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濟州四.三:跨越沉默,讓真相走向世界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 濟州四.三:跨越沉默,讓真相走向世界

  • 作者:許湖峻
  • 出版社:黑體文化
  • 出版日期:2025-04-09
  • 定價:560元
  • 優惠價:79折 442元
  • 書虫VIP價:442元,贈紅利22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419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濟州四.三,韓國版「二二八+白色恐怖」 東亞歷史x報導文學x轉型正義 最權威的第一手紀實出版! 美麗的觀光勝地濟州島,竟潛藏著韓國史上最大的傷痛? 《韓民族日報》權威記者三十年調查記錄,採訪上百人 最新、最全面深刻的濟州四三事件第一手紀實 揭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永不告別》背後的真實故事 ★2023年「世宗圖書文科類」推薦圖書 ★濟州四.三和平基金會第一屆四.三新聞獎得主 ★韓國各大媒體《韓民族日報》、《京鄉新聞》、《首爾新聞》一致讚譽 ★韓國網路書店教保文庫10分、Yes24 9.6分、阿拉丁9分好評 1947年至1954年的七年間,在韓國濟州島爆發的民眾抗爭和國家暴力事件,被韓國人稱為「濟州四.三」,受難民眾高達三萬多人,為韓國現代史最大的悲劇之一。直至韓國民主化後,才逐漸開啟真相調查與正名平反的工作,至今仍是韓國轉型正義的重要課題。 致力於挖掘四.三真相的《韓民族日報》資深記者許湖峻,過去三十年間採訪了上百名倖存受難者和遺屬,他從1947年3月1日觀德亭槍聲響起,寫到1954年9月21日漢拏山解除「禁足令」為止,全面且詳細地還原了四.三的歷史背景、起因和來龍去脈,也探討了四.三發生後的正名與平反問題,乃至四.三在韓國史和世界史上的意義。 本書所述的主題雖然沉重複雜,作者的筆觸卻深入淺出、優美而動人,穿插了許多扣人心弦的真實故事,是上乘的報導文學作品。透過本書,作者重新繪製了濟州島的歷史地圖,讓世界各地的讀者能夠走入濟州島「觀光勝地」背後的黑暗過去,進而將這段歷史銘記於心。 「願這本書能為台灣的讀者提供一個機會,使大家對四.三的真相能夠有所理解。同時希望這能成為一次契機,讓我們重新思考──為何面對過去、記憶歷史、實現正義,始終如此重要。」 ──許湖峻 ●韓國讀者高度好評: 「如果你不了解四.三,一定要閱讀這本書。」 「一段痛苦的歷史必須被記錄和銘記,以免重演。」 「這本書讓我們思考四.三是什麼。」 「濟州四.三的權威著作,內容全面,涵蓋濟州四.三事件的發展過程、受難者的故事乃至正名問題。」

目錄

透過照片看四.三 推薦序 台灣與濟州的交流情誼/朱立熙 推薦序 從濟州四.三重新認識自己/阿潑 台灣版序 給紅山茶與白百合的獻詞 前言 第一章 歷史──從那天開始的二千七百六十二天 太平洋戰爭漩渦,圍繞著濟州島/流淌於濟州歷史中的團結與鬥爭精神/解放,夢想自治的島嶼/美國實行軍事統治,混亂開始/經濟困頓、糧食短缺、傳染病流行,三大團烏雲籠罩/三月一日,撼動濟州的槍聲,憤怒民眾大罷工/無能的美軍政府、蠻橫的警察與右翼勢力、恣行刑求與恐怖攻擊/美國的封鎖政策,讓南韓成為反共的前哨基地!/鎮壓與接連不斷的刑求致死事件,點燃武裝起義的火苗/一九四八年四月三日,臨界點引爆,每座山峰都燃起了烽火/以失敗告終的濟州島五.一○選舉,預告著強硬的鎮壓行動/化成灰燼的濟州島,被稱為「赤匪」的濟州島人/從一九四七年三月一日到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一日的二千七百六十二天 第二章 尚未結束的歷史──從那天之後,到今日為止 長達半個世紀的鎮壓與禁忌的時代/一九八七年六月民主抗爭,查明真相旅程之始/二○○七年濟州國際機場的遺骸挖掘,重見天日的受難者們/盧武鉉總統,正式為國家公權力所造成的錯誤道歉/文在寅總統:「四.三是無法否認的歷史事實」/二○二一年全面修正《四.三特別法》/以再審的名義,回復四.三受刑人的名譽/緩慢但穩步前進的歷史,不能停歇的查明真相之路 第三章 痕跡一──偶來小路上的那些日子 偶來小路第一號路線:母親的銀戒指,被埋於城山日出峰豁口的屠殺現場/偶來小路第八號路線:在中文教堂遇見的「牢記四.三的禱告」/偶來小路第十號路線:日本帝國強佔時期的悲傷歷史,每個路口都蘊含著的四.三的內幕/偶來小路第十四號路線:棉布老奶奶秦雅英的故事/偶來小路第十七號路線:經由濟州國際機場到觀德亭/偶來小路第十八號路線:酒精工廠收容所和血海坤乙洞/偶來小路第二十一號路線:海女鬥爭的起源地成了屠殺現場 第四章 美國──冷戰的鏡頭 美國的真面目,他們眼中的濟州島/意識形態的戰場,南韓/環繞地緣政治要衝,濟州島上的美蘇論戰/「美軍不介入」的美軍政府作戰計畫,然而……/五.一○選舉失敗,美國緊急派遣驅逐艦前往濟州/他們能擺脫「大肆屠殺平民」的責任嗎?