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亞.卡內提 Elias Canetti
保加利亞小說家、劇作家,一九八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卡內提是西班牙猶太人後裔,在父母定居英國期間學會英語。一九一一年,舉家從保加利亞遷居至英國曼徹斯特,一九一三年父親猝逝後,與母親移居維也納。卡內提曾在蘇黎世、法蘭克福和維也納求學,一九二九年年獲維也納大學化學博士學位。以他的第三語言德語寫作(他的第一和第二語言是西班牙語和英語)。一九二○年代,卡內提在法蘭克福目睹因通貨膨脹而發生的街頭暴動,因而對群眾產生興趣。那次暴動在一九二七年達到高潮,維也納正義宮被憤怒的暴民焚毀。
卡內提原計畫寫八部小說來描寫他所目睹的瘋狂現象,後來濃縮成《迷惑》(Die Blendung, 1935)一書,此書頗受頗受一九二九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曼(Thomas Mann)與英國哲學家兼知名小說家艾瑞絲.梅鐸(Iris Murdoch)的讚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不久,卡內提移居英國,停止文學創作而潛心研究權力心理病理學;《群眾與權力》(Masse und Macht, 1960)就是這種無法抑制的興趣的產物。這種興趣也明顯地表現在他的三部劇本裡,即《婚禮》(Hochzeit, 1932)、《虛榮的喜劇》(Komodie der Eitelkeit, 1950)和《確定死期的人們》(Die Befristeten, 1964)。
除了小說和劇本,他還出版過筆記摘錄《雜記集:一九四二~一九七二》(Aufzeichnungen, 1978)、評介五十位作家的人物特寫《耳聞集》(Der Ohrenzeuge-Funfzig Charaktere, 1974),以及兩本自傳︰《放開的舌頭》(Diegerettete Zunge, 1977)和《耳中火炬》(Die Fackel im Ohr, 1980)。
卡內提是西班牙猶太人後裔,在父母定居英國期間學會英語。一九一一年,舉家從保加利亞遷居至英國曼徹斯特,一九一三年父親猝逝後,與母親移居維也納。卡內提曾在蘇黎世、法蘭克福和維也納求學,一九二九年年獲維也納大學化學博士學位。以他的第三語言德語寫作(他的第一和第二語言是西班牙語和英語)。一九二○年代,卡內提在法蘭克福目睹因通貨膨脹而發生的街頭暴動,因而對群眾產生興趣。那次暴動在一九二七年達到高潮,維也納正義宮被憤怒的暴民焚毀。
卡內提原計畫寫八部小說來描寫他所目睹的瘋狂現象,後來濃縮成《迷惑》(Die Blendung, 1935)一書,此書頗受頗受一九二九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曼(Thomas Mann)與英國哲學家兼知名小說家艾瑞絲.梅鐸(Iris Murdoch)的讚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不久,卡內提移居英國,停止文學創作而潛心研究權力心理病理學;《群眾與權力》(Masse und Macht, 1960)就是這種無法抑制的興趣的產物。這種興趣也明顯地表現在他的三部劇本裡,即《婚禮》(Hochzeit, 1932)、《虛榮的喜劇》(Komodie der Eitelkeit, 1950)和《確定死期的人們》(Die Befristeten, 1964)。
除了小說和劇本,他還出版過筆記摘錄《雜記集:一九四二~一九七二》(Aufzeichnungen, 1978)、評介五十位作家的人物特寫《耳聞集》(Der Ohrenzeuge-Funfzig Charaktere, 1974),以及兩本自傳︰《放開的舌頭》(Diegerettete Zunge, 1977)和《耳中火炬》(Die Fackel im Ohr,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