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濟公道是一門人生的課程,提供參悟的方向,引導人們找到自我的力量。
介紹一個開導自我的過程與思維,告訴你自我改變的方法,告訴你如何提升人際關係、如何廣結善緣、如何善待自己,找回自己最初單純的快樂。
濟公禪師的法門是生活法,它沉移在每個人間故事裡,實現於人性之中,表現在與人說話及應對,卻不是以常人理解的方式呈現。
打破了常人的思考方式,所以讓人意想不到,更能夠點醒人心、讓人恍然大悟。
濟公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自我的成長與改變,沒有嚴肅的規矩,也沒有什麼祭拜儀式,講的是心的改變,是由內而外的自然改變,轉變心的方法,一切都要依靠你自己。
在日常問題的參悟裡,能夠找到人生的智慧,找回我們的快樂。
在這些問題裡學會如何與人為善、解脫煩惱的智慧,也找到屬於自己的信仰。
在信仰裡,可以學會改變人生的方法,學會如何解決煩惱與問題。
目錄
序
一、正信仰
以濟公道為主
認識信仰
誰是濟公活佛
靜觀的故事
過去的信仰
佛法與感應
見過濟公師父
臣服的心
天命的轉變
二、學道理
熱情
給無所求
認主三要
挽人心的功課
熱情與愛心
恐懼的隧道
麻油雞與綠茶
學習開口
領導者的事業
少年求學的故事
給無所求,是學習的起點
打賞動人心
實實在在的動機
過去忘起,現在做起,未來望起
人生就是自己加料
共好的價值
領導者自悟悟人
自我的改變
三、說故事
射箭的平常心
打賞的動機
和尚與濟公師父的故事
和尚的修與行
惻隱之心
救與不救之間
選擇承擔
教導之心
另一個角度
吃肉的選擇
何處是天堂
心自自來,觀自在
活在當下的等待
順應於人
應順自己
明白當下
眼見不為憑的故事
植菜廟的故事
何謂正信
痛苦的經驗
兄與弟的故事
聰明人,糊塗事
愚信與正信
氣味禪師濟公廟
故事
經濟、養生、道德
蟲子人人有
阿海的固執
固執的種類
如何平分十七隻豬
一顆夜明珠
不老實的商人
明鏡高懸縣太爺
六隻和尚豬
能賣不能殺的和尚豬
融入角色
一寸人的親切感
對治傲慢
馬與驢之故事一
馬與驢之故事二
看見真實
改變別人的態度
尋找出路
領導者的角色
濟公師父與人性的故事
內文試閱
第一篇 正信仰
濟公道是什麼樣的一種信仰呢?
為什麼有些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與高階主管們,都願意不遠千里,耗費一整個下午來聽師父的教導呢?因為他們已經明白,人生的種種問題,從公司的治理方法、團隊的帶領方式,到家庭、個人的問題,都可以在濟公道裡學習解決的方法,所以他們試著參加每次的濟世,每次的濟世都像是上課一般。
濟公道就像是學堂,有學習的場所,有教導的老師,有學習的課程,還有一起學習的同學們,就是這些元素成就了一個特別的信仰。
廟,就是學校,就是學習模仿的地方,濟公師父就是我們的老師,藉由每次的濟世來教導學生,濟公師父的道理與故事就是學習的課程與教材,每個門生就是共同來學習的學生,在共同的學習興趣裡,學生們相互分享實做的心得,互相支持、相互學習,他們的成長來自每個人生故事的分享、他們所遭遇的困境,像是創辦事業的艱難,像是當一個高階主管要如何得人心,當一個下屬要如何得到貴人賞識,夫妻之間要如何經營感情,身為父母又要如何維繫親子間的親情,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都在師父的道理和故事之中,也在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無私分享裡。師父說,在濟公道裡不談靈通、不談怪力亂神,但是師父有沒有靈感呢?當然有,這幾年擔任筆生的記錄過程中,看到師父總是精準點出了人們的問題,說出了他們心中的痛苦和煩惱,有時門生私下做的事、說的話,師父彷彿也都知道,都能夠一一將他們點醒,並且告訴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他們調整心態、改變說話的態度,給他們所需要的教導。
有時師父會先講一個看似無關的小故事,當故事聽完後,師父會問信者要問什麼問題,等信者問了問題,這才明白,其實故事裡早已經藏著答案。
師父也會故意說一句相反的話,觸動人們的反思,潛移默化地轉變他們的心情。師父常說,濟世是他的天職,那是為了了緣,為了幫助人們改變。師父展現的靈感,一方面是為了方便教導,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加強人們的信心,讓他們願意相信,也願意打開自己的心房,願意接受道理,願意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
但是,不要依靠神明的靈感解決問題。濟公道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自我的成長與改變,而不是送金、祭改或法會那些方法,一切都要依靠自己。
師父教導濟公道,重要的是如何走在濟公道上,而不是追逐師父的靈感。
就像是在學校裡學習,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應用知識、如何寫出自己的論文,而不是跟在老師身邊,更不可能要老師賜予智慧,一切智慧我們原本就已經具備,只是這智慧久經風塵,早已受到了塵埃的遮蔽。所以我們才需要一位老師,一位明師,教導我們如何拭去塵埃,如何找回自我的智慧,濟公師父就是這樣一位明師,而濟公道就是找回智慧的方法。什麼是信仰的求呢?
是求自己尋找答案,求自己要積極學習、改變,而不是求神明的幫忙。師父也沒有答案,師父只會告訴我們尋找答案的方法,一切關鍵都在於自己。信仰裡的求,是求自己。
認識師父
前面我們提到了「師父」,而在接下來的章節裡也都會提到「師父」教導的道理,師父是人還是神呢?如果是神,為什麼能夠跟人們說話呢?
