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4超級感恩月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政治
巴勒斯坦之殤:對抗帝國主義的百年反殖民戰爭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馬可孛羅25週年感謝季72折起!
  • 人生煩惱聊天室,忘憂134折起!
  • 讀書花園選書~任選2本,訂單現折30元!
  • 耳邊說書79折,兩本75折!再享全館滿額折

內容簡介

愛德華.薩依德之後,巴以衝突最重要的研究者 國際權威期刊《巴勒斯坦研究期刊》主編哈利迪 台灣目前所見,最全面且深入探討以巴衝突的專門著作 綿延一百年的戰火,何時才會終結? 暨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包修平 專文導讀 《遠見雜誌》資深主編兼國際組召集人︱簡嘉宏、《阿拉伯人五百年史》作者︱尤金.羅根、《失敗的國家》作者︱諾姆.喬姆斯基、《大國政治的悲劇》作者︱約翰.米爾斯海默、《文化的位置》作者︱霍米.巴巴、《伊斯蘭國》作者︱派崔克.柯伯恩 一致推薦 包修平:「作者哈利迪專注此項議題長達五十年之久,可說是巴勒斯坦研究的先驅,《巴勒斯坦之殤》可謂經典著作。」 簡嘉宏:「本書描繪了巴勒斯坦民族過去一百年來因外來殖民所造成的離散及衝突,言簡意賅的血淚字句涵蓋厚重史料。」 尤金.羅根:「本書將傑出的學術研究成果與豐富的戰爭和外交第一手經驗相結合。」 諾姆.喬姆斯基:「本書是第一部在深入了解巴勒斯坦人奮鬥的基礎上,探討他們所面臨的戰爭的作品。」 約翰.米爾斯海默:「對於愈來愈多有興趣了解巴以衝突真正根源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書。」 霍米.巴巴:「細緻描述巴勒斯坦歷史,為研究全球範圍內的定居者殖民主義提供了一個出色的框架。」 【書籍介紹】 巴勒斯坦-以色列衝突是一場已持續長達百年以上的衝突。自十九世紀末開始,許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開始返回巴勒斯坦,希望能重建已經滅亡將近兩千年的猶太國家。但問題是在這段時間裡,巴勒斯坦人也在這裡居住了上千年,誰是新住民?誰是舊住民?誰有權宣稱擁有這塊土地的主權,就成了一切爭議的源頭。 本書作者哈利迪是愛德華.薩依德之後,巴以衝突最重要的研究者,也是國際權威期刊《巴勒斯坦研究學刊》的主編。不同過往描述巴以衝突的作品,本書有四大特色。 首先,哈利迪提出以「殖民戰爭」的角度審視巴以衝突,認為以色列早從十九世紀末出現猶太復國主義,二十世紀英美大國全力支持以色列立國,顯示以色列及其盟友有意識地向巴勒斯坦人發動殖民戰爭,意圖奪取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要在巴勒斯坦建立國家。 第二,本書以年代先後描述巴以衝突的百年歷史,利用六起重要的國際事件,包括貝爾福宣言、聯合國第一八一號決議、六日戰爭、黎巴嫩戰爭、奧斯陸協議、大衛營峰會,一步步勾勒出歷史的原貌。 第三,本書除了是部巴勒斯坦人的歷史,也融入了作者個人的生命史、整個哈利迪家族的家族史。哈利迪家族的成員就是這百年歷史的見證者。 最後,本書不強調巴勒斯坦人的「悲情色彩」,除了會抨擊以色列及其盟友的不公正作為,也不忘針貶巴勒斯坦領導層的失誤與無能。希望透過重新審視這段歷史,能為至今仍無法解決的歷史難題提供一個有啟發的新視角。 【國際書評】 哈利迪在本書中,描繪了巴勒斯坦民族過去一百年來因外來殖民所造成的離散及衝突,言簡意賅的血淚字句涵蓋厚重史料,更讓吾人反思,國際強權所擘劃的「土地換和平」,是否真能為約旦河西岸帶來春天?——《遠見雜誌》資深主編兼國際組召集人簡嘉宏 縝密又清晰……哈利迪繼承了愛德華.薩依德衣缽的知識分子,寫了一本有關以巴問題的最偉大作品。——《金融時報》 對於那些想要了解以巴衝突的來龍去脈又想要保持思想開放的人來說,一定別錯過這本書。這本書是高水準學術研究和親身經驗的非凡結合,儘管它帶有明顯的巴勒斯坦人觀點,但仍是公正的,而且極具可讀性。美國人和以色列的讀者尤其應該閱讀這本書,也包括那些更年輕、更傾向自由的人們,在這個地區有兩個理應存在的國家,它們的命運現在必須要交在它們的手中。請不要讓這種情況再持續一百年了。——博納德.波特(Bernard Porter),《雅各賓》雜誌(Jacobin) 經過幾十年來嚴肅、客觀的研究和體察,哈利迪教授現在寫出了一本非常個人化的書……。這本書講述的是巴勒斯坦跌宕起伏的百年歷史,其中沒有一刻是清靜安寧的。——布魯斯.羅賓斯(Bruce Robbins),The Baffler雜誌 這本書是一部學術研究和個人歷史挖掘的傑作,它與我之前看到的任何作品都不同。這本書將會成為未來幾年巴勒斯坦歷史典籍中的重要力量。——喬治.亞伯拉罕,Literary Hub網站 這本書對一個受到壓制的民族願望的百年歷史進行了內容豐富、個性化的描述。……擁有原創性和獨特性……是對巴勒斯坦人民頑強抵抗的傑出證明。——沃特.錫克森(Walter L. Hixson),《華盛頓中東事務報告》(Washington Report on Middle East Affairs) 大師手筆……精采無比……這部重要的著作將會在巴勒斯坦歷史文獻中占據核心地位。