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網路趨勢
幻象:偽真實的預製時代(出版六十年媒體批判經典,第一次授權全球繁體中文版)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幻象:偽真實的預製時代(出版六十年媒體批判經典,第一次授權全球繁體中文版)

  • 作者:丹尼爾.布爾斯汀(Daniel J. Boorstin)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25-03-25
  • 定價:590元
  • 優惠價:79折 466元
  • 優惠截止日:2025年5月24日止
  • 書虫VIP價:443元,贈紅利22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420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4月會員日:新書74折,滿899折$150,下單升級/續會VIP!
  • 麥田、小麥田、晴空全書系展 5 折起!
  • 年度最強限定:$499輕鬆升級VIP/升級人生勝利組7折起!
  • 年度最強限定:$499輕鬆升級VIP/一本升級VIP+送3好禮
  • 年度最強限定:$499輕鬆升級VIP/超強新爭霸
  • 【百大暢銷書75折起】挑起你的求知欲,滿足閱讀癮!

內容簡介

★出版六十年媒體批判經典,第一次授權全球繁體中文版★ 美國國家圖書獎傑出貢獻獎、普立茲獎得主、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歷史學巨擘 丹尼爾.布爾斯汀 金句頻出的當代預言神作・Amazon 4.6共感高星、Goodreads 1000條評論 我們以為的真實,其實是流水線產的合成品…… 專文導讀| 本書之所以能夠成為傳播學的經典,正是因為它不僅精準地描述一九六〇年代的媒體環境,更預見未來世界(以及我們當前這個時代)的發展方向。在當前這個媒體操控日益細膩、資訊真假難辨的時代,布爾斯汀的分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得重要!──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專文推薦| 布爾斯汀筆下的「現代人」對於既有世界所能給予的一切毫不滿足,躁鬱過動地著手複製各種人造意象來「彌補這個世界的不足」,正是現代人的形象革命所帶來了一個創造力內爆的時代……──蕭育和(逢甲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台灣思想文化協會理事) 真實推薦|黃哲斌(新聞工作者)、詹宏志(作家)、顏擇雅(作家)、盧郁佳(作家) 從法國哲學家布希亞到美國社會評論家波茲曼,幾乎所有嚴肅的流行文化觀察者都追隨他的腳步。──《洛杉磯時報》 ● 歷史學巨擘布爾斯汀最具先見之明的預言經典:新聞淪為表演、網紅造星、景點製造、二手體驗當道…… ● 全面剖析大眾傳媒現象,探索媒介發展與公眾觀點轉向,啟發「假新聞」探討及無數傳播學與流行文化研究 ● 首次提出「偽事件」、「形象革命」關鍵概念、「名人是以其名氣知名的人」的獨特現代定義 過去讀了一份無事發生的報紙,讀者會說:「真是無聊的一天!」 如今的讀者會說:「真是無聊的報紙!」 在假新聞(fake news)之前,作者深具遠見地捕捉到社會的特殊現象——「偽事件」(pseudo-events),即是那些並非自然發生而是由人為操控與預先設計的事件,目的在於被報導轉發,與「現實狀況脫節」,然而又常與真實模糊交織──飯店藉由舉辦三十週年慶祝活動宣傳飯店提供頂級服務,實際上則透過這場慶祝活動成為一家頂級飯店。 本書為二十世紀流行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也是重量級歷史學家丹尼爾・布爾斯汀最具突破性的作品之一。作者敏銳地描繪出公共意識由遵循真實轉向偏愛虛假的過程,準確地剖析大眾媒體興起和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影響。如今這些多不勝數、無從想像的技術後繼者正進一步加劇本書所描繪的趨勢,深刻影響著大眾文化的各個面向:新聞從「採集」走向「製造」;理應稀少卻隨處可見的名人網紅;預先安排的「冒險之旅」以防範任何意外、專為遊客定製的觀光景點崛起;二手體驗當道,書籍重點濃縮、影視文學改編層出不窮…… 作者以警醒而敏銳的筆法,呈現當代人從集體的社會現象走入個人層次的造影,從公共領域最終深入到個人日常生活中永無止境的形象追逐,一切源於對現實的樸素不感饜足,為了活在永遠新奇運轉的幻象世界中。 「我們期望每季都有新的英雄登場,每月都有一部文學巨作問世,每週都有精采絕倫的戲劇作品搬演,每晚都有千載難逢的刺激感動。……我們期望自己富裕優渥又樂善好施,權勢滔天又慈悲為懷,積極活躍又安靜省思,爭強好勝又友好親切。我們期望在平凡中庸訴求的啟發之下『躋身頂尖』……」——布爾斯汀,節錄自本書 章節引文| 第一章 從採集新聞到製造新聞:偽事件洪流 「任何會讓讀者『哇!』一聲驚呼的就是新聞。或者說得更坦白一點,『稱職編輯選中、印刷出來的就是新聞。』」 第二章 從英雄到名人:人類偽事件 「他是最偉大的!」不知名人士發布(變成大家的共識)。 第三章 從旅人到觀光客:失落的旅遊之藝 「冒險」一詞成了語言裡最空虛乏味的詞語之一。街角的平價自助餐提供「一場美食冒險」;一門價值十三點九五美元的自我發展課程,幾週內即可將我們的日常對話轉化成「一場偉大的冒險」。 第四章 從形體到影子:消解的形式 年輕小姐甲:「你看過《文粹雜誌》了嗎?一本裡就濃縮了五、六本書的重點,這樣一個晚上就可以把這些書全部讀完。」 年輕小姐乙:「我不喜歡。你把劇情都先看完,去看電影還有什麼樂趣。」 第五章 從理想到形象:對自證預言的追尋 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看法更為深奧,他說人真正照著自己的形象所造的,是魔鬼。 第六章 從美國夢到美國幻象?自我欺騙的聲望幻術 「眾神想要懲罰我們的時候,就讓我們看到自己做的廣告還信以為真。」王爾德也許會這麼說。