許多宗教之中都有神的概念,如果要問我世上究竟有或沒有神呢?我說,雖然看不見,但是我的確感受到神的存在,那是我自己個人的體會與感受,有一些我經歷過的事情,的確無法用一般的常理去解釋。
然而,神,是每個人自己的主觀感受。世上究竟有神,或是沒有神,需要自己去感受,也不要輕易相信別人說的,更重要的是不需要迴避這個問題,不需要把自己沒有嘗試過的事情拒於千里之外,只需要試著親身體會看看,去聽看看別人所說的神是怎麼回事,他說的是否合理,是不是講到怪力亂神的事情。
在我們的廟裡,神明是教導道理的老師。就好像我們年少求學時,如果數學不好就會去打聽哪位老師有名,想辦法去報名他的補習班,去補習班是為了學習老師的知識,而不是為了膜拜名師,但是一定要尊師重道,如果沒有認真學會數學,就算跟隨了名師也失去意義,這點需要先學會分別。
廟,是學習道理的地方,神明,就是教導道理的師父。
濟公道,是濟公師父創建的道理,而在我們廟裡教導濟公道的神明,並不是濟公師父李修緣本靈,而是濟公師父的徒弟, 祂借用濟公師父的名號濟世。神明無法直接與人們說話,但是可以透過代言人說話,代言人就是所謂的「乩身」,當神明降駕在代言人身上之後,神明就能借著代言人的身體,借著代言人的口,與人們互動、教導。
書中提到的「師父」,也就是降駕後的濟公師父,代言人在完成了神明降駕儀式之後,一聲「阿彌陀佛~~」,他的神態與說話的方式就開始改變,雙眼微睜,帶著爽朗笑容的聲音,在旁人的協助下,穿起濟公的衣服、戴上了佛珠與佛帽,拿起了扇子與酒壺,這就是濟公師父的模樣了。這時,師父才會正式開始濟世,一點一滴給予我們教導,直到所有要問事的門生、信者都和師父說過話了,師父才會退駕,結束這次的濟世。
本書中一切來自師父的教導,都是在這樣的降駕濟世過程之中記錄下來的。當師父退駕後,代言人脫去了濟公師父的衣裝, 又回復原來說話的樣貌。在濟世以外的時間,代言人就如同你我一般,和門生一樣,也要同樣努力學習師父的道理,與我們一同討論與分享心得。
因為,濟公道就是我們共同的興趣,共同的道理。
以濟公道為主
「濟公道」就是廟裡的共同信仰,在這裡,濟公師父依著濟公道的內涵,教導人們在生活中應用濟公道的道理,在廟裡的人們總是笑容滿面,沒有爭吵,沒有是非。
濟公道是人們的信仰,也同樣是神明的信仰。
某次,師父與一對夫妻聊天,師父對這位妻子笑說:「哎呀, 你學了濟公道之後,現在先生都不敢跟你碎碎唸了」,她偷偷地笑了起來。
這位先生打趣的說:「對啊,她現在都會應我一句:『你這樣說話有符合濟公道嗎?』她現在有師父挺,我都要退讓三分了。」聽得大家哈哈大笑。
師父卻說:「不是師父挺她,而是濟公道挺她。」
簡單一句話,點出了「濟公道」的重要性,濟公道是我們共同信仰的價值觀,師父如此,廟裡的神明們如此,門生們更是如此。
在這裡,是以濟公道為主的信仰,不談神明的真真假假,只看道理是否實用。
認識信仰
講到神明,很多人都會眉頭一皺:「真的有神明嗎?那是迷信吧,我不想聽。」
關於迷信,師父是這麼說的:
「在我們的信仰裡,沒有迷信這一件事。有個人問濟公師父: 『濟公師父啊,您相信有神嗎?』濟公師父回答:『當然不信啊! 神是什麼?神在哪裡?你看到了嗎?』
為什麼濟公師父會這麼問呢?因為信神是你們的感受,一切都是你的感受。
神,就是你的感受;道理,就是你的感覺;實行,就是你的體會。當人們提到神,講的多半是神話,但是當神話變成了實在的事情,當一切轉為實際,那就不再只是神話,而是你的造化。人生的改變,就是你們的造化。」
信神的人們常是從一些傳說或神話開始相信的:「我跟你講, 那間廟的神明好靈驗啊,真的好神啊。」他們希望找到一個靈驗的神明,可以馬上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他們知道自己相信的是什麼嗎?
「你看到神了嗎?神是什麼?」一個簡單的問題,點出了迷信的本質,有時人們只是需要一個希望與心靈寄託的主觀感受, 寧願相信看不見的神明,卻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問題,不願意改變自己的個性。就像是一個任性的人,不會因為拜了神就改變他的任性,他一樣會與人爭執,一樣會固執於自己的想法,所以他的問題總是存在。
有時說到道理,人們卻是憑感覺:「書上的這段話感覺很有道理。」、「師父說的很有道理。」
學了道理,如果沒有深入自己的一言一行、沒有實際轉變的想法,如果沒有付出具體的改變行動,光是憑著一時的感覺也無法帶來改變,很快就會忘記。
比方說大家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很有幫助,但是不喜歡運動的人,他根本連出門運動的念頭都不願考慮,要如何從運動的觀念得到幫助呢?
