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2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特別活動
◆首刷贈送「心裡話群組」門牌一組 (兩枚正反面) (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商品可能因拍攝與不同電腦產生色差,圖片僅供參考,商品依實際供貨樣式為準。
※商品如經拆封、使用、或拆解以致缺乏完整性及失去再販售價值時,恕無法退(換)貨!
※商品可能因拍攝與不同電腦產生色差,圖片僅供參考,商品依實際供貨樣式為準。
※商品如經拆封、使用、或拆解以致缺乏完整性及失去再販售價值時,恕無法退(換)貨!
分類排行
-
圖解第一次塔羅占卜就上手修訂版
-
引路人卷7+卷8套書(限量作者親簽特典贈品版,突破四千萬瀏覽人次超人氣本土原創漫畫,影視改編進行中!)
-
美國原裝進口韋特塔羅牌
-
彈一場完美戀愛影視寫真書.限量親簽扉頁特典贈品版(GagaOOLala首部台泰日合作BL話題台劇!)
-
北海道攻略完全制霸2025-2026
-
骨科獸醫師的狗貓復健全書:骨關節炎‧前十字韌帶斷裂·椎間盤疾病·20種外科常見問題的對症照護指南
-
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竜樹諒預言漫畫集)
-
電鍋123:小廚娘邱韻文——蒸簡單×蒸健康×蒸好味 真的只要3步驟,100道無油煙安心料理輕鬆上菜![太感謝了暢銷紀念版]
-
台灣苔蘚微觀誌:從零開始的賞苔之旅,帶你一起走進迷你森林!物種辨識 × 探蘚路線 × 養苔攻略
-
直到夜色溫柔(《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簡莉穎X《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廢廢子 話題劇作改編)
內容簡介
震撼日本的「毒親系」作品
與怪物家人奮鬥30年的真實漫畫
「我想自己選擇,要遺傳下去的東西——」
一起慶生、跨年的客廳裡,
開著要爸爸去死的家庭會議——
耽溺酒精的爸爸、沉迷宗教的媽媽、嘻皮笑臉的妹妹與視若無睹的我,
組成了被血緣囚禁的「家」。
真理子的家庭成員很一般。
父親、母親、和小自己三歲的妹妹,
比較不一樣的是,
真理子的爸爸總是喝醉,而媽媽則是沉迷於宗教。
沒喝酒的時候,爸爸是個沉默寡言又老實的人。
可是只要一喝酒,就會變成一隻擾人的怪物,
破壞環境、酒後駕車、還差點在浴缸裡溺死自己。
某天,只有國二的真理子突然成了一家之主,
必須肩負起照顧爸爸、妹妹與自己的責任。
從那天開始,應該充滿歡笑的家裡
全剩下不好的回憶。
要是我足夠堅強、
要是我早點發現問題,
爸爸、媽媽跟妹妹,是不是都會幸福一點呢?
漫長的照護地獄,讓真理子懷疑起
難道自己,才是那個不配成為家人的「怪物」嗎?
好想改變這個家、好想改變自己,
好想自己選擇,要遺傳下去的東西——
這是真理子滿布淚水,與家中「怪物」奮鬥30年的故事。
【各界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列)
- 律師娘 林靜如
- 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 諮商心理師 胡展誥
- 親職教育顧問、作家 陳其正(醜爸)
- 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本書獻給這樣的你】
◆ 關於童年,你其實傷痕累累。
◆ 談及家庭,痛苦的事總是比快樂的事多。
◆ 對於親人,你又愛又苦。
◆ 有著與家人不和睦、和異性相處不順、不善與人交流的困擾。
◆ 討厭自己的父母。
▍如果親情傷害了你,那都是為「愛」所痛
家人是最親密的關係,但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被他們所傷。因家庭關係而受到的傷害,總是難以向他人說明,因為並非所有人都能和自己感同身受。家庭會帶來的傷害除了常聽見的物理性暴力之外,其實更多的是「冷暴力」。和最親近的人沒有共同語言,朝夕相處反而像陌生人,惡言相向、過度干涉、漠不關心……我們可以有很多方法讓自己堅強面對外來的傷害,但面對來自內部、家人的傷害,人們總是脆弱的多。
▍即使厭惡至極,卻無法逃離
