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要談現代西方文化,就必須說希臘文。
但凡精緻的藝術創作,皆自覺地往古代世界尋求源頭與權威。現代劇場以古代劇場當作典範,且一路從羅馬喜劇到希臘悲劇,往前追溯關鍵的發展史。歌劇誕生於人們力圖重現古代劇場的表演張力。小說、史詩、詩歌都有其古代始祖。藝術從古代作品找模範,博物館也悉數蓋得像古代的神廟。「美麗如維納斯」、「誘人如女海妖賽蓮」、「昂首闊步如美少年阿多尼斯」、「強壯如海克力士」――這些意象是我們想像力和語言的基礎。
不過,不單是在高雅藝術上,古代文化的遺產普遍且顯而易見。西方社會公民用言語和行動讚頌並倡導民主價值,為民主奮鬥而犧牲生命的男女更是不計其數。現在,一個國家要讓人民稱得上完全開化,就必須加入民主這個俱樂部。民主的起源與原則也出自古代的雅典。「政治」是希臘文化的產物,一如政治人物美庫莉所言。即使在最私人的領域,也難逃古代文化的影響力。Lesbian意指女同性戀,是因為愛戀女人的希臘女詩人莎孚住在蕾絲博斯島(Lesbos)上。只要論及同性戀,就必談「希臘之愛」(Greek love);而我們稱心靈契合的友誼為「柏拉圖式的關係」。從大街上銀行門面的古典式柱子、健身中心揮汗如雨的運動,到我們對理想腹部的定義,古代世界的遺產在在構築了現代日常生活的部分骨幹。
本書各章都致力於顯示學習古典學何以對了解現代西方生活有重大的關係,以及對我們的自我了解,至關重要。本書將要探討的問題涉及我們公共與私人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關切。過往歷史如何形塑我們的自我認同?我們的性慾及身體認知有多少是文化期待的產物,還是全然是天性使然?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宗教在社會扮演的角色,尤其在婚姻和家庭事務上?民主社會的公民指的是什麼?娛樂活動如何反映我們自身和我們的社會?神話與歷史、性與身體、宗教與婚姻、政治與民主、娛樂與公開表演:這些都是現代自我的基石。本書旨在重申了解古代文化對了解這些基石,實屬必要,尤其是鑑於教育和藝術界的遺忘症日益滲透當代文化。本書關切的是,古典學何以跟現代自我的創造密不可分。
本書要談的是,古典學――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研究――何以對解答涉及在今日社會身為人的意義何在的關鍵問題,至關重要。本書不只是要指出歷史對了解自我及自我處境非常重要,說得更確切點,是要顯示古代世界對現代人的自我意識占有多麼重要的角色。現代人要是不認識埋藏的過往、不明白古代根基和承繼來的思想與意象如何形塑現代自我,就無法充分和適切地了解自己。我們要了解自己,就有賴揭露那些基礎。
目錄
◎生活在廢墟中
◎輯一 你以為你是誰?
1-1 完美身軀
1-2 只關男人那話兒?
1-3 女體――潮溼鬆軟,剃了毛又難得見
1-4 他的與她的――愛的故事?
1-5 希臘之愛
1-6 男人就是男人……
1-7 渴望莎孚
1-8 什麼是自然的事?
◎輯二 你以為你要往哪兒去?
2-1 宗教帝國
2-2 肉體的超級巨星
2-3 慾望城市
2-4 雅典對耶路撒冷有何重要?
2-5 希臘文是異端邪說!
2-6 知道答案
◎輯三 你以為什麼事該發生?
3-1 政治需要歷史嗎?
3-2 改變雅典的民主政體
3-3 好公民
3-4 民主政體的批評者
3-5 背叛的問題
3-6 人民的意志
◎輯四 你想做什麼?
4-1 這才叫娛樂!
4-2 悲劇的問題
4-3 格鬥士和叫囂的群眾
4-4 最後的晚餐
◎輯五 你以為自己從哪兒來的?
