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國際書展搶先場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投資理財
魔球投資金律:少數人才懂的投資市場潛規則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內容簡介

市場波動無法掌控,但投資決策可以優化 《魔球投資金律》幫助你,在下單之前,弄懂市場潛規則 ★「破壞式創新」管理學大師 克里斯汀生/好評推薦 ★《商業週刊》年度十大商業好書 ★財經書網「800-CEO-READ」評為歷來百大最佳商業書籍之一 表面上,投資似乎只需達成一項指標——賺錢。 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 什麼時候該進場?什麼時候該出場?你願意承受多少風險? 短期報酬重要,還是長期成長更關鍵? 每一層目標的選擇,都充滿複雜的權衡與不確定性。 投資是人類面對最複雜的決策之一。 它融合了數據與直覺、理性與情緒、短期波動與長期價值的較量。 每一次交易,都是心理、科學與策略的糾結與碰撞。 正是因為這種極端的複雜性,大多數人都在投資中迷失方向。 投資人們追漲殺跌,陷入恐懼與貪婪,無法建立穩定的長期策略。 《魔球投資金律》打破人類侷限的思維模式,融合各門學科及多向思維, 讓投資人以最清晰的狀態面對每回合的決策風險。 投資策略專家,也是暢銷書《長勝》《解讀市場預期》作者莫布新 進入各界頂尖人士的智慧,包括股神巴菲特和生物專家艾德華.威爾森, 同時更將賭場博弈、賽馬及心理學等科學潛規則搬到世人面前, 幫助投資人在看似混亂的市場中找到清晰的邏輯。 投資的核心並非預測,而是決策。 只有優化決策過程,才能在長期中戰勝不確定性。 【投資人必讀《魔球投資金律》的理由】 •「決策的關鍵在於機率,而非結果」 書中引用心理學與博弈理論,揭示了人類如何因「結果導向」陷入錯誤決策的泥潭。透過案例分析,莫布新教你如何建立以「期望值」為核心的決策標準,無論短期輸贏,長期都能取得優勢。 •「用跨學科視角破解市場行為」 從孔雀魚的伴侶選擇行為到聖塔菲研究院的複雜系統理論,本書讓你理解市場運作中被忽略的模式與潛規則,找到決策時的關鍵重點。 •「善用錯誤,做出更好的下一步決策」 投資不僅是尋找機會,更是管理錯誤的藝術。莫布新解釋了如何從失敗中提取有價值的訊息,避免「損失厭惡」和「過度自信」等常見陷阱,讓每一次錯誤都成為改進決策的契機。 重量級好評 「一本充滿精采概念又高度實用的書,每位投資人和分析師都需要多閱讀幾次。莫布森獨樹一格,他比任何人了解價值從何而生。」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哈佛商學院講座教授,近五十年來最具影響力的商業理論家之一 「莫布新在非常規下發現了對人類行為科學的深刻見解,並且對其有深刻的理解。」 ──羅伯.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史丹佛大學生物科學教授 「一本迷人的投資智慧要領。如果想了解世界上最好的投資者想法,你必須嘗試一讀。」 ──比爾.米勒(Bill Miller)|美盛資金管理董事長兼投資主任 「《魔球投資金律》清楚的解釋了行為經濟學和認知科學如何影響了人類合理與非合理性的選擇。麥可.莫布新非常了解科學對於人們投資、出價和其他現實生活中的影響力。如果你對於人類科學與金融的結合充滿興趣,本書定要嘗試一讀。」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媒體推薦 「一本智慧之書,充分展示了多學科觀點如何加深你對金融市場的理解力。」 ──《華爾街日報》 「本書對投資人有不可忽視的吸引力。」 ──《洛杉磯時報》 「富洞察力及令人信服的觀點,兼具思考性和趣味性。」 ──《華盛頓郵報》 「閱讀充滿趣味性,同時帶給讀者廣泛學科知識的洞察力。」 ──《商業週刊》 「任何人都可以欣賞作者有如奧利佛‧薩克斯靈光一閃的洞察力。」 ──《彭博社》 「莫布新遠超乎你的華爾街股票分析師水平,閱讀他的書可以一邊獲得娛樂,又同時擴大你的投資思維。」 ──《出版商周刊》