——《阿拉伯聖城報》(Al-Quds Al-Arabi) 引人入勝,獨具匠心…… (哈利迪)巧妙地平衡了他對歷史和外交文件的專業分析,以及他自己和他的親屬在整個二十世紀裡起領導作用的敏銳洞察……。這是一部深刻而感人的著作。——拉胡辛.阿瑪里(Lahoucine Aammari),《歷史大踏步雜誌》(Hespéris-Tamuda) 一絲不苟的文獻紀錄。(哈利迪的)詳盡研究……讓讀者可以毫無疑問地了解,猶太殖民者從一開始就敏銳地意識到,巴勒斯坦人民必須被征服和清洗,從而建立起一個猶太國家。——克里斯.赫奇斯(Chris Hedges),Truthdig網站 令人揪心……強大而勇敢……。作為歷史學家的專業培訓的一部分,人們被警告不要將其個人敘事注入到他們對事件的敘述中。本書是對這一禁忌的寶貴違反。——莫舍.馬朝偉(Moshé Machover),《每週工作者》雜誌(Weekly Worker) 一部及時、有說服力、有耐心的歷史,從一個博學的巴勒斯坦人的角度講述了一場看起來十分棘手的衝突。——《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哈利迪)巧妙地平衡了他對歷史和外交文件的專業分析,並且提供了他本人和他的親屬們的洞見,他們在整個二十世紀都扮演著領導角色……強烈推薦這本書。——伊莉莎白.海福德(Elizabeth Hayford),《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星級評論 本書對地球上最棘手的地緣政治和人道主義危機,提出了重要的觀點。——托比亞斯.穆特(Tobia Mutter),Shelf Awareness網站星級評論 拉希德.哈利迪享有當之無愧的聲譽,他是在世的最偉大的巴勒斯坦歷史學家之一……哈利迪是一個成熟的、毫不掩飾的談論者…… 代表了愈來愈多的人對以巴衝突的看法。——伊安.布萊克,《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極好的書…… 這是一部關於巴勒斯坦人爭取自由的直言不諱的歷史……拉希德.哈利迪毫不留情地批評了國內外政治人物的卑劣行徑,他們延續了巴勒斯坦人的苦難。——《晨星》雜誌(Morning Star) 拉希德.哈利迪專注於巴勒斯坦人在一個世紀的戰爭中的生活經歷,從未忽視助長戰爭的地緣政治力量,他寫了一本全面的學術著作,具有小說的細膩和強度。——《愛的地圖》(The Map of Love)作者阿赫達夫.蘇伊夫(Ahdaf Soueif) 拉希德.哈利迪以其智慧和洞察力,讓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等各方放下各自抱持的幻想。他將傑出的學術研究成果與豐富的戰爭和外交第一手經驗相結合,呼籲雙方能夠接受彼此和接受彼此的權利平等,這是結束一個世紀衝突的唯一途徑。這是一本傑出的著作。——尤金.羅根(Eugene Rogan),《阿拉伯人五百年史》作者 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原創作品,是第一部在深入了解巴勒斯坦人的鬥爭的基礎上探討他們所面臨的戰爭的作品。這部書以其扎實的學術研究、生動的個人經歷以及對這場極不平等的衝突中的爭執方的關切和願望的敏銳理解而變得更加豐富。——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失敗的國家》作者 這本傑出的歷史學術著作是一本勇敢、卓爾不群、偉大的作品,同時又充滿了戲劇性和迷人的敘述。拉希德.哈利迪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證據,對西方對這一問題的傳統看法進行了重新評估,是阿以衝突研究中的一個里程碑。——阿維.史萊姆(Avi Shlaim),《鐵牆》(Iron Wall)作者 這是第一部關於巴勒斯坦人民百年鬥爭的真正的人民歷史,優美的文字,對正義和自決的呼喚。——羅克珊.鄧巴-歐提茲(Roxanne Dunbar-Ortiz),《美國原住民史》(An Indigenous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作者 對巴勒斯坦歷史的細緻描述,為研究全球範圍內的定居者殖民主義提供了一個出色的框架。你可以不同意哈利迪的觀點,但是你不能錯過與他爭論的機會。——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文化的位置》(The Location of Culture)作者 拉希德.哈利迪通過扎根於自己家族歷史的學術性敘述,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釋,表明了巴勒斯坦是大國政治板塊變動中的一個暴力、磨人的斷層。這本書的描述肯定會成為一個經典。——伊莉莎白.湯普森(Elizabeth F. Thompson),《被中斷的正義》(Justice Interrupted)作者 本書出色地交織了三條獨特的線索:一部經過深入研究的猶太復國主義願望與巴勒斯坦抵抗之間的鬥爭史,一個將衝突置於定居者殖民主義背景下的分析框架,以及一部使敘述生動的個人家庭史。