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藝術家眼睛裡看到的東西是否與我們不同?
作者從自身的經驗告訴你如何培養藝術家的思考模式、看著大自然的各種景物時能更敏感、看到平常看不到的部分。
對於創作不只是專注於眼前的事物,要連它的內在結構、紋理都考慮進去,才能表現出它與一般人畫出來的不同處。例如手的素描,並不是只看它形於外的部分,如果深入了解手的骨骼結構、肌肉紋理,就更能表現出手的力道與真實性。
有許多小時候有繪畫天分的小孩,為什麼長大之後畫出的東西只是普通?因為他們的眼睛已經不像小時候看東西時那樣純粹,他們被社會制約,看東西時是以社會的眼光來看。每章後面都有一個引導思考的練習,跟著練習,作者將帶領你一步步走向藝術家觀看事物與思考的方式。
內文試閱
第一篇 本能、直覺、靈感
第一章 藝術:觀看者和看到的事物
看透俗世而開悟只不過是一眨眼之間的事。——達磨祖師(Bodhidharma)
藝術家的視野真的跟一般人不一樣嗎?
其實,藝術家的敏銳是來自一雙天真的眼睛,看的方式,保持了孩童那種對任何事物都抱著開放而感到新鮮的態度。沒有成見,更不會被「什麼可能」、「什麼不可能」的判斷所限制。
當我們逐漸成長,這種天生的光芒逐漸被思想蒙上灰塵、被服從遮蔽、被理智所侷限,然而它還是存在著,只要我們試著跟自己內在的視野連結、試著邀請內在的小孩在當下的光芒中甦醒,就可以再一次擁有這個能力。
到底藝術家想要什麼?
每個藝術家、每個人,都有一種渴望,渴望完整、渴望直接與深藏在內在的自我聯繫、與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產生關連,這種渴望,不是一般客觀的想法能描述,而是像湧泉一般從“獨特的、特殊的、不能被複製的主觀、獨立個體的意義”(引自《自我與原型》愛得華.愛丁格著,香巴拉出版社出版。Edward Edinger, Ego and Archetype, Shambhala )中不斷湧現,而這正是藝術的源頭。
藝術家尋找各種表達方式,正反映了我們人類尋求滿足與狂喜的過程。當我們把無形的東西耐心萃煉成有形的事物時,也觸及了讓行星運行、讓種子發芽的神祕力量。為了要召喚與生俱來的洞察力,我們必須運用所有的資源——我們的心、心智、身體和靈魂,把我們理智的心融入醒悟時得到的靈感中。
我們傾向把思考和感受視為兩種不同的能力,但事實上心智(mind)就是心(heart)、心就是心智。偉大的想法通常出自我們的心,而心智也像心一樣會感覺、會受苦。當我們還小的時候,無論感受到什麼都可以自然展現那個尚未分裂的自我,然而隨著成長,我們的生命受到制約,思考和感受也逐漸撕裂,但是,心和心智仍然如同一個精緻透鏡的兩面,過濾著所有事物的光影。
當生命的光透過稜鏡,就會展現個人所有特質的光譜——包括各種感受力、覺察、分析、發明事物的心智力、擁有愛和無限渴望的靈魂等,到底這些各自不同的光波是怎麼融合一體、成為一道純淨、透明的生命之光呢?
