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失落的三億年:史詩般的地質年代發現之旅
- 作者:尼克‧戴維森(Nick Davidson)
- 出版社:一卷文化
- 出版日期:2025-01-15
- 定價:480元
- 優惠價:79折 379元
-
書虫VIP價:379元,贈紅利1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60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你的身體怎麼來的?從大霹靂到昨日晚餐,解密人體原子的故事
-
為何龍蝦不會變老,水母會逆齡,人類卻無法?:24個自然界中青春、衰老與生命期限的科學奧祕
-
仰望 從臺灣飛向世界,串連文化與自然、時間與空間的鳥之宇宙
-
保持原來的樣子就很好了:每一種生物,都有屬於自己的奇妙與強大。找到適合的環境、發揮優勢的能力,好好做自己就行!
-
樹的微宇宙:樹木隱藏的微小線索如何揭開大自然的祕密
-
離散的植物:原生、外來、入侵……環境歷史學家體察植物界的傳播與擴散,探尋邊界、家、遷移及歸屬的意義
-
細胞之歌:探索醫學和新人類的未來
-
思考不過是一場即興演出,用行為心理學揭開深層心智的迷思
-
數學是最好的人生指南:從幾何學習做事效率、混沌理論掌握不比較的優勢、用賽局理論與人合作……在46個數學概念的假設、探索與迷失中,經驗美與人生
-
花朵的祕密生命:解剖一朵花的美、自然與科學
內容簡介
志留紀、寒武紀、奧陶紀……我們今天學到的地質年代劃分,奠定在維多利亞時代三位地質學先驅的基礎上
一位牧師、一位退伍老兵、一位中學教師。
非正統學歷出身的三個業餘地質學家,解開地球古生代的謎團
行遍三千里,發現三億年!!
三位出身背景不同,也各有著不同的個性,他們既合作又競爭,於崎嶇地形間跋山涉水,終於造就驚人發現,地球的歷史從此改寫!當年他們如何在一堆不起眼的石頭中,挖掘出塵封地底下億萬年的祕密?
不用穿上靴子、帶著槌子。
只需隨著本書主角一起大步來到山上,觀察腳下,揭開這個星球的生命之謎。
我們今天所知的地質學年代劃分是怎麼來的呢?古生代的志留紀、寒武紀、奧陶紀等等,大部分是透過十九世紀三位地質學先驅的發現才得以確立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與今天的我們相比,所知道的非常有限。地層與年代的劃分在當時初見雛型,但英國的威爾斯有一些極為雜亂而不連續的地層,難以解釋,在當時始終是地質學上一道懸而未決,等待高手來挑戰的難題。
一八三〇年代,就在達爾文搭乘「小獵犬號」至加拉巴哥群島的同一個時代,英國兩位業餘的地質學家,一位是牧師出身的塞吉維克,一位是軍人出身的莫奇森,他們勇於挑戰這個無人能解的難題與懸案,他們跋山涉水,在威爾斯、蘇格蘭鄉間崎嶇的地形上到處挖掘石頭、化石,推測地層及年代, 他們的發現,令當時的學界為之震撼。而他們既合作又競爭,亦敵亦友,後來不同的觀點引發志留紀與寒武紀如何劃分的激烈爭論,甚至演變為互相攻擊,不惜反目。他們的激烈爭論為既為了學術的真相,也為了個人的名聲與榮譽,是非成敗,成了一團糾纏不清的糊塗帳。
塞吉維克與莫奇森的發現,雖然奠定了志留紀與寒武紀的基礎,但只將懸案破了一半,仍留下不少疑點,直到三十年後,終於出現第三位業餘學者拉普沃斯,發現了破案的關鍵: 筆石,從而確定了又一個新的地質年代:奧陶紀......
三位主角在英國的威爾斯、蘇格蘭與俄國西部探勘成果,揭開了古生代(距今約5.4億年至2.5億年前)這長達三億年期間的祕密。就在這段期間,地球上開始出現了可識別的生命。本書作者戴維森,考證了許多珍貴史料,包括地圖、日記、信件、田野筆記和當時的文獻記錄等,挖掘出這段歷史,讓我們跟隨著他們的足跡走遍曠野追尋線索,讓這三位容易被忽略的地質學英雄,栩栩如生地重現在我們現代讀者的面前。
本書所描述的這些故事,不光僅是地質學的發展歷史而已,在我們跟隨著作者的文章,穿越英國一些最壯觀的地景時,將能夠體會到:歷代的地質學家們,在探索腳下的大地時,所獲得的那種最純粹、最直觀的暢快感,使人不由自主的打從心中,對大自然的奇蹟發出由衷的讚美與讚嘆!
