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4超級感恩月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懸崖邊的學霸:為什麼好學生會崩壞?美國6000個菁英家庭的第一手調查,幫助身處競爭壓力的孩子保有韌性與幸福力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懸崖邊的學霸:為什麼好學生會崩壞?美國6000個菁英家庭的第一手調查,幫助身處競爭壓力的孩子保有韌性與幸福力

  • 作者:珍妮佛.華萊士(Jennifer Wallace)
  • 出版社:漫遊者
  • 出版日期:2024-11-11
  • 定價:480元
  • 優惠價:79折 379元
  • 書虫VIP價:379元,贈紅利1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60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焦慮、反抗、拒學、藥物成癮…… 直擊美國高中優秀學生的鬼故事 拆解永遠不夠好的菁英教養矛盾 《紐約時報》暢銷書、美國亞馬遜青少年心理學類暢銷書 特別收錄:家庭、學校、社區的行動指南,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與自尊 尚瑞君(暢銷親子作家)、楊陽老師 (作家/補教老師)專文推薦 吳曉樂(作家)、陳雪如(心理師/講師/作家 )、蔡伯鑫(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諶淑婷(文字工作者)、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聯合推薦 「如果在我十四歲的時候,你問我願不願意砍掉自己的腿,換來去史丹佛大學讀書的機會,我會毫不猶豫地答應。」一名美國高中應屆畢業生接受廣播節目採訪時說。 如今,追求成績優異不僅成了青少年的壓力,也帶來心理健康的危險風暴。本書揭露美國社經地位前百分之二十家庭的孩子,如何在競爭中成了以出類拔萃為目標的奴隸。作者以親身訪談的一連串個案故事,生動地呈現: 生活在壓力鍋中的好學生:成就更多、爬得更高、成為同儕中最優秀的人,為什麼反而落入倦怠、憂鬱、拒學、藥酒成癮與自殺? 無法停止焦慮的父母:把孩子的高成就當成不確定未來的救命稻草,犧牲自己的生活和成就感,甚至為了進名校走偏鋒? 菁英教養帶來的傷害:只看重個人的目標、失去對學習與生活的熱情,陷入完美思維,忽視內在休息,不瞭解自己…… 本書也引用心理學、教育學與經濟學等各領域研究,幫助父母辨認教養焦慮的深層因素。作者特別提出「重視感」,而非用狹隘的優秀標準來看待孩子,鼓勵大人從成就中鬆綁,幫助孩子從小奠定自我價值感,以此培養韌性、同理心、為他人付出的意識,我們的下一代也才能獲得心理健康與社群生活的意義。 不要讓我們的匱乏感,世襲到孩子身上,讓本該活出豐盛的生命變得貧瘠。這本書讓父母看見自己內心的擔憂和恐懼,陪著孩子一起建立健康的學習態度。——尚瑞君(暢銷親子作家) 「說對的話」、以及提供很多的體諒、理解、無條件接納、陪伴與情感支持,這些都陪著我與學生度過一關又一關的艱難,而這本書把這些教養的險阻都鉅細靡遺的整理出來。——楊陽老師(作家/補教老師) [本書特色] 1. 檢視父母對孩子課業表現的擔憂,拆解親子關係的未爆彈 2. 從心理學、經濟學、發展科學等研究,陪伴父母找出解方 3. 用重視感的教養觀點,讓孩子調適競爭,找到屬於自己的目標 4. 幫助從小學到青少年的孩子奠定良好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

