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偽善賊:北一喜多捕物帖三
-
記憶書店浮光堂【暢銷250萬冊「文學少女系列」作者,讓人再次心動的療癒之作】
-
天才雷普利【雷普利系列01】(限量附贈海史密斯逝世30週年紀念版「作者親繪酷貓」書籤):犯罪小說史上最令人不安的經典
-
驅邪【首刷礦山小鎮觀光指南袋,內附六大怪談海報:第七怪談是什麼?】
-
詭屋 2:11張平面圖
-
火車怪客【限量附贈作者親繪「伴讀貓咪」精美藏書票】(海史密斯逝世30週年紀念版):「交換殺人」的開創之作,心理驚悚的永恆經典!
-
別江(何偉作品集06,2025年最新作品)
-
大家都喜歡恐怖故事(首刷限定附贈恐怖故事借書卡)
-
謎團的香氣從麵包店飄散而出
-
我心中的陌生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凝望市井人物的家族巨著)
內容簡介
本書從後殖民文化翻譯理論與歷史研究的脈絡,重新思考台灣在異民族與異文化接觸、在地文化與帝國主體的建構、殖民現代性生成中的特殊性質,進而延伸到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可能性。
近年來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研究已成為熱門主題,日漸受到國內外學界重視。本書作者做為新晉的年輕研究者,有別於目前的一般研究角度,透過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人與日本人書寫的小說,討論台灣殖民現代性形構過程的多重與矛盾性質。除了文學相關理論與研究之外,並援引殖民地台灣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人類學、帝國研究等相關領域的資料與既有成果,以呈現殖民地台灣論述場域的整體面貌,進行跨領域的對話。這些日文與漢文小說做為殖民地統治下的文化產物,以混雜的內容、形式與主體位置,顯示出台灣多重複雜的現代性形構過程。
本書試圖將殖民地台灣的小說文本,視為現代物質、文學語言、前殖民與殖民文化互相交涉的場域,以探討在不同空間、人種、語言及認同的衝擊混合下產生的台灣「殖民現代性」之重層性與多義性。
具體而言,分別透過台灣現代小說的誕生、鐵路的文學再現、帝國下的雙向空間移動、在地口傳與喪葬習俗的小說書寫等主題,探討台灣的殖民現代性如何做為文學形式、物質、跨國移動、在地口傳與民俗實踐的文字化等歷史過程,透過多重的移植與翻譯,生產出具有「間隙」性質的主體位置;而台灣人與日本人知識分子分別以何種方式跨越日本/中國、世界/台灣、聲音/文字、旅行/居住、知識分子/庶民、情感/社會形式、國族/帝國等既有二元對立,進行種種文化再現與翻譯的實踐,生產出多重混雜的殖民地主體與殖民現代性。
作者資料
朱惠足
1973年生於台東,日本名古屋大學社會資訊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為台灣、沖繩、滿洲國的殖民與後殖民文學。 著有“Fictionalizing Indigenous Mourning: Taiwanese Funerals Under Japanese Imperialization”、〈帝國下的漢人家族再現——滿洲國與殖民地台灣〉、〈做為交界場域的「現代性」——往返於沖繩八重山諸島與殖民地台灣之間〉等文。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