「情緒勒索」其實最常見於家庭關係中,卻也是最令人難以察覺的。面對其他關係、我們或許能找到脫離的方法,但面對父母家人,「血緣」的枷鎖卻會令我們無法輕易割捨。
『我是不是不應該頂撞父母?』
『父母其實很辛苦,我怎麼可以任性?』
『父母把我養大成人,我這樣是不是很不孝?』
本書深刻描寫了主角面對父親時的複雜心境,美好的記憶、骯髒的回憶、想對他生氣、想要原諒他、明明討厭、但還是愛他……不論是怎麼樣的家庭環境,對於在這樣的家裡成長的人來說,那裡永遠是獨一無二的「家」。從小我們就被教導家人之間必須和睦、相親相愛,面對父母必須盡孝道。但我們必須明白的是家庭關係並非理所當然,真正聯繫著家庭的應該是「愛」,而不是「孝」。
▍停止自我霸凌,與自己和解
原生家庭是影響人格培養最重要的因素,而童年時受到的傷害,對性格的影響是最劇烈的。過往的經驗會影響現在的自己所做的判斷,如果自小家庭給的愛情就是不完全、甚至匱乏的,漸漸地我們會習得無助感。缺乏對愛的感受甚至會不敢去愛。
但該思考的是,孩子並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與過去做出切割,重新愛自己,學習面對親情中受到的傷害,懂得原諒才能夠得到解脫。
儘管過去的經歷是疼痛的,但不去複製悲傷,不將痛苦帶給未來的自己、是甚至是未來的家人,才能夠活出全新的人生。
因為人生,是屬於自己的。
【各界好評回饋】
「孩子或許對學業、遊戲失去熱情,卻總是深愛著自己的父母。但也是這一份忠誠且毫無保留的愛,即使小小的身軀承受了許多來自父母的傷害,他們也不願說出口。除了想守護父母之外,他們也將自己遭受的傷害,誤以為是父母愛他們的方式。」
——諮商心理師 胡展誥
「這是一本令人深刻思考人生是什麼,活著是怎麼一回事的作品,也充分表現出人物心中的各種糾結。不論是閱讀的過程、還是分享著感想的現在,我的眼淚都不曾停過。」
「事實上,家庭不一定全都是幸福美滿的。我們無法去了解每個『家』的殼底下藏著什麼樣的家庭。」
「閱讀本書我深刻地感受到,即使是機能不健全的家庭,但對於在那樣的環境裡長大的人來說,那也是唯一的『家』。一想到這我就停不住我的淚水」
「閱讀起來非常流暢,讓我幾乎是一口氣閱讀完本書。即使沒有相同的境遇,我也能夠感同身受。作為一位『家長』我從本書學到非常多。」
「與雙親的關係不和睦、和異性之間總是不順利、無法對他人敞開心胸…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的原因。透過這本書,我終於了解了為什麼。我認為本書觸及到了許多人心中的痛苦、以及悲傷,是本不可多得的作品。」
「不管碰到什麼樣的事,都無法真的討厭自己的父母。明明最討厭他們,卻又將自己困在『自己究竟哪裡不好』的泥沼裡。有令自己無能為力的父母的孩子,這樣的傷會會一輩子跟著他們,對有著相同遭遇的人來說,這本書實在太寫實了。」
目錄
《中文版獨家導讀——儘管討厭爸爸,但依然深深愛著他》
《中文版獨家導讀——勇敢地陪自己再長大一次》
《第1話 有個酒鬼的家裡》
《第2話 隱藏的內心》
《第3話 不正經的是誰?》
《第4話 停止思考》
《第5話 不懂與人之間的距離》
《第6話 加害者》
《第7話 再見了,渣男》
《第8話 結束的開端》
《第9話 痛罵》
《第10話 無法善待》
《最終話 今後的日子》
延伸內容
【中文版獨家導讀】
▍儘管討厭爸爸,但依然深深愛著他
◎文/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毒親」通常是指心理上未達健康程度的父母,這樣的父母常有人格疾患,或者其他心理困擾,像是可能有藥酒癮,或者賭博成性。這樣的父母難以提供孩子正常的生活,常給予身體或心理上的虐待,但少數這樣的父母卻可能是在外人眼中愛家愛子的模範。
心理上的虐待比較幽微,變化也很多種,不一定容易被辨識出來。譬如說,孩子不管怎麼做,都會遭受辱罵或訕笑,即使在身體照顧方面呵護備至;也有孩子被限制跟外人互動的機會,外面的世界被描述得極端危險醜惡,只有父母可以信任。
「毒親」這樣的說法,目前在我們的社會依然無法被普遍接受。這牽涉到「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樣的思維傳統,還有「養育之恩重如山」這種詮釋方式。也就是如果不是父母的生養之恩,我們怎麼有辦法活在這個世界上批評父母,因此提到父母的不是,或者僅僅是內心對於父母過去的對待難以諒解,這便是不孝、忘本、不知感恩!