目錄

前言 如何成為出色的投資人? PART1 投資哲學 第一章 莊家優勢——投資的過程與結果 第二章 投資是專業,還是生意?——如何打敗大盤 第三章 貝比魯斯效應——期望值的頻率與規模 第四章 選擇適用的投資理論——從屬性思維轉向情境思維 第五章 有風險的事——投資的風險、不確定性與預測 第六章 你是專家嗎?——專家與市場 第七章 投資的熱手現象——連勝紀錄與認知、機率和技能的關係 第八章 時間站在我這邊——短視的損失規避與投資組合周轉率 第九章 一窺高層內幕——管理評估與投資流程 PART2  投資心理學 第十章 早安,迎接壓力吧!——壓力導致次佳的投資組合管理 第十一章 特百惠派對給我的人生啟示——洞悉人性 第十二章 所有系統準備就緒——決策裡的情感與直覺 第十三章 孔雀魚的模仿行為——市場裡的模仿作用 第十四章 小心行為財務學——誤用行為財務學,可能讓你思慮不周 第十五章 向凱因斯致敬——長期預期、厄爾法羅酒吧與後見之明偏誤 第十六章 直覺致勝——採取自然決策的方式投資 第十七章 把關權重——你從上一次的調查學到什麼? PART3  創新與競爭策略 第十八章 萊特兄弟的故事——為什麼創新勢不可擋? 第十九章 修剪出績效——大腦發展告訴我們創新的重要 第二十章 領先曲線——創造性破壞與期望值的關係 第二十一章 你的投資組合是否有短命果蠅?——產業變化加速對投資人的意義 第二十二章 下對棋步——如何平衡長期和短期策略 第二十三章 適者生存——適應度景觀與競爭優勢 第二十四章 一旦外推,厄運就來——採用平均本益比的荒唐把戲 第二十五章 我跌倒了,站不起來——均值迴歸與轉機 第二十六章 壕溝戰裡的合作——從賽局理論看合作與競爭 第二十七章 美好的期待——論企業成長的極限 PART4  科學與複雜理論 第二十八章 讓思維多樣化——如何打造成功的投資思維 第二十九章 從蜂巢到錢潮——集體的智慧與奇思妙想 第三十章 群眾之聲——利用群體尋找機會、解決問題和預測未來 第三十一章 兩個世界的尾聲——肥尾現象與投資 第三十二章 容納離群值——聖彼得堡悖論給我們的兩個課題 第三十三章 門房的美夢——為什麼聽別人的建議不利你的財富? 第三十四章 追逐拉普拉斯的惡魔——因果關係在市場裡的作用 第三十五章 給你更多功力——乘冪定律及其對投資人的意義 第三十六章 數量金字塔——公司的規模、成長率與估值 第三十七章 急轉彎——探索市場的情緒波動 第三十八章 通往股東天堂的階梯——探索投資報酬的自我相似性 結語 進入誇領域投資的境界

序跋

前言 如何成為出色的投資人? 《魔球投資金律》有一個知易行難的核心前提:如果你用跨領域的角度面對問題,你將成為更出色的投資人、主管、父母和朋友,也就是成為更好的人。這就好比你搬進一棟需要修繕的房子,手上擁有全套的電動工具組,還是只有一把簡單的螺絲起子。如果你為每一項工作都準備好適當的工具,你會成為成功且效率很高的人。 但現實是,我們大多數人終究只具備有限的知識。大部分的職業鼓勵專業化,而有些職業(例如學術界)則要求高度專業。此外,我們每個人的時間有限。我們忙著講電話、回覆電子郵件和參加會議,所以沒有時間閱讀、思考和激盪想法。 本書第一版問世後,有許多讀者聯繫我,告訴我他們很欣賞書中傳達的一些非典型觀念。大多數人很容易欣賞多元思維的價值,但也有不少讀者認為多元只是錦上添花,並非成功的必要條件。