無論是入門者還是專家,都將從閱讀這一全面的敘述中獲益匪淺。——威廉.昆特(William B. Quandt),《和平進程》(Peace Process)作者 學識淵博,目光如炬,這本關於剝奪巴勒斯坦人權利的長期戰爭的引人注目的歷史,揭露了延續一個世紀的錯誤、誤判和故意欺騙。強烈推薦。——史蒂芬.沃爾特(Stephen M. Walt),《以色列遊說團與美國外交政策》(The Israel Lobby and U.S. Foreign Policy)作者 本書文筆優美,通俗易懂,對巴勒斯坦-猶太復國主義的糾葛進行了寶貴的研究,將巴勒斯坦人的抵抗視為反對定居殖民統治的鬥爭,而不是將它看作是衝突解方中的一個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區別,對於更深入地理解戰爭和有意義地解決問題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薩拉.羅伊(Sara Roy),《哈馬斯和加薩的公民社會》(Hamas and Civil Society in Gaza)作者 正如拉希德.哈利迪的任何一本書一樣,《巴勒斯坦之殤》中也有歷史研究、博學多聞的寫作、政治和激情。還有他頑強的信念:「現在的巴勒斯坦有兩個民族,不管他們是如何產生的,只要每個民族的存在被另一個民族否認,他們之間的衝突就無法解決。——羅伯特.馬利(Rob Malley),國際危機組織首席執行長、歐巴馬總統時期的白宮中東問題協調員 拉什德.哈利迪明確地指出,如果沒有英國和美國的大量幫助,猶太復國主義者不可能創建現代以色列。對於愈來愈多有興趣了解巴以衝突真正根源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書。——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大國政治的悲劇》作者 拉什德.哈利迪以道德的激情和嚴謹的分析,巧妙地揭開了一場漫長而痛苦的民族衝突的序幕,提供了大量及時、敏銳和原創的見解。這本引人注目的著作是一本必讀書。——澤夫.斯騰赫爾(Zeev Sternhell),《反啟蒙傳統》(The Anti-Enlightenment Tradition)作者 這是一本融合了自傳內容和歷史研究的引人入勝、富有啟發性的書,任何想了解巴勒斯坦和巴勒斯坦人的悲劇的人都應該讀一讀。——派崔克.柯伯恩(Patrick Cockburn),《伊斯蘭國》作者 這本尖銳的著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地表明了巴勒斯坦經歷中經常被刻意低估的殖民占領性質。它提醒我們,儘管在當地和全球都有反對他們的勢力,但巴勒斯坦人民仍有堅定不移的非凡能力。——薩里.馬克迪西(Saree Makdisi),《巴勒斯坦內情》(Palestine Inside Out)作者

目錄

導讀(包修平) 引言 第一次宣戰:貝爾福宣言(一九一七至一九三九年) 第二次宣戰:聯合國一八一號決議(一九四七至一九四八年) 第三次宣戰:六日戰爭(一九六七年) 第四次宣戰:黎巴嫩戰爭(一九八二年) 第五次宣戰:奧斯陸協議(一九八七至一九九五年) 第六次宣戰:大衛營峰會(二○○○至二○一四年) 結論:對巴勒斯坦人發動的百年戰爭 後記

內文試閱

  引言      在一九九○年代初的幾年裡,我每次回到耶路撒冷就會長住幾個月,在城裡一些最古老的私人家族圖書館裡做研究,這裡面也包括我的家族的私立圖書館。我和妻子、孩子們住在一個屬於哈利迪家族義產基金會(waqf,宗教捐贈)的公寓裡,該公寓位於擁擠、嘈雜的耶路撒冷老城中心。站在這棟樓的屋頂上,可以看到早期伊斯蘭建築中最偉大的兩件傑作:一是就矗立在三百多英尺外的尊貴聖地(Haram al-Sharif,聖殿山)上金光閃閃的聖石圓頂寺(Dome of the Rock),以及在它的後方,小一些的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遠寺)的銀灰色圓頂,它們的背後是橄欖山(Mount of Olives)。向其他方向望去,可以看到老城裡的教堂和猶太教堂。      只要沿著西希拉門大街(Bab al-Silsila Street)往下走,就會看到哈利迪圖書館(Khalidi Library)的主體建築了,它是由我的祖父,哈吉.拉吉布.哈利迪(Hajj Raghib al-Khalidi)用他的媽媽海迪嘉.哈利迪(Khadija al-Khalidi)的遺產於一八九九年建立的。圖書館裡收藏了一千二百多份手稿,主要是阿拉伯文(一些是波斯文和奧斯曼土耳其文),其中最古老的手稿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紀初。藏書裡包括大約兩千本十九世紀的阿拉伯文書籍和品項繁雜的各種家庭文件,這些藏品是整個巴勒斯坦最廣的收藏品之一,它們至今仍然掌握在原家族主人的手中。      在我的逗留期間,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紀的圖書館主體結構正在進行維修,因此,那些藏書被放在紙箱中,暫存在一棟馬穆魯克王朝時期的建築中,這棟建築可以透過一個狹窄的樓梯與我們的公寓相通。