人類由古猿演化而來、地球有四十六億年歷史,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是小學生都知道的常識。但我們今天之所以能知道得更多,不是因為我們比較聰明,而是因為我們站在無數前人研究成果的肩膀上,而這些研究成果往往並非一步而成,而是歷代科學研究的先驅們,在一連串不斷的嘗試與錯誤之中,在歧見的論爭甚至互相攻擊之中,點點滴滴的累積,披荊斬棘所開闢出來的知識之路。本書的故事,可說是以這三位地質學的先驅為例,精采而生動地還原了這些過程,堪稱是科學發現史上的重要的一頁。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古怪的塞吉維克教授
第二章 雄心勃勃的莫奇森先生
第三章 跋山涉水威爾斯
第四章 歷史新頁:寒武紀和志留紀
第五章 泥盆紀爭議
第六章 在俄國巧遇二疊紀
第七章 志留紀對寒武紀
第八章 從合作到競爭
第九章 高地爭議:蘇格蘭的志留紀
第十章 失落的關鍵:發現奧陶紀
第十一章 最後的謎團
內文試閱
第三章 跋山涉水威爾斯 部分節錄
幾百萬年來的地殼運動,形成東邊的高山,高山受到侵蝕時,湍急的河流把泥巴和淤泥帶到海中,導致珊瑚窒息而死,把海床變成爛泥。新的三葉蟲物種在渾濁的水中欣欣向榮。這是第一道泥岩和頁岩,現在稱為霍普山谷。東邊的高山降低後,侵蝕程度減小,水變得淸澈,珊瑚重新生長。藉助肉柱固定在海床上的五房貝,在溫暖的淺水中輕輕擺動。第二層沉積物逐漸形成,這層沉積物將成為拉德洛石灰岩,或者艾米斯翠石灰岩。
這樣的模式不斷持續,硬的石灰岩和軟的頁岩交互形成。數億年後,進一步地殼運動使這些岩石升高並向東南傾斜,交替的硬質和軟質岩石因此受到侵蝕。
作家羅伯特•麥克法蘭(Robert Macfarlane)有個著名的說法:地質學讓我們戴上時光眼鏡,回到過去,看見「岩石是液態、海洋卻是固態,花崗岩像粥一樣四處流動,玄武岩像燉菜一樣冒著氣泡,一層層石灰岩像毯子一樣容易摺疊」。一九三七年戰雲籠罩歐洲時,英國地質學家亞瑟•杜魯門(Arthur Truman)也曾同樣敏銳的寫道:「鄉間不只是一群山峰和山谷。這些特徵的分布有計畫也有系統。地質學家若擁有觀看鄉間的眼睛,對自然的了解就不亞於藝術家或詩人。」
對莫奇森以及不知道這些特別故事的人而言,溫洛克斷崖周圍的地層全都同樣帶來興奮的時刻。前一年,上層雜砂岩包含一連串地層,而且能藉由化石指紋加以判別的說法還是全新的概念。現在他在日誌中寫下,他可以證實這個岩石型態,因為溫洛克斷崖和拉德洛層的許多細節已經了解。但未來還會出現更多細節。
前一年冬天,莫奇森已經研究過以往礦物學家調查這個地區的岩石時編製的地圖和紀錄。他對亞瑟•艾金(Arthur Aikin)的研究成果格外有興趣。艾金出身什魯斯伯里,曾是非英國國教的新教牧師,也是倫敦地質學會的創辦成員。二十年前,艾金寫下許多關於什羅普郡南部的紀錄,包括溫洛克斷崖的截面圖,畫出常見的石灰岩和頁岩帶。此外還有一道完全不同的岩石,從它們底下向西延伸,他描述這道岩石是可當成建材的紅棕色薄砂岩和砂岩。倫敦地質學會的主要成員力勸艾金發表他的發現,但努力籌錢給出版商六年之後,他放棄這個想法,改由自己印刷限量版的小冊子。其中有一本輾轉到了莫奇森手上,現在他開始偷偷跟著艾金的足跡,尋找紅棕色的板岩和砂岩。它們形成綠色、紫色和紅色砂岩,和斷續的石灰岩交織在一起。此外,山谷中的朗維爾(Longville-in-the-Dale)、希望的鮑德勒(Hope Bowdler)和當地其他名稱同樣有趣的村莊裡,房屋牆上也有這些岩石。對莫奇森而言,這顯然表示雜砂岩裡還有一層岩石,後來他稱這種岩石為貝殼砂岩(shelly sandstone)。他的上層雜砂岩地層表越來越充實。除了石灰岩和頁岩,現在他可以加入新的區塊,一層很厚的砂岩位於它們下方。莫奇森循著岩層,向西穿過什羅普郡南部,進入威爾斯,協助他的資料可能是英國軍需處(軍備測量局的前身)編製的一英寸對一英里地圖(比例尺為六萬三千三百六十分之一),這些地圖的邊緣附有這個區域的岩石的簡短說明。
