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從兒童文學出發,跨越時代理解孩子,認識自己
📖兒童文學研究與情感史的必讀之作
📖耶魯大學德國歷史系、柏林自由大學名譽教授佛瑞維特主編
📖重量級人文社科跨領域比較分析典範作品
📖前版書名:《情感學習》
你是否曾忘了小時候讀過的小說情節,卻依然對某些閱讀時的情緒與感受記憶猶新?那些感覺,可能深深影響你日後如何理解「悲傷」、「恐懼」、「快樂」、「愛」或「痛」這些情緒與情感。童書與兒童文學,為我們尚未經歷、還不明白的世界,提供了經驗的舞台。我們在大人打造的書本中,透過閱讀與故事,認識我們的感覺,甚至主動產生新的詮釋。
以經典兒童文學為橋樑
本書主要由十二篇章節組成,每章標題以小說人物為開頭,探討單一具體的情緒與情感。我們將看見這些來自19至20世紀的德、美、英、荷、法、義、挪、俄、瑞典、瑞士、印度,共一百多本暢銷兒童文學與三十本教養手冊,如何傳遞情感的意義,引導兒童學習情緒。這些情感,在跨時代與文化中,有各自的詮釋,兒童在閱讀時也會產生自己的模仿與理解。像是在《彼得潘》裡看見親子之情,在《蒼蠅王》中學到「羞恥」、「痛苦」與「同理心」,在《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中懂得何謂「分離焦慮」;或是曾經被鄙視的「膽小」,在《綠野仙蹤》裡有了新的詮釋,獅子成為第一個膽小男孩的榜樣。
兒童研究的黃金年代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是人們對兒童情感的討論,最蓬勃發展的黃金歲月。早期學界的討論將兒童當作實驗的觀察研究對象,當時許多兒童文學的創作也會參照這些關於童年、育兒的教育和心理學知識來創作;同時間,大量的教養手冊和指南文學也都在爭先恐後告訴家長該如何養育孩子,引導他們的情感。到了20世紀關心的重點來到親子關係的互動,孩子和家長都是在變動中學習。然而,不管研究如何轉向,這一百多年來,人類開始將兒童視為獨立於大人的個體,有自己的情感,能夠教育和引導,逐漸往社會期待的「健全合適」人格發展。
從人類心智到情感教育
本書認為情緒、情感是由文化塑造,與我們身處的社會環境、政治經濟相互影響。透過豐富的歷史研究,旁徵博引文本分析、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與社會學等知識,從「兒童」出發,我們可以看見不只教養與教育的跨時代進展,也可以認識我們對人類情緒、情感與心智的想像。近幾年,面對許多來自心理困境、同儕互動的社會問題時,情感教育成為了大家急於了解、著力的地方,或許可以從19世紀以來,人類共同為這些教育和教養問題的煩惱與思辨中,理解今日的兒童,這同時是在理解自己。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吳玫瑛╱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特聘教授
杜明城╱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林文寶╱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張子樟╱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前所長
楊茂秀╱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葛容均╱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
賴嘉綾╱作家、繪本評論家
藍劍虹╱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學習情感嗎?》是部值得推薦與高度重視的用書,不僅對兒童文學研究者而言是部彌足珍貴的文獻,但凡關切兒童情緒表現以及兒童文學閱讀的教師、父母或一般大眾,本書皆能提供裨益良多的情緒知識和藉由文學閱讀培養情緒感受力的參考價值。
——葛容均╱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情感史為近年來歷史學最受注目的研究課題,台灣至今尚未有任何相關成果的引進,很高興貓頭鷹翻譯了2014年烏特.佛瑞維特(Ute Frevert)主編的《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學習情感嗎?》。本書為牛津大學出版社「情感史叢書」中的一冊,透過柏林馬普人類發展所情感史中心研究成果結集的十二篇文章,以1700-2000這三百年,特別是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晚期西方的兒童文學與教養手冊兩種主要文類為研究對象,探討兒童情感的變化。閱讀此書,我們不只是看到了近代兒童的社會生活史,也瞭解了近代社會的情感史、閱讀史及教育史。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
😊國際好評