/「蘇聯潛艇出現在濟州島」,製造假新聞的理由是?/李承晚與穆喬對於濟州島鎮壓的互動合作/美國對濟州島的持續關注 第五章 離去的人們──四.三的流散 到北邊去的哥哥/「無論如何都要離開濟州」,他們選擇的地方又是日本/「每天都在逮捕從韓國來的偷渡客」/「死也不要回來」,祖母對長孫的遺言/「不想對殺害母親的人低頭」,在日本隱姓埋名的故事/「記憶太深刻,從未曾忘記」,現在仍舊憤怒的在日韓僑 第六章 反洋菓子運動──與濟州道美軍政府的首次對立 洋菓子的美味誘惑/剝削朝鮮的誘餌,眼珠糖球/我們要白米,不要水滴糖!/美軍政府進口洋菓子的費用,可買白米十萬五千石/濟州學生親身參與的反洋菓子運動/濟州青年學生的示威與美軍政府的驅散/參與反洋菓子運動的他,為躲避死亡威脅而逃往日本 第七章 目擊者──最初的瞬間,曾在那裡的人們 三.一事件,那天的受難者們/最年輕的受難者,吾羅里出身的許斗瑢,村裡後輩看見和聽到的那一天/抱著孩子的朴在玉,看到她倒下的國小學生/失去父親的兒子,無法忘記呼喊救命的父親/我羅里出身的吳英洙,女兒記憶中父親的最後身影/所有事發現場都有「他們」,目擊者的證言/正當防衛?與事實相距甚遠的真相調查團報告/停滯不前的真相調查,導致三.一○官民大罷工/三.一事件與三.一○官民大罷工的影響 第八章 痕跡二──留在正房瀑布的收容所與屠殺的記憶 流淌於正房瀑布上的紅色鮮血/刑求與屠殺的現場:正房瀑布/畫家李仲燮漫步的海岸,死亡的收容所/「釋放」與「大釋放」的差距,不是審判的審判/在正房瀑布上失去父母/躲到山中的家人,遭討伐隊逮捕關進收容所/「看得清清楚楚,在正方瀑布上散落的屍體」 第九章 彼日彼地──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七日北村里 一天之內,單一村莊,三百多人,集體屠殺/燃燒的住屋,走向學校運動場的人們/充斥於運動場上的恐懼/推開軍人們的長杆,生與死的界線/像玻璃珠般閃耀的血色大地/重新回到學校運動場,如晚霞般燃燒的村莊/返家之路/一顆地瓜、一把愛心白米的募集運動/奪走這些性命的「他們」是誰? 第十章 痕跡三──飄落於漢拏山雪上的紅色山茶花 那年冬天,十二歲少女的漢拏山/深夜爬上漢拏山的少女/突如其來的苦難開端/被羅織為脫逃者家屬的家人們,父親中槍倒地/「饒命啊!饒命啊!」母親最後的哀求/逃了又逃,收容所,再次相遇的弟弟/無數個接連湧現的回憶,歲月的刑求/南原面十一歲少年的漢拏山/「一個星期過後就能迎來和平」,跟著長輩們去到漢拏山/靠菩提果維繫生命,十一歲上山,十二歲下山/二十歲的漢南里青年,仰賴漢拏山的野玫瑰葉存活/在收容所裡被判處十五年徒刑,死裡逃生的他七年半後回到故鄉 第十一章 「代殺」──代替逃亡的親人受死 「代殺」,替人受死/ 站在國政監查現場的四.三證人,「射殺親人的人就是警察嗎?」/要為親人逃亡付出代價的人們/奇蹟般的倖存,一生飽受創傷/「哪怕只救活一個子孫也行」,說完這些話就離去的下道里父母/「饒命啊,饒命啊」,苦苦哀求的弟弟妹妹/因警察刑求而被迫逃亡的哥哥,留下來的家人成為脫逃者家屬/屠殺脫逃者家屬,國家暴力 第十二章 女性們──跨越沉默,走向世界 跨越沉默,讓真相走向世界/飛鶴山丘的悲劇,那個女人/前往監獄的路上,失去懷中孩子的母親/孕婦親眼目睹,經歷悖倫與殘酷的現場/失去丈夫成為年輕寡婦的她,為躲避討伐隊而逃到山區,逃到收容所/在收容所裡生產的媳婦,因弄錯名字而前往「陸地」的婆婆/十二歲少女,遭受刑求/女性們,倖存者的生存之道/飢餓,只要能吃,什麼都可以/當廚娘、幹農活、做海女、服兵役,想盡辦法活下去/「活著活著,就活下來了」 第十三章 正名──誰來呼喚我們的名字 看待四.三的不同觀點/一段無法命名的歷史/抵抗鎮壓的歷史,還有四.三/島嶼共同體,它所具有的特殊意義/四.三,正名與定名 結語 附錄 大韓民國總統關於四.三的致詞稿全文 濟州四.三主要年表 參考文獻 環繞本書的日日情景

序跋

推薦序  從濟州四.三重新認識自己           阿潑(文字工作者) 還在喝奶的孩子也被槍殺了? 因為目的就是滅絕。 滅絕什麼? 共產黨。 ──韓江,《永不告別》 與發生在一九八○年的韓半島進而成為韓國民主反抗印記的光州事件相比,二戰結束不久,在南方小島上爆發的那場名為濟州四.三(제주4.3)的血腥衝突,就顯得遙遠而陌生,非但世人不知,就連韓國人自己也不甚明白。 小我十多歲、民主化時期出生的韓國朋友S便是如此。她就讀中學時,歷史教科書裡並不存在「濟州四.三」這一筆,就連光州事件都是潦草幾句。但她對這些歷史並非完全無知,「因為,我的高中老師有在課堂上提到,他說這是國家對人民行使暴力。」 S上高中那年,即二○○○年,正好遇上《四.三特別法》公布施行。當時的總統是金大中,他在光州事件發生後被逮捕,險成為獨裁者槍下亡魂,但這個全羅南道出身的知識分子,從一九八七年投入總統大選開始,卻是將查明濟州四.三真相掛在嘴邊,視為重要政見。金大中正是韓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解決四.三問題的政治人物。 而《四.