BAZAAR》總編輯、《Fashion Week臺上臺下》作者 蔡瑞珊︱作家、青鳥書店創辦人 盧淑芬︱《ELLE》雜誌總編輯 「睥睨眾生的拉格斐不屬於任何人,閱讀這些芸芸過客環繞他生活的點滴插曲,或許可稍稍窺見時尚大帝的風華與孤獨。」 ——丑宛茹︱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細膩考究、誠摯動人,精彩呈現拉格斐神祕迷人的面貌。」 ——洪麗芬(Sophie Hong)︱服裝藝術家、信鴿法國書店負責人 「紀錄片所無法捕捉的過去,無法在影片中曝光的內心脆弱跟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在這本卡爾的傳記裡,你都能看到。曾經與YSL、Christian Louboutin一起紙醉金迷,或是每日五點起床工作、床邊隨時擺著素描本以記錄夢中靈感,卡爾作為創造了半個世紀時尚史的巨人,這是你必須拜讀的傳記故事。」 ——楊茵絜︱《美麗佳人》全媒體總編輯 「即使看過許多關於Karl Lagerfeld的相關採訪與書籍內容,本書卻精彩得令我愛不釋手!作者透過多次親身採訪Karl Lagerfeld與統整所有相關資料,描繪出如小說般好看、栩栩如生的老佛爺故事,十分驚豔。」 ——廖秀哖︱《Harpers BAZAAR》總編輯、《Fashion Week臺上臺下》作者 「這是一本影像感很濃厚的書,文字的筆觸夾雜著時尚與經典,交錯合一,是愛好文學者也會喜愛的書籍。」 ——蔡瑞珊︱作家、青鳥書店創辦人 「時尚大帝Karl Lagerfeld的離開,對時尚圈而言,就宛如一個時代結束般的震撼。無數的金句讓人驚絕他的犀利思考,源源不絕的充沛創意更讓人折服他的設計才華,找不到一個最佳的方式悼念他,但他任性的人生已經給了我們最勵志的鼓舞。」 ——盧淑芬︱《ELLE》雜誌總編輯

目錄

前言 靜僻的角落 人小鬼大 迪奧在德國,巴黎的氣息 巴黎是一場盛宴 天之驕子 麗池早餐r 隱身幕後 微不足道的消息 時代感 傳奇的誕生 拉格斐幫 卡爾與艾莉莎貝特 心有靈犀 卡爾大帝 逃離鬼魂 純潔與敗德 危險關係 領主 風暴中的蝴蝶 暮色 鬼魂的風采 巴黎女人 畫作之中 一個時代的終結 至高的愛 設計師與女王 冷宮裡的明星 轉型 親民貴公子 獨角戲 不留痕跡 後記 參考資料 鳴謝

內文試閱

  .書香魅影      街頭各處,多少能見到寫有抗議標語的布條。這一帶正在醞釀抗議活動。2016 年6 月,陽光照耀巴士底廣場,巴士底歌劇院的外牆也因此閃動粼粼波光。距離抗議現場不遠處的歌劇院內,市區的嘈雜聲被厚重的黑色簾幕隔絕在外,僅能隱約察覺。劇院內幾乎冷到發寒。突然間,一個人影從黑不見底的後臺深處浮出。為了避免絆倒,男人以為沒有人注意他,因此暫時摘下墨鏡。他的眼神透露出憂傷和頹喪。他走向懸吊燈散發的光暈中。久等數小時的記者們發現了他,紛紛拿起相機,高舉麥克風,打開鎂光燈。男人揚起頭,再度戴上墨鏡,接著迎向前,被相機的閃光燈吞沒。      卡爾拉格斐,時尚教父,身兼Chanel、Fendi 以及自有品牌的設計師,產量極豐。這次出席歌劇院是為了協助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chine)芭蕾舞團彩排《布拉姆斯-荀白克四重奏》(Braham-Schoenberg Quartet),巴黎歌劇院的芭蕾總監班雅明.