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活動
.看中國當紅現代唐史專家「蒙曼」,為您輕說暢談「武則天」! 武則天如何從昭儀、皇后、天后,一路邁向皇帝之位?她又為何,弒女、屠兄、任用酷吏,使朝臣間一時風聲鶴唳?她又怎樣禮賢下士、發掘人才,促進社會階層流動?使得史家不得不稱其「上承貞觀、下啟開元的一代女皇」。 》精選內文--PDF檔下載 |
內容簡介
◆【百家講壇】節目精采集結,中國上市首季狂銷30萬冊!
這段歷史,並非虛構,卻比小說還精彩!
傳說中的武則天,弒女、屠兄、任用酷吏,朝臣間一時風聲鶴唳;同時禮賢下士、發掘人才,促進社會階層流動;史家不得不稱其「上承貞觀、下啟開元」。
關於她的許多傳說,真相到底為何?且聽唐史專家蒙曼,說個完整的──武則天!
武則天或許根本沒想過,她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後仍是一段傳奇。在太宗的時代,她從江西文水小姓人家的女兒,到入宮為才人,而後削髮為尼;到了高宗,從沒有名分的地下情人,坐上皇后的位子;高宗之後,她連續廢了二位皇帝,最後,乾脆將自己安放在最崇高的皇帝寶座。她弒女、屠兄、任用酷吏,許多人的生死,掌握在她手中。
高宗過世後,唐朝爆發了開國以來的最大一次內戰,她獨自面對,穩定朝廷。她的一生,以無窮的精力挑戰政敵、建立制度、開創自己的王朝,為開元之治儲備巨大的能量;她的一生,透過【百家講壇】蒙曼教授活靈活現的年輕語言,再次浮現我們眼前,彷彿親身經歷這段比小說還精彩的歷史。
【名家推薦】
「蒙曼大概是為講壇而生的吧!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被她舉重若輕地娓娓道來,讓我們恍然大悟,豁然開朗。」~《品三國》作者 易中天
◎「千年的政治與文化傳統,在這一刻都變成了五彩祥雲。女皇武則天端坐在龍床之上,心安理得地接受所有男性大臣的頂禮膜拜。她是怎造就了這空前絕後的時局?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謎團──女皇興亡史,現在都寫在這裡了。且聽蒙曼為我們娓娓道來。」~《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作者 孟憲實
◎「武則天深具政治的才華及打破限制的企圖心及勇氣,是引領風騷、超越時代的傳奇人物!」~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 邱文仁
◎「中國歷史五千年,只允許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她的遠識、智慧與勇氣,足以成為不朽。」~商周傳媒集團首席執行長 金惟純
◎「歷史必有女人一席,女人缺席,不成歷史;且看女人坐上歷史的首席!」~【相聲瓦舍】創辦人、政大廣電系副教授 馮翊綱
◎公孫策 名作家
◎何飛鵬 家庭傳媒集團首席執行長
◎張鈞甯 新生代氣質演員
◎張國立 時報周刊總編輯
◎陳 浩 媒體人
◎陳鳳馨 媒體人
◎雷 倩 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前立委
◎楊 澤 名作家、中時人間副刊總編輯
◎楊 照 新新聞周刊副社長兼總主筆
◎趙 薇 作家/主持人
◎蝴 蝶 新生代作家
◎「《蒙曼說唐:武則天》為我們釐清了迷霧重重的歷史,揭開了層層面紗,為我們呈現出一個清晰的武則天。面對複雜的歷史細節,作者蒙曼用清晰的思路為我們進行著條分縷析,讀起來異常輕鬆、一目了然。
這本書以武則天的一生作為長線,貫穿著大唐的歷史環境及背景。在武則天的幾個大的歷史轉折點,如回宮、奪后、稱帝等,蒙曼不但闡明了自己對武則天這個人物性格的看法,也插入了一些較大事件相關人物的背景及其利益的分析,抽絲剝繭,娓娓道來。」~北京日報
目錄
〈引子〉
◎第一集 則天家世
一、山西文水的小門戶
二、家族崛起
三、童年故事
◎第二集 初入宮廷
一、見天子庸知非福
二、獅子驄事件
三、非凡的預言
四、太宗不愛武則天
◎第三集 狐媚惑主
一、流落尼姑庵
二、愛上父皇的才人
三、病榻偷情
四、尼寺傳情
五、執手激情
◎第四集 後宮風雲
一、後妃爭寵
二、重返後宮
三、晉位昭儀
四、淑妃失寵
五、武昭儀的野心
◎第五集 衝擊後位
一、小公主死亡之謎
二、收買長孫國舅
三、後宮巫蠱案
四、宸妃風波
◎第六集 殿廷對決
一、誰在支持武昭儀
二、殿廷上的鬧劇
◎第七集 正位中宮
一、此陛下家事
二、三種力量的角逐
三、六宮新主
◎第八集 兩種命運
一、王蕭之死
二、改立太子
三、重組外廷
◎第九集 國舅之死
一、國舅謀反案
二、案中案
三、血雨腥風
◎第十集 母儀天下
一、提高家族地位
二、打造公眾形象
三、理順家庭關係
四、一朝理政
◎第十一集 帝后爭鋒
一、李義府失勢
二、上官儀伏誅
◎第十二集 垂簾聽政
一、二聖臨朝
二、封禪泰山
三、魏國夫人之死
四、武后避位
◎第十三集 晉升天后
一、自封天后
二、培植外戚
三、建言十二事
◎第十四集 李弘之死
一、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母子衝突
三、李弘死亡疑團
◎第十五集 李賢之廢
一、天后攝政事件
二、母子鬥法
三、太子謀反案
◎第十六集 高宗賓天
一 病篤離鄉
二 客死東都
三 費解的遺詔
◎第十七集 廢黜兒皇
一、太后圖謀奪權
二、李哲一朝被廢
三、李旦糊塗接班
◎第十八集 揚州叛亂
一、酒館裏的密謀
二、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三、平定反叛
◎第十九集 誅殺裴炎
一、意外的逼宮
二、莫須有的謀反
三、朝堂立威
◎第二十集 燕啄皇孫
一、瘋狂的石頭
二、宗室聯反
三、燕飛來,啄皇孫
◎第二十一集 女皇登基
一、標新立異的改革
二、祥瑞滿天飛
三、聲勢浩大的請願
四、一代女皇
◎第二十二集 風聲鶴唳
一、告密吃香
二、酷吏橫行
三、鬼樸來了
◎第二十三集 請君入甕
一、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二、惡人自有惡人磨
三、酷吏時代的終結
◎第二十四集 大柱擎天
一、英雄不問出處
二、君子滿朝
◎第二十五集 奪嫡大戰
一、武承嗣的野心
二、李旦的桃花劫
◎第二十六集 重立廬陵
一、立子還是立侄
二、男寵的枕邊風
三、廬陵王東山再起
◎第二十七集 嵩呼萬歲
一、封禪嵩山
二、金簡祈福
三、沉湎享樂
四、調和李武
◎第二十八集 小寶興衰
一、小混混一步登天
二、太后的“賢內助”
三、一錯再錯
四 、小寶之死
◎第二十九集 二張亂政
一、蓮花似六郎
二、面首也幹政
◎第三十集 政壇博弈
一、與倒張
二、張昌宗貪污案
三、神秘的飛書
◎第三十一集 神龍政變
一、二張的敵人們
二、突發的政變
◎第三十二集 白髮餘威
一、虎落平陽
二、餘威猶存
三、生榮死哀
◎第三十三集 無字豐碑
一、悠悠千載無字碑
二、是非功過任評說
三、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後記〉
◎第一集 則天家世
一、山西文水的小門戶
二、家族崛起
三、童年故事
◎第二集 初入宮廷
一、見天子庸知非福
二、獅子驄事件
三、非凡的預言
四、太宗不愛武則天
◎第三集 狐媚惑主
一、流落尼姑庵
二、愛上父皇的才人
三、病榻偷情
四、尼寺傳情
五、執手激情
◎第四集 後宮風雲
一、後妃爭寵
二、重返後宮
三、晉位昭儀
四、淑妃失寵
五、武昭儀的野心
◎第五集 衝擊後位
一、小公主死亡之謎
二、收買長孫國舅
三、後宮巫蠱案
四、宸妃風波
◎第六集 殿廷對決
一、誰在支持武昭儀
二、殿廷上的鬧劇
◎第七集 正位中宮
一、此陛下家事
二、三種力量的角逐
三、六宮新主
◎第八集 兩種命運
一、王蕭之死
二、改立太子
三、重組外廷
◎第九集 國舅之死
一、國舅謀反案
二、案中案
三、血雨腥風
◎第十集 母儀天下
一、提高家族地位
二、打造公眾形象
三、理順家庭關係
四、一朝理政
◎第十一集 帝后爭鋒
一、李義府失勢
二、上官儀伏誅
◎第十二集 垂簾聽政
一、二聖臨朝
二、封禪泰山
三、魏國夫人之死
四、武后避位
◎第十三集 晉升天后
一、自封天后
二、培植外戚
三、建言十二事
◎第十四集 李弘之死
一、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母子衝突
三、李弘死亡疑團
◎第十五集 李賢之廢
一、天后攝政事件
二、母子鬥法
三、太子謀反案
◎第十六集 高宗賓天
一 病篤離鄉
二 客死東都
三 費解的遺詔
◎第十七集 廢黜兒皇
一、太后圖謀奪權
二、李哲一朝被廢
三、李旦糊塗接班
◎第十八集 揚州叛亂
一、酒館裏的密謀
二、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三、平定反叛
◎第十九集 誅殺裴炎
一、意外的逼宮
二、莫須有的謀反
三、朝堂立威
◎第二十集 燕啄皇孫
一、瘋狂的石頭
二、宗室聯反
三、燕飛來,啄皇孫
◎第二十一集 女皇登基
一、標新立異的改革
二、祥瑞滿天飛
三、聲勢浩大的請願
四、一代女皇
◎第二十二集 風聲鶴唳
一、告密吃香
二、酷吏橫行
三、鬼樸來了
◎第二十三集 請君入甕
一、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二、惡人自有惡人磨
三、酷吏時代的終結
◎第二十四集 大柱擎天
一、英雄不問出處
二、君子滿朝
◎第二十五集 奪嫡大戰
一、武承嗣的野心
二、李旦的桃花劫
◎第二十六集 重立廬陵
一、立子還是立侄
二、男寵的枕邊風
三、廬陵王東山再起
◎第二十七集 嵩呼萬歲
一、封禪嵩山
二、金簡祈福
三、沉湎享樂
四、調和李武
◎第二十八集 小寶興衰
一、小混混一步登天
二、太后的“賢內助”
三、一錯再錯
四 、小寶之死
◎第二十九集 二張亂政
一、蓮花似六郎
二、面首也幹政
◎第三十集 政壇博弈
一、與倒張
二、張昌宗貪污案
三、神秘的飛書
◎第三十一集 神龍政變
一、二張的敵人們
二、突發的政變
◎第三十二集 白髮餘威
一、虎落平陽
二、餘威猶存
三、生榮死哀
◎第三十三集 無字豐碑
一、悠悠千載無字碑
二、是非功過任評說
三、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後記〉
內文試閱
引 子
歷史是用文字記載下來的。而根據福柯的看法,文字中早已滲透了權力的改造。一切歷史形象,也因此都在文字中扭曲、變形。這樣看來,儘管歲月留痕,但洛陽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還是被改造最少的歷史證物——據說,這尊意為光明普照的慈悲之佛,正是依據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北魏以來,從荒涼邊塞走來的皇帝們,一方面拜倒在佛祖腳下,另一方面也把自己想像成法力無邊的佛祖。他們留下了開窟造像的傳統:“鑿石造佛,如朕帝身。”和他們一樣,武則天也要當皇帝佛。
然而,世俗和神聖畢竟不能完全等同。佛祖拈花一笑間,禮佛的女尼幻化成了乾元殿上的皇帝,曾經的嫵媚與威嚴也升騰為莊嚴與慈悲,方額廣頤的女皇凝固為“相好稀有,鴻顏無匹,大慈大悲,如月如日”的大佛。千載之下,當我們仰望十七米高的盧舍那大佛,內心的震撼無與倫比。這究竟是藝術的魅力,還是女皇的威靈?
同樣的還有無字碑。在中國畫中,留白是一種意境。碑上留白豈不是遠勝於心中留白!“乾陵松柏遭兵燹,滿野牛羊春草齊。惟有乾人懷舊德,年年麥飯祀昭儀。”麥飯就是心頭的豐碑。
千多年來,人們在盧舍那大佛前禮拜,在乾陵無字碑前沉思。沉思的背後,是歷史上那個活色生香的女子。有人說她“雷霆其武,日月其文”,也有人說她“鬼神不容,人神共憤”。然而,她只在蒼穹間微笑。
追究起來,她是一個抑鬱難平的女子。她的才華和能力超越了時代所允許她發揮的範圍,這真是英雄的悲哀。“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的魚玄機,“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的李清照,時代和傳統曾經讓多少女傑扼腕歎息。然而,歷史眷顧了武則天。皇皇盛唐,有著令人神往的寬容與開放,容得下更多的激情與夢想。武則天的勇氣和智慧就在這樣的環境下綻放。
紅塵一世,她寂寞過,抗爭過,成功過,也失敗過。她親身經歷過一個君明臣直、彪炳史冊的貞觀治世,也親手推動了一個典章煥然、風流富貴的開元盛世。她的時代就在這之間,她的功業也就在這之間。今天,就讓我們翻開史冊,看看究竟是怎樣的巨手,在傳遞著歷史的雄奇與蒼涼吧!
第一集 則天家世
武則天是一個奇跡。她在一個幾千年來一直教導女子順從的世界裏雄飛高舉,君臨天下。在她的時代,禁區可以突破,命運可以改變,激情和夢想造就了千古流芳的大唐氣象;在她的身後,正史和野史,留下了種種撲朔迷離的記載,給這位元傳奇女子平添了許多神秘色彩。是時代造就英雄,還是性格決定命運?
武則天也許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了。她先後嫁了兩位皇帝,也是一對父子——唐太宗和唐高宗;生了兩位皇帝,也是一對兄弟——唐中宗和唐睿宗;同時自己還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有關這個女人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有許許多多的謎團需要我們解開。諸如:她如何從唐太宗的才人變成唐高宗的皇后?她為什麼會突破人倫的底線,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女?她又如何能在一個幾千年來由男性統治的世界裏成為聲威赫赫的一代女皇?她的大周王朝如日中天,為什麼又及身而止,不能傳之後世呢?她推翻了李唐王朝,建立了武周政權,為什麼李唐的子孫卻始終將她視為自己的皇帝,對她尊奉有加呢?……凡此種種,撲朔迷離。興亡千古,得失一瞬,當厚重的歷史演化成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時,女皇的舉手投足,便都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她真的那樣剛硬狠毒嗎?她真是個狡詐淫亂的女人嗎?她有著怎樣的智慧和能力,才能締造出那樣一個絢麗多彩的皇皇盛世呢?她的生命軌跡又會留給我們什麼樣的思考和啟示呢?諸多謎團,眾說紛紜,就讓我們從最初的那個謎團開始探幽之旅吧!作為一個非凡人物,武則天究竟有著怎樣不同尋常的身世呢?
一、山西文水的小門戶
說到武則天的出身,我們首先會面臨一個籍屬問題。我們中國人填履歷表,往往要填寫籍貫。對於武則天來說,這個問題自然也避免不了。根據名人效應的原則,一個人只要出了名,願意攀附他做老鄉的人就多了,而他的故鄉也就在眾說紛紜中變得曖昧不明起來,甚至成為各地方爭奪文化資源的一個聚焦點。比如大名鼎鼎、逍遙夢蝶的莊子,就有過類似的遭遇。莊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按照《史記》的記載,他是宋國蒙城人,可是蒙城究竟在今天什麼地方?山東、河南、安徽各省為此爭執不休,莊子也就依違在幾個省市之間,成了不同地方的形象大使。
那武則天呢?作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自然更有攀附的價值了。所以關於她的故鄉,就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說法。哪三種呢?第一是並州,也就是在今天的山西;第二是長安,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西安;第三是利州,在今天的四川。這三個地方都留下了與武則天相關的遺跡和各種離奇的傳說。利州那兒有一個龍潭,傳說武則天的母親曾經在那兒遊玩,忽然水中躍出一條金龍,圍著她就盤旋而上,嬉戲交歡,武則天的母親就懷孕了,生下了武則天。這樣一個故事用我們現代話來說叫做“人獸情未了”,但是,按照古代的說法,可就叫做“神靈感孕”了。它傳達給人們的資訊就是,武則天的出身太神奇了,她的父親不是一介凡人,而是龍,她是一個龍種,所以後來才能成為真龍天子。這個傳說後來還被晚唐大詩人李商隱寫進了《利州江潭作》一詩裏:
神劍飛來不易銷,碧潭珍重駐蘭橈。
自攜明月移燈疾,欲就行雲散錦遙。
河伯軒窗通貝闕,水宮帷箔卷冰綃。
他時燕脯無人寄,雨滿空城蕙葉雕。
在詩題後面,他自己注明利州是“感孕金輪所”,“金輪聖王”為武則天當皇帝時臣子們給她上的尊號,“感孕金輪所”就是說武則天是在利州由母親感孕而生的。可見,武則天生於利州的說法流布之廣。
既然偉人們需要神道設教,所以類似的故事在中國古代比比皆是。根據《史記》的記載,上古三代時商王朝的創始人商湯就是“感孕而生”的。有了這個先例,以後凡是偉人名家的出生,都會有些光怪陸離的感應神話。武則天的降生傳說也是如此。
可是,傳說固然有其荒唐性,不足采信,但也都有它真實的一面,這樣的傳說之所以在上述幾個地方流傳,關鍵是這三個地方都和武則天有關聯。其中並州是她的祖籍,長安是出生地,而利州則是她度過童年時代的地方。中國人一貫重視祖籍,那麼我們就應該說武則天是並州文水人,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文水縣人。文水在現代還出了一個女英雄劉胡蘭,所以說這可是一個盛產女英雄的地方啊。
當時,文水武氏還是個當地小姓。何謂小姓呢?就是介乎世家大族和平頭百姓之間的門戶。祖上做過幾任官,但是官不大;有一定的社會聲望,可是也不會太高。武則天就出生在這麼一戶人家。她的父親叫武士彠,家中兄弟四個,他排行第四,三個哥哥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武士彠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他可不想一輩子當個修理地球的土財主。他想發財,想換一種生活方式。什麼生活呢?據《太平廣記》記載,武士彠經商去了,做了木材商人。武士彠年輕的時候,正趕上隋煬帝統治時期。隋煬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有個毛病,就是好大喜功,喜歡大搞基本建設,到處修建離宮別館。特別是他修建東都洛陽,對建築木材的需求量特別大。武士彠是個精明人,他看准了這個商機,開始做起長途販運木材的生意,借此發家,一夜暴富。
但是中國古代是個身份制社會,老百姓根據所從事的行業被分成四個等級。第一等是士,就是知識份子,這是最高級的,因為有可能做官。第二等是農,因為我們是一個農業國家,以農為本,所以農民比較受重視。第三等是工,就是手工業者,靠手藝吃飯的人。第四等也是最末一等,那才是商,靠流通來賺錢,自己不生產任何東西,當時人們認為這叫投機取巧,對商人曾經有過很多歧視性的政策。舉一個極端的例子,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對商人特別歧視,商人出門不能騎馬,不能坐車,甚至穿鞋時兩隻鞋都不能一個顏色。比方說你左腳穿個白鞋,那右腳就得穿個黑鞋,讓人們老遠一看就知道,這個人是個商人,是個下等人。這就叫只富不貴,雖然有錢,可是社會地位並不高。
武士彠是個有理想的人,他不願意這樣一輩子老遭人鄙視,他不滿足僅僅當個富翁,他還要改變自己的身份。 二、家族崛起
怎麼改變身份呢?經過一番考慮,武士彠決定走從軍這條路。從軍大概是科舉制實行以前,寒門子弟最主要的起家途徑了。首先,從軍不需要家世背景,只要勇敢、身強體壯就可以;另外,從軍週期短,打一場勝仗後,就可能得到提拔。當時有很多從軍起家的故事,最著名的比如唐朝的薛仁貴,他本來就是一個普通農民,既沒錢,也沒什麼背景,在唐太宗征高麗的時候白衣從軍,因為作戰勇敢受到唐太宗的賞識,一下子就提拔為五品的將領。後來,他在西北戰場大顯身手,留下了“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佳話。
這樣的故事在當時非常具有典型性,武士彠也想走這條路。可是他和薛仁貴不同,他有錢。薛仁貴沒錢,所以從一個士兵做起;武士彠有錢,有錢能使鬼推磨,當然不用從普通一兵做起了。從軍伊始他就當了一個小小的武官,這個官職的名稱叫鷹揚府隊正,是隋朝府兵制體系下所有常任軍官中最低級的官員,管五十個人,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當排長了。
武士彠當官的地方,是在他的家鄉文水。就在這任職務上,他結識了自己一生中的真命天子,後來的大唐帝國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這是在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奉煬帝之命討伐反叛,路過武士彠當官的地方。武士彠一看,有大人物經過,這以後有利用價值啊,趕緊巴結,他又有錢,所以好酒好肉款待李淵,賓主盡歡,給李淵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是,李淵隨即就離開了。又過了兩年,大業十三年,天下大亂,群雄蜂起,都預感到隋朝大廈將傾,都想推翻隋煬帝的統治。當時的隋煬帝,正在江都(就是現在的揚州)巡遊,故都難回,怎麼辦呢?北邊總得有人鎮守,於是隋煬帝就派李淵擔任太原留守——整個太原地區的軍政第一把手,防守整個北方地區。李淵到了太原以後,不由得想起了武士彠當年的熱情款待。現在有條件了,提拔他一下吧。於是提拔他當了行軍司鎧參軍,掌管武器兵仗。武士彠當上行軍司鎧參軍之後,跟李淵的來往就頻繁多了。他很快就發現李淵這個人雄心勃勃,想趁天下大亂當皇帝。頂頭上司圖謀造反,武士彠該怎麼辦呢?經過一番思考和權衡,他決定力挺李淵。力挺當然得用行動表現出來,武士彠為此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獻兵書,獻符瑞。武士彠先搜羅了一些古代兵書,然後總結了其中的經驗教訓,編了一本“精裝版”的兵書,獻給了李淵。這個禮物獻得好不好呢?那簡直是正合李淵心意。那個時候,造紙術和印刷術還不發達,書本身就是相當寶貴的文化資源,兵書尤為可貴,誰想問鼎皇權,都得借鑒一下別人行軍打仗的經驗啊,所以李淵收到這個禮物,異常高興。那麼,武士彠獻了什麼符瑞呢?史書沒有記載。但是,按照《新唐書·武士彠傳》的說法,他曾經“夢帝騎而上天”,當然這個夢是從他自己口中說出的。很明顯,這是對李淵剖明心跡,表示願意效犬馬之勞。只有龍才能上天,武士彠等於在向李淵表態,您就是真龍天子啊。這是第一個意思:我支持您,很看好您。第二個意思,您要是想當真龍天子,就應該重用我,我願為您效犬馬之勞。李淵也是個明白人,聽完這個夢,哈哈大笑,說這話你可千萬別跟別人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大概所謂的獻符瑞都是這一類的事情。
第二,協助李淵發展勢力。隋煬帝雖然派李淵當太原留守,可是對任何將領,皇帝都不能全盤相信,所以還是給他安排了兩個副手,一個叫王威,一個叫高君雅。這兩個人幹什麼呢?名義上協助李淵,其實是在監視李淵。很快,他們就發現李淵收羅了一些不法之徒,於是起了疑心,想暗中調查一下李淵的用心。武士彠財力雄厚,出手大方,朋友眾多,他在投靠李淵之前,就和王威、高君雅有交情,也算是他們的心腹,聽說他們要調查李淵招納亡命之徒這件事,就找到這兩人,對他們說:“此皆唐公客,若爾,必有大嫌。”意思是說,你們作為唐公(即李淵,李淵被封為唐國公)的副手,這樣不信任他,這要是給他知道了,以後還怎麼處理上下級關係?這兩個缺乏警惕性和辦事魄力的副手也是一對草包,沒什麼心眼,一聽武士彠說得合情合理,也就罷手了。這樣一來,就為李淵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進一步擴充實力。
第三,傾盡家私,舉族從軍。武士彠傾其所有,把萬貫家產都獻給李淵。我們知道,革命需要本錢啊,有了錢才能招兵買馬,李淵此刻也需要大量金錢,武士彠的投資非常及時。此外,武氏一門人才濟濟,補充到李淵隊伍中,也給李淵提供了幹部力量。李淵稱帝后,武士彠的哥哥武士稜官至司農少卿,另一個哥哥武士逸官至益州行台左丞,可見武氏一門在李淵起兵的過程中確實貢獻良多。
武士彠這麼做,有沒有冒險性呢?當然有了。跟著李淵起兵,有可能獲得成功,從而享受榮華富貴,但也有可能賠上身家性命。作這樣的決定不光需要有頭腦,更需要有孤注一擲的勇氣。他冒險了,也成功了。李淵所率軍隊在太原起兵後,勢如破竹,很快攻下了隋朝的都城大興(唐朝改叫長安,也就是現在陝西西安),推翻了隋朝的統治。李淵當上了大唐帝國開國皇帝,歷史上稱為唐高祖。李淵做了皇帝後,論功行賞。武士彠雖然沒有什麼戰功,但是一直主持軍需,保障後勤,也成了十四位太原元謀勳效功臣之一。李淵讓他繼續發揮特長,做庫部郎,仍然主管財貨,後來經過幾次升遷,成為三品的工部尚書,主管工程水利建設,是個部長級的要員,那是高官了。這時武士彠的政治夢基本實現了,地位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隋唐時代是個身份制社會,人們固然尊重你的政治地位,但是也非常看重你的出身。當了高官後的武士彠不久就發現,同僚從內心裏瞧不起他,經常在背後嚼舌頭,說你看他現在趾高氣揚的樣子,他以為自己是誰啊?他原來就是個木頭販子,是個暴發戶。這讓他感到很鬱悶,真是太傷自尊了。他還要進一步取得社會認可。怎樣才能讓自己的社會地位再提高一步呢?