把親職神聖化,還有使用道德譴責來打壓孩子對父母的負面情緒,這兩種力量緊緊地纏繞住我們文化中的每一個人。所以討論來自原生家庭的傷,至今依然有許多禁忌,以及相應的反撲力量。
譬如說,還是有人會假設「沒有父母是不愛孩子的」,所以那些對於「為你好」的撻伐,就變成是沒有去感受到當父母的苦心;各種心理操控背後一定有正當理由,只是做孩子的不懂。而且很多時候,並不能全說是父母的錯,這是時代的傳承,父母常常也只是受害者,所以不能責怪父母。
另外,有人會「憂心」:如果我們「蓄意」從負面去挑出父母的「不完美」,那就會把當父母的標準拉得很高,那這樣誰還會想要當父母?如果都沒有人生小孩,人類不就滅亡了嗎?
從這個角度去反思被虐待長大的孩子的處境,就知道有多麼艱難了。有時候跟別人談到「自己的父母好像『不太一樣』」的話題,還可能得到「是你想太多了」、「父母只是不懂得好好表達而已」、「是家人才會對你說難聽話」……這類的貶抑。
讓受虐者鬱悶的,不只是自己從小被不當對待的經歷,還有整體社會想要忽視、抹去這種聲音的高壓威權。那種連想要好好被傾聽的渴望,都被汙名為罪孽的恐懼,常讓受害者持續活在漫長的被處罰的監獄裡。
總是會有好事者,以捍衛傳統道德自居,或者以自己也正在扮演著父母的角色,所以自以為比受虐者更清楚狀況的那些親戚朋友,要受虐者原諒父母,懂得感恩父母的辛苦。那種人還會幫腔,甚至一起來檢討、責怪受虐者,反正檢討受虐者所要付出的成本小,得到的好處比較多,這個歷程看《我的家住著趕不走的怪物》這本書就更明瞭了。這些人也算是一起把受虐者關在監獄的獄卒,他們以正義之名,在別人家裡伸張著屬於他們的自我價值,並且站在不能被質疑的道德高點。
「我有一股衝動,想用女性的身分對同為女性的母親請求,家裡的領袖是男性,我是個地位低下又被迫盲從的無力的女性,但妳是成年女性,應該不需要繼續盲從吧?……母親望向窗外,看都不看我一眼。(啊。)我的心,應聲跌到谷底。我懂了,我在這個家裡是沒有同伴的。」
~姬野薰子《謎樣的毒親》
在父權社會之下的女性,常是受害者,也可能轉而變成加害者,一起欺凌更弱小的孩子。有些媽媽即便自己被家暴而痛苦,依然會合理化爸爸虐待孩子的正當性,或者轉而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恐懼是可以扭曲人性的。長期在極端恐懼下生活,對於許多常理性的判斷可能會失準。譬如說,長期受暴的小女孩長大之後,容易跟有暴力傾向的男友交往;雖然不喜歡被打,但是在被打之後不一定會反抗,甚至會幫對方找理由,心裡想著,其實對方是「愛我的」。
這種打你罵你虐待你,都是「為你好」的邏輯,正是毒親的拿手戲。所以受虐的孩子常常想的,倒不一定是要父母來愛他、疼他,而是今天回家之後,可不可以少一點被打被罵、少一點被父母找麻煩?!