我花了超過一年時間翻閱這些大箱子中被塵封已久、蟲蛀過的書籍、文件和屬於幾代哈利迪家族成員們的信件,它們中也有我的曾曾叔父優素福.迪亞.丁.帕夏.哈利迪(Yusuf Diya al-Din Pasha al-Khalidi)的信件。透過他的各種文件,我發現他是一個沉穩老練的人,他在耶路撒冷、馬爾他、伊斯坦堡和維也納接受了內容豐富、領域廣泛的教育,他對比較宗教,特別是猶太教,持有濃厚的興趣,他擁有許多用歐洲語言撰寫的關於這方面和其他主題的書。      優素福.迪亞是一代又一代的耶路撒冷伊斯蘭學者和法學家們的後代;他的父親塞伊德.穆罕默德.阿里.哈利迪(al-Sayyid Muhammad ‘Ali al-Khalidi)曾擔任過耶路撒冷伊斯蘭教法法庭祕書處的副主任和主任長達五十年左右。但在年輕時,優素福.迪亞為自己尋找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在吸收了傳統伊斯蘭教育的基本知識後,他在十八歲時離開了巴勒斯坦,據說他沒有經過他父親的同意,就在馬爾他的一所英國人開辦的教會傳教士學校裡學習了兩年。從馬爾他啟程,他又去了伊斯坦堡的帝國醫學院裡學習,之後他進入這裡的羅伯特學院(Robert College)學習,該學院是當時才剛剛由美國的新教傳教士創辦的。在一八六○年代的五年時間裡,優素福.迪亞在該地區最早的一些提供現代西式教育的機構中學習,他學會了英語、法語、德語和其他的許多知識。這對於十九世紀中期一個來自穆斯林宗教學者家庭的年輕人來說,是一條非常不尋常的發展軌跡。      在獲得這種內容廣泛的教育訓練後,優素福.迪亞擔任了奧斯曼帝國政府中的各種官員,包括外交部的翻譯;駐俄羅斯黑海波提港(port of Poti)的領事;庫德斯坦、黎巴嫩、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等地區的區長;並擔任了耶路撒冷市長將近十年時間,還曾任教於維也納皇家帝國大學。一八七六年時,在根據奧斯曼帝國新憲法而成立的奧斯曼帝國短暫的議會中,他當選為耶路撒冷代表,但因為他支持議會有權行使行政權力而惹來了蘇丹阿布杜哈米德(‘Abd al-Hamid)的敵意。      根據家族傳統和他所接受的伊斯蘭的和西方的教育,哈利迪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學者。哈利迪圖書館裡收藏了他的許多法語、德語和英語書籍,以及他和歐洲及中東地區學識淵博的人物的通信。此外,圖書館中收藏的奧地利、法國和英國舊報紙傳達出,優素福.迪亞經常閱讀海外報刊。有證據表明,他是透過位於伊斯坦堡的奧地利郵局收到這些材料的,因為該郵局不受奧斯曼帝國嚴厲的審查法的限制。      透過廣泛的閱讀、在維也納和其他歐洲國家的經歷以及與基督教傳教士的接觸,優素福.迪亞充分地認識到了反猶主義(anti-Semitism)在西方的普遍。他還對錫安主義(Zionism,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想淵源有了深刻的了解,他尤其深刻地理解到,猶太復國主義的本質是在回應基督教歐洲強烈的反猶主義。      毫無疑問的,他也十分熟悉維也納記者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 Herzl)於一八九六年出版的《猶太國家》(Der Judenstaat)這本書,並知道一八九七年和九八年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的最初兩次猶太復國主義大會(事實似乎很明顯,他在維也納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赫茨爾了)。他知道不同的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和猶太復國主義傾向的辯論和觀點,其中也包括赫茨爾明確呼籲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擁有控制移民之「主權權利」的國家。此外,身為耶路撒冷市長,他目睹了在原型錫安主義者(proto-Zionist)活動的最初幾年裡,這些人和當地居民所產生的摩擦,這些人是在一八七○年代末至一八八○年代初時來自歐洲的最早的猶太定居者。      赫茨爾是這個他創立的日益壯大的運動的公認領袖,他在一八九八年完成了自己對耶路撒冷的唯一一次造訪,他到來的時間與德皇威廉二世訪問的時間相重合。在這時候,他已經開始思考對巴勒斯坦進行殖民所涉及的一些問題了,他在一八九五年的日記中寫道:      我們必須在劃給我們的土地上,和緩地沒收巴勒斯坦的私有財產。我們得在他們(巴勒斯坦人)過境的各國提供他們工作機會,並同時讓他們在自己的國家找不到工作,以此來鼓動那些身無分文的人口勇於跨出國界。有產者會站到我們這邊來。徵用和驅趕窮人的過程都必須謹慎小心地進行。      優素福.迪亞比他的大多數巴勒斯坦同胞更清楚新生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野心及其力量、資源和吸引力。他很清楚,猶太復國主義對巴勒斯坦的主張及在那裡建立猶太國家和主權的明確目標,這跟該國本地居民的權利和福祉是無法調和的。