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心經超圖解:看圖就懂,史上最強般若智慧解析
-
多巴胺國度:在縱慾年代找到身心平衡
-
竹林姊妹:從中國到美國,雙胞胎拐賣、收養、離散的真實故事【作者印刷簽名扉頁版】
-
香料(地中海史權威羅傑.克勞利歷史新作):以摩鹿加群島為中心,見證十六世紀形塑現代世界的權力地圖
-
深夜裡的哲學家:為什麼好人總會受苦?人生有意義嗎?讓蘇格拉底、笛卡兒、尼采等70位大思想家回答45則令人深夜睡不著的大哉問
-
一分鐘秒懂漫畫易經:洞悉窮通順逆,通曉世事人情。原來易經這麼懂中國生存哲學,難怪南懷瑾、曾任強、季羨林這些大師都讀易經!
-
長女病:我們不是天生愛扛責任,台灣跨世代女兒的故事
-
她物誌:100件微妙日常物件裡不為人知的女性史
-
解碼《坎特伯里故事集》:從朝聖之旅開啟的中世紀八點檔
-
神經科醫師的名畫探案:美學×醫學×歷史的疾病探案之旅!偵探醫師解剖東西藝術珍品,自人物的表情、肢體、動作與感官線索,拆解神經疾病密碼
內容簡介
什麼樣的音樂書可以得到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兼副刊組主任楊澤、聯合報副刊組主任陳義芝、自由時報影藝中心副主任藍祖蔚、台灣日報副總編輯兼副刊主任路寒袖、蘋果日報總編輯陳裕鑫、新新聞週報社長王健壯、新新聞週報總編楊照、聯合晚報總主筆蔡詩萍、破週報總編輯黃孫權的共同推薦?
什麼樣的音樂書,可以得到文化評論者南方朔、影像藝術家張照堂等數十位藝文界人士的聯合背書?
就是這本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生張鐵志撰寫的《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Sounds and Fury: Can Rock & Roll Change the World?)
張鐵志稱自己是左手搞政治研究/社會批判、右手書寫音樂文字/文化觀察。《聲音與憤怒》正是這樣一本融合政治研究、社會批判、音樂文化觀察的書。
走過鮑布狄倫(Bob Dylan)抗議歌曲時代的人,知道六○年代不僅是民謠搖滾樂向政治嗆聲的時代,也是爭取民權、反戰、提倡嬉皮烏托邦理想的時代,更是音樂社會學者Robert Flacks所謂的「青年反叛文化」誕生的年代。從此,搖滾樂與政治展開漫長的糾纏鬥爭。
從六○年代以降,無論流行音樂是披著龐克、新浪漫、新左派、後龐克、後搖滾、電音、嘻哈的面貌呈現在聽者面前,它的商品本質總是無法完全扼殺它反對體制的熱血衝動。因此我們看到了英國歌手聲援碼頭工人,看到了瓊拜茲(Joan Baez)的身影穿梭在後冷戰時代的戰火地,看到MTV音樂台結合歌手鼓勵年輕人勇敢地站出來投票,看到了電音瑞舞客用力衝撞布萊爾的第三條路,看到了酷玩樂隊(Coldplay)與討伐體制(Rage Against the Machine)在反全球化抗爭中標舉反血汗工廠與追求公平貿易的呼籲,也看到了U2的波諾(Bono)與各國政要坐下來談「勾銷第三世界國家外債」。
搖滾樂能夠改變世界嗎?這是本書的疑問與探索。透過搖滾樂歷史的爬梳,作者認為搖滾樂的確可能,也只能改變個人的信念與價值。而這也正是許多社會變遷的基礎。是無數人的價值變遷構成了社會的進展。
《聲音與憤怒》是台灣第一本全面探討搖滾樂與政治鬥爭的書,作者拒絕文化研究式的理論分析,而是呈現許多精彩而動人的故事,卻又將這些故事與事件放在一個完整的歷史視野架構下檢視。
更難能可貴的是,針對九○年代之後的搖滾樂政治運動,連西方的文獻都十分匱乏,作者卻能以廣泛的音樂新聞閱讀,勾勒出搖滾樂在全球化抗爭的角色與地位。書中對於世紀末的反全球化、反戰等各種議題和行動都有中文媒體界少見的完整分析,加上作者個人政治經濟學的專業背景,更強化討論的深度。另外,書中對於英美政治人物如何利用流行文化來吸引選票,也對台灣近來膚淺的政治文化提供許多啟示。這個對本土現實的觀照,也流露在本書各個角落,拉近了和台灣讀者的距離。
對不熟悉這些搖滾樂社會面的樂迷來說,這些故事可以讓他們看到他們熟悉的樂手如何實踐他們的社會關懷,企圖改變世界。對於已經瞭解這些情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觀點則深化了音樂與社會實踐的進一步對話。
作者資料
張鐵志
以追求社會進步為人生志業。進大學時曾掙扎於要作文藝青年還是革命的學運青年。結果選擇了後者,但最終發現這本書可以是兩者的結晶。曾經歷以下戰鬥位置來進行社會改革游擊戰:媒體記者、MTV電視台「音樂百年記事」撰稿人、公視記錄片「人民的聲音」研究撰稿,參與勞工陣線「勞工搖籃曲」及台灣人權促進會「美麗之島人之島」音樂專輯策劃,以及其他政治、學術工作。並企圖以左手進行政治研究/社會批判、右手書寫音樂文字/文化觀察。現於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接下來的寫作計畫是書寫紐約的音樂、文化藝術與基進主義,以及台灣社會改革的政治經濟分析。 聯絡方式:ironc@hotmail.com鐵志的音樂新聞台: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iron1210/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