米勒皮耶(Benjamin Millepied)特別邀請他設計舞團服裝。卡爾拉格斐穿著白襯衫黑領帶,腰身收窄的外套,一如往常綁著小馬尾,宛如帝王駕臨一般地抵達了。現在他在劇院中央查看編舞,身旁圍滿最親近的顧問。      他緊盯著舞臺,眼神從未離開舞者,從頭到尾都沒有摘下墨鏡。      不到一個小時,他走回臺上,被記著者團團包圍,回答他們的問題。這些對他而言駕輕就熟,已經太習慣了。數分鐘內,他的回答如連珠炮,迅速又犀利,彷彿他剛踏出服裝秀的出口。      他的身後掛著他為舞臺布景設計的巨幅深色布幔,上面是霧氣繚繞的城堡,其靈感來自卡爾拉格斐一生中見過的數個地方。那天下午,巴士底歌劇院的舞臺上是看似截然不同,卻又如此相似的兩個世界:散發現代氣息的時尚偶像,受人追捧的程度絲毫不輸給流行歌手,同時又帶著即將消逝的世界的懷舊感。兩者其實互為表裡,關聯緊密。一股憂傷串起兩者,眼神中的憂傷。時尚大帝喜歡自比為「黑白傀儡」,然而背後藏著複雜溫柔的往事,並不像表面上充滿銳利鋒芒。      設計師回到後臺的陰影裡,彷彿消失在一眼難望穿的自身傳奇中。記者們知道該關掉相機和麥克風了。這片未被發掘的隱匿之地始終籠罩著神祕感,有時甚至令人畏懼。      他鑽進私人座車,往無人知曉的目的地揚長而去。      他的公寓座落在左岸邊,面向塞納河。每一夜,自公寓流瀉而出的白色燈光幾乎能照亮河流。不透明的窗戶從未推開,無法一探隱密的洞窟。公寓大樓的古老石塊後面,是超過三百平方公尺的藏身之處,裝潢極富現代感,有點像太空船。擺設有如受鬼才導演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電影啟發,家具擺設皆為灰色、白色和銀色,廚房的冰箱也是,裡面裝滿可口可樂light,似乎已等待主人數千年。唯一留下的近期活動蹤跡,是揉成團的紙張,還有書本和報紙,這些失序感破壞了未來風擺設的筆直透視線。公寓風格看似冷硬,不過實際上功能性十足。「這是睡覺、洗澡和工作的地方。」卡爾拉格斐解釋道。其中一張可麗奈人造石面的桌上,放著一副墨鏡。再過去一點,是一副無指皮手套。「想像卡爾在安靜的臥室裡,摘掉墨鏡,脫去假領子,放下馬尾……那會是什麼模樣?沒有人知道。他戴著面具生活,對那些試圖摘下其面具的人,他避之唯恐不及。」《費加洛報》(Le Figaro)的前時尚撰稿人嘉妮.薩梅(Janie Samet)表示。      卡爾拉格斐有自己的習慣。「我比較喜歡晚上回家。這就是私人飛機的優點。我是個有教養的人,絕不會在外面過夜!舒蓓特(Choupette)也是原因之一。」這隻備受寵愛的伯曼貓的影子在地上拉得好長好長。然而他的主人今晚真的在家嗎?卡爾成功隱瞞行蹤,永遠不會出現在大家以為的地方。沿著整面牆裝設的的磨砂玻璃隔板略呈扇狀展開,露出大得驚人的書房。數百本書籍從地面疊到天花板。      書就是他的人生,閱讀之於他,「病得不輕,是一種病態的執迷。」他坦言完全不想治好這種病。卡爾拉格斐習慣同時看二十多本書,在世界各地有幾個住處就有幾座書房。然而,在這三十萬本藝術和攝影書籍、以三種不同語言寫成的小說和哲學論述中,只有極少數的書他從不離手。這些著作交織成的人生真實又虛幻。