三特別法》是如此定義這段歷史的:「以一九四七年三月一日為起點,延續至一九四八年四月三日發生的騷亂事件,一直到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一日為止,在濟州島上所發生的武力衝突及其鎮壓過程中致使人民受難的事件。」 事件的發生,最遠可追溯到濟州島民的反抗基因,最近源於人們對戰後時局的不滿、瘟疫、貧窮和貪官汙吏,語言隔閡加上美軍政的傲慢,乃至帝國強行摧毀熬過漫長殖民統治的人民,那渴望統一獨立的希望……,種種因素加乘,激發民眾反抗,但執政者卻以武力回應――這事件和發生在台灣的二二八時間一致,連背景原因也相差無幾。 濟州島本來就是個隔絕的孤島,加上冷戰時局,讓這長達七年七個月的國家暴力鎮壓,在美國及南韓政府合力封鎖下,沒有任何消息能夠傳出去。即使有,也是李承晚與杜魯門政府給予的標籤:「赤色島嶼」、「朝鮮的小莫斯科」。既是如此,對當時「對抗共產主義的自由世界」而言,無論他們遭遇什麼,都是咎由自取了。 那段時期,在反共法和連坐法的箝制下,四.三事件的親歷者、倖存者和遺族,自是沒有辦法替自己訴說冤屈,更不能公開祭祀。但在韓國文化裡,若無祭祀,不僅哀傷無法得到平撫慰藉,亡者也未能安眠,遺族只能偷偷摸摸祭悼,濟州話稱這是「가매기모른식게」,意指在連引渡死者靈魂的烏鴉都不知道的情況下舉行祭祀的日子。而這樣壓抑創傷的日子,有四十年之長。 隨著一九八七年六月民主抗爭的熱潮,過往一直遭到壓制的濟州四.三事件調查與平反聲音,方能泛開,成為行動。如前所述,濟州四.三事件的真相調查與平反,直到金大中當選後,才以政府的立場,依據法律職權執行――而這也是韓國政府針對特定歷史事件進行真相調查的首例。 不過,在此前,已有若干知識分子和作家,或在海外,或在韓國境內,嘗試書寫四.三議題與故事,就算因此違反國家安全法,遭到逮捕、刑求或拘禁,都無法阻擋有志者接力傳遞這段歷史記憶。 二○二四年,韓國作家韓江因對國家暴力的書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在得獎前一年出版的作品《永不告別》,便細緻刻畫這場血腥的內在肌理: 美國軍政府命令,就算殺死居住在濟州島上的三十萬人,也要阻止這個島嶼赤化。……海岸被封鎖、媒體被控制,把槍對準嬰兒頭部的瘋狂行為不但是允許的,甚至還受到獎勵。未滿十歲就死去的兒童有一千五百名之多。在鮮血未乾之前,韓戰爆發,按照之前在濟州島上所做的,從所有城市和村莊中篩選出來的二十萬人被卡車運走、囚禁、槍殺、掩埋,誰也不許收拾殘骸。因為戰爭並沒有結束,只是停戰而已。因為停戰線的另一端敵人依然存在。因為被貼上標籤的遺族、在開口的那一瞬間,就被汙衊和敵人是同一陣營的其他人,都保持沉默。直到從山谷、礦山和跑道下,發掘出一大堆彈珠和穿孔的小頭蓋骨為止,都已經過了數十年,但骨頭和骨頭仍然混雜在一起埋在地下。 那些孩子, 為了必須全部滅絕而殺掉的孩子。 * 「在濟州市舊左邑月郎峰附近的多郎休洞窟裡,有十一具遺骸被人發現。」《韓民族日報》(한겨레)記者許湖峻(허호준),在一九九二年採訪撰寫了這個新聞。這是這位在濟州島南邊西歸浦生長的年輕人第一次寫下的濟州四.三報導,而這些遺骸發現的消息,促使濟州四.三調查運動得以開展。 這十一具遺骸,是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八日,遭到軍、警、民聯合討伐隊殺害的受難者,其中不僅有年齡分布從小到老的女性,還有九歲的孩子。儘管當局仍然力阻消息傳出,避免形成輿論,但越是掩蓋,多郎休洞窟的悲劇就越受注意,不僅濟州當地的真相調查與回復名譽工作因此成形、共同慰靈祭也終於能夠舉辦。許湖峻也就跟著這個歷史議題的發展,一路採訪下去,一寫就是三十幾年。 《濟州四.三:跨越沉默,讓真相走向世界》正是許湖峻累積三十餘年研究與採訪的作品――不僅有親歷者的見證、濟州島的歷史背景,真相調查與平反的歷程,還有國際政治框架的論述。其中,親歷者與遺族口述,多曾在二○一八年濟州四.三事件七十年由他撰寫的「借問茶花」系列專題中出現。 我正是在二○一八這一年為了參與濟州四.三七十周年紀念儀式第一次踏上濟州島的。誠實地說,即使我帶著對這起事件的認識前往儀式場地,但那所謂的認識,也不過就是皮毛而已。當時的中文世界對這起歷史事件的轉譯寥寥無幾,以我的語言能力,只能依靠英文和日文資料,但也讀得辛苦。在這窘困時刻,讓我抓到浮木攀爬的,就是那些衝出網海的零星中文字――《韓民族日報》的報導中譯。當時我注意到,濟州四.三事件七十周年特別企劃報導,都由許湖峻這個記者獨力撰寫。幾年下來,我所閱讀到韓國自產的四.三報導,也多是出於許湖峻之手。 正因如此,當我得知由許湖峻執筆的《濟州四.三:跨越沉默,讓真相走向世界》繁體中文版即將出版時,是抱著見到「老師」、「老朋友」的心情閱讀這份書稿的。 許湖峻是濟州島土生土長的知識分子,他於一九八九年成為記者,並在一九九二年以多郎休洞窟遺骸報導為起點,投入濟州四.三的研究與追蹤,從而探究這起歷史事件的真相和意義。他不僅整個記者生涯都浸淫在這個議題上,甚至還以美國和濟州四.三之間的關係,並延伸到同時期希臘的類似處境為題的研究,取得政治學博士學位。 濟州島現有人口有七十萬,官方認定的濟州四.