5-1 想像的希臘
5-2 尋找始祖──從濟慈到好萊塢又回返濟慈
5-3 追尋祖國──佛洛伊德的伊底帕斯從何而來
5-4 所有故事之母
5-5 起源神話
5-6 今日的歷史
◎輯一 你以為你是誰?
1-1 完美身軀
1-2 只關男人那話兒?
1-3 女體――潮溼鬆軟,剃了毛又難得見
1-4 他的與她的――愛的故事?
1-5 希臘之愛
1-6 男人就是男人……
1-7 渴望莎孚
1-8 什麼是自然的事?
◎輯二 你以為你要往哪兒去?
2-1 宗教帝國
2-2 肉體的超級巨星
2-3 慾望城市
2-4 雅典對耶路撒冷有何重要?
2-5 希臘文是異端邪說!
2-6 知道答案
◎輯三 你以為什麼事該發生?
3-1 政治需要歷史嗎?
3-2 改變雅典的民主政體
3-3 好公民
3-4 民主政體的批評者
3-5 背叛的問題
3-6 人民的意志
◎輯四 你想做什麼?
4-1 這才叫娛樂!
4-2 悲劇的問題
4-3 格鬥士和叫囂的群眾
4-4 最後的晚餐
◎輯五 你以為自己從哪兒來的?
5-1 想像的希臘
5-2 尋找始祖──從濟慈到好萊塢又回返濟慈
5-3 追尋祖國──佛洛伊德的伊底帕斯從何而來
5-4 所有故事之母
5-5 起源神話
5-6 今日的歷史
內文試閱
電影中、廣告上、小說或醫學教科書所見所讀的身體,法律與習俗規範的身體,經典藝術、公共塗鴉、幻想與科學研究的身體,這些無處不見的想像身體是我們生活與愛戀的憑據。這些影像都是我們如何思考與了解世界歷史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想要了解這個歷史,想了解我們何以得到現在的自我觀,我們必須知道希臘身體觀長久以來對我們自我觀的影響。「感覺不自然」(self-conscious)並非只有對自己外表感到不自在的意思,也可指體認歷史對我們的影響。下一回你看著鏡中的自己,應該會有不同的觀點。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有著希臘歷史,希臘歷史成就我們的自我觀。
1-4他與她的――愛情故事?
只要完美軀體一站上社會舞臺,愛神點燃人類愛情之火的故事就會登場。雅典是西元前第五和第四世紀的地中海文化中心,一向是激發後世文化困惑、異想與厭惡的古代欲望代表。羅馬人覺得希臘式欲望吸引人卻顯然不合體統;基督徒氣憤嚴斥希臘式欲望可憎、變態;維多利亞時代的人若非轉移注意,即是渴切幻想。時至今日,雅典式欲望的社會常規與禁忌已鮮為人知。不過了解雅典人的情愛方式,其實是指引我們了解切身的自我觀與身體觀的一大明燈。
「希臘之愛」是西方想像的構成要素。西方社會各時期一論起或想像男男之愛,必回溯古希臘。「蕾絲博斯島的莎孚」之名不斷在歷史中迴盪著情色氛圍。現代欲望的故事,一如現代身體的故事,可追溯其歷史到古希臘,欲望史與身體史一樣,同時彰顯出我們與古代世界的鮮明對比和一脈傳承。
我們現在總會說:「愛情舉世皆然。」其實不然。古希臘情況正足以顯出現代西方的我們的獨特奇異(特別是我們自以為正常或典型的情況)。我要說一個迷人的愛情故事,由於故事的背景在希臘,因此講的是男人之間的愛情。可是首先,我要從現代西方最想聽的——男孩遇見女孩的故事——開始說。
