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馬尼拉的誕生: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中國、日本的交會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內容簡介

鄭成功的遺願竟是拿下馬尼拉?為什麼? 認識近代亞洲史上的馬尼拉 一座聯動了西班牙帝國、日本與明代中國的貿易港市 十六世紀的馬尼拉,是世界最早的全球貿易基地。 這座港市的誕生與全球貿易的興起,深深塑造了近代亞洲, 也改變了西班牙、日本與中國這三個前現代國家------- 西班牙人抵達菲律賓之後,約1580年代起,在馬尼拉與墨西哥之間打造出跨太平洋的蓋倫帆船貿易,最早的全球貿易就此誕生。這個全新的格局,同時牽動了三個前現代國家:西班牙帝國、安土桃山至德川時代的日本,以及明代中國,在三地之間形成「聯動歷史」。 其中,馬尼拉是個交叉點。長崎、福建、臺灣、亞洲與墨西哥的城鎮,經由馬尼拉相連成網絡。西班牙人曾在基隆和平島建立據點,試圖吸引中國和日本商人前往,再將貨物運往馬尼拉。許多漢人與日本人曾視馬尼拉為海外新天地,特別是被幕府驅逐的日本天主教徒。透過馬尼拉,我們可以看到國家之間、中央與地方的角力、新型態的外交協商、海外移民聚落的發展,原住民的反抗與合作等等,與活躍在其間許許多多跨文化的行動者們。 奧地利新銳歷史學家碧兒姬.特倫─威納精通多國語言,運用西、葡、日、中、英文史料,「聯動歷史」的研究方法,呈現出以馬尼拉為中心的跨文化交流,拓寬我們對近代亞洲歷史的認識,是僅看單一國家史所無法獲得的視野。 《海上傭兵》作者鄭維中推薦語:「本書是敘述近代早期馬尼拉市的發展史。作者特倫─威納教授應用了全球史寫作的「聯動歷史(connected history)」範式,以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的方式向讀者展示馬尼拉市的誕生與興起,是如何在全球、區域、在地的各自的歷史脈絡中,以一種風雲際會的方式發展起來。她不但應用了英語、漢語、日語、西語、葡語世界的最新歷史研究成果,與各國史家對話,還深入採用第一手史料來支持並申論其發現,並以生花妙筆細緻地描寫了馬尼拉市作為近代早期全球化城市的特殊風貌。」 臺大外文系教授鮑曉鷗推薦語:「如果今天東亞的國際關係複雜到難以解釋,那麼十七世紀的國際關係也是同樣複雜難以理喻。本地的行動者很近似,都是中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在它們各自轉型的過程中,必須和外來的西方國家與利益相交涉,特別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碧兒姬.特倫─威納教授從樞紐城市馬尼拉的視角切入這個議題,馬尼拉由於和美洲的關係,在當時是東亞最重要的文化和經濟轉口港之一。這本書的翻譯對臺灣讀者而言是大好消息,不只因為書中綜合了過去幾十年來在這個主題上產生的無數學術研究,更是因為這本書策略性地將臺灣放回了這個脈絡當中。」 【本書特色】(編輯小語) 過往受到史料語言限制,諸多著作難以呈現近代亞洲發展全貌。鄭維中《海上傭兵》運用荷、日、中文史料,讓我們鳥瞰十七世紀東亞海域商貿情形;本書作者特倫─威納,則進一步使用西、日、中、葡、英等史料,呈現日本、中國、菲律邊之間海域的歷史,並往回推溯至十六世紀。因此這本書能擴大我們對早期臺灣史的認識,讓我們接觸到十六、七世紀臺灣剛開始與各方勢力相遇時,亞洲海洋上的動態。 本書也突破過往對大航海時代「西方衝擊,亞洲回應」的舊史觀,凸顯日本、福建商人這些舞臺上的主角。本書將日本、福建商人、西班牙放在「馬尼拉體系」、亞洲互動的脈絡中看,讓我們對各方歷史得到嶄新而有趣的認識!例如,原來德川家康、豐臣秀吉、伊達正宗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戰國大名,也和西班牙人有互動。海上貿易影響他們的世界觀與行動選擇。 這本書對臺灣的讀者,還有一層特殊的意義。在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的南洋史講座,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等學者曾經有不少研究成果。特倫─威納這位瑞典學者,承接了臺北帝大南洋史講座的關懷領域,書中也引用不少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的研究。因此這本書可說是延續了這個史學傳統,並在當代學界中繼續開展。這是當代全球史的最新發展,也是跨國、跨語言交流和研究中產生的新成果。 【推薦人】 鄭維中∣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專文導讀 鮑曉鷗∣臺大外文系教授 特別推薦 林韋地∣作家、季風帶書店創辦人 陳宗仁∣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曹銘宗∣臺灣文史作家、《艾爾摩沙的瑪利亞》作者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共同推薦