三遺族就有十萬人,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幾乎整座島的人都和這起歷史事件有所關聯。我雖不清楚本地出身的許湖峻和濟州四.三事件是否有直接的關係,但他在《濟州四.三》這本書中自陳,一九七九年或一九八○年之時,老師曾在課堂上問他們是否知道「正房瀑布」發生過什麼事?而當時就讀高中的許湖峻,對這個地方只有當志工撿垃圾,以及和朋友拍照留念的印象――當然,還包含連我都知道的,這是秦始皇指派出海求取長生不老藥的徐福經過的地方。 「我說你們,你們知道四.三事件的時候有多少人死在正房瀑布嗎?他們在正房瀑布上頭,用竹槍刺死那些暴徒,這樣,像這樣。」許湖峻記得老師模仿用竹槍刺人的表情。這正是是老師親眼目睹的屠殺現場。 除了這段敘述,許湖峻並沒有提到自己接觸四.三的往事,僅強調自己是當了記者後才深入追尋事件的樣貌。 儘管他的第一篇四.三報導刊出時,距離事件發生已有四十多年,真相調查的工作卻才剛開始進行而已,但根據許湖峻在媒體的自述,他越是進行四.三的研究和報導,就越投入其中,「這是攸關人們生死的大事,這個事件至今仍是這個地方的集體創傷,至今也還持續造成創傷。我懷疑,還會有比這更重要的事嗎?」 他能深入濟州四.三的課題,也是因為《韓民族日報》願意給他舞台。許湖峻曾在媒體上直言:雖然濟州當地記者會報導四.三,但中央媒體並不會給予關注――以濟州四.三事件七十五周年那年為例,中央綜合性報刊只有《韓民族日報》和《京鄉新聞》有報導而已。而他自己也會常常思考:如果濟州四.三發生時,外界知道濟州島正在經歷什麼的話,是不是就不會有這麼大的傷亡?「所以,媒體很重要。」 專注在四.三議題三十餘年的許湖峻,在長官、編輯的鼓勵下,將多年的採訪與研究書寫成書,於二○二三年,濟州四.三七十五周年之際,以《濟州四.三:跨越沉默,讓真相走向世界》為名出版。即將退休的許湖峻認為,「現在是整理的時候了,那怕只是為了讓自己在記者這份工作上,沒有感到虛度、白活。」 《濟州四.三:跨越沉默,讓真相走向世界》可以說是一本證詞錄,但也超過證詞。書中不僅納含許湖峻歷年來採訪過的上百位事件親歷者、倖存者與遺族的陳述,也充分運用文獻資料與檔案對核論證、勾勒背景,雖說如此,許湖峻也不無遺憾表示:在地方村里恣意的下令者與行為者,很多仍是無法確認或查找出來的。 無論如何,許湖峻以此書標記四.三事件真相調查所遺留下來的任務、未竟之業,以及這段歷史背後意義的成果,毋庸置疑。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有清楚的時代脈絡和歷史論述,還對悲劇背後的結構進行剖析,並以當代的視角探究事件發生的原因,並引領我們重新檢視真相調查、平反與補償的轉型正義思路。如果台灣讀者因為政治歷史或語言文化隔閡,對進入四.三的問題脈絡有所障礙,我相信,許湖峻跟這本書,將會給予清晰的指引,讓你不會迷途。 而對四.三有點認識的人來說,這本書也可以補足更多過往沒想過的角度。而在我看來,其重要價值之一,便是許湖峻以在地人的優勢,提供濟州島民何以反抗,又為何成為冷戰體制下犧牲者的「土著觀點」,而這樣的解釋,能讓濟州島民的臉孔、性格,以及日後隱忍的狀態,顯得立體而清晰。像是他援引《大韓日報》記者李志雄的說法:濟州島民面對外來勢力時,會透過革命性的反抗來阻止,這也表現在日本帝國強佔時期對日帝的反抗上。還有當和平遭到蹂躪時,他們也會展現無所畏懼的抗爭力量。 「大部分的島民透過論辯證明,此座島嶼的精神,代表倭政下不該存在思想犯,島民在歷史上不可避免地對政府抱持著反感(朝鮮時代大多數人流放於此),我們不能忘記他們在自由被束縛、和平遭受蹂躪時,那無所畏懼,一躍而起的特性。」 我們無法斷言所有濟州島民都有同樣的性格基因,畢竟那些為日帝工作、協助李承晚政權的警察,也是同個土地出生的,但,無數個抵抗運動因著時代層層疊疊出現在濟州島,那麼,像四.三這樣的事件,發生在捱過戰爭結束又遭強國脅持的濟州島上,也就不難想像。 這本書的另一個閱讀重點,就是美國在濟州四.三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許湖峻正是以此研究命題,取得博士學位,因此,與其他同題材著作相比,《濟州四.三》在探討美國角色、責任,以及分析杜魯門時期展開的冷戰體制,更為豐厚深入,也讓這本書更有價值。 杜魯門政府對韓國的重要性如此界定:「韓國是對抗共產主義的實驗舞台,將成為阻止共產陣營擴散的火炬。」這意味著:韓半島是冷戰時期意識形態的戰場,而濟州島的位置則被美國視為西太平洋的「直布羅陀」,必須加以控制才行。 於是,當一九四七年三月一日獨立紀念日當天的衝突後續,引發美軍政的逮捕、羈押,又因隔年四月三日游擊隊的攻擊,全島遭到鎮壓;繼而當濟州島不服從美國劃定的五月一日南韓選舉,三個選區有兩個選區投票率不過半使得選舉無效時,美軍政便決定教訓濟州島:「我對追究原因沒有興趣,我的使命就是鎮壓,只要兩週,就能平定。」 即使八月十五日大韓民國成立後,戒嚴與焦土化政策表面上都由李承晚政府執行,但也不能忽視美軍的介入和支援──美方不僅給足武器資源,讓韓國軍警清剿濟州,甚至直接參與行動,助長屠殺惡行。