知道,加上做到,就能生起力量。
我們如果能向神明學習道理,轉變想法,實際訂出行動方案和目標,懷著信心去做、堅持去做,當自己有了實際的改變, 當神明所說的話成為了實際可信的真人真事,那就是我們自己的造化了。
造化,不只在於自我的改變,更在於我們走出了迷信,一切都是實際的做到與體會,而不是主觀的想像、感受。造化,在於找到了心安的信仰,帶來了相信自己的心安。那種心安,不只是順境裡的心安。那種心安,是在困難重重之中,是在壓力爆表的逆境之下,還能夠生起力量去安定狂跳害怕的心。那種心安,是在暴風雨中,仍然堅定順著燈塔的指引,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走出風雨的心安。那種心安,是來自自己許多次的實做與體會,不只是別人傳說的感覺、感受而已。不是傳說,而是我自己說。
所謂迷信,講的不是信仰迷惑了人心,而是人心自迷的相信,是自己迷惑了自己,迷惑在不實際的感覺裡,卻不願看清楚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以為問題的答案都在別人身上、都在神明身上,卻不願意面對自己,不明白自己相信的是什麼,也不明白什麼值得相信。
迷信,問題在於自己。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信不迷人人自迷,就是這樣的一種迷。
「信」與「仰」二字都有個「人」在裡面,因為「信仰」就是「做人」的道理,做人就是自然的因緣,就是簡簡單單的自在快樂,就是一個平常心。
甘於平凡不容易,平常的心不容易,所以需要跟隨一份信仰,讓自己的心願意臣服,讓心有一個遵循的方向,可以心甘情願地重新開始。
經過二十多年追求信仰的過程,我終於有了明白:信仰,是以自己為主,信的是自己的選擇,自己選擇要相信神明、或是相信道理、或是要相信什麼人,就是那些相信決定了我們的價值觀,決定了我們如何認同自己,如何支持自己,並且緊緊掌握著自己的人生。相信自己的選擇,並且認同自己的相信。
靜觀往事
師父常指著我說:「他是念台大的,就算是台大畢業,書念得再多也要懂得道理,懂得如何與人應對,這一身的功夫才能派得上用場啊!」
是啊,學歷再高、能力再好,如果不知道如何掌握人心,如果不能為人所用,總是孤芳自賞也不是辦法,我的故事就從我的大學開始說吧。
最初的信仰
大二暑假,我接到了父母的電話,問我願不願意去廟裡住幾天,懵懵懂懂的我還不知道廟裡有些什麼,就答應了。
去到廟裡第二天,打電話給女友(現在的老婆)聊天,本來一切都還好好的,才剛掛上電話,也不知道為了什麼,眼淚忽然流個不停,師兄們看見了,急忙扶我到神明面前坐著。到現在還清楚的記得,那時雖是夏天,身上卻不斷發冷,後來又變得發熱,手腳也不聽使喚,彷彿有什麼力量控制著我的身體, 但人是清醒的,也忘了後來是怎麼結束的,那就是我第一次神明降駕的體驗了。
因為是自己體會到的感受,自然會試著去了解,我開始了解這份信仰的內涵。廟裡的主持師父告訴我,我是帶有天命的, 未來有天是要濟世救人的,至於怎麼做,他一直沒能告訴我。
廟裡的主持師父說,人都有前世因果,這一生的痛苦折磨都是前世的因果,父母、夫妻都是相欠債的因果,所以總是會被牽引在一起。如果想要解決因果報應的問題,就要由廟裡的神明作主,藉由法會祭改、燒金紙,送掉前世的因果,在這樣的思想裡,人的命運似乎早就被看不見的前世決定好了,廟裡的人們只是每天的求神拜佛、受戒與燒金,他們相信這樣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
然而,那裡並沒有一個修行的法則,沒有一本共同的經典, 也沒有一個共同的規矩可以遵守,可以讓弟子們修身養性,更沒有一個道理教導他們如何修持情緒,幾乎每件事都要問神, 卻不問一問自己,是不是改變了自己。
雖然廟裡的人們總說:人要修、心要清、要自在,但他們常常在爭吵,爭吵著誰說的話有理,誰的修為高,因為幾乎人人都有神明降駕的經驗,所以誰也不服氣誰,常常比較誰的神明修為高,誰的本事大,只是人的本事再大,也仍是活在人世。 不管通靈的是什麼神明,終究要回歸於人的生活,最後仍要學著如何做人,那些做人的功課其實遠比修神修靈通還重要,因為:
靈通無法改變一個人的脾氣和個性。
靈通無法讓一個討厭自己的人喜歡自己。
靈通無法讓一對怨偶變為佳侶。
靈通,無法改變人心。
我見過一個自稱有靈通的人,在他安宮濟世的第一年,靠著神明的靈感帶來了滿門的信眾,但是沒能撐過第二年。當他抱著刻有廟名的牌匾回來的時候,卻還是氣勢凌人、不可一世的樣子,過去的失敗經驗沒有改變他的傲慢,他只在意自己的靈通。
如果無法改變個性,無法與人結善緣,如果總是與人爭吵、是非不斷,靈通的意義何在?這樣的人生要如何快樂呢?信仰的目的又在哪裡?
因為那些人與人之間的紛擾是非,我遠離了那裡。
幾年之後,廟裡的主持師父過世了,從那天開始廟裡的一切都停擺了,原來在廟裡修行的人們都散了,除了神桌上的神明, 什麼也沒有留下,就連廟前幾個銅製的香爐都讓人拿去賣了。
人在,神明在;人散了,神明又何在?如果人都散了,神明是真是假的問題也沒有了意義。
這些年來那些曾經在廟裡修行的人們,還是原來的個性,原來吵吵鬧鬧的夫妻,還是一輩子吵吵鬧鬧,說出來的話語還是像刀子一樣的傷人,為什麼如此害怕因果報應的人,卻不怕造口業呢?既然知道前世造業會帶來痛苦,這一世不是更應該為了來世,好好修心與修口嗎?