這次,他選擇了婚姻這個途徑。武士彠年輕時候娶了一個姓相裏的女子為妻。相裏氏跟武士彠生活多年,已經有了兩個兒子,一個叫武元慶,一個叫武元爽。在武士彠當工部尚書的時候,這位相裏夫人一病不起,死了。一般來說,中年喪妻是人生的一大不幸,可是對於當官的人來講就未必盡然了。陳世美當了官之後,不就巴不得秦香蓮死嗎?可是秦香蓮偏偏不死,最後逼得陳世美沒辦法,要把她殺死。相裏夫人倒是挺識趣的,沒等武士彠厭倦她,她就先死了,於是,武士彠身邊就出現空缺了。
誰來填補這個空缺呢?唐高祖李淵親自給他做媒來了。李淵為什麼對武士彠這麼好?根據《冊府元龜》的記載,主要是由於武士彠工作太勤勉,把唐高祖給感動了。唐高祖說:“此人忠節有餘,去年兒夭,今日婦亡,相去非遙,未常言及,遺身徇國,舉無與比!”說這個人太忠誠了,去年兒子夭折,今天老婆又死了,可是他沒有向組織上開過口,沒有要過錢沒有要過假期,還是這麼勤勤懇懇地幹工作,如果大家都像他這麼好好幹,我們這個帝國肯定會興旺發達啊!所以,李淵下定決心幫他娶個好媳婦。經過千挑萬選,最後就選中了楊氏夫人。
楊氏夫人是什麼背景?她是隋朝四貴之一觀王楊雄的侄女,楊達的女兒。她的伯父和父親都是隋朝的宗室,也都做過宰相。算是正宗的金枝玉葉。楊夫人少有大志,小的時候不喜歡做女紅,喜歡閱讀文史書籍,因此被家裏的長輩認為是“隆家之女”。但奇怪的是,這麼優秀的女孩在婚姻方面卻是高處不勝寒,她跟武士彠結婚的時候,“芳齡”已經四十有四了。這個年紀即使從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早過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了。為什麼楊夫人這麼晚婚呢?按照武則天當皇后以後的說法,是因為楊夫人信仰佛教,本來抱定獨身主義,後來遇到她優秀的父親才改變主意的。但是也有人懷疑楊夫人不是初婚,是二婚。也許正是因為再婚,並且已經人老珠黃,她才肯委曲求全,下嫁給一個新朝的暴發戶。無論如何,這次婚姻可是強強聯手,武士彠有政治地位,楊夫人有身份背景,正可謂優勢組合。
晚婚的楊夫人生育能力頗為了得,以四十多歲的大齡,還一連生下了三個女兒。大女兒後來嫁給了賀蘭氏,以後我們還要提到;三女兒後來嫁給一個姓郭的,很快就死了;二女兒就是我們的主人公武則天。三、童年故事
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既然主人公已經登場,我們有必要先給她正一下名,交代一下為什麼叫她武則天。其實“則天”二字,並非她的本名,而是她晚年退位之後,新皇帝李顯給她的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中的前兩個字。此前她並沒有用過這個名字,甚至聞所未聞。她去世後,諡號“則天大聖皇后”,到了玄宗天寶年間,又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后”,但是無論怎麼變,“則天”這兩個字一直保留著,成為唐朝人對她的一個基本評價。這個評價非常高,什麼是“則天”?《論語》說“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則天”就是取則於天,取法於天。美則美矣,但畢竟是尊號,不是名字。
那麼她有沒有自己的名字呢?她當皇帝前後,為了造輿論,曾經給自己取了個名叫“武曌”。這個“曌”字是她新造的,意思是“日月當空”,說自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普照著萬里江山。這是一個很有氣魄的名字,但已經是她六七十歲當皇帝前後的事情了。那麼,現在通過各種影視劇深入人心的“武媚娘”是不是她的本名呢?其實也不是。那是她在給唐太宗當才人的時候太宗給起的名字,我們下一集還要提到。那麼,在入宮之前,就是武則天小時候,父母管她叫什麼名字呢?歷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已經湮沒無聞了。這樣說來,一千多年來如雷貫耳的武則天,居然是一個無名英雄。在她死後的一千多年裏,人們一般管她叫“武后”。
近代以來,因為女權運動的興起,人們覺得中國歷史上就出了這麼一位獨一無二的女皇帝,有大力表彰的必要,再叫她“武后”就不能彰顯她作為女皇帝的身份了。那究竟叫她什麼好呢?當時的人們覺得“則天”這個尊號非常有氣勢,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她的豐功偉績,所以就開始叫她“武則天”,後來約定俗成,就漸漸成為她的通用之名了。我們今天為了方便起見,還是按照近代以來的習慣,就管她叫“武則天”。
按照咱們中國人的敍事習慣,偉人一般從童年時期就會表現得與眾不同,所謂“三歲看老”嘛。那麼童年的武則天有沒有特別神奇的地方呢?有關武則天的童年生活,留下來的記載不多,但是有一件事情被記錄了下來,顯得頗為靈異。據《新唐書·袁天綱傳》記載,在她小的時候,父親武士彠就任利州都督。當地有一個相面大師叫做袁天綱,曾經給她看過相。袁天綱有一次路過武則天家,巧遇楊夫人。袁天綱一見,馬上說,夫人您生得骨法不凡,家中必有貴子。哪個當母親的聽到這種說法不高興啊?楊夫人馬上把袁天綱請到家裏,想讓他看看到底哪個孩子是貴子?按照當時的習慣,先看兒子。武元慶和武元爽就被拉出來了,袁天綱看了看,說,這兩個郎君長得不錯,以後是個保家之子。接著,又把大女兒給叫出來,袁天綱又看了看,說,這個小娘子生得也不錯,以後肯定是個貴夫人,可惜呢,不利其夫。她大福大貴之後,丈夫卻得不著好。再接著,奶媽就把武則天給抱出來了。武則天當時還特別小,穿著一身男孩的衣服。其中的緣由我們也明白,母親生了三個女兒,挺盼著要兒子的。可是沒有兒子怎麼辦呢?先把這個女兒當男孩打扮著吧。袁天綱一看這小孩兒,臉色驟然一變。楊夫人和武士彠都感覺到了,馬上就問,袁先生,您看我們這個孩子怎麼樣啊?袁天綱搖搖頭,說,看不好,你得讓她下地走兩步。武則天就走了兩步,忽閃著一雙大眼睛看著袁天綱。袁天綱說,哎呀,不得了,這個郎君生得是龍睛鳳頸,這是大福大貴的樣子,他怎麼會是個男孩呢?如果是女孩,必定為天下之主啊。
這段神奇的記載是否可靠呢?有人認為是真的。日本人原百代在她寫的《武則天傳》裏頭,就把這個事情看成是武則天一生力量的基礎,認為武則天正是靠了這次算命結果的鼓舞,才在以後的人生搏鬥中百折不撓,直到最後走上皇帝的寶座。但是我覺得這個故事和漢高祖斬白蛇起義一樣,都是帝王神話,不足為憑。在我看來,不是因為這次神奇的算命,武則天才有了日後的皇位,而恰恰是因為她最後當上了皇帝,才有了這個神奇的預言。換言之,這是後來編造的,而且沒準兒是武則天自己授意編造的。
史籍有關武則天童年的記載少之又少,就有這麼一件挺神奇的事兒,又還不可信,那麼,武則天的童年究竟是怎麼度過的呢?我覺得,她就像同時代的所有官僚人家的少女一樣,過著無所用心、養尊處優的生活。如果說有什麼不一樣的話,那就是她比一般的少女多走了一些路,也多讀了一些書。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最初是三品的工部尚書,在長安當官,唐高祖晚年,他轉任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從此離開了京城。此後,他陸續擔任過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荊州都督,最後死在荊州都督任上。按照中國人的習慣,死後靈柩返回自己的老家並州。從我們今天的地理概念來看,揚州在江蘇,豫州在河南,利州在四川,荊州在湖北,並州在山西。由於武士彠四方為官,武則天也就追隨著父親跑遍了半個中國。我們姑且稱之為“行萬里路”。又因為她的母親楊夫人喜歡文史,不擅女紅,家庭的耳濡目染,母親的言傳身教,必然對女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武則天也像母親一樣熟讀文史,我們姑且稱之為“讀萬卷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然是增長見識與才幹的最佳手段,這使得武則天較之一般官僚人家的少女更加聰明和勇敢。勇敢和聰明確實都是好事,但是,如果武則天一直在這樣的家庭裏長大,然後依據門當戶對的原則嫁給一個門戶相當的人家,她的智慧和勇氣也終究會消磨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不會對環境產生太大的影響,更不會有機會載入史冊之中。當然,就我個人看來,那樣的日子也不錯,我們現在不是也說“平平淡淡才是真”嗎?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上天沒有給武則天過這種平淡生活的機會,她的幸福童年在十二歲的時候突然結束了,那是在貞觀九年(635年)。唐高祖李淵因病去世,武士彠聞知舊主的死訊,心裏非常悲痛,沒多久也嘔血而死,享年五十九歲。家主去世,新寡的楊氏夫人帶著三個女兒扶柩回到並州老家。由於武士彠是三品大員,所以當時擔任並州都督的李勣親自監護葬禮。我們以後會講到,這個人在武則天的生命中將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不過此時的他只是例行公事而已。武則天當時肯定不會注意到李勣的存在。因為她還沉浸在悲痛之中,她悲痛的不僅僅是父親的去世,還有家庭生活的驟然改變。回到並州後,武則天原來所熟悉的那個簡單的核心家庭一下子變成了鉤心鬥角的聯合家庭。父親死後,家裏原來潛藏著的各種矛盾一下子爆發了。武士彠與前妻生的兩個兒子武元慶和武元爽,對繼母楊氏和她的三個女兒非常不客氣。這個我們容易理解,因為三個小姑娘還都沒出嫁,按照唐朝的習慣,出嫁還要分割財產。武元慶和武元爽一想到這兒,便對這三個妹妹不由得討厭起來。此外,武氏是一個大家族,一般來說,在中國古代,族人在處理這種家庭矛盾的時候,通常向男不向女。為什麼呢?男孩是一家人,還要在大家庭裏共同生活,而女孩子遲早要嫁出去的。武氏族人對楊夫人母女也非常刻薄,特別是兩個堂哥,一個叫做武惟良,一個叫做武懷運,對這娘兒幾個態度極其惡劣。從養尊處優的高幹子弟一下子變成任人欺淩的弱勢女子,武則天心裏充滿了陰影。這樣的命運,還有沒有發生轉機的可能呢?
請看下集:初入宮廷。
第二集 初入宮廷
武則天本來過著幸福無憂的生活,可是這一切都隨著父親的謝世戛然而止。她和母親、姊妹受到同父異母哥哥們的虐待,生活一下子從天堂掉到了地獄。貞觀十一年(637年),十四歲的武則天迎來了命運的轉機。她帶著夢想走進了唐太宗的後宮。但命運在給她開啟一扇窗的同時,也為她關上了一扇門。等待她的究竟是什麼?
光陰荏苒,一晃武則天已經長成十四歲的美少女,她的美到底屬於哪一類型呢?根據史書記載,武則天生得“方額廣頤”,寬闊的額頭,豐滿的下巴。按照我們今天的看法,寬額頭意味著智慧,豐滿的下巴則意味著堅毅的性格,符合一般人對武則天的判斷。不過在唐朝,方額廣頤本來就是美人的標準之一,所以在當時人看來,小小的武則天已經出落成一個美人胚子了。
一、見天子庸知非福
自古以來美麗就是女人改變命運的重要資本。楊夫人看著女兒豐麗的小臉,也不禁開始動起重振家聲的念頭。她一有這個念頭,整個楊氏家族就開始行動了。當時,楊氏一族至少有兩三個姑娘都正當著太宗的妃嬪,這些人就開始在宮裏宣傳起武則天的美貌來。一來二去,當然就傳到了唐太宗的耳朵裏。唐太宗當時正是後宮寂寞,決定徵召她進宮當才人。那正是:武家有女初長成,一朝選在君王側。這“才人”是個什麼稱號呢?古代普通男子有妻有妾,皇宮裏呢,當然也有高下貴賤之分。皇帝的嫡妻,也就是大老婆,叫皇后。在皇后之下,皇帝的小老婆們也就是妃嬪,也是分等級的,並且每個等級都有固定的員額。第一等叫妃,有四人,為一品;妃之下是二品的嬪,共九人;嬪之下,第三等是婕妤,九人;婕妤之下是四品的美人,也是九人;再往下就是第五品的才人,還是九個人。
進宮是好事還是壞事?這很難說清楚。一方面,十四歲的小姑娘,進宮就封為五品才人,確實是很榮耀的事情。另一方面,“後宮佳麗三千人”,皇帝身邊的女人很多,可是真正能夠得寵的人卻寥寥無幾,所謂“三千寵愛在一身”,中獎率很低啊。大部分妃嬪都是寂寥一生,出頭的指望很小,所以一般的父母都不捨得讓女兒去冒險。楊夫人雖有心讓女兒改變命運,但事到臨頭還是難以割捨,聽到這個消息後,日夜啼哭。但是武則天不是這麼想,她覺得家裏的生活前景很暗淡,如果進了宮,也許會有新的機會。大概是她父親武士彠喜歡冒險的基因遺傳給了她吧,她願意去冒險。
臨上車進宮的時候,武則天對母親回眸一笑,說:“見天子庸知非福?”您怎麼知道見皇帝不是一件好事呢?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十四歲的小姑娘,已經表現出不一般的見識和膽量。
就這樣,貞觀十一年,武則天帶著改變命運的夢想,正式進入了宏偉壯麗的大唐宮殿。剛進宮的時候,唐太宗確實喜歡過她,還給她起了個名字叫“武媚娘”,因為這個小姑娘長得是嬌媚動人啊。這個名字初聽起來也許會覺得不錯,可是不能太認真,為什麼呢?“武媚娘”其實是從隋朝開始就流行的一首歌曲的名字,猶如N多年前流行過的歌曲“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如果給女朋友起個名字叫“小芳”,在那個時代就會覺得有失莊重。透過這個名字,我們也可以看出,武則天在唐太宗心目中,就是可以隨玩隨丟的一個小玩意兒。喜歡了一段時間以後,軍國大事一忙,太宗就把她丟到腦後去了。武則天可是帶著夢想進宮的,她怎麼能夠容忍皇帝把自己忘了呢?她要尋找機會,在皇帝面前表現自己。
二、獅子驄事件
怎樣才能夠表現自己呢?有一個故事流傳很廣,是武則天晚年親口說出來的,我們姑且把它叫做獅子驄事件。獅子驄是一匹馬的名字,由於鬈毛像獅子似的,所以叫做獅子驄。這匹馬長得高大威猛,神駿異常,但是性子暴烈,沒有人能馴得了它。唐太宗是個愛馬之人,為此很是著急。有一天,他帶著一群妃嬪到馬廄來看這匹馬。看到這裏大家可能要覺得奇怪了,妃嬪不好好待在後宮看花鳥魚蟲,出來看馬做什麼呢?這就涉及唐朝的社會背景了。唐朝的統治者有北方胡人的血統,受此前北方民族的影響,對婦女的束縛比較少。婦女不纏足,經常參加戶外活動,比如踏青啊,打獵啊,打馬球啊。特別是宮廷婦女,常常需要陪伴皇帝一起狩獵,對馬並不陌生。唐代畫家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就表現了宮廷婦女騎馬游春的場景,好多出土的唐代陶俑都有女子騎馬的形象。
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有一天,風和日麗的,唐太宗在一群妃嬪的擁簇之下來看馬來了。這之中就有武則天,她進宮許久,還沒引起皇帝的格外關注呢。太宗圍著獅子驄轉了一圈,不由得歎息:這真是一匹好馬呀,可惜就是沒人能馴得了。其他的妃嬪都默不作聲,一片寂靜。突然,武才人挺身而出,說:陛下,我能治服它!唐太宗吃了一驚。武則天款款地說道:不過,我需要三樣東西。第一,鐵鞭;第二,鐵錘;第三,匕首。唐太宗說:這可不是馴馬的東西啊,你要這些東西幹什麼啊?武則天笑道:陛下,這馬如此暴烈,必須用特殊手段。我先用鐵鞭抽它,如果它不服,我就用鐵錘錘它腦袋,如果它還不服,我就一匕首捅了它。哎呀!唐太宗聽了心裏是哇涼哇涼的:面前這個嬌弱如花的小姑娘,怎麼說起話來這麼狠呢!一時半會兒他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過了好一會兒,太宗終於訥訥地說了一句:你真了不起。說完之後呢?這事兒就沒了下文,既沒有封官,也沒有賞賜。可見,武則天在太宗面前的第一次表現以失敗而告終。 三、非凡的預言
可是還有更糟糕的事情在等著武則天呢。唐太宗晚年的時候,宮外忽然開始流傳“女主武王”的預言,說唐三代之後,當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這本來是一個民間的流言,後來就傳到宮廷裏了,李世民聽了這個話很難受。他秘密地把一位叫李淳風的太史令召到宮裏,問他有沒有這回事。唐代的太史令管天文曆法,相當於現在的占星術大師。李淳風說,臣夜觀天象,發現有太白經天,這意味著有女主要興起。又說,我經過一番推算,發現這個女人已經在陛下的宮裏,是陛下的眷屬。不出三十年後,她就要取代陛下,代掌陛下的大好河山,而且還要誅殺李唐皇室的子孫。李世民聽了非常緊張啊,說,那怎麼辦呢,既然預言和天象都一致了,就這樣吧,寧可錯殺三千,不可使一人漏網。我要在宮裏頭清理清理,凡是姓武的、跟武沾邊的我們都殺了算了。李淳風說,這可不大好啊,有一句話叫王者不死。上天既然派這麼一個人下來,就會保護她,您恐怕輕易殺她不得,而且會殃及眾多無辜,上天會怪罪的。退一步說,就算您把她殺了,上天的意思如果沒有改變的話,他還會再派一個人來。這個人我剛剛說是陛下的眷屬,已經在陛下的宮裏了,現在是個成年人了,三十年之後就是老年人了。老年人心地比較仁慈,可能對陛下的子孫會留有餘地。如果您現在把她殺了,上天又生出一個新的人來,那這個人三十年之後可是年輕人啊,年輕人心狠,殺起陛下的子孫恐怕就毫不留情了,所以您還是別殺了吧。這是一個說法。
《太平廣記》還記載了一個更離奇的說法,說唐太宗在李淳風觀星象之後,曾經讓他到宮裏指認一下這傳言中的武王。李淳風說,陛下後宮的女人太多了,臣怕老眼昏花看不准。唐太宗說,這還不容易嗎?馬上就把宮人一百人編成一隊,先讓李淳風看這個人在哪一隊中。李淳風就指了一隊。太宗說,這目標也太多啦,再細化一下!於是,又把這一百人分成兩組,各五十人,李淳風又指出了一組。武則天就在這一組裏。唐太宗覺得五十人也還是太多了,讓李淳風再明確一些,李淳風卻說天機不可洩露,讓唐太宗自己猜。唐太宗說這怎麼猜呀!再說,也用不著那麼費事,乾脆,把這五十人都殺掉算了。可是李淳風說這樣違反天意,恐怕後果更加嚴重。最後唐太宗沒有動手,但是他由此存了一份防範之心。
他這一存殺心不要緊,有個人就當了替死鬼。誰呢?此人姓李名君羨,是玄武門的一員守將。玄武門是唐代長安城的正北門,扼守皇帝居住的大內,位置相當重要。唐太宗當年就是在玄武門設下伏兵,殺死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再用武力逼迫父皇李淵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這個事情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所以玄武門歷來為人所重,它的守將都非常驍勇。
李君羨的崗位在玄武門,他的職位則是左武衛將軍,這是唐代府兵制十六衛中左武衛的一員大將。有官有職,李君羨還有爵位,他的爵位是武連郡公。而他本人又是洺州武安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武安市人。玄武門守將、左武衛將軍、武連郡公、武安人,已經四個“武”字了。這還不算,真正要他命的是他自己說的一句話。有一天,唐太宗很高興,在宮內宴請武將開派對。酒酣耳熱之際,太宗想活躍一下氣氛,說,我們別這麼悶頭坐著,說說笑話,各自報上自己的小名,博大家一笑嘛。武將紛紛響應,報上小名,說得是千奇百怪。比如有的武將站起來說,臣小名和尚。再有的武將呢?說臣小名禿子。大家哈哈大笑。到了李君羨這兒,他說:“臣小名五娘子。”這下爆發出哄堂大笑。一個牛高馬大、鬍子拉碴的將軍,小名竟叫五娘子,這可是個小女人的名字啊,太不協調了。大家都笑,可是有一個人卻怎麼也笑不起來。這人是誰呢?唐太宗啊。他心裏打了一個激靈,突然想起了“女主武王”的預言。玄武門守將、左武衛將軍、武連郡公、武安人、五娘子,而且還是武將!他覺得這個人可能要謀反。所以沒過多久,他就找了一個藉口,把李君羨給殺了。這下,唐太宗松了一口氣,覺得這事兒就算完了,沒有再追究下去,武則天因此躲過了一劫。
這事兒是真是假呢?我個人認為,這恐怕是武則天當皇帝前後造神運動的一個產物。她要宣傳自己:我就是受命于天,王者不死。即便在這樣的危急關頭,我的名字都要呼之欲出了,還有人出來為我做替死鬼。為了坐實這件事,武則天當了皇帝以後,還煞有介事地替李君羨平反。經過這麼一番努力,神話終於流傳開來,百姓也相信了武則天天生就是皇帝,這時候,武則天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那麼,我們今天回顧歷史,拋開這些神話不說,武則天在唐太宗一朝,處境究竟是怎樣的呢?一言以蔽之:她在太宗一朝鬱鬱不得志。從貞觀十一年進宮當才人,到貞觀二十三年,漫漫十二年過去了,武則天已經由十四歲的青澀少女長成了二十六歲的成熟少婦,她的職位還是才人,沒有得到任何升遷。 四、太宗不愛武則天
既然武則天是個英雄,怎麼就讓這十二年光陰稀裏糊塗地荒廢過去了?我想,要分析武則天為什麼沒有得到唐太宗的歡心,先得分析一下唐太宗究竟喜歡什麼樣的女人。
唐太宗喜歡什麼樣的女人呢?有一個女人是唐太宗終身愛慕的,她就是長孫皇后。長孫皇后是唐太宗一生最敬重的女人。她從小知書達理,十三歲時嫁給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常常想和她探討國家大事,但是,長孫皇后總是避而不答,她說:“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預聞政事?”意思是母雞打鳴那是家門不幸啊,我一個婦道人家,怎麼可以干涉國家大事?因此,無論唐太宗怎麼問,她都三緘其口。那麼,長孫皇后是不是一個隻關心柴米油鹽,對政治一無所知、不感興趣的人呢?當然不是。我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是個少年英雄,在他當秦王的時候,和父親李淵一起東征西討,建立了赫赫戰功。李淵集團最大的幾個對手竇建德、王世充等,都是李世民拿下的。功勞大了,他的野心也就膨脹了,不甘心只當秦王,他想當皇太子,進而當皇帝。在野心的驅使下,李世民和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以及父親唐高祖李淵的矛盾與日俱增。在這種宮廷危機的緊張氛圍中,長孫氏怎麼辦呢?她謹小慎微,非常賣力地孝敬李淵,討得他老人家的歡心,同時委曲求全地拉攏李淵身邊的妃嬪,和她們搞好人際關係。這有什麼用呢?其實這等於在李淵身邊安插了許多眼線。這樣一來,李淵和其他兒子的一舉一動,都盡收于李世民的眼底。兵法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長孫氏在李世民獲取敵方情報方面立了大功。
第二,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世民與父親、兄弟的矛盾已經白熱化,要兵戎相見。李世民親自上陣,長孫氏則在秦王府鼓舞將士,勉勵他們奮勇殺敵。在夫妻雙方的共同努力下,玄武門之變一舉成功,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寶座,長孫氏也因此成為皇后。
第三,李世民做了皇帝後,勵精圖治。他唯恐自己做得不好,常常虛懷若谷地跟大臣們說:“我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你們一定要提出來,要直言己見。”臣子中魏徵做得最好。魏徵是個有名的諫臣,給李世民提意見是他的職責,而且他說話直截了當,經常讓太宗下不來台。有一天在殿廷上,他終於把唐太宗惹惱了。唐太宗回到後宮後怒氣難平,越想越氣,覺得自己顏面盡失,自言自語道:“會當殺此田舍翁!”就是說,我一定要把這個鄉巴佬給收拾掉!長孫皇后聽到這句話之後,不言不語,娉娉婷婷轉身進屋,不一會兒穿著厚重的朝服走出來,對著唐太宗行跪拜之禮。朝服那可是皇后在重大場合穿的大禮服啊。唐太宗嚇了一跳,忙問:“皇后為什麼要對我行此大禮呢?”長孫皇后說:“妾聞君明則臣直。”如今魏徵敢於直言進諫,說明您是個非常英明的皇帝啊,所以我特意向您表示祝賀!唐太宗聽了龍顏大悅,同時也明白了皇后的用心:皇后這是在勸諫自己,做皇帝要有氣度,胸懷要像大海一樣,容納百川,哪能為了一點小事就要殺人呢!