大概正是出於這些原因,在一八九九年三月一日,優素福.迪亞給法國的首席猶太教拉比札多克.卡恩(Zadoc Kahn)寄去了一封長達七頁的極具先見之明的信,並要求將這封信轉交給現代猶太復國主義的創始人赫茨爾。      信中首先表達了優素福.迪亞對於赫茨爾的欽佩,他認為赫茨爾「作為個人,是一位有才華的作家,是一位真正熱愛猶太民族的人。」優素福.迪亞還表達了他對猶太教和猶太人的尊重,他說猶太人是「我們的堂兄弟」,他的意思是說亞伯拉罕(易卜拉欣)是同時受猶太人和穆斯林尊敬的先輩。      他是理解猶太復國主義的動機的,正如他對猶太人在歐洲受到的迫害表示遺憾一樣。有鑑於此,他寫道,猶太復國主義在原則上是「自然而然的、美麗的和理所應當的」,而且,「誰能對巴勒斯坦猶太人的權利提出異議?我的主啊,它是你歷史上的國家!」      這句話有時候會被從上下文語境地單獨剝離出來,以此代表優素福.迪亞熱情接受巴勒斯坦的整個猶太復國主義計畫。然而,這位前耶路撒冷市長和副市長馬上就提出了他的警告,他預見到在巴勒斯坦實施猶太復國主義主權國家計畫的後果是危險的。猶太復國主義的想法會挑起在那裡的基督徒、穆斯林和猶太人之間的爭端。它將危及猶太人在奧斯曼帝國領土上一直享有的地位和安全。談到他的主要目的,優素福.迪亞清醒地表示,無論猶太復國主義有什麼優點,「都必須要考慮到形勢的殘酷」。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巴勒斯坦是奧斯曼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嚴重的是,它上面有其他人居住。」巴勒斯坦已經有了本地居民,他們絕不會接受被別人取而代之。優素福.迪亞「在充分了解事實的情況下」做出了論斷,斷言猶太復國主義接管巴勒斯坦的計畫是「純粹的荒唐」。沒有什麼比讓「不幸的猶太民族」在其他地方找到避難所更為公允和公平了。但是,他最後衷心地請求:「以神的名義,別碰巴勒斯坦。」      赫茨爾很快就回信給優素福.迪亞。他在三月十九日寄達的信可能是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創始人,首次回應巴勒斯坦人對萌芽中的巴勒斯坦計畫的合理拒絕。在信中,赫茨爾確立了一種把本地居民的利益,有時甚至是把他們的存在視為無足輕重的公式。這位猶太復國主義領袖根本無視信中的基本論點,即巴勒斯坦已經存在一個不會同意被取而代之的居民的事實。雖然赫茨爾曾經訪問過這個國家,但他和大多數早期的歐洲猶太復國主義者一樣,對當地居民沒有多少了解或接觸。他也沒有回應哈利迪所指出,猶太復國主義計畫將會給整個中東地區大量的已發展成熟的猶太人社區造成危險。      在給猶太復國主義(最終意味著猶太人控制巴勒斯坦的事實)擦脂抹粉時,赫茨爾拿出了一個在任何其他時候、任何其他地點的殖民主義者,也會拿出來當作萬用法寶的說辭,這個說辭也將會成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主要論點:猶太移民將會讓巴勒斯坦的本地居民獲益。「我們帶人進去,這會增加他們的好處,增加他們的個人財富。」呼應著他在《猶太國家》中使用的語言,他補充道:「如果能允許有一些猶太移民的話,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經濟頭腦和他們的企業手段都會被帶到這個國家去,沒有人會懷疑,這對整個國家的福祉都是一個好結果。」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信中提到了優素福.迪亞甚至沒有提起的一個擔憂。「閣下,你看到了另一個困難,即巴勒斯坦有非猶太人的民族存在。但誰會想到要把他們送走呢?」赫茨爾在回答哈利迪未曾問過的問題時,用他的保證暗示了他在日記中所記錄下來,希望將該國的貧困人口「和緩地」送出國界的願望。從這段令人不寒而慄的引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赫茨爾完全知道,「消失」巴勒斯坦本地人口對於猶太復國主義成功的重要性。此外,他為猶太-奧斯曼土地公司(Jewish-Ottoman Land Company)共同起草的一九○一年章程中,也包含了同樣的原則,即把巴勒斯坦居民遷往「奧斯曼帝國的其他省份和領土上去」。儘管赫茨爾在其著作中強調,他的計畫是建立在「最高的容忍度」的基礎上的,所有人都享有充分的權利,但這句話的意思只不過是在其餘的人被遷往其他地方去了以後,容忍可能殘餘的少數群體。      赫茨爾低估了這位和他通信的人。從哈利迪的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哈利迪完全明白問題的關鍵不是把數目有限的「一些猶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而是將整塊土地轉化成一個猶太國家。鑑於赫茨爾給他的答覆,優素福.迪亞只能得出以下兩種結論中的一個。要麼是猶太復國主義領袖有意透過隱瞞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真正目的來欺騙他,要麼就是赫茨爾根本不認為優素福.