一條看不見的絲線,串起沙特(Jean-Paul Sartre)的《詞語集》(Les Mots)、艾杜瓦.凱澤令(Eduard von Keyserling)的《炙熱之夏》(Étébrûlant)和卡特琳.波茲(Catherine Pozzi)的詩作。細細釐清這條絲線,就能理解時尚大帝如何建立起他的傳奇,在夜闌人靜的時刻,創造出這個宛如從小說中走出的人物。這些書裡, 其中一本啟蒙他的作品, 是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的《貝雅翠絲》(Béatrix)。大概十歲左右,這個德國小男孩強烈表示想要閱讀家中的豐富藏書,他的母親艾莉莎貝特(Elisabeth Bahlmann)只回他:「那你去學法語不就得了?」因此他學了法語,讀完故事後,他被激起好奇心。「我記得三十二歲的貝雅翠絲在迴廊,裹著紅色莫塞林披肩遮住脖子上的皺紋。我問母親:『這個白痴為什麼要裹著披肩?』」      床頭櫃上放著另一本書,《論德國》(De l’Allemagne)。斯塔艾爾夫人(Madame de Staël)的文字喚起來自另一個國度、另一個時空的遙遠意象,多少也像是卡爾拉格斐的回憶。這段常常被刻意遺忘的過去,或許並沒有這麼遙遠。      .傳奇的誕生      六○年代末,卡爾已經來到巴黎十年,報章雜誌終於能夠正確拼寫出「Karl Lagerfeld」。媒體爭相報導他,在路上尾隨他,問他許多問題。媒體想要知道這個腦袋裝滿創意、正在法國取得一席之地的德國人到底是誰。總歸三個字:媒體起了「好奇心」。1968 年5月,距離學運人士設置的路障僅數百公尺,卡爾雙手交叉胸前,在他的巴黎公寓中平靜地接受知名電視女性節目《Dim Dam Dom》訪問。這個節目對男人的興趣更勝沸沸揚揚的革命之月。卡爾穿著白色高領毛衣,乳白色西裝,一頭留長的黑髮旁分。他坐臥在白色單人沙發上,正對鏡頭,套著駝色長靴的雙腿交叉。他的眼神溫和,但是又黑又深。他以時尚專家的身分,正經八百地回答當天的問題。態度就是一切。「對我來說,內衣就是衣服。而且我認為『內』這個字幾乎帶有貶義,因為我覺得,穿著內衣也應該像穿著外衣時同樣自在才對。」需要與服裝相關、具備公信力的觀點嗎?問卡爾就對了。      這位三十歲,「精通多國語言的無國籍人士」為二十多個品牌「每年設計近兩千種服裝和配件」。他是世間少有的奇才,理當受到下午一點的新聞報導。1970年4月,他再度接受採訪,仍在自宅中,不過這次是在書房。攝影機前,角色已然成型。      卡爾的頭髮變長了,改穿深色服裝。指導著模特兒的他,被黑色大墨鏡藏起雙眼,然而眼神仍若隱若現,露出某種溫和的神情,與鏗鏘有力的說話方式形成對比。「我設計昂貴的洋裝,也做實惠的洋裝,設計毛衣、泳裝,但是我的設計絕對不會重複,即使在其他國家也一樣。」不久後,1972年1月,當時最具指標性的記者伊夫.穆魯希(YvesMourousi)邀請卡爾上節目,而卡爾拉格斐甚至配合節目的安排,改造歌手妲妮(Dani),變身成性感魅惑的女人。大眾完全被收服了。這段期間,紙本媒體也開始報導這位擁多重身分的年輕神祕男子:「卡爾拉格斐……對潮流的影響力不下於品牌。普普風、媚俗風、馬褲、帶裙撐的洋裝,他全都搶先一步想到了。」      