第四,長孫皇后是一個很賢德的人,但是由於太操心,身體又不好,三十六歲就撒手人寰了。她病入膏肓的時候,無論皇帝還是太子都十分著急。病篤亂投醫,太子承乾出主意說:“醫藥備盡,尊體不瘳,請奏赦囚徒,並度人入道,冀蒙福助。”想要赦免犯人,再多度一些僧人,為她祈福延壽。可是長孫皇后說:“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為惡。若行善無效,何福可求?”表示堅決反對。彌留之際,她對唐太宗說:您千萬不要重用外戚,現在我娘家人都已經當官了,可是您千萬不要讓他們當位高權重的大官,“慎勿處之權要”。為什麼呢?因為自古外戚幹政沒有好結果,您要真對我好,真對我娘家好,就別給他們幹政的機會。她還說,我死之後,千萬不要厚葬。我活著的時候,作為一個女人,無益于天下;死了,怎麼能讓國家浪費資財在我的葬禮上呢。真是一個簡樸而又識大體的皇后典範。
通過這樣一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長孫皇后並不是真的對政治漠不關心。其實她對政治深諳其道,所作所為極其到位,但又有分寸。所以當她閉上雙眼時,唐太宗悲痛欲絕,說:“我在內宮失去了一個好幫手!”從此再也沒有立過皇后。太宗還特地在宮內建造了一座塔,登塔瞭望,可以看到皇后所葬之地昭陵,用這種方式寄託他的哀思。
可能有人會說:長孫皇后和唐太宗是結髮夫妻,本來就感情深厚,和武則天沒有可比性,而且孤例不為證。只看一個長孫皇后遠不能能夠說明唐太宗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女人,而且也看不出武則天有什麼欠缺。
那我們就再舉一個女人的例子。這個女人和武則天就有可比性了。她也曾深得唐太宗的喜歡。她姓徐名惠,出生于知識份子家庭。徐惠從小號稱神童,五個月會說話,四歲熟讀《毛詩》、《論語》,八歲就能寫出洋洋灑灑的文章。就在武則天進宮前後,徐惠也被徵召入宮封為才人。這個經歷不是跟武則天很相像嗎?而且起點也一樣,都是才人。徐才人進宮之後,知書達理,而且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她看到唐太宗在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國家蒸蒸日上後,有點志得意滿了。她覺得此風不可長,就給太宗上書,說:“伏願抑志裁心,慎終如始,削輕過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意在勸諫唐太宗戒驕戒躁,保持革命本色。革命的路還很漫長,打江山難,守住江山更難,希望皇帝能善始善終。在她身上一下子看到了長孫皇后的影子,唐太宗非常欣賞。沒過多久,徐才人就升為徐婕妤,從五品升到三品了。徐婕妤繼續關心國家大事,很快又變成充容了。充容是九嬪之中的一個名號。嬪是二品,所以徐惠又從三品上升至二品。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徐充容非常哀傷,她說先帝有厚恩於我,我發誓要追隨他於地下。於是她有病也不肯吃藥,很快也殉情而死了。死後被追贈為徐賢妃。從徐才人到徐婕妤,到徐充容,再到徐賢妃,徐惠從五品一直上到一品。反觀當時的武則天呢?她是從武才人,到武才人,最後還是武才人。很明顯,徐惠的性格和為人也比武則天更討唐太宗喜歡。
綜合徐賢妃和長孫皇后這兩個人,我們可以看出唐太宗究竟喜歡什麼樣的女人了。我歸納了三項素質:
第一點,要擺正位置,恪守婦道。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身份,有事可以幹在前頭,但不能爭功,表現欲不能太強,要甘心做幕後英雄。
第二點,要胸懷天下,善謀大事。皇帝治理天下,風雨一肩挑,需要有人幫助他出主意,想辦法,解決問題。所以當後妃一定要有眼光,有胸懷,還要有辦理政治事件的能力。
第三點,要溫柔敦厚,外柔內剛。做事一定要掌握分寸,要給皇帝留面子。就像長孫皇后那樣,要學會曲諫。
再看武則天,她符合哪個條件呢?都不符合。先說第一點,擺正位置,恪守婦道。她不行。從獅子驄事件就可以看出,她愛做出頭鳥,別人都不吭聲,她跳出來,“妾能治之”,把皇帝和其他人放哪兒去了?這就沒有擺正位置。
再說第二點,胸懷天下,善謀大事。武則天日後確實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但是在這個時候她還是個稚嫩的小姑娘,沒有表現出這個特點。她也曾嘗試過馴馬,並且苦練書法。她發現唐太宗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就整天臨摹王羲之的字,想把這個作為突破口,當皇帝在這方面的一個紅顏知己。後來她還真成一代書法大家了。但是無論馴馬還是寫字,對於皇帝來說,都只是業餘愛好,不是正事。皇帝最愛什麼呢?最愛江山。他需要一個能幫他坐穩江山的女人,而不是一個能陪他吃喝玩樂的人。所以,武則天的切入點選錯了。
再看第三點,溫柔敦厚,外柔內剛。武則天更做不到了。武則天是一個動不動就拔刀子的人,是個古裝版的野蠻女友。
這三點武則天都不符合,她的性格就註定了她在唐太宗的宮廷裏得不到機會。既然已經得不到什麼機會,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也許就認命了。可是武則天不是一般人啊,她永遠不會向命運低頭,當她發現在唐太宗這裏得不到機會的時候,她把目光轉向了一個新的目標。誰呢?此人姓李名治,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就是以後的大唐高宗。古人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禍之間是相互轉化的,武則天的剛硬、勇敢,愛出風頭,不能吸引唐太宗,但恰恰能夠吸引唐太宗軟弱的兒子。就是這個年輕的太子,後來給了武則天機會,讓她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而她命運的改變,也就此改寫了中國的歷史,為之增添了千古評說的絢麗一頁。
那麼,武則天是如何與唐高宗建立聯繫的?她又是如何打動這位年輕的太子的呢?
請看下集:狐媚惑主。
第三集 狐媚惑主
從十四歲到二十六歲,武則天可謂鬱鬱不得志,十幾年沒有得到升遷,她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青春年華都虛度在大內深宮。可是蒼天不負有心人,在唐太宗把皇位傳給兒子李治之後,武則天的命運發生了改變。李治成了武則天的幸運之神,那麼,身處逆境的武則天是如何抓住這個幸運之神的呢?
武則天是怎麼跟李治搭上關係的呢?這還得先從唐太宗之死說起。根據《舊唐書·太宗本紀》的記載,唐太宗在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的五月二十六日病死在終南山的翠微宮,享年五十二歲。導致唐太宗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痢病”,痢就是痢疾,是拉肚子腸炎之類的疾病。不過,在此之前唐太宗已經病了好幾年了,他的病在當時的史書中稱為“風疾”。風疾是指中風,這是李唐皇室的家族遺傳病。從貞觀二十一年開始,唐太宗就感染了風疾。得病之後,他覺得在長安城的太極宮住著很不舒服,因為太極宮地勢低窪,讓人氣悶。為了養病,他在地勢比較高敞開闊的終南山修建了翠微宮,作為療養的行宮。可是療養來療養去,這病沒養好,反倒越來越重,最後就病死在翠微宮裏。
一、流落尼姑庵
皇帝病死在宮城之外,對政治可能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容易引發動亂。因此,唐太宗在臨死之前召來他的妻舅、長孫皇后的哥哥、元老重臣長孫無忌和另一位元老重臣褚遂良,交代後事,讓他們忠心輔佐太子,穩定局勢。兩人接受了這個政治遺囑之後,馬上安排禁軍護送太子李治回到長安,先穩定局勢。同時自己帶領其他隨行人員,護送太宗靈柩,返回長安。兩批人馬匯合之後,才昭告天下,宣佈皇帝駕崩的消息。又經過幾天的緊張運作,這年的六月一日,太子李治在太極殿即位,這個新皇帝就是後來的大唐高宗。
唐太宗一死,武則天馬上就面臨著一個何去何從的問題,她以後的生活怎麼辦呢?根據北朝以來的慣例,死去皇帝的妃嬪有三種安置方式。第一種,妃嬪自己育有子女。那麼,有子隨子,有女隨女,跟著自己的孩子到宮外居住,安享晚年。這是最好的情況。第二種,妃嬪沒有子女,但是具備某種特殊才能。這樣的人會繼續留在宮裏,為新皇帝服務。比如,唐高祖的薛婕妤是當時的大文豪薛道衡之女,薛道衡曾留下“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的名句,讓同樣有文人情懷的隋煬帝嫉妒得要命。隋煬帝掂量掂量自己的本事,覺得這輩子想超過薛道衡是不可能的了。於是,乾脆以莫須有的罪名把老薛殺了了事。殺人之後,隋煬帝很解恨地說了一句話:看你能不能再“空梁落燕泥”了!薛婕妤早年跟著父親,耳濡目染,學養深厚,滿腹經綸。唐高祖死後,她雖然沒有子女,但是因為飽讀詩書,被唐太宗留下來,讓她繼續留在宮裏任職,教育自己的兒子。她教的這個學生是誰呢?就是後來的大唐高宗李治。這是第二種情況。第一和第二種情況的人數都不太多,最多的是第三種情況:妃嬪既沒有子女,又沒有任何特殊才能,那怎麼辦?依據北朝慣例,她們或者被安排到為故去皇帝修建的別廟裏,或者被安排到國家指定的尼姑庵或者道觀之中,當尼姑或者是道士。這是最大多數人的命運。武則天呢,就屬於這沉默的大多數,在先皇歸去的哀樂裏到尼姑庵當尼姑去了。
根據《唐會要》的記載,“太宗崩,武則天隨嬪禦之例出家,為尼感業寺”。感業寺在哪兒呢?這是學術界眾說紛紜的一個問題。現在主要的說法有三種:第一種,感業寺在長安城西南部的崇德坊,崇德坊原來有兩個尼寺,東邊的叫做道德尼寺,西邊的叫做濟度尼寺。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後,這兩個尼寺都搬家了。道德尼寺搬走之後,原址建成了崇聖宮,這就是唐高宗給唐太宗建的別廟;同時,它西邊的濟度尼寺也搬家了,原址改成靈寶寺,安置唐太宗沒有子女的妃嬪。按照這種說法,感業寺就在崇德坊的濟度尼寺的舊址,當時叫感業寺,後來由於歷史變遷,又改名叫做靈寶寺。這種說法最早是由北宋的宋敏求在他的《長安志》中提出來的。
第二種說法是在第一種的基礎上產生的,見於南宋程大昌的《雍錄》中。程大昌說,崇德坊有兩個尼寺,東邊的叫道德尼寺,西邊的叫濟度尼寺。唐太宗死後,兩個尼寺分別搬遷,其中濟度尼寺就搬到了長安城東邊的安業坊,在安業坊又改名叫靈寶寺,這就是史料中所提到的感業寺。可以看出,第二種說法可能是程大昌對宋敏求第一種說法的誤讀或者誤記。
第三種說法是現代學者提出來的。現在西安有一所小學叫做感業寺小學,感業寺小學的原址就是唐朝的感業寺。感業寺小學在哪兒呢?比對唐朝長安城史料,感業寺小學應該在唐朝的禁苑之中,沒出大內。
三種說法哪種可信呢?我個人認為第一種是最可靠的,理由有兩點。第一點,這個記錄出現最早。持這種觀點的宋敏求是北宋人,北宋離唐朝相對較近,比較容易瞭解唐朝的真實情況。第二點,既然是安置唐太宗的妃嬪,那麼這個寺的位置應該和唐太宗的別廟相去不遠。唐太宗的別廟崇聖宮就在崇德坊道德尼寺的原址之上,證據確鑿,向無異議,那麼它西邊的濟度尼寺舊址用來安置妃嬪,也是最合理的一種安排。所以我認為,武則天當尼姑的感業寺就坐落在長安城西南的崇德坊。
到感業寺當尼姑可能是武則天整個生命線的最低谷了,為什麼這麼說?前面我們說過,一個女子到了後宮本來就前途莫測,得皇帝寵愛的機會很少。可是皇帝死了之後,到尼姑庵裏給皇帝當未亡人,出頭的機會可以說是等於零了。因為所謂“未亡人”,就是這個人雖然還沒有死,但她今後生命的唯一目標就是等死,等著到九泉之下去跟皇帝會合。但我覺得,機會的有無和大小原本就因人而異,因為人在機會面前的反應是分層次的:
第一個層次也是最低層次,我管他叫凡人,常常是機會到了手邊都可能抓不住,任由機會悄悄溜走,然後自己再追悔莫及。
比這高一個層次的,我管他叫強人,強人的特徵是什麼啊?只要有機會來了,一定能抓住它,借助機會走向成功,所以強人也就是成功人士。
再往上一個層次,就是最高層次了,我管他叫超人,超人不是等待機會,而是創造機會,叩開命運之門。武則天就是我所說的超人,她即使在感業寺這樣的不利環境之中,也能夠創造機會,讓自己走出陰影,走向輝煌。 二、愛上父皇的才人
武則天是怎樣創造機會呢?她施展手段,把自己的命運和當時的皇帝李治緊緊地聯繫在一起。這個事情並非起源於感業寺,早在武則天進入感業寺的前幾年,她已經開始逐步實施這一計畫了。《唐會要》記載說:“時,上在東宮,因入侍,悅之。”這是講武則天和唐高宗二人初步建立關係的一段經典史料。“上在東宮”,表明是在李治當太子時期,“因入侍”,是說侍奉病中的唐太宗。有了這段史料,我們就能夠把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建立感情聯繫的時間段給確定下來。因為唐太宗是貞觀二十年得病,貞觀二十三年去世,所以太子李治伺候唐太宗于病榻前,確定一定以及肯定是在這三年之間。“悅”是喜歡,但是放在男女之情上,就不是一般的喜歡,而是愛慕了。也就是說,在唐太宗的病榻之前,太子李治不可救藥地愛上武則天了。這個事情大家可能不太理解,李治和武則天是庶子與庶母的關係,也就是,兒子和父親的妾之間的關係。兒子愛上庶母是亂倫啊。一旦被發覺,就是十惡不赦了。另外,李治比武則天小了整整四歲,他怎麼會冒天下之大不韙,愛上比自己大四歲的庶母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還得先分析一下李治的性格。李治是何許人?他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從長孫皇后的角度來講,他是嫡出的第三子。按照常理,當太子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貞觀元年,唐太宗剛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嫡長子李承乾就已經被立為太子了。李承乾小的時候聰明伶俐,但是長大之後就不學好了,騎馬、喝酒、打獵、玩孌童,真是“五毒俱全”的問題少年。並且,他還因為打獵把腿給摔折了,成了殘疾人。這還不算什麼。要命的是,他還有點心理問題,喜歡當突厥人。他沒事就把頭髮披散開來,像突厥人那樣梳成滿頭的小辮子。更加不可思議的是,他最喜歡學突厥首領死的樣子。經常把自己裝扮成突厥首領,假裝突然倒地而亡,身邊的人都裝成突厥百姓,騎馬圍著他轉,邊轉邊哭,同時還要割耳嫠面,就是用刀子劃耳朵、劃臉,讓血淚合流,表現自己的無比傷心。大家正在表演這悲痛萬分的場面時,李承乾會死而復生,一躍而起,哈哈大笑,說,等我有了天下,我就帶著幾萬兵跑到蘭州去,在那兒,我就把頭髮解開,然後委身于突厥的首領阿史那思摩,在他手下當個小官,那簡直就是天底下最快活的事兒了。這叫什麼話啊?這是大唐太子該說的話嗎?這樣的人以後怎麼當皇帝啊?這是人格分裂。所以,太宗漸漸地不喜歡他了。
根據繼承的原則,嫡長子不行,就該輪到嫡次子了。長孫皇后生的第二個兒子,也是唐太宗所有兒子排行中的老四,是魏王李泰。李泰生得儀錶堂堂,而且喜歡讀書,當年他老爸李世民不是搞了個秦府十八學士嗎?他亦步亦趨,也網羅了一些文學之士來替他編書,編了一本《括地志》。這本書可是與眾不同,怎麼個與眾不同?它和言情小說有什麼區別呢?《括地志》是講山川地貌的一本書,和政治、軍事、經濟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大問題都密切關聯,所以這書意義不同尋常。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魏王李泰眼界不凡,稱得上是那種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人,挺適合當皇帝的。唐太宗越看越喜歡,覺得這兒子像我,於是對他的態度越來越好,甚至超過了太子。
我們也知道,唐太宗當皇帝當得不光彩,他是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了自己的親兄弟,逼父皇退位才當上皇帝的。這給他的兒子們樹立了一個很不好的榜樣,讓兒子們覺得皇位是可以靠爭取得來的,誰有本事,誰爭得過,誰就是皇帝。李泰看到父親喜歡自己超過太子,就開始拉幫結派,簡而言之,開始搞小團體。另外一方面,李承乾覺得自己失愛于父皇,弟弟李泰又野心勃勃,也害怕自己變成第二個李建成。他勾結了一些文臣武將甚至還有亡命之徒,想要提前奪權。這個陰謀在貞觀十七年因為一個別的案子被牽連出來了。唐太宗知道後異常憤怒,他想,我是通過造反起的家,我兒子再造我的反,那還了得?他決定親自提審李承乾,問一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幹。面對父皇的盤問,李承乾回答說:“兒臣已經貴為太子,還有什麼好奢求的呢?如果不是四弟李泰苦苦相逼,我怎麼會走到這步田地呢?父皇如果廢了我,讓李泰當太子,那我可真是落入他的算計之中了。”唐太宗聽了這番痛徹肺腑的表白,也開始自我反省,覺得自己如果廢掉李承乾,改立李泰,就等於再開一個惡例,讓兒子們彼此競爭皇位,長此下去,以後宮廷裏可就血腥不斷了。為了保持穩定,太宗痛下決心,把李承乾和李泰雙雙廢黜。這樣,按照繼承順序就輪到嫡三子,也就是老九晉王李治做太子。於是,天上掉餡餅,一下子就砸中了這個十六歲少年的腦袋,他當時都被砸懵了,從來就沒想過啊。
少年李治被立為太子了,他到底是否符合當太子乃至以後當皇帝的要求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他的性格特徵吧。李治的性格可以歸納為五點特徵:
第一點,孝順。李治是個好孩子,溫情脈脈。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當時李治才九歲。他悲不能忍,哀感行路,他爸爸和舅舅都被深深感動了,都想著以後好好照顧照顧這孩子。對母親這樣,對父親也是如此。貞觀二十年,唐太宗打高麗回來,在路上,腿上長了一個毒瘡,不能走路。李治看見二話沒說,撲上去就把毒給吮出來了。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這都是可以上孝子傳的孝行啊。
第二點,友愛。李治對兄弟都非常友愛。他的大哥李承乾和四哥李泰雙雙被廢,要貶到窮鄉僻壤了,他前去送行。看到哥哥們衣衫單薄,隨行人員很少,他非常不忍,給父皇上書,說哥哥們雖然犯了罪,但是請求父親念及父子之情,給他們一條生路,多多地給他們衣食補給,讓他們吃得好,穿得好,這樣心情慢慢地快活起來,能夠多活幾年。由此可以看出李治對兄弟的眷眷深情。
第三點,聰明感性。《舊唐書·高宗本紀》說,唐高宗幼而“歧嶷”,所謂“歧嶷”,就是不一般的聰明,是聰明絕頂。李治的才氣,表現在文學方面,他擅長寫華麗的詩文,如行雲流水;表現在書法方面,他的字寫得大氣磅礴,可能李唐皇室沒有字寫不好的,唐太宗、唐玄宗都擅長書法,當時是一個書法藝術流行的時代。他還酷愛音樂,曾經為舞蹈配樂,在宮中演奏,風靡一時。從這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才華主要表現在文學藝術方面,很感性,有藝術家氣質。
第四點,柔弱。李治的柔弱在當時盡人皆知。唐太宗對此也很清楚,而且非常憂慮。《舊唐書》記載:唐太宗曾經對長孫無忌說:“公勸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無為宗社憂,奈何?”“雉奴”是李治的小名,“仁懦”是一個粉飾性的詞語,就是懦弱。用到皇帝、太子身上,就說仁懦,說他心地仁厚,只是膽子小一點兒,可是偌大的李唐江山,他沒有足夠的魄力來管理,怎麼辦?唐太宗晚年做了許多事情,都是針對李治這種柔弱的性格,想幫他掃平障礙。比如,唐太宗晚年東征西討,打高麗,打薛延陀,就是為了清除這些可能會給兒子找麻煩的強鄰,他怕兒子以後難以對付這些邊疆民族。另外,他晚年殺了幾個桀驁不馴的大臣,也是為了給兒子創造一個比較安定的國內政治環境,與其以後給兒子留下禍患,還不如提早收拾了。還有,為了培養李治,唐太宗還經常對他進行言傳身教。父子一起泛舟湖面,唐太宗就說:“君,舟也;人,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是荀子的話,是說我們當皇帝的就好比這船,老百姓就好比這水,水能把我們這船漂浮起來,但是也能把我們這船打翻。這是告訴李治要愛惜民力,不能逼老百姓造反,如果百姓不安,你的皇帝之位就不穩了。此外,唐太宗臨終前安排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輔佐他,希望把他扶上馬再送一程,也是針對他這種柔弱的性格所採取的措施。
第五點,他對年長的女性有很強的依賴心。他的母親長孫皇后死時,他就哀傷不已,表現出強烈的孺慕之情,後來,父親請薛婕妤給他當老師,薛婕妤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母親的角色。他對薛婕妤也非常依戀。他當皇帝之後,薛婕妤覺得自己的使命完成了,請求出家為尼,李治特別捨不得讓她離開,說:師傅,您當尼姑可以,我在大內給您造一座寺,您就在宮裏頭出家,這樣我想您的時候隨時都能看到您。這反映出他對年長有權威的女性有強烈的依戀心理,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好多學者認為李治有戀母情結,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病榻偷情
李治性格如此,武則天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上集說過,武則天堅強、獨立、有表現欲。這樣的兩種性格有明顯的互補性。所以李治一看到武則天英姿颯爽的形象,馬上被深深吸引住了。這就是史料中所說的“悅之”,一見鍾情。那麼,武則天怎麼處理和太子之間的感情呢?必須注意到,太子喜歡武則天的時候,唐太宗已步入晚年了。武則天明白,皇帝行將就木,要為自己的前途打算了。可以肯定,以武則天的性格,她必定會積極促成這段感情進一步向前發展,主動去迎合太子,追求太子,把淺淺的“悅之”變成深深的兩情相許。這樣,武則天在進入感業寺之前已經走過了她和李治感情三部曲的第一步,我們可以稱之為“病榻偷情”。在唐太宗的病榻之前和太子偷情,這需要怎樣的勇氣啊,武則天做到了。
四、尼寺傳情
但是,僅僅依靠感情特別是君主的感情是很不牢靠的。李治和武則天在唐太宗的病榻之前雖然就兩情相悅了,但是,李治即位後,並沒有對武則天做什麼特殊安排,他還要忙著處理軍國大事呢。因為是青年登位,面對整個大唐帝國,他很緊張,怕自己辦不好,所以他父親是三天一上朝,他是一天一上朝,每天都接見文武大臣,訪察民情,想要當一個好皇帝。可以說,在皇帝的心裏頭,江山總比美人更重要一些。所以,他沒有特殊照顧武則天,還是讓她和別的妃嬪一起到感業寺去了。但是,武則天的非凡之處在於,她即使身處逆境,也不放棄希望。而且,她也有足夠的能力讓希望變為現實。在感業寺中,武則天努力維持著不絕如縷的感情,讓它繼續牽動著李治的心。
有什麼材料可以證明她在感業寺中還不甘寂寞,繼續讓高宗李治為她魂牽夢繞呢?這可是大內秘事,史料中確實不會留下記載,但是武則天創作的一首情詩,透露了一些重要資訊。這首詩名字叫做《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詩的大意是說:我心緒紛亂,精神恍惚,把紅的都看成綠的了,要闖紅燈了。為什麼我如此憔悴呢?就是因為整天想著你。如果你不相信我每天因為思念你而默默落淚的話,你就打開箱子看看我的石榴紅裙吧,那上面可是灑滿了我斑駁的淚跡呢。這首詩寫得情真意切,據說後來的大詩人李白看到之後,也不由得爽然若失,覺得自己不如武則天。
怎麼能夠證明,這首詩就是武則天在感業寺的時候寫給李治的呢?武則天一生分為有限的幾段。太宗才人,高宗皇后,大周皇帝。那麼,這詩有沒有可能是武則天當才人的時候寫給唐太宗的呢?不會。為什麼呢?作為才人,武則天天天圍繞在太宗身邊,掌管照料他的起居,她沒有理由思念太宗,因為思念的產生需要距離。再說,我們也看不出這對老男少女之間還有這麼強烈的愛情。有沒有可能是武則天當皇后時寫的呢?也不會。武則天和唐高宗形影不離,更沒有思念的機會,而武則天在高宗時代私生活很檢點,沒有思念別人的可能。還有沒有可能是在高宗死後,武則天寫給那些面首的呢?也沒有可能。因為無論是薛懷義還是張易之兄弟,武則天都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用不著思念,武則天對他們也不會有這麼深的感情。這首詩所體現出的痛苦、恍惚的感情只能存在于武則天當尼姑的時候。儘管前途渺茫,但還存在著一線希望,這希望就是她和李治那段舊情。她把賭注全都押在李治身上,所以相思成疾,以至於看朱成碧了。
這首詩寫了之後是怎麼處理的呢?是不是和石榴裙一起壓箱底了呢?不可能。這首詩是一封情書,是要拿出來表白的。對於武則天來說,這還不是一封普通的情書,而是扣開李治心扉,也是扣開她自己命運之門的敲門磚。她怎麼可能讓敲門磚躺在箱子裏呢?她必定得通過什麼管道把它交給李治,讓他知道,此地有一個尼姑,過去和你有著那樣一段感情,她現在還在每時每刻思念著你,真是“一寸相思一寸灰”啊。唐高宗面對這樣的真摯告白,想想當日的心心相印,他還能放得下武則天嗎?這就是武則天感情三部曲的第二步,我管它叫“尼寺傳情”。
五、執手激情
我們為什麼說這首詩或者其他類似的詩文一定發出去了呢?因為李治終於被打動,決定來看她了。永徽元年(650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周年忌這天,李治到感業寺行香來了。忌日行香,是唐朝社會的風俗。自從北朝以來,佛教流行,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日常行為,某些儀式後來又上升為國家禮典。根據當時的禮儀制度,皇帝死後的周年,繼嗣的皇帝要到寺院上香,為先帝祈福,同時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行香是固定儀式,但到哪個寺院行香就由皇帝決定了。李治放著長安城裏那麼多的名寺不去,偏偏選擇武則天所在的感業寺,顯然,他沒有忘記她。進入感業寺後,兩人幹了些什麼事情呢?根據《唐會要》記載:“上因忌日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潸然。”兩個人面對面,潸然淚下。見一面不容易,那真是望眼欲穿啊。下次相逢,又不知是何年何月,怎不叫人淚眼婆娑呢?現代許多學者不太相信《唐會要》的記載,他們的理由是,忌日行香是國家禮典,李治的隨員肯定不少,感業寺的尼姑當然也不止武則天一個。他們怎麼可能在這樣的場合激情對泣呢?但是我認為,這件事必定發生過,理由有三:
第一,文本的理由。《唐會要》是一本經得起推敲的史書,保存了唐朝大量的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原始資料,它和現在街頭小報不一樣,不是專講緋聞的,沒有必要製造這麼一個謠言出來。
第二,人情的理由。武則天在感業寺待了一年,她盼什麼?她就盼李治來呀,盼星星盼月亮,盼得深山出太陽,這太陽就是李治。現在李治真的來了,她怎麼能不張開雙臂擁抱光明?再說了,君心難測,他今年想著你,明年可能就想著別人了,所以皇帝好不容易來這麼一次,怎麼能不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第三,性格的理由。武則天是一個敢於冒險的人。她的父親武士彠當年就肯冒身家性命之險,追隨李淵造反,武則天本人在唐太宗時代,也有過出位之舉。她不怕賭博,願意賭上一把。所以這個時候,她是縱使身邊有千軍萬馬,我的心中只有你。兩個人就這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了。
這件事是武則天和李治感情三部曲的第三步,我管它叫“執手激情”。李治是一個溫柔多情、有浪漫氣質的青年,經過這麼一番激情表演,李治的心被徹底俘虜了。到此為止,武則天經過病榻偷情、尼寺傳情、執手激情,已經走完了她和李治的感情三部曲,可以說是“萬紫千紅安排就,只待春雷第一聲”了。那麼,這聲期待已久的春雷是誰為她打響,或者說,這個機會是誰為她創造的呢?
