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台灣當代戲曲名家郭小莊,七歲半開始進入劇校專攻旦角,從初試啼聲至蜚聲國際,淋漓詮釋了舞台與人生的悲歡離合,將此生嫁給了京劇。以個人之力創立的「雅音小集」,首開戲曲現代化風氣,對台灣戲曲界有開創性影響。
台灣京劇新編潮流的推手王安祈,從小戲迷一路成長到擔任戲劇學者,再到優秀的劇作家,以客觀視角看京劇發展,將此生和京戲「血肉相連」。
當王安祈和郭小莊相遇,「雅音小集」不斷地綻放出新火花!
本書是王安祈從一個戲劇學者兼戲癡的角度記錄郭小莊的舞台與人生,傳統戲劇有了新生命、新時尚,書中豐富的文圖值得您精心典藏。
序跋
因為有愛
◎文/郭小莊
離開舞台十幾年了,在這裡我要對一向愛護及支持雅音小集的朋友們說聲謝謝!對大家的熱情及關心,我一直銘感在心。
從進大鵬劇校到雅音小集最後一次演出,前後歷經了三十五個寒暑,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經歷,十多年來為什麼不再演出?是退出舞台了嗎?還是不再眷戀這塊曾經辛勤播種耕耘的園地了?是這些年來很多人心中的疑問,其實,致力京劇藝術的革新傳承,是我一生的努力的目標,並沒有因為不再演出而改變,畫下舞台休止符,為的是展開人生另一個美麗樂章。
因為俞大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活動,催生了這本書,也勾起了我塵封許久的記憶,過去的點點滴滴早已在我腦海中結出甜美的果實。本書作者王安祈教授,對京劇的熱愛和學養,稱得上當今戲劇界「大師」之一,她執筆論雅音小集的戲,絕對是中肯而有深度的。而雅音小集和我個人在台灣京劇史上的定位,並沒有因為我離開舞台而被忽略,十多年的沉潛讓我了解到構築傳承京劇藝術的夢,在我心中依然是那麼堅定又清晰。我衷心感謝每一位支持我、教導我的師長好友,尤其是我敬愛的父母親,沒有他們的全心栽培,就沒有今天的郭小莊和雅音小集。謹以此書獻給我最敬愛的父母親。
今年九十高齡的父親,談起傳統戲劇,熱忱不減當年。父親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愛戲與攝影,從不沾菸酒賭博,唯以哼唱家鄉地方戲曲─河南墜子及攝影自娛。民國二十四年父親投身軍旅,曾經在對日戰爭中受傷,及至抗戰勝利,轉業經商到北平,愛戲的他如魚得水,對京劇更是情有獨鍾,不錯過任何一位名角的演出,當時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和南麒北馬,無論劇藝、軼聞他都如數家珍,有趣的是他至今一句也不會唱,卻興致勃勃的到照相館,穿上戲服、扮上戲粧,拍了好些張劇照,母親深知這些都是他的珍藏,由家鄉逃難到香港時,還千里迢迢帶了出來,由此可見父親對京劇的熱愛,以及涉獵之深,一如母親對父親的愛及了解。
我七歲半進大鵬劇校,談不上對京劇的愛好或是抱負,完全是我個性順服,對父親的安排及期許欣然接受,小小心靈認為能討父母歡心,就是最開心的事了。父親知道我並不是天才型的學生,加上年齡又比同學小,在我學習過程中,由於家中自營小生意,時間安排較自由,父親只要得空就到學校探望我,為我請老師,督促我利用午休課餘練私功,直到我劇校畢業正式加入劇團演出,家中也轉營煤氣公司和果園,父親有更多的時間照顧我,還為了我吊嗓方便,舉家遷到台北市,與朱少龍老師為鄰,更將新居客廳四周牆壁鑲嵌鏡子,作為我私人的排練室。
如今回想起來,小小年紀住校學習練功確實很辛苦,卻並無逃避、怨懟的念頭,我想最重要的是父親全心的支持,盡心盡力的為我提供所需,那怕是小到一把練習用的刀劍,他都能及時「變」給我,更別說是為我安排最好的學習環境。最令我難忘的是追隨俞大綱老師的那段日子,父親與俞老師經常為了我的學習,電話拿起來一談就是大半天。至於為我爭取以優秀京劇演員保送大學,鍥而不舍的進出教育部長達兩年之久,一直到最近幾年,他才告訴我,為了扭轉當時僵化的制度,只差沒有向部長下跪,終於為京劇演員打開了大學進修之門。
其實,父親引領我走進京劇世界,對我的期許絕不止於圓他一個京劇的夢,他並非出身梨園世家或科班,他連票友的邊都沾不上,他卻能培養他的女兒踏上紅氈,在京劇舞台上綻放光芒,最重要的是他愛京劇,他深切的知道這是文化的精髓,是必須傳承的藝術,最記得的是他曾對我說過「藝術家是需要培養呵護的,藝術家不是用來消費、賺錢的」,正因為他前瞻性的見地,終能為我定下遠大明確的目標。
國畫大師張大千張伯伯,曾問了我一句至為重要的話:你要做個演員,還是做一個藝術家?演員被派定角色,是照著角色去演;而藝術家則是創造角色,追求的是創新表現。戲劇大師俞大綱俞老師也不斷教我透過生活體會文化之美、藝術之美。從這兩位大師對我的身教、言教中,我深知藝術家的傳承與培育,絕不是三年五載可以成就的,要從生活中一點一滴去灌溉、呵護。
經過了數十年的歷練,我也深切體會到要成為一個藝術家,除了對本身術業的專精外,最重要的是對藝術的熱情與執著,也就是所抱持的理想與使命感,這種特質從俞老師、張伯伯身上可以發現,從朱少龍及侯佑宗兩位老師身上可以明確的感受到,也深深的影響感動了我。
從事藝術工作者通常不拘小節,不受傳統、世俗所規範,朱老師、侯老師在當時文武場面上都是頂尖的胡琴和鼓老,面對雅音小集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創新京劇時,一遍又一遍的演練,細心琢磨每一聲腔鼓點,日以繼夜沒有不耐,充分展現了名師風範。朱老師日後在一次電視訪談中還提到,為了雅音小集,他連最大的嗜好─摸八圈,都忍痛割捨了,不過倒因此少輸了不少錢呢!或許這只是一句玩笑話,卻充分展現了藝術家為了追求理想中的境界,沒有什麼不能犧牲的。而藝術家也更能因此而惺惺相惜。
大家都記得雅音小集每次演出的劇目題字都是出自名家大師之手,像張大千張伯伯、臺靜農老師、歐豪年老師都為我留下了一件又一件的墨寶,就連本書封面的題字,都是歐豪年老師千里迢迢返台當天揮毫完成的,這些長輩們與其說是對我的愛護支持,其實更是對文化藝術傳承的使命感。