但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我認為在解決複雜的問題時,認知的多樣性非常重要。 認知多樣性的立論依據來自理論和實踐。社會科學家史考特•裴吉(Scott Page)在他的著作《差異》(The Difference,暫譯)裡談過多樣性的邏輯。他利用數學模型,說明在解決某些類型的問題時,多樣性如何以及為什麼有其必要。裴吉巧妙地將多樣性的討論,從隱喻和軼事,引導到有根據且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理論。 雖然裴吉的理論很有貢獻,但你可能還是會問,有沒有實際的證據可以證明在預測複雜問題時,多樣性真的有其價值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泰特洛克(Philip Tetlock)在他的著作《專家的政治判斷》(Expert Political Judgment,暫譯),呈現出傑出的研究結果。泰特洛克曾在15年內,邀請數百位專家,對經濟和政治事件提出數千個預測。隨後,他做了一件非常無禮的事:追蹤專家預測的表現。 整體而言,專家預測的表現讓人失望,但泰特洛克發現,有些人的表現優於其他人。這些人預測的結果之所以有差異,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方式不同。對許多事情「略懂略懂」的多元思考者,比那些只精通某一個領域的專家表現更好。 我對於多樣性的思考,特別在兩個方面獲得啟發。第一個是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總是不知厭倦地提倡的心智模型投資法。第二個是聖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這個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研究社群,致力於探索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合作的跨領域主題。 查理•蒙格長期的成功紀錄,證明多學科的研究方法確實成果非凡。對蒙格來說,心智模型是一種工具,可以幫助你理解問題的框架。他主張構建多元思維模型(a latticework of models)可以有效解決最多問題。他的想法是讓模型切合問題,而不是(用他的話來說)削足適履地「折磨現實」,讓現實適應你的模型。 某些個性特質有助於我們發展心智模型的方法,而且很幸運的是,大部分的特質都是你個人可以主動選擇擁有的,包括求知欲、正直、耐心和自我批評。想要成功解決問題,不能只靠智商。就像蒙格說的,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觀點改變了整個世界,但他的觀點反映的是他獨特的工作方法,而不是他本人的聰明才智。反過來說,到處都是聰明人做糟糕決定的例子,這種現象往往表示他們缺乏彈性,或不懂得體認心理學給我們的教訓。 不過,想要獲得心智模型的方法並非沒有代價,因為你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各種學科。而且毋庸置疑的是,你學到的東西可能無法馬上派上用場;事實上,它們可能永遠派不上用場。但好消息是,你通常只要掌握每個學科的幾個重要觀念即可。 多年來,蒙格深刻的思想讓我受益匪淺,他對我的影響也在本書中表露無疑。我們十分幸運,因為彼得•考夫曼(Peter Kaufman)整理了蒙格的背景和演講,並編輯成《窮查理的普通常識》(Poor Charlie’s Almanack)一書,這本出色的書籍為心智模型方法提供許多洞見。 至於聖塔菲研究所,則源於一群志同道合的科學家,他們認為這個世界需要新型態的學術機構。