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打造國際觀即戰力!▋
劉必榮教授傾囊相授,觀看世界的七大框架!
風險管理╳決策思維╳貿易博弈
詭譎年代,國際觀決定你的未來有多寬廣!
★
▋全球大局╳地緣政治╳地緣經濟 ▋
6大關鍵趨勢、4種外交工具、3個戰爭的轉捩點
39張精準象限圖,拆解國際秩序如何運行!
★
▋圖解╳速懂╳全年齡 ▋
這次不只給魚,還給你釣竿!
學會用專家的眼光看世界!
解讀川普、普丁、習近平,底層邏輯有跡可循!
不再等待別人告訴你趨勢,自己也可成為國際關係專家!
國際強人愈來愈多?
是誰在影響他們的決策?
為什麼川普會對關稅戰爭特別癡迷?
賞罰分明是國際秩序的必然道理?
國際間,為何政治上是堅實同盟,經濟上卻可以大打貿易戰?
軍事與經濟可以分開看?科技發展又將如何改變全球格局?
戰爭與和平,大國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博弈邏輯?
掌握七個框架,你也可以深層分析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的基本道理!
◆宏觀框架➡大局、趨勢、外交工具
◆微觀 框架➡決策過程、戰爭與和平、軼聞故事、整合思考
俯瞰兩大棋盤,精準認知整個世界大局!
國際關係像一盤棋局,棋局裡又有「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兩個棋盤。一個棋盤上的合作,與另一個棋盤上的對抗,彼此並無違和。
★透過本書,你將能:
建立國際觀的思維邏輯
解析各國戰略與外交工具
預判全球投資與財富機會
提升決策與談判能力
在多變局勢裡,培養出清晰觀點與即戰力!
什麼是國際觀?
❶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且具有對國際事件產生觀點的能力。
❷外語能力不能決定國際觀。
❸國際觀不是水晶球,它是sense!
看世界的方法,是21世紀人才必修的通識學分!
「川普對使用關稅制裁他國,非常癡迷。他說,『關稅』這兩個字多漂亮啊!可以不分敵我,一律關稅制裁。因為大國不必發動戰爭,經濟工具也可以是國際外交上的賞罰兩手策略。」
──劉必榮
【本書特色】
1.國際觀的第一本書!全民啟蒙師劉必榮教授,生涯第一次紙上傳授看世界的「方法」,全年齡必翻寶典!
全民國際關係啟蒙師劉必榮教授,首次公開拆解國際關係的架構。這次不只告訴你趨勢是什麼,還教你如何主動看清國際趨勢。「不只給魚,還要給你釣竿。」
2. 清晰圖解,系統性方法,培養國際觀全方位能力!
層層拆解國際關係的巧門,從大局深入地緣,視覺化深印腦海,輕鬆掌握觀察國際政治的基本框架,建構獨立分析時事的能力,培養交叉檢證的能力,發展出回應局勢變化的能力。
3. 快節奏行文,巧妙利用時間,進化、進階、入門皆宜!
隨時隨地翻閱,立即進入最國際化的視角。不管是入門者,或是熟稔全球趨勢而想要再進階的職場人,都能流暢建構自我嶄新世界觀。
4. 方法與故事兼具,適合讀書會共讀!
全書分七大章節,有方法、有故事,讀後深印腦海。
5. 解讀川普、普丁、習近平,底層邏輯有跡可循!
狂人領導人其實只是善用四種外交工具!
目錄
導讀 國際局勢這麼亂,我該怎麼看?
緒論 基本觀念與七個框架
01 國際觀的基本概念
02 宏觀面的框架:大局、趨勢與外交工具
03 微觀面的框架:決策過程、戰爭與和平、軼聞故事與整合思考
04 如何避免偏頗資訊
PART1 第一個框架 大局
01 從冷戰到後冷戰的國際體系
02 美中對抗的架構
03 大國與小國,誰影響誰?