我的父親雖然不是藝術家,但是他有藝術家最珍貴力量─豐沛真摯的感情。他最津津樂道的就是年輕時不乏女孩主動示好,他卻對端莊得體的母親情有獨鍾,兵荒馬亂的年代隻身走南闖北,在台灣驚覺大陸情勢不妙,親自到香港幾經波折,將母親與年幼的大姊由家鄉接來台灣定居,並在隔年生下了我。母親常對我們姊妹說,女孩子在遇到對的對象時,心中會有一份直覺,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看到對方的是信任和不悔,她得意的是當她頭髮白了以後,「相看兩不厭,白髮卻如新」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印證。 我在家中排行老三,上有兩位姊姊(二姊留大陸),下有兩位妹妹、兩位弟弟,分別成長於物質並不充裕的民國三十至五十年代,年輕的父母撐持一家十分不易,但是給予我們的愛卻一點也沒有少,也由於父親認真負責、母親勤儉持家,讓我們衣食無虞,我們也從他們的言行身教中學習到良好的品德和正確的生活態度。
聽母親說,父親家中在民初經營自行車行,爺爺略諳中醫,經常為貧苦鄉親施藥義診,奶奶跟爺爺同樣樂於助人,深信積善之家必能餘蔭子孫,父母親雖處身亂世,依舊承襲樂善好施的家風,大氣厚道一如往昔,如今子女相親友愛各有成就,自是最大的福份。這種悲憫、熱忱、大愛的人生觀,都是藝術家共同的特質,我有幸生長在這樣的家 庭,自幼耳濡目染下,使我更樂於與大家分享我所擁有的。
創辦雅音小集後,年復一年推陳出新的演出,算算歷經了十五個年頭,父母親及家人的付出,是我最大的支柱,尤其是母親,平時照顧一大家子,還要特別為我調理飲食,演出前幾個月,為了補充每天排練大量消耗的體力,牛排、燕窩餐餐不少,煎烤燉煮絕不假手他人,為了夾燕窩的細毛,大拇指還得了肌腱炎,治療了許久才痊癒。
我為京劇忙碌奔波的日子中,父母在我身邊默默付出,讓我除了京劇,無需操煩身邊瑣事,幾度想停下腳步,略盡為人子女應盡的孝道,眼看著白髮、皺紋已悄悄的改變了父母的容顏,弟妹們各自展翅高飛後的落寞寫在他們臉上時,我認真考慮改變我的生活重心和步調,我需要更多時間來陪伴他們、照顧他們。但是,這對於永遠嫌時間不夠用,以接受一個又一個挑戰為樂的我,一度成為相當躊躇的抉擇。最後我想:他們用全部的愛成就了我,我不能有子欲養親不待的遺憾。
我十分慶幸選擇停下腳步,陪伴父母過著深居簡出的日子、享受最平凡和樂的家庭生活,即使陪媽媽上市場買菜,與菜販閒話家常的樂趣;照著食譜完成一道道佳餚,與家人分享的幸福;這些看似平凡的居家生活,都讓我樂在其中而且感動不已。如果說舞台是人生的縮影,那麼浩瀚的人生舞台還有許多我未曾學習、體驗的事呢!不再演出的這些年,我深切的領悟到由絢爛歸於平淡,是多麼珍貴的人生經驗。
三年前,母親在無任何徵兆下離開了我們,讓我長達一年無法走出傷痛,惶惶不可終日,也驚覺到自己的軟弱無助,過去學戲時堅毅刻苦的精神,創辦雅音時的意氣風發,頓時湮消雲散,發現父母真是我這一生最大的依靠,雖然這份依靠終究有畫上句點的時候,真正面對時,卻如此沈痛。也就在我最沮喪徬徨的時候,我認識了上帝,找到了永恆的依靠,重新檢視我所擁有的竟是如此豐富。尤其還有高齡老父與我相伴,相互噓寒問暖,與我一同思念在上帝身邊的母親,我是蒙福的,我要惜福。
日前,在教會聚會中,與久違的大師姐徐露歡聚,徐姐就提到當時在大鵬劇團時,父親忙前忙後張羅我學習和演出的身影,令她至今仍印象鮮明,她說:當時真羨煞了劇團中的師兄師姐們,都說小莊真有福氣。直到今天,父親為我蒐集、整理及珍藏的各類資料,堆滿了一屋子,全部的目錄、內容全在他腦子裡,那篇報導、那張照片、那次演出的節目單,他的搜尋引擎可比電腦還厲害呢!尤其是早期演出的珍貴鏡頭,全都出自父親之手,老人家真是把父親對女兒的愛,一點一滴全都灌注在那些泛黃的資料中了。
父親今年己九十高齡了,感謝上帝,老人家身體精神依然健旺,四年前還為了整理我過去演出資料,買了電腦親自剪輯,沈浸於寶貝女兒演出的每一細節而樂此不疲,這份父親「愛的DVD」不久前由台視文化公司發行上市,名為「光照雅音璀璨留影─開創台灣京劇新紀元」的光碟片,不僅印證了我創新京劇表演的理念,也肯定了雅音小集在台灣戲劇表演上的貢獻,並且留下了珍貴的紀錄,更是父親極大的安慰。
回顧我的戲劇生涯,有許多得天獨厚、值得感恩的環境和條件,像許多傳統京劇的前輩老師,毫不藏私的給予我們嚴格紮實的訓練;像俞大綱、張大千兩位大師對戲劇藝術深度的關切和參與;還有我最敬佩的乾姐姐─洪錦麗小姐,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當年更是上海基督教所創辦的滬江大學的風雲人物,今日的傑出校友,她教導我在社會上最基本做人做事的智慧,讓我一生受用不盡,同時在我演出期間,她總是在百忙中親自燉送補品讓我補充體力。她常告訴我:好體力是演好戲的根本,頂尖的藝術不僅要有札實的基礎,更要不斷的充實,才能贏得真正的、永久的尊重。
還有,我那些可愛的伙伴們--曹復永、吳劍虹老師、楊傳英老師、朱錦榮、齊復強、曲復敏等,分別在雅音小集的每一齣戲中充分的展露出他們精湛的演技,搏得無數觀眾熱烈的喝彩,也是雅音戲迷們念念不忘的。
本書作者王安祈教授大概一輩子也忘不了當她臨盆在即之時,我仍在她耳邊滔滔不絕的述說我對新劇本的新想法!至於深更半夜被我找安祈的電話吵醒,王媽媽和安祈的另一半-邵老師,更是習以為常,感謝他們體諒我為戲不分晝夜,不但包容我無禮驚擾,更不時的提供我許多寶貴的意見。
透過安祈敏銳的觀察和生動的描述,往事歷歷在目,雖然收穫的甜美早已掩蓋了耕耘的艱辛,但是關心我的家人、長輩及好友們,尤其是我的父親,看我這一路走來,總是忍不住問一句「妳是怎麼做到的?」的確,創作的路是艱辛寂寞的,雅音小集十五年,創作的每一齣新戲,一聲一腔,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從無到有逐一琢磨孕育完成,每一細節的呈現,都需要我親力親為的與文武場、舞台燈光及服裝溝通,直到我確認足以傳達我的感覺並引起觀眾共鳴的境界,在勞心傷神的「磨」戲過程中,我更要確保自己身體狀態,絕不能在演出時發生任何狀況,凡此種種都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只有自己不停的在腦海中反覆演練、不停的與夥伴溝通、排練,現在想想自己當時那股勁,如果不是上帝早已撿選眷顧,給我智慧和力量,我哪能一肩扛起這重責大任!