目錄

推薦導讀:風雲際會下萌生的全球都市馬尼拉 鄭維中 第一部分 時代背景 緒論 第一章 比較十六、十七世紀的西班牙、中國與日本 第二部分 在菲律賓發生的跨文化相遇 第一章 全球舞臺的建立 第二章 三邊貿易的三部曲:中式帆船貿易、跨太平洋貿易與糧食貿易 第三部分 拉遠鏡頭:地方、中央與全球的連結 第一章 三邊的外交關係:南中國海的跨文化外交 第二章 地方與中央的二元主義 第三章 地方與中央的緊張關係:地緣政治的戰略、情報與資訊收集 第四部分 拉近鏡頭:近代的馬尼拉與區域的全球化 第一章 「馬尼拉夢」?港口城市馬尼拉 第二章 行動者與代理人 終章 謝辭 註釋 參考文獻 索引

內文試閱

風雲際會下萌生的全球都市馬尼拉 鄭維中 本書是敘述近代早期馬尼拉市的發展史。作者特倫─威納(Birgit Tremml─Werner)教授應用了全球史寫作的「聯動歷史」(connected history)範式,以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的方式向讀者展示馬尼拉市的誕生與興起,是如何在全球、區域、在地的各自的歷史脈絡中,以一種風雲際會的方式發展起來。她不但應用了英語、漢語、日語、西語、葡語世界的最新歷史研究成果,與各國史家對話,還深入採用第一手史料來支持並申論其發現,並以生花妙筆細緻地描寫了馬尼拉市作為近代早期全球化城市的特殊風貌。 本書第一部敘述其研究的基本架構並作文獻回顧、第二部探討近代早期於菲律賓所發生的多族群互動、第三部探討地緣政治的角力、第四部探討馬尼拉的族群關係。在每一部之下,又容納若干章節以探討專題。首先特倫威納由中國、日本、西班牙各自的歷史發展脈絡說起,由最基本的異文化制度背景開始探討,逐步逼近三者向東亞海域輻射而出的種種影響力。其次則解說西班牙人抵達菲律賓前後,設立殖民地的種種在地發展,凸顯菲律賓在西班牙海外帝國當中的邊陲地位及特殊性。作者拆解了過去歷史書寫以國家─領土治理為主的侷限,點出「區域商業邏輯」才是馬尼拉發展的基礎。不過,「區域性的商業邏輯」也不免受限於地緣政治所造成框框架架的侷限,所以商業與外交實質上你儂我儂的交纏關係,也勢必要納入解釋。在這當中,實務交流層面上的主角們如菲律賓的西班牙修會、日本九州各大名、中國福建的鄭氏集團與馬尼拉當局等「行動者」,在這數十年間你來我往的過招情況,也由作者娓娓道來,詳解複數玩家間經常發生的「聯動」關係。然後,作者才解釋馬尼拉的快速發展實在根源於群集馬尼拉多族群人口(「代理人」)之間,臨機應變式的協商安排。她以市民的生活情狀,在此為本書畫龍點睛、貫串首尾。最後,在結論當中,特倫─威納教授也不避諱談及馬尼拉飛躍式的發展,仰賴外界因素甚多,而內部人口結構的特殊性,造成多族裔不平衡發展的缺陷。制度上的歧視乃為內建,當時無法透過司法工具公平解決,始終釀成一再重複的暴力衝突,為馬尼拉持續發展的隱憂。而只有當前述那些「行動者」的地位因應「區域經濟邏輯」各自消沉後,馬尼拉做為全球化城市的地位也才消逝、轉型。 身為近代早期臺灣史的研究者,我以為此書無論在寫作方式、內容呈現與科學發現各個方面,都頗有新意,又帶來啟發。例如,書中引用海洋史大家魏思韓(John E Wills Jr.)的觀點指出:「呂宋和臺灣作為貿易集散地的吸引力有限,某些礦產和其他天然產物的資源也不豐(否則就會因為可收穫稻米和蔗糖而遭到殖民),但是卻需要經濟和軍事強權的實質關注,帶來殖民地的開拓者,並保護他們免受土著的侵擾」。此一將臺灣與呂宋並舉的陳述,清楚地標示了馬尼拉與大員早期歷史的相似性。臺灣與呂宋相同,在十六、十七世紀分別前後因世界歷史的特殊機緣,作為歐洲人的殖民地,遂發生急遽變化。如前所述,造成其變動的因素實多依附「區域性商業邏輯」而來,並使城市發展受制於地緣政治的影響。倘若將書中「西班牙、中國、日本」在「馬尼拉」置換為「荷蘭、中國、日本」在「大員(安平)」,讀者當發現兩者相似之處,頗堪玩味。十七世紀臺灣多族群社會的發展,其「風雲際會」的「權宜」性質,不亞於馬尼拉。