目錄

各界好評 〔推薦序〕愛孩子,讓他發展出真實而美好的價值 文/尚瑞君 〔推薦序〕要是當時有這本書 文/楊陽老師 前言:閉著眼睛奔跑 處於「高危險」的年輕一代/成就壓力正在影響我們/為父母跟孩子找出替代方案 第一章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崩壞了?──壓力鍋中的好學生 擁有一切的孩子是「高危險」群?/父母的期望走調了/成人的競爭轉嫁為孩子的壓力/父母同儕的批評壓力 第二章 說得清楚,就能平撫──揭開父母焦慮的根源 保護身分地位的焦慮/孩子不能比我差/為孩子打造個人安全網/誰敢上了高中才努力 第三章 重視感的力量──將自我價值從成就鬆綁的關鍵思維 「普通優秀」還不夠/你重視小孩的成就還是內在?/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孩子聽到什麼/條件交換下的虛假自我/父母的自尊心/發現孩子的優勢而非弱點/用肢體語言說愛/說出孩子在我們心裡有多重要 第四章 先照顧自己的需求──為孩子示範自我重視感 滿足孩子的需求成了壓力/密集式教養的代價/不肯示弱的孤單保齡球/犧牲自己其實微不足道/讓朋友成為你的支持者/別獨自擔心 第五章 把茶壺從火源上移開────幫孩子有信心不必過度努力 成人創造的奮鬥文化/成長性思維的陷阱?/物質主義的緊急出口/頂大不保證幸福感/「盡你所能」太沉重/刻意練習卻忘了休息/適度與平衡才能提高成就 第六章 在學校找到連結與支持──應付過度競爭的良好心態 你的成功會減少我的機會/至少要有一個好朋友/放下嫉妒,才可能合作/求助才能更強大/嫉妒也能帶來反思/越競爭的環境,越助長刻板印象/可敬的對手,而不是狗咬狗/她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 第七章 更宏觀的人生課題────為保護我們的世界做出貢獻 聽話又努力的小孩/不只念書還有家務貢獻/找到自己的使命感/比別人好,不如對別人好/讓目標成為健康的動力 第八章 連鎖反應────喚醒周圍人的自我重視感 用豐盈取代匱乏/成為一起幫忙的大人/跟老師建立連結/從鄰里開始表達自我重視感/解鎖他人的自我重視感 致謝 附錄 行動資源1:在家裡可以做的 行動資源2:教育工作者與大專院校可以做的 行動資源3:社區可以努力的方向 推薦書單與影片:自我價值感、被邊緣化的學生、社群媒體、體育運動 本書討論問題 資料出處

序跋

[推薦序]愛孩子,讓他發展出真實而美好的價值 文/尚瑞君(暢銷親子作家)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愛孩子這個人,因為他是我們的血脈,讓我們看見一個新生命的美好。只是,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獲得了各種評比,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表現的好,而且還要更好嗎? 「學霸」,是這幾年很流行的詞。