如果說郭小莊嫁給了京劇,那麼雅音小集的每一齣戲,就如同是我的每一個子女,都是我付出了全部的愛和心血孕育出來的,今天我更欣慰看到我播下的種子,他們已有更寬廣的創作空間萌芽茁壯,有更多元、更豐富、更先進的元素充實創作的內涵,也看到更多的新秀藝術工作者在舞台上代代相傳。
聖經裡說︰「順服蒙福 孝順得福」是那麼真實的顯明在我的生命中,當我還不認識上帝的時候,上帝的恩典與祝福,就一直與我同在,並興起無數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幫助我,開拓我的視野,建立我積極而正面的人生觀,使我創辦雅音時面對陰霾風雨坦然不懼,心中只有平安和喜樂。
敬愛的主耶穌阿爸父,感謝祢在母腹中就撿選了我,給我恩賜,也給我足夠的恩典、智慧和力量,更感謝祢與我同在,使我能開創台灣京劇新紀元,我把這一切榮耀歸給祢─我的神。阿們。
內文試閱
打開記憶之門,傾聽雅音
夜訪-卸卻穠華的鳳紋彩蝶,從國父紀念館出來,郭小莊逕自捧著劇本來到我家。
郭小莊與我結緣的開始是「雅音小集」第五部新編大戲《劉蘭芝與焦仲卿》。
一九八五年六月一日,我通過博士論文口試當晚,歷經一天戰鬥,回到家中,打開電視稍作休息,正看到郭小莊的《紅娘》精華片段。那不是專門的京劇節目,是一場在國父紀念館舉行的大型晚會,內容包羅萬象,歌唱、舞蹈各方頂尖藝人都出場了,郭小莊是傳統戲曲的代表。透過螢光幕,我看著她盛裝華麗、水袖婉轉,如鳳紋彩蝶般穿梭翩韆之際,突然門鈴響了……
「十點多了,會是誰呢?」打開門,站在眼前的竟然就是電視裡的伊人。
真是個奇異的場景!螢光幕仍播放著兩小時前的演出,眼前之人卻已遠離繁囂,進入另一個情境。郭小莊一襲湖綠色連身洋裝,清雅脫俗,卸卻穠華的鳳紋彩蝶,沒有友人共享宵夜,更沒有夜生活,從國父紀念館出來,逕自捧著劇本來到我家。
我一時還沒回過神來,郭小莊迫不及待說明來意。《劉蘭芝與焦仲卿》是她請楊向時教授新編的雅音小集年度大戲,距離演出還有兩個多月,預售票早已搶購一空,偏偏楊教授突然病倒,而劇本還有未完成以及待修整的部分。她希望我接手。
當時我和郭小莊不過只有幾面之緣,但她是我們年輕戲迷的希望,面對這樁突如其來的重責大任,縱有惶恐卻覺得義不容辭。郭小莊如同「拚命三郎」般的努力,對象正是我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有權利說「不」嗎?