以下是歷史的一個奇妙轉折:一個男人和十三歲的女孩發生婚前性關係不久後就自殺,卻成為浪漫英雄的典型人物。羅蜜歐之所以成為現代夢中情人代表,和這齣劇作出自莎士比亞之手的關係較大,與這個故事的劇情較無關聯。在現代文化中,一聽到羅蜜歐這個名字,立刻讓人對這種在陽臺表露情感,以及跨越社會限制與家族血仇追尋真愛的故事,發出熱淚盈眶的嘆息。這個悲劇故事自莎士比亞寫就之後,又經演出與改寫了無數次。
古希臘找不到這種完美愛情或小戀人命運乖舛的故事。古希臘不是這麼「搞」愛情的。即使後世眼中忠貞不渝的模範夫妻,例如荷馬《奧德賽》中的奧德修斯與潘妮洛琵,也不曾說過「我愛你」、「我要你」、甚或「我想你」,也不曾有任何現代觀眾期待,好比說出征失蹤多年後終於返鄉丈夫應有的深情表示。蘇格拉底是個典型的希臘丈夫,在他行將就木之際,將淚眼連連的妻子支開,好把生命僅剩的幾個小時用來與男性友人盡興暢談。希臘悲劇英雄向來因狂飆駭人的情感而非美麗脆弱的愛情,折磨自己的肉體。《羅蜜歐與茱麗葉》不合古希臘人的胃口。
希臘文最常被翻譯成英文「love」(愛)的字是「eros」,其實在大部分的情況,「desire」(欲望)是「eros」比較精確的翻譯。「eros」是受某人吸引的強烈感覺,這種情感的對象也可能是自己的城邦或某種食物。柏拉圖在《會飲篇》對話中用「eros」一字表達對「善」最崇高的精神嚮往,這種嚮往超越肉體,是尋求滿足靈魂最深的需要的能力,因此可以想見「love」為何往往被認為是「eros」的正確翻譯。而且,許多希臘文化愛好者會用「eros」表達自己來自心底或陶醉至極的感覺。
可是,「eros」不同於浪漫主義或基督宗教所講的「愛」。在涉及性欲的背景下,往往被形容成一種病,一道具破壞性的烈火,患者身不由己,欲去之而後快。而以社會力量而論,「eros」極具毀滅性。現代的通俗歌曲唱著:「愛讓世界轉動」,或是「愛充滿光輝」。在悲劇詩人伊斯奇勒斯看來,「『eros』破壞、顛覆所有社會規範」,而沙弗克里斯認為,「『eros』讓正義之士的思緒陷入不正義與毀滅」。悲劇喜歡顯出欲望引發社會上的暴力與痛苦。悲劇向城邦公民展現「eros」具有破壞力這樣的普遍真理。人們能珍視「愛」,但應該時時提防「eros」。
觀眾觀賞悲劇時,可能以為劇中每件事,包括「eros」,都有悲劇性的結局。在其他地方,則有一個長著翅膀的頑皮男孩——拉丁名是丘比特(Cupid),希臘名是愛洛斯(Eros)——到處惹是生非,讓人受苦又被取笑。「eros」降臨是有失尊嚴的體驗。現代小說總寫著人人渴望愛情,可是,對古代雅典人來說,即使他們知道「eros」能帶來甜蜜喜悅,聽了這個想法很可能會感到不解又恐懼。希臘人尊「自制」為德行之首。自制的意思就是不希望有欲望,若是不幸當狂暴的欲望發生時,要盡可能控制住自己。
嚴肅高尚的哲學家尋求在沉思、自制與冥想中獲得滿足。對心思沒這麼崇高的公民而言,「eros」則至少能讓人在身體上獲得滿足。「eros」無法持久,也不應該持久,而且能夠直接輕易地轉移到其他欲望對象上。「eros」能受滿足而終止,但愛——正如滿街運動衫上的字樣所言——永不止息。「eros」是苦樂兼具、令人不振的短暫疾病,因此這個字翻譯成「love」會使人產生誤解。