而其人口結構不均等與外界角力影響下導致的族群衝突(如「郭懷一事件」)也如與馬尼拉所發生血腥屠殺華人的事件如出一轍。臺灣與呂宋兩島的歷史分歧點先在中國、西班牙兩國的「領土化治理」下分離,又在日本、美國兩國的「殖民地治理」下平行發展,乃演變成今日的殊異樣貌。但兩者這樣不斷演變的起始點,其原本樣態卻非常的接近。 從學術史的立場來論,本書在臺翻譯出版也饒富意義。特倫─威納教授在奧地利師承皮爾.弗里斯(Peer H. H. Vries)教授,是著名的全球史研究的先驅之一。她因此曾接受相當正統的社會經濟史訓練,亦很早即進行全球史導向的研究。她於日本修業期間,指導教師村井章介教授,是戰後將日本歷史敘述重新置入亞洲史脈絡的重要推手,為當代日本「海域史」學界所看重。 而她在東京大學研修時的接待導師羽田正教授,更是受到國際重視的海洋史大家。因此機緣,本書也適切地探討了日本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與理論觀點,幾乎不會有研究上的「時差」問題。另一方面,特倫威納教授亦承接了日本「海域史」研究領域前身,臺北帝國大學南洋史講座,在二次大戰前所獲致的許多研究成果。例如讀者當能發現,本書引用了不少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教授所編校的史料與研究論文。綜觀本書之內涵,巧妙地將臺北帝大前輩學者們研究區域歷史的志向,與當前學界全球史書寫的研究實踐融為一爐。可見學術研究的發展,無法限於一國,而如臺灣與菲律賓這樣乘載了全球歷史軌跡的場所,其知識積累更應廣納多國相關學者的業績。對於臺灣的專業讀者而言,本書既滿足了我們追蹤臺北帝大研究傳統延伸線的好奇心,又能向我們展現當代全球史研究寫作的範式與問題意識,真是不能不參考的佳作。又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因其深入淺出、扎實客觀的寫作風格,則是非常適合作為入門讀物的基礎書籍。實在是不可多得、值得珍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uzuki Hideaki鈴木英明,”Kaiiki-Shi and World/Global History:A Japanese Perspective”, in: Manuel Perez Garcia, Lucio De Sousa eds., Global History and New Polycentiric Approaches: Europe, Asia and the Americas in a World Network System, (Singapore: Palgrave Macmillan, 2018), pp. 119-133 at 122.

作者資料

碧兒姬.特倫─威納(Birgit Tremml-Werner)

瑞典林奈大學文化科學系研究員。維也納大學歷史學博士(副修日本研究),2013-15年在東京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2016-19年在蘇黎世大學全球史講座中擔任歐盟HERA (Humanities in the European Research Area)研究計畫博士後研究員。特倫–威納的研究與教學領域主要在1900年以前的東亞及東南亞外交、社會、文化史。是少數曾在日本、中國、西班牙、義大利、瑞典、奧地利、美國等多地進行研究,並擁有與國際學術界及各國史家交流對話豐富經歷的新一代學者。

基本資料

作者:碧兒姬.特倫─威納(Birgit Tremml-Werner) 譯者:堯嘉寧 出版社:衛城出版 書系:Beyond 出版日期:2022-08-31 ISBN:9786267052457 城邦書號:A1690127 規格:膠裝 / 單色 / 54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