接下重任後,原以為她該回去休息了,我也累了。沒想到,她竟然當下進入工作狀態,從皮包裡掏出了《孔雀東南飛》原詩,說:
以前俞大綱老師教我讀過,楊向時老師在動筆編劇之前也帶我讀了一遍,但我現在一邊排戲一邊想得更深入,總覺得原詩裡一些細節一些場景還可以掘得更深入,我們再一起複習一遍吧。
小莊說的是:「再一遍吧!」而不是「再一遍,好不好?」她的口氣裡,沒有商量餘地。我來不及反應,她就開始讀著: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時近午夜十二點,這首詩很長耶!這是我加入雅音小集工作的開始,以震撼起始。
郭小莊半夜離去,我非常疲累,卻一夜未眠,眼前盡是她讀詩的表情──時而淚珠盈睫,時而隱忍壓抑,偶爾又流露出對軟弱丈夫的包容寬諒。她是這麼「入戲」,早忘了時間,早忘了身體疲憊。
雅音小集成立之初,對京劇圈甚至藝文界都像一顆震撼彈,大部分的觀眾鼓勵期待,偶爾也有一些雜音,而我看到的只有「努力」二字,全身心投入的努力。
我一夜未眠,因為感動。
這是1985年,我們結緣的初始。而我和郭小莊是怎麼認識的呢?需把時間推回四年。
鼓聲昂揚了壯志的女子—韓夫人
完整舞台的開創—我要給京劇一個完整的舞台!《韓夫人》把樂隊的位置移到台下樂池
一九八四年的《韓夫人》,是小莊從美國遊學回國後第一部作品,首先在文宣上展現不一樣的氣勢。以前京劇演出每檔只有一張簡單的「戲報」,從雅音開始才印製每部戲專屬的精美彩色節目單和海報,但前三部戲的海報都還很小,到了《韓夫人》,小莊受到在國外看表演的啟發,特別強調「海報設計」觀念,邀請平面設計師作專業設計,並印製長形、橫條多種款式,可適合各類張貼環境。
《韓夫人》是梁紅玉擂鼓戰金山故事,小莊特請編劇孟瑤教授增加了父死子喪的情節,既造成情節高潮與情緒的抒發,更烘托梁紅玉堅強不屈的性格。這戲戰爭場面很多,舞台非常重要。
「前一年在茱麗亞學院進修時,我經常到百老匯、外百老匯看演出,坐在沒有一個熟人的劇院,看著台上無懈可擊的舞台運用,人家的演員正在興會淋漓的演出,我輕聲喊向黑暗:京劇不必然要凋零,給我一樣的舞台,我給你一樣世界一流的演出。」
《韓夫人》在布景燈光上使足了力氣。雅音前三部戲已經在舞台美術上有了新的設計,但是文武場和國樂團仍在台上,分別擠在左右兩邊,《韓夫人》則把樂隊的位置移到台下樂池。
「我要給京劇一個完整的舞台!」
原先樂隊在台上,切割了舞台面的整體感,也干擾了觀眾欣賞時的投入。
「以前觀眾看傳統戲時,心態是純觀賞的,一會兒聽聽演員唱念,一會兒轉過頭來看看琴師伴奏的神情姿態,遊走於戲內戲外,並不集中精神,而我要觀眾百分之百認同投入。」
「我的唱唸做打不僅是表演,更是劇中人情緒的外露、性格的體現,我不要觀眾只聽我的聲音只看我的姿態,我要觀眾把我和梁紅玉合而為一,我要觀眾與梁紅玉共同呼吸。如果觀眾隨時想著郭小莊,隨時品評:「郭小莊這身段漂亮」或「郭小莊這句唱好」,那是我的失敗,是我沒能牽引觀眾百分之百投入進入梁紅玉的境界。」
郭小莊沒談理論,她用演員的直覺把西方寫實主義體驗表演和中國傳統戲曲疏離美學打通了。
於是,樂隊必須離開觀眾視線。
而她沒有貿然行事,先把琴師朱少龍、鼓佬侯佑宗兩位老師請到家裡,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請問他們兩位願不願意和中廣國樂團王正平指揮所率領的國樂團,一同轉移陣地到低下去的樂池裡領導樂隊
我心裡忐忑不安,因為文武場的習慣是要和演員密切互動,操琴時也習慣和角兒距離近些,好隨時調整速度節奏,這是梨園行成規,我很擔心兩位老師不答應。
沒想到擔心竟是多餘的,兩位老師只有半分鐘思考,就同步脫口而出:
「沒問題,你怎麼決定我們就怎麼做,我們相信你。」
我好感動,也很激動,「沒問題」三個字代表對我的全然信任,我牽著他們的手走出傳統的一大步。
樂隊走下了舞台,舞台和燈光設計更令人驚訝的請了日本籍的島川徹和佐藤壽晃。日本人懂京劇嗎?這是很多人的疑慮,而郭小莊想得很清楚。這兩位是小莊前一年在美國茱麗亞學院進修時認識的,小莊看到他們的創作,非常佩服他們對於東方美學的深入領悟,便決定新戲要請兩位來台參與創作群。他們在台北見面時,設計師首先重新開創舞台通道,原來僅有上、下場門出入,這部新戲擴增成六道入口,人物或交錯進出,或同時湧入,舞台動線豐富多元,<闖三關>那場上百位演員同時蜂擁而入站上舞台,水戰一場舞台同時有船上、水底、陸地三個空間同時交戰,六道出入口充分發揮作用,氣勢壯闊雄偉。這齣戲武打份量重,設計師用巨幅布料逐塊折疊編排,製作了整幅「編版式」灰色底幕,古戰場的質感,既像城牆石塊,又似山石嶙峋,燈光映照下,更有驚濤拍岸氣勢。
舞台不僅是輔助營造氛圍,更主動創造多層次無限開展的空間。
而梁紅玉的擂鼓,把郭小莊累壞了,在國父紀念館擊鼓,和在國藝中心中型舞台的力度音感完全不一樣,燈光幫忙聚焦,引導觀眾把視線集中,而聲音呢?
我從來沒用過「小蜜蜂」!
小蜜蜂是貼身的麥克風小話筒,大陸所有表演團體都用它擴音,兩岸開放藝文交流之後,大陸劇團的這項習慣傳進了台灣,現在台灣的演員在任何場合也都用小蜜蜂,而雅音小集時代科技還沒如此進步,只靠舞台腳下和頂端的擴音器,每一位站在台上的演員都要用足了力氣,否則國父紀念館後排觀眾簡直要看默劇了。台腳和頂端的擴音器並不很密集,當演員站在某些角度位置時,幾乎沒有麥克風幫忙、完全憑自己的嗓音丹田發聲,非常辛苦,小莊說:
那時年度公演一律兩個戲碼,新編戲演三、四天之外,最後一天還演一場傳統戲,包括《思凡下山》《紅娘》《花木蘭》《楊八妹》《尤三姐》,分別搭著《白蛇與許仙》《感天動地竇娥冤》等這些新編大戲合為一檔演出,真是累呀,而我都沒小蜜蜂可用。
《韓夫人》的擂鼓戰金山重頭戲,是在沒有隨身麥克風幫助下,打出了強度力度震撼國父紀念館。
《韓夫人》的成功又引發了老戲迷另一角度的憂慮,有人擔心,一年演一部新戲,演完就「掛」起來不再演,會不會無法達到通俗流行或累積成果的效用?其實這種演出方式正是雅音小集的重要創新之一,如果把京劇看做大眾通俗流行娛樂,那麼他的全盛期在清末民初,時至今日,沒有人能期待傳統戲曲(不只京劇)再度重現上世紀的盛況,絕不可能回復到滿街人人哼唱「蘇三離了洪洞縣」的時代了,現代化的社會,京劇演出一定是精緻化的,絕對不可能再成為通俗流行大眾娛樂。今天喜愛藝文活動的新觀眾,他們的生活可能是這樣的:
第一個週末看一場雲門舞集舞蹈,
第二個週末進國家劇院看賴聲川表演工作坊的舞台劇,
第三個週末到社教館城市舞台看歌仔戲,
第四個週末到新舞台看京劇!