李承晚甚至在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一日的國務會議上證實美國跟濟州島鎮壓之間的因果關係:「美國意識到韓國的重要性,並對此深表同情,但唯有澈底根除濟州島、全羅南道事件的影響衝擊,他們的援助才會積極,我要求用嚴厲手段進行鎮壓,以示法律的尊嚴。」 許湖峻從杜魯門自傳還有美國國務院檔案中確知,美國政府清楚地知道這是一場大屠殺。 二○一八年,我首訪濟州島時,便得知四.三相關團體對美國提出負起責任的要求──他們將有十萬九千九百九十六人簽名的請願書寄到美國駐韓國大使館,結果如投石入海;隔年,我再訪濟州島,濟州四.三和平基金會研究員稱:調查小組前往美國公布一份檔案文件,其中包含美國軍政府和軍事顧問對朝鮮半島和濟州局勢的看法,以及美國高層的記錄;二○二三年五月,韓國國會提出決議案,呼籲韓國政府和美國進行聯合調查並採取負責任的行動,以在國際上解決濟州四.三問題。 二○二四年,我再次前往濟州島參加紀念儀式當天,讀到一則新聞,新聞中提到美國國務院回覆韓國記者來信,表達對濟州四.三的意見:「一九四八年濟州事件是一場可怕的悲劇,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毀滅性的生命損失。作為致力於促進民主價值和人權的親密盟友,美國與韓國一樣決心共同努力,防止此類悲劇未來在世界任何地方發生。」 儘管美國官方未正面承認其責任,盡是陳腔濫調,但仍引起媒體關注,因為,這是美方首度針對濟州四.三事件做出表示。看到這則新聞,我不免好奇查了一下是哪位記者寫信給美國國務院,要求他們表示意見?毫無意外,就是《韓民族日報》的許湖峻。 許湖峻不僅在意美國,也重視同時期,冷戰體制下其他國家的遭遇。在這本書中,他偶爾提到希臘的案例,也沒有忽略台灣的二二八,他寫道:一九四七年發生在濟州島的「三.一事件」前一天,即二月二十八日,台灣發生了二二八事件,這也是一場屠殺事件,甚至引發了一九五○年代開始的「白色恐怖」,此後無數台灣人被迫在反共名義下,在持續四十多年的政治壓迫中,呻吟掙扎。 我很喜歡許湖峻的觀點,他說,四.三不該只被視為發生在特定時間與地點的悲劇,還應該被銘刻於,每當遭受外部勢力不當侵略之際,就會勇於站出來抵抗的傳統之中。而且,四.三不該只是一件發生在濟州島,專屬濟州人民的悲劇,它更是國際冷戰體制與南北韓分裂下的產物。 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殘酷,讓聯合國在一九四八年底於巴黎召開會議,通過《種族滅絕公約》和人權宣言,但是同時期,距離巴黎近萬公里遠的濟州島跟台灣,都在承受國家殺戮,許湖峻如此感嘆:島民與外部世界隔絕,並被惡意抹紅,「一個又一個在漢拏山裡,在山腰地區與海岸邊死去。對於當時的濟州島人民來說,什麼《種族滅絕公約》、人權、和平之類的,那都是其他國家的事情。」 我們之所以關心其他國家的歷史、曾發生的悲劇,又或者想要了解濟州四.三的背後,並不是因為這段歷史或其他國家與我們有多大關係,又或者藉此增加話題。很多時候,其實是從他人的遭遇中,回望自己、重新認識自己,如此而已。不論是逃亡到日本的濟州島歷史老師在一九七八年寫的濟州四.三,或是韓江在二○二一年出版的小說,乃至於許湖峻的著作,都帶到了台灣的二二八事件,他們可能看到可類比性,或許也只是感嘆都是殺戮悲劇,無論如何,作者們並不將視角固著在自己腳下而已,這也提醒我們,要以更開闊的眼界看他國看似遙遠的歷史。 其實不分國籍,我們都一樣,眼前的挑戰也都相同。一如許湖峻所說:「四.三所代表的意義遠不止於此。我們必須重視透過查明真相與回復名譽運動,跨越矛盾與對立,創造和解、共生與包容的價值。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應將濟州島歷史視為我們所有人的歷史,並好好審視的原因。」

內文試閱

前言 終於完成了。 內心首先湧上的是羞愧與歉意。二○一七年,我開始構思書寫關於四.三的內容,正式著手採訪,不知不覺間已經來到了第七個年頭。為了寫這本書,除了濟州島全境之外,我還到了釜山與京畿道的高陽等「陸地」都市,也到了東京與大阪等地,拜訪了住在日本,而且還記得四.三的爺爺、奶奶、「三寸」以及相關人士。光是這段期間拜會且有深入交談的人們,估計就超過了一百多人。濟州人把濟州以外的地區稱為「陸地」,並稱那些比自己年紀大的人為「三寸」,這是一種帶有親近語感的稱呼。 四.三當時,他們還只是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或者只是個小女孩、小男孩,時至今日卻已經白髮蒼蒼。還記得四.三情景的他們,時而哽咽,時而憤怒,吐露著四.三所帶來的肉體與精神上的痛苦。他們每個人都說:「如果要寫成文章的話,我的故事可能得寫成一本小說。」每個故事都十分真切。對他們來說,四.三不是過去完成式,而是現在進行式。 這本書基本上是以訪談紀錄為骨幹所寫成的,訪談對象則是四.三的倖存受難者與遺屬們。我以這些訪談做為基礎,再從我的角度概括了四.三的整個過程,這當中包含了在脫離殖民統治前夕、太平洋戰爭之際,那如風中殘燭般的濟州,以及從一九四七年三月一日觀德亭槍聲響起的四.