去年從明星高中畢業,學測考上台大、清大、交大等熱門科系的哥哥,也被大家稱作「學霸」。但他在跟我合寫《家有中學生的解憂之書》時,不希望在書名上放上「學霸」這兩個字。他說:「媽媽,在這個世界上會讀書的人很多,我還算不上最會讀書的學霸。」 讀書,不但需要一點天賦,也需要適合的方法,但是在美國,就曾經發生社經地位頂尖的父母,不惜造假孩子的經歷,只為了讓他們擠進美國名校。 父母為什麼比孩子還擔心他的學歷呢?這種擔憂和焦慮是不是有原因的?這本書,就是帶領父母進行自我檢視與深度的思考。在閱讀之前,不妨也一同想想: 當成人的競爭轉嫁為孩子的壓力時,那些過度努力衝刺的孩子,把人生的馬拉松當成短跑在衝,不但衝不到終點線,甚至有可能衝著、衝著,會衝出了人生賽道。這不是整個國家的損失嗎? 在這個強調競爭與排名的世界,孩子可以跟同學當好朋友嗎?還是都把同學當成競爭的對手,只想著要贏過同學,而取得更多的優勢和選擇權呢? 孩子是否會覺得父母對他的愛與賞識,來自他的成績與表現呢?父母對孩子未來的焦慮與擔憂,常常是親子關係的未爆彈吧? 當我們對孩子說了關懷的話,有時候聽在孩子的心裡,卻會變成壓力。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青少年天生帶有一種負面偏誤,青少年的負面情緒比其他年齡層的人來得高。因此,父母要肯定的讓孩子知道,我們愛與在乎的是「他這個人」:他的成就,可以跟我們分享;他的失敗或痛苦,我們也可以分擔。 孩子要學會愛自己,是需要從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與信任而來。然而,當父母對孩子的未來充滿著焦慮,是很難看見孩子存在的價值,而只會去評比孩子產出的表現。孩子獲得了好成績,覺得父母和藹可親;可是一旦成績考差了,父母嘴上說不在意,臉上卻顯現出冷漠與失落,就會深深打擊孩子的自信。這種「有條件的愛」,讓孩子沒有安全感、也沒有自我價值感。 雖然社會是競爭的,但人類是靠著合作才得以代代延續,在智慧和努力之下,發展出繁榮與方便的生活。 父母在陪著孩子成長與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強項發展,並能欣賞別人付出的努力。父母也要把合作與感恩的思維,帶進家庭和學校這些緊密的小團體中,才能讓孩子在追求自己的能力與表現時,也可以跟朋友同學一起共好。 這本書,不僅讓父母看見自己內心的擔憂和恐懼,也希望讓你我陪著孩子一起建立健康的學習態度,不要讓我們的匱乏感,世襲到孩子身上,讓本該活出豐盛的生命變得貧瘠。 作者也以真實個案和科學研究成果提醒我們:孩子要在日常中努力學習,但不是過度努力;孩子學會新能力需要刻意練習,但不是練到忘記休息。 我們跟孩子都需要學習在生活中保有勞逸平衡,在競爭中維持合作共好,讓生命碰撞出不同的精采。如此,我們將能享受在努力過程中互動的美好,而不僅是追求成就、獲得結果的那一瞬間。當我們可以把自我價值和成就鬆綁,才能讓愛在無條件的氛圍下自在地傳遞。 父母的格局和氣度,會深深地影響一個孩子的發展。讓我們做一個對別人有幫助的成熟大人,陪伴每一個孩子,重新校準自我價值感,成為世界上更美好的存在。

