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我是誰?我在哪?「我」根本不存在──東方哲學奇才聯盟,帶你看穿人生bug
-
1分鐘圖解孫子兵法:拿破崙、曹操、李世民、麥克阿瑟、武田信玄、稻盛和夫都推崇,翻譯逾30國語言,千年兵法智慧,輕鬆掌握領導與應變之道!
-
1分鐘圖解三十六計:孫武、諸葛亮、曹操都在用,拿破崙、比爾蓋茲都在讀,看透人性,輕鬆掌握商場、職場與生活智慧,人人都能靈活運用的生存計謀!
-
室內空間計畫學【全新增訂版】:入門╱進階 最重要概念建立必備寶典,室內設計立體動線邏輯與實作力完全激發
-
如何蓋一座大教堂?:學習工程師「解決問題的思維」!從重大歷史工程到日常小物,一窺創新與發明背後的故事
-
律師帶你看校園大小事: 老師和家長必知的44個霸凌防制和性平觀念指南
-
圖解易經:讀懂《易經》的第一本書,全譯插圖暢銷版
-
罪、罪犯與他們的產地:第一本最接近台灣民情與文化的犯罪心理全解析,原來「罪」與「犯罪」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
茶杯與顱器:禪密相逢時
-
彩虹丹青:融合見地與修持的成就口訣
內容簡介
由香港中文大學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籌劃的學刊《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的面世,標誌著現象學運動在漢語學術圈的多元發展。眾所週知,現象學運動的旋風於二十世紀初在德國捲起之後,很快就在東亞著陸,先是日本,繼而韓國。我們現在也知道,早於1930年代開始,已有中國學者研讀胡塞爾的著作。 其後數十年間,亦不斷有學者分別在大陸、台灣及香港講授、評介和翻譯胡塞爾、海德格、沙特等經典現象學哲學家的思想和著述。然而,現象學作為一個自覺的學術運動在中國人的土地上生根,恐怕要到1995年《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一輯的出版。《評論》是1994年10月在南京舉行的「第一屆中國現象學研討會」的成果。受到中國內地現象學學者開創精神的鼓舞,並且在歐美現象學前輩學者的支持下,香港的現象學研究同寅於1996年在中文大學舉辦了該地有史以來第一次國際現象學學術會議, 並於其後數年間再接再厲舉辦了《現象學與人文科學學術研討會》(1998) 、《時間、空間與文化──現象學國際研討會》(2000), 以及與內地現象學同寅於北京合辦了《現象學與中國文化:胡塞爾《邏輯研究》發表一百周年國際會議》(2001)。這幾次研討會催生了在2002年成立的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以及讀者面前這份學刊。
作者資料
張燦輝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及研究院畢業,徳國佛萊堡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及前系主任、中大通識教育前主任。現於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現象學、愛情哲學、死亡及年老哲學、烏托邦思想。著有《海徳格與胡塞爾現象學》、《悟死共生》、《存在之思》、《為人之學》、《生死愛欲,上,下篇》、《異域》、《我城存歿》、《山城滄桑》以及《Existential Questions》等專著。有關攝相出版有:《Kairos: Phenomenology and Photography》、《Earthscape》、《Proximity and Distance》。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