本書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它將小說融進各種脈絡當中,以豐富的歷史研究來討論這些情緒……美國、英國、荷蘭、法國、義大利、挪威、俄國、瑞典與瑞士的文本均有所討論……本書在跨時間與空間的比較分析上堪稱典範。——伊莉莎白.布倫,迪肯大學高級講師、澳大利亞兒童文學研究協會副會長
作者群謹慎地強調「學習」是複雜的過程,兒童與青少年在學習與調適情緒技能上扮演著積極主動的角色。這也意味著所有的虛構性作品都有許多潛在的情感詮釋方式……這部作品結構嚴謹、論證充分,對兒童文學或情緒學習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毫無疑問是部珍寶,對研究情緒歷史與童年的學生與學者來說更是如此。——卡倫.瓦爾加達,哥本哈根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本書結構十分嚴謹:由十二篇章節支撐其論點,每章標題以小說人物為起頭,探討單一具體的情緒,例如〈狄肯的信任〉與〈海蒂的思鄉病〉……其研究方法囊括了童年史、人類學、閱讀與學習理論、教養書籍、行為主義與接收理論。——瓦萊麗.山德斯,赫爾大學藝文教育學系主任
這是一本嚴謹的協同研究著作之典範……要在這有限的篇幅裡對每篇文章進行它們各自應得的評論簡直是不可能的事……這本書為情緒史新興的子領域奠定迷人的研究方向。——托馬斯.多德曼,波士頓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
令人相當欽佩的共同書寫歷史方式……這本書為今後的研究提出一些很重要的問題,透過童年時期的情感體驗,作者、出版商與讀者影響的不只是情緒的變化,也影響著各世代特定的社會與政治變遷。——希安.普利,任教於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歷史系
目錄
導讀 從《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學習情感嗎?》到讀者反映的需求
譯序 閱讀書籍,閱讀情緒
作者名單
序言
導論
第一章 蓋斯凱爾夫人的焦慮
第二章 狄肯的信任
第三章 阿斯嘉禮的虔誠
第四章 拉爾夫的同情心
第五章 杜立德醫生的同理心
第六章 溫蒂的愛
第七章 小豬的羞恥
第八章 勒布拉克的痛
第九章 吉姆.波坦的恐懼
第十章 伊凡的勇敢
第十一章 海蒂的思鄉病
第十二章 英格麗的無聊
結語 翻譯書籍,翻譯情緒
延伸內容
從《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學習情感嗎?》到讀者反映的需求
◎文/葛容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學習情感嗎?》是本難得一見、探究兒童情緒與兒童文學閱讀二者間密不可分之關係的論文集。綜觀相關兒童文學的論文集與專書,若非兒童文學發展史,便是依據文類劃分或是聚焦於特定作家作品的研討。即使是論及兒童文學中重要主題的篇章,也鮮少像《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學習情感嗎?》能夠全然專注於兒童情緒與兒童文學閱讀的關係,遑論該書跳脫多以英語體系兒童文學為主要探究對象的跨文化維度,以及涵蓋指南文學包括教養手冊之重要性的層面。也因此,再加上現當代對於情緒管理及其行為表現的矚目,《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學習情感嗎?》是部值得推薦與高度重視的用書,不僅對兒童文學研究者而言是部彌足珍貴的文獻,但凡關切兒童情緒表現以及兒童文學閱讀的教師、父母或一般大眾,本書皆能提供裨益良多的情緒知識和藉由文學閱讀培養情緒感受力的參考價值。
作為教師,我相當重視學生的「讀者反映」,以筆者自身教學經驗看來,學生作為讀者多會以作品的角色刻劃及情節編排來判定作品的「好看與否」。一部作品的好看與否或造就或挫敗「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除情節編排外,學生作為讀者會格外重視作品內角色的情感展現,又或者可以說是角色的「內心戲」,情緒張力強或者能夠提供情感連結與感受認同的作品甚至能為學生讀者帶來療癒的功效,從王爾德童話〈自私的巨人〉、路易斯.薩奇爾的《翻牌人》到美籍阿富汗裔卡勒德.胡賽尼所著《追風箏的孩子》等,皆有學員分享這些作品所帶給他們的感動與撼動。書不用多,我們一生中,真正能打動、帶給我們情感震撼或畢生難忘的作品也就是特定幾部,而這樣的作品泰半與深刻的情感或情緒體驗有關。我曾遇過年幼時初遇《野獸國》卻飽受驚嚇但直到大學期間都持續偏愛這部繪本的學生,也聽聞過自小到大會反覆閱讀傑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白牙》和吉卜林的《叢林之書》都不感厭煩的年輕讀者。
兒童文學或兒童讀物不見得會供給不容置疑的樂趣或舒適的愉悅/娛樂感,這點可謂有待進一步檢視的迷思。從一方面觀之,兒童文學的發展或許真的轉向了―早自中世紀末英國第一位出版商威廉.卡克斯頓(William Caxton)、十八世紀約翰.紐伯瑞(John Newbery)加上十九世紀至現當代不同作家的嘗試與貢獻,幾世紀流變下來的兒童讀物確實見證了趣味感和想像力的提昇(其中包括兒童角色的立體感與多樣性,以及從愛懼到忿恨等的情緒表現),強烈的宗教意旨及道德訓誡包含早期的禮儀書等在今日被看作八股,甚至是對兒童教育的控制或變相壓迫。然而,從另一方面檢視,即使置於跨文化的脈絡之下,普遍的兒童讀物自古至今從未全然脫離或多或少的教育性以及為求社會化的情感陶塑,此二者是兒童文學或兒童讀物的特殊體質與共性。古希臘羅馬、天主教執掌的中世紀,甚至清教徒的兒童教育與讀物,同本書第三章所介紹印度–波斯改革運動中所強調培養的愛國情操與虔敬之心有著跨世紀跨文化的相似之處。