內文試閱

寫這本書的某一次前期訪談,我遇到了莫莉。她是一名住在華盛頓州的高二生。一開始,她就告訴我,許多參加大學先修課程的同學要麼是用功到凌晨三點才上床睡覺,要麼是在凌晨三點就起床惡補各科的學習內容。莫莉不好意思地承認,她「不是一個夜貓子」。她告訴我,大多數的晚上她都在「午夜左右」就上床睡覺了;有時候,她也會在凌晨五點左右起床,以便在考試前複習或者為報告作最後的潤飾。當我問她,作為一名校隊運動員,她是如何在僅有五小時睡眠的情況下保持體力,莫莉拉緊了她的高馬尾辮,用毫無諷刺意味的口氣回答我:「那些日子裡,我都是閉著眼跑操場。」 處於「高危險」的年輕一代 三年後,那場訪談仍然在我心中揮之不去。那個影像──閉著眼睛繞圈奔跑的世代,是對當下許多青少年不是在教室,就是在運動場,要不然就是在房間裡挑燈夜戰的新常態生活,展示了一個令人震撼卻貼切的比喻。在類似茉莉居住的社區裡,過去幾十年間已經形成了職業化的童年:孩子生命中的每一分鐘,似乎都想盡辦法把他們的潛力逼到極致。學業、體育和課外活動變得越來越競爭、越來越下重本,也越來越多是由成人所主導。這些孩子在一條為他們劃定的路線上不停地奔跑,沒有足夠的休息,也沒有機會決定這是不是他們想要參加的比賽。 過去十年裡,我一直在撰文報導現代家庭生活的相關議題。我為《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寫了一篇文章,談到了越來越多的研究在探討追求成就的壓力,及這個新發現的「高危險」群體。這篇文章很快就廣為流傳。陌生人透過我的網站找到我,想要了解更多的相關資訊;朋友也寄電子郵件給我,告訴我這篇文章張貼在他們學校的穿堂,或者學校通訊裡出現這篇文章的連結。家長互相轉發,老師、校長和教練也是如此。突然間,我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場迫切的討論之中。這場討論從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以心理學家瑪德琳‧勒文(Madeline Levine)二○○六年的開創性著作《特權的代價》(The Price of Privilege)為起點;勒文談到了她在執業過程中治療過的那些高成就青少年,內心所感受到的空虛、焦慮和憂鬱。現在,有數據支持勒文的經驗了。這個深刻卻令人不安的悖論不容忽視:從統計數據上來看,那些擁有一切機會的學生,以具體標準衡量幸福感時,評測結果反而可能比他們中產階級的同儕更糟。 擔心學霸的幸福感,可能有點尷尬甚至荒謬。畢竟,他們大多數來自不必擔心住房問題或醫療負擔的家庭,因此有能力花錢來緩解他們的問題。這些家庭真的需要我們的關注嗎?這個世界上還有那麼多苦難,美國社經地位前百分之二十的兒童所面臨的困境,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毫無疑問的,那些生活貧困且面臨飢餓、暴力和歧視的青少年,比起他們就讀明星學校的同齡人,更有可能面臨逆境。這點是無庸置疑的。但正如學者桑妮雅‧盧塔(Suniya Luthar)在我提出這些問題時所說的:「沒有人能把痛苦放在天平上比較──痛苦的孩子就是痛苦的孩子,而且他們都無從選擇自己的處境。」 孩子成功的定義已有了變化,而這種變化是在童年承受強烈痛苦之下所發生的,並且直接促成了這種改變。我們會發現,自己正處在一場真正的國家危機:我們的年輕人出現了壓力、焦慮和憂鬱的毀滅性大流行。 身為記者和三個青少年的母親,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更深入地去了解這個問題。二○二○年初,我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一位研究人員的幫助下,做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全國親職教養調查,藉此來了解孩子和父母所感受到的壓力及原因。(4)這項調查觸動了大眾的神經,在親職教養網站和臉書上不斷出現新的討論。短短幾天內,全國就有六千多位家長填寫了這份調查。 「成就壓力」不僅僅是個別社區特有的問題;它正影響著全國各地的家庭。父母渴望能分享他們的經歷,他們感謝我提供了這個機會,讓大家可以公開討論這個每個人都感受到、但沒有人說出來的問題。 這場調查研究浮現出的事實讓我膽顫心驚:我們的孩子開始相信,自己的價值取決於各種表現──個人的學業成績、社群媒體的粉絲數量、就讀大學的名氣,而不是因為內在核心中真正的自己。他們認為,只有獲取成功的時候,才會被生活中的大人、同儕和更大的社群所重視。 在這裡,我故意用了「重視」(matter)這個詞。從一九八○年代以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受重視/重視感/自我重視感」 (也就是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而且對他人來說也有價值)是正向心理健康,也是在青春期和長大後茁壯成長的關鍵。自我重視感提供了一個豐富且近乎直覺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壓力如何困住我們的孩子,以及如何保護他們免受壓力的影響。它既深刻又實用,而且不需要花更多的錢請家教或教練,也不用在已經排滿的行事曆上再增加額外的活動。相反地,它為我們這些成年人(包括了父母、老師、教練和導師)提供了一種看待孩子的全新視角,也提供了我們跟孩子溝通的全新觀點,討論他們自身的價值、潛力,以及外部的社會價值。 自我重視感與高成就兩者不必然是互斥的。當我們受到重視,更有可能以正向、健康的方式融入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區之中。我在研究裡發現,正是因為具有一定的自我重視感,讓這些健康的高成就者與眾不同。自我重視感影響了我們使用的語言、強化的訊息,以及我們處理失敗的方式。它可以幫助所有厭倦了原地打轉模式的大人找到替代方案,既不會讓孩子有藉口不發揮潛力,也不會在孩子的努力過程中毀了他們。