他驚人的工作能力令人好奇:「在法國,他為Chloé(他的實驗室)設計精品成衣、Timwear的針織品、Monsieur Z的仿皮草、Neyret的手套…… 在義大利,他為MarioValentino 設計鞋履,還設計泳裝、帽子、包袋、珠寶、織品……在德國和英國,他則設計毛衣。」當眾人都拜倒在他的能力之下時,卡爾繼續開拓自己的道路。      他的約會從來沒停過。在兩季服裝系列之間、在兩次訪談之間,這位設計師不斷雕琢自己愈來愈具體的角色形象,並且繼續流連在他情有獨鍾的「木牆沙龍」,老派的藝文人士最喜歡出入的地方。      現在,在花神咖啡館,人人都知道他的來頭。除了柯瑞.格蘭.提賓(Corey Grant Tippin)—為了逃離越戰,這位初來乍到巴黎的年輕美國人,對卡爾拉格斐的工作與生活一無所知。但是他發現卡爾每次近午時的現身總令人眼睛一亮:「我在紐約生活時見過許多特立獨行的人,但是我從來沒見過這種人。卡爾總是滿手戒指,配戴許多珠寶和配件。他真是不可思議,簡直令人側目。」不得不說,七○年代初期的巴黎聖傑曼一帶已布爾喬亞化,短版西裝外套和高領毛衣大舉攻占此區域。卡爾和他們形成強烈對比,他的外型如畫一般,極盡雕琢之能事,用色柔和,線條硬挺俐落,對普普潮流的詮釋充滿現代感,令人驚豔。他以縐綢絲巾搭配繽紛印花的絲質襯衫,牛仔褲上是碩大的腰帶扣,這一切都不是當前潮流,卻變化出新花樣。卡爾本人的衣著風格,除了運用為Chloé設計女裝的手法,他也繼續扮演自己一手創造的角色。他不希望自己的形象只停留在五○年代末、開著敞蓬車在巴黎出沒的「神祕德國人」。現在的他不再只是巴黎的芸芸眾生之一,而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了。他可以點一杯最愛的可口可樂,沉醉在閱讀中,偶爾看一眼戴在襯衫袖口上的錶。其實他沒有在等誰。      .鬼魂的風采      四十年前,也就是1978 年,法布里斯.艾邁爾將蒙馬特大道上的老劇院改成夜店「皇宮」(Le Palace),在季斯卡總統任內吸引許多熱愛狂歡的年輕人。珍妮.貝樂站在門口,決定哪些男女可以加入夜行的派對動物:「高傲的人不能進去。很蠢的人也不能進去。如果你一副不想狂歡的樣子,你也進不去。但是如果你又高傲又蠢又無聊,不管是不是穿球鞋都能進去。罩子要放亮點。」賈克正在吧臺旁邊搭訕男孩們。荻安.波沃-珂容隨著迪斯可音樂跳著舞:「皇宮真的棒呆了。當然,想也知道我們一定酒精、毒品、性愛全都來,但是我們除了自己,沒有傷害到任何人。」卡爾拉格斐手中拿著折扇,蜻蜓點水般地來一下就走。「當年除了卡爾,所有服裝設計師每天晚上都狂歡到天亮……那些人包括賈克.巴雪,賢三跟札維耶.卡斯戴亞,伊夫.聖羅蘭,露露和喬耶.勒朋(Joël Le Bon)……他們非常熱愛夜生活,從中汲取風格和穿搭的新資訊。」巴黎夜生活的大人物帕姬塔.帕坎(Paquita Paquin)說。雖然賈克總是魔法般地現身,不過這些令人難忘的派對都是他一手策劃的,例如這場以威尼斯傳統舞會為發想的化妝舞會。克里斯提安.杜梅-樂沃斯基清楚記得派對的名稱:「那場派對叫做『從總督之城到萬神之城』。其中一份邀請卡上有一匹狼,以黑色銅版紙搭配絲質細繩。卡爾頭戴非常卡薩諾瓦的三角海盜帽,而賈克則頂著一座里亞托橋的龐大模型做為頭部造型。」珍妮.貝樂乘威尼斯的渡船大駕光臨,由裸著上身的巴黎消防員抬進場。文森.達瑞扮成劊子手:「我們和克利斯提安.