04 東西vs南北:全球南方與搖擺六國
05 當今三大世界觀
06 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的攻防
07 RCEP生效後的亞太經濟情勢
08 一帶一路與新地緣經濟
09 石油與美元
10 氣候變遷與國際政治經濟
11 政治後面有經濟,經濟後面有政治
PART2 第二個框架 趨勢
01 科技發展的趨勢
02 金錢流動的趨勢
03 貨物流動的趨勢
04 人流動的趨勢
05 武器流動的趨勢
06 世代變遷的趨勢
PART3 第三個框架 外交工具
01 軍事工具
02 經濟工具
03 宣傳工具
04 外交工具
PART4 第四個框架 決策過程
01 強人政治當道
02 誰能影響強人的決策?
03 為什麼聰明的領導人會做出錯誤的決策?
04 不可知的因素增加了決策的複雜度
05 為何即使是強人做的決定,也無法保證落實?
PART5 第五個框架 戰爭與和平
01 怎麼看戰爭:衝突發生的四個元素
02 觀察戰爭的三階段:戰爭前、中、後
03 戰爭有什麼轉捩點?
04 和平如何維持
05 戰爭與和平的例子:台海
06 戰爭與和平的例子:中東
PART6 第六個框架 軼聞故事
01 元首間的有趣故事
02 飲食與政治
03 中心議題:國際上大家都在談什麼?關心什麼?
PART7 第七個框架 整合思考
01 有架構的國際觀:用時間與空間整理國際知識
02 用超連結的思考,豐富國際知識
結論 框架應用與培養國際觀
01 七個框架的應用
02 國際觀的培養
導讀
導讀
國際局勢這麼亂,我該怎麼看?
川普現象與兩個棋盤
二○二五年川普二度入主白宮,在國際上再次掀起驚濤駭浪,從美國國內體制到國際政經情勢,所有我們習慣的秩序,都因川普再次上台而經歷破壞與重建的劇烈變化。猶記二○一七年川普第一次上台,不合群的行為遭到國際訕笑,西方媒體說川普上台後的橫衝直撞,正應驗了那句成語「像牛進了瓷器店」(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但是媒體也提醒川普,打破了是要賠的。
如果川普只當選一任,以後歷史說到這段也許會說「川普之亂」,但是川普居然再次當選了。這就不是川普之亂,而是「川普現象」。該怎麼解讀美國社會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才會再次選出不按牌理出牌的川普?細究之下會發現,不是川普在大選中攪動了民粹的興起,而是民粹興起的浪潮,把川普送進了白宮。川普只是很準確地抓到這個趨勢,御風而行。
川普上台後,立刻掀起貿易戰的序幕,宣布要對加拿大與墨西哥加徵二五%的關稅,對中國加徵一○%的關稅。而且這還只是第一波,後續連歐盟都是被制裁的對象。於是我們發現,川普的貿易戰是砲火四射,而且不分敵我。
這些發展讓我們看得眼花撩亂,也讓我們感到焦慮,希望能從中理出一個觀察的頭緒。因為貿易戰一打,台灣根本不可能倖免。我們迫切需要一個解析國際政經情勢的框架,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快速上手的思考框架,幫我們了解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當川普對盟國都展開貿易戰的時候,我們也會想到:他在國際政治上也是這樣嗎?在對付俄國和中國的時候,美國不是聯合歐洲與亞洲的盟國,或價值觀相近的國家,一起遏制俄、中兩國的擴張嗎?這些情誼難到不能阻止貿易戰的爆發嗎?加拿大跟美國不都是五眼聯盟成員嗎?美、加在分享情報的同時,還在進行貿易戰?