這是人心的矛盾,在信仰裡,如果只有神明的靈通,如果少了道理的學習,少了修身養性的堅持,沒有共同的價值觀,人與人就難以和諧地相聚,那些生活裡的種種煩惱,仍然是找不到答案。信仰,應該是做人的道理,而不只是神明的庇佑。
初識佛法
離開了過去的那一間廟,我開始入社會工作,去到上市的電子公司上班,算是讓人羨慕的一份工作,只是日子久了,一直不得重用,慢慢開始成天抱怨公司不好、老闆不好,看這裡不順眼,看那裡不對勁。
當時的年輕氣盛,或者說是傲慢吧,連新的工作都還沒有找到,便急著丟出辭呈,就算老闆百般挽留也堅持要離開。離職的那天,抱著一個大箱子站在公司大樓前面,到現在,我還清楚的記得心裡那份落寞,彷彿是在後悔自己的衝動,又不願意承認,我想起前兩份工作也是這樣的整日抱怨,最後說辭職就辭職,只是前幾次沒怎麼後悔。
回首這段過程,現在才明白當時的我完全受了抱怨情緒的影響,滿腦子只有情緒,只在乎情緒,也不顧老婆才剛剛要生下老二,也不管家庭是需要這份薪水的。是什麼造成了這個結果呢?就是那不受控制的情緒,就是自己的個性。個性決定了命運。
在找工作的那幾個月,心裡一直有著無助的感覺,不知道如何安定自己的心情,不知道如何安慰自己,不知道到底怎麼做才對,面對未知的將來,更不知應該如何面對自己,雖然看了不少心靈成長的書,卻始終無法安心。
當生活一切順利的時候,也許人們會願意相信自己,但在人生走到困境時,當不敢相信自己的時候,我們就變得容易接受信仰,願意嘗試改變,期待信仰可以指引方向、安定自己的心情。
這段日子,我開始接觸禪宗的佛法書籍。禪宗那些直指人心的公案與思想,讓我開始認識佛法、參悟佛法,在佛法出世的思想裡,我找到了全然不同的安定感受,藉著出世的思想,安定了那些入世的煩惱心。接著又研讀了《金剛經》、《楞嚴經》與《六祖壇經》,在佛經裡見到了佛法嚴謹的理論架構,也體會到佛法清楚而分明的邏輯,於是佛法成為我那段日子的信仰。
在那十幾年裡,雖然有份待遇不錯的工作,但是我個性上的問題仍然沒有太大的進步,與主管的相處總是有著隔閡,老是覺得自己工作能力不錯,卻始終沒有一展身手的機會,與妻子的感情時好時壞,兩個人的價值觀沒有共識,隨著孩子長大,管教的課題也不斷考驗著我,孩子們也開始畏懼我的情緒。
在工作、夫妻、管教孩子,還要照顧父母的責任上,有太多瑣碎的問題需要煩惱,雖然佛法的出世思想、靜坐的功課,可以短暫幫助我放下煩惱心情,但是在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裡,我仍然不知道如何解決那些問題,不知道要如何積極進取,更不知道要如何快樂。
「如何得到老闆的賞識?」
「怎麼處理與妻子對立的那些觀念?難道真是我的錯?」
「怎麼管教孩子呢?糾正孩子犯錯,那不是父親該做的事
嗎?」
「怎麼才能對自己滿意呢?要怎麼才能快樂?」
光是獨自學習,沒有老師指點學習重點,我無法看見自己的盲點,在書上看了那麼多的方法與理論,就像是一塊一塊的積木散落一地,沒有辦法整合,我也不知道到底要聽從哪個理論,也不知道如何在佛法裡找到答案。
信仰,是做人的道理,那時的我還沒學會這樣的道理。
見過濟公師父
第一次見到濟公師父,師父第一句話就問我:「你快樂嗎?」
在迷惑的心情裡,我不知道要如何回答。
師父送了我一首籤詩:
燈塔欠火未入心,照海之面無火光。
船隻後光走尾數,木心之路心內糟。
雙捆之明雙捆擔,萬鬼削皮珍惜面。
詩的意思是這樣的:「我此時的處境就像是一艘航行海上的船,本該要指引我方向的那座燈塔,卻沒有了光,海面上一片漆黑,沒有一點光亮,前路茫茫沒有方向。這時只能看到其他船隻的火光,感覺自己的運途來到了低點,麻木的內心只有煩惱而己。外在的挫折加上內心的自責,加重了心裡負面的情緒和想法,更加害怕踏出下一步。內心只有萬箭穿心的自責感受,越是害怕犯錯,越是想要保護自己,更加地在乎面子,旁人一句無心的話,都會觸動敏感的神經,讓我情緒失控。」原來我才是那個傷害自己最深的人,自責與懷疑的情緒,會讓自己進退兩難,不能容忍自己犯錯的想法,讓自己沒有了退路,不原諒自己,更不願意包容別人。沒有一個指引方向的信仰,也無法解決這些煩惱。
師父說:「一個人不需要檢討自己,越是檢討自己,個性就會越凶惡,因為他無法原諒自己,就更加無法原諒別人。遇到錯誤,我們就是告訴自己,要承擔結果、調整做法,明天重新開始,不要責備自己,要善待自己。那不是犯錯,只是還沒有學會對的方法,要記得,你只是需要學習,要改變思想, 你才會快樂。
在工作上,就要注重倫理與感恩,對於主管要全力配合,主管交代的每句話都要接受,學會認主,工作運途就會一切順利。這個世上,並沒有所謂的懷才不遇,問題在於你能不能夠創造讓別人善用的價值,然後才會有受人重用的機會。
人生啊,就是要快樂,凡事要相信自己、鼓勵自己,把原本快樂的心找回來吧!」
師父點出了那些年我工作上的盲點,是由於我沒有學會職場倫理,也不懂得如何被人善用,於是引導我開始學習那些道理。
師父點亮了我心裡長久的鬱悶與不快樂,原來這就是被人了解的感覺。師父知道我的痛苦,也知道我的問題,更知道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教導方式,每句話都讓我感到受用與關懷,這就是師父與我緣分的開始。
師父用好幾年的時間,一點一滴引導我做出了改變,從接納自己開始,然後慢慢改善我與主管、妻子、孩子之間的關係。終於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人生的導師,我總算明白未來努力的方向在哪裡,總算能夠安定那顆不安的心。
師父的用心