雖然針對兒童的情感教育及情緒社會化的陶塑並非十九世紀末至現當代特有的新興現象,也固然本書看似一部兒童文學斷代史(一八七○~一九七○),並著眼於此時期間兒童文學中的多種情感展現以及藉由文學閱讀所能促及或更加深入了解的兒童情緒社會化歷程,這部論文集著實提供了攸關兒童情感教育,甚至兒童福利、權利法案和權力關係的重要變革資訊。例如,本書第五章「杜立德醫生的同理心」是篇會讓人印象深刻的論文。作者藉由杜立德醫生與動物間相處的故事開場,隨後提出動物故事的四種模式並論及兒童與動物的關係,友愛動物被視為一種兒童應具備或培養的情感美德。於此同時,作者告知自十九世紀開始歐洲即有抗議虐待動物的聲浪,保護動物協會因而紛紛成立,作者甚至陳述保護動物與保護兒童的社會運動幾乎並行發生,到了二十世紀不少教養手冊鼓勵孩童飼養動物以學習動物感受,藉此增進兒童的同理情操。
上述論文並非《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學習情感嗎?》中唯一採用、重視指南文學含教養手冊,並將其加入兒童文學閱讀研討範圍的篇章,而這正是我個人最欣賞這本專書之處。在國內外討論兒童文學閱讀的場合與學術發表中,我們鮮少將指南文學納入考量。事實上,指南文學與教養手冊一直存在於東西方人類社會之中,它們不僅反映市場/讀者需求,更直指人類社會於特定時期所流行的話題或注目的焦點。從《焦慮的意義》、《被討厭的勇氣》、《情緒之書:156種情緒考古學,探索人類情感的本質、歷史、演化與表現方式》、《情緒勒索》,到《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莫名恐慌、容易焦躁、缺乏自信?一本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在看的書!》、《英雄之書:觸動日本成千上萬年輕人,改變自我的人生開創法則》……,這些存在於「純文學」領域之外相關情緒智慧、情緒管理、情緒治療的當代書籍五花八門,琳瑯滿目的同時,不免教人怵目驚心!原來我們處在急需照料情緒與感受的時代,成人兒童皆然,讀者更有如此這般關於情緒與感受處理的閱讀索求。
兒童文學隨之已呈現轉向的趨勢,誠如《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學習情感嗎?》所研討的一般。本文第二段提及,學生讀者亦看向作品所展現的情緒刻劃深度和情感影響力作為「好看與否」的指標。然而,因人類社會(化)需求及文化體驗的變遷,如今或不久的未來,「好看的」兒童文學恐怕不再是諸如《金銀島》、《哈比人》、《波特萊爾大遇險》或《湯姆的午夜花園》,甚至《長襪皮皮》與《波麗安娜》(Pollyanna)也會顯得太過愉悅或刻意造就而成的樂觀,更別提《木偶奇遇記》或《騎鵝歷險記》會因為冗長而顯得累贅被擱置一旁,以刪節版或動畫來取代完整的文本閱讀。我恐怕當今「好看的」兒童文學多是帶著生命的傷口登場,而讀者與觀眾索求的恐是目睹或見證創傷的療癒歷程及成效。「療癒風」從兒少小說席捲至繪本等文類,更別提上述所言之文學領域之外的情緒用書。
倘若當真如此,閱讀兒童文學以學習如何感受將是趟猶如《在我墳上起舞》、《少年Pi的奇幻漂流》、《我是大衛》(I am David)抑或是《畫怪物的男孩》的情感歷程。倘若如此,《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學習情感嗎?》將是結合兒童情緒與兒童閱讀的重要指南,這本論文集既成就了關鍵性的學術研討,也會是大眾延伸思考文學閱讀所能提供的情感探索與感知教育的起點站。
作者資料
烏特.佛瑞維特 Ute Frevert
本書主編。 柏林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所長以及馬普學會的科學委員。她曾於二〇〇三年至二〇〇七年任職過耶魯大學德國歷史教授,在此之前曾任教於康斯坦茨大學、比勒費爾德大學以及柏林自由大學歷史系。她的研究領域包括現代社會與文化史、情緒史、性別史與政治史。最著名的一些作品考察了現代德國婦女與兩性關係史(如:《德國婦女運動史》,五南出版)、十九世紀的社會醫療政治史,以及徵兵制從一八一四年起到今日所造成的影響。佛瑞維特不僅是柏林自由大學名譽教授,同時也是數個科學顧問委員會的成員。一九九八年曾獲得極具聲望的萊布尼茲獎。柏林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情緒史中心
本書由情緒史中心研究人員協作之作品。本研究中心假設人類的情緒與感覺是由文化形塑,並且需要在各自的社會脈絡中學習和獲取。其關注範圍涵蓋十八~二十世紀的歐美亞社會,觀察在這些社會中人如何發展建構他們的情緒規則、語彙、範本。研究群由歷史學家與心理學家、教育專家組成,並於過程中加入人類學、社會學等各領域中研究文學藝術的學者一同進行。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