於是我們發現,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是兩個不同的棋盤,有著不同的規則與敵我關係。可能會交互影響,也可能是兩條平行線,一個棋盤上的合作,與另一個棋盤上的對抗,彼此並無違和。
美中關係與分隔的世界
美中關係也是我們關切的焦點,因為兩岸關係一直是鑲嵌在美中關係裡面。我們跟中國有多少迴旋空間,我們在國際上又有多少外交空間,都跟美中關係的發展息息相關。可是美國對中國的敵意,卻沒有因為政黨輪替而改變。
美中對抗的性質是什麼,連中國都要花一點時間解讀。二○一八年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當時北京派了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前往美國談判。劉鶴當時準備了一些開放美國商品進口的清單,以為這可以滿足川普。誰知完全想錯,美中的對抗是全面性的、結構性的,而且涉及政治、軍事、經濟、科技等每一個層面。所以川普第一任任滿,民主黨拜登上台,美中對抗並未因為白宮換主人而有改變。
習近平初上任時,向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新型大國關係」的概念,表示太平洋夠大,容得下兩個強權。結果習近平做到第三任了,新型大國關係還是沒有辦法建立。
美國一直視中國為威脅,這由中國開發出DeepSeek 之後,美國駭客立即對它發動攻擊就可看出。這種輸不起或沒有風度的表現,折射出美中關係的現實。在美中對抗下,原先我們以為是平的世界,現在發現它不是平的了,資金與科技的流動,處處都有限制。世界又慢慢被分隔成好幾塊,有中國標準的、美國標準的,讓我們必須花更多時間去適應,也讓對國際關係的解讀變得非常迫切。
國際觀的七個框架與超連結思考
我們急需一套解析國際關係的工具(不是工具書),讓我們可以看清國際情勢發展的脈絡。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
寫關於國際關係的書有兩個困境,一是不能和現實貼太近。貼太近的書,大概只有一年的壽命,因為國際情勢變化太快,也太難預測了。以敘利亞情勢為例,誰算得到阿塞德父子在敘利亞花五十年建立的家業,短短十二天就被反抗軍推翻?他們能禁得起十幾年內戰,為什麼會一下子兵敗如山倒?可能連他們自己都沒想到。
我也不會在書裡面放很多圖表,因為一旦放了圖表或統計數字,就要年年更新。讀者若真對數字有興趣,網路上隨手就可以查到。
二是不能和現實隔得太遠,太遠,就變成國際政治理論的介紹了。如果讀者不是國際關係這一行,讀起來又會太艱澀,從而對國際情勢望而卻步,這又背離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所以我一直努力在雅和俗中間尋求一個平衡點。
二○○八年我寫《國際觀的第一本書》時,就花了四年時間拿捏深淺之間的分寸。當時那本書的反應還不錯,雖然現在已經絕版,但書中提醒大家注意的現象,有些直到現在還可以得到應證。比如當時我說民族主義的興起,可能影響東亞的政治至少十年,如今十幾年過去,我們發現不只是東亞,民族主義已發展成為右派民粹,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
如今根據那本書的思路,我重新寫了這本《劉必榮教你國際觀》,解讀國際關係的七個框架。我在明白文化有兩本國際關係書,前一本是《劉必榮的國際關係課》,那是我觀察國際情勢的筆記。目的在為對國際情勢不熟的讀者,做一點打底的工作,讓你在往下繼續觀察國際情勢發展時,有一個基本的概念。
美國外交圈曾經流傳一個笑話:一位新任美國駐韓大使(美國的大使有一些是對選舉有功人士的酬庸,這位就是)一天很興奮地告訴幕僚:「我發現韓國居然有兩個!」幕僚回答:「是,報告大使,自從打過韓戰之後,韓國就是兩個了。」大使驚訝地說:「韓戰?什麼時候打的?我怎麼不知道?」
要觀察國際情勢,我們起碼要知道曾經有一場戰爭叫韓戰,這就是打底。我把觀察國際情勢的筆記出版,就是想讓剛剛開始觀察國際情勢的朋友,知道曾經打過韓戰。
這本書則是介紹一個框架,有深有淺。讀者可以選自己有興趣的面向切入。比如我列出「軼聞故事」也是一個框架,你如果還沒培養出對國際關係的興趣,可以先關注國際上的各種小故事,以及各國領袖間的小互動,這會幫你帶出一點興趣。
但是注意,既然是框架,你就可以在框架中填入不同的內容。比如在書中我提到可以觀察科技的趨勢,你現在可以在框架裡面填入「人工智慧」,但幾年後最夯的還會是AI嗎?如果不是,就填入那時最爆紅的科技,然後看它帶來的趨勢。
「框架不變,但裡面的內容可以與時俱進」,這是我在介紹框架時的重要叮嚀。希望這本書,能陪伴大家走過這風雲詭譎的時代。
內文試閱
緒論
基本觀念與七個框架
01國際觀的基本概念
前言:國際觀的啟蒙,像是打開了對國際事件敏感度的開關。一旦具備國際觀,還學得一套分析世界局勢的架構,便能對這些事件產生自己的觀點。
什麼是國際觀?
