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甲骨文裡的動物和牠們的產地
◎清大熱門通識課精華集結
◎台大科教中心「甲骨文與金文」專欄延伸
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記載了很多古代生活的資訊。但你知道嗎?古代有許多野生動物也都記錄在甲骨文裡。從甲骨文的字形,我們可以和現存的動物相對比,比如大象的長鼻、老虎的橫紋,都呈現在三千多年前的龜甲、獸骨上頭。當然也記載了已經滅絕或從中土消失的動物,供後人想像。
本書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考古學博士。在國立清華大學開設極受學生歡迎的甲骨文通識課,他結合了最新考古挖掘資料與甲骨學,從甲骨文字的造字初義,帶領學生穿越到古代世界一窺那些在中國已滅絕或瀕危的動物。從狐狸、彌猴、黑熊,到神話動物龍與鳳以及名叫「虹」的怪物,讓我們一起從野生動物到想像生物,見證這個令人好奇且興奮的古代世界吧!
*大象與人是夥伴還是競爭對手?
我們經常使用的「為」這個字,其實和大象有關係。「為」的甲骨文字形是「一隻手牽著象鼻」,表示人在「馴象」,讓大象替人工作,引申為「有所作『為』」的意思。今日亞洲象是瀕危物種,只分布於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南亞一帶。但其實在上古中國許多地方可能都有大象棲息,自古就跟人生活緊密,也因此當人類活動範圍擴大,大象就可能因棲地受破壞而被迫遷徙。
*馬來貘不是來自馬來半島?
除了受人類的活動影響,古代不少動物都因氣候變遷而滅絕或移居。比如名字很「外來種」的馬來貘曾活躍於中國大地。甲骨文中有個「貘」字,形狀是以略長而彎曲、下垂的鼻子為特色,跟今日貘的外貌相符,卻在古文獻中被認為是大貓熊,這可能跟牠黑白相間的毛色有關。其實,「貘」自古有之,從古代的貘型器皿就可看見今日馬來貘的樣子,而且在漢代早已是民間人士可以養的寵物了,直到唐代都活躍於中原。
*龍與鳳是想像還是真實存在?
「龍」「鳳」是華人社會最具象徵性的神話動物。不過,「龍」最初是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生物呢?商代晚期金文與甲骨文字裡的龍又隱藏著什麼訊息呢?其實我們現在所見的「龍」形象,是到了宋元時期才逐漸定型的。那麼最早的龍究竟又是什麼?其實「龍」很可能是起源於商代對「蟒」的崇拜,當時華北仍是暖濕適合「蟒」生活的環境。《左傳》中獻給夏王的「龍料理」應該就是「蟒料理」,因為「蟒」的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吃起來像雞肉,也可以當作中藥材。至於百鳥之王「鳳」,可從甲骨文字裡頭上與尾巴的羽毛特徵,判斷是在中國瀕危的綠孔雀。
目錄
作者序
一、甲骨文與中國文字的起源
二、甲骨文字的特點
三、用毛筆寫甲骨文?
四、占卜與甲骨卜辭的刻寫
五、為何愛用龜甲占卜?認識古代中國的「龜」使者
六、商周時期的人如何補「魚」?
七、古文字裡的各種鳥
八、幾乎消失的大象
九、滅絕的犀牛與聖水牛
十、古人豢養的寵物「貘」
十一、華南虎與華北豹
十二、名實不符、爭議不斷的「狐」、「狼」、「貍」與「貓」
十三、獼猴不叫猴,熊也不稱熊
十四、甲骨文裡的揚子鱷
十五、月亮裡的兔子原來不是小白兔!
十六、爭天下為何叫「逐『鹿』中原」?
十七、當山羊作為一種獨角神獸
十八、龍是真實存在的嗎?談「龍」的起源
十九、鳳凰為何成為祥瑞的象徵
二十、彩虹的「虹」竟然是一種商代的怪物
附錄
後記
圖片來源
作者資料
江柏毅
澳洲國立大學考古學博士,碩士階段起接受國際知名考古學者彼得・貝爾伍德(Peter Bellwood)教授指導,從事雲南滇池地區石寨山文化戰國至漢代時期之社會變遷研究,博士論文研究探討四川成都平原地區,包括三星堆文化在內的史前手工業生產模式發展。返國後曾於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從事博士後,透過科學分析探討史前台灣西南地區陶器工藝技術的演變與可能來自中國東南沿海的技術傳播。主要研究興趣為古代中國考古和商周古文字。 目前於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聯合大學、致理科技大學及逢甲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開設通識課程,從事科普教育推廣。並於國立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發表「甲骨文與金文」專欄,嘗試從考古學出發,結合甲骨學和文獻材料來介紹古文字的由來,以及背後所蘊含的古代中國文化。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