這些年來的跟隨,讓我知道師父說的每句話都有用意,有時師父也會故意說出相反的話。
某次我與妻子為了孩子管教的事大吵一架,夫妻吵架,很容易翻起了舊帳,新仇舊恨湧上心頭,心裡越想越氣,氣得不想跟她說話,剛好隔天去到了廟裡,我什麼話都還沒有說,師父開口了:「靜觀,雖然你太太不讓你買想要的東西,你自己要表達動機,想買什麼就去買,薪水是你自己賺的,當然可以買, 師父支持你。太太如果對你不好,那你就要對自己好一點,有什麼話就去說,不用煩惱。」
師父這話讓我楞了老半天,因為我的心裡相當清楚,在家裡,不管我有什麼想買的東西,妻子從來沒有第二句話,無論價格多麼貴,她會順著我的意思去買,平日的生活起居,她也是無微不至的打點,師父這段話不是真的,但是讓我想起了她平日對我的種種好,心裡原先生氣的情緒忽然就消失了,也不再糾結。
師父這段話喚醒了我對妻子的感恩,後來每次妻子為我做了什麼、為家人做了什麼,我就會在心裡提醒自己要感恩,提醒自己『我是幸福的』,提醒自己不要忘了這一切,不要為了一件小事,而忘了她付出的一切。
和妻子之間那些過去的不愉快,師父教導的方法並不是一一調解,而是不斷增加我對自己的滿意,不斷增加我對妻子的感謝,過往的情緒問題自然被放下了,夫妻間的感情也這樣逐漸變得完整,回到家的氣氛就是歡笑的,我面對孩子也有了更多笑容。
這就是師父靈感的教導方法。師父彷彿總在身邊,總是知道我的生活發生了什麼問題,知道我心中的盲點在哪,還知道如何引導可以轉變我的心情。
不久之後,師父重新提起了這件事,笑說:「如果那天,師父直接勸你不要生氣,你的心還是會在那些生氣的事情上打轉, 凡事如果直接說都不會有效果。為什麼師父要犧牲靈感,故意用相反的方式說話呢?就是為了導引出你心裡的感恩,你才能找回原來的動機與心情,你現在已經明白師父的用心,這就是師父教導你們的方式。」
這就是師父不同於常人的教導方式,特別打動人心,一切是為了我們的改變。
轉變天命
「帶天命」這件事情一直讓我記在心上,只是不知道要如何做,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要做,而我的母親在宮廟修行這條路走了幾十年,她也一直念念不忘我的天命,等著我要回去家裡安宮濟世。
說到母親,她平日盡心在做神明的事,只是她與父親總是爭吵不斷,這次特地來與師父結緣,想要明白如何解去夫妻之間的種種痛苦。
師父說:「開智慧是你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其他的事都不重要,先要讓自己開智慧,開了智慧之後,心裡才不會感到痛苦, 師父要送你一句話『心苦,不如行動,行動,不如安靜;思考之心萬事起,思考之愛萬事來。』家庭溫暖才是重要啊,如果修到家庭一團亂糟糟,這樣還叫做修練嗎?」幾句話點出了母親心裡的煩惱,她點了點頭。
與其忍受心頭的苦,不如採取行動改變自己。與其貿然行動、貿然說話,不如先讓自己靜下心來思考。這顆心如果能夠參悟道理,能夠悟得智慧,就會明白要如何應對一切,就能找回心裡的慈愛與和善。這樣,才能找回家庭的溫暖,這樣,才是修行者的修練。
習性如老虎,修行就是打虎
師父說:「辛苦你了,你這一生的努力打拼,辛苦地感受如心入道。不管你想要怎麼做,其實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堅持到底的心,這顆心要堅強,不可以有怨嘆。所謂是,怨嘆無了時,怨嘆失了德,怨嘆失了福。不管你做了再多功德,只要一句怨嘆,那些福德就會全部被掃空了,千萬要記得,要修口, 不要有怨。
怨嘆的習性要怎麼改變呢?讓師父打個比喻,在山上有隻老虎,所以你平時總是不敢上山。但是為了家人,你必須要上山一趟,你的心裡仍然害怕老虎,進退兩難的感受就好像你這輩子心裡的痛苦,想要前進卻又不敢前進,你要怎麼辦才好呢? 所以,你要面對心裡的恐懼,這老虎就是你的習性,你有幾個選擇:
第一,學習模仿。我們要培養實力打倒這隻老虎,要學習道理,好轉變習性,不要害怕習性。
第二, 善待自己。我們可以和老虎成為朋友,你要接納自己的習性,不要討厭自己,不需要責備自己,要接受已經發生的事情。
第三, 掌握自己。我們要能知道老虎出沒的時間、知道牠的習慣,所以你要知道自己的習性在什麼時機、場合會發作,適時拿出方法控制習性,而不要讓習性控制自己。
既然有了動機要上山,既然想要修行,那就不要害怕,許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去學習模仿,你才會明白要如何做事。」
一顆怨嘆的心,習慣抱怨的習性、放任情緒的習性,決定了我們的說話與態度,也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守住口德、是否能夠護持過往的福德。不用害怕習性,也不需要用前世的因果嚇自己,我們需要的是學習方法、了解自己,並且善待自己,學著掌握自己的心,就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靜觀天命
師父說:「跟隨神明當然是件很好的事,但是神明無所謂真假,無論有沒有神明,每天都要照著應有的道理、規律去做事, 一切都是自然之心。所以師父問你,你覺得靜觀日後也要當神明的代言人嗎?」
母親回答:「我的師父說,他的天命就是要做代言人。」
師父笑了笑說:「師父來這世上是來了緣的,就像師父與靜觀有緣分,師父不希望他做代言人,只要他用自己的智慧傳心, 用他的智慧去宣傳,把他在廟裡所認知、所看到的事寫下來, 流傳百年,這樣他的任務就完成了。一切都要靠他自己的智慧,與他自己的感受。」
什麼是天命?