三首日,延續至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一日漢拏山解除「禁足令」的最後一天為止,當然也包括四.三之後的今日。在這裡,我努力記錄我所關心的四.三與美國的關係,以及在當時世界情勢的潮流中,四.三爆發的原因與背景,努力把這些內容描述得淺顯易懂。因為我希望寫出一本不僅是成年人,就連高中生也能閱讀的書籍,我努力讓內容不那麼難以理解。 * 書的架構首先從四.三本身的歷史,還有四.三之後到今天的歷史來開啟序幕。之後,沿路探訪濟州島各處留下的四.三痕跡。沿著深受眾人喜愛的偶來小路行走,就能看到濟州人極為艱難的歷史。淒美的土地──城山浦的豁口,彩虹色水花落於西歸浦的正房瀑布,這裡是悲劇歷史的現場。摹瑟浦阿爾德勒機場(舊日軍機場)一帶不僅有四.三,還顯露著日本帝國侵略與韓戰的傷痕。翰林月令里則是四.三當時慘遭討伐隊槍擊下巴,一輩子生活於痛苦深淵中的棉布老奶奶秦雅英的居住地。 在曾為血海的別刀峰下,繞過海岸小鎮坤乙洞的偶來小路,就可以看到淺綠色的水光,雖然美麗,但卻令人感到悲傷。經過咸德海水浴場,再繞過犀牛峰,這條通往北村的美景之路,一度曾是死亡道路。 包含觀德亭在內,濟州市區內有眾多歷史現場,今天也都還在原本的位置上。為對抗日本帝國的壓迫,曾爬上日本島司(相當於現在的道知事)座車的海女們,當年她們高喊著萬歲的煙頭望山也還在原地,留存著殺戮場域的記憶。但時至今日,人們卻不知道或早已忘記了繚繞於此地的悲鳴。 談到四.三,就不能不提到美國。這也是為何需要單立專章討論的原因。在這個章節中,我想聊聊從冷戰體制形成後,美國會特別注意濟州島的時代背景,並深入瞭解美國具體介入的原委。 在四.三留下的傷痕當中,不能不提到「離散」二字。當時,由於討伐隊恣行縱火與殺戮,導致整個村莊消失,有些人在離開家鄉濟州之後,卻再也回不去自己的故土;也有一些人為了逃離殺戮現場延續性命,而前往了「陸地」與日本;另有人被抓到「陸地」的監獄後,在韓戰期間再次被帶往北韓去;更有人在前往日本後,也輾轉去到了北韓。每當與倖存受難者或他們的遺屬們,在他們家裡、茶館、受難地,或遠離家園的異國他鄉,聊到他們的故事時,都會讓我深切感受到,那種必須得繼續研究與學習四.三的迫切感。對他們而言,生活本身就是個印記,代表著四.三離散與國土的分裂。他們講述了過往心中曾感受到的恐懼、害怕,與不管在任何地方都絕不能提起的故事。如果說,讓世界知道他們的故事,這件事深具意義的話,那麼我的努力就有價值了。 一九四七年三月一日曾在觀德亭現場,目擊被稱為「四.三武裝起義信號彈」現場的地方耆老,以及當日不幸罹難的受難者家屬,還有熟識受難者的長輩們,我透過與他們的會面,聽他們描述著當日的情景;我也聆聽北村里居民述說著,在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七日一天之內,幾近滅村的回憶。這些故事,我都盡可能平靜客觀地記錄下來。 另外,本書也特立專章探討女性們所經歷的苦痛,與她們在事件之後所要承擔的人生。我參考了隸屬於國務總理室的「濟州四.三事件真相查明及受難者名譽回復委員會」(以下簡稱「四.三委員會」),其於二○○三年出版的《濟州四.三事件真相調查報告書》,親自拜訪了書中所提到的幾位人士,以她們的故事做為撰寫的基礎。 * 濟州人總是望著漢拏山歡迎清晨、迎接夜晚。即便經歷過四.三,卻未曾離開過濟州島的父親與母親們,他們這一輩子的生活都離不開那座山。 一九四八年冬天,漢拏山下起了大雪。在那白雪覆蓋的山谷裡,有一些「三寸」們藏身於洞穴中躲避討伐隊。在山腰深處的洞穴裡,為了躲避隨時都有可能逼近的討伐隊,他們屏息生活。在這裡,曾經發生母親因擔心嬰兒哭聲會傳到洞外,而使勁捂住嬰兒鼻嘴,導致嬰兒沒了呼吸的憾事。倖存下來的人們,多虧了當年結實格外繁多的菩提樹果實,才得以維繫生命。曾有個年僅十一歲的少年,身上沒有像樣的衣服與鞋子,在積雪的漢拏山裡徘徊,他用小手抓起菩提樹果實,放進嘴裡,延續生命。而另一個十二歲的少女,原本和她一起行動的人一個一個死去,獨留她在漢拏山下,她反覆地自言自語:「我該去哪裡?」「我該怎麼辦?」突然間她被響起的槍聲嚇了一大跳,躲進了樹林裡。那是一個超乎你我想像的世界。 經歷過那段苦日子的島民們,都還記得當年的雪。許多的少年與少女們,後來都死了。好不容易活下來的人,連哭聲都乾涸了。都是倖存下來的錯,害得他們得再次生活於充滿恐懼與恐怖的世界裡。他們激烈地與生存鬥爭。十來歲的少年與少女們,用他們的小手在山上砍樹蓋房,養活倖存下來的家人。就這樣,村子勉勉強強地恢復生機。濟州島得以一步一步重建。 這樣的悲劇在世界歷史上也屢見不鮮。把目光轉向東南歐的希臘,這裡是世界神話的源頭,民主的發祥地,那裡也有類似「四.三」的事件。二戰時期納粹德國佔領希臘後,德國將希臘山區村莊視為抵抗勢力的根源,為了澈底擊垮抵抗勢力,山區村莊被暴力摧毀。後來在德軍撤退後,重獲自由的希臘卻陷入了內戰。這當中也有美國介入的影子。希臘人成了左、右兩派對立的代罪羔羊。就像濟州島人後來被帶往「陸地」監獄一樣,希臘人也被帶到了某個島上的收容所。一九四七年「三.一事件」發生的前一天,也就是二月二十八日,台灣發生了所謂的「二二八事件」。這是來自中國的外省人無差別屠殺台灣本省人的事件。