盧布坦(Christian Louboutin)偷來一整箱劇場服裝,然後『分贓』。大家都知道,卡爾辦的派對一定會很精彩。」      卡爾玩得很開心,不過當然無時無刻保持清醒。他的重點是觀察時代。新崛起的設計師如克勞德.蒙塔那(Claude Montana)、提耶利.穆格勒(Thierry Mugler)、尚-保羅.高提耶(Jean-Paul Gaultier),以及他們對年輕人的影響。某些事物正在改變。這天晚上,珍妮看穿黑色鏡片後的卡爾:「卡爾的雙眼盯著奇裝異服的人群……色彩、整體,一切就像鍊金術,從鞋子到髮型……妝容……全都自成規矩。特立獨行沒有什麼不可以。」於是她明白,卡爾拉格斐的腦袋裡一定浮現了某些想法。      「什麼?Chanel!」      卡爾的助理艾維.雷傑簡直無法相信。祕密一直到卡爾正式宣布將接下這個低迷的精品品牌時才揭開。「當年的Chanel 有點停滯不前。」艾維.雷傑解釋:「香奈兒女士已經過世超過十年,我不懂這個品牌還能有何作為。」他並不是唯一這麼想的人。整個時尚圈,沒有人敢為Chanel 放手一搏。再說,如果另找傳人,伊夫.聖羅蘭才是最佳人選。香奈兒女士過世前,某次上電視接受好友賈克.夏佐(Jacques Chazot)訪問時,曾意有所指地提起。「那個人愈能模仿Chanel,就愈能成功。因為有一天我會需要繼位者,如果我發現有人能夠模仿我,那就表示……您很清楚,模仿之下,其實是愛啊!」      不過她真正在意的,似乎並非繼承人是否能夠完全再現Chanel 風格。「……我會死不瞑目,入土之後我一定還是無法安息,一心只想回到人間,重新開始。」她是否最終選擇了卡爾回到幕前?      伊夫太在意個人光環了。Chanel 所屬的維特海姆(Wertheimer)家族因此另尋能夠延續傳承品牌精神的設計師,無論男女。八○年代初期,卡爾因為在Chloé、Fendi 以及世界各地的品牌大受歡迎,開始發光發熱。他是出了名的不眠不休的工作者。他睡得很少,早上五點左右便起床,然後開始不停畫設計稿。他搭飛機到米蘭,只待幾個小時就離開。      在飛來飛去的路上,他就能完成整個系列,設計全新的洋裝。「有一天我看到他在吃義大利餃時,向人要來布剪,還有一小片皮草……然後喀擦喀擦,他把皮草剪成義大利餃的形狀!後來這片皮草被縫在大衣上,變成皮草義大利餃大衣,而且效果很好。他就是這樣工作的。」艾維.雷傑雀躍地說。身為精品業的「受僱者」,讓他得以隨意穿梭在品牌和各種點子之間,但是從來不會混淆各種效果,也不會使其變得索然無味。卡爾不僅隨時都有新點子,更出名的是他不會為了自身利益而過度掌控品牌。他尊重品牌的歷史、形象及符碼,然後賦予它們令人眼睛一亮的現代感。卡爾拉格斐從未見過可可.香奈兒,不過他一定曾在麗池飯店遇過她的幽魂。他一定會喜歡她的個性和創造力—至少整個巴黎上流社都這麼認為。私底下,他的好友薇克朵亞.杜特洛大力讚揚卡爾得到這份工作是實至名歸。「我認識賈克.維特海姆(Jacques Wertheimer),他問我的意見。我回他:『我覺得卡爾絕對才華過人。』他是最佳人選,因為他可以隱身幕後,一個人就能畫出桌子椅子、什麼都會畫! Chanel 當然難不倒他!」這正是維特海姆家族要尋找的平衡,卡爾非常接近他們的理想。那時,他們幾乎已經想要脫手賣掉Chanel,沒有什麼可失去的,因此給卡爾完全的創作自由。