如果我們可以明白自己的價值,能夠學習如何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學習如何利於眾生,那就是完成天命了。要如何活得不枉此生都是自己的選擇。師父這段話,也在改變母親的想法。
母親笑說:「這樣也很好,這都要感謝師父的教導啊。」
樂心透心
師父說:「這世上發生的一切事都是在磨我們的心,如果你的樂心能夠透心,自然就能夠涼心,就是人說的透心涼啊!但是,你的樂心如果無法透入心裡,原來的樂就會變質,就會變成苦。只要能讓你的心裡透入快樂,快樂就會像是森林中的芬多精,讓你渾身清爽,看什麼都順眼,只是現在的你,心情不好的時候看什麼都不順眼。
如果你多聽聽師父跟門生的說話方式,就會發現這裡的人們都是帶著快樂的心情說話,彼此總是保持著融洽的感情,這樣是不是很好呢?
所以,修行的人要知道自己的苦在哪裡,才會知道要去轉化自己的痛苦為快樂,才會時時提醒自己,要保有自己的樂心。當你的心能夠透入快樂,能夠轉變為芬多精,不管你是在面對神明或是面對人,你都不會因為別人的觀念不好,不會因為人的緣故而思想退化。
有心修道的人不可以有比較心、計較心、嫉妒心和占有欲。這個心如果能夠想開,你就會快樂了。希望你和師父結緣回家後,這顆心能真正地打開,而不只是表面的快樂,師父要的是能夠穿透內心的快樂。
有的人雖然懷著慈悲的動機行善,如果心裡無法想開,如果無法快樂,在人前也只是強顏歡笑,那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快樂無法透心,他不知道要放下比較心、計較心、嫉妒心和占有欲,所以心裡會有怨。日積月累,心胸就會越來越狹窄,所以只能擁有臉上的快樂,他的快樂早已經變質為苦,這就是師父要你想開的原因。」
母親點了點頭。
師父吟道:「心中不疑,若識之心。希望與師父結緣後,你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希望你能快快樂樂過日子,去吧。」
真正的樂心,是滲入內心深處的快樂,快樂入不了心的原因,是因為還有著計較、比較、嫉妒和占有欲,那就是習性的起源,我們需要辨識它、察覺它、放下它,試著不要在情緒中找答案,試著找到真正的快樂,感受一下,放下那些計較感受之後的輕鬆,也許就能找到人生的芬多精了。
家庭就是道場
回家的路上,母親說廟裡的師姊告訴她:「家人,就好像一大桌的菜,有的菜你喜歡吃,一定也有幾道菜是你不喜歡的, 但是我們不能比較好壞,要接受每道菜,要用快樂的心面對。」
母親說她明白了,不需要去計較誰好誰壞,對待家人的心不應該有所分別,就像師父教導的,要修家庭的溫暖,這是修道人要做的功課。
生活就是道場,家庭就是道場,我們要修的不只是表面的喜悅,更要修的是內心的真正快樂。真正的笑容是從內心發出的, 不要讓心裡的怨掃去了我們的福德,比較心與計較心、嫉妒心和占有欲,就是像老虎一般的習性,我們需要學習如何降服習性,這才是真正的修練。
妻子的改變
剛剛開始跟隨師父學習時,因為前一段信仰的不順遂,妻子對於師父一直敬而遠之,她不願意把命運寄託在神佛身上,不希望過去的舊事再度重演。但是,漸漸隨著她對於師父的認識, 隨著我的改變,她從一開始的懷疑慢慢變為好奇,最後終於明白了這份信仰並非原先想像的那樣,心甘情願地當了師父的門生,願意付出時間學習。
她的改變是怎麼發生的呢?是神佛的力量感動了她嗎?不是的。神蹟的故事她聽得多了,對她來說,那些神明靈感的故事聽得再多,也只是別人的故事。只是這次的故事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是她那個原本漸行漸遠的丈夫,終於一天一天的有了改變,變得笑口常開,不再情緒用事,也不再有相互傷害的冷戰, 她找回了婚姻的幸福感。她明白,這個認識了三十多年的男人是多麼倔強,又是多麼難以說服,她感謝師父,讓她找回全新的丈夫。
「學習道理的目的,是為了對付自己的個性,好改變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你改變了,身旁的人自然會開始改變,不要等著別人改變,從自己開始!」師父總是這麼教導我們,我也這麼深信著,因為那是我自己走過的,如果沒有自己走過,就不會有真正深刻的相信。
神,就是你的感受;
道理,就是你的感覺;
實行,就是你的體會。
因為有了自己的實行與體會,所以感受神的存在與道理的真切,所以願意相信;相信的不只是神明,更是相信自己。
你願意相信嗎?
不要相信,除非你自己親身走過一回。
延伸內容
【序文】
我們有多久沒有真正開心的笑了呢?在大笑的時候,是不是仍然會感覺到心裡某個地方隱隱的擔憂呢?隱隱作痛的感受是不是常常的讓我們夜裡難以入睡呢?
還記得做孩子的時候,那種單純的快樂嗎?還記得那種心情輕鬆、腳步輕快的感覺嗎?