如果用思想回應這個問題,我們會看到早就有許多人走在我們之前,他們透過哲學、科學、宗教和修行提供了我們許多智慧的答案。
但是,我還是想問,有沒有可能不透過這些思想,而是以我自己的方式獨自去體會,並得到屬於我自己的答案?我是不是還沒有完全封閉那個內在自我引導的能力?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只要我們重新發掘與生俱來的天賦,並隨著它向前邁進,相信事實、掌握我們的藝術表達能力,無論結果會變成怎樣,我們都開始超越原先自我設限的認知了。
學會認知一件事,就可以讓所有的事都得到詮釋。——祖古烏金仁波切(Tulku Urgyen Rinpoche)
當身心靈各方面特質所展現的光譜滲入了感受,創意也開始展現曙光。透過藝術,透過對一件事的深切體會,能量轉化成圖樣、思惟建構造型、而感官則發現了形式與色彩。當感受的力量取代心智不斷定義、控制經驗的模式,我們才領會應該要做什麼,令人訝異的行動也自然而然產生。為了釋放創意,我們要相信自己的感受、相信直覺、並且放掉我們覺得安全熟悉的知識。知識是一切,但不是當下這一刻我們所需要的。
為了將這個未知、精妙的內在引到外在感官世界,會不斷經歷顯現、存在、消逝的過程,視野不斷汰換直到真正的藝術之作產生;無論是幅繪畫或組曲,在完成之前都一定經歷過這段不斷更新的過程,才能成為一件歷久彌新、最反應當下精神的藝術品。
理智並沒有引導我們走過這段歷程,因為我們被訓練成凡事講求合理,情緒總是被壓抑著;而藝術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它不斷敲擊、並釋放我們最深刻的感受。因此,藝術家根本不需要靈媒或占卜師,直覺會引導他的思惟,直覺總是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正接近目標、什麼時候正遠離,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會指引我們如何釋放感覺,聆聽著直覺的聲音,我們就可以養成忠於情緒的習慣:
忠實是很純淨的——可以清楚覺知事物本然的樣貌。而覺知就是保持專注,這種專注在觀察事物時,可以投射出一道能量的光芒,這道覺知的光,將引發轉變⋯⋯—— 克里希那穆提 (J. Krishnamurti)
誰轉變了呢?是觀看者還是被觀看的事物?
奇妙的是,轉變總發生在領悟的行為中,小孩子的專注是絕對的,以致於他們每天都在轉變。領悟的光精確地釋放了每個事物的深層意義,讓我們得以懂得內在及外在世界的意義。
為了懂更多,我們不斷尋找方法來消除遮蔽我們視野的既成概念;為了可以看得更清楚,描繪生命及自然是最直接的方法,只要不受限於理論、單純地觀察和發現形式,我們就有數不清的技法可運用。不受干擾的專注力如同一條牽引我們走出迷宮的線索,讓所有事物都自由。在藝術裡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清醒、有意識地創作著,也見證了藝術的發生,有時成功、有時失敗,這過程並不像攀登高山,而是一個穿過山嶺和峽谷的漫長旅程。
我們需要安全感嗎?安全地感覺、安全地回到我們自己、安全地創造?我們的生命既短暫又危險,不能等待安全感的到來,因為安全感並不存在外界而是發自我們神聖的內在,從內往外觀看世界,總是抱持著興趣、一點也不在意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就算知道凡事有開始就有結束,我們仍能安然自在,相信我們這種開放的、毫無阻礙的覺知,就是超越時間、純真的本質。
我現在感覺到了什麼?什麼又是我最深的渴望?這感覺、渴望就是孕育我下一個創作的母體。我需要一些理由來表現我的感覺、我熱切盼望讓它呈現眼前。為了讓這個探索視野的旅程走得遠,我必須願意承認、探索我所有的希望和恐懼、所有夢想和悲傷,並和它們相處。我對自我探索的深度,就是別人從我的創作中所能感受的深度。
無論是探索或表現,我們都需要技巧,技巧為藝術家開了許多扇門。但它並不是終點、熟練技巧只讓我們完成了一半的過程,所有大師們都不斷勤練技法,同時也從捨棄的技法中往前再跨一步。
知識只是一個陷阱,當你捕到魚之後,就應該把這陷阱丟掉。——哈茲拉特·汗(Hazrat Khan)
我們隨心所欲表現藝術創作的程度,其實也反映了我們的領悟力、智慧、勇氣的純度和寬廣度。
回想你被某個藝術家、音樂家、作家的作品所感動的那一刻,似乎有個聲音親切地在你耳邊細語,告訴你這件作品其實跟你自己是有連結的,當我們承認並接受了一個藝術家,他那優美又有力的藝術呈現就流入我們的身體指引著我們。當我們懂得擁抱自己那種原有、本質的觀看方式,我們就能駕馭藝術。
作者資料
諾貝塔.威爾(Roberta Weir)
西方藝術家,創作領域包括繪畫、吉他演奏、詞曲創作、寫作等。 擁有美術、創作及文學學位,且為威爾畫廊(Weir Gallery)的老闆。 兩歲開始就對文學及美術感興趣,開始翻弄書籍、站在畫作前看畫。從小到現在累積了許多畫作,可以在其個人網站略看一二。http://www.robertaweir.com
基本資料
作者:諾貝塔.威爾(Roberta Weir)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普羅米修斯系列
出版日期:2008-02-06
ISBN:9789861249889
城邦書號:BF3029
規格:膠裝 / 單色 / 28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