受虐的孩子,常會感覺寂寞,尤其是其他家庭成員沒辦法伸出援手、自顧不暇,或者視而不見的時候。那種被背叛、信任被辜負的難受,讓寂寞成了磁鐵,不斷吸附著失落、憤怒、委屈、恐懼、愧疚……等負面情緒。常常因為太痛苦了,而有想要消失在這個世界上的念頭。
從幼年的心理發展開始,就缺乏關懷與溫暖的陪伴,再加上程度不等的身體與心理虐待,容易造成情緒發展異常與調控功能不佳的狀況。譬如說,突發性的暴怒,沒有來由的痛哭,又或者難以言說自己的情緒性經驗……
有些受虐的孩子會發展出一種無意識的策略,用第三人稱在描述自己所遭受的不當對待。講述過程中的冷漠與不在乎,即便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自保的防衛,但又讓聽者忍不住懷疑,這到底是不是親身經歷?
有些受虐的經驗過於沉重,也可能被當事人有意或無意選擇性遺忘。從此閉口不言,即便內在傷痕累累。但創傷症狀,可能在其他事件引發之後出現,不過,當事人可能難以覺察根源。
當親子關係不在正常的軌道發展,受虐者常要在長大之後,花上大把時間與力氣,把自己找回來。如果有幸遇到一個內在溫暖有愛的伴侶,如果又能剛好維持足夠長久的關係,那便可能加快療癒的速度。
不過,也有可能複製虐待性互動,讓傷痛代代相傳。
一個人長期被罵,容易習慣性地責罵自己。一個人長期被虐,也可能在內化之後虐待自己。
所以即便在理智上知道被虐待並不是自己的錯,但在情感上依然深深自責,甚至可能自我厭惡到自傷的程度。在毒親過世之後,心裡有可能充滿著懊悔遺憾,反而不一定會因為實質上生活比較好過之後,能自然地獲得內在的寧靜安詳。
那懊悔遺憾,或許一部分來自這一輩子所期待的被愛,或者想聽到一句誠懇的道歉,隨著毒親的離世,終究是落空了。有些孩子感覺自己這一輩子被父母視為工具或者附屬品,再也沒機會變成對方心裡面的「人」了。
主角真理子那種儘管討厭爸爸,但依然深深愛著他的矛盾糾結,在這樣的脈絡下,也就能被理解了。
然而,最重要的理解,是受虐者能理解自己存在的價值,不因父母的否定或忽略而消失。當事人需要透過閱讀或者跟專業人員討論,釐清自己到底遭遇了什麼,看見自己從小被迫養成的思考習慣,像是「會發生不好的事,都是自己的錯」,然後體會這些想法對自己人生的阻礙。
「不先把扭曲的想法修正,心中的波濤洶湧是不會平息的。」
就如同真理子的體悟,藉著修正扭曲的想法,讓自己的判斷慢慢回到一般人思考的範圍,跟現實接軌,以緩和內在的不安定。這有助於設立健康的界線,既能維持關係,又能保護自己不受欺凌。
很多時候,因為受虐者長期感受到的寂寞,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的處境不值得對人言說,也沒人能懂。有些會在想要揭露過往不堪的時候,湧現強烈的羞恥感。然而,只要突破這一個心理關卡,願意求援,會知道不少人在這個領域努力,也可以看到從「淪落人」走向「過來人」的親身分享,發現原來自己不孤單。
「只要稍微向外看,一定就會有救贖。」
踏上療癒之路是不容易,但慢慢走,也能走出雲開霧散,迎向朗朗天晴。
應對情緒的方式有必要重新學習,不壓抑、不疏離、不怪罪,試著扮演自己心目中慈愛的父母,透過安全放鬆的獨處,陪著像寶貝一般的自己,好好把情緒走一回。願意允許自己脆弱無助,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肯定自己一直以來的努力,最後能對自己說聲「我愛你」。
我們常要先學會自愛,才能感覺到被愛。那種「安心被愛」的感受,受虐者失落已久。有些人是藉著寵物,體驗到不需要太多附帶條件的被愛的美好。
最後,有些受虐者能看清楚,自己的父母生了病,或者一直在面對著很難擺脫的心理困擾。對父母的理解越充分,諒解便成了可能,和解也可以考慮選擇。
我們不再是過去的受害者,藉著這本書的協助,我們成為了更自由的人。
▍勇敢地陪自己再長大一次
◎文/蘇益賢(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臉書粉專「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專長為青少年與成人心理治療、臨床心理學)
(寫在前面:雖然這是一篇無雷導讀,但讀者也可考慮看完這部作品後,再回過頭來閱讀。)
對你而言,家是什麼?