請看下集:後宮風雲。 第四集 後宮風雲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後,武則天和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落發為尼,進入感業寺,但是她與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斷絲連。可是,一個在宮內,一個在宮外,他們難道就要永遠這樣守望愛情嗎?如果不是,最終又是誰讓他們結束守望,讓武則天重返後宮的呢?
上集我們講到武則天在唐太宗死後進入感業寺為尼,但是以她的性格,必然不甘心伴著青燈古佛了此一生。事實上,早在唐太宗死前,她已經未雨綢繆,和李治建立了感情;在感業寺期間,她又和李治繼續暗度陳倉;直到永徽元年(650年)忌日行香,二人相對潸然,不顧眾人的目光,把感情公之於眾了。但是,感情歸感情,她要想借助這段感情使自己重返後宮,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問題。因為這裏涉及一個很大的倫理問題,無論如何,她很難抹殺自己作為太宗才人的身份。但天無絕人之路,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出手援助,非常順暢地把問題解決了。這個人是誰呢?她就是李治的皇后——王皇后。這就讓人奇怪了,王皇后腦子進水了?把皇帝的“情人”引到自己身邊來,這不是給自己身邊放一顆炸彈嗎?王皇后為什麼會這麼做,她讓武則天重返宮廷的目的是什麼呢?武則天重返後宮,又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呢?
一、後妃爭寵
說來可笑,王皇后引武則天入宮是為了爭寵。她和誰爭寵呢?王皇后和別人爭寵又和武則天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看看王皇后的處境就明白了。王皇后出身于當時的高門大族——太原王氏。我們說過,隋唐時代是身份制社會,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世家大族中,有“五姓七望”最為尊貴。哪“五姓”呢?崔、盧、李、鄭、王。在五姓之中,崔姓和李姓都分別有兩支最顯貴,合起來就成為所謂“七望”,他們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這七望在當時是貴族中的貴族,社會地位顯赫,王皇后就出身在這樣的一個貴族之家。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特定的評價成功的標準,比如明清時期,成功的典型是中狀元,招駙馬。所謂中狀元就是一個男子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所謂招駙馬就是在婚姻上取得了成功,按咱們今天的說法,這叫做事業愛情雙豐收。但在唐朝,說到成功,最典型的情節是中進士,娶五姓女。
我們知道,科舉制在中國實行了一千多年,濫觴于隋代,結束於清末。唐朝是科舉制剛剛起步的階段,進士名額有限,很難考。當時有個說法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明經和進士都是科舉考試的科目。明經主要考人們對經典的記憶,比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試卷上“樂”字空下,讓考試者填寫。我們知道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很多神童在很小的時候就能背下大量經典,這種死記硬背的科目,如果到三十歲才考中,人們覺得你已經很老了。那進士考什麼呢?進士考寫文章,還有作詩什麼的。寫文章需要天分還需要社會閱歷,所以你五十歲考中進士,別人覺得你是少年得志。這就是“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道理。在當時社會上,人們對進士的評價相當高,管他們叫“白衣公卿”,就是說你別看現在他還是一介布衣,可是日後必然能夠平步青雲。所以京城裏考試時節,常有店家對進京趕考的書生格外照顧,好吃好喝,沒錢也可以賒著,說不定趕明兒就中進士做高官了呢。
在唐朝,中了進士只是意味著在事業上成功,但是如果要真正得到上流社會的認可,還要在婚姻上取得成功。這婚姻成功的標準就是娶五姓女,相當於咱們後來說的招駙馬。唐朝你若是能娶到五姓人家的女兒,那比招駙馬還榮耀呢。
唐朝有個宰相叫薛元超,就是上一集說的薛婕妤的侄子。這薛元超官至中書令,就是宰相了,但是,晚年時他說,我這一輩子是富貴已極,沒什麼可追求的了,但是我有三件事特別遺憾,哪三件事呢?第一,沒能由進士出身;第二,沒能娶五姓女;第三,沒能修國史。薛元超娶的妻子是誰啊?他娶的可是唐高祖李淵的孫女,唐太宗李世民的侄女和靜縣主,娶了這麼一個皇親、金枝玉葉,他還覺得不滿意,覺得比不上娶五姓女。這下大家可以看出來了,這五姓人家在當時社會那是何等榮耀的身份啊。
因為門第高貴,所以全國上下誰都想和他們攀親,連皇室也不例外。唐高祖的妹妹同安長公主就嫁給了王皇后的從祖父(就是祖父的兄弟)。從母系方面講,王皇后的母親出身于河東柳氏,也是一個大族。她的舅舅柳奭當時還擔任中書令。王皇后除了出身高貴外,人也長得十分美貌。所以她的從祖母才把她介紹給唐太宗,選為晉王李治的妃子。李治做晉王是在十六歲之前,王皇后結婚時也應該不超過十六歲。唐太宗生前對她一直非常滿意,臨死的時候還說這是我的佳兒佳婦。
直到李治當皇帝,王皇后的生活都還算是一帆風順的。十四五歲,當晉王妃;後來隨著晉王成為太子,又榮升為太子妃;太子即位,她再升格成皇后。可以說是平坦之極、幸運之極。然而上天賜予她一個高貴的出身和美麗的容顏,卻沒有給她一樣非常重要的東西——李治的愛。她始終沒有得到李治的心。結婚多年,沒有給李治生下一兒半女,這成為她一生悲劇命運的直接原因。皇帝為什麼不喜歡她呢?我想,感情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有時候和出身、相貌並沒有直接的、必然的聯繫,它和個人性格和魅力有關。按我們現在的話說,感情講究的是緣分,唐高宗李治和王皇后沒有緣分。另外,唐高宗李治的性格和王氏的性格不合。《舊唐書·王皇后傳》裏講,王皇后“性簡重,不曲事上下”。她總是非常矜持,端莊沉穩,不會去刻意討好任何人。這是大家閨秀的性格和風範。可是,李治是一個多情敏感的人,是一個有著浪漫情懷的文學青年。可以設想,他當了皇帝,處理了一天政事,回到後宮一看,皇后在那兒端著架子待著,拉著臉子,讓人看上去就挺鬱悶的,皇帝也需要溫柔可人的夢之鄉,人家工作壓力多大啊。上班一天了,回後宮看見妻子,連個笑臉都沒有,這讓人多壓抑啊。唐高宗不由自主地不喜歡這個皇后了。
那麼他喜歡誰呢?他這個時候特別寵愛蕭淑妃。蕭淑妃是李治當太子時娶進宮裏的,當時封為蕭良娣。良娣是太子妻妾的一個等級,相當於皇帝的妃子。蕭良娣當年寵冠後宮,接連給李治生下了一兒二女,在李治所有妻妾之中她的生育數量是最多的。她的家族背景也很好,出身于南方貴族蘭陵蕭氏。這一家族在隋唐時期非常興盛,隋煬帝的蕭皇后就出身于蘭陵蕭氏。蕭淑妃出身很好,又長期得寵,因此和王皇后的矛盾由來已久。
李治當皇帝後,因為冊封王子的問題,王皇后和蕭淑妃之間的矛盾從一般版變成升級版了。李治當時有四個兒子,前三個都是後宮沒有名號的宮人所生的,只有老四李素節是蕭淑妃所生,當時已經五歲了。永徽初年,李素節被封為雍王。王皇后聽到這個封號,氣就不打一處來。這雍王有什麼特殊之處呢?原來啊,雍指長安,雍王的管轄範圍就在當時的首都長安及其周邊地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按照慣例,雍王一般不會輕易地封給妃嬪生的兒子,要封給皇后生的兒子。我們都知道,皇后生的大兒子,那是嫡長子,要做太子,將來是要當皇帝的;如果皇后還有二兒子、三兒子乃至第N個兒子,那在這些兒子之中,就可以找一個封為雍王。現在王皇后自己沒有兒子,而蕭淑妃的兒子被封為雍王,王皇后從中嗅出了不一般的氣息,她覺得皇帝抬高這個兒子的封爵,可能意味著也要進一步提升蕭淑妃的地位。因此她心裏非常不安,面對這種境況,她該怎麼辦呢? 二、重返後宮
就在此時,宮中開始流傳一個小道消息,說李治在外面和一個尼姑有染。皇帝去感業寺行香是國家行為,當時有很多人跟隨,這些人都看到李治和武則天激情對泣的場面,唐朝人跟現在人一樣,也熱衷八卦,愛散佈小道消息。再說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啊,所以回來之後馬上在宮裏就傳開了,而且越說越熱鬧。說咱們皇帝啊,跟先帝的才人看來是有私情,如此這般,這般如此,描繪得繪聲繪色。最後當然也傳到了王皇后的耳朵裏。王皇后開始的時候勃然大怒,心想,皇帝太不像話了,在宮裏頭,他不愛大老婆愛小老婆,現在還到宮外面偷雞摸狗,這是什麼皇帝啊?可是轉念之間,她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嗯,這是個機會。如果把這個尼姑引進宮來,讓她纏住李治,不就可以轉移皇帝對蕭淑妃的感情了嗎?於是,她悄悄派人讓武則天把頭髮留起來,告訴她興許以後還有進宮的可能。武則天冰雪聰明啊,一聽大喜過望,當然遵旨照辦。
也許大家會問,王皇后怎麼這麼傻呢?她不怕武則天進宮之後,變成第二個蕭淑妃嗎?我覺得王皇后這樣做有兩個理由。第一,病急亂投醫。不是有一條成語叫做飲鴆止渴嘛,人要是渴極了,毒藥都敢喝,因為那個時候渴是壓倒一切的,是第一位的了。至於喝了毒酒之後會不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後果,那都顧不上了。對王皇后來說,蕭淑妃當時的威脅最大,她要先解決燃眉之急。第二,迷信倫理的約束力。王皇后出身世家大族,從小是被禮教薰陶著長大的,對道德倫理信條堅信不疑。她認為蕭淑妃和她門第相當,又是正常納入的妃子,存在取代她地位的可能。而武則天出身不高,又曾經侍奉先皇,那叫有歷史污點,因此李治雖然可能一時被她迷惑,但是礙于禮法,不可能給她任何名分。退一步說,她即使得寵,對自己的威脅也不會有蕭淑妃那麼大。第三,人情的考慮。她如果把武則天從感業寺接回來,是把她從水深火熱的境地之中拯救出來,那就是再造之恩。按照人之常情,武則天應該對她感激涕零。不像蕭淑妃,一開始就是她的死對頭。基於這樣三種理由,王皇后越想越覺得這招棋不錯。
時間過得飛快,一年過去,武則天烏黑的頭髮已經過頸。永徽二年七月,李治為唐太宗服喪之期已滿。一天,王皇后就非常從容地找到李治,說,皇上,我已經知道了您的秘密。您和先帝的才人既然那麼情投意合,不如把她接回宮裏。否則你們兩個一個在裏頭,一個在外頭,飽嘗相思之苦,幹什麼事都得偷偷摸摸的,這既不方便也不好看啊。流言飛語已經遍佈宮中,皇帝的形象也會因之受損啊。李治本來早有此意,但是皇后畢竟是六宮之主,招納新歡肯定要經過她這道關。王皇后素來端莊嚴正,這樣違背倫常的事情怎麼好意思跟她提呢?李治一直在心裏思量,但說不出口。現在王皇后主動提出接納武則天,對於李治而言,真是喜出望外,說皇后你真是賢慧啊。兩人本來各懷心事,結果卻陰差陽錯,一拍即合,武則天沒費什麼周折就重新回到後宮,這是她命運轉機的第一步。
這次進宮武則天是什麼名分呢?沒有名分。從最底層做起,當一個普通的宮人。此時的她,已經二十八歲了,是芳齡二十八,不是芳齡二八,已經是個大齡女青年了,距離初次進宮,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四年。當年“見天子庸知非福”的豪言壯語言猶在耳,但是她得到什麼了?空空如也。甚至還不如當初了。當初好歹還是一個五品的才人,現在什麼品級都沒有了,得從最基層幹起。真是紅顏漸老,一事無成。面對命運的捉弄,便是武則天這樣的巾幗英雄,也不免在無人的暗夜裏發出一聲歎息。那麼,武則天這十幾年是不是真的就白過了?從她一生發展的長遠角度看,不能這樣說。當初她進宮時,還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青澀少女,說話做事不知輕重,想要爭寵都不知道從哪個方向下手,現在經過十四年的生活歷練,她已經成熟了。她知道皇帝的所思所想所好,對於後宮的人情世故,也已了然於心。生活已經給了她足夠的經驗,這個時候她再出招,就不會像當初馴獅子驄那麼冒失了。
三、晉位昭儀
進宮只是第一步。武則天的地位還不穩固,她必須繼續向前。她要走的第二步就是奠定自己在後宮中的地位。怎麼才能在後宮站穩腳跟呢?經過深思熟慮,武則天認為,有三種人決定著她今後的命運。哪三種人呢?第一,皇帝;第二,皇后;第三,宮女,特別是伺候皇后和蕭淑妃的宮女。這三個方向她覺得都很重要,她要去打感情牌,要把這三種人都拉到自己的麾下來。
對皇帝,她“痛柔屈不恥,以就大事”。就是不惜委曲求全,來成就自己心中的大事。當初那個鋒芒畢露的武才人,搖身一變,又多出了不少溫柔多情的成熟風韻。對於皇后,她“下辭降體事後”,卑躬屈膝、小心翼翼地侍奉皇后,念念不忘皇后的再造之恩,隨時準備為皇後效犬馬之勞。她再三表示:皇后,您對我的恩情有若皇天后土,您是我的再生父母,今後您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您的敵人就是我的敵人,您指哪兒我就打哪兒。對宮女,武則天“伺後所薄,必款結之,得賜予,盡以分遺”。她先是小心觀察,看見皇后薄待那個人,就去跟她結交;皇帝賞賜給她的東西,她毫不吝惜,傾其所有,和大家分享,到處稱姐道妹,廣結善緣。那結交宮女有什麼用處啊?對皇帝和皇后我們能懂,那是總裁嘛,最高層,那需要巴結;宮女有什麼重要的,也要這麼小心翼翼的?咱們不是有一句俗話,說閻王好見,小鬼難纏,這小鬼有時候暗中踹你一腳,你半年都緩不過勁兒來。而且小人物可有著大作用,戰國時期孟嘗君招納雞鳴狗盜之徒不就是這個道理嗎!就這樣,武則天向三個方向同時出擊,打的都是感情牌。
結果如何呢?她贏了,三種人對她評價都很高。皇帝“謂能奉己”,說她能夠侍奉自己。這不得了啊,這是一個老總對一個最低級員工的評價啊,很好!皇后“喜,數譽於帝”。皇后很喜歡她,多次在皇帝面前稱讚她。這可是公司的副總裁在總裁面前說一個員工的好話啊,說咱們這人才引進得對,沒看走眼。宮女們呢?皇后和蕭淑妃身邊的宮女都和武則天交上了朋友,從此“後及妃所為必得”。就是說她們的一舉一動都盡在武則天的掌握之中。她把宮女都變成“克格勃”,在宮內建立了一個廣泛靈敏的情報網。
武則天得到宮廷上下的一致認可,地位很快就提升了。《資治通鑒》說她“未幾大幸,拜為昭儀”。昭儀是九嬪之中的一個名號,是二品,地位僅次於妃。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她從一個沒有品級的宮女,一躍上升為二品的昭儀,可以說是火箭式地上升了。好運氣還要接著眷顧她,永徽三年十月,她又生下了自己的長子,取名李弘。武則天有了封號,又有了兒子,她的地位終於穩定下來了。入宮後的第二步也順利地走完了。四、淑妃失寵
此時,王皇后讓武則天入宮的目的完全達到了,蕭淑妃被冷落到一旁。一個直接的證據是,武則天入宮以後,原本生育頻繁的蕭淑妃再也沒有新的生育記錄,可見皇帝不怎麼到她身邊去了。那麼大家可能會問,武則天打敗寵冠後宮的蕭淑妃,有什麼秘訣呢?除了我們剛才說過的找准方向、廣結善緣之外,還有什麼別的原因嗎?有,而且非常關鍵。原因就是,她們和唐高宗性格的契合程度是有差距的。
我們曾經在第一集分析過武則天不能得到太宗寵倖的原因:太宗本身雄才大略,因此他喜歡胸襟寬廣、外柔內剛的女人。武則天不符合這些特徵,因此不會得寵。那麼唐高宗喜歡什麼樣的女人呢?我們也總結過高宗的性格,他仁懦,就是比較窩囊,因此喜歡堅強潑辣的女性;他有點戀母情結,因此喜歡成熟、有權威感的女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有姐弟戀的傾向。明白了高宗的這些性格特徵,我們就清楚武則天和蕭淑妃的優勢和劣勢所在了。
蕭淑妃符合哪些條件呢?她潑辣爽利。有什麼證據呢?永徽六年,武則天當上皇后以後,為了確保勝利成果,用殘忍的手段殺死了蕭淑妃。蕭淑妃臨死之前,對武則天破口大駡,說:“阿武妖猾,乃至於此!願他生我為貓,阿武為鼠,生生扼其喉。”她說阿武是個狐狸精,她魅惑皇帝,把我害得好慘啊,希望來世我變成一隻貓,她阿武變成一隻耗子,我掐住她脖子,活活把她掐死。這種說法所表現出的淩厲氣概不由得讓我們想起當年馴獅子驄的武則天。此刻的蕭淑妃就像當年的武則天一樣豪爽潑辣,有著讓人難忘的鮮活的生命力。也許,無論是武則天還是蕭淑妃,讓唐高宗怦然心動的都是那樣一種感覺吧。
但是,武則天所擁有的遠不止是堅強潑辣,她還有著讓高宗由衷欽佩和依戀的成熟。我們剛才所說的“痛柔屈不恥,以就大事”就是成熟的表現。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沉著冷靜,能屈能伸。這種成熟,是太宗朝十多年的冷落和感業寺千百次的等待、失望所賜給她的禮物,這種成熟來源於殘酷生活的錘煉和打磨,這是長期生活在順境中的蕭淑妃所不具備的素質。因為同樣具有爽朗潑辣的性格,所以蕭淑妃和武則天都能吸引唐高宗;又因為一個成熟一個生澀,蕭淑妃終於在爭寵過程中敗下陣來。她有的優點武則天都有,而武則天有的優點她卻沒有。在優秀與更優秀之間,唐高宗選擇了更優秀的武則天。現在,武則天已經有了傲視群芳的資本:在後宮之中,她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五、武昭儀的野心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武則天的野心沒有止境。以李弘的誕生為標誌,她的理想已經發生變化,她開始對皇后的位置想入非非了。這就是她要走的第三步。隨著她理想的升級,她和王皇后之間的關係也即將發生逆轉。
李弘的誕生有什麼意義呢?從李治的角度講,李弘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既不是長子,也不是嫡子。但是,給這個孩子起名“李弘”,卻顯得不同尋常。“李弘”是道教的一個讖語。魏晉南北朝以來,天下戰亂頻仍,瘟疫流行,百姓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道教在全國流行開來。為了收攬人心,它到處宣傳說早晚有一天,太平盛世會降臨的。說太上老君只要一降臨凡世,天下太平的景象就能出現。而老君的化身,就叫做李弘。什麼時候李弘出生了,就意味這老君出世了。好多次起義都打著李弘的旗號進行,因此李弘的政治意義在當時可以說是盡人皆知。武則天從小熟讀文史,是一個愛玩文字遊戲的人,她一直篤信文字有著一種特殊的魔力,給兒子取名李弘,顯然是她的主意。這個名字包含著她對孩子的無限期望。她希望這個孩子將來可以當上皇帝,而且開創太平盛世。如果兒子當上皇帝,母親又是什麼呢?所以說武則天的野心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欲望是無止境的,她已經不滿足於僅僅在後宮有一個穩定的位置了。
李弘一出生,王皇后終於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多麼大的錯誤。引進武則天,確實打敗了蕭淑妃,但這個結果不僅沒有給她帶來好處,反倒讓她陷於更加危險的境地了。蕭淑妃的兒子僅僅封為雍王,已經讓她如臨大敵,而武則天直接暗示她,我的兒子要當皇帝。這樣,武則天和王皇后的蜜月期結束了,昨天的盟友變成了今天的頭號敵人。而蕭淑妃自從武則天進宮,地位就一落千丈,對武則天自然也是恨之入骨。在這種情況下,兩顆仇恨而寂寞的心貼近了。王皇后和蕭淑妃握手言歡,結成了反武統一戰線。所以說,後宮的關係和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一樣,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為了利益,王皇后和蕭淑妃盡棄前嫌,共同戰鬥,她們“遞相僭毀”武昭儀,一個接一個地向皇帝投訴武則天。
王皇后和蕭淑妃都已經出手了,那武則天是吃素的人嗎?她也就出手了。她一改剛剛入宮時謹小慎微的態度,整天在皇帝面前說這兩個人的壞話。但是,她們吹風歸吹風,李治這時候的態度可以說是首鼠兩端,哪邊他都不想得罪。比如說王皇后找到他了,說武則天這個人太壞了,她是個狐狸精。唐高宗就馬上滅火,說,皇后,你說得對,我會對她嚴加管教。武則天哪能吃虧啊,馬上也找他說,王皇后老欺負我,還嗚嗚咽咽做柔弱狀。唐高宗一看也表態,說,寶貝,你放心,我收拾她。那麼,高宗為什麼要這麼做,哪邊都不得罪呢?因為他是皇帝,皇帝的心思可比我們多,他要把握大局,不能因小失大。雖然他對王皇后和蕭淑妃的感情已經淡漠了,但她們的出身和家族勢力是他不得不考慮的。對於武則天,他的確有著很深的感情,但是他也知道武則天的歷史太不清白。對於皇帝來說,政治利益還是最重要的,他不能為感情放棄太多的東西。
他這樣首鼠兩端對誰有利呢?對王皇后有利,對武則天不利。因為王皇后有強大的背景,地位相對比較穩固,適合打持久戰;而武則天擁有什麼呢,她擁有的只是李治的感情。而感情,特別是皇帝的感情,又是最不可靠的。蕭淑妃就是現成的例子。一年前皇帝和她還如膠似漆,現在卻對她冷若冰霜了。如果拉鋸戰繼續下去的話,很可能又有新的人物取代武則天,那她可就一無所有了。所以武則天心急如焚,想要打破這種膠著狀態。為此,她必須加重對王皇后她們的打擊力度。那麼她到底會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出手呢?