目錄

推薦序 逝去靈暈的墓誌銘          蕭育和 導讀  從「偽事件」到「假新聞」的真實幻象 羅世宏 二十五週年紀念版序 初版序 前言  豪奢期望 第一章 從採集新聞到製造新聞:偽事件洪流 第二章 從英雄到名人:人類偽事件 第三章 從旅人到觀光客:失落的旅遊之藝 第四章 從形體到影子:消解的形式 第五章 從理想到形象:對自證預言的追尋 第六章 從美國夢到美國幻象?自我欺騙的聲望幻術 道格拉斯・洛西可夫代跋 延伸閱讀(及寫作)參考書目 致謝

內文試閱

導讀 從「偽事件」到「假新聞」的真實幻象 羅世宏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有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你也許可以愚弄所有人一時,甚至可能永遠愚弄某些人,但你沒辦法永遠愚弄所有人。」直到最近,我們仍有理由相信林肯的話合情合理。這句話一直是美國民主的基本信念。這句富有感染力的名言是基於兩項根本的假設。第一,在虛假與真實之間,煽動家想要我們相信謊話與始終存在的真相之間,有著清楚可見的區別。第二,民眾通常偏好真實勝於虛假,如果要在簡單的真相和編造的假象之中擇一,他們會偏好真相。 以上兩項假設已與事實不再相符。 上面這兩段話,語出丹尼爾•布爾斯汀(Daniel J. Boorstin)一九六二年出版的《幻象:偽真實的預製時代》(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在這本探討媒體如何塑造公眾認知的劃時代傑作裡,布爾斯汀提出「偽事件」(pseudo-event)與「非現實」(unrealities)等概念,批判那些精心策畫、為媒體報導而設計,甚至與真實事件無關的新聞與資訊。 布爾斯汀開篇便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我們自己製造的世界,一個由財富、學識、科技和進步所築起的假象。這個假象之所以席捲整個世界,乃是拜科技進步與資本主義發達所致:「美國提供了背景,給予了資源和機會,我們才得以完成全國大規模自我催眠的壯舉。我們的經驗在無數虛假幻象中淹沒,但是對虛假幻象的龐大市場需求就來自我們每一個人。」 雖然寫於六十多年前,但這些一針見血之論也完全適用當代情境。在社群媒體的影響下,我們所見的「現實」往往只是某種精心編排的影像或形象。我們所接觸的新聞報導,許多也只是預先策畫、經過包裝的資訊,而非出於實際經驗的現實。 從傳統報紙、廣播、電視到如今的Facebook、TikTok、Instagram、X平台(舊稱為Twitter),資訊在製造與消費方式的革命(亦即布爾斯汀所稱的「形象革命」)早已天翻地覆。當前,影響者(influencer)利用演算法塑造個人品牌,AI深偽技術(deepfake)能夠無中生有地創造「事實」,媒體生態系統不再只是布爾斯汀所說的「偽事件」,而是進入了一個包含大量虛假與不實訊息(mis- and dis-information)的「超現實」(hyper-reality)的時代。但重讀他在六十年前撰作的《幻象》一書,不僅有助於理解當代媒體環境的運作邏輯,也能讓我們反思:在真假難辨的時代,公眾該如何保有對真實的警覺?而且,值此川普再次上台後捲動著「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運動的狂潮時刻,讀著布爾斯汀的文字也不得不拜服他的前瞻洞察: 於是,美國公民生活在一個幻想比現實更真實、形象比原始實體更尊貴的世界。我們幾乎不敢面對我們的迷茫錯亂,因為曖昧不明的經驗令我們目眩神迷、陶醉不已,而相信假造現實帶來的慰藉是如此真實。我們已經成為時代大騙局的熱心幫凶,設下的騙局就是要來騙我們自己。 「斜槓」的大師 丹尼爾.布爾斯汀(一九一四-二〇〇四)是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與社會評論家,曾任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一九七五-一九八七)。他的研究領域涵蓋美國文化史與傳播現象,擅長以歷史視角解析現代社會問題。 他曾在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文明史,並出版多部探討美國社會與文化發展的經典著作,例如《美國人三部曲》(The Americans: The Colonial Experience, The National Experience, The Democratic Experience),以及本書。他認為,二十世紀的美國社會已從強調「事實」的時代,轉變為強調「形象」(image)的時代,並且深刻影響著新聞媒體、政治與大眾文化。 為什麼當代讀者應該閱讀這本書?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批判當代媒體文化的經典著作,更是一部能幫助我們理解當前資訊生態的指南。儘管它寫於六十多年前,但其核心觀點至今仍然或甚至更加有效。 全球新聞媒體的生態已經與一九六〇年代大不相同。這樣的轉變不僅改變新聞業的運作模式,也讓偽事件與假訊息的傳播速度與影響力遠遠超過布爾斯汀當時所能預見的範圍,但這不僅沒有減損本書的洞察力,反而更加凸顯其前瞻性。 過去的偽事件主要由報業、廣電媒體所推動,而現在,社群媒體已經成為主要資訊戰場,政治人物、公關機構與各類組織可以透過社交平台直接創造並散播偽事件與假訊息,幾乎無需傳統媒體的參與。在這樣的環境下,資訊不再經過傳統新聞媒體的過濾,而是直接透過數位演算法決定哪些內容應該獲得關注。 