所謂國際觀,就是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並對這些國際事件產生觀點的能力,而且還要在這些事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舉例來說,在觀察台灣的經濟成長時,要考量科技、產業、交通、軍事、天災和外交等因素所來帶的漣漪效應,將會對台灣經濟(包括個人、企業和國家的利益)產生什麼影響,而台灣需要具備哪些因應之道。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必須知道發生什麼事,以及因應於此而產生觀點的能力。
外語能力不能決定國際觀
國際觀與外語有沒有關係?一個人可能通曉多國語言,如英語、日語、法語、西班牙語,但是,這跟這個人是不是有國際觀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儘管如此,具備外語能力的確更容易接觸與了解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事情,包括其他地區的文化、思想、語言、傳說、宗教等等,進而理解他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舉例來說,在阿富汗戰爭期間,多數人都不懂當地的普什圖語,只能藉由英語或其他語言的資料嘗試多了解阿富汗。我們則是運用中文能力,在中文資料中找到一些相關的文獻,並自其中發現,阿富汗這個內陸國家的民間故事中,只出現山,從來不曾出現海洋。我們由此推知阿富汗人或大陸民族看待世界的方式。雖然具備外語能力不等於擁有國際觀,但它能夠幫助一個人更廣泛地搜集資訊,更快地發展國際觀。
國際觀不是水晶球,它是sense !
研究國際政治並不是教你觀察一顆水晶球,自其中預判未來,或預測世界將會發生什麼事。有多少人能預測到二○一六年川普會當選美國總統?有多少人能推測到二○一六年英國脫歐公投會通過?有誰能預測二○二○年會發生新冠疫情?更不要說有多少人預料到俄烏戰爭和以哈衝突的發生。國際上發生的事件往往是預料之外,包括專門研究國際政治的專家學者,也無法推測世界即將發生什麼事。
事實上,觀察國際政治是敏感度的問題,是sense 的問題。如果你具備國際觀,有一套分析世界局勢的架構,一旦有意料之外的事件發生時,便能夠較快速地理出頭緒,悟出一些因應變化的想法和策略。
二○一六年英國通過脫歐公投,接著是一段等待英國政府和國會完成脫歐程序的時期。這時,一位有國際觀的企業家會意識到,歐洲單一市場即將不再提供英國產品優惠,便會決定提前把留在英國的產業、工具和產品,暫時移送到一個歐盟國家的倉庫,比如荷蘭,繼而觀察局勢的變化,再決定下一步該怎麼走。
各國因應川普二進宮(即所謂川普2.0)所作的「防川普」(Trump proof)政策,也是一樣的道理。二○二四年美國大選,川普勝出,雖然他二○二五年一月二十日才就職,但大家都知道,川普就職後貿易戰必不可免。所以,世界各國在川普就任之前,就相互簽訂了許多兩兩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這用意是告訴美國,即使美國日後豎起關稅壁壘,阻止全球化的進程,但其他國家也可以在美國之外,建立自己的自由貿易體系。
有國際觀的人,不見得能準確預測哪件事會不會發生;但如果事情發生了,他腦海中那一套觀看世界動態的架構,可以讓他比競爭對手更快理出頭緒,推測後面可能的發展,及早作好準備。
02宏觀面的框架:大局、趨勢與外交工具
前言:世界地圖就是財富地圖,宏觀的國際框架,能幫助我們理解大局裡的衝突與大棋盤的互相影響,也能敏銳地理解國際事件,精準地判斷投資。
俗話說,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想要深入了解國際政治經濟動態,可以從七個框架切入,這七個國際觀的框架,分別是大局、趨勢、外交工具、決策過程、戰爭與和平、軼聞故事與整合思考。在這七個框架裡面,大局、趨勢和外交工具屬於宏觀面向;決策過程、戰爭與和平、軼聞故事和整合思考則是微觀面向。後文將針對這七個框架一一說明。
