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7
放入購物車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獨家預購優惠】希望:教宗方濟各親筆自傳
-
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多想一點,發現更有深度的自己
-
水泥工阿鴻親授30年實戰工法學:基礎放樣、排水設定到進階泥作,完整解析步驟流程,監工、施工不出錯!
-
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
-
從考古看甲骨:文字裡的古代中國(野生動物篇)
-
記憶台灣1:從生活文化、教育信仰,看見台灣多元視角的每一幕
-
幽靈帝國拜占庭(二版):從羅馬到伊斯坦堡,一窺文明的衝擊、帝國的陷落、基督教的興起、詭譎的權勢之爭……
-
記憶台灣2:從國族政治、人文地景,見證成就台灣歷史的每一步
-
印度末代帝國:1857年德里戰役揭開蒙兀兒王朝的覆滅
-
測試:死後生命的世界與終極驗證(法國長銷30萬冊靈性經典)
內容簡介
「同化於文明」、「同化於民族」
日治時期結束之後,殖民仍給臺灣人和臺灣社會帶來重大的影響
為了扎扎實實地轉換為「臺灣人」,我們必須不斷地冷靜省思這一段「同化」教育的歷史意義。
本書主要是透過日治時期「同化」教育的分析——有關近代化論述和實際政策內容,以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繼而去探討近代臺灣人認同意識之內涵、特質及意義。
由於掣肘於「國體論」這個近代日本的政治文化,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中含有相當程度的近代性,以及日本獨特的精神文化。而根據「國體論」,臺灣人取得平等待遇的條件取決於「同化」教育的程度。因此為了爭取平等待遇,臺灣人以選擇性、自律性的態度積極去接受「同化」中的近代化,應該不是妥協而是一種「以接受作為抵抗」的抵殖民。因為如此對應「同化」的方式,必然會壓縮到殖民差別統治的正當性,或動搖到「國體論」。
跳脫出「漢賊不兩立」的傳統抵抗觀,我們發現臺灣人在日治時期不斷圍繞著近代文明這個議題,與統治者之間產生賦與、接受、希求、拒絕、自立、抑止的複雜互動。在這個互動過程中,統治者被迫不斷的調整其「同化」政策並大量普及教育機構。而在「以接受作為抵抗」的歷程中,臺灣人以機巧的抵抗方式達成了近代化。
不過臺灣人利用「同化」教育強烈追求近代文明的態度,相對的淡化了其保存或強調傳統文化的意願和形象。而透過如此的抵殖民過程和經驗,所形構出的漢民族共同體「想像」,成為戰後臺灣人認同意識的特質與基礎。
作者資料
陳培豐
臺灣臺北市人。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語日本文化碩士、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同化」的同床異夢》、《想像和界限》、《歌唱臺灣》。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