過去,偽事件的製造者多半是政治人物、企業公關部門或媒體機構,但今天,任何個人都可能成為偽事件的發動者。一則精心設計的推特貼文、一段短影音,甚至是AI生成的假新聞,都有可能瞬間引爆全球話題,形成一個大規模的偽事件。例如,二〇二四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社群媒體上流傳著許多未經證實的選舉舞弊指控,這些指控往往不是基於具體證據,而是由政治陣營或網軍操作,使其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這與布爾斯汀所描述的偽事件極為相似:事件的本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夠製造新聞、引起公眾關注與討論。 在台灣,政治媒體生態同樣深受偽事件的影響。例如,每當選舉臨近,政黨候選人透過各種媒體平台製造聲量,進行各種造勢活動。這些事件的核心目的,往往不是廓清實質政策與政見,而是為了爭取媒體版面與選民注意力。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各種網紅經濟現象當中,許多品牌或個人透過炒作話題,製造爭議性內容,以期在演算法驅動的數位環境中占據主導地位。 布爾斯汀的分析特別有助於我們理解「新聞娛樂化」的趨勢。在傳統新聞價值觀中,媒體的職責是報導具有公共利益的真實事件,然而,當新聞媒體競爭日益激烈,點閱率和收視率成為衡量新聞價值的重要指標時,新聞逐漸變成一種娛樂產品。這導致許多媒體不再以真實性為優先,而是選擇報導那些最能吸引眼球的故事,甚至主動參與偽事件的製造。例如,在台灣的新聞環境中,我們經常看到政客或名人「開砲」、「大爆內幕」、「痛批對手」……這些吸睛的內容。 本書的另一價值在於,它提供了對抗偽事件的基本策略:公眾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如何辨識被操弄的新聞、如何避免自身成為偽事件的工具,都是至關重要的課題。布爾斯汀並未提供簡單的答案,但他的分析提供一個思考框架,讓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理解媒體如何運作,並學會如何在資訊戰的時代保持獨立思考。 偽事件的進化:從新聞製造到社群媒體的影響操控 布爾斯汀在書中以「從採集新聞到製造新聞」為題,揭露媒體如何從單純的新聞紀錄者,轉變為積極的新聞製造者。他指出,新聞的「需求」早已超過世界「真實事件」的供給,因此新聞機構、政客、公關公司開始刻意「製造新聞」,創造能夠吸引媒體注意的事件。 此一現象今天已不再局限於傳統媒體,而是擴展到社群媒體。影響者精心製造話題,策畫偽事件,以獲取流量和政治商業利益。政治人物和企業品牌則利用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塑造刻意設計的「真相」與特定敘事。例如,企業透過「漂綠行銷」(greenwashing)或「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來迎合潮流,而政治人物則透過社群媒體操作群眾情緒,甚至散布假訊息來影響選舉。 布爾斯汀的「偽事件」概念,在今日已經轉化為更精密、更具影響力的「資訊操控」,而這一切都由社群媒體巨頭掌控,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名人」的生產與「影響者」的崛起 布爾斯汀在書中探討「從英雄到名人」的演變,指出過去的英雄因為行動與成就而受人尊敬,而現代的名人則因為「名氣」而為人所知。他的那句「名人是以其名氣知名的人」成為經典,且在今日的社群媒體時代更為貼切。 書中寫道:名人就是「從前靠新聞造就名氣,如今自己製造新聞的人物。」布爾斯汀一語道破當代影響者文化(influencer culture)的關鍵。他們不需要真正的專業成就,而是透過高明的內容行銷、精心包裝的個人形象,甚至是AI生成的數位化身來累積粉絲,獲得經濟與社會影響力。 布爾斯汀曾預言,科技會讓我們更容易創造偽事件,並且讓我們更容易相信這些偽事件是真實的。在他那個時代,偽事件的製造需要人類的策畫與新聞媒體的配合,而今日的技術則讓這個過程完全自動化。AI深偽技術讓我們可以無中生有地創造「真實影像」,這些影片可以讓任何人「說」出從未講過的話,甚至創造從未發生的歷史。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 本書之所以能夠成為傳播學的經典,正是因為它不僅精準地描述一九六〇年代的媒體環境,更預見未來世界(以及我們當前這個時代)的發展方向。在當前這個媒體操控日益細膩、資訊真假難辨的時代,布爾斯汀的分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得重要! 重讀《幻象》一書,讓我們意識到一個殘酷的事實,也就是我們的資訊環境正變得更加複雜與危險。「那些淹沒我們意識的偽事件,已經不再是過去大家熟悉意義上的真實或虛假。美國各方面的進步既讓偽事件得以發生,也使得這些精心設計、假造或歪曲的幻象比現實本身更加生動鮮活,更有魅力,更令人印象深刻,也更有說服力。」布爾斯汀的話如同警鐘,提醒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個日益模糊的現實。 本書不僅是一部對傳播現象的批判之作,更是一面反思當代媒體環境的鏡子。身處於資訊超載的時代,當代讀者若能掌握布爾斯汀的核心概念,將能更具批判性地思考新聞報導與政治宣傳,避免淪為「偽事件」與「假新聞」的受害者。