孩子的快樂,是因為他們還不需要承擔,因為他們還沒有遇上煩惱,我們如果能夠學會承擔的方法,如果能夠學會面對煩惱的方法,我們有機會找回那樣單純的快樂。
§ 佛法在世間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就是引導我們轉變煩惱的方法,佛法其實不像多數人想像的那麼困難,佛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過程、在家庭的維繫、在工作的升遷、在事業的經營、在夫妻之間的情感之中,能夠找到覺悟的答案,佛法的意義,也是為了幫助我們這樣普普通通的人們,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種種煩惱問題。
「為什麼我總是懷才不遇?」
「為什麼找不到一個忠心跟隨的左右手?」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與我親近說話?」
「要怎麼找回夫妻過往的感情?」
「我要怎麼找回快樂呢?」
就是在這樣平常問題的參悟裡,能夠找到人生的智慧,能夠找回我們的快樂,就是在這些問題裡,我們學會如何與人為善、如何解脫煩惱的智慧,也找到屬於自己的信仰。
在信仰裡,我們可以學會改變人生的方法,學會如何解決的煩惱與問題。
是的,這些問題都可以「學會」的,「濟公道」為這些問題提供了參悟的方向,濟公道是一門人生的課程,在課程裡有老師傳授道理、也有學生們一同學習道理、互相分享彼此的學習心得與故事,因為共同的學習興趣,而有了共同的成長,就是在這樣的課程裡,我們能夠相互扶持,一同改變人生、一同解決內心的煩惱。
在這一門課程裡,將會引導我們找到自我的力量,這本書是一本學習手冊,介紹一個開導自我的過程與思維,告訴你自我改變的方法,告訴你如何提升人際的關係、如何廣結善緣,如何善待自己,不再擔憂那些還沒有發生的事,然後找回自己最初單純的那種快樂。
在濟公道裡,沒有什麼嚴肅的規矩,也沒有什麼祭拜儀式,信仰並不一定要有那麼多的繁文縟節,它可以是自由自在的,可以是快快樂樂的,人與人之間沒有責罵,只有教導、點醒,還有為了共同的興趣而相聚同樂的快樂心情。
濟公道就是這樣的快樂道、快樂心,心快樂了,身體自然能夠找回健康,心快樂了,一言一行更容易符合道德,這就是自然而來的道,這是從心開始改變的道。
濟公道講的,是心的改變,是由內而到外的自然改變,轉變心的方法,就是一種佛法,就是活法,是面對生活的方法。
§ 遊戲的心情
人生就像是一場遊戲,今天的遊戲失敗了,明天還可以重來,所謂『犯錯』,其實是一個學會如何把事情做對的必要過程,沒有人天生就知道如何做每一件事情,今天做錯了,才會明白明天應該如何調整、應該如何重新開始,完全不需要浪費心力在責怪自己,倒不如告訴自己,要更專注的努力找到錯誤發生的地方、提醒自己不要再錯誤重來
今天的結果不是永遠的結果,因為明天還要繼續,這人生的因緣還會繼續的轉變。
學著把人生的遊戲,當做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每一天的過程都是能力與實力的鍛練和累積,還記得小的時候,街頭上第一次出現電動遊戲的機台時,對那個年代的孩子氜造成了多麼大的轟動,每一天都想要拿著零用錢去打電動,回想起來,為什麼打小蜜蜂會帶來那麼大的快樂呢
或許啊,是因為要享受那一個過關的感覺,雖然一開始技巧不好,常常打沒兩下就掛了,但是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隨著對於每個關卡的了解,慢慢會找到訣竅,自己操控反應的能力也更好了,所以成績越打越好,更重要的是,明確的感覺到自己變厲害了,也找到了成就感,所以更加的欣賞自己。
欣賞自己,就是遊戲的目的,試著轉變一下想法,這人生既然是遊戲,我們就可以享受這場遊戲,享受自己變厲害的感受,享受自己在挫敗中成長的過程,享受成長而且破關的快樂,學會欣賞自己的努力,也善待自己,就讓遊戲歸於遊戲,我就是一個挑戰遊戲的玩家,今天打得好或不好,不會影響我對自己的看法、評價,因為我還有明天,因為我還可以努力,我還能夠改變。
今天雖然破不了關,我可以去尋找破關的方法,學會方法之後,明天再來,讓自己找回那個挑戰遊戲的單純樂心。
在濟公道裡,就可以找到那些破關的方法,和解碼人生的密技,在這裡,不只有方法,還有更多有著共同興趣的人們,可以與我們一起分享學習的經驗,可以給予我們指導,再困難的關卡,也一定會有破法,不需要為了今天沒有過關,而折磨自己。
§ 總是善待自己
面對人生,一定要學會如何善待自己,是的,善待自己這一件事情,需要學習。
雖然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不同,我們難免都會被指責、被責怪、甚至被誤會,學校裡的老師會教我們如何唸書,但是不會教導我們如何學會照顧自己的心,因為孩子還不會懂得心情這一件事情,但卻往往會在長大的這一段過程裡,學會了責備自己、武裝自己、限制自己的種種作法,或許是為了不要再被別人責怪,為了不再給別人傷害自己的機會,為了不要被別人批評,這樣的人生漸漸的、不知不覺的,變成是為了別人而活,卻不是為自己而活。
那些自我的限制與傷害,那些自我責備的痛苦和壓力,將會奪走心的快樂與柔軟,因為心裡藏著太多別人說過的話,所以我們的快樂不再單純,常常要在取悅了別人之後,才願意讓自己快樂。
但是取悅了別人,我們就能快樂嗎?
慈愛的母親,把所有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每一天都準備好滿桌的飯菜等著孩子回家吃飯,但是當孩子長大了,當孩子開始自己在外面和朋友吃飯,母親如果仍然每天準備整桌的飯菜,她的心情還能一如當初的快樂嗎?這樣的心情,又要如何改變呢?