延伸內容

【各界好評】 《懸崖邊的學霸》是以記者之眼、父母心,加上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頂尖專家的見解,以及來自親職現場令人心酸同時也帶來溫暖的智慧所寫成的,是一本適用當下的書。華萊士為父母提供了別具一格的新框架(包含大量實用的建議),讓教養孩子不再必須在健康、快樂和成功之間拉扯。本書將幫助你的孩子獲得真正重要的能力。──暢銷書《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共同作者奈德.強森(Ned Johnson) 「我們正處於心理健康的危機之中。《懸崖邊的學霸》是每個人都必讀的社會警鐘,重新檢視了人生的價值與優先順序。這不只是本書而已,也是我們迫切需要的改變開端。」──《紐約時報》暢銷書《公平遊戲》(Fair Play)作者伊芙.羅德斯基(Eve Rodsky) 「這是本很有智慧的書,也是我們迫切需要的,每一頁都讓我倍感珍貴。作者的話值得你仔細聆聽,處處都是重點。這是下個世代應得的智慧。」──暢銷書作家,Podcast節目「凱莉‧柯利根想知道」及PBS電視台節目「多告訴我一點」主持人凱莉‧柯利根(Kelly Corrigan) 「作者用專業、深刻且不帶任何批判的文字,引領讀者看清我們在「成就文化」下充滿壓力的環境,並提供了一條更具情商的前進道路。這是一本寫給父母、學校和社區的書,但它的意義不僅僅於此:它還教你如何活出豐富且有意義的人生。」──耶魯大學情商中心(Yale Center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聯合創辦人兼副院長羅蘋・史騰恩(Robin Stern, Ph.D.)博士 「一份富有同情心且深具洞見的指南,值得作為我們教養的新指引。」──哈佛大學教育學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讓關懷常在」計劃主任及資深教師理查‧韋斯伯德(Richard Weissbourd) 「在《懸崖邊的學霸》中,作者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重要的研究,並提供具體可用的方法,也就是把「重視感」作為支持孩子心理健康的關鍵。「重視感」是少數在教養時實際可操控的架構之一,對父母而言輕而易舉,對孩子卻有重大的影響。」──Podcast節目「教出好人」(Raising Good Humans)主持人,西奈山親職中心聯合創辦人艾莉莎‧普雷斯曼(Aliza Pressman) 「有害的『成就文化』,阻礙了父母提供孩子無條件和堅定的愛,削弱了我們的家庭關係,也傷害了孩子。作者汲取了數百項研究和個人故事,將它們萃取成這本充滿力量的書,並分享一個終極真理:年輕人所需要的,也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就是明白我們自己很重要;我們的重要性,跟我們的履歷或獲得的獎盃都無關──我們原本的樣子就已經夠好了。」──費城兒童醫院家長與青少年溝通中心聯合創辦人兼主任,《建立兒童與青少年的復原力》(Build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Teens)作者肯尼斯‧金斯伯格(Kenneth R. Ginsburg) 「這本意義深遠但淺顯易懂的書,將是這個世代最重要的發聲之一。作者深刻地思考了現代父母面臨的關鍵問題,並為兒童、青少年、年輕人和父母都深受「成就文化」毒害的壓力提供了解方。從新手父母一直到空巢父母,《懸崖邊的學霸》都深具意義。」──「成長與放飛」(Grown and Flown)聯合創辦人、《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麗莎‧赫弗南(Lisa Heffernan) 「作者以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同情心及清楚的論述,向我們展示了目前這種『以成就來回報我們的愛』的教養方式,不論對父母或孩子都是很悲哀的;她也向我們展示了如何調整,讓孩子獲得快樂與成長。」────「自由放養孩子」運動(Free-Range Kids movement)創始人蘭諾.史坎納茲(Lenore Skenazy) 「《懸崖邊的學霸》已經晉升為我心中最有意義的書籍前五名了,很適合青少年的家長和照顧者閱讀!作者為嚴重傷害我們孩子的毒性成就文化提供了實用的解方。這本書將會幫助你認清、並啟動你在這項任務中所扮演的角色,幫助你去支持你青春期的孩子。」────心房研究所(Atria Institute)兒科醫生和青少年醫學專家喜娜‧塔利布(Hina Talib)

作者資料

珍妮佛.華萊士(Jennifer Wallace) 美國獲獎記者和社會評論員,報導主題涵蓋教養和生活風格趨勢。她經常為《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撰稿,並定期出現在電視上討論她的文章和其他新聞話題。

基本資料

作者:珍妮佛.華萊士(Jennifer Wallace) 譯者:謝宜暉 出版社:漫遊者 書系:家庭動力學 出版日期:2024-11-11 ISBN:9786264090285 城邦書號:A1020558 規格:平裝 / 單色 / 320頁 / 17cm×22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