一如往常,他再次運用他龐大的人脈,獲得當地地主和紳士十分周到的接待,其中有些人是老朋友,他們還是喜歡取笑他不再追兔子,改追雜砂岩的熱情。他成了波伊斯城堡(Powis Castle)的常客,這座高大堅固的中世紀鄉間大宅矗立在紅砂岩和雜砂石灰岩露頭上。保守黨上議院議員,波伊斯伯爵(Earl of Powis)、愛德華•赫伯特(Edward Herbert)和太太、好幾個小孩一起住在這裡,還有個很大的書房。莫奇森也在奧克里莊園(Oakley Park)停留,這座大宅和土地位於拉德洛北邊,主人是羅伯特•亨利•克萊夫(Robert Henry Clive)。羅伯特是印度克萊夫(Clive of India)的後代,當年莫奇森短暫參與半島戰爭時認識了印度克萊夫。莫奇森慢慢朝南邊前進。七月底,莫奇森夫婦回到拉德諾郡的朋友路易斯爵士家,他們前一年也住在這裡。夏綠蒂有魅力又聰明,很受眾人歡迎。地質學和休閒娛樂在這裡互不衝突。當時一段記述提到:「他們分成槌球和射箭兩組。箭靶放在狹長的綠色草地上,草地一路通到河邊……一群群淑女穿著輕便洋裝來回走動,景象相當吸睛。到了六點鐘,茶、咖啡和蘋果酒杯擺了出來,而且已經射了三十幾支箭,所以我們暫停射箭,過去喝茶。」如果是下雨天,這些客人就在大廳玩板羽球(現代羽球的前身)。莫奇森後來表示「貴族豪宅的舒適生活對地質研究有害」。
延伸內容
【本書特色】★精采結合自然科學與歷史人文
我們所學過的那些地質年代是怎麼來的?它們如何劃分,為何如此劃分?這一切都要回到十九世紀的一些重大發現說起。本書是一道時空隧道,帶領讀者回到距今一百八十年前的世界,跟隨那些地質學發現的先驅們,跋涉於崎嶇而壯闊的山水之間,重新再走一遍探索發現的路程,值得細細品味!
★淺顯易讀
本書由史料回顧探索發現過程的故事寫作,使得無論是對於地質學、地球科學領域程度深淺的讀者,都能夠在閱讀三位主角精采的故事當中,不知不覺增長很多該領域方面的知識,無論你在地質學方面的程度深或淺,閱讀後皆能有所豐收。本書是地質、地球科學本身的專業書籍之外,非常好補充材料。
★別開生面、充滿競爭的科學發現史
本書的三位業餘主角,憑藉著對石頭、化石的高度熱忱,鍥而不捨,終於解開了地球之謎。但科學發現,除了崇高的求知慾與探索精神外,同時無可避免的,也是一種激烈的競爭。是誰先發現、發表的?誰的理論更能解釋現象?誰得以留名青史?在在關乎到參與者的榮譽、名聲,乃至於實際利益。十九世紀的學者在從事探索發現的活動時,在想著什麼?做些什麼?兩位原本是好友的主角因何故翻臉?本書生動的故事,不單只有科學發現,同時也詳實描寫了當事者的這些心路歷程。除了知識本身,你還可以閱讀到科學史這些人性的一面。
作者資料
尼克‧戴維森(Nick Davidson) 紀錄片製作人與業餘地質學家,現居英國倫敦。本人描述自己對周遭世界充滿好奇心,也對講故事充滿了熱情,希望將複雜的問題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在全球各地製作自然、歷史、環境生態等紀錄片,也曾在南斯拉夫、伊拉克、東帝汶和剛果等衝突地帶報導。著有《黑色報告》(合著)探討英國社會政策、《人類失去掌控》(合著)探討科學與新生產技術、《英國公共衛生調查》等書。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