這些出自各學科的傑出科學家,意識到大學學科之間往往彼此孤立運行。大學教授們經常與同儕交流,卻很少跨越學科邊界彼此互動。聖塔菲研究所的創辦人堅信,跨領域之間有許多富饒的科學沃土,因此他們決心要耕耘這片土壤。如果你在聖塔菲研究所的校園待一陣子,很可能會看到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和經濟學家從各自的觀點出發,一起探討感興趣的議題。 複雜系統研究,將這些人在聖塔菲研究所的研究主軸整合起來。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許多系統都從多個跨領域交流而來,例如人類的意識、免疫系統和經濟系統。聖塔菲研究所的科學家,很早就看出這些系統的顯著特徵,並思考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我深受聖塔菲研究所的理念啟發,其中對我影響最深的,是把股票市場視為一個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 採用這種思維模式,迫使我重新檢視並質疑自己在財務領域學到的所有知識,包括主體的理性、鐘形的價格變動分布,以及風險和報酬的概念。我相信,複雜適應系統的架構不只能讓我們更直觀地理解市場,也更符合經驗現象。 聖塔菲研究所的文章,激發了我對不同主題的興趣,包括蟻群、稱冪定律(power laws)、人類的認知,以及回饋機制的作用。這些主題散見於本書文章中。參加完聖塔菲研究所的研討會後,我覺得最貼切的形容是智力受到深深的陶醉。 你可以在米切爾•沃德羅普(Mitchell Waldrop)的著作《複雜:走在秩序與混沌邊緣》(Complexity),了解聖塔菲研究所的歷史。雖然,這本書是在研究所創立的第一個十年內出版,卻已經闡明聖塔菲研究所的精神所在。 最後,我想談一談如何閱讀本書。《魔球投資金律》和暢銷的驚悚小說不一樣,你可以從後面往前讀,也可以從前面往後讀,怎麼讀都可以很順暢。但我建議你直接看目錄,找到你最有興趣的內容然後開始讀。 雖然這些文章涵蓋各種主題,但我把它們分為四個部分:投資哲學、投資心理學、創新與競爭策略,以及科學與複雜理論。你可以把這幾個部分看成工具箱裡的隔層,每一個隔層各自處理投資的不同面向。也就是說,每一篇文章都自成一體。 我在這個版本更新了表格和圖表,並在每個部分增加新章節。新的主題包括對管理評估的思考、直覺的作用、賽局理論的應用,以及市場情緒波動的機制。 《魔球投資金律》運用了許多頂尖學者的研究成果,但由於受限於本書的形式,我無法完全呈現他們的學術觀點。這就是為什麼我整理了一份詳細的參考文獻,包括延伸閱讀的建議清單。如果你想要深入探討某個觀點或主題,希望這些參考資料可以為你帶來豐富的內容。 我最誠摯的願望是,《魔球投資金律》可以為讀者在智識上帶來樂趣,為大家帶來新的觀點、絕佳的點子,或者一條自我提升的道路。我在寫這些文章時覺得非常滿足,希望你在閱讀時也能感受到我一部分的喜悅。

內文試閱

貝比的打擊率 如果你去證券公司待一陣子,遲早會聽到人們說一些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例如:「嘿,如果我有51% 的時候是對的,我就會賺錢了。」如果你覺得這個說法有道理,那就繼續看下去吧,因為你即將看到投資最重要的一個概念。 首先我們要承認,人們心中深深烙印著「投資人賺錢的次數,應該多過賠錢的次數」的想法,而且這個想法從直覺上而言很有說服力。有一個資產經理人的故事,可以說明這種觀念的謬誤。 這位有名的投資人解釋,他們公司聘請了約20 位投資組合經理人,他是其中一位。該公司的財務主管,對旗下主動型基金經理人的整體績效很不滿意,決定評估每位經理的決策過程,然後淘汰表現不佳者。