家是個奇妙的地方。它可以是讓人慢慢茁壯,找到力量的所在;也可以同時是撼搖一個人自我概念,讓人墜落的地獄。《我的家住著趕不走的怪物》這部作品,正以這樣的矛盾作為主軸,描繪作者的成長故事。
童年時期,還沒有獨立能力的小孩,極度仰賴父母照顧。因此,順從父母,將父母視為「準則」,其實是人類內建的「生存本能」。對小朋友來說父母都是對的,聽父母就對了。
身心狀況好的父母,能提供孩子足夠的愛,促使孩子長出自信,而能勇敢去闖蕩、探索這個世界。但很多時候,父母自顧不暇而沒有能力或心力提供足夠的愛時,身為準則的父母,就會讓孩童陷入焦慮之中。
孩子們擔心著:爸媽不愛我、爸媽生氣了,是不是我不夠好?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我該怎麼做,爸媽才會愛我⋯⋯這些小時候出現的想法,從童年時期開始累積,即便在我們長大後,這些想法還是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當你的父母也還沒長大⋯⋯
雖然俗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許多個案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天下或許真的有「不是的父母」。這幾年在日本流行起「毒親」這個詞,這等同於「不是的父母」,也就是「對孩子成長有害的父母」。
儘管我深信,沒有任何人想成為不是的父母。但說真的,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去學會成為好的父母。因為,還有一個更根本的任務他們尚未達到,就是學習成為一位大人,在心智上成熟而獨立,能自我照顧、有自我覺察,能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大人。
成年其實是沈重的考驗,經濟壓力、養家糊口、教養議題⋯⋯面對這龐大壓力的挑戰,有人挑戰成功,摸索出因應的方法。當然,也有人挑戰失敗,欲振乏力。這些爸媽困在自己的壓力與情緒裡,無法脫身,也難有心力去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大人喝酒是有原因的」?
作者父親的酗酒行為,貫穿了整部作品。到底,他為什麼要一直喝酒?相信是許多讀者心中的納悶。作者小時候就發現了一個真相:大人喝酒是有原因的。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句話是對的。不管是作者父親的酗酒,還是母親過度投入宗教的現象,其實都是他們一種「自我治療」的努力。面對壓力,大人用這樣的方式,治療自己內心的不舒服。他們其實不是「不努力」,只是選擇了「不適當」的方法努力著。這些方法或許短時間有效,長期而言卻造成了更多問題。
你可以想像,這就好像是一位還沒長大的小孩,要去照顧比自己還要小的孩子一樣。許多大人在長大的過程,還沒找到照顧自己與處理壓力的「有效」方法。在孩子出生之後,壓力變得更大了,他們困在壓力裡面,沒有多餘心力能關注與滿足孩子的需求。
這邊的需求指的不光只是物質上的,還包括心理層面的。好比,在孩子哭泣、遇到挫折、需要安慰時,父母無力回應,甚至覺得無助、無奈而對孩子生氣。
需求不被看見,長久被忽視,這些孩子長大之後,也很可能變成一位「忽視自己需求」的大人,他們可能對自己「無感」,或者不敢相信自己的感覺。這些真實的感覺不見之後,他們反而常將自己推向某些不好的決定裡。
把感覺找回來:「只有畫漫畫的時候,才能誠實面對自己」
在閱讀這部作品時,我想起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裡頭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
童年曾被繼父毒打的男主角威爾,在某次心理治療時,和治療師尚恩提到了這段往事。威爾在描述受虐的往事時,一開始顯得一派輕鬆、無所謂的樣子。但到後來,卻開始崩潰大哭。因為,治療師一次又一次,真誠而認真地和他說:「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為了生存,嬰幼兒把父母視為真理。父母處罰我們、不愛我們時,一定是自己哪裡有問題。小朋友如此深信不疑。長大之後,繼續帶著這些深信不疑的「真理」繼續生活。
在心理諮商時,我們常提醒個案,小朋友的學習力很驚人,但判斷力卻未必。在我們長大之後,我們可以重新去「看見」這些小時候學到的真理,真的都是對的嗎?值得我們繼續相信嗎?如果不是的話,我們可以如何「砍掉重練」,讓大腦「升級」,重新建立一套自己對自我、他人、世界的新看法。