卡爾二話不說接下工作,迫不及待地動筆繪製1983年的春夏系列。      他的工作方式依舊不變:動筆之前,他想要全然掌握主題。「卡爾知道,對Chanel 這個品牌必須擁有廣博的知識,徹底了解香奈兒女士在法國時尚中的重要性,然後賦予其現代感,讓品牌往前走,受人喜愛而且令人愛不釋手。」艾維.雷傑說道。卡爾拉格斐非常了解香奈兒傳奇,但是他想要更進一步,挖掘品牌的根源。問題來了,過去的資料都沒有留下。據雷傑所言,「他必須自己去或是叫人去跳蚤市場買下過季雜誌、成堆的舊報紙,而且還買好幾份。」「他看到有興趣的部分就會撕下那一頁,貼成一本本,當作靈感來源。簡直是自己的搜尋引擎,比Google 更早出現的Google。」      書本愈疊愈高,卡爾看書、找靈感、剪貼、篩選、排列、觀察,並且想著香奈兒。建立理論後,接著就是實作了。晚上他還是會到「皇宮」,不斷細細觀察,親眼見證這些活生生的題材,這些扭腰擺臀的女孩……她們在跳蚤市場購入舊外套,搭配牛仔褲穿著……夜晚派對看似沒有盡頭,不過他回家繼續工作。      睡夢中,可可或許在他的夢裡現身。她會和他說話,在耳邊悄聲提示線條、材質。「我一生中做出的所有美好事物,都是在睡夢中看見的。這就是為何我的床邊總是擺著素描本。」他鉅細靡遺地畫下一切,夢境與在「皇宮」的所見和雜誌書本中的資料交織。書桌上的畫稿愈積愈多,第一個系列的輪廓逐漸成形,當年還不叫做「成衣」(prêt-à-porter),而是稱為「店鋪」系列。十年來沒有人能夠辦到的事,他能夠一舉成功嗎?他是實至名歸的傳人嗎?或者能像個演員,扮演好香奈兒的角色?      卡爾和Chloé 的合約尚未到期,無法正式公開地為Chanel 工作。因此他在黑暗中編織一切,打電話給艾維.雷傑,要他來拿初稿。他的助手帶著簽有香奈兒名字縮寫的A4 紙張。黑色線條上,麥克筆的鮮豔色彩躍然紙上,也跳進他的眼裡:「我心想:『真是太有趣啦!一定會很有意思!』當年Chanel 的套裝中產階級氣息濃厚,而且非常經典,而手稿上全然不是這麼回事。」第一次的驚喜之後,接下來就成了兩個男人之間的慣例:「晚上我到卡爾家。他給我手稿,我帶到Chanel,然後在工坊讓裁縫師們打樣—我有權多少畫一點—我拍下照片,給卡爾看實品。我們為外套加上墊肩。Chanel 的外套從來沒放過墊肩……裙子變短,還做了鞋跟9公分高的鞋子。我還記得,9公分高……在今天,9公分根本叫做平底鞋,但是當年那可是天一般高!」「還有大量珠寶、性感的女孩,一點也不Chanel。」      卡爾的設計非常搖滾龐克,充滿夜店氣息。他以最隱密的方式,悄悄為Chanel注入活力。但是他希望自己能夠掌握一切,確認一切都進行順利。某些夜晚,他會沿著康朋街的牆面,摸進已熄燈的31號。可可.香奈兒透過他回到自己的品牌。走秀時,她隱身在階梯後方觀看。她的身影在一面面鏡子中,形成無限個倒影。接著她以無聲的腳步回到她的私人公寓,重回中式漆器、藏書和米色沙發的懷抱。然後她會走近窗邊,眺望康朋街。      卡爾在進入夢鄉之前,還有未完的工作。      雖然卡爾不該表現出來,不過時尚界全都知道卡爾拉格斐就是Chanel 新系列的藏鏡人。人人坐立難安期待著。如記者嘉妮.薩梅形容,不少人質疑,一個德國設計師怎麼有能耐重燃法國傳奇的火光:「人們知道卡爾拉格斐將接手Chanel時,全都在看好戲,因為這實在不算是個好主意……」「大家都很確定他會毀了Chanel 的品牌形象。」