請看下集:衝擊後位。
歷史是用文字記載下來的。而根據福柯的看法,文字中早已滲透了權力的改造。一切歷史形象,也因此都在文字中扭曲、變形。這樣看來,儘管歲月留痕,但洛陽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還是被改造最少的歷史證物——據說,這尊意為光明普照的慈悲之佛,正是依據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北魏以來,從荒涼邊塞走來的皇帝們,一方面拜倒在佛祖腳下,另一方面也把自己想像成法力無邊的佛祖。他們留下了開窟造像的傳統:“鑿石造佛,如朕帝身。”和他們一樣,武則天也要當皇帝佛。
然而,世俗和神聖畢竟不能完全等同。佛祖拈花一笑間,禮佛的女尼幻化成了乾元殿上的皇帝,曾經的嫵媚與威嚴也升騰為莊嚴與慈悲,方額廣頤的女皇凝固為“相好稀有,鴻顏無匹,大慈大悲,如月如日”的大佛。千載之下,當我們仰望十七米高的盧舍那大佛,內心的震撼無與倫比。這究竟是藝術的魅力,還是女皇的威靈?
同樣的還有無字碑。在中國畫中,留白是一種意境。碑上留白豈不是遠勝於心中留白!“乾陵松柏遭兵燹,滿野牛羊春草齊。惟有乾人懷舊德,年年麥飯祀昭儀。”麥飯就是心頭的豐碑。
千多年來,人們在盧舍那大佛前禮拜,在乾陵無字碑前沉思。沉思的背後,是歷史上那個活色生香的女子。有人說她“雷霆其武,日月其文”,也有人說她“鬼神不容,人神共憤”。然而,她只在蒼穹間微笑。
追究起來,她是一個抑鬱難平的女子。她的才華和能力超越了時代所允許她發揮的範圍,這真是英雄的悲哀。“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的魚玄機,“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的李清照,時代和傳統曾經讓多少女傑扼腕歎息。然而,歷史眷顧了武則天。皇皇盛唐,有著令人神往的寬容與開放,容得下更多的激情與夢想。武則天的勇氣和智慧就在這樣的環境下綻放。
紅塵一世,她寂寞過,抗爭過,成功過,也失敗過。她親身經歷過一個君明臣直、彪炳史冊的貞觀治世,也親手推動了一個典章煥然、風流富貴的開元盛世。她的時代就在這之間,她的功業也就在這之間。今天,就讓我們翻開史冊,看看究竟是怎樣的巨手,在傳遞著歷史的雄奇與蒼涼吧!
第一集 則天家世
武則天是一個奇跡。她在一個幾千年來一直教導女子順從的世界裏雄飛高舉,君臨天下。在她的時代,禁區可以突破,命運可以改變,激情和夢想造就了千古流芳的大唐氣象;在她的身後,正史和野史,留下了種種撲朔迷離的記載,給這位元傳奇女子平添了許多神秘色彩。是時代造就英雄,還是性格決定命運?
武則天也許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了。她先後嫁了兩位皇帝,也是一對父子——唐太宗和唐高宗;生了兩位皇帝,也是一對兄弟——唐中宗和唐睿宗;同時自己還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有關這個女人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有許許多多的謎團需要我們解開。諸如:她如何從唐太宗的才人變成唐高宗的皇后?她為什麼會突破人倫的底線,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女?她又如何能在一個幾千年來由男性統治的世界裏成為聲威赫赫的一代女皇?她的大周王朝如日中天,為什麼又及身而止,不能傳之後世呢?她推翻了李唐王朝,建立了武周政權,為什麼李唐的子孫卻始終將她視為自己的皇帝,對她尊奉有加呢?……凡此種種,撲朔迷離。興亡千古,得失一瞬,當厚重的歷史演化成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時,女皇的舉手投足,便都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她真的那樣剛硬狠毒嗎?她真是個狡詐淫亂的女人嗎?她有著怎樣的智慧和能力,才能締造出那樣一個絢麗多彩的皇皇盛世呢?她的生命軌跡又會留給我們什麼樣的思考和啟示呢?諸多謎團,眾說紛紜,就讓我們從最初的那個謎團開始探幽之旅吧!作為一個非凡人物,武則天究竟有著怎樣不同尋常的身世呢?
一、山西文水的小門戶
說到武則天的出身,我們首先會面臨一個籍屬問題。我們中國人填履歷表,往往要填寫籍貫。對於武則天來說,這個問題自然也避免不了。根據名人效應的原則,一個人只要出了名,願意攀附他做老鄉的人就多了,而他的故鄉也就在眾說紛紜中變得曖昧不明起來,甚至成為各地方爭奪文化資源的一個聚焦點。比如大名鼎鼎、逍遙夢蝶的莊子,就有過類似的遭遇。莊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按照《史記》的記載,他是宋國蒙城人,可是蒙城究竟在今天什麼地方?山東、河南、安徽各省為此爭執不休,莊子也就依違在幾個省市之間,成了不同地方的形象大使。
那武則天呢?作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自然更有攀附的價值了。所以關於她的故鄉,就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說法。哪三種呢?第一是並州,也就是在今天的山西;第二是長安,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西安;第三是利州,在今天的四川。這三個地方都留下了與武則天相關的遺跡和各種離奇的傳說。利州那兒有一個龍潭,傳說武則天的母親曾經在那兒遊玩,忽然水中躍出一條金龍,圍著她就盤旋而上,嬉戲交歡,武則天的母親就懷孕了,生下了武則天。這樣一個故事用我們現代話來說叫做“人獸情未了”,但是,按照古代的說法,可就叫做“神靈感孕”了。它傳達給人們的資訊就是,武則天的出身太神奇了,她的父親不是一介凡人,而是龍,她是一個龍種,所以後來才能成為真龍天子。這個傳說後來還被晚唐大詩人李商隱寫進了《利州江潭作》一詩裏:
神劍飛來不易銷,碧潭珍重駐蘭橈。
自攜明月移燈疾,欲就行雲散錦遙。
河伯軒窗通貝闕,水宮帷箔卷冰綃。
他時燕脯無人寄,雨滿空城蕙葉雕。
在詩題後面,他自己注明利州是“感孕金輪所”,“金輪聖王”為武則天當皇帝時臣子們給她上的尊號,“感孕金輪所”就是說武則天是在利州由母親感孕而生的。可見,武則天生於利州的說法流布之廣。
既然偉人們需要神道設教,所以類似的故事在中國古代比比皆是。根據《史記》的記載,上古三代時商王朝的創始人商湯就是“感孕而生”的。有了這個先例,以後凡是偉人名家的出生,都會有些光怪陸離的感應神話。武則天的降生傳說也是如此。
可是,傳說固然有其荒唐性,不足采信,但也都有它真實的一面,這樣的傳說之所以在上述幾個地方流傳,關鍵是這三個地方都和武則天有關聯。其中並州是她的祖籍,長安是出生地,而利州則是她度過童年時代的地方。中國人一貫重視祖籍,那麼我們就應該說武則天是並州文水人,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文水縣人。文水在現代還出了一個女英雄劉胡蘭,所以說這可是一個盛產女英雄的地方啊。
當時,文水武氏還是個當地小姓。何謂小姓呢?就是介乎世家大族和平頭百姓之間的門戶。祖上做過幾任官,但是官不大;有一定的社會聲望,可是也不會太高。武則天就出生在這麼一戶人家。她的父親叫武士彠,家中兄弟四個,他排行第四,三個哥哥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武士彠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他可不想一輩子當個修理地球的土財主。他想發財,想換一種生活方式。什麼生活呢?據《太平廣記》記載,武士彠經商去了,做了木材商人。武士彠年輕的時候,正趕上隋煬帝統治時期。隋煬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有個毛病,就是好大喜功,喜歡大搞基本建設,到處修建離宮別館。特別是他修建東都洛陽,對建築木材的需求量特別大。武士彠是個精明人,他看准了這個商機,開始做起長途販運木材的生意,借此發家,一夜暴富。
但是中國古代是個身份制社會,老百姓根據所從事的行業被分成四個等級。第一等是士,就是知識份子,這是最高級的,因為有可能做官。第二等是農,因為我們是一個農業國家,以農為本,所以農民比較受重視。第三等是工,就是手工業者,靠手藝吃飯的人。第四等也是最末一等,那才是商,靠流通來賺錢,自己不生產任何東西,當時人們認為這叫投機取巧,對商人曾經有過很多歧視性的政策。舉一個極端的例子,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對商人特別歧視,商人出門不能騎馬,不能坐車,甚至穿鞋時兩隻鞋都不能一個顏色。比方說你左腳穿個白鞋,那右腳就得穿個黑鞋,讓人們老遠一看就知道,這個人是個商人,是個下等人。這就叫只富不貴,雖然有錢,可是社會地位並不高。
武士彠是個有理想的人,他不願意這樣一輩子老遭人鄙視,他不滿足僅僅當個富翁,他還要改變自己的身份。 二、家族崛起
怎麼改變身份呢?經過一番考慮,武士彠決定走從軍這條路。從軍大概是科舉制實行以前,寒門子弟最主要的起家途徑了。首先,從軍不需要家世背景,只要勇敢、身強體壯就可以;另外,從軍週期短,打一場勝仗後,就可能得到提拔。當時有很多從軍起家的故事,最著名的比如唐朝的薛仁貴,他本來就是一個普通農民,既沒錢,也沒什麼背景,在唐太宗征高麗的時候白衣從軍,因為作戰勇敢受到唐太宗的賞識,一下子就提拔為五品的將領。後來,他在西北戰場大顯身手,留下了“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佳話。
這樣的故事在當時非常具有典型性,武士彠也想走這條路。可是他和薛仁貴不同,他有錢。薛仁貴沒錢,所以從一個士兵做起;武士彠有錢,有錢能使鬼推磨,當然不用從普通一兵做起了。從軍伊始他就當了一個小小的武官,這個官職的名稱叫鷹揚府隊正,是隋朝府兵制體系下所有常任軍官中最低級的官員,管五十個人,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當排長了。
武士彠當官的地方,是在他的家鄉文水。就在這任職務上,他結識了自己一生中的真命天子,後來的大唐帝國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這是在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奉煬帝之命討伐反叛,路過武士彠當官的地方。武士彠一看,有大人物經過,這以後有利用價值啊,趕緊巴結,他又有錢,所以好酒好肉款待李淵,賓主盡歡,給李淵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是,李淵隨即就離開了。又過了兩年,大業十三年,天下大亂,群雄蜂起,都預感到隋朝大廈將傾,都想推翻隋煬帝的統治。當時的隋煬帝,正在江都(就是現在的揚州)巡遊,故都難回,怎麼辦呢?北邊總得有人鎮守,於是隋煬帝就派李淵擔任太原留守——整個太原地區的軍政第一把手,防守整個北方地區。李淵到了太原以後,不由得想起了武士彠當年的熱情款待。現在有條件了,提拔他一下吧。於是提拔他當了行軍司鎧參軍,掌管武器兵仗。武士彠當上行軍司鎧參軍之後,跟李淵的來往就頻繁多了。他很快就發現李淵這個人雄心勃勃,想趁天下大亂當皇帝。頂頭上司圖謀造反,武士彠該怎麼辦呢?經過一番思考和權衡,他決定力挺李淵。力挺當然得用行動表現出來,武士彠為此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獻兵書,獻符瑞。武士彠先搜羅了一些古代兵書,然後總結了其中的經驗教訓,編了一本“精裝版”的兵書,獻給了李淵。這個禮物獻得好不好呢?那簡直是正合李淵心意。那個時候,造紙術和印刷術還不發達,書本身就是相當寶貴的文化資源,兵書尤為可貴,誰想問鼎皇權,都得借鑒一下別人行軍打仗的經驗啊,所以李淵收到這個禮物,異常高興。那麼,武士彠獻了什麼符瑞呢?史書沒有記載。但是,按照《新唐書·武士彠傳》的說法,他曾經“夢帝騎而上天”,當然這個夢是從他自己口中說出的。很明顯,這是對李淵剖明心跡,表示願意效犬馬之勞。只有龍才能上天,武士彠等於在向李淵表態,您就是真龍天子啊。這是第一個意思:我支持您,很看好您。第二個意思,您要是想當真龍天子,就應該重用我,我願為您效犬馬之勞。李淵也是個明白人,聽完這個夢,哈哈大笑,說這話你可千萬別跟別人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大概所謂的獻符瑞都是這一類的事情。
第二,協助李淵發展勢力。隋煬帝雖然派李淵當太原留守,可是對任何將領,皇帝都不能全盤相信,所以還是給他安排了兩個副手,一個叫王威,一個叫高君雅。這兩個人幹什麼呢?名義上協助李淵,其實是在監視李淵。很快,他們就發現李淵收羅了一些不法之徒,於是起了疑心,想暗中調查一下李淵的用心。武士彠財力雄厚,出手大方,朋友眾多,他在投靠李淵之前,就和王威、高君雅有交情,也算是他們的心腹,聽說他們要調查李淵招納亡命之徒這件事,就找到這兩人,對他們說:“此皆唐公客,若爾,必有大嫌。”意思是說,你們作為唐公(即李淵,李淵被封為唐國公)的副手,這樣不信任他,這要是給他知道了,以後還怎麼處理上下級關係?這兩個缺乏警惕性和辦事魄力的副手也是一對草包,沒什麼心眼,一聽武士彠說得合情合理,也就罷手了。這樣一來,就為李淵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進一步擴充實力。
第三,傾盡家私,舉族從軍。武士彠傾其所有,把萬貫家產都獻給李淵。我們知道,革命需要本錢啊,有了錢才能招兵買馬,李淵此刻也需要大量金錢,武士彠的投資非常及時。此外,武氏一門人才濟濟,補充到李淵隊伍中,也給李淵提供了幹部力量。李淵稱帝后,武士彠的哥哥武士稜官至司農少卿,另一個哥哥武士逸官至益州行台左丞,可見武氏一門在李淵起兵的過程中確實貢獻良多。
武士彠這麼做,有沒有冒險性呢?當然有了。跟著李淵起兵,有可能獲得成功,從而享受榮華富貴,但也有可能賠上身家性命。作這樣的決定不光需要有頭腦,更需要有孤注一擲的勇氣。他冒險了,也成功了。李淵所率軍隊在太原起兵後,勢如破竹,很快攻下了隋朝的都城大興(唐朝改叫長安,也就是現在陝西西安),推翻了隋朝的統治。李淵當上了大唐帝國開國皇帝,歷史上稱為唐高祖。李淵做了皇帝後,論功行賞。武士彠雖然沒有什麼戰功,但是一直主持軍需,保障後勤,也成了十四位太原元謀勳效功臣之一。李淵讓他繼續發揮特長,做庫部郎,仍然主管財貨,後來經過幾次升遷,成為三品的工部尚書,主管工程水利建設,是個部長級的要員,那是高官了。這時武士彠的政治夢基本實現了,地位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隋唐時代是個身份制社會,人們固然尊重你的政治地位,但是也非常看重你的出身。當了高官後的武士彠不久就發現,同僚從內心裏瞧不起他,經常在背後嚼舌頭,說你看他現在趾高氣揚的樣子,他以為自己是誰啊?他原來就是個木頭販子,是個暴發戶。這讓他感到很鬱悶,真是太傷自尊了。他還要進一步取得社會認可。怎樣才能讓自己的社會地位再提高一步呢?