「eros」有一種動力作用,這可能讓現代戀人非常難以理解,這一點也是往昔和今日最大的差異。這就是相互性的理想。在今日的社會,愛與被愛是浪漫情懷的典型理想。一對戀人應該對欲求、情感與尊重有共識。珍‧奧斯汀小說中的男女主角在故事結束前,總會發現彼此相愛。我們喜歡在大街上與戀人牽手同行。「你愛我嗎?」是男女關係中最重要的問題。許多抒情詩詞抒發單戀的心情,但是從愛情文學中的騎士與少女,到電影中佛雷亞斯迭與金潔羅傑斯的對舞,這類的抒情詩詞是兩心相印與幸福愛情的前奏。到了二十世紀中葉以後,人們才期待對等的情欲渴望。維多利亞時代小說中的愛情則有不同的觀點,反映了當時醫學著作與社會思想對女性情欲的道德顧慮。可是,違反兩情相悅原則的人——「誘惑者」、「花花公子」、「妓女」等等,同樣是眾聲韃伐的對象。從小戀人到坐在薔薇攀牆小屋門前的耄耋夫妻——現代西方社會重視兩心互屬勝於時間長久。兩人的愛應該至死不渝。
這種理想並不存在古代雅典的社會或道德論述。並非古代男人對妻子欠缺情意或夫妻彼此冷漠,遠非如此。但在古代,夫妻關係往往被視為一種責任義務與尊重的關係,婚姻是家庭的基礎,而夫妻期待彼此的是用心維繫家庭。延續家庭是放諸古代世界皆準的希臘式社會觀念。家庭應該延續香火,而穩固的婚姻是其中必要的部分。然而,對妻子充滿「情欲」卻是不幸或滑稽的錯誤。誠如往後的羅馬道德家塞尼加一語中的之言:「像戀人般與妻子纏綿,跟通姦一樣令人做嘔」。
端莊女孩最誘人的時刻是身為婚禮上的處女,無數畫作描繪美麗女孩由拍著翅膀的愛洛斯陪伴著,走向新郎(圖十五)(p.51)。這幅在一只陶瓶上描繪的婚宴場景,展現了婚禮的各個階段。最左邊是坐著的新娘,愛洛斯忙著為她打扮。接著有六個為新娘帶來禮物和飾品的人——五名女子和愛洛斯排成了一列。蓄著鬍子的新郎站在右邊,他牽起新娘的左手,帶著她走向他們的新家。愛洛斯則握著新娘的右手。欲望之神在婚禮的每個階段都照料著女孩。我說「女孩」,是因為當時新娘的年紀都差不多是十四、五歲,而新郎則在三十五歲左右,這樣的年齡差距有助於男人在婚姻裡居主導地位。女孩子在這個日子,對丈夫最具性魅力。婚禮過後,情況迥然丕變。為人丈夫的男人,其情欲對象可能是情婦、男孩、娼妓,甚至是——這就不能明目張膽而為——別人的妻子,但絕不能對自己的妻子做公開熱烈的情意表白。
即使《奧德賽》中奧德修斯與潘妮洛琵這對勇敢讓家庭婚姻成為聖堂的模範夫妻,也奉行這個準則。奧德修斯在返鄉的路程上,曾與無數的女神有過雲雨之歡——當然並非出於自願——而絡繹不絕的追求者則讓潘妮洛琵不勝煩擾。可是,儘管他們受了二十年的苦,儘管他們在故事最後高潮的確溫存而眠,兩人都不曾表示過對彼此的欲求與相思。他們甚至不做「我希望擁你/她/他入懷」這類的柔性表白。此種沉默,原因不在史詩寫作偏好莊重自制,而是完全出於一種思想立場。在荷馬的作品裡,性欲對男人一向代表危險,而在女人身上,則是破壞秩序的象徵。荷馬筆下的男人感到欲求時,就該當心了。潘妮洛琵的擾人追求者在被設計上鬼門關之際,欲火焚身。誘惑者帕里斯為特洛伊城帶來毀滅,就是受到他對海倫渴望的驅策。難怪潘妮洛琵與奧德修斯絕口不提情愛。
