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套書館 > 人文藝術
日式住宅空間+外觀設計法套書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因應生活慣性、演繹煦暖日常, 從內而外,將自然與生活優雅銜接, 打造讓人想一輩子住在裡頭的日式設計美宅吧 日式住宅空間演繹法—— 區別空間的「動」與「靜」, 「連結」內外、運用縱橫, 演繹光、風、人「流動」的迴游場域, 創造住不膩、日益深刻的 設計宅居住美學 在東京獨立執業逾30年、為超過150個家庭打造永住理想宅的日本國民建築家——本間至,從業以來不斷探索在住宅設計上注入手作精神,並且能貼近生活、讓一般人也負擔得起的可能性。關鍵在於不落俗套、獨具一格的思考方式和演繹手法,使住宅空間具備因應時間軸的彈性,隨住居歲月生生不息,成為演繹日常、久待不厭的理想場景,在此實現夢想的生活方式。 本間至的住宅作品多座落於東京,以清爽明亮、寬闊感、細膩、高完成度、能化限制為優點著稱,特別是中小型規模的作品尤見特長。本書以動、靜、連貫性、流動感四大主題,搭配101種場景、各角度照片與素描圖(平面圖、斷面圖),呈現作者的住宅設計理念與空間處理手法,具體說明各種打造、連接的方式,以及各個案例的設計重點與變通巧思。 日式住宅外觀演繹法—— 以住宅和環境之間的「境界空間」, 演繹內與外,歸屬和旅途 從過渡情境到無止盡延伸的關係。 創造隨時間日豐共好,適時適地適所的住宅風景美學。 外觀是人們對建築物的第一印象,也是影響住宅與周邊環境關係的重要橋梁。正因為這些境界空間「並非絕對必要的設計」,所以能營造出令人心境柔和的場所,從調和周遭環境、自然人文、時間歲月的住宅風景中,喚起「家」的情感與意象。 NPO法人家づくりの会(NPO法人築巢會)成立於一九八三年,打造過逾七百個住家,集結眾多日本資深建築師的經驗理念,以其中「住宅外觀研究會」成員為中心,將外觀設計解析出三種手法、四個建地條件,精湛示範「既模糊界限又保有領域感、對外開放又確保隱私、營造風格又融合環境」等種種難以兩全的設計,並且提出各空間的多樣設計方式,帶領讀者一覽眾位建築師的各種建地條件對策、易維護保持的外觀設計方法,體會洗鍊、潔淨的日本美學意識。

作者資料

本間至

經歷 1956年 誕生於東京 1979年 畢業於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建築學系 1979~1986年 林寬治設計事務所 1986年~ 設立本間至/bleistift 1995年~ 成為「NPO IEZUKURINOKAI」的設計會員 2009年~ 參與「NPO IEZUKURINOKAI(住宅建造學校)」 2010~2015年 擔任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建築學系兼任教師 著述甚多,如《日式住宅空間演譯法》等

NPO法人築巢會

主要作者為NPO法人築巢會的「住宅外觀研究會」成員 高野保光 一九五六年出生/一九七九年日本大學生產工學部建築工學科畢業/一九八四年任職日本大學助理/一九九一年設立遊空間設計室/日本大學生產工學部建築工學科兼任講師/二○○三年榮獲木材王國日本住宅設計錦標賽最優秀獎/二○○四年榮獲「街景住宅」100選日本建築師公會會長獎/二○○六年榮獲第8屆「溫暖的居住空間設計」生活設計部門優秀獎 長浜信幸 一九六四年出生/一九八八年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一九九○年早稻田大學研究所結業/一九九八年設立長浜信幸建築設計事務所/一九九九年至二○○二年擔任早稻田實業學校建築計畫顧問/二○○五年榮獲第15屆TOTAL HOUSING大賞特別獎/二○○七年第9屆「溫暖的居住空間設計」優秀獎 松澤靜男 一九五三年出生於川崎市/一九七六年日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曾任職於建設公司、設計事務所,後來於一九八二年設立事務所至今/擔任住宅的設計與監督,30年間經手200多棟 松原正明 一九五六年出生於福島縣/東京電機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曾任職於設計事務所,後來於一九八四年設立松原正明建築設計室/次世代Solar通風系統「微風」立案設計事務所/居住環境設計大賞二○○八年環境設計優秀獎 安井正 一九六八年出生/一九九一年早稻田大學理工學科機械工學系畢業後,就讀建築學科學士班,一九九八年早稻田大學研究所碩士課程結業/一九九八年設立Craft Science建築事務所/我孫子市的景觀顧問/著有《成為住宅專家的必備筆記》/譯有《建築的ABC》 吉原健一 一九六三年出生/一九八六年關東學院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一九九三年設立光風舍/一九九五年榮獲京都市HOPE居住文化獎/著有《成為住宅專家的必備筆記》

基本資料

作者:本間至NPO法人築巢會 譯者:黃筱涵洪淳瀅 出版社:易博士 書系:Art BASE 出版日期:2019-08-15 ISBN:4717702096946 城邦書號:DA1017S 規格:平裝 / 單色 / 484頁 / 19cm×26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