下個月第一週到誠品聽演講,
第二週到華那威秀看電影,
第三週周杰倫有演唱會!
這些觀眾若論起專業素養,他們可能每一樣都稀鬆平常,他們不見得懂得舞蹈的語彙,可是「雲門舞集」能打動他的心靈;同樣的,他們可能根本分不清生旦淨丑,但是京劇的人物和情節也可能引發某些生命感悟,甚至還會把某齣京劇和另一部電影的內涵意旨相互比較。面對這樣一批新觀眾,京劇競爭的對象不是崑劇、歌仔戲、黃梅戲、豫劇,而是電視、電影、小劇場、舞蹈、音樂等所有藝文節目。京劇早已走過民國初年的輝煌時期,在娛樂多元、數位時代來臨的此刻,京劇必須以精緻藝術為定位,不指望回復常民文化娛樂的身份,演出不必求多,但是每一場都要對觀眾情緒的抒發或思維的啟迪有若干作用,才能和現代新觀眾對話。「演一次就掛起來」不表示不受歡迎,現在的製作每一次都是階段性的一個新里程碑,這是時代趨勢,雅音小集以「年度新戲」的製作方式,開啟了京劇演出的新觀念,啟示了京劇的新定位。
延伸內容
我摯愛的女兒
◎文/郭巨川
我今年九十歲了,能看到肯定並定位小莊京劇藝術的這本書問世,真是萬分欣慰與驕傲。小莊在京劇舞台上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但是作為我的女兒,小莊的好,不能不教我打心底疼起。
十多年前,小莊興起了離開舞台的念頭,唯一的動機就是想陪侍已經年邁的雙親。
這些年來,從未進過廚房的她,跟著母親學習上市場買菜、下廚,還照著食譜學做各式新菜;聽說那裡有好吃的,不遠千里也要帶我們去品嘗,要不就親自去買回來,請我們享用;更用她細膩的心思巧手佈置家裡,置換傢具,也以父母需求為優先;寸步不離的陪伴我們二老,學習照顧父母生活起居,找回她曾經錯過的生活樂趣。
這些年來,小莊陪著我和她的母親到教會作禮拜,輪流探訪她海外、大陸的姊妹弟弟們及親朋好友,只要有我們二老出現的地方,必有小莊如影随行,引來許多羨慕的眼光,也讓我們有備受驕竉的得意,尤其在她母親臥病期間,小莊更是衣不解帶親侍湯藥,難怪老伴一再說:有這個女兒,我的人生太滿足了!
三年前,老伴突然去世,小莊傷心之餘,更把全付心力放在我的身上。怕我摔倒,她幾乎整天不離我身邊;擔心我睡不好,總是看我入睡了才離開。甚至她應邀演講、訪談的公眾場合,也總是邀我一塊出席,就連三、五好友私下談心的時候,也有老爸參與的一份,行筆至此,我也忍不住還要說一句:感謝主,賜我如此貼心的好女兒!
小莊的乖巧貼心從小就展現無遺,大家都知道,小莊與京劇結緣,深受我熱愛傳統戲劇影響,她七歲半的時候,我問她:女兒,爸爸很喜歡京劇,現在大鵬劇校在招生,送妳去學戲,好不好?她毫不考慮的說:好啊!就這樣展開她的戲劇人生。
然而,京劇這條路是這麼的艱辛,小小年紀的她固然懵懂不知,就連已為人父的我,也是始料未及。同齡孩童賴在父母身邊撒驕使性的時候,在劇校學習的她卻是有家歸不得;荳蔻年華的少女正待君子好逑,她卻是連看場電影都是奢求;風華正盛時的小莊,一肩扛起創新京劇的重責大任,那種席不暇暖的日子,任誰看了都不忍心,我也幾度質疑,為了一圓自己的京劇夢,讓女兒作了這樣的選擇,是不是太自私了?但是看著小莊這一路走來無怨無悔,還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七、八年前,國小五年級道德課本中的勤學故事,就是以小莊為典範;高中中國文化史的課本中,也以小莊作為戲劇領域中改革台灣京劇的代表,與繪畫上的張大千、徐悲鴻,表演藝術中的梅蘭芳等大師並列,我真的萬分驕傲欣慰。
小莊對自身舞台上的成就,始終非常謙虛,心心念念感激每一位曾經教導、幫助、支持她的師長、朋友及戲迷,回想起來,她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成就,完全歸功於自身的努力和堅持。我的孫子就讀小學五年級時,發現小莊姑姑竟是他道德課本中勤學故事的典範,對小莊崇拜的不得了,我想:等他高中時,再從高三文化史課本中讀到小莊姑姑是改革台灣京戲的代表時,不知要多麼驚喜了。
小莊的戲劇之路能夠更上層樓,戲劇大師俞大綱先生的教導是重要的關鍵,俞大師對小莊的關心愛護,較之生身之父的我不遑多讓,記得當時我和俞先生經常深夜電話長談,一談就是兩、三小時,有次竟長談七個小時之久,所談無非是對小莊生活作息的叮嚀,學習進展的規劃…,兩個父親叨叨唸唸的就是如何為京劇界造就一個承先啟後的「藝術家」。
俞大師除了教授小莊詩詞文學賞析外,也十分關注小莊的起居作息,他認為小莊要從一名京劇演員蛻化成一位藝術家,生活一定要規律、單純,直到今天,小莊沒讓大家失望,即使獨力創辦雅音小集、張羅新戲演出的龐大壓力下,她不抽菸、不喝酒、不打牌、不應酬、不清唱的「自律五不」,一直到現在數十年如一日。俞大師從生活中,把小莊當作女兒般的愛護教導,小莊也做到了「敬師如父」,俞老師過世後,對師母定省如常,克盡為人子女的本份,也因此催生了雅音小集。
除了潔身自愛外,小莊對知識學問的追求也從未停下腳步,民國六十五年,小莊是第一位因為在戲劇上有傑出表現而保送進入文化大學就讀的戲劇演員,也為後來優秀的演員開啟了進修之路。那時小莊已是一名當紅的多棲演員,整天忙得不可開交,仍然十分珍惜這難得的機會,開學前她請我放心,她一定會做一個不遲到、不早退的好學生,她真的做到了。為了完成學業,她不惜辭去劇團工作和其他演出邀約,做一個專職學生,從和年輕學子朝夕相處中,她深切了解到傳統戲劇為何得不到年輕觀眾的喜愛,也深刻體會到俞大綱先生加諸在她身上的重責大任。