這次,他選擇了婚姻這個途徑。武士彠年輕時候娶了一個姓相裏的女子為妻。相裏氏跟武士彠生活多年,已經有了兩個兒子,一個叫武元慶,一個叫武元爽。在武士彠當工部尚書的時候,這位相裏夫人一病不起,死了。一般來說,中年喪妻是人生的一大不幸,可是對於當官的人來講就未必盡然了。陳世美當了官之後,不就巴不得秦香蓮死嗎?可是秦香蓮偏偏不死,最後逼得陳世美沒辦法,要把她殺死。相裏夫人倒是挺識趣的,沒等武士彠厭倦她,她就先死了,於是,武士彠身邊就出現空缺了。
誰來填補這個空缺呢?唐高祖李淵親自給他做媒來了。李淵為什麼對武士彠這麼好?根據《冊府元龜》的記載,主要是由於武士彠工作太勤勉,把唐高祖給感動了。唐高祖說:“此人忠節有餘,去年兒夭,今日婦亡,相去非遙,未常言及,遺身徇國,舉無與比!”說這個人太忠誠了,去年兒子夭折,今天老婆又死了,可是他沒有向組織上開過口,沒有要過錢沒有要過假期,還是這麼勤勤懇懇地幹工作,如果大家都像他這麼好好幹,我們這個帝國肯定會興旺發達啊!所以,李淵下定決心幫他娶個好媳婦。經過千挑萬選,最後就選中了楊氏夫人。
楊氏夫人是什麼背景?她是隋朝四貴之一觀王楊雄的侄女,楊達的女兒。她的伯父和父親都是隋朝的宗室,也都做過宰相。算是正宗的金枝玉葉。楊夫人少有大志,小的時候不喜歡做女紅,喜歡閱讀文史書籍,因此被家裏的長輩認為是“隆家之女”。但奇怪的是,這麼優秀的女孩在婚姻方面卻是高處不勝寒,她跟武士彠結婚的時候,“芳齡”已經四十有四了。這個年紀即使從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早過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了。為什麼楊夫人這麼晚婚呢?按照武則天當皇后以後的說法,是因為楊夫人信仰佛教,本來抱定獨身主義,後來遇到她優秀的父親才改變主意的。但是也有人懷疑楊夫人不是初婚,是二婚。也許正是因為再婚,並且已經人老珠黃,她才肯委曲求全,下嫁給一個新朝的暴發戶。無論如何,這次婚姻可是強強聯手,武士彠有政治地位,楊夫人有身份背景,正可謂優勢組合。
晚婚的楊夫人生育能力頗為了得,以四十多歲的大齡,還一連生下了三個女兒。大女兒後來嫁給了賀蘭氏,以後我們還要提到;三女兒後來嫁給一個姓郭的,很快就死了;二女兒就是我們的主人公武則天。三、童年故事
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既然主人公已經登場,我們有必要先給她正一下名,交代一下為什麼叫她武則天。其實“則天”二字,並非她的本名,而是她晚年退位之後,新皇帝李顯給她的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中的前兩個字。此前她並沒有用過這個名字,甚至聞所未聞。她去世後,諡號“則天大聖皇后”,到了玄宗天寶年間,又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后”,但是無論怎麼變,“則天”這兩個字一直保留著,成為唐朝人對她的一個基本評價。這個評價非常高,什麼是“則天”?《論語》說“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則天”就是取則於天,取法於天。美則美矣,但畢竟是尊號,不是名字。
那麼她有沒有自己的名字呢?她當皇帝前後,為了造輿論,曾經給自己取了個名叫“武曌”。這個“曌”字是她新造的,意思是“日月當空”,說自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普照著萬里江山。這是一個很有氣魄的名字,但已經是她六七十歲當皇帝前後的事情了。那麼,現在通過各種影視劇深入人心的“武媚娘”是不是她的本名呢?其實也不是。那是她在給唐太宗當才人的時候太宗給起的名字,我們下一集還要提到。那麼,在入宮之前,就是武則天小時候,父母管她叫什麼名字呢?歷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已經湮沒無聞了。這樣說來,一千多年來如雷貫耳的武則天,居然是一個無名英雄。在她死後的一千多年裏,人們一般管她叫“武后”。
近代以來,因為女權運動的興起,人們覺得中國歷史上就出了這麼一位獨一無二的女皇帝,有大力表彰的必要,再叫她“武后”就不能彰顯她作為女皇帝的身份了。那究竟叫她什麼好呢?當時的人們覺得“則天”這個尊號非常有氣勢,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她的豐功偉績,所以就開始叫她“武則天”,後來約定俗成,就漸漸成為她的通用之名了。我們今天為了方便起見,還是按照近代以來的習慣,就管她叫“武則天”。
按照咱們中國人的敍事習慣,偉人一般從童年時期就會表現得與眾不同,所謂“三歲看老”嘛。那麼童年的武則天有沒有特別神奇的地方呢?有關武則天的童年生活,留下來的記載不多,但是有一件事情被記錄了下來,顯得頗為靈異。據《新唐書·袁天綱傳》記載,在她小的時候,父親武士彠就任利州都督。當地有一個相面大師叫做袁天綱,曾經給她看過相。袁天綱有一次路過武則天家,巧遇楊夫人。袁天綱一見,馬上說,夫人您生得骨法不凡,家中必有貴子。哪個當母親的聽到這種說法不高興啊?楊夫人馬上把袁天綱請到家裏,想讓他看看到底哪個孩子是貴子?按照當時的習慣,先看兒子。武元慶和武元爽就被拉出來了,袁天綱看了看,說,這兩個郎君長得不錯,以後是個保家之子。接著,又把大女兒給叫出來,袁天綱又看了看,說,這個小娘子生得也不錯,以後肯定是個貴夫人,可惜呢,不利其夫。她大福大貴之後,丈夫卻得不著好。再接著,奶媽就把武則天給抱出來了。武則天當時還特別小,穿著一身男孩的衣服。其中的緣由我們也明白,母親生了三個女兒,挺盼著要兒子的。可是沒有兒子怎麼辦呢?先把這個女兒當男孩打扮著吧。袁天綱一看這小孩兒,臉色驟然一變。楊夫人和武士彠都感覺到了,馬上就問,袁先生,您看我們這個孩子怎麼樣啊?袁天綱搖搖頭,說,看不好,你得讓她下地走兩步。武則天就走了兩步,忽閃著一雙大眼睛看著袁天綱。袁天綱說,哎呀,不得了,這個郎君生得是龍睛鳳頸,這是大福大貴的樣子,他怎麼會是個男孩呢?如果是女孩,必定為天下之主啊。
這段神奇的記載是否可靠呢?有人認為是真的。日本人原百代在她寫的《武則天傳》裏頭,就把這個事情看成是武則天一生力量的基礎,認為武則天正是靠了這次算命結果的鼓舞,才在以後的人生搏鬥中百折不撓,直到最後走上皇帝的寶座。但是我覺得這個故事和漢高祖斬白蛇起義一樣,都是帝王神話,不足為憑。在我看來,不是因為這次神奇的算命,武則天才有了日後的皇位,而恰恰是因為她最後當上了皇帝,才有了這個神奇的預言。換言之,這是後來編造的,而且沒準兒是武則天自己授意編造的。
史籍有關武則天童年的記載少之又少,就有這麼一件挺神奇的事兒,又還不可信,那麼,武則天的童年究竟是怎麼度過的呢?我覺得,她就像同時代的所有官僚人家的少女一樣,過著無所用心、養尊處優的生活。如果說有什麼不一樣的話,那就是她比一般的少女多走了一些路,也多讀了一些書。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最初是三品的工部尚書,在長安當官,唐高祖晚年,他轉任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從此離開了京城。此後,他陸續擔任過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荊州都督,最後死在荊州都督任上。按照中國人的習慣,死後靈柩返回自己的老家並州。從我們今天的地理概念來看,揚州在江蘇,豫州在河南,利州在四川,荊州在湖北,並州在山西。由於武士彠四方為官,武則天也就追隨著父親跑遍了半個中國。我們姑且稱之為“行萬里路”。又因為她的母親楊夫人喜歡文史,不擅女紅,家庭的耳濡目染,母親的言傳身教,必然對女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武則天也像母親一樣熟讀文史,我們姑且稱之為“讀萬卷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然是增長見識與才幹的最佳手段,這使得武則天較之一般官僚人家的少女更加聰明和勇敢。勇敢和聰明確實都是好事,但是,如果武則天一直在這樣的家庭裏長大,然後依據門當戶對的原則嫁給一個門戶相當的人家,她的智慧和勇氣也終究會消磨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不會對環境產生太大的影響,更不會有機會載入史冊之中。當然,就我個人看來,那樣的日子也不錯,我們現在不是也說“平平淡淡才是真”嗎?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上天沒有給武則天過這種平淡生活的機會,她的幸福童年在十二歲的時候突然結束了,那是在貞觀九年(635年)。唐高祖李淵因病去世,武士彠聞知舊主的死訊,心裏非常悲痛,沒多久也嘔血而死,享年五十九歲。家主去世,新寡的楊氏夫人帶著三個女兒扶柩回到並州老家。由於武士彠是三品大員,所以當時擔任並州都督的李勣親自監護葬禮。我們以後會講到,這個人在武則天的生命中將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不過此時的他只是例行公事而已。武則天當時肯定不會注意到李勣的存在。因為她還沉浸在悲痛之中,她悲痛的不僅僅是父親的去世,還有家庭生活的驟然改變。回到並州後,武則天原來所熟悉的那個簡單的核心家庭一下子變成了鉤心鬥角的聯合家庭。父親死後,家裏原來潛藏著的各種矛盾一下子爆發了。武士彠與前妻生的兩個兒子武元慶和武元爽,對繼母楊氏和她的三個女兒非常不客氣。這個我們容易理解,因為三個小姑娘還都沒出嫁,按照唐朝的習慣,出嫁還要分割財產。武元慶和武元爽一想到這兒,便對這三個妹妹不由得討厭起來。此外,武氏是一個大家族,一般來說,在中國古代,族人在處理這種家庭矛盾的時候,通常向男不向女。為什麼呢?男孩是一家人,還要在大家庭裏共同生活,而女孩子遲早要嫁出去的。武氏族人對楊夫人母女也非常刻薄,特別是兩個堂哥,一個叫做武惟良,一個叫做武懷運,對這娘兒幾個態度極其惡劣。從養尊處優的高幹子弟一下子變成任人欺淩的弱勢女子,武則天心裏充滿了陰影。這樣的命運,還有沒有發生轉機的可能呢?
請看下集:初入宮廷。
第二集 初入宮廷
武則天本來過著幸福無憂的生活,可是這一切都隨著父親的謝世戛然而止。她和母親、姊妹受到同父異母哥哥們的虐待,生活一下子從天堂掉到了地獄。貞觀十一年(637年),十四歲的武則天迎來了命運的轉機。她帶著夢想走進了唐太宗的後宮。但命運在給她開啟一扇窗的同時,也為她關上了一扇門。等待她的究竟是什麼?
光陰荏苒,一晃武則天已經長成十四歲的美少女,她的美到底屬於哪一類型呢?根據史書記載,武則天生得“方額廣頤”,寬闊的額頭,豐滿的下巴。按照我們今天的看法,寬額頭意味著智慧,豐滿的下巴則意味著堅毅的性格,符合一般人對武則天的判斷。不過在唐朝,方額廣頤本來就是美人的標準之一,所以在當時人看來,小小的武則天已經出落成一個美人胚子了。
一、見天子庸知非福
自古以來美麗就是女人改變命運的重要資本。楊夫人看著女兒豐麗的小臉,也不禁開始動起重振家聲的念頭。她一有這個念頭,整個楊氏家族就開始行動了。當時,楊氏一族至少有兩三個姑娘都正當著太宗的妃嬪,這些人就開始在宮裏宣傳起武則天的美貌來。一來二去,當然就傳到了唐太宗的耳朵裏。唐太宗當時正是後宮寂寞,決定徵召她進宮當才人。那正是:武家有女初長成,一朝選在君王側。這“才人”是個什麼稱號呢?古代普通男子有妻有妾,皇宮裏呢,當然也有高下貴賤之分。皇帝的嫡妻,也就是大老婆,叫皇后。在皇后之下,皇帝的小老婆們也就是妃嬪,也是分等級的,並且每個等級都有固定的員額。第一等叫妃,有四人,為一品;妃之下是二品的嬪,共九人;嬪之下,第三等是婕妤,九人;婕妤之下是四品的美人,也是九人;再往下就是第五品的才人,還是九個人。
進宮是好事還是壞事?這很難說清楚。一方面,十四歲的小姑娘,進宮就封為五品才人,確實是很榮耀的事情。另一方面,“後宮佳麗三千人”,皇帝身邊的女人很多,可是真正能夠得寵的人卻寥寥無幾,所謂“三千寵愛在一身”,中獎率很低啊。大部分妃嬪都是寂寥一生,出頭的指望很小,所以一般的父母都不捨得讓女兒去冒險。楊夫人雖有心讓女兒改變命運,但事到臨頭還是難以割捨,聽到這個消息後,日夜啼哭。但是武則天不是這麼想,她覺得家裏的生活前景很暗淡,如果進了宮,也許會有新的機會。大概是她父親武士彠喜歡冒險的基因遺傳給了她吧,她願意去冒險。
臨上車進宮的時候,武則天對母親回眸一笑,說:“見天子庸知非福?”您怎麼知道見皇帝不是一件好事呢?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十四歲的小姑娘,已經表現出不一般的見識和膽量。
就這樣,貞觀十一年,武則天帶著改變命運的夢想,正式進入了宏偉壯麗的大唐宮殿。剛進宮的時候,唐太宗確實喜歡過她,還給她起了個名字叫“武媚娘”,因為這個小姑娘長得是嬌媚動人啊。這個名字初聽起來也許會覺得不錯,可是不能太認真,為什麼呢?“武媚娘”其實是從隋朝開始就流行的一首歌曲的名字,猶如N多年前流行過的歌曲“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如果給女朋友起個名字叫“小芳”,在那個時代就會覺得有失莊重。透過這個名字,我們也可以看出,武則天在唐太宗心目中,就是可以隨玩隨丟的一個小玩意兒。喜歡了一段時間以後,軍國大事一忙,太宗就把她丟到腦後去了。武則天可是帶著夢想進宮的,她怎麼能夠容忍皇帝把自己忘了呢?她要尋找機會,在皇帝面前表現自己。
二、獅子驄事件
怎樣才能夠表現自己呢?有一個故事流傳很廣,是武則天晚年親口說出來的,我們姑且把它叫做獅子驄事件。獅子驄是一匹馬的名字,由於鬈毛像獅子似的,所以叫做獅子驄。這匹馬長得高大威猛,神駿異常,但是性子暴烈,沒有人能馴得了它。唐太宗是個愛馬之人,為此很是著急。有一天,他帶著一群妃嬪到馬廄來看這匹馬。看到這裏大家可能要覺得奇怪了,妃嬪不好好待在後宮看花鳥魚蟲,出來看馬做什麼呢?這就涉及唐朝的社會背景了。唐朝的統治者有北方胡人的血統,受此前北方民族的影響,對婦女的束縛比較少。婦女不纏足,經常參加戶外活動,比如踏青啊,打獵啊,打馬球啊。特別是宮廷婦女,常常需要陪伴皇帝一起狩獵,對馬並不陌生。唐代畫家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就表現了宮廷婦女騎馬游春的場景,好多出土的唐代陶俑都有女子騎馬的形象。
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有一天,風和日麗的,唐太宗在一群妃嬪的擁簇之下來看馬來了。這之中就有武則天,她進宮許久,還沒引起皇帝的格外關注呢。太宗圍著獅子驄轉了一圈,不由得歎息:這真是一匹好馬呀,可惜就是沒人能馴得了。其他的妃嬪都默不作聲,一片寂靜。突然,武才人挺身而出,說:陛下,我能治服它!唐太宗吃了一驚。武則天款款地說道:不過,我需要三樣東西。第一,鐵鞭;第二,鐵錘;第三,匕首。唐太宗說:這可不是馴馬的東西啊,你要這些東西幹什麼啊?武則天笑道:陛下,這馬如此暴烈,必須用特殊手段。我先用鐵鞭抽它,如果它不服,我就用鐵錘錘它腦袋,如果它還不服,我就一匕首捅了它。哎呀!唐太宗聽了心裏是哇涼哇涼的:面前這個嬌弱如花的小姑娘,怎麼說起話來這麼狠呢!一時半會兒他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過了好一會兒,太宗終於訥訥地說了一句:你真了不起。說完之後呢?這事兒就沒了下文,既沒有封官,也沒有賞賜。可見,武則天在太宗面前的第一次表現以失敗而告終。 三、非凡的預言
可是還有更糟糕的事情在等著武則天呢。唐太宗晚年的時候,宮外忽然開始流傳“女主武王”的預言,說唐三代之後,當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這本來是一個民間的流言,後來就傳到宮廷裏了,李世民聽了這個話很難受。他秘密地把一位叫李淳風的太史令召到宮裏,問他有沒有這回事。唐代的太史令管天文曆法,相當於現在的占星術大師。李淳風說,臣夜觀天象,發現有太白經天,這意味著有女主要興起。又說,我經過一番推算,發現這個女人已經在陛下的宮裏,是陛下的眷屬。不出三十年後,她就要取代陛下,代掌陛下的大好河山,而且還要誅殺李唐皇室的子孫。李世民聽了非常緊張啊,說,那怎麼辦呢,既然預言和天象都一致了,就這樣吧,寧可錯殺三千,不可使一人漏網。我要在宮裏頭清理清理,凡是姓武的、跟武沾邊的我們都殺了算了。李淳風說,這可不大好啊,有一句話叫王者不死。上天既然派這麼一個人下來,就會保護她,您恐怕輕易殺她不得,而且會殃及眾多無辜,上天會怪罪的。退一步說,就算您把她殺了,上天的意思如果沒有改變的話,他還會再派一個人來。這個人我剛剛說是陛下的眷屬,已經在陛下的宮裏了,現在是個成年人了,三十年之後就是老年人了。老年人心地比較仁慈,可能對陛下的子孫會留有餘地。如果您現在把她殺了,上天又生出一個新的人來,那這個人三十年之後可是年輕人啊,年輕人心狠,殺起陛下的子孫恐怕就毫不留情了,所以您還是別殺了吧。這是一個說法。
《太平廣記》還記載了一個更離奇的說法,說唐太宗在李淳風觀星象之後,曾經讓他到宮裏指認一下這傳言中的武王。李淳風說,陛下後宮的女人太多了,臣怕老眼昏花看不准。唐太宗說,這還不容易嗎?馬上就把宮人一百人編成一隊,先讓李淳風看這個人在哪一隊中。李淳風就指了一隊。太宗說,這目標也太多啦,再細化一下!於是,又把這一百人分成兩組,各五十人,李淳風又指出了一組。武則天就在這一組裏。唐太宗覺得五十人也還是太多了,讓李淳風再明確一些,李淳風卻說天機不可洩露,讓唐太宗自己猜。唐太宗說這怎麼猜呀!再說,也用不著那麼費事,乾脆,把這五十人都殺掉算了。可是李淳風說這樣違反天意,恐怕後果更加嚴重。最後唐太宗沒有動手,但是他由此存了一份防範之心。
他這一存殺心不要緊,有個人就當了替死鬼。誰呢?此人姓李名君羨,是玄武門的一員守將。玄武門是唐代長安城的正北門,扼守皇帝居住的大內,位置相當重要。唐太宗當年就是在玄武門設下伏兵,殺死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再用武力逼迫父皇李淵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這個事情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所以玄武門歷來為人所重,它的守將都非常驍勇。
李君羨的崗位在玄武門,他的職位則是左武衛將軍,這是唐代府兵制十六衛中左武衛的一員大將。有官有職,李君羨還有爵位,他的爵位是武連郡公。而他本人又是洺州武安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武安市人。玄武門守將、左武衛將軍、武連郡公、武安人,已經四個“武”字了。這還不算,真正要他命的是他自己說的一句話。有一天,唐太宗很高興,在宮內宴請武將開派對。酒酣耳熱之際,太宗想活躍一下氣氛,說,我們別這麼悶頭坐著,說說笑話,各自報上自己的小名,博大家一笑嘛。武將紛紛響應,報上小名,說得是千奇百怪。比如有的武將站起來說,臣小名和尚。再有的武將呢?說臣小名禿子。大家哈哈大笑。到了李君羨這兒,他說:“臣小名五娘子。”這下爆發出哄堂大笑。一個牛高馬大、鬍子拉碴的將軍,小名竟叫五娘子,這可是個小女人的名字啊,太不協調了。大家都笑,可是有一個人卻怎麼也笑不起來。這人是誰呢?唐太宗啊。他心裏打了一個激靈,突然想起了“女主武王”的預言。玄武門守將、左武衛將軍、武連郡公、武安人、五娘子,而且還是武將!他覺得這個人可能要謀反。所以沒過多久,他就找了一個藉口,把李君羨給殺了。這下,唐太宗松了一口氣,覺得這事兒就算完了,沒有再追究下去,武則天因此躲過了一劫。
這事兒是真是假呢?我個人認為,這恐怕是武則天當皇帝前後造神運動的一個產物。她要宣傳自己:我就是受命于天,王者不死。即便在這樣的危急關頭,我的名字都要呼之欲出了,還有人出來為我做替死鬼。為了坐實這件事,武則天當了皇帝以後,還煞有介事地替李君羨平反。經過這麼一番努力,神話終於流傳開來,百姓也相信了武則天天生就是皇帝,這時候,武則天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那麼,我們今天回顧歷史,拋開這些神話不說,武則天在唐太宗一朝,處境究竟是怎樣的呢?一言以蔽之:她在太宗一朝鬱鬱不得志。從貞觀十一年進宮當才人,到貞觀二十三年,漫漫十二年過去了,武則天已經由十四歲的青澀少女長成了二十六歲的成熟少婦,她的職位還是才人,沒有得到任何升遷。 四、太宗不愛武則天
既然武則天是個英雄,怎麼就讓這十二年光陰稀裏糊塗地荒廢過去了?我想,要分析武則天為什麼沒有得到唐太宗的歡心,先得分析一下唐太宗究竟喜歡什麼樣的女人。
唐太宗喜歡什麼樣的女人呢?有一個女人是唐太宗終身愛慕的,她就是長孫皇后。長孫皇后是唐太宗一生最敬重的女人。她從小知書達理,十三歲時嫁給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常常想和她探討國家大事,但是,長孫皇后總是避而不答,她說:“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預聞政事?”意思是母雞打鳴那是家門不幸啊,我一個婦道人家,怎麼可以干涉國家大事?因此,無論唐太宗怎麼問,她都三緘其口。那麼,長孫皇后是不是一個隻關心柴米油鹽,對政治一無所知、不感興趣的人呢?當然不是。我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是個少年英雄,在他當秦王的時候,和父親李淵一起東征西討,建立了赫赫戰功。李淵集團最大的幾個對手竇建德、王世充等,都是李世民拿下的。功勞大了,他的野心也就膨脹了,不甘心只當秦王,他想當皇太子,進而當皇帝。在野心的驅使下,李世民和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以及父親唐高祖李淵的矛盾與日俱增。在這種宮廷危機的緊張氛圍中,長孫氏怎麼辦呢?她謹小慎微,非常賣力地孝敬李淵,討得他老人家的歡心,同時委曲求全地拉攏李淵身邊的妃嬪,和她們搞好人際關係。這有什麼用呢?其實這等於在李淵身邊安插了許多眼線。這樣一來,李淵和其他兒子的一舉一動,都盡收于李世民的眼底。兵法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長孫氏在李世民獲取敵方情報方面立了大功。
第二,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世民與父親、兄弟的矛盾已經白熱化,要兵戎相見。李世民親自上陣,長孫氏則在秦王府鼓舞將士,勉勵他們奮勇殺敵。在夫妻雙方的共同努力下,玄武門之變一舉成功,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寶座,長孫氏也因此成為皇后。
第三,李世民做了皇帝後,勵精圖治。他唯恐自己做得不好,常常虛懷若谷地跟大臣們說:“我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你們一定要提出來,要直言己見。”臣子中魏徵做得最好。魏徵是個有名的諫臣,給李世民提意見是他的職責,而且他說話直截了當,經常讓太宗下不來台。有一天在殿廷上,他終於把唐太宗惹惱了。唐太宗回到後宮後怒氣難平,越想越氣,覺得自己顏面盡失,自言自語道:“會當殺此田舍翁!”就是說,我一定要把這個鄉巴佬給收拾掉!長孫皇后聽到這句話之後,不言不語,娉娉婷婷轉身進屋,不一會兒穿著厚重的朝服走出來,對著唐太宗行跪拜之禮。朝服那可是皇后在重大場合穿的大禮服啊。唐太宗嚇了一跳,忙問:“皇后為什麼要對我行此大禮呢?”長孫皇后說:“妾聞君明則臣直。”如今魏徵敢於直言進諫,說明您是個非常英明的皇帝啊,所以我特意向您表示祝賀!唐太宗聽了龍顏大悅,同時也明白了皇后的用心:皇后這是在勸諫自己,做皇帝要有氣度,胸懷要像大海一樣,容納百川,哪能為了一點小事就要殺人呢!
第四,長孫皇后是一個很賢德的人,但是由於太操心,身體又不好,三十六歲就撒手人寰了。她病入膏肓的時候,無論皇帝還是太子都十分著急。病篤亂投醫,太子承乾出主意說:“醫藥備盡,尊體不瘳,請奏赦囚徒,並度人入道,冀蒙福助。”想要赦免犯人,再多度一些僧人,為她祈福延壽。可是長孫皇后說:“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為惡。若行善無效,何福可求?”表示堅決反對。彌留之際,她對唐太宗說:您千萬不要重用外戚,現在我娘家人都已經當官了,可是您千萬不要讓他們當位高權重的大官,“慎勿處之權要”。為什麼呢?因為自古外戚幹政沒有好結果,您要真對我好,真對我娘家好,就別給他們幹政的機會。她還說,我死之後,千萬不要厚葬。我活著的時候,作為一個女人,無益于天下;死了,怎麼能讓國家浪費資財在我的葬禮上呢。真是一個簡樸而又識大體的皇后典範。
通過這樣一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長孫皇后並不是真的對政治漠不關心。其實她對政治深諳其道,所作所為極其到位,但又有分寸。所以當她閉上雙眼時,唐太宗悲痛欲絕,說:“我在內宮失去了一個好幫手!”從此再也沒有立過皇后。太宗還特地在宮內建造了一座塔,登塔瞭望,可以看到皇后所葬之地昭陵,用這種方式寄託他的哀思。
可能有人會說:長孫皇后和唐太宗是結髮夫妻,本來就感情深厚,和武則天沒有可比性,而且孤例不為證。只看一個長孫皇后遠不能能夠說明唐太宗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女人,而且也看不出武則天有什麼欠缺。
那我們就再舉一個女人的例子。這個女人和武則天就有可比性了。她也曾深得唐太宗的喜歡。她姓徐名惠,出生于知識份子家庭。徐惠從小號稱神童,五個月會說話,四歲熟讀《毛詩》、《論語》,八歲就能寫出洋洋灑灑的文章。就在武則天進宮前後,徐惠也被徵召入宮封為才人。這個經歷不是跟武則天很相像嗎?而且起點也一樣,都是才人。徐才人進宮之後,知書達理,而且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她看到唐太宗在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國家蒸蒸日上後,有點志得意滿了。她覺得此風不可長,就給太宗上書,說:“伏願抑志裁心,慎終如始,削輕過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意在勸諫唐太宗戒驕戒躁,保持革命本色。革命的路還很漫長,打江山難,守住江山更難,希望皇帝能善始善終。在她身上一下子看到了長孫皇后的影子,唐太宗非常欣賞。沒過多久,徐才人就升為徐婕妤,從五品升到三品了。徐婕妤繼續關心國家大事,很快又變成充容了。充容是九嬪之中的一個名號。嬪是二品,所以徐惠又從三品上升至二品。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徐充容非常哀傷,她說先帝有厚恩於我,我發誓要追隨他於地下。於是她有病也不肯吃藥,很快也殉情而死了。死後被追贈為徐賢妃。從徐才人到徐婕妤,到徐充容,再到徐賢妃,徐惠從五品一直上到一品。反觀當時的武則天呢?她是從武才人,到武才人,最後還是武才人。很明顯,徐惠的性格和為人也比武則天更討唐太宗喜歡。
綜合徐賢妃和長孫皇后這兩個人,我們可以看出唐太宗究竟喜歡什麼樣的女人了。我歸納了三項素質:
第一點,要擺正位置,恪守婦道。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身份,有事可以幹在前頭,但不能爭功,表現欲不能太強,要甘心做幕後英雄。
第二點,要胸懷天下,善謀大事。皇帝治理天下,風雨一肩挑,需要有人幫助他出主意,想辦法,解決問題。所以當後妃一定要有眼光,有胸懷,還要有辦理政治事件的能力。
第三點,要溫柔敦厚,外柔內剛。做事一定要掌握分寸,要給皇帝留面子。就像長孫皇后那樣,要學會曲諫。
再看武則天,她符合哪個條件呢?都不符合。先說第一點,擺正位置,恪守婦道。她不行。從獅子驄事件就可以看出,她愛做出頭鳥,別人都不吭聲,她跳出來,“妾能治之”,把皇帝和其他人放哪兒去了?這就沒有擺正位置。
再說第二點,胸懷天下,善謀大事。武則天日後確實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但是在這個時候她還是個稚嫩的小姑娘,沒有表現出這個特點。她也曾嘗試過馴馬,並且苦練書法。她發現唐太宗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就整天臨摹王羲之的字,想把這個作為突破口,當皇帝在這方面的一個紅顏知己。後來她還真成一代書法大家了。但是無論馴馬還是寫字,對於皇帝來說,都只是業餘愛好,不是正事。皇帝最愛什麼呢?最愛江山。他需要一個能幫他坐穩江山的女人,而不是一個能陪他吃喝玩樂的人。所以,武則天的切入點選錯了。
再看第三點,溫柔敦厚,外柔內剛。武則天更做不到了。武則天是一個動不動就拔刀子的人,是個古裝版的野蠻女友。
這三點武則天都不符合,她的性格就註定了她在唐太宗的宮廷裏得不到機會。既然已經得不到什麼機會,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也許就認命了。可是武則天不是一般人啊,她永遠不會向命運低頭,當她發現在唐太宗這裏得不到機會的時候,她把目光轉向了一個新的目標。誰呢?此人姓李名治,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就是以後的大唐高宗。古人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禍之間是相互轉化的,武則天的剛硬、勇敢,愛出風頭,不能吸引唐太宗,但恰恰能夠吸引唐太宗軟弱的兒子。就是這個年輕的太子,後來給了武則天機會,讓她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而她命運的改變,也就此改寫了中國的歷史,為之增添了千古評說的絢麗一頁。
那麼,武則天是如何與唐高宗建立聯繫的?她又是如何打動這位年輕的太子的呢?