第一個框架:大局
(一)「局」的三個層次
什麼是「局」?簡單來說,局就是game,根據國家的實力和規模,再區分成多個層次的觀察面向(圖0-1)。國際政治如果是一盤棋局,影響整個棋局的必然是大國之間的互動,我們先聚焦於世界大國的動向,例如美國、中國、俄羅斯、歐盟等,這些國家具備政治、經濟、人口和軍事的優勢,屬於大國層次。
當然,世界上還有許多中等國家,比如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巴西、南非、印度、印尼等,這幾個中等國家在國際政治上也有一些影響力,足夠掀起一些波瀾,從而產生了第二個層次:中等國家層次。緊接著,下一個層次是小國層次,台灣就是小國家庭成員之一。基本上, 小國在國際政治中常常是被動的一方,可是,有時候小國的決策也會對大國構成影響,例如,兩岸關係,一直都是鑲嵌在美、中兩個世界強權的關係之中。台灣的前景不能光看兩岸,眼光應該放得更遠、更廣,看成美、中、台三邊關係,再思考台灣該怎麼做、如何於兩強之間生存。這就是大國和小國間的互動。
(二)世界地圖是財富地圖
在「局」裡面布滿衝突點,台海、南海、東北亞、印度洋甚至北冰洋都存在衝突點。這當中,可區分成兩個棋盤──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我們常常講,政治影響經濟、經濟影響政治,這兩個棋盤往往會互相牽引,並非各自完全獨立。美國和中國的競合,牽涉到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角力。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是地緣政治的一環,從西太平洋到印度洋包圍中國。而中國推出的「一帶一路」,則試圖建構以中國為核心的經濟秩序,透過一帶一路的經濟藍圖,在亞洲大陸尋找突破口。所以說,中、美關係,其實是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角力。
關於東南亞國家,台灣倡議的是「新南向政策」,中國談的是「海上絲綢之路」,美國提出的「印太戰略」也是瞄準東南亞,除此之外,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澳洲等國,也都有部署東南亞的計畫。大家聚焦在東南亞時,代表的不僅是政治跟軍事的因素,各國資本也流入東南亞,所以,東南亞變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交會的地區。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各國紛紛投注東南亞呢?答案是,因為東南亞國家比較「年輕」。人口年輕的國家,有低成本且具活力的勞動人口,比起台灣、中國,他們的生產力較高、成本較低;其次是,東南亞經濟仍持續發展,中產階級逐步成長,整個市場不斷擴大,世界各地的資金自然移向東南亞了。我們常說,世界地圖是財富地圖,你要了解政治,也不能忽略經濟,此二者常相互牽引。
反過來說,國際經濟崩盤也會影響不同國家的政治。二○二一年爆發的緬甸軍事政變以及後續尚未止息的國內動盪,世界各國基於人道理由,紛紛對緬甸進行經濟制裁。如果你是一位投資者,看到一個國家的政治失序造成經濟崩潰,你是否自其中看到發展的機會?如果沒有好的機會,那你該如何規劃後續的撤資行動?如果,國家危機解除,經濟制裁陸續退場,原本的戰場馬上將轉變為商場,你最好能立刻開始思考,怎麼樣在緬甸進行投資。
(三)因果關係
對一名投資者來說,若能對國際政治具有足夠的敏感度,便可以追到資金的流向,清楚接下來的投資計畫該怎麼做。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相互影響,就是開頭提到的大局互相牽引。