人生快樂的起點是「善待自己」,而不是折磨自己,因為這是自己的人生,不是別人的,折磨自己的人生,心裡只有怨。
善待自己,是累積福德的開始,福德並不只是金錢的捐獻,而是觀察自己每一個心念的升起,並且改變每一個有怨的心念,就能夠自然的轉變了每一天的一言一行,而不會把心中的怨氣發洩在別人身上,就能夠守住口的福德,不會因為一句怨言而失去了福德。
心念的轉變,就是一種福德。
當自己的心情面臨崩潰的時候,如果能夠守住口德,能夠收起傷害自己的想法,善待自己的心,學著用我的善心去營造別人的善心,幫助每一個自責的人們善待自己,並且善待別人,這就是廣善積德的開始。
§ 經濟、養生、道德
廣善積德的起點,是「善待自己」,試想一個三餐不繼的人、一個內心不快樂的人,當他自己都無法溫飽自己的時候,當然不可能再有餘力奉獻與捐獻,也沒有能力給予別人善心與善念。
所以讓我們更務實的面對問題,人生需要先追求經濟的能力,滿足了基本的溫飽、生活需求,學會如何享受辛勤工作的成果之後,心裡才有滿足與快樂,然後能夠照顧身體的健康,並且實踐道德,創造良善的德行、奉獻與付出,並且善待身邊的人們。
這就是濟公道的三大根本:「經濟、養生、道德」。
信仰與日常生活,是可以息息相關的,像是如何在工作上稱職的表現、如何得到老闆的心,如何在工作團隊裡得到員工的民心,如何為家人營造和諧的氣氛,在每一個人際關係裡,都可能改變我們的因緣,關鍵就在於人,在於如何做人,而信仰就是做人的道理,幫助我們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幫助我們如何明白什麼是眾生。
在濟公道裡,我們學習如何廣結善緣,如何圓緣與了緣,圓滿身邊的每一個緣份,也了結那些已經盡了的緣份,成就的是這一生的圓滿。
這一切都可以學習,一切都沒有慢,隨時都可以開始,永遠都來得及。
§ 信仰、道理、故事
學習需要循序漸進,為了幫助讀者更容易明白濟公道的完整樣貌,本書將分為三個階段:「正信仰、學道理、說故事」
正信仰
什麼是信仰?是廟裡的神佛嗎?是書中的道理、價值觀嗎?還是那些慈悲為懷的大愛善行呢?
人為什麼需要信仰?信仰的意義又是什麼?
要如何選擇一份正信的信仰?
濟公道又是什麼樣的一種信仰呢?為什麼濟公道值得相信、值得學習呢?
要改變人生,先要明白信仰的意義,先要選擇自己的信仰,並且相信自己,然後能在信仰裡堅定信心。
學道理
與其懷疑世上有沒有神明,不如學習實際可用的道理。
學道理,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我們不是能力不足,我們只是還沒有學會如何解決那些人與人之間的問題。
昨天的種種遭遇,決定了我們今天的模樣與情緒,
今天學習道理,是為了注入心中的活水,然後能夠轉變過往的想法、心態。
過去沒有學會的,就讓它過去,今天重新開始學起,對於明天懷抱更多的希望。
有了信仰的堅定信心,就能堅定的用道理持續轉變我們的想法與心態。
說故事
學道理容易,要讓道理入心,要做出實際的感受卻是困難,這也是大部份宗教信仰遇到的問題。
要如何讓道理融入日常的生活呢?在這裡提供另一個不同的方法,就是聽故事。
人生就像是一齣戲,在每一段戲碼裡,我們需要認清自己的角色是什麼,才會知道怎麼演戲,
在每一個故事裡,我們可以試著看見每一個角色的心情,試著看見人生百態,試著模仿、融入故事裡的每個角色,學著如何體會與參悟,轉變心的感受,帶著這樣的感受,融入生活中的每個角色,潛移默化自我的真實改變。
人生其實沒有那麼苦,我們只是需要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難關之中挑戰自己,體會什麼是苦中回甘的滋味,
人生的滋味,就像是一杯醇酒,與其抱怨酒的苦味,不如學習怎麼品味這一杯酒,怎麼品嘗酒的苦與甘。
酒的滋味,就是心的滋味。
濟公道,是為我們指出一條明路,這條路一開始總會是坎坎坷坷的困難,就像孩子剛學走路的時候,一定會是跌跌撞撞的,因為我們還在成長,但是這成長的過程越是不順利,我們越是能夠承受別人的刁難,我們越是能夠堅持自己的心情與說話,我們的福德就會越好,因為我們能夠堅持心中的中心點,堅持自己的道理與信仰,我們找到自己。
作者資料
靜觀
生於1971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數學系,曾擔任過補習班數學教師、程式設計師、專案經理,以及企業需求分析師等工作,目前仍任職於電信業的資訊部門。 自大學時代,就已經開始追求信仰與人生的答案,一開始是由於家庭緣故,接觸了宮廟文化,學習前世因果的業報理論,最後發現如果只談因果、只是求神拜佛,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所以選擇離開。 後來轉而學習佛法,體會到佛法開示人心的妙法,得以紓解工作、家庭中的心理壓力,對於金剛經、楞嚴咒有所感應,只是佛法高深,仍然不知道如何轉變個性,心情雖然有所寄託,卻無法改變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煩惱。 偶然在一間廟裡遇見濟公師父後,在師父靈感的精準教導之下,逐漸轉變了個性與心態,感受到濟公道的實用,所以發願整理濟公道的道理、佛法,經過了五年之後,整理師父的教導成冊出書,以推廣濟公道為其志向與志業。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