迪亞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值得被認真對待。      相反的,赫茨爾本著十九世紀歐洲人常見的自鳴得意和自信,提出了一個荒謬的誘因,即讓一群陌生人殖民本地居民的土地,並最終篡奪這片土地,這種行為將有利於該國的人民。赫茨爾的想法和他對優素福.迪亞的答覆,似乎是基於一種假定的基礎,認為阿拉伯人最終可以被收買或愚弄,然後忽視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對巴勒斯坦懷有的實際意圖。這種面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智慧的傲慢態度(更遑論權利),在隨後的幾十年裡一直不斷地在猶太復國主義、英國、歐洲和美國的領導人身上重複出現。至於赫茨爾創立的運動所最終建立起來的猶太國家,正如優素福.迪亞所預見到的那樣,那裡只容得下一個民族,也就是猶太民族。至於其他的民族,他們將確實地被「趕走」,或者頂多是被容忍留下。

延伸內容

導讀
  《巴勒斯坦之殤:對抗帝國主義的百年反殖民戰爭》的作者拉希德.哈利迪(Rashid Khalidi, 1948-)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包含現代中東史、美國與中東關係、中東伊斯蘭運動、現代巴勒斯坦史,以及阿拉伯民族主義史。哈利迪在這些研究當中,又以現代巴勒斯坦史研究最為著名。哈利迪長期擔任《巴勒斯坦研究期刊》主編,並出版相關學術專書如《英國的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政策,一九○六至一九一四年》、《圍困之中: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一九八二年戰爭中的決策》、《巴勒斯坦認同:現代民族意識的建構》,以及《鐵籠:巴勒斯坦人努力建國的故事》。馬可孛羅文化出版的《巴勒斯坦之殤:對抗帝國主義的百年反殖民戰爭》是哈利迪的最新作品,深受英文學界及知名人士好評,更在二○二○年得到「巴勒斯坦書籍」獎(Palestine Book Awards)。      《巴勒斯坦之殤》內容相當豐富,強調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的巴勒斯坦人在百年歷史當中,如何面對各種外部勢力的衝擊,持續不斷爭取其應得的解放。巴勒斯坦研究在今日歐美學界已成為一門專業及國際化的研究領域,例如美國的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的亞非學院及埃克塞特大學均提供碩博士學程。另外,也有不少優秀的英文文章及專書從各種角度探討巴勒斯坦議題。哈利迪專注此項議題長達五十年之久,可說是巴勒斯坦研究的先驅。《巴勒斯坦之殤》可謂經典著作,本人提出下面三大觀察重點,或許可作為讀者閱讀本書的補充資訊。      一、現代中東政治史的縮影      《巴勒斯坦之殤》涵蓋的時間長達百年之久,從十九世紀晚期奧斯曼帝國的立憲運動至二○○○年以後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戰爭。本書探討的各項主題皆與現代中東政治史有關。現代中東政治史是歐美學界從事中東研究的重點學科,主要在探討中東區域如何從帝國體制轉換成現代民族國家的過程。今日巴勒斯坦人的民族自決權便與一次大戰之後奧斯曼帝國的解體背景有關。前奧斯曼帝國領地的阿拉伯人響應美國總統威爾遜的民族自決原則,期盼建立獨立自主的國家。然而,戰後中東秩序仍由英國及法國主導,阿拉伯人難有太多的自主權。巴勒斯坦人在一次大戰後,由於英國政府阻撓,無法真正建立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事實上,巴勒斯坦人並非特例,同時期的埃及、伊拉克及敘利亞人雖有國家之名,唯其政治及經濟大權仍分別由英國及法國幕後操控。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與法國勢力逐步撤離中東,取而代之的是美蘇兩強在此地的競逐。冷戰期間,巴勒斯坦是中東能否達成和平的關鍵之地,特別在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國引發的效應,以及一九六七年以色列在六天時間內,占領東耶路撒冷、西岸及加薩等地,這些重大歷史事件至今仍影響中東政治,甚至國際局勢。      哈利迪在書中提及的貝爾福宣言、聯合國第一八一決議案、六日戰爭、黎巴嫩戰爭、奧斯陸協議及大衛營峰會,皆為現代中東政治史的重要主題,但與其他學者不同的是哈利迪本身即為現代中東政治史長期的見證者。哈利迪的學術研究與家族背景有關。哈利迪來自耶路撒冷的知名家族,始祖可追溯至七世紀的阿拉伯大將哈利迪.伊本.瓦利德(Khalid Ibn Walid)。哈利迪家族從十五世紀起,長期擔任耶路撒冷重要的政治及宗教職位。哈利迪的曾曾叔父優素福擔任奧斯曼帝國的外交官、耶路撒冷市長及奧斯曼帝國的議會代表。哈利迪的伯父胡塞因是英國統治時期的耶路撒冷市長,但在一九三○年代晚期,因為參與反英活動遭到英國政府流放海外。