這一事件導致了戒嚴令的發布,也引發了自一九五○年代開始的「白色恐怖」。此後,無數的台灣人被迫在反共的名義下,在持續了四十多年的政治壓迫中,呻吟掙扎。 * 四.三不該只被視為發生在特定時間與地點的悲劇,還應該被銘刻於,每當遭受外部勢力不當侵略之際,就會勇於站出來抵抗的傳統之中。而且,四.三不該只是一件發生在濟州島,專屬於濟州島人民的悲劇,它更是國際冷戰體制與南北韓分裂下的產物。正如同文在寅前總統在二○二○年四.三第七十二週年追悼儀式上所說的:「在脫離殖民統治的土地上,南北成為一體是韓民族的夢想。」濟州島人很早就有這個夢想。因此,四.三的歷史定位,只有在南北韓和平統一後才能確立。 四.三所代表的意義遠不止於此。我們必須重視透過查明真相與回復名譽運動,跨越矛盾與對立,創造和解、共生與包容的價值。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應將濟州島歷史視為我們所有人的歷史,並好好審視的原因。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像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憾事,聯合國於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九日,在法國巴黎召開會議,通過了《防止及懲治危害種族罪公約》,即所謂的《種族滅絕公約》。第二天,也就是十二月十日,通過了以保障人類普遍人權為宗旨的《世界人權宣言》。但就在此時,於距離法國巴黎九千三百多公里外的濟州島,軍警討伐隊正恣行著「焦土化」掃蕩。島上的人們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他們被惡意「抹紅」,一個又一個在漢拏山裡,在山腰地區與海岸邊死去。對於當時的濟州島人民來說,什麼《種族滅絕公約》、人權、和平之類的,那都是其他國家的事情。 * 為了銘記四.三哀痛的歷史,並真心祈願和解與共生,二○○八年在濟州市奉蓋洞完成了濟州四三和平公園的建造。在公園裡的失蹤受難者石碑上頭,刻著那年冬天,消失於漢拏山與山腰地區的人們名字。這當中包含出生沒多久,連名字都還來不及取的「金○○之子」,與刻著「朴名不詳」的無名新生兒,這種呈現名字的方式,令人感到無盡悲傷。還有許多人被帶往「陸地」的監獄後,就再也沒能回到故土來。這片石碑上的人名就將近四千位。隸屬國務總理室的「四.三委員會」,其所審定通過的受難者共有一萬五千多位,石碑上的人名就佔了其中的百分之二十七,代表著島上有那麼多的人下落不明。從石碑區走出來,再經慰靈祭壇走下來,就能看到圍成橢圓形,如同一座島嶼模樣的「刻銘碑」。一萬五千多位受難者的名字,按照村落區分,刻於上頭,無聲傳達著四.三這場悲劇,以及它的沉痛。 在軍事獨裁政權時期,四.三是禁忌與鎮壓的對象。幸運的是,在過去三十多年來,查明真相和回復名譽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果。尤其是自四.三第七十週年,也就是二○一八年以來,最近的五年之間,回復名譽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這背後的推動力就是結盟的力量。 過往當濟州人民起身反抗外部勢力的橫行與掠奪時,我們總是能在其反抗基礎中,看見島民們的團結。當年曾報導過四.三的《獨立新報》、《湖南新聞》、《京鄉新聞》、《大韓日報》等媒體,在回顧了二十世紀伊始所發生的「李在守之亂」與日本帝國強佔時期的海女鬥爭等民族解放運動時,就從當年人民的團結與鬥志中,找到了濟州島對抗外部侵略的力量。 四.三也是一樣。抵抗外部勢力掠奪的團結意志,也在《濟州四.三事件真相查明及受難者名譽回復特別法》(以下簡稱《四.三特別法》)制定過程,以及應對保守勢力「扭曲四.三史實」時,如實地展現出來。公民社會所具有的凝聚力與鬥志,是從許久以前就延續至今的。自一九八七年「六月民主抗爭」以後,凝聚力量來查明四.三真相與回復名譽的另一個名稱,就是「結盟」。從一九八○年代後期至一九九○年代初期,當年要求制定《四.三特別法》,看似不可能實現,但後來不僅逐步落實,還在國會朝野協商之下順利通過,而這都得力於濟州社會中穩固的結盟力量。另外,二○二一年國會順利通過《四.三特別法》全面修正案,這也是仰賴結盟的力量。這種傳統綿延貫穿了整個濟州島的歷史。 * 一九八○年代以後,在政界首位提出解決四.三問題的政治人物,就是後來成為總統的金大中。在一九八七年底,他作為平和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承諾當選總統後將調查四.三的真相。而盧武鉉前總統也在二○○三年正式對國家公權力所造成的傷害道歉,並於二○○六年參加了四.三第五十八週年的慰靈祭。另外,文在寅前總統除了於二○一八年參加了四.三第七十週年的追悼儀式之外,二○二○年第七十二週年與二○二一年第七十三週年之際,他也出席參加了四.三追悼儀式。時任總統的他,總共出席了三次追悼儀式,除了哀悼受難者之外,他也藉此慰問了遺屬與濟州島民們。而四.