對局的相互牽引有概念之後,接下來就是理解因果關係。一件事情的發生,可能不只是一個原因,可能是很多的因相互交叉產生的結果。一個地區發生的事,可能影響到另一個地區,南非就是非常典型例子。過去,南非實施嚴格的種族隔離制度,白人與黑人之間的關係極度惡劣。黑人的非洲民族議會黨,得到羅馬尼亞獨裁者希奧塞古支持,與白人長期對抗。一九八九年東歐變天,羅馬尼亞共產政權垮台,白人主導的南非政府意識到局勢有變,認為此時正是跟黑人群體接觸的時機;而非洲民族議會黨則因失去後台,也正在重新摸索新的政治路線。於是,雙方具備對話的契機,從而奠定了釋放非洲民族英雄曼德拉,及解除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條件。
東歐共黨政權垮台,催化了南非黑白的和解,從歐洲到非洲的兩個連動事件,也影響到國際資金的流動:東歐共黨垮台,鐵幕一下打開,國際資金湧入東歐,在排擠效應下,非洲黑人國家想要爭取的國際投資就必須另尋來源。剛好南非這時解除種族隔離,於是大家紛紛轉向南非。這些黑人國家過去只敢私下跟南非來往,現在南非既已改革,就可以公開往來了。南非被熱烈迎回國際社會,不再孤立,可是這卻影響到南非與台灣的關係。
原本南非和台灣都被國際社會孤立,所以雙方關係非常友好密切。但現在南非重返國際社會,需要聯合國的支持,聯合國在同一時間又剛好要選出第一位非洲出身的秘書長蓋里,這讓北京有了很好對南非施壓的著力點。多方因素的影響下,南非只有跟台灣斷交了。這就是一連串連動所引起的漣漪效應。所以才有學者主張,過去習稱的「國際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應該改稱「全球政治」(global politics)才比較貼切。
(四)累積而成的sense
美國政治圈過去曾有一個笑話,是關於「外交官是專業出身,大使是政治酬庸」這句話的詮釋。那時有一位剛派駐韓國的美國大使,某天興匆匆地告訴使館人員,他現在才發現,原來世界上有兩個韓國。大使這番表現讓使館人員一陣尷尬。你看,就連外交官都如此不專業,更難強求一般人對國際政經局勢知之甚詳。
我曾經在公共電視台做政治評論節目,有一天,遇到隔壁家的老太太,她跟我說:「劉教授,看了你的節目才知道,原來巴基斯坦和巴勒斯坦是不同的國家啊!」我當時心想,在電視台做節目還不錯,能讓完全沒有國際關係概念的老人家,多認識一些基本的國際知識。
國際觀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累積,我們可以先把一幅世界地圖放到腦海中,先有基本的國際知識(至少知道世界上有兩個韓國,曉得巴基斯坦和巴勒斯坦是不同國家),再慢慢地建構觀察與分析的框架。每當看到一則國際新聞,自然就聯想到國與國的布局,及其聯動所製造出來的影響有哪些。
(五)外交新聞與國際新聞之別
外交新聞與國際新聞是不一樣的。國際新聞觸碰的範圍非常廣闊,可以涉及一國的近期發展概況、與鄰國關係如何、當前面對哪些內外部困境等等。而非局限在「總統、副總統出訪加深貴我兩國實質關係」之類的浮面報導而已。
作者資料
劉必榮 華人圈一致公認的國際關係權威。 現任東吳大學政治系與EMBA教授,政大企家班、中央大學、陽明交通大學、香港大學EMBA及台灣科技大學EMRD兼任教授,「和風談判學院」主持人。 曾任行政院顧問、外交部諮詢委員、《中國時報》總主筆、公共電視台《七點看世界》及《全球現場》評論主播、年代新聞台帶狀節目《世界年代》評論主播、大愛電視台《寰宇新聞》製作及主持人。 著有《劉必榮的國際關係課:一本掌握看世界的方法,看懂全球大局》,合著有《地緣政治Vol.1:島鏈風雲》、《地緣政治:印度新強權》、《地緣政治:東南亞利多交會》、《地緣政治:東北亞戰和走索》。 劉必榮的思路清晰,宏觀有度,具體而微,能析能論,行文綿密而立體。將國際關係娓娓道來,就像說故事般靈動,讀者宛如親臨事件現場,穿梭在充滿圖像的捲軸上,一眼綜覽動態大局棋盤。
基本資料
作者:劉必榮
出版社:明白文化
書系:Horizon 視野
出版日期:2025-04-30
ISBN:9786269932979
城邦書號:A6090018
規格:平裝 / 單色 / 27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