這位財務主管認為,就算是隨機選股,也會有一半左右的投資組合表現優於市場基準。所以,他決定根據每個組合裡打敗大盤的股票比例,來衡量經理人的績效。 這位投資組合經理人的狀況很奇特:在整個團隊裡,雖然他的總投資表現名列前茅,但他投資組合裡表現優異的股票比例,卻是最低的。財務主管馬上解僱所有表現「不佳」的經理,並和投資人召開一次會議,想弄清楚為什麼這位經理人有優異的績效,但打擊率(勝率)卻這麼糟糕。 投資組合經理的答案,解釋了所有涉及機率的活動,天生都有的重要課題:正確的次數不重要,正確的程度才重要。假設你有四支股票,其中三隻股票小跌,但第四支股票卻大漲。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持有的大部分股票都下跌,你的投資組合仍然表現良好。 你必須以期望值分析(expected value analysis)來評估每一項投資,才能打造出可以帶來卓越績效的投資組合。讓人訝異的是,各個領域的頂尖思想家,包括賽馬投注、賭場賭博和投資,都強調過這一點,我們稱之為「貝比魯斯效應」(Babe Ruth effect):雖然魯斯常常被三振出局,他仍然是棒球史上最偉大的打擊手之一。 期望值這個課題之所以很普遍,是因為所有涉及機率的活動,都有相似的特徵。然而,要內化這個道理非常難,因為它在根本上有違人性。要指出上述財務主管邏輯裡的漏洞並不難,我也很容易理解他的想法。 做多、做空與賠率 塔雷伯(Nassim Taleb)在他那本引發爭議的著作《隨機騙局》(Fooled by Randomness)裡,分享過一個生動的故事,完美表達出期望值的概念。有一次塔雷伯在和其他交易員開會時,一位同事問他對市場的看法。他說,他認為市場在接下來一週內,微幅上漲的機率很高。人們進一步追問他,他認為上漲的機率有多少,他說70%。後來有人在會議中指出,塔雷伯大量做空標普500指數期貨,賭市場會下跌,似乎與他看漲的觀點自相矛盾。塔雷伯接著用期望值的觀點,解釋他的立場。下頁圖表3.1可以說明他的想法。 在這個例子裡,市場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是上漲,但期望值卻是負的,這是因為上漲和下跌會帶來不對稱的結果。現在,我們從股票市場來思考這件事。有時候,股價會完美訂價其價值。即使大多數時候(頻率),公司的股價會達到或些微超過其價值,股價也不會比價值高太多。但如果公司業績不如預期,股價就會重挫。高頻率出現讓人滿意的結果,但期望值卻是負的。 現在思考一下價值被低估的股票。這些公司大多數時候表現讓人失望,導致股價些微下跌,但如果出現正面的結果,股價就會劇烈上漲。在這種案例裡,機率偏向負面的結果,但期望值卻是正的。 投資人必須不看頻率,而是思考期望值。事實證明,這就是涉及機率領域裡,所有高績效人士的思考方式。然而,這樣的觀念在許多方面都很不自然,因為投資人希望他們的股票上漲,而非下跌。確實,展望理論最重要的實用結論,是投資人傾向太早賣掉賺錢的資產,這樣做可以滿足他們想要正確的欲望。同時,投資人也會太晚賣掉賠錢的資產,因為他們不想要承受損失。現在,我們來談三個不同機率領域裡優秀的實踐者。這三個領域是投資、賽馬下注和撲克牌的21點。 孔雀魚的模仿行為 從表面來看,生物學家李•杜加欽(Lee Dugatkin)似乎太閒了,因為他的研究重點看似想要解決一道深奧的問題:雌性孔雀魚如何選擇配偶。結果顯示,雌性孔雀魚先天偏好亮橘色的雄性孔雀魚。不過,當他讓一些母魚看到其他母魚選擇深色的雄魚後,其他母魚也開始選擇深色的雄魚。讓人驚訝的是,在許多情況下,看過同類選擇深色雄魚的母魚,會推翻自己的的本能,轉而模仿其他母魚。 為什麼會有人在意雌性孔雀魚如何選擇伴侶?