請看下集:狐媚惑主。
第三集 狐媚惑主
從十四歲到二十六歲,武則天可謂鬱鬱不得志,十幾年沒有得到升遷,她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青春年華都虛度在大內深宮。可是蒼天不負有心人,在唐太宗把皇位傳給兒子李治之後,武則天的命運發生了改變。李治成了武則天的幸運之神,那麼,身處逆境的武則天是如何抓住這個幸運之神的呢?
武則天是怎麼跟李治搭上關係的呢?這還得先從唐太宗之死說起。根據《舊唐書·太宗本紀》的記載,唐太宗在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的五月二十六日病死在終南山的翠微宮,享年五十二歲。導致唐太宗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痢病”,痢就是痢疾,是拉肚子腸炎之類的疾病。不過,在此之前唐太宗已經病了好幾年了,他的病在當時的史書中稱為“風疾”。風疾是指中風,這是李唐皇室的家族遺傳病。從貞觀二十一年開始,唐太宗就感染了風疾。得病之後,他覺得在長安城的太極宮住著很不舒服,因為太極宮地勢低窪,讓人氣悶。為了養病,他在地勢比較高敞開闊的終南山修建了翠微宮,作為療養的行宮。可是療養來療養去,這病沒養好,反倒越來越重,最後就病死在翠微宮裏。
一、流落尼姑庵
皇帝病死在宮城之外,對政治可能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容易引發動亂。因此,唐太宗在臨死之前召來他的妻舅、長孫皇后的哥哥、元老重臣長孫無忌和另一位元老重臣褚遂良,交代後事,讓他們忠心輔佐太子,穩定局勢。兩人接受了這個政治遺囑之後,馬上安排禁軍護送太子李治回到長安,先穩定局勢。同時自己帶領其他隨行人員,護送太宗靈柩,返回長安。兩批人馬匯合之後,才昭告天下,宣佈皇帝駕崩的消息。又經過幾天的緊張運作,這年的六月一日,太子李治在太極殿即位,這個新皇帝就是後來的大唐高宗。
唐太宗一死,武則天馬上就面臨著一個何去何從的問題,她以後的生活怎麼辦呢?根據北朝以來的慣例,死去皇帝的妃嬪有三種安置方式。第一種,妃嬪自己育有子女。那麼,有子隨子,有女隨女,跟著自己的孩子到宮外居住,安享晚年。這是最好的情況。第二種,妃嬪沒有子女,但是具備某種特殊才能。這樣的人會繼續留在宮裏,為新皇帝服務。比如,唐高祖的薛婕妤是當時的大文豪薛道衡之女,薛道衡曾留下“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的名句,讓同樣有文人情懷的隋煬帝嫉妒得要命。隋煬帝掂量掂量自己的本事,覺得這輩子想超過薛道衡是不可能的了。於是,乾脆以莫須有的罪名把老薛殺了了事。殺人之後,隋煬帝很解恨地說了一句話:看你能不能再“空梁落燕泥”了!薛婕妤早年跟著父親,耳濡目染,學養深厚,滿腹經綸。唐高祖死後,她雖然沒有子女,但是因為飽讀詩書,被唐太宗留下來,讓她繼續留在宮裏任職,教育自己的兒子。她教的這個學生是誰呢?就是後來的大唐高宗李治。這是第二種情況。第一和第二種情況的人數都不太多,最多的是第三種情況:妃嬪既沒有子女,又沒有任何特殊才能,那怎麼辦?依據北朝慣例,她們或者被安排到為故去皇帝修建的別廟裏,或者被安排到國家指定的尼姑庵或者道觀之中,當尼姑或者是道士。這是最大多數人的命運。武則天呢,就屬於這沉默的大多數,在先皇歸去的哀樂裏到尼姑庵當尼姑去了。
根據《唐會要》的記載,“太宗崩,武則天隨嬪禦之例出家,為尼感業寺”。感業寺在哪兒呢?這是學術界眾說紛紜的一個問題。現在主要的說法有三種:第一種,感業寺在長安城西南部的崇德坊,崇德坊原來有兩個尼寺,東邊的叫做道德尼寺,西邊的叫做濟度尼寺。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後,這兩個尼寺都搬家了。道德尼寺搬走之後,原址建成了崇聖宮,這就是唐高宗給唐太宗建的別廟;同時,它西邊的濟度尼寺也搬家了,原址改成靈寶寺,安置唐太宗沒有子女的妃嬪。按照這種說法,感業寺就在崇德坊的濟度尼寺的舊址,當時叫感業寺,後來由於歷史變遷,又改名叫做靈寶寺。這種說法最早是由北宋的宋敏求在他的《長安志》中提出來的。
第二種說法是在第一種的基礎上產生的,見於南宋程大昌的《雍錄》中。程大昌說,崇德坊有兩個尼寺,東邊的叫道德尼寺,西邊的叫濟度尼寺。唐太宗死後,兩個尼寺分別搬遷,其中濟度尼寺就搬到了長安城東邊的安業坊,在安業坊又改名叫靈寶寺,這就是史料中所提到的感業寺。可以看出,第二種說法可能是程大昌對宋敏求第一種說法的誤讀或者誤記。
第三種說法是現代學者提出來的。現在西安有一所小學叫做感業寺小學,感業寺小學的原址就是唐朝的感業寺。感業寺小學在哪兒呢?比對唐朝長安城史料,感業寺小學應該在唐朝的禁苑之中,沒出大內。
三種說法哪種可信呢?我個人認為第一種是最可靠的,理由有兩點。第一點,這個記錄出現最早。持這種觀點的宋敏求是北宋人,北宋離唐朝相對較近,比較容易瞭解唐朝的真實情況。第二點,既然是安置唐太宗的妃嬪,那麼這個寺的位置應該和唐太宗的別廟相去不遠。唐太宗的別廟崇聖宮就在崇德坊道德尼寺的原址之上,證據確鑿,向無異議,那麼它西邊的濟度尼寺舊址用來安置妃嬪,也是最合理的一種安排。所以我認為,武則天當尼姑的感業寺就坐落在長安城西南的崇德坊。
到感業寺當尼姑可能是武則天整個生命線的最低谷了,為什麼這麼說?前面我們說過,一個女子到了後宮本來就前途莫測,得皇帝寵愛的機會很少。可是皇帝死了之後,到尼姑庵裏給皇帝當未亡人,出頭的機會可以說是等於零了。因為所謂“未亡人”,就是這個人雖然還沒有死,但她今後生命的唯一目標就是等死,等著到九泉之下去跟皇帝會合。但我覺得,機會的有無和大小原本就因人而異,因為人在機會面前的反應是分層次的:
第一個層次也是最低層次,我管他叫凡人,常常是機會到了手邊都可能抓不住,任由機會悄悄溜走,然後自己再追悔莫及。
比這高一個層次的,我管他叫強人,強人的特徵是什麼啊?只要有機會來了,一定能抓住它,借助機會走向成功,所以強人也就是成功人士。
再往上一個層次,就是最高層次了,我管他叫超人,超人不是等待機會,而是創造機會,叩開命運之門。武則天就是我所說的超人,她即使在感業寺這樣的不利環境之中,也能夠創造機會,讓自己走出陰影,走向輝煌。 二、愛上父皇的才人
武則天是怎樣創造機會呢?她施展手段,把自己的命運和當時的皇帝李治緊緊地聯繫在一起。這個事情並非起源於感業寺,早在武則天進入感業寺的前幾年,她已經開始逐步實施這一計畫了。《唐會要》記載說:“時,上在東宮,因入侍,悅之。”這是講武則天和唐高宗二人初步建立關係的一段經典史料。“上在東宮”,表明是在李治當太子時期,“因入侍”,是說侍奉病中的唐太宗。有了這段史料,我們就能夠把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建立感情聯繫的時間段給確定下來。因為唐太宗是貞觀二十年得病,貞觀二十三年去世,所以太子李治伺候唐太宗于病榻前,確定一定以及肯定是在這三年之間。“悅”是喜歡,但是放在男女之情上,就不是一般的喜歡,而是愛慕了。也就是說,在唐太宗的病榻之前,太子李治不可救藥地愛上武則天了。這個事情大家可能不太理解,李治和武則天是庶子與庶母的關係,也就是,兒子和父親的妾之間的關係。兒子愛上庶母是亂倫啊。一旦被發覺,就是十惡不赦了。另外,李治比武則天小了整整四歲,他怎麼會冒天下之大不韙,愛上比自己大四歲的庶母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還得先分析一下李治的性格。李治是何許人?他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從長孫皇后的角度來講,他是嫡出的第三子。按照常理,當太子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貞觀元年,唐太宗剛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嫡長子李承乾就已經被立為太子了。李承乾小的時候聰明伶俐,但是長大之後就不學好了,騎馬、喝酒、打獵、玩孌童,真是“五毒俱全”的問題少年。並且,他還因為打獵把腿給摔折了,成了殘疾人。這還不算什麼。要命的是,他還有點心理問題,喜歡當突厥人。他沒事就把頭髮披散開來,像突厥人那樣梳成滿頭的小辮子。更加不可思議的是,他最喜歡學突厥首領死的樣子。經常把自己裝扮成突厥首領,假裝突然倒地而亡,身邊的人都裝成突厥百姓,騎馬圍著他轉,邊轉邊哭,同時還要割耳嫠面,就是用刀子劃耳朵、劃臉,讓血淚合流,表現自己的無比傷心。大家正在表演這悲痛萬分的場面時,李承乾會死而復生,一躍而起,哈哈大笑,說,等我有了天下,我就帶著幾萬兵跑到蘭州去,在那兒,我就把頭髮解開,然後委身于突厥的首領阿史那思摩,在他手下當個小官,那簡直就是天底下最快活的事兒了。這叫什麼話啊?這是大唐太子該說的話嗎?這樣的人以後怎麼當皇帝啊?這是人格分裂。所以,太宗漸漸地不喜歡他了。
根據繼承的原則,嫡長子不行,就該輪到嫡次子了。長孫皇后生的第二個兒子,也是唐太宗所有兒子排行中的老四,是魏王李泰。李泰生得儀錶堂堂,而且喜歡讀書,當年他老爸李世民不是搞了個秦府十八學士嗎?他亦步亦趨,也網羅了一些文學之士來替他編書,編了一本《括地志》。這本書可是與眾不同,怎麼個與眾不同?它和言情小說有什麼區別呢?《括地志》是講山川地貌的一本書,和政治、軍事、經濟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大問題都密切關聯,所以這書意義不同尋常。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魏王李泰眼界不凡,稱得上是那種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人,挺適合當皇帝的。唐太宗越看越喜歡,覺得這兒子像我,於是對他的態度越來越好,甚至超過了太子。
我們也知道,唐太宗當皇帝當得不光彩,他是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了自己的親兄弟,逼父皇退位才當上皇帝的。這給他的兒子們樹立了一個很不好的榜樣,讓兒子們覺得皇位是可以靠爭取得來的,誰有本事,誰爭得過,誰就是皇帝。李泰看到父親喜歡自己超過太子,就開始拉幫結派,簡而言之,開始搞小團體。另外一方面,李承乾覺得自己失愛于父皇,弟弟李泰又野心勃勃,也害怕自己變成第二個李建成。他勾結了一些文臣武將甚至還有亡命之徒,想要提前奪權。這個陰謀在貞觀十七年因為一個別的案子被牽連出來了。唐太宗知道後異常憤怒,他想,我是通過造反起的家,我兒子再造我的反,那還了得?他決定親自提審李承乾,問一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幹。面對父皇的盤問,李承乾回答說:“兒臣已經貴為太子,還有什麼好奢求的呢?如果不是四弟李泰苦苦相逼,我怎麼會走到這步田地呢?父皇如果廢了我,讓李泰當太子,那我可真是落入他的算計之中了。”唐太宗聽了這番痛徹肺腑的表白,也開始自我反省,覺得自己如果廢掉李承乾,改立李泰,就等於再開一個惡例,讓兒子們彼此競爭皇位,長此下去,以後宮廷裏可就血腥不斷了。為了保持穩定,太宗痛下決心,把李承乾和李泰雙雙廢黜。這樣,按照繼承順序就輪到嫡三子,也就是老九晉王李治做太子。於是,天上掉餡餅,一下子就砸中了這個十六歲少年的腦袋,他當時都被砸懵了,從來就沒想過啊。
少年李治被立為太子了,他到底是否符合當太子乃至以後當皇帝的要求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他的性格特徵吧。李治的性格可以歸納為五點特徵:
第一點,孝順。李治是個好孩子,溫情脈脈。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當時李治才九歲。他悲不能忍,哀感行路,他爸爸和舅舅都被深深感動了,都想著以後好好照顧照顧這孩子。對母親這樣,對父親也是如此。貞觀二十年,唐太宗打高麗回來,在路上,腿上長了一個毒瘡,不能走路。李治看見二話沒說,撲上去就把毒給吮出來了。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這都是可以上孝子傳的孝行啊。
第二點,友愛。李治對兄弟都非常友愛。他的大哥李承乾和四哥李泰雙雙被廢,要貶到窮鄉僻壤了,他前去送行。看到哥哥們衣衫單薄,隨行人員很少,他非常不忍,給父皇上書,說哥哥們雖然犯了罪,但是請求父親念及父子之情,給他們一條生路,多多地給他們衣食補給,讓他們吃得好,穿得好,這樣心情慢慢地快活起來,能夠多活幾年。由此可以看出李治對兄弟的眷眷深情。
第三點,聰明感性。《舊唐書·高宗本紀》說,唐高宗幼而“歧嶷”,所謂“歧嶷”,就是不一般的聰明,是聰明絕頂。李治的才氣,表現在文學方面,他擅長寫華麗的詩文,如行雲流水;表現在書法方面,他的字寫得大氣磅礴,可能李唐皇室沒有字寫不好的,唐太宗、唐玄宗都擅長書法,當時是一個書法藝術流行的時代。他還酷愛音樂,曾經為舞蹈配樂,在宮中演奏,風靡一時。從這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才華主要表現在文學藝術方面,很感性,有藝術家氣質。
第四點,柔弱。李治的柔弱在當時盡人皆知。唐太宗對此也很清楚,而且非常憂慮。《舊唐書》記載:唐太宗曾經對長孫無忌說:“公勸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無為宗社憂,奈何?”“雉奴”是李治的小名,“仁懦”是一個粉飾性的詞語,就是懦弱。用到皇帝、太子身上,就說仁懦,說他心地仁厚,只是膽子小一點兒,可是偌大的李唐江山,他沒有足夠的魄力來管理,怎麼辦?唐太宗晚年做了許多事情,都是針對李治這種柔弱的性格,想幫他掃平障礙。比如,唐太宗晚年東征西討,打高麗,打薛延陀,就是為了清除這些可能會給兒子找麻煩的強鄰,他怕兒子以後難以對付這些邊疆民族。另外,他晚年殺了幾個桀驁不馴的大臣,也是為了給兒子創造一個比較安定的國內政治環境,與其以後給兒子留下禍患,還不如提早收拾了。還有,為了培養李治,唐太宗還經常對他進行言傳身教。父子一起泛舟湖面,唐太宗就說:“君,舟也;人,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是荀子的話,是說我們當皇帝的就好比這船,老百姓就好比這水,水能把我們這船漂浮起來,但是也能把我們這船打翻。這是告訴李治要愛惜民力,不能逼老百姓造反,如果百姓不安,你的皇帝之位就不穩了。此外,唐太宗臨終前安排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輔佐他,希望把他扶上馬再送一程,也是針對他這種柔弱的性格所採取的措施。
第五點,他對年長的女性有很強的依賴心。他的母親長孫皇后死時,他就哀傷不已,表現出強烈的孺慕之情,後來,父親請薛婕妤給他當老師,薛婕妤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母親的角色。他對薛婕妤也非常依戀。他當皇帝之後,薛婕妤覺得自己的使命完成了,請求出家為尼,李治特別捨不得讓她離開,說:師傅,您當尼姑可以,我在大內給您造一座寺,您就在宮裏頭出家,這樣我想您的時候隨時都能看到您。這反映出他對年長有權威的女性有強烈的依戀心理,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好多學者認為李治有戀母情結,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病榻偷情
李治性格如此,武則天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上集說過,武則天堅強、獨立、有表現欲。這樣的兩種性格有明顯的互補性。所以李治一看到武則天英姿颯爽的形象,馬上被深深吸引住了。這就是史料中所說的“悅之”,一見鍾情。那麼,武則天怎麼處理和太子之間的感情呢?必須注意到,太子喜歡武則天的時候,唐太宗已步入晚年了。武則天明白,皇帝行將就木,要為自己的前途打算了。可以肯定,以武則天的性格,她必定會積極促成這段感情進一步向前發展,主動去迎合太子,追求太子,把淺淺的“悅之”變成深深的兩情相許。這樣,武則天在進入感業寺之前已經走過了她和李治感情三部曲的第一步,我們可以稱之為“病榻偷情”。在唐太宗的病榻之前和太子偷情,這需要怎樣的勇氣啊,武則天做到了。
四、尼寺傳情
但是,僅僅依靠感情特別是君主的感情是很不牢靠的。李治和武則天在唐太宗的病榻之前雖然就兩情相悅了,但是,李治即位後,並沒有對武則天做什麼特殊安排,他還要忙著處理軍國大事呢。因為是青年登位,面對整個大唐帝國,他很緊張,怕自己辦不好,所以他父親是三天一上朝,他是一天一上朝,每天都接見文武大臣,訪察民情,想要當一個好皇帝。可以說,在皇帝的心裏頭,江山總比美人更重要一些。所以,他沒有特殊照顧武則天,還是讓她和別的妃嬪一起到感業寺去了。但是,武則天的非凡之處在於,她即使身處逆境,也不放棄希望。而且,她也有足夠的能力讓希望變為現實。在感業寺中,武則天努力維持著不絕如縷的感情,讓它繼續牽動著李治的心。
有什麼材料可以證明她在感業寺中還不甘寂寞,繼續讓高宗李治為她魂牽夢繞呢?這可是大內秘事,史料中確實不會留下記載,但是武則天創作的一首情詩,透露了一些重要資訊。這首詩名字叫做《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詩的大意是說:我心緒紛亂,精神恍惚,把紅的都看成綠的了,要闖紅燈了。為什麼我如此憔悴呢?就是因為整天想著你。如果你不相信我每天因為思念你而默默落淚的話,你就打開箱子看看我的石榴紅裙吧,那上面可是灑滿了我斑駁的淚跡呢。這首詩寫得情真意切,據說後來的大詩人李白看到之後,也不由得爽然若失,覺得自己不如武則天。
怎麼能夠證明,這首詩就是武則天在感業寺的時候寫給李治的呢?武則天一生分為有限的幾段。太宗才人,高宗皇后,大周皇帝。那麼,這詩有沒有可能是武則天當才人的時候寫給唐太宗的呢?不會。為什麼呢?作為才人,武則天天天圍繞在太宗身邊,掌管照料他的起居,她沒有理由思念太宗,因為思念的產生需要距離。再說,我們也看不出這對老男少女之間還有這麼強烈的愛情。有沒有可能是武則天當皇后時寫的呢?也不會。武則天和唐高宗形影不離,更沒有思念的機會,而武則天在高宗時代私生活很檢點,沒有思念別人的可能。還有沒有可能是在高宗死後,武則天寫給那些面首的呢?也沒有可能。因為無論是薛懷義還是張易之兄弟,武則天都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用不著思念,武則天對他們也不會有這麼深的感情。這首詩所體現出的痛苦、恍惚的感情只能存在于武則天當尼姑的時候。儘管前途渺茫,但還存在著一線希望,這希望就是她和李治那段舊情。她把賭注全都押在李治身上,所以相思成疾,以至於看朱成碧了。
這首詩寫了之後是怎麼處理的呢?是不是和石榴裙一起壓箱底了呢?不可能。這首詩是一封情書,是要拿出來表白的。對於武則天來說,這還不是一封普通的情書,而是扣開李治心扉,也是扣開她自己命運之門的敲門磚。她怎麼可能讓敲門磚躺在箱子裏呢?她必定得通過什麼管道把它交給李治,讓他知道,此地有一個尼姑,過去和你有著那樣一段感情,她現在還在每時每刻思念著你,真是“一寸相思一寸灰”啊。唐高宗面對這樣的真摯告白,想想當日的心心相印,他還能放得下武則天嗎?這就是武則天感情三部曲的第二步,我管它叫“尼寺傳情”。
五、執手激情
我們為什麼說這首詩或者其他類似的詩文一定發出去了呢?因為李治終於被打動,決定來看她了。永徽元年(650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周年忌這天,李治到感業寺行香來了。忌日行香,是唐朝社會的風俗。自從北朝以來,佛教流行,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日常行為,某些儀式後來又上升為國家禮典。根據當時的禮儀制度,皇帝死後的周年,繼嗣的皇帝要到寺院上香,為先帝祈福,同時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行香是固定儀式,但到哪個寺院行香就由皇帝決定了。李治放著長安城裏那麼多的名寺不去,偏偏選擇武則天所在的感業寺,顯然,他沒有忘記她。進入感業寺後,兩人幹了些什麼事情呢?根據《唐會要》記載:“上因忌日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潸然。”兩個人面對面,潸然淚下。見一面不容易,那真是望眼欲穿啊。下次相逢,又不知是何年何月,怎不叫人淚眼婆娑呢?現代許多學者不太相信《唐會要》的記載,他們的理由是,忌日行香是國家禮典,李治的隨員肯定不少,感業寺的尼姑當然也不止武則天一個。他們怎麼可能在這樣的場合激情對泣呢?但是我認為,這件事必定發生過,理由有三:
第一,文本的理由。《唐會要》是一本經得起推敲的史書,保存了唐朝大量的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原始資料,它和現在街頭小報不一樣,不是專講緋聞的,沒有必要製造這麼一個謠言出來。
第二,人情的理由。武則天在感業寺待了一年,她盼什麼?她就盼李治來呀,盼星星盼月亮,盼得深山出太陽,這太陽就是李治。現在李治真的來了,她怎麼能不張開雙臂擁抱光明?再說了,君心難測,他今年想著你,明年可能就想著別人了,所以皇帝好不容易來這麼一次,怎麼能不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第三,性格的理由。武則天是一個敢於冒險的人。她的父親武士彠當年就肯冒身家性命之險,追隨李淵造反,武則天本人在唐太宗時代,也有過出位之舉。她不怕賭博,願意賭上一把。所以這個時候,她是縱使身邊有千軍萬馬,我的心中只有你。兩個人就這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了。
這件事是武則天和李治感情三部曲的第三步,我管它叫“執手激情”。李治是一個溫柔多情、有浪漫氣質的青年,經過這麼一番激情表演,李治的心被徹底俘虜了。到此為止,武則天經過病榻偷情、尼寺傳情、執手激情,已經走完了她和李治的感情三部曲,可以說是“萬紫千紅安排就,只待春雷第一聲”了。那麼,這聲期待已久的春雷是誰為她打響,或者說,這個機會是誰為她創造的呢?