這個道理也見於古代雅典的悲劇故事。現代的心理治療主張自由表達欲望能帶來正面力量與能力,但在希臘悲劇中,每個展現性欲的女人,即便表達的對象是丈夫,都為家門招致暴力性的毀滅。所有表白欲望的女人都成了怪物——─從殺害子女的米蒂亞到謀害親夫的克麗藤涅斯卓,無一例外。希臘喜劇中有許多色欲薰心的男人,有些甚至欲求自己的妻子——可是在一般男人看來,他們是丑角,如此因欲望受辱、受勃起陰莖驅使而行為怪誕的人,令人發笑。儘管夫妻都以維繫家庭為目的,以夫為尊的夫妻關係沒有對等情欲交流的容身之處——至少在受道德約束的公開表達場域是如此。
這個原則存在著男性欲望的特殊意涵。成年男性有欲求,可是,他們既無意也不希望成為他人欲求的對象。他們期望受到尊重、榮耀、被賦予責任,但不希望受人控制,不願成為被追求的對象。希臘人推崇自制為首要德行,自制意指駕馭妻子、駕馭自己的身體、欲望和家庭。如果一個男人的妻子、自己的身體、欲望和家庭超出他的掌控,就有受人揶揄、蒙羞、甚至自我毀滅之虞。男人絕不該受他人情感驅策。普盧塔克筆下有個著名的小趣聞,相當傳神的呈現了這種態度。這個故事描述一名男子因為跟他上床的女孩對他毫無情意而受友人奚落,他如此反應:「我到餐館吃魚時,才不在乎魚對我的看法。」這種說法也許斷然冷酷,但完全表達出希臘男性的觀點:他們樂於當欲望的主體,而不在乎情意是否得到回報。「你愛我嗎?」完全不是希臘人關切的問題。
情意不對等及與男尊女卑的權力關係,形成了現代戀人看來極為冷漠的婚姻關係。古代雅典女性的心聲,我們毫無所知。雅典女性的文字,隻字片語不存(除了偶見的題詞如「某某贈此」)。目前僅見少數描述女性情欲的文字,都出自男性之筆,而且不是下場悲慘,就是淪為笑柄。我們找不到可與珍‧奧斯汀、喬治‧艾略特和維吉尼亞‧吳爾芙小說相比擬的故事,更遑論日記或隨手筆記之類的文字。托爾斯泰寫過:「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所以沒有什麼故事好講。因此也許我們不該從現存希臘公共生活的證據,就籠統推論古希臘充滿不幸家庭,畢竟這些資料的內容涉及的都是悲劇與喜劇的劇作、法律案件和哲學著作。但是,我們從希臘公共生活窺見的男女關係,尤其是夫妻關係,不禁讓人興起嚴肅的思考。
男性是古代雅典婚姻,以及男性對女性的欲望唯一的敘述者,我們看到的都是男性的關切:如何自制、主控情況、如何成為行動與欲望的主體,而非別人獻殷勤就想逃的對象。男體與女體的不對稱,也表現在雅典社會對男女的期待。雅典城不斷提醒我們,玫瑰滿園小屋裡的華髮夫妻不是愛情故事的自然結局,儘管這個畫面占據著現代西方文化的想像。古人接受並倡導不對等的愛情關係,與現代戀人看來極為基本自然的情感方式大反其道。「愛情舉世皆然」這種陳腐說法是對擾人想法的一種逃避,是為了逃避思考我們的深沉情感可能是受社會壓力與期待的制約,而並非說發生就發生。古代異己(otherness)給我們帶來的衝擊,讓「你以為你是誰」成了令人不安的問題。
1-4他與她的――愛情故事?
