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Min Chen
世界知名物理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系終身教授。
1940年5月6日出生於雲南大理,在臺灣度過青年時期。
臺灣東海大學畢業,1969年獲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入麻省理工學院工作至今。歷任研究員、助理教授及副教授,1983年晉升為終身正教授。
從事科學研究60年,陳敏教授最大成就之一在於1970年設計了精準的垂直彎曲雙臂質譜儀,直接導致了J粒子的發現,此物理界重大發現最終獲得諾貝爾獎。
1974年,陳敏教授發現重粲夸克。1976年12月應邀參加實驗組領導丁肇中博士由於J粒子的發現而獲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
1979年,又開發出新的數學方法來計算高能正負電子碰撞後產生的強子能量分布,從而發現了膠子,對高能物理學界有傑出貢獻。
1963年獲得東海大學金獎。
1964年獲得加州柏克萊大學白氏科學獎。
1985年榮獲John Simons Guggenheim Memorial Fellow獎。
1995年歐洲物理學會頒發的膠子發現奬。
2003年創建理論,2009年實驗證實「反向契倫科夫輻射現象」。
2006年被評為臺灣東海大學傑出校友。
2013年獲得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傑出貢獻獎。
2015年獲得裴陶裴傑出成就獎。
其研究成果獲得歐美等國及中華民國專利。
陳敏教授在科學研究與教學之餘,多有發明。他所研製的乳癌探測儀、宮頸癌探測儀等設備,臨床效果良好,為提早發現癌症、造福社會具有前瞻性貢獻。
陳敏教授不僅在科學研究上建樹甚多,並致力於科學教育的傳播、推廣與創新。他於2013年將MIT課程以慕課模式(MOOC-edX)引入台灣,為臺灣學子提供麻省理工學院、加州柏克萊大學以及世界其他名校的優秀課程;也到世界各地演講,與世界各地學者合作,孜孜於科學的教育和推廣。
陳敏教授博聞強記、精通傳統文化、長於科學研究之餘,作詩詞散文抒懷明志,可謂是兼通科學與人文的通才。
1940年5月6日出生於雲南大理,在臺灣度過青年時期。
臺灣東海大學畢業,1969年獲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入麻省理工學院工作至今。歷任研究員、助理教授及副教授,1983年晉升為終身正教授。
從事科學研究60年,陳敏教授最大成就之一在於1970年設計了精準的垂直彎曲雙臂質譜儀,直接導致了J粒子的發現,此物理界重大發現最終獲得諾貝爾獎。
1974年,陳敏教授發現重粲夸克。1976年12月應邀參加實驗組領導丁肇中博士由於J粒子的發現而獲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
1979年,又開發出新的數學方法來計算高能正負電子碰撞後產生的強子能量分布,從而發現了膠子,對高能物理學界有傑出貢獻。
1963年獲得東海大學金獎。
1964年獲得加州柏克萊大學白氏科學獎。
1985年榮獲John Simons Guggenheim Memorial Fellow獎。
1995年歐洲物理學會頒發的膠子發現奬。
2003年創建理論,2009年實驗證實「反向契倫科夫輻射現象」。
2006年被評為臺灣東海大學傑出校友。
2013年獲得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傑出貢獻獎。
2015年獲得裴陶裴傑出成就獎。
其研究成果獲得歐美等國及中華民國專利。
陳敏教授在科學研究與教學之餘,多有發明。他所研製的乳癌探測儀、宮頸癌探測儀等設備,臨床效果良好,為提早發現癌症、造福社會具有前瞻性貢獻。
陳敏教授不僅在科學研究上建樹甚多,並致力於科學教育的傳播、推廣與創新。他於2013年將MIT課程以慕課模式(MOOC-edX)引入台灣,為臺灣學子提供麻省理工學院、加州柏克萊大學以及世界其他名校的優秀課程;也到世界各地演講,與世界各地學者合作,孜孜於科學的教育和推廣。
陳敏教授博聞強記、精通傳統文化、長於科學研究之餘,作詩詞散文抒懷明志,可謂是兼通科學與人文的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