延伸內容

六十年前大師舉起的巴掌,如今熱辣地扇在我臉上
文/麥田編輯部   敬愛的布爾斯汀先生   很抱歉用了這麼聳動的標題,但屬實是拜讀貴作的過程中,不斷感到面紅耳赤。「偽事件」是您提點給當代人的症頭,那些經過策畫編排的事件,他們旨在傳播,如幻術一般動用了諸多創造力去包裝、改造,雖基於「原件」所造,但卻還要更迷人,以至於我們寧可要這些擬真的影子。(更何況當無事發生時,內心那巨大的空洞聲更難以忍受。)   但我明白,您其實並非譴責而是預警,無論是對身居其中的幻象渴求者,抑或戮力回應這類期望的製造者(通常同時身兼二者),只因我們已經缺失了指認出幻象的能力。我後深自檢討,並初擬以下「偽事件」清單,以自勉之。 【偽事件清單】 ☑參加旅行團,去觀光景點拍照(抱怨:「拍得沒網路上好看。」或讚嘆:「跟照片上一模一樣!」);在飯店「度假」(全世界最不像任何地方的地方)。 ☑興致勃勃去看小說改編成的電影,然後痛罵:「男主角根本不是長這樣!」 ☑投票給某位在辯論會上最上相、最流利、最幽默的候選人。 ☑看電影解說、懶人包、遊戲實況、說書頻道,但從不體驗「原作」。 ☑參觀博物館,方便觀看應當四散在不同教堂、府邸的雕塑及繪畫(「遭到錯誤再現」的藏品),以及在紀念品店購買一幅名畫印刷品回家掛。 ☑樹立良好個人形象,努力經營帳號,希望可以流量變現。(但拚不過更會製造新聞的人物)。 (書中尚有更多例子)

作者資料

丹尼爾.布爾斯汀 Daniel J. Boorstin

1914-2004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與社會評論家、普立茲獎得主,曾長期擔任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 曾執鞭於芝加哥大學,其研究領域涵蓋美國文化史與傳播現象,擅長以歷史視角解析現代社會問題,其史學成就匯聚於《美國人三部曲》(The Americans,獲普立茲歷史獎)、《發現者》(The Discoverers)等作品中,一生著作20餘部。 在眾多作品中,《幻象》(The Image)獨闢蹊徑,開啟了大眾文化批評的潮流,成為媒體批判的經典著作。

基本資料

作者:丹尼爾.布爾斯汀(Daniel J. Boorstin) 譯者:王翎 出版社:麥田 書系:麥田叢書 出版日期:2025-03-25 ISBN:9786263108516 城邦書號:RL4122 規格:膠裝 / 單色 / 42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