哈利迪的堂哥瓦利德與塔里夫皆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哈利迪的父親伊斯瑪儀曾擔任美國的研究機構及聯合國的職員,對於現代中東歷史有第一手觀察。哈利迪從小在父親及長輩的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對於現代中東史的理解程度超越其他歐美的研究者。      此外,哈利迪在黎巴嫩的美國貝魯特大學任教期間(一九七六至一九八三年),見證黎巴嫩的血腥內戰。黎巴嫩內戰為一九七○年代的國際熱點,衝突根源與境內的教派紛爭有關。黎巴嫩內戰又牽動東阿拉伯地區的權力平衡,敘利亞及以色列在內戰中扮演平衡者角色,皆派兵介入衝突。黎巴嫩境內的數十萬巴勒斯坦難民及各教派的民眾皆是內戰及外來侵略者的受害者。哈利迪在本書花了兩章篇幅,詳細描述黎巴嫩內戰對巴勒斯坦人及中東區域的影響。      哈利迪同時也是現代中東政治史的參與者。他在一九九一年擔任巴勒斯坦談判代表的顧問,參與以巴和談。哈利迪在和談期間,見識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談判桌上的弱勢與以色列的強硬態度。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雖然在一九九三年與以色列簽署和平框架協議,但由於美國政府力挺以色列,導致巴勒斯坦人至今仍未能真正得到公正與持久的和平。      哈利迪謙稱本書不是純學術專著,但其所引用的參考資料仍相當嚴謹。例如哈利迪引用家族圖書館的珍貴文獻,建構二十世紀前期巴勒斯坦仕紳階級的歷史。另外,哈利迪在書中提及的重要歷史事件及人物皆有其他學術著作佐證。讀者若要深入理解這些事件,可自行參考注釋中的相關文獻。      二、呼應現代巴勒斯坦史學      哈利迪書寫角度深受現代巴勒斯坦史學影響。學者們對現代巴勒斯坦史學已有諸多討論。簡單來說,現代巴勒斯坦史學主要有兩項特點:      1. 巴勒斯坦人認同      現代巴勒斯坦史學首要強調巴勒斯坦人認同的重要。一般認為巴勒斯坦人說阿拉伯語,多半信仰伊斯蘭,少數信仰基督宗教,與其他地區的阿拉伯人沒什麼不同。基於上述理由,以色列政治人物否定巴勒斯坦人的存在。不過,也有以色列學者承認巴勒斯坦人,但認為巴勒斯坦民族意識的產生,主要是受到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刺激。      的確,巴勒斯坦人是阿拉伯人,不過從十九世紀晚期,城市地區的仕紳階級因受到奧斯曼帝國現代化改革洗禮、歐洲文化衝擊及英國對巴勒斯坦的治理,逐漸產生巴勒斯坦人的民族意識。哈利迪在書中提到,巴勒斯坦人的認同感「幾乎與現代政治猶太復國主義的產生時間完全相同。猶太復國主義的威脅只是這些刺激因素之一……」;「這種認同感包含對國家的愛、改善社會的願望、對巴勒斯坦的宗教感情和對歐洲人的掌控的反對。」另外,哈利迪在成名著作《巴勒斯坦認同》也指出,巴勒斯坦人的認同隨著時空環境變化而所有進化。特別在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國前後,城市與鄉村地區的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園,先前建構的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結構徹底崩潰。巴勒斯坦人稱此歷史事件為「大災難」(Nakba)。      大災難在一九四八年以後,構成巴勒斯坦人的集體歷史記憶。巴勒斯坦人儘管遍布各地,但當看到以色列政府壓迫其他巴勒斯坦同胞時,一九四八年大災難的集體記憶便會湧上心頭,出現遭到驅離、壓迫及悲傷等負面情緒。然而,大災難並非始終帶有負面意義,許多巴勒斯坦人受到大災難的刺激,從事民族解放運動,透過暴力或非暴力方式,爭取過去失去的權益。      2. 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衝擊      現代巴勒斯坦史學第二項特點是巴勒斯坦人集體回應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衝擊。猶太復國主義源於十九世紀末的歐洲,因受到反猶思潮衝擊,猶太復國主義者提倡回歸「以色列之地」,並籌建猶太民族家園。不過,以色列之地的範圍包含巴勒斯坦人居住之地。十九世紀晚期,猶太復國主義的領導者赫茨爾曾暗示為了建立猶太民族之家,必須驅離當地人。同時期的巴勒斯坦知識分子已注意到猶太復國主義者的野心,例如哈利迪曾曾叔父優素福提出警示,指出歐洲猶太人到巴勒斯坦建國的後果相當危險。然而,巴勒斯坦菁英階層的擔憂並不能阻止歐洲猶太屯墾者的計畫。一次大戰之後,猶太復國主義者在大英帝國支持下,逐步在巴勒斯坦建立準國家的雛形。      從一九三○年代起,巴勒斯坦人開始集體性抵制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屯墾計畫,但在英國強力鎮壓之下,巴勒斯坦人受到重創,無法阻擋猶太復國主義勢力的擴張。