只要完美軀體一站上社會舞臺,愛神點燃人類愛情之火的故事就會登場。雅典是西元前第五和第四世紀的地中海文化中心,一向是激發後世文化困惑、異想與厭惡的古代欲望代表。羅馬人覺得希臘式欲望吸引人卻顯然不合體統;基督徒氣憤嚴斥希臘式欲望可憎、變態;維多利亞時代的人若非轉移注意,即是渴切幻想。時至今日,雅典式欲望的社會常規與禁忌已鮮為人知。不過了解雅典人的情愛方式,其實是指引我們了解切身的自我觀與身體觀的一大明燈。
「希臘之愛」是西方想像的構成要素。西方社會各時期一論起或想像男男之愛,必回溯古希臘。「蕾絲博斯島的莎孚」之名不斷在歷史中迴盪著情色氛圍。現代欲望的故事,一如現代身體的故事,可追溯其歷史到古希臘,欲望史與身體史一樣,同時彰顯出我們與古代世界的鮮明對比和一脈傳承。
我們現在總會說:「愛情舉世皆然。」其實不然。古希臘情況正足以顯出現代西方的我們的獨特奇異(特別是我們自以為正常或典型的情況)。我要說一個迷人的愛情故事,由於故事的背景在希臘,因此講的是男人之間的愛情。可是首先,我要從現代西方最想聽的——男孩遇見女孩的故事——開始說。
以下是歷史的一個奇妙轉折:一個男人和十三歲的女孩發生婚前性關係不久後就自殺,卻成為浪漫英雄的典型人物。羅蜜歐之所以成為現代夢中情人代表,和這齣劇作出自莎士比亞之手的關係較大,與這個故事的劇情較無關聯。在現代文化中,一聽到羅蜜歐這個名字,立刻讓人對這種在陽臺表露情感,以及跨越社會限制與家族血仇追尋真愛的故事,發出熱淚盈眶的嘆息。這個悲劇故事自莎士比亞寫就之後,又經演出與改寫了無數次。
古希臘找不到這種完美愛情或小戀人命運乖舛的故事。古希臘不是這麼「搞」愛情的。即使後世眼中忠貞不渝的模範夫妻,例如荷馬《奧德賽》中的奧德修斯與潘妮洛琵,也不曾說過「我愛你」、「我要你」、甚或「我想你」,也不曾有任何現代觀眾期待,好比說出征失蹤多年後終於返鄉丈夫應有的深情表示。蘇格拉底是個典型的希臘丈夫,在他行將就木之際,將淚眼連連的妻子支開,好把生命僅剩的幾個小時用來與男性友人盡興暢談。希臘悲劇英雄向來因狂飆駭人的情感而非美麗脆弱的愛情,折磨自己的肉體。《羅蜜歐與茱麗葉》不合古希臘人的胃口。
希臘文最常被翻譯成英文「love」(愛)的字是「eros」,其實在大部分的情況,「desire」(欲望)是「eros」比較精確的翻譯。「eros」是受某人吸引的強烈感覺,這種情感的對象也可能是自己的城邦或某種食物。柏拉圖在《會飲篇》對話中用「eros」一字表達對「善」最崇高的精神嚮往,這種嚮往超越肉體,是尋求滿足靈魂最深的需要的能力,因此可以想見「love」為何往往被認為是「eros」的正確翻譯。而且,許多希臘文化愛好者會用「eros」表達自己來自心底或陶醉至極的感覺。
可是,「eros」不同於浪漫主義或基督宗教所講的「愛」。在涉及性欲的背景下,往往被形容成一種病,一道具破壞性的烈火,患者身不由己,欲去之而後快。而以社會力量而論,「eros」極具毀滅性。現代的通俗歌曲唱著:「愛讓世界轉動」,或是「愛充滿光輝」。在悲劇詩人伊斯奇勒斯看來,「『eros』破壞、顛覆所有社會規範」,而沙弗克里斯認為,「『eros』讓正義之士的思緒陷入不正義與毀滅」。悲劇喜歡顯出欲望引發社會上的暴力與痛苦。悲劇向城邦公民展現「eros」具有破壞力這樣的普遍真理。人們能珍視「愛」,但應該時時提防「eros」。
觀眾觀賞悲劇時,可能以為劇中每件事,包括「eros」,都有悲劇性的結局。在其他地方,則有一個長著翅膀的頑皮男孩——拉丁名是丘比特(Cupid),希臘名是愛洛斯(Eros)——到處惹是生非,讓人受苦又被取笑。「eros」降臨是有失尊嚴的體驗。現代小說總寫著人人渴望愛情,可是,對古代雅典人來說,即使他們知道「eros」能帶來甜蜜喜悅,聽了這個想法很可能會感到不解又恐懼。希臘人尊「自制」為德行之首。自制的意思就是不希望有欲望,若是不幸當狂暴的欲望發生時,要盡可能控制住自己。