這個答案點出一個熱門議題的核心,即動物行為是否只由基因決定,或是文化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杜加欽研究顯示,在動物界裡,模仿顯然以文化傳遞的形式存在,並且在物種發展裡扮演重要作用。 當然,模仿對人類來說是一種重要的力量,時尚、潮流和傳統都是模仿的結果。由於投資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性活動,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模仿在市場裡也扮演發揮重要作用。 大多數投資人和商人,都有基本的理念來規範他們的行為,就像基因會決定孔雀魚選擇配偶的方式一樣。然而,我們知道對於基金經理人和孔雀魚來說,模仿有時候會深刻影響他們的決策。那麼,模仿對投資人來說,是好是壞呢? 跟著你前面的螞蟻走 模仿是正向回饋的主要機制之一,例如動能投資(momentum investing)假設正在上漲的股票,將繼續上漲。如果有夠多的投資人遵循這個策略,那麼認為價格會持續走高的預言,就可能自我實現。 不過,大多數投資人對於單純的模仿會有疑慮,所以他們會掩飾自己的模仿行為。但其實模仿往往有其合理的根據,例如,思考以下幾種情況: 資訊不對稱:當其他投資人比你更了解某項投資時,模仿他們可能對你很有利。我們經常在日常生活的決策使用模仿策略,以利用他人的專業知識。 代理人成本:許多資產管理公司必須在最大化投資組合的績效(長期的絕對回報),以及最大化資產管理業務的價值(透過取得資產和收取手續費)之間取捨。選擇最大化資產管理公司業務的企業,有動機模仿其他人的做法。這種模仿行為,會讓投資組合相對於市場基準的追蹤誤差降到最小。 從眾偏好:就像凱因斯所說,「世俗智慧告訴我們,如果考慮到自己的名聲,那麼從眾失敗也比特立獨行而成功更好。」人類喜歡成為群體的一部分,因為群體常常讓我們覺得安全又安心。 在某些情況下,正向回饋確實可取,投資人的模仿行為也很合理,然而正向回饋也可能發展得過於極端。 財務經濟學家所說的羊群效應,是指一大群投資人根據別人的行為做相同選擇,而不仰賴自己的知識。實際上,當正向回饋主導狀況時,就會出現羊群效應。由於市場需要正向和負向回饋之間處在平衡狀態,因此這種不平衡會讓市場的效率低落。上述看法與傳統的觀點相左,傳統上認為投資人只會根據基本資訊進行交易。 我們也許永遠無法知道,到底多少的正向回饋屬於過量。許多科學研究顯示,在創新和概念傳播的過程中,通常會有一個臨界點,一旦傳播超過臨界點,正向回饋的效應便取得控制,於是正向的趨勢就能主導整個系統。市場泡沫和崩盤的相對頻率,強烈暗示價格和價值之間,總是有顯著差異。 市場不是唯一會出現次佳模仿行為的去中心化系統,比方說行軍蟻(army ant)就是另一個讓人著迷的案例。一群幾乎沒有視力的工蟻,有時候會和蟻群分開。由於沒有任何一隻螞蟻知道該如何讓整個蟻群重新定位,因此所有螞蟻都必須仰賴一個簡單的決策規則:跟著你前面那隻螞蟻走。如果有足夠多的螞蟻遵循這種策略(即達到臨界點),它們就會繞行成漩渦,一隻跟著一隻繞著圈子轉,直到死亡為止。曾有一個死亡漩渦繞行了兩天,圓週長達1,200 英尺(約366 公尺),轉一圈需要兩個半小時(見下頁圖表13.1)。最後,有一些工蟻脫離原有路徑,創造出必要的多樣性,才能打破漩渦。 當然,模仿是螞蟻天生的遺傳行為,而不是文化,而投資人則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然而,查爾斯•麥凱(Charles MacKay)曾在150 幾年前說過一句名言,提醒我們避免模仿的陷阱,這是一個古老問題。他說:「有句話說得好,人類的思考都是盲目從眾。他們會成群地瘋狂,然後一個接著一個慢慢恢復知覺。」 我願意—你呢? 並非所有資訊都一樣重要。穿著燕尾服在牧師和會眾面前說「我願意」的意義,比起老闆問你是否要在咖啡裡加牛奶時回答「我要」,來得更重要很多。