三的平反工作一直延續到了二○二二年開始執行的國家補償。就這樣,四.三的歷史逐步向前進展。經歷過暴力與喪心病狂的時期,再到鎮壓與禁忌的年代,最終開啟了查明真相與回復名譽的時代。走到國家補償為止,四.三已經過了七十五年的時間。 * 這本書以採訪倖存受難者、遺屬的內容為基礎,從四.三的背景記錄到今日發展的歷史、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們故事,以及在濟州島各處所留下的痕跡。希望透過這本書,得以讓濟州島的人們,還有「陸地」的讀者們,思考一下四.三的歷史與意義。更希望讀者未來至濟州島觀光時,亦能夠想到至今仍留存於歷史現場的痕跡。在書名上寫出四.三的第一天與最後一天的日期,這也是有原因的。我希望大家看著陌生的數字,能夠抽點時間好好想想,四.三不是件只有一兩天的事情,實際上,它持續了這麼長的時間。我希望人們能夠將這件事情銘記在心。 * 我想向很多人表達我的謝意。 首先要感謝的,是不管多麼困難,都願意勇敢說出內心深處那段四.三經歷的爺爺、奶奶與「三寸」們。如果沒有您們的證言,這本書是不可能存在的。 這本書能順利出版,也要感謝我的服務單位,《韓民族日報》的部門負責人李珠賢與部長李世榮。二○一八年,適逢四.三第七十週年,我曾以「借問茶花」為題,在報紙與網路上連載了二十篇報導。雖然一直有人跟我說,只做成報導有些可惜,但我一直都不敢有出書的念頭。然而就在二○二二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之下,他們兩人積極鼓勵我將其出版成書,但當時我還是沒能下定決心。光是想到出書得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我就覺得疲累。若真的要出書的話,我就必須放棄日常的生活,完全投入其中,但從實際層面來考量,我實在是沒有自信自己能夠做到這一點。正當我猶豫不決與苦惱發愁之際,這次輪到出版社開始聯繫我,而此次,我再也沒有退路。 事情就這樣開始了。我本來以為用五年前所寫的報導做為基礎,只要再稍微修改一下內容就可以,但後來很快就意識到自己失算了。我必須從頭開始寫,我不能單靠七十週年當下的資料,我還得重新查找,在那前後所訪問的四.三見證者影音檔案以及相關史料。我越寫越覺得困難重重。每當這種時候,「惠化一一一七」負責人李賢華卓越的推動、企劃與組織能力,都幫助我甚多。她對濟州的熱愛,更甚於我這個土生土長的濟州人。 書就這樣問世了。在此,特別向三位表達心中的感謝。 * 從二○二二年初冬到二○二三年初春,我在心愛女兒小殷的陪伴之下,在某家咖啡廳裡,度過了這段時光。我一直很想與女兒一起寫書。所以當決定要出書時,我就下定決心要這麼做。我永遠不會忘記,當我為了撰寫七十週年特別報導,而剛好到女兒學校拜訪時,小殷帶著燦爛笑容朝我奔跑過來的樣子。在小殷曾坐過的椅子上與桌子前,邊想著女兒喜歡寫作的面容,邊寫下這些文字。現在,冬天過去,春天來臨。我要把這本書獻給我的女兒,我的天使許殷。 在二○二三年初春之始 許湖峻

延伸內容

【本書特色】 ★本書是出身濟州、《韓民族日報》資深記者許湖峻三十多年來調查四.三真相的採訪紀錄,也是集其研究成果大成之作。 ★1947年爆發於濟州島的四.三事件,有「韓版的二二八事件」之稱,常被拿來和台灣同年的二二八事件及後續的白色恐怖做比較,無論是關心東亞歷史或轉型正義的讀者都不可錯過。 ★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的小說《永不告別》描寫的就是濟州四.三事件。本書則為紀實性的報導文學,文字扣人心弦,充滿故事性,是了解這段歷史的絕佳著作。 ★收錄台灣中文版序、濟州四.三主要遺址地圖,以及20餘幅四.三相關歷史照片,並附有作者的精闢導覽。

作者資料

許湖峻 《韓民族日報》資深記者。出生於濟州。一九八九年成為記者後,冥冥之中注定了他與四.三的相遇。過去三十多年來,作者致力於研究四.三真相及其所代表的意義,他透過研究與採訪,努力揭露四.三的真相,這也讓他獲頒濟州四.三和平基金會第一屆四.三新聞獎(2022)的最高榮譽。過去的採訪與研究,成為撰寫本書的基礎。 作者跨越地區史、韓國史的範疇,關注美國於四.三中的角色與責任、四.三於世界史中的意義等,並於濟州大學取得政治學博士學位。曾出版《希臘與濟州,悲劇的歷史及其後》(2014)、《四.三,借問美國》(2021)等著作。迄今,仍持續不斷地寫作。此外,他還將《現代社會與種族滅絕》(合譯,2005)、《二十世紀的大屠殺與種族滅絕》(合譯,2006)等書籍翻譯成韓語,並參與了濟州四.三研究所出版的《從墳墓中活過來的四.三受刑人》(2002)、《陰影中的四.三》(2009)、《四.三與女性》(全五卷)等多部記錄四.三倖存受難者口述歷史的工作。

基本資料

作者:許湖峻 譯者:鄭乃瑋 出版社:黑體文化 書系:黑盒子 出版日期:2025-04-09 ISBN:9786267512753 城邦書號:A5750048 規格:平裝 / 部分彩色 / 41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