嚴肅高尚的哲學家尋求在沉思、自制與冥想中獲得滿足。對心思沒這麼崇高的公民而言,「eros」則至少能讓人在身體上獲得滿足。「eros」無法持久,也不應該持久,而且能夠直接輕易地轉移到其他欲望對象上。「eros」能受滿足而終止,但愛——正如滿街運動衫上的字樣所言——永不止息。「eros」是苦樂兼具、令人不振的短暫疾病,因此這個字翻譯成「love」會使人產生誤解。
「eros」有一種動力作用,這可能讓現代戀人非常難以理解,這一點也是往昔和今日最大的差異。這就是相互性的理想。在今日的社會,愛與被愛是浪漫情懷的典型理想。一對戀人應該對欲求、情感與尊重有共識。珍‧奧斯汀小說中的男女主角在故事結束前,總會發現彼此相愛。我們喜歡在大街上與戀人牽手同行。「你愛我嗎?」是男女關係中最重要的問題。許多抒情詩詞抒發單戀的心情,但是從愛情文學中的騎士與少女,到電影中佛雷亞斯迭與金潔羅傑斯的對舞,這類的抒情詩詞是兩心相印與幸福愛情的前奏。到了二十世紀中葉以後,人們才期待對等的情欲渴望。維多利亞時代小說中的愛情則有不同的觀點,反映了當時醫學著作與社會思想對女性情欲的道德顧慮。可是,違反兩情相悅原則的人——「誘惑者」、「花花公子」、「妓女」等等,同樣是眾聲韃伐的對象。從小戀人到坐在薔薇攀牆小屋門前的耄耋夫妻——現代西方社會重視兩心互屬勝於時間長久。兩人的愛應該至死不渝。
這種理想並不存在古代雅典的社會或道德論述。並非古代男人對妻子欠缺情意或夫妻彼此冷漠,遠非如此。但在古代,夫妻關係往往被視為一種責任義務與尊重的關係,婚姻是家庭的基礎,而夫妻期待彼此的是用心維繫家庭。延續家庭是放諸古代世界皆準的希臘式社會觀念。家庭應該延續香火,而穩固的婚姻是其中必要的部分。然而,對妻子充滿「情欲」卻是不幸或滑稽的錯誤。誠如往後的羅馬道德家塞尼加一語中的之言:「像戀人般與妻子纏綿,跟通姦一樣令人做嘔」。
端莊女孩最誘人的時刻是身為婚禮上的處女,無數畫作描繪美麗女孩由拍著翅膀的愛洛斯陪伴著,走向新郎(圖十五)(p.51)。這幅在一只陶瓶上描繪的婚宴場景,展現了婚禮的各個階段。最左邊是坐著的新娘,愛洛斯忙著為她打扮。接著有六個為新娘帶來禮物和飾品的人——五名女子和愛洛斯排成了一列。蓄著鬍子的新郎站在右邊,他牽起新娘的左手,帶著她走向他們的新家。愛洛斯則握著新娘的右手。欲望之神在婚禮的每個階段都照料著女孩。我說「女孩」,是因為當時新娘的年紀都差不多是十四、五歲,而新郎則在三十五歲左右,這樣的年齡差距有助於男人在婚姻裡居主導地位。女孩子在這個日子,對丈夫最具性魅力。婚禮過後,情況迥然丕變。為人丈夫的男人,其情欲對象可能是情婦、男孩、娼妓,甚至是——這就不能明目張膽而為——別人的妻子,但絕不能對自己的妻子做公開熱烈的情意表白。
即使《奧德賽》中奧德修斯與潘妮洛琵這對勇敢讓家庭婚姻成為聖堂的模範夫妻,也奉行這個準則。奧德修斯在返鄉的路程上,曾與無數的女神有過雲雨之歡——當然並非出於自願——而絡繹不絕的追求者則讓潘妮洛琵不勝煩擾。可是,儘管他們受了二十年的苦,儘管他們在故事最後高潮的確溫存而眠,兩人都不曾表示過對彼此的欲求與相思。他們甚至不做「我希望擁你/她/他入懷」這類的柔性表白。此種沉默,原因不在史詩寫作偏好莊重自制,而是完全出於一種思想立場。在荷馬的作品裡,性欲對男人一向代表危險,而在女人身上,則是破壞秩序的象徵。荷馬筆下的男人感到欲求時,就該當心了。潘妮洛琵的擾人追求者在被設計上鬼門關之際,欲火焚身。誘惑者帕里斯為特洛伊城帶來毀滅,就是受到他對海倫渴望的驅策。難怪潘妮洛琵與奧德修斯絕口不提情愛。