在作者創作這部作品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走一趟這樣的歷程。她試著以長大後的視角,重新去理解童年經驗是如何影響著現在的自己。為了創作,她一下子進入童年回憶、一下又跳出來回憶,用長大的自己客觀地檢視這些童年過往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為了創作,面對童年往事,她不否認也不逃避,而選擇勇敢正視過去。用「長大後的自己」陪伴「小時候的自己」重新面對這些經歷。以心理師觀點來看,這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有點像是將一個陳年的傷口翻出來,幫它消毒,然後敷藥,甚至縫合。我深信在創作這部作品的過程,作者所承受的情緒和壓力必定不小。
透過創作的歷程,作者慢慢地療癒了自己。但這樣的途徑,卻未必適合每一個曾有過類似遭遇的人。那如果自己或親友曾有類似的遭遇,我們可以怎麼去面對呢?一個有效的作法,就是尋找一位合適的專業夥伴,陪你一起面對。
不管對方是否改變,我們還是要先照顧自己
「可是,有問題的人是作者爸爸啊,為什麼要來求助、找人討論的卻是作者?更需要來的人不是他爸嗎?」
寫到這邊,我想或許會有讀者這麼問。其實,不只你這樣想,很多個案都曾說過類似的話。在現實生活中,「問題的起因」時常不是最有動力(或能力)去面對問題的人。他不改變的話,我們又能怎麼辦呢?我想借用一個比喻來說明:
你的房子位於山腳邊,仰賴山頂的泉水生活。但某天,山頂開了一間工廠後,工廠廢水污染到山頭的泉水。不只是你家,連山腰住家的用水都一起受到污染了。
你們很生氣,決定找這間工廠討個公道,叫它儘速處理污水問題,好讓你們的用水可以恢復。不料,這間工廠始終不理不睬,不論你們多用力抗爭,它就是沒有回應。面對這個情境,該怎麼做比較好?
沒錯,這間工廠太可惡了。但同時,我們的日子也還是要過。所以,就算工廠不動作,我們也要想辦法改善自己家的用水問題。如果我們過度執著在「工廠太可惡了」、「工廠快點改變啦」的想法裡,自己卻毫無作為,每天持續喝著被污染的水,那其實是對自己的二度傷害。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期待對方有天會改變,但我們不能只光等待、期待那一天的到來。就算對方沒有改變,我們也可以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做點什麼。
你不孤單,讓專業夥伴陪你面對
在台灣,可以陪伴你面對童年逆境、家庭議題的專家,有醫院或診所裡的「精神/身心科」醫師;或者,各縣市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裡,也有擅長心理諮商的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或社工師,這些都是每個人可以使用的專業資源。
你可以用剛剛引號裡面的詞作為關鍵字,從距離住家比較近的機構開始找起。在尋找合適機構時,不妨撥個電話過去,簡單說明你的狀況,詢問機構是否有相關專長的醫師或心理師可以提供服務。和作者用創作療癒自我的過程類似,一開始都會有點辛苦,但走過那段辛苦之後,我們都會變得更勇敢。
***
本書不是一個純粹溫暖或勵志的故事,但作為心理師的我,其實更樂見這樣寫實、真實,甚至讓人不捨的真實故事,能被更多人看見。
閱讀時,跟著作者勇敢的自我揭露,看見許多我們一樣的地方,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也看著作者一路從逃避到面對,試著理解自己過往童年經驗,從被動防守到主動跨出第一步,找到適合自己的療癒方法。
願本書的出版,能鼓勵到每位曾經受過童年創傷的讀者。
若你願意,我們可以和作者一樣,勇敢地陪自己再長大一次。作者資料
菊池真理子
日本漫畫家,出身於日本琦玉縣。 「初次見面,我是作者菊池真理子。能讓台灣的讀者也讀到《我的家住著趕不走的怪物》這本作品,我感到非常開心。但與此同時,即使跨越國境仍同樣有許多人因為家庭中『酒』的問題感到困擾,這件事也讓我相當憂心。 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可以讓同性結婚的地方,是個在許多層面都值得日本借鏡學習的國家。如果能彼此合作,找出解決『酒』造成的問題的方法就好了。 希望無論是在台灣還是日本,因為雙親酗酒問題而以淚洗面的孩子們,都能夠逐漸減少。」
注意事項
- 購買尖端、小光點出版品,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