民國六十八年,小莊決定自組劇團,除了用以懷念她最敬愛的俞老師,更希望透過自己結合傳統與現代的思維,為京劇開創嶄新的風貌。小莊徵詢我的意見,我說:妳已不是二十年前的劇校小女孩了,爸爸相信妳的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也相信妳有能力做到,去做吧!爸爸支持妳!這時我已經了解到,小莊已做好了成為一個傳統戲劇傳承者的準備,她有她的使命要去完成,她的舞台在等待她發光。
雅音小集成立後,演出不輟,有全新的劇本,有傳統劇本改編的新戲,著眼的就是在傳統戲劇的基石上,創新京劇的表現方式,從定戲碼、挑劇本、選角色,到編排、舞台設計,以及宣傳,完全是小莊一手打理,很多人都以為小莊背後一定有一個龐大的策劃執行團隊,怎麼也想不到這麼個瘦弱的年輕女孩,竟一肩扛起了挀興京劇的重擔。事實上,每次演出一票難求的盛況,說明了雅音小集的演出是成功的,尤其在年輕觀眾進劇場看小莊的「新國劇」更蔚為風尚,也跌破許多劇界人士的眼鏡。
雅音小集草創之初,劇場工作人員私下給小莊取了個「女暴君」的綽號,一方面說明了小莊求好心切,不放過對每個細節的要求; 另一方面,何嘗不是大家對小莊的要求心服口服的表現,尤其是草創階段,一切因陋就簡。有一天,小莊排了一整天的戲回來,她媽媽發現她一身瘀青,才知道排練室未及鋪設地毯,小莊為了帶動士氣,她以身作則,不停的在硬梆梆的水泥地上撲打翻滾的結果,她這種「拚命三郎」的作風,也充分證明了她對戲劇的執著,我也體會到了「我的女兒嫁給京劇了!」
萬萬沒想到,十多年前,我的女兒在主的帶領下,真正的回到我身邊了。舞在觀眾眼前的蘭花指,如今為我洗手作羮湯;宛轉清亮的嗓音,如今時時對我噓寒問暖;一顆創新國劇的熾熱心,如今只停駐在我一人身上;再套句老伴的話兒:我太滿足了!
我今年己九十歲了,難免想到總有離開她的一天,小莊的青春歲月盡付劇藝,婚姻也在心無旁鶩中蹉跎了,真有那麼一天,教我如何放心得下?她知道我為此憂心,微笑的告訴我:爸爸!別擔心,我有上帝照顧我,上帝的愛是永恆的,祂永遠不會離開我的。真的,小莊自從母親過世後,有一年的時間,始終走不出喪母之痛,直到去年七月她正式受洗,成為虔誠的基督徒後,不但身體恢復健康,最重要的是對主渴慕,讓心中充滿了喜樂,聽她這麼說,我也真的放心了。
小莊是我摯愛的女兒,也是我的驕傲;我曾為我深愛的傳統戲劇,讓我摯愛的女兒付出她的童年及青春,以她堅忍的性格,成就了傳統戲劇史上嶄新的一頁,她也是京劇界的驕傲;而今她放下絢麗的舞台,在沉潛中返璞歸真,上帝會因她對每一人、每一項使命善良、努力的付出,永遠的愛她、帶領她。
愛戀紅氍毹
◎文/李永萍(台北市文化局長)
戲曲藝術歷經千百年華夏文明孕育而來,因著各地方語言和聲腔的不同,發展出大大小小百餘劇種。京劇,理當是大陸北京的代表劇種,何以一位生長在台北的郭小莊,宿命般地成為開創台灣京劇新紀元的先鋒。王安祈女士用深厚劇本編寫功力,生動勾勒出郭小莊的藝術光芒是由汗水與淚珠交織而成,以及她如何以民間個人力量和過人的意志力與奮鬥不懈堅持理想的精神,不畏艱難篳路藍縷的開創新戲曲景觀,使這本圖文並茂的專書讓人細細讀來動容不已。
很難想像台灣八O年代沒有「雅音小集」,傳統戲劇舞台藝術是否仍能保有今天傲視華人文化圈的整體成就和水準。當時社會氛圍將藝文創作與淑世理想劃上等號,尋找有別於西方品味和遙遠中國的創意,成為藝術工作者們的使命。影響至今,不斷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探索微妙的平衡關係,更是當代華人藝術家必須面對的基本課題。戲曲演員是全方位的表演藝術家,師承傳統猶如家規國法般桎梏,每一小步的創新,相信走來特別艱辛。
「演員內在要豐厚,但生活要單純」俞大綱教授如是說,郭小莊小姐像個行者如是奉行,特別是這近十多年的沉潛歲月中,沒有掌聲、鎂光燈和花束,站在真實的人生舞台上,扮演著自己最愛的角色,平靜地充實心靈世界。期待郭小莊小姐趁此次出版之際,再度為京劇發聲,激發你我對戲曲文化的喜愛與重視。
開創新局
◎文/寇紹恩
我發現,這樣的人都有一些特質︰
真正的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有哪些優勢,也瞭解自己有哪些弱項
真正的認識環境——不致盲目的樂觀,也不會一昧的認命
真正知道自己要什麼,也瞭解自己需要付上什麼代價
禁得起「熬」、耐得住「磨」
受得了「質疑」、忍得下「孤單」
千變萬化「敏銳的創意」、堅持到底「不變的執著」
無可救藥「作夢者的心思」、腳踏實地「開拓者的意志」
世界因為有這些人,變得精彩、多元、豐富
每天因為有這樣的事,會驚訝、會讚嘆、會期待
我佩服這樣的人!
郭小莊,正是這樣的人!
十幾歲的時候看郭小莊,是大鵬萬花叢中的一枝,扮得漂亮、個頭好,刀馬花旦挺邊式,挺好看!那個時候,我也看不出什麼門道,也就是看看熱鬧,而郭小莊的戲都挺熱鬧!所以好看,所以我喜歡郭小莊!