這個道理也見於古代雅典的悲劇故事。現代的心理治療主張自由表達欲望能帶來正面力量與能力,但在希臘悲劇中,每個展現性欲的女人,即便表達的對象是丈夫,都為家門招致暴力性的毀滅。所有表白欲望的女人都成了怪物——─從殺害子女的米蒂亞到謀害親夫的克麗藤涅斯卓,無一例外。希臘喜劇中有許多色欲薰心的男人,有些甚至欲求自己的妻子——可是在一般男人看來,他們是丑角,如此因欲望受辱、受勃起陰莖驅使而行為怪誕的人,令人發笑。儘管夫妻都以維繫家庭為目的,以夫為尊的夫妻關係沒有對等情欲交流的容身之處——至少在受道德約束的公開表達場域是如此。
這個原則存在著男性欲望的特殊意涵。成年男性有欲求,可是,他們既無意也不希望成為他人欲求的對象。他們期望受到尊重、榮耀、被賦予責任,但不希望受人控制,不願成為被追求的對象。希臘人推崇自制為首要德行,自制意指駕馭妻子、駕馭自己的身體、欲望和家庭。如果一個男人的妻子、自己的身體、欲望和家庭超出他的掌控,就有受人揶揄、蒙羞、甚至自我毀滅之虞。男人絕不該受他人情感驅策。普盧塔克筆下有個著名的小趣聞,相當傳神的呈現了這種態度。這個故事描述一名男子因為跟他上床的女孩對他毫無情意而受友人奚落,他如此反應:「我到餐館吃魚時,才不在乎魚對我的看法。」這種說法也許斷然冷酷,但完全表達出希臘男性的觀點:他們樂於當欲望的主體,而不在乎情意是否得到回報。「你愛我嗎?」完全不是希臘人關切的問題。
情意不對等及與男尊女卑的權力關係,形成了現代戀人看來極為冷漠的婚姻關係。古代雅典女性的心聲,我們毫無所知。雅典女性的文字,隻字片語不存(除了偶見的題詞如「某某贈此」)。目前僅見少數描述女性情欲的文字,都出自男性之筆,而且不是下場悲慘,就是淪為笑柄。我們找不到可與珍‧奧斯汀、喬治‧艾略特和維吉尼亞‧吳爾芙小說相比擬的故事,更遑論日記或隨手筆記之類的文字。托爾斯泰寫過:「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所以沒有什麼故事好講。因此也許我們不該從現存希臘公共生活的證據,就籠統推論古希臘充滿不幸家庭,畢竟這些資料的內容涉及的都是悲劇與喜劇的劇作、法律案件和哲學著作。但是,我們從希臘公共生活窺見的男女關係,尤其是夫妻關係,不禁讓人興起嚴肅的思考。
男性是古代雅典婚姻,以及男性對女性的欲望唯一的敘述者,我們看到的都是男性的關切:如何自制、主控情況、如何成為行動與欲望的主體,而非別人獻殷勤就想逃的對象。男體與女體的不對稱,也表現在雅典社會對男女的期待。雅典城不斷提醒我們,玫瑰滿園小屋裡的華髮夫妻不是愛情故事的自然結局,儘管這個畫面占據著現代西方文化的想像。古人接受並倡導不對等的愛情關係,與現代戀人看來極為基本自然的情感方式大反其道。「愛情舉世皆然」這種陳腐說法是對擾人想法的一種逃避,是為了逃避思考我們的深沉情感可能是受社會壓力與期待的制約,而並非說發生就發生。古代異己(otherness)給我們帶來的衝擊,讓「你以為你是誰」成了令人不安的問題。
作者資料
賽門‧古希爾(Simon Goldhill)
劍橋大學的希臘學教授,著有《解讀希臘悲劇》等書。他經常在《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和《倫敦書評》發表文章,也常受邀至世界各地演講古典學相關題目。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