妥善權衡生活裡各種資訊的重要程度非常重要,這一點對投資人來說尤為如此。 在投資的過程裡,我們需要收集和分析資訊。長久以來,投資人是透過收集資料或分析數據尋求競爭優勢。但是,隨著科技進步和法規的影響,近年來想要在取得資訊上具備優勢,變得愈來愈困難。 例如,網路化個人電腦的普及,讓資訊傳播變得非常迅速且幾乎沒有什麼成本。今天,網路當沖客可以隨時隨地取得的資訊,是25年前大型機構夢寐以求的內容。 此外,「公平資訊揭露規定」(Regulation FD)的目的是確保所有投資人,從最大的基金經理到最小的散戶投資人,都能同時接收到重要的資訊。 然而,分析師並未因此放棄取得專有資訊。近年來,我們看到調查和通路檢查(channel checks)的數量激增,以及企圖以其他不那麼正當的方式收集資訊。雖然追求更好的資訊並沒有錯,有一些公司也確實做得很好,但我質疑目前許多所謂的「專有」研究到底有多少投資價值。 我的懷疑來自三方面的考量。第一,投資人能否正確評估資訊。第二是抽樣問題,也就是分析師使用的抽樣技術,能夠真實反映人口基數到什麼程度。最後一個問題是,當今的專有研究,是否能夠為投資人帶來更好的投資績效。 篩選權重 1990 年代中期,比爾•蓋茲會隨身攜帶一份微軟的業務優先清單。網際網路才剛起步時,只排在他清單上的第五或第六名,但是,一旦蓋茲意識到網路對微軟未來的重要性時,他就把網路列為優先任務。蓋茲徹底重新權衡他已知的資訊,進而為微軟的股東帶來大量價值。同樣地,我們如何權衡資訊,將對我們看待世界和評估資產的方式有重大影響。 我們對特定假設有多少信心,通常取決於兩類證據:證據的強度,亦即極端程度;以及證據的重量, 亦即預測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例如,你想檢驗一個假設:有一枚硬幣比較容易投出正面。在投擲的樣本裡,出現正面的次數比例反映出強度,而樣本數的大小則決定了重量。 機率論告訴我們該如何正確結合強度和重量的規則,然而大量實驗數據顯示,人類並不遵循這樣的理論。具體來說,證據的強度往往主導了人們的心。 這種偏誤會導致特定的過度自信和缺乏自信的模式。誠如許多華爾街贊助的研究結果顯示,當證據的強度高而重量較輕時,人們往往會過度自信;相反地,當證據的強度弱而重量較重時,人們往往會缺乏自信。 下方圖表17.1 顯示強度與重量的組合。當兩者都很高時,可能出現顯而易見的結論;當兩者皆低時,研究結果可能不太重要。然而,我們在剩下的兩個框框裡,可能出現誤判證據的狀況。 贏家詛咒(winner’s curse)是另一個具體例子,說明錯誤權衡資訊會帶來什麼風險。贏家詛咒是指在競爭激烈的拍賣會上,出價最高的人通常會為所購買的資產付出過高的溢價。因此,該投標者雖然「贏」得拍賣,卻得到「高溢價」的「詛咒」。投資人在評估資產價值時,經常把焦點放在其他出價者出的平均價格。但是,最後唯一重要的價值,是出價最高者願意支付的價格。 資訊權衡強調的是,並非所有資訊的價值和重要性都一樣。投資人必須時時謹慎,避免陷入因錯誤衡量資訊而產生的陷阱。 告訴我一些市場不知道的事 想要檢驗根據調查所做的研究有多少價值,最基本的標準是這研究是否能夠帶來更優秀的選股決策。在我們看來,這個答案就算不是否定的,頂多也只是模稜兩可。 第一個原因和市場吸收新資訊的速度有關。證據顯示,市場確實很快就會對新資訊有所反應,果真如此,想從這些數據獲得超額回報,似乎不太可能。想要取得資訊優勢確實不容易:賣方分析師的報告和通路檢查必須統一發布,而大規模的買方公司額外獲得的資訊,往往很快就會反映在股價上。與當前情況或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的相關資訊,最有可能已經有效反映在股票的價格上。