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國前後,猶太復國主義者為了實現要讓猶太人占人口大多數的目標,從事種族清洗政策,驅離絕大多數的巴勒斯坦人並奪取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一九五○年代以後,離散各地的巴勒斯坦青年紛紛成立抵抗團體,主張透過武裝活動解放巴勒斯坦,驅離猶太復國主義勢力。      事實上,現代巴勒斯坦史學並非如此單一及僵化,現已有巴勒斯坦歷史學者提出反思。傳統研究過度強調仕紳階級及武裝組織的抗爭角色,但非屬菁英層面的農民、工人、婦女、宗教學者及難民在面對以色列的壓迫時,也能展現堅毅的性格。哈利迪對於一九八七年巴勒斯坦大起義(Intifada)有極高的評價。巴勒斯坦大起義發生地是在以色列占領下的耶路撒冷、西岸及加薩。占領區內的巴勒斯坦民眾由於經濟長期遭到剝削,且民族意識受到壓抑,因一九八七年底的單一事件,占領區各地的巴勒斯坦人聯合起來試圖動搖以色列的統治。      由於巴勒斯坦人仍在以色列占領狀態之下,他們視以色列為殖民者。然而,早期英文學界主流並不接受以色列殖民巴勒斯坦人的論述,反而將從事武裝暴力活動的巴勒斯坦人視為恐怖分子。一直到近十年來,英文學界似乎出現典範轉移,愈來愈多學者接受以色列殖民巴勒斯坦人的觀點。      三、書寫新視角      《巴勒斯坦之殤》英文副標題是「屯墾殖民主義及抵抗歷史」(A History of Settler Colonialism and Resistance)。新聞媒體經常使用「以巴衝突」定調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的關係。事實上,許多學者已摒棄這種衝突途徑,改為接受以色列政府從事屯墾殖民主義壓迫巴勒斯坦人的敘述方式。屯墾殖民主義成為一個研究領域,已有許多文獻深入探討歐洲屯墾者移民到美洲、南非、澳洲及紐西蘭等地後,如何透過武力或其他手段驅離當地住民,最終建立以屯墾者為主體的家園。研究現代巴勒斯坦史的學者亦將屯墾殖民主義的視角套用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關係。哈利迪書中提到「以犧牲本地人口為代價的激進社會工程是所有殖民屯墾/定居運動的方式。在巴勒斯坦,這是將一個絕大多數是阿拉伯人的國家,轉變為一個以猶太人為主的國家的必要前提條件。」;「巴勒斯坦的現代史是一場由多方勢力對本地居民發動的殖民戰爭,目的是迫使他們違背自己的意願,將自己的家園交給另一個民族。」      近十年來,愈來愈多歐美學者接受以色列是屯墾殖民國家的敘述方式 ,這種轉變或許與以色列持續在東耶路撒冷及西岸建立屯墾區,以及長年對加薩的封鎖及轟炸有關。此外,一九九三年以後,大國支持解決以巴衝突的兩國方案,在許多學者眼中,只是以色列殖民巴勒斯坦人的遮羞布。哈利迪掌握這個氛圍,特別從屯墾殖民主義的視角,書寫巴勒斯坦人與猶太復國主義者之間的百年抗爭。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百年之戰 第一本巴勒斯坦視角談論之作
  以色列跟巴勒斯坦之間衝突或許不是近年來國際政治的焦點,但讀者們可能不知道,以巴衝突已是經歷百年以上的死結,其中關鍵點還是誰有權宣稱巴勒斯坦這塊土地的所有權。   《巴勒斯坦之殤》這本書是近年台灣少見的以巴衝突專注,作者哈利迪是愛德華.薩依德之後研究以巴問題的第一把交椅,也是國際著名學術專刊《巴勒斯坦研究期刊》的主編。   《巴勒斯坦之殤》這本書也有幾個特點:其一,哈利迪提出「殖民戰爭」的概念,指出以色列人有意識、有計畫地掠奪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其二,本書會以年代先後勾勒以巴之間的百年衝突,點出六起重大事件串聯整段歷史;其三,本書是巴勒斯坦人的大歷史,也是作者的個人史、哈利迪家族的家族史,哈利迪一家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盡在本書中。   最後,本書值得推薦的一點還有作者不強調巴勒斯坦人的「悲情色彩」,以一種不卑不亢、多方省思批判的角度看到以巴兩造陣營,希望透過重新審視這段歷史,提供台灣讀者有啟發的新視角。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影音

作者資料

拉什德.哈利迪 Rashid Khalidi

出生和成長於美國紐約,是世界最重要的巴勒斯坦歷史研究者,他祖輩的家族是耶路撒冷的顯赫望族,家族中不乏巴勒斯坦重要歷史關頭的親歷者和重要歷史人物,哈利迪家族圖書館更是收藏有大量重要歷史文獻。 哈利迪也是哥倫比亞大學現代阿拉伯研究系所的薩依德教授《巴勒斯坦研究學刊》的合編人,以及七本著作的作者,其中包括《巴勒斯坦人的認同》、《欺詐的掮客》和《鐵籠》。他的文章常刊登於《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洛杉磯時報》和《芝加哥論壇報》等有影響力的報紙以及發表在許多學術期刊中。

基本資料

作者:拉什德.哈利迪(Rashid Khalidi) 譯者:苑默文 出版社:馬可孛羅 書系:Visum 出版日期:2022-01-04 ISBN:9789860767544 城邦書號:MV0014 規格:膠裝 / 單色 / 408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