那個階段,在「大鵬」和「台視國劇」看了郭小莊非常多戲,《馬上緣》是她的一鳴驚人之作!接下來一系列的刀馬旦戲《棋盤山》、《穆柯寨》、《樊江關》、《十三妹》、《七星廟》、《梁紅玉》、《辛安驛》……,展現她磁實的功架;她的小花旦戲《拾玉鐲》、《金玉釵》、《開茶館》、《梅龍鎮》、《荷珠配》、《鬧學》……,看到她細膩的做表;荀派戲《紅娘》、《二尤》、《堪玉釧》、《蝴蝶盃》、《玉獅墜》……,本門劇藝發揮得淋漓盡致,還排了不少冷門戲,如《青城十九俠》、《人面桃花》、《活捉三郎》、《思凡下山》、《打麵缸》、《雙搖會》……,更顯示她的用功與心胸!
其實,說郭小莊扮像漂亮,倒有這麼一則軼事︰小莊還在做科時,一回大師姐唱《百花亭》,學妹們一起上陣扮宮女,小莊扮完戲,師姐走來,指著她說︰這個宮女怎麼扮得這麼醜,結果她硬生生被換下來,好強的小莊,深受刺激,立志一定要成為最漂亮的花旦,她咬著牙一點一點努力、一點一點研究、一點一點改進,她終於成為台上最亮眼的「角兒」,(我曾經好奇問過徐露小姐,這位大師姐是不是她,徐露表示︰也曾聽人提起這事,但她實在記不起來了,若當年真的傷了學妹,她願向小莊道歉;而郭小莊卻表示,她從來沒提過師姐是誰,因為這事重要的是︰她從其間得到的激勵,她一直存著感恩的心,而不是怨懟的情緒,一來一往之間,我看到兩位傑出藝術家的寬廣與坦然),在「雅音」時期,她一個人忙前忙後,忙裡忙外,忙上忙下,真的忙翻了,人瘦得快乾了,她還在嘴裡含兩塊棉花,將削瘦的臉頰撐起來,為得就是讓舞台效果好一點,台上亮一點,完美一點,這就是郭小莊!
二十歲上下的郭小莊,有幸認識張大千、俞大綱等幾位大家,開廣了她的眼界、拓展了她的胸懷,俞大綱教授新編的《繡襦記》,郭小莊牛刀小試,去劉荷花展現實力,之後特別為她編寫的《王魁負桂英》,由哈元章、高蕙蘭配演,大展身手,次第又為她整理編排《楊八妹》等劇,俞教授並安排她到文化接受大學教育,全方位的栽培造就她,這個時期的郭小莊已經讓自己的演出漸漸從「伶人」提升到另一個藝術層面!
隨著電影電視的興起,郭小莊不能免俗的也走過一段抉擇之路,第一部電影《秋瑾》就獲得武俠影后,電視劇方面,幾齣精彩叫座的《一代》古裝大戲,她飾演的董小宛、虞姬、莊姬公主……紅遍大街小巷,但魚與熊掌,如何取捨?雖然電視電影名利雙收,但是,郭爸爸的一句話︰「藝術才是長遠的!」提醒了郭小莊,關鍵時刻,她還是選擇了︰終身投注於京劇舞台事業!
開創「雅音小集」是郭小莊生命中的一大轉捩點!
演了《王魁負桂英》,郭小莊已經從刀馬旦,正式走進青衣花衫的行列,梨園行有個觀念︰青衣才是正旦,有嗓子的好材料都得唱青衣,沒嗓子只會做戲的去演花旦,再不行只好學武旦!郭小莊不被定型在傳統的概念中,她只勇於走自己的路!
「雅音」引進現代劇場觀念,運用現代劇場元素,豐富整體表演,她也懂得透過行銷、宣傳手法,讓更多傳媒注意到這個傳統藝術,她進入校園,主動向莘莘學子促銷京劇,使他們成為進入劇場的新觀眾!
「雅音」推出《白蛇傳》時,不少人都在觀望,品頭論足,老戲迷們批評得多、鼓勵得少,內行人看好戲的心態明顯,不少人打包票︰她絕對走不下去,「這種『外江金光戲』,早就有人玩過了,玩不了多久的!」此類風涼話充滿藝壇!郭小莊當然聽見了,但她選擇不回應、不洩氣、不停止腳步,這就是郭小莊!
《感天動地竇娥冤》是「雅音」向前邁進的一大步,而這一步邁得艱辛,關漢卿的原著,孟瑤女士的新編,有別於程硯秋的《六月雪》(《金鎖記》),籌備以來,排山倒海的攻擊、抹黑,莫須有的罪名、控訴,較諸今天的「選舉秀」真有得拼!台上的戲還沒開,台下已經鬧得狒狒揚揚,是否「感天」,不得而知,「動地」卻絕對有之!郭小莊一個年輕的戲劇工作者、一位獨立面對一切衝撞的女性,又要排戲、又要安撫團員、又要對抗外力、又要尋找出路、還不知道到底演不演得成,她咬著牙走過來!「雅音」活下來了!
接著一齣齣新戲、一年年躍升,從國內到國外,從亞洲到歐美,從文藝中心到世界一流舞台,儘管還是有一些「保守黨」對「雅音」有意見,但郭小莊不在意,她在意的是︰京劇若要生存下去,就必須抓住新一代的觀眾!讓年輕人走進京劇劇場才是當務之急!這一點,郭小莊真正做到了,她不僅是新生代注意到京劇,她也使紐約、巴黎的觀眾,注意到這個東方劇種,歐美藝界想到亞洲戲劇,不再只是日本「能劇」「歌舞伎」!五十年前,梅蘭芳大師帶著《一隻鞋的故事》(汾河灣),讓西方人驚艷於這個男扮女裝的表演家和這個古老國度的藝術精粹,五十年後,郭小莊下這一棒,在世界舞台嶄露頭角!
近幾年,吳興國、魏海敏的「當代傳奇」也在國際藝壇頗受注目,但也感受到其間的舉步維艱,就更能體會台灣京劇界跨出這第一步的郭小莊,當年篳路藍縷的艱辛!