請看下集:後宮風雲。 第四集 後宮風雲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後,武則天和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落發為尼,進入感業寺,但是她與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斷絲連。可是,一個在宮內,一個在宮外,他們難道就要永遠這樣守望愛情嗎?如果不是,最終又是誰讓他們結束守望,讓武則天重返後宮的呢?
上集我們講到武則天在唐太宗死後進入感業寺為尼,但是以她的性格,必然不甘心伴著青燈古佛了此一生。事實上,早在唐太宗死前,她已經未雨綢繆,和李治建立了感情;在感業寺期間,她又和李治繼續暗度陳倉;直到永徽元年(650年)忌日行香,二人相對潸然,不顧眾人的目光,把感情公之於眾了。但是,感情歸感情,她要想借助這段感情使自己重返後宮,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問題。因為這裏涉及一個很大的倫理問題,無論如何,她很難抹殺自己作為太宗才人的身份。但天無絕人之路,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出手援助,非常順暢地把問題解決了。這個人是誰呢?她就是李治的皇后——王皇后。這就讓人奇怪了,王皇后腦子進水了?把皇帝的“情人”引到自己身邊來,這不是給自己身邊放一顆炸彈嗎?王皇后為什麼會這麼做,她讓武則天重返宮廷的目的是什麼呢?武則天重返後宮,又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呢?
一、後妃爭寵
說來可笑,王皇后引武則天入宮是為了爭寵。她和誰爭寵呢?王皇后和別人爭寵又和武則天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看看王皇后的處境就明白了。王皇后出身于當時的高門大族——太原王氏。我們說過,隋唐時代是身份制社會,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世家大族中,有“五姓七望”最為尊貴。哪“五姓”呢?崔、盧、李、鄭、王。在五姓之中,崔姓和李姓都分別有兩支最顯貴,合起來就成為所謂“七望”,他們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這七望在當時是貴族中的貴族,社會地位顯赫,王皇后就出身在這樣的一個貴族之家。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特定的評價成功的標準,比如明清時期,成功的典型是中狀元,招駙馬。所謂中狀元就是一個男子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所謂招駙馬就是在婚姻上取得了成功,按咱們今天的說法,這叫做事業愛情雙豐收。但在唐朝,說到成功,最典型的情節是中進士,娶五姓女。
我們知道,科舉制在中國實行了一千多年,濫觴于隋代,結束於清末。唐朝是科舉制剛剛起步的階段,進士名額有限,很難考。當時有個說法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明經和進士都是科舉考試的科目。明經主要考人們對經典的記憶,比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試卷上“樂”字空下,讓考試者填寫。我們知道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很多神童在很小的時候就能背下大量經典,這種死記硬背的科目,如果到三十歲才考中,人們覺得你已經很老了。那進士考什麼呢?進士考寫文章,還有作詩什麼的。寫文章需要天分還需要社會閱歷,所以你五十歲考中進士,別人覺得你是少年得志。這就是“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道理。在當時社會上,人們對進士的評價相當高,管他們叫“白衣公卿”,就是說你別看現在他還是一介布衣,可是日後必然能夠平步青雲。所以京城裏考試時節,常有店家對進京趕考的書生格外照顧,好吃好喝,沒錢也可以賒著,說不定趕明兒就中進士做高官了呢。
在唐朝,中了進士只是意味著在事業上成功,但是如果要真正得到上流社會的認可,還要在婚姻上取得成功。這婚姻成功的標準就是娶五姓女,相當於咱們後來說的招駙馬。唐朝你若是能娶到五姓人家的女兒,那比招駙馬還榮耀呢。
唐朝有個宰相叫薛元超,就是上一集說的薛婕妤的侄子。這薛元超官至中書令,就是宰相了,但是,晚年時他說,我這一輩子是富貴已極,沒什麼可追求的了,但是我有三件事特別遺憾,哪三件事呢?第一,沒能由進士出身;第二,沒能娶五姓女;第三,沒能修國史。薛元超娶的妻子是誰啊?他娶的可是唐高祖李淵的孫女,唐太宗李世民的侄女和靜縣主,娶了這麼一個皇親、金枝玉葉,他還覺得不滿意,覺得比不上娶五姓女。這下大家可以看出來了,這五姓人家在當時社會那是何等榮耀的身份啊。
因為門第高貴,所以全國上下誰都想和他們攀親,連皇室也不例外。唐高祖的妹妹同安長公主就嫁給了王皇后的從祖父(就是祖父的兄弟)。從母系方面講,王皇后的母親出身于河東柳氏,也是一個大族。她的舅舅柳奭當時還擔任中書令。王皇后除了出身高貴外,人也長得十分美貌。所以她的從祖母才把她介紹給唐太宗,選為晉王李治的妃子。李治做晉王是在十六歲之前,王皇后結婚時也應該不超過十六歲。唐太宗生前對她一直非常滿意,臨死的時候還說這是我的佳兒佳婦。
直到李治當皇帝,王皇后的生活都還算是一帆風順的。十四五歲,當晉王妃;後來隨著晉王成為太子,又榮升為太子妃;太子即位,她再升格成皇后。可以說是平坦之極、幸運之極。然而上天賜予她一個高貴的出身和美麗的容顏,卻沒有給她一樣非常重要的東西——李治的愛。她始終沒有得到李治的心。結婚多年,沒有給李治生下一兒半女,這成為她一生悲劇命運的直接原因。皇帝為什麼不喜歡她呢?我想,感情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有時候和出身、相貌並沒有直接的、必然的聯繫,它和個人性格和魅力有關。按我們現在的話說,感情講究的是緣分,唐高宗李治和王皇后沒有緣分。另外,唐高宗李治的性格和王氏的性格不合。《舊唐書·王皇后傳》裏講,王皇后“性簡重,不曲事上下”。她總是非常矜持,端莊沉穩,不會去刻意討好任何人。這是大家閨秀的性格和風範。可是,李治是一個多情敏感的人,是一個有著浪漫情懷的文學青年。可以設想,他當了皇帝,處理了一天政事,回到後宮一看,皇后在那兒端著架子待著,拉著臉子,讓人看上去就挺鬱悶的,皇帝也需要溫柔可人的夢之鄉,人家工作壓力多大啊。上班一天了,回後宮看見妻子,連個笑臉都沒有,這讓人多壓抑啊。唐高宗不由自主地不喜歡這個皇后了。
那麼他喜歡誰呢?他這個時候特別寵愛蕭淑妃。蕭淑妃是李治當太子時娶進宮裏的,當時封為蕭良娣。良娣是太子妻妾的一個等級,相當於皇帝的妃子。蕭良娣當年寵冠後宮,接連給李治生下了一兒二女,在李治所有妻妾之中她的生育數量是最多的。她的家族背景也很好,出身于南方貴族蘭陵蕭氏。這一家族在隋唐時期非常興盛,隋煬帝的蕭皇后就出身于蘭陵蕭氏。蕭淑妃出身很好,又長期得寵,因此和王皇后的矛盾由來已久。
李治當皇帝後,因為冊封王子的問題,王皇后和蕭淑妃之間的矛盾從一般版變成升級版了。李治當時有四個兒子,前三個都是後宮沒有名號的宮人所生的,只有老四李素節是蕭淑妃所生,當時已經五歲了。永徽初年,李素節被封為雍王。王皇后聽到這個封號,氣就不打一處來。這雍王有什麼特殊之處呢?原來啊,雍指長安,雍王的管轄範圍就在當時的首都長安及其周邊地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按照慣例,雍王一般不會輕易地封給妃嬪生的兒子,要封給皇后生的兒子。我們都知道,皇后生的大兒子,那是嫡長子,要做太子,將來是要當皇帝的;如果皇后還有二兒子、三兒子乃至第N個兒子,那在這些兒子之中,就可以找一個封為雍王。現在王皇后自己沒有兒子,而蕭淑妃的兒子被封為雍王,王皇后從中嗅出了不一般的氣息,她覺得皇帝抬高這個兒子的封爵,可能意味著也要進一步提升蕭淑妃的地位。因此她心裏非常不安,面對這種境況,她該怎麼辦呢? 二、重返後宮
就在此時,宮中開始流傳一個小道消息,說李治在外面和一個尼姑有染。皇帝去感業寺行香是國家行為,當時有很多人跟隨,這些人都看到李治和武則天激情對泣的場面,唐朝人跟現在人一樣,也熱衷八卦,愛散佈小道消息。再說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啊,所以回來之後馬上在宮裏就傳開了,而且越說越熱鬧。說咱們皇帝啊,跟先帝的才人看來是有私情,如此這般,這般如此,描繪得繪聲繪色。最後當然也傳到了王皇后的耳朵裏。王皇后開始的時候勃然大怒,心想,皇帝太不像話了,在宮裏頭,他不愛大老婆愛小老婆,現在還到宮外面偷雞摸狗,這是什麼皇帝啊?可是轉念之間,她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嗯,這是個機會。如果把這個尼姑引進宮來,讓她纏住李治,不就可以轉移皇帝對蕭淑妃的感情了嗎?於是,她悄悄派人讓武則天把頭髮留起來,告訴她興許以後還有進宮的可能。武則天冰雪聰明啊,一聽大喜過望,當然遵旨照辦。
也許大家會問,王皇后怎麼這麼傻呢?她不怕武則天進宮之後,變成第二個蕭淑妃嗎?我覺得王皇后這樣做有兩個理由。第一,病急亂投醫。不是有一條成語叫做飲鴆止渴嘛,人要是渴極了,毒藥都敢喝,因為那個時候渴是壓倒一切的,是第一位的了。至於喝了毒酒之後會不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後果,那都顧不上了。對王皇后來說,蕭淑妃當時的威脅最大,她要先解決燃眉之急。第二,迷信倫理的約束力。王皇后出身世家大族,從小是被禮教薰陶著長大的,對道德倫理信條堅信不疑。她認為蕭淑妃和她門第相當,又是正常納入的妃子,存在取代她地位的可能。而武則天出身不高,又曾經侍奉先皇,那叫有歷史污點,因此李治雖然可能一時被她迷惑,但是礙于禮法,不可能給她任何名分。退一步說,她即使得寵,對自己的威脅也不會有蕭淑妃那麼大。第三,人情的考慮。她如果把武則天從感業寺接回來,是把她從水深火熱的境地之中拯救出來,那就是再造之恩。按照人之常情,武則天應該對她感激涕零。不像蕭淑妃,一開始就是她的死對頭。基於這樣三種理由,王皇后越想越覺得這招棋不錯。
時間過得飛快,一年過去,武則天烏黑的頭髮已經過頸。永徽二年七月,李治為唐太宗服喪之期已滿。一天,王皇后就非常從容地找到李治,說,皇上,我已經知道了您的秘密。您和先帝的才人既然那麼情投意合,不如把她接回宮裏。否則你們兩個一個在裏頭,一個在外頭,飽嘗相思之苦,幹什麼事都得偷偷摸摸的,這既不方便也不好看啊。流言飛語已經遍佈宮中,皇帝的形象也會因之受損啊。李治本來早有此意,但是皇后畢竟是六宮之主,招納新歡肯定要經過她這道關。王皇后素來端莊嚴正,這樣違背倫常的事情怎麼好意思跟她提呢?李治一直在心裏思量,但說不出口。現在王皇后主動提出接納武則天,對於李治而言,真是喜出望外,說皇后你真是賢慧啊。兩人本來各懷心事,結果卻陰差陽錯,一拍即合,武則天沒費什麼周折就重新回到後宮,這是她命運轉機的第一步。
這次進宮武則天是什麼名分呢?沒有名分。從最底層做起,當一個普通的宮人。此時的她,已經二十八歲了,是芳齡二十八,不是芳齡二八,已經是個大齡女青年了,距離初次進宮,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四年。當年“見天子庸知非福”的豪言壯語言猶在耳,但是她得到什麼了?空空如也。甚至還不如當初了。當初好歹還是一個五品的才人,現在什麼品級都沒有了,得從最基層幹起。真是紅顏漸老,一事無成。面對命運的捉弄,便是武則天這樣的巾幗英雄,也不免在無人的暗夜裏發出一聲歎息。那麼,武則天這十幾年是不是真的就白過了?從她一生發展的長遠角度看,不能這樣說。當初她進宮時,還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青澀少女,說話做事不知輕重,想要爭寵都不知道從哪個方向下手,現在經過十四年的生活歷練,她已經成熟了。她知道皇帝的所思所想所好,對於後宮的人情世故,也已了然於心。生活已經給了她足夠的經驗,這個時候她再出招,就不會像當初馴獅子驄那麼冒失了。
三、晉位昭儀
進宮只是第一步。武則天的地位還不穩固,她必須繼續向前。她要走的第二步就是奠定自己在後宮中的地位。怎麼才能在後宮站穩腳跟呢?經過深思熟慮,武則天認為,有三種人決定著她今後的命運。哪三種人呢?第一,皇帝;第二,皇后;第三,宮女,特別是伺候皇后和蕭淑妃的宮女。這三個方向她覺得都很重要,她要去打感情牌,要把這三種人都拉到自己的麾下來。
對皇帝,她“痛柔屈不恥,以就大事”。就是不惜委曲求全,來成就自己心中的大事。當初那個鋒芒畢露的武才人,搖身一變,又多出了不少溫柔多情的成熟風韻。對於皇后,她“下辭降體事後”,卑躬屈膝、小心翼翼地侍奉皇后,念念不忘皇后的再造之恩,隨時準備為皇後效犬馬之勞。她再三表示:皇后,您對我的恩情有若皇天后土,您是我的再生父母,今後您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您的敵人就是我的敵人,您指哪兒我就打哪兒。對宮女,武則天“伺後所薄,必款結之,得賜予,盡以分遺”。她先是小心觀察,看見皇后薄待那個人,就去跟她結交;皇帝賞賜給她的東西,她毫不吝惜,傾其所有,和大家分享,到處稱姐道妹,廣結善緣。那結交宮女有什麼用處啊?對皇帝和皇后我們能懂,那是總裁嘛,最高層,那需要巴結;宮女有什麼重要的,也要這麼小心翼翼的?咱們不是有一句俗話,說閻王好見,小鬼難纏,這小鬼有時候暗中踹你一腳,你半年都緩不過勁兒來。而且小人物可有著大作用,戰國時期孟嘗君招納雞鳴狗盜之徒不就是這個道理嗎!就這樣,武則天向三個方向同時出擊,打的都是感情牌。
結果如何呢?她贏了,三種人對她評價都很高。皇帝“謂能奉己”,說她能夠侍奉自己。這不得了啊,這是一個老總對一個最低級員工的評價啊,很好!皇后“喜,數譽於帝”。皇后很喜歡她,多次在皇帝面前稱讚她。這可是公司的副總裁在總裁面前說一個員工的好話啊,說咱們這人才引進得對,沒看走眼。宮女們呢?皇后和蕭淑妃身邊的宮女都和武則天交上了朋友,從此“後及妃所為必得”。就是說她們的一舉一動都盡在武則天的掌握之中。她把宮女都變成“克格勃”,在宮內建立了一個廣泛靈敏的情報網。
武則天得到宮廷上下的一致認可,地位很快就提升了。《資治通鑒》說她“未幾大幸,拜為昭儀”。昭儀是九嬪之中的一個名號,是二品,地位僅次於妃。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她從一個沒有品級的宮女,一躍上升為二品的昭儀,可以說是火箭式地上升了。好運氣還要接著眷顧她,永徽三年十月,她又生下了自己的長子,取名李弘。武則天有了封號,又有了兒子,她的地位終於穩定下來了。入宮後的第二步也順利地走完了。四、淑妃失寵
此時,王皇后讓武則天入宮的目的完全達到了,蕭淑妃被冷落到一旁。一個直接的證據是,武則天入宮以後,原本生育頻繁的蕭淑妃再也沒有新的生育記錄,可見皇帝不怎麼到她身邊去了。那麼大家可能會問,武則天打敗寵冠後宮的蕭淑妃,有什麼秘訣呢?除了我們剛才說過的找准方向、廣結善緣之外,還有什麼別的原因嗎?有,而且非常關鍵。原因就是,她們和唐高宗性格的契合程度是有差距的。
我們曾經在第一集分析過武則天不能得到太宗寵倖的原因:太宗本身雄才大略,因此他喜歡胸襟寬廣、外柔內剛的女人。武則天不符合這些特徵,因此不會得寵。那麼唐高宗喜歡什麼樣的女人呢?我們也總結過高宗的性格,他仁懦,就是比較窩囊,因此喜歡堅強潑辣的女性;他有點戀母情結,因此喜歡成熟、有權威感的女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有姐弟戀的傾向。明白了高宗的這些性格特徵,我們就清楚武則天和蕭淑妃的優勢和劣勢所在了。
蕭淑妃符合哪些條件呢?她潑辣爽利。有什麼證據呢?永徽六年,武則天當上皇后以後,為了確保勝利成果,用殘忍的手段殺死了蕭淑妃。蕭淑妃臨死之前,對武則天破口大駡,說:“阿武妖猾,乃至於此!願他生我為貓,阿武為鼠,生生扼其喉。”她說阿武是個狐狸精,她魅惑皇帝,把我害得好慘啊,希望來世我變成一隻貓,她阿武變成一隻耗子,我掐住她脖子,活活把她掐死。這種說法所表現出的淩厲氣概不由得讓我們想起當年馴獅子驄的武則天。此刻的蕭淑妃就像當年的武則天一樣豪爽潑辣,有著讓人難忘的鮮活的生命力。也許,無論是武則天還是蕭淑妃,讓唐高宗怦然心動的都是那樣一種感覺吧。
但是,武則天所擁有的遠不止是堅強潑辣,她還有著讓高宗由衷欽佩和依戀的成熟。我們剛才所說的“痛柔屈不恥,以就大事”就是成熟的表現。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沉著冷靜,能屈能伸。這種成熟,是太宗朝十多年的冷落和感業寺千百次的等待、失望所賜給她的禮物,這種成熟來源於殘酷生活的錘煉和打磨,這是長期生活在順境中的蕭淑妃所不具備的素質。因為同樣具有爽朗潑辣的性格,所以蕭淑妃和武則天都能吸引唐高宗;又因為一個成熟一個生澀,蕭淑妃終於在爭寵過程中敗下陣來。她有的優點武則天都有,而武則天有的優點她卻沒有。在優秀與更優秀之間,唐高宗選擇了更優秀的武則天。現在,武則天已經有了傲視群芳的資本:在後宮之中,她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五、武昭儀的野心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武則天的野心沒有止境。以李弘的誕生為標誌,她的理想已經發生變化,她開始對皇后的位置想入非非了。這就是她要走的第三步。隨著她理想的升級,她和王皇后之間的關係也即將發生逆轉。
李弘的誕生有什麼意義呢?從李治的角度講,李弘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既不是長子,也不是嫡子。但是,給這個孩子起名“李弘”,卻顯得不同尋常。“李弘”是道教的一個讖語。魏晉南北朝以來,天下戰亂頻仍,瘟疫流行,百姓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道教在全國流行開來。為了收攬人心,它到處宣傳說早晚有一天,太平盛世會降臨的。說太上老君只要一降臨凡世,天下太平的景象就能出現。而老君的化身,就叫做李弘。什麼時候李弘出生了,就意味這老君出世了。好多次起義都打著李弘的旗號進行,因此李弘的政治意義在當時可以說是盡人皆知。武則天從小熟讀文史,是一個愛玩文字遊戲的人,她一直篤信文字有著一種特殊的魔力,給兒子取名李弘,顯然是她的主意。這個名字包含著她對孩子的無限期望。她希望這個孩子將來可以當上皇帝,而且開創太平盛世。如果兒子當上皇帝,母親又是什麼呢?所以說武則天的野心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欲望是無止境的,她已經不滿足於僅僅在後宮有一個穩定的位置了。
李弘一出生,王皇后終於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多麼大的錯誤。引進武則天,確實打敗了蕭淑妃,但這個結果不僅沒有給她帶來好處,反倒讓她陷於更加危險的境地了。蕭淑妃的兒子僅僅封為雍王,已經讓她如臨大敵,而武則天直接暗示她,我的兒子要當皇帝。這樣,武則天和王皇后的蜜月期結束了,昨天的盟友變成了今天的頭號敵人。而蕭淑妃自從武則天進宮,地位就一落千丈,對武則天自然也是恨之入骨。在這種情況下,兩顆仇恨而寂寞的心貼近了。王皇后和蕭淑妃握手言歡,結成了反武統一戰線。所以說,後宮的關係和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一樣,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為了利益,王皇后和蕭淑妃盡棄前嫌,共同戰鬥,她們“遞相僭毀”武昭儀,一個接一個地向皇帝投訴武則天。
王皇后和蕭淑妃都已經出手了,那武則天是吃素的人嗎?她也就出手了。她一改剛剛入宮時謹小慎微的態度,整天在皇帝面前說這兩個人的壞話。但是,她們吹風歸吹風,李治這時候的態度可以說是首鼠兩端,哪邊他都不想得罪。比如說王皇后找到他了,說武則天這個人太壞了,她是個狐狸精。唐高宗就馬上滅火,說,皇后,你說得對,我會對她嚴加管教。武則天哪能吃虧啊,馬上也找他說,王皇后老欺負我,還嗚嗚咽咽做柔弱狀。唐高宗一看也表態,說,寶貝,你放心,我收拾她。那麼,高宗為什麼要這麼做,哪邊都不得罪呢?因為他是皇帝,皇帝的心思可比我們多,他要把握大局,不能因小失大。雖然他對王皇后和蕭淑妃的感情已經淡漠了,但她們的出身和家族勢力是他不得不考慮的。對於武則天,他的確有著很深的感情,但是他也知道武則天的歷史太不清白。對於皇帝來說,政治利益還是最重要的,他不能為感情放棄太多的東西。
他這樣首鼠兩端對誰有利呢?對王皇后有利,對武則天不利。因為王皇后有強大的背景,地位相對比較穩固,適合打持久戰;而武則天擁有什麼呢,她擁有的只是李治的感情。而感情,特別是皇帝的感情,又是最不可靠的。蕭淑妃就是現成的例子。一年前皇帝和她還如膠似漆,現在卻對她冷若冰霜了。如果拉鋸戰繼續下去的話,很可能又有新的人物取代武則天,那她可就一無所有了。所以武則天心急如焚,想要打破這種膠著狀態。為此,她必須加重對王皇后她們的打擊力度。那麼她到底會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出手呢?
請看下集:衝擊後位。
作者資料
蒙曼
蒙曼,知名歷史學者、中國詩詞大會評委、百家講壇主講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 2002年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任教,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史及中國古代婦女史。著有《唐代前期北衙禁軍制度研究》。 2007年登上央視百家講壇,先後講述《武則天》、《太平公主》、《大隋風雲》等節目,並出版相應圖書,引起廣大迴響。 2016年起擔任中國詩詞大會節目評委,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探幽入微、幽默風趣的點評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相關著作:《蒙曼說隋:隋文帝楊堅(暢銷經典版)》《蒙曼說唐:唐玄宗(上)》《蒙曼說唐:唐玄宗(下)》《蒙曼說唐:亂世紅顏(暢銷經典版)》《蒙曼說唐:武則天(暢銷經典版)》《蒙曼說唐:亂世紅顏(新版)》《蒙曼說隋:隋煬帝楊廣》《蒙曼說唐:武則天》《蒙曼說隋:隋文帝楊堅》《蒙曼說唐:唐玄宗(上部)》《蒙曼說唐:唐玄宗(下部)》《蒙曼說唐:亂世紅顏》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