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 Plato
(Plato, 427-347B.C.)|古希臘人,生於雅典,為蘇格拉底的門徒、亞里斯多德的老師,在雅典創立學院(Academia),為西方史上最早的高等學院。歷史上稱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為古希臘哲學三哲。
柏拉圖留下的作品統稱《對話錄》,但其內容絕不僅止於「導師蘇格拉底與他人對話的紀錄」,而是用文字呈現出一個理念或哲學問題如何在對話中發展、淬鍊,因為柏拉圖認為,知識不是一連串辯論探索的結論,而是整個動態的過程。
《對話錄》中最著名的是《理想國篇》與《饗宴篇》,前者著重於討論何謂正義,以理性、穩健與細緻的對話著稱,後者則大談愛慾,以感性、跳躍及粗獷的對話出名。兩篇的差異如同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與酒神戴奧尼斯之間的對立,這樣的對立實則同源,皆來自人性中理性與感性這兩種相悖的面向。
而《費德羅篇》試圖透過對話,融合這兩股不協調的力量。讓世人理解,將衝突的理念置於同一架構下,便是達到內心諧和的途徑。是故《費德羅篇》呈現出柏拉圖思想的主要內容,將寫作風格、理念體系與天人之際揉合在一起,成為柏拉圖哲學的縮影。
柏拉圖留下的作品統稱《對話錄》,但其內容絕不僅止於「導師蘇格拉底與他人對話的紀錄」,而是用文字呈現出一個理念或哲學問題如何在對話中發展、淬鍊,因為柏拉圖認為,知識不是一連串辯論探索的結論,而是整個動態的過程。
《對話錄》中最著名的是《理想國篇》與《饗宴篇》,前者著重於討論何謂正義,以理性、穩健與細緻的對話著稱,後者則大談愛慾,以感性、跳躍及粗獷的對話出名。兩篇的差異如同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與酒神戴奧尼斯之間的對立,這樣的對立實則同源,皆來自人性中理性與感性這兩種相悖的面向。
而《費德羅篇》試圖透過對話,融合這兩股不協調的力量。讓世人理解,將衝突的理念置於同一架構下,便是達到內心諧和的途徑。是故《費德羅篇》呈現出柏拉圖思想的主要內容,將寫作風格、理念體系與天人之際揉合在一起,成為柏拉圖哲學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