1982年10月18日,這一天,羅浮宮的方形中庭搭起帳篷,媒體交頭接耳地等待,迫不及待想要看看卡爾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終於,一百二十個模特兒魚貫而出,身穿短裙,一頭亂髮。卡爾拉格斐窺伺人們的反應。走秀結束時,他不能上臺致謝,只能悄悄離開。「第一個系列簡直被罵翻了。」艾維.雷傑回憶:「人人都說:『我可不是來Chanel 看這種東西的。』大家都期待經典的設計,但是他卻打破陳規。」發表會的隔天,《國際先驅論壇報》(Herald Tribune)的記者希碧.多希(Hebe Dorsey)就反映了這些強烈聲浪:「幸好可可.香奈兒已經不在世,否則她不會諒解的。」前來看秀的演員瑪麗-喬瑟.娜特(Marie-Josée Nat)震驚得不得了:「我來Chanel不是要看這些。」另一位時尚觀察家心灰意冷,說這是世界末日:「Chanel就是法國啊!」美國人對大膽的風格讚賞有加,但是歐洲人悶悶不樂,愁眉不展,為長鍊、珍珠、鮮豔色彩下消逝無蹤的香奈兒女士哀悼。卡爾拉格斐卻成功達到他要的效果。「引發爭論就是讓品牌恢復生氣的不二法門。他簡直樂不可支。」艾維.雷傑說。在報章雜誌中,他的名字不會直接與Chanel 系列連結,在秀場上缺席更增加他的光芒。      在媒體上大出鋒頭後,1983年1月25日下午3 點,正式的訂製服系列於康朋街的沙龍登場。訂製服系列比較文靜典雅,卻不失新活力,贏得一面倒的讚賞,立刻蔓延開來。「一夕之間,大家都渴望穿上Chanel,六個月前,沒人想穿Chanel。」嘉妮.薩梅回憶。這個系列代表卡爾正式入主Chanel 的日子,和Fendi 一樣,展開時尚史上品牌與藝術總監最長久的合作關係之一。      訂製服系列讓最初的成衣系列被遺忘,那是卡爾在Chanel 真正的開端,卻沒有留下太多照片和紀錄。品牌本身似乎也巴不得忘記這個系列。然而它才是卡爾拉格斐往後三十年最具代表性的設計。這種感受時代、在品牌血統中混合大膽風格,就是銷售量起飛的開始,奠定長久不墜的人氣,還有卡爾永遠銘記在心的格言:「我一邊努力讓Chanel 的風格進化,心裡想的是歌德的名言:用過去的元素開創更好的未來。」      在八○年代的開頭,他需要某個人化身為他心目中的香奈兒女士。

作者資料

羅宏.亞倫-卡隆(Laurent Allen-Caron)

法國France 2電視台記者,先後曾任電台主持人(France Inter)與專題紀錄片導演(Arte、Paris Première、France télévisions)。他熱愛文學以及人物傳記,因此為《Un jour, un destin》節目節目製作十多位當代名人紀錄片,包括2017年的卡爾・拉格斐專題《Être et paraître》。

基本資料

作者:羅宏.亞倫-卡隆(Laurent Allen-Caron) 譯者:韓書妍 出版社:積木文化 書系:Design+ 出版日期:2019-08-06 ISBN:9789864591992 城邦書號:VQ0066 規格:平裝 / 單色 / 256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