「雅音」的戲充分展現郭小莊的優勢和魅力,創新、精緻、多元、華麗,除了郭小莊本身的全心全力投入之外,丑角吳劍虹、小生曹復永和楊傳英、朱錦榮、曲復敏、杜匡稷、馬嘉玲、劉嘉玉……等人組成的堅強團隊,也是不可或缺的綠葉功臣,吳劍虹是前輩名丑,從傍著顧正秋、張正芬到郭小莊,一路走來始終精彩,曹復永在「復興」就是一枝獨秀的頭牌,更是當年台灣栽培出來僅有的男性小生,可是在「復興」時,總覺得還可以更好、更深入、更深刻,在「雅音」就不一樣了,不但稱職,尚且每有佳作、出人意表的好成績,可見,表演也是可以被要求、被激勵、被撞擊的!朱錦榮等當年的新生代,也都在「雅音」有了提升和成長,到後來,哈元章、謝景莘、朱陸豪、孫麗虹等名角也陸續加入助陣!
「唱工」原不是小莊的強項,但是,透過朱少龍老師不斷的幫襯吊練、行腔度曲,終究唱出她自己的味兒!
「雅音」還有一大功臣,就是編劇王安祈,王先生從戲迷到戲劇學者,再到優秀的劇作家,而今是國家劇團的藝術總監,「雅音」造就了王安祈,王安祈也豐富了「雅音」,「雅音」給王安祈揮灑的空間,王安祈也提升了「雅音」創作的內涵,安祈與小莊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有幾件事,我看出郭小莊的好強與不斷突破自我……
當大家都說郭小莊搞新戲、弄時髦玩意兒,把老東西都丟掉時,有一年,「雅音」在社教館推出一系列老戲,其中一場,她規規矩矩唱了一齣程派唱工戲《鎖麟囊》。郭小莊唱《鎖麟囊》,有沒有搞錯?沒有,人家不但唱了,而且還唱的很不錯,滿宮滿調、直呼直令,當然,這齣《鎖麟囊》未必趕得上章遏雲的「程」味兒,但像她所有的戲一樣,有她自己的味兒!
還有一回在香港,當兩岸不像現在這樣交流頻繁時,郭小莊已經和大陸名角同台競藝了,那一次她是和前輩老伶工景榮慶先生合作,郭小莊挑了一齣梅派身分戲《霸王別姬》,郭小莊唱《霸王別姬》,還在大陸方家面前,行不行啊?台下可坐得一批批所謂的「京朝大角」,等著批你、特來損你的!零不靈喔!郭小莊確是唱下來了,也還真沒給台灣菊壇丟臉!
「雅音」的好戲相當多,討論得也多,像︰《孔雀膽》、《紅綾恨》、《問天》、《西施歸越》……不但戲好,衝擊大、張力強,而且討論的問題也深刻,這是傳統戲中少見的,這也是王安祈的功力!
在台灣京劇舞台上,「雅音」幾乎是第一批將燈光、布景、樂團……等現代劇場元素搬進傳統藝術演出的,(「麒麟廳」時代也曾演一些所謂的「南派戲」,如︰《封神榜》等,也有過所謂的機關布景,但和今日結合西方戲劇概念的整體劇場演出,還是不一樣的)當時被批得體無完膚、大逆不道,甚至有「通匪」之嫌,如今,海峽兩岸備受矚目的《曹操與楊修》、《徐九經升官記》、《慾望城國》……甚至國家劇團(國光)的《金鎖記》、《快雪時晴》……哪一個不是這樣,甚至新潮得大大過之有餘!台下看得照樣頻頻叫好,想來不勝感慨,開創維艱啊!
還有幾齣小莊的好戲,讓我頻頻回味……
郭小莊和吳劍虹合作的《鴻鸞禧》,無論小生是誰,觀眾注目的焦點都在這對父女情深,吳老師的方巾丑不如周全福的書卷氣、醜婆子逗不過于金鏵的花梆子,崇公道又有馬元亮的冷面笑匠在前,但金松這一類的小人物,卻絕對獨步菊壇,尤其他和小莊長期合作的默契,兩人演來,賺人熱淚;而郭小莊的金玉奴,從前面「施粥」的熱情單純,到後來「上任」的委曲求全、再到「棒打」的哀怨心冷,她的表演充滿層次感,有深度,絕非一般小花旦可比擬!
非常懷念郭小莊和高蕙蘭合作的許多戲,高蕙蘭真是不可多得的天才小生,扮像英俊而沒有脂粉氣,台風灑脫比男小生還英挺、玉樹臨風。演戲就是這樣,非得要對手夠份量,一來一往才能帶出好戲,從《馬上緣》到《得意緣》,就算劉長瑜配葉少蘭也未必能勝出幾分,可惜,高蕙蘭英年早逝,一位藝壇巨星殞落了,這樣的精彩對手戲再也看不到了!
十多年前,郭小莊離台赴美,「雅音」暫停演出,令人惋惜,可是那些年培養出許許多多的京戲新生代觀眾,和帶出一批批敢於創新的菊壇後起之秀,「雅音」在中華戲曲史上,必定留下無以取代的一頁!
作者資料
王安祈
1955年生。 1985年獲台灣大學文學博士。 1990年起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所教授。 1991年至1994年任系主任。 2006年起為清大特聘教授,曾獲國科會傑出獎。 出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當代戲曲》《台灣京劇五十年》《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明代戲曲五論》《明傳奇劇場及其藝術》《寂寞沙洲冷--周正榮京劇藝術》《金聲玉振--胡少安京劇藝術》等多本專著。 1985年起與郭小莊、吳興國、朱陸豪、魏海敏等著名藝術家合作,新編京劇劇本,出版劇本集兩本:《國劇新編--王安祈劇作集》《曲話戲作--王安祈劇作劇論集》。獲教育部文藝創作首獎、新聞局金鼎獎、編劇學會魁星獎、連獲四屆文藝金像獎。 1988年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 1990年獲青年獎章。 2002年起任國立國光劇團藝術總監,新編實驗京劇《王有道休妻》《青塚前的對話》,與趙雪君合編《三個人兒兩盞燈》《金鎖記》,四部劇作於2008年由印刻出版劇本集《絳唇珠袖兩寂寞--京劇˙女書》。 2005年獲第九屆國家文藝獎。
基本資料
作者:王安祈
出版社:相映文化
書系:LIFE & STYSE
出版日期:2008-04-09
ISBN:9789867461704
城邦書號:1QLS18
規格:膠裝 / 全彩 / 304頁 / 19cm×26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