相反地,有些證據顯示市場對於長期資訊的看法則十分短視。 第二個問題在於,理解一個產業或公司的基本面(或基本面的變化),與掌握當前股價的預期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價格反映了市場集體的預期,而且包含的資訊往往遠超過任何一個人所能掌握的程度。所以關鍵問題在於,對你來說是新的資訊,對市場來說是否也是新的。 榮景不再 任何在電視上看過大自然節目的人,都很熟悉這樣的畫面:一隻年輕魯莽的獅子,挑戰獅群裡年邁的獅王,年邁的獅子以威嚇和適度的力量,成功壓制挑戰者一段時間。不過,獅王終究還是會屈服,被那頭年輕力壯的公獅取代。 當然,並非所有挑戰者都能成為獅群的新領袖,但獅群的新領袖都是挑戰者。2 商界和草原一樣,領導地位的爭奪戰永無止境。在自然界裡,成功表示可以把你的基因傳給下一代;在商界裡,成功指的是公司能夠創造出高經濟回報,股東的總回報率也會超過同業的平均水準。 思考領導者和挑戰者之間的較勁,對投資人有什麼幫助?這些較勁牽涉的不只是創新的思維模式,還反映了投資人對創新似乎有明顯的規律反應,因此了解這一點非常有用。投資人往往低估和高估成長的前景。 股票市場為創新的過程帶來一些曲折,因為股價反映的並非當下狀況,而是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投資人會用各種手段和方法,評估公司未來的現值—或者,更精確地說,是公司未來現金流的現值。股價反映的是投資人的集體期望。 因此,投資人不能只考慮到創新,還必須評估市場會如何看待創新。創新蘊藏著潛在的機會。 股市是終極的蜂巢嗎? 股票市場和社會性昆蟲與預測市場,有許多共同特徵。市場是由眾多個別投資人互動而成。我們已經看到,無論是昆蟲聚落還是預測市場,都能有效解決問題。為了更深入了解這些系統的運作方式,我們要同時檢視它們之間的相異與相似之處。 蜂巢和市場之間最大的差異,也許是激勵機制和價格的效果。在蜂巢裡,每隻蜜蜂的行為並不是為了最大化自己的福祉,而是為了整個蜂群(演化造成這種行為)。在市場裡,每個交易者都想要最大化自己的效益。這個差異可能讓昆蟲聚落比人類的市場更強韌,因為聚落比較不會像市場那樣,容易受到正向回饋的影響而變得脆弱。 此外,蜂巢沒有價格。價格在自由市場經濟體系裡扮演非常重要作用,因為價格可以協助人們決定如何分配資源。蜜蜂透過舞蹈傳遞資訊,但市場不只是單向告訴投資人價格為何,還會影響投資人的想法,進而引發不健康的模仿行為。 預測市場與股票市場很不一樣,因為前者有確切的時限,結果也很明確。這種特徵為結果劃定了邊界,有效限制投機的模仿行為。換句話說,趨勢動能策略在預測市場裡起不了作用。此外,在股市裡,股價的表現會影響公司的基本面前景。然而在預測市場裡,結果和市場本身相互獨立。

作者資料

麥可.莫布新(Michael J. Mauboussin)   摩根史坦利旗下協成環球團隊首席研究顧問、聖塔菲研究院董事會名譽主席、哥倫比亞商學院兼任教授,曾任藍山資本研究主管、瑞士信貸全球金融戰略主管。多次入選機構投資者團隊和華爾街日報明星人物。   莫布新的工作主要是協助客戶端進行投資配置與投資估值、競爭戰略分析和擔任決策顧問等項目,分析領域橫跨金融、競爭策略、心理學,以及複雜系統理論。美國《商業週刊》曾於年度美國最佳商學院中,將其評比為「年度傑出教授」,同年僅七位教授獲得。   著有《解讀市場預期》、《長勝》及《泛蠢》。

基本資料

作者:麥可.莫布新(Michael J. Mauboussin) 譯者:周群英 出版社:感電 書系:站著賺錢 出版日期:2025-01-08 ISBN:9786267523124 城邦書號:A5970024 規格:平裝 / 單色 / 44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