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其他
石頭的代價:為我的村子蓋一所學校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內容簡介

◆《三杯茶》原文版出版社總裁強力推薦 ◆Amazon五顆星評價,《出版人週刊》、《書單》雜誌、《圖書館期刊》好評讚譽 在非洲,下雨的夜裡,天空中一顆星星都沒有時,路總是最黑暗的。在那豐盛的黑暗裡,人生必須繼續下去,即使死亡將我們往下拉。 在烏干達的一個村落,一次一顆石頭地,他們蓋起了一所學校…… 布魯諾喜歡留在學校越久越好。同學是他新的兄弟姊妹,老師則是他白天的家長。 他告訴我,晚上是最難熬的。他經常在一片黑暗中做惡夢醒來。我問他會不會醒來很久都睡不著。 「睡不著的時候,我就在腦子裡複習功課,」他安慰我。「這樣就會逼走我心裡的恐懼。」 從烏干達的首都坎帕拉開車到奈卡葉茲村要一整天,在這祥和寧靜的起伏山丘與農地田野間,奈卡的孩子們與破碎的夢想、營養不良及文盲為伴。 在這裡,兩美元就能讓一個孩子吃飽一個禮拜。十五美元就能買到一學期的書。 二○○三年一月二日,一條紫色緞帶剪斷,兩間小小的教室,給了一無所有的孩子們一些希望。 這是關於奮力拯救一整個世代兒童的冒險歷程。 這是奈卡的孩子們在黑暗中努力睜大眼睛,看到越來越多小星星閃爍的故事。 一顆石頭,一個信念 本書講述的是「奈卡愛滋孤兒學校」創立的動人故事。作者卡古里在書中交織年少時代的回憶,以及他用一顆顆石頭慢慢建造起學校的過程中鼓舞人心的紀錄。 卡古里在烏干達西南部一座小農場裡長大,很幸運的是,父母勉強付得起他的學費。他在學校表現卓越,得以進入國立大學,並到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他和妻子回到烏干達時,很震驚地看到許多人在他父母家門外大排長龍,想向他求助。當中很多人生活艱困,難以扶養死於愛滋病的親人的孩子,他誓言為孤兒們開設該國第一所免費學校。 當時定居美國且身為研究生的卡古里,面對著幾乎不可能跨越的種種障礙:經費匱乏;父親和很多村民都反對設立愛滋病孤兒學校;許多人對於捐錢給非洲的慈善計畫心存疑慮;政府督學貪污腐敗;還有孩子們排山倒海而來的龐大需求。從一英畝地開始,他們一次一間地蓋起了一間間教室。 讀者的手中,以及心中,若曾有葛瑞格‧摩頓森(Greg Mortenson)的《三杯茶》(Three Cups of Tea)、威廉‧坎寬巴(William Kamkwamba)的《馭風男孩》(The Boy Who Harnessed the Wind)、崔西‧季德(Tracy Kidder)的《在剩餘中尋得力量》(Strength in What Remains),那麼卡古里的故事絕對也是必讀之作。 這個故事展現了一個人只要懷抱著一個微小的信念,就可能成就巨大的成果。給需要希望的孩子一份禮物,為他們蓋一所學校。 【名家推薦】 ◎王文靜 商周媒體集團執行長 ◎王明仁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 ◎王建煊 監察院院長 ◎杜明翰 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 ◎周慧婷 城邦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林義傑 探索家 ◎陳彥博 極地馬拉松選手 ◎陳美谷 財團法人桃園縣私立寶貝潛能發展中心主任 ◎陳鳳馨 News 98「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楊力州 紀錄片導演 ◎葉青華 誠品書店協理 ◎戴勝益 王品集團董事長 ◎蘭萱 中廣流行網「蘭萱時間」主持人 【好評推薦】 ◎「《石頭的代價》是將悲劇轉變成希望,激勵人心的故事。」──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美國前總統 ◎「如果你曾經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影響別人的人生,請讀讀這個故事,它會改變你的心和你的想法。」──伊實美‧畢亞(Ishmael Beah),《長路漫漫》(A Long Way Gone)作者 ◎「在烏干達,許多被拋棄的孩子因為奈卡愛滋孤兒學校,得到了希望,或者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愛。威西格葉‧傑克森的人生美妙地顯示出,單單一個人就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朗‧霍爾(Ron Hall),《紐約時報》暢銷書《紳士與流浪漢》(Same Kind of Different as Me)共同作者 ◎「讀到第23頁,我深深著迷了。讀到第33頁,我噙著淚。……如果《石頭的代價》無法讓你為非洲愛滋孤兒的厄運心碎,你應該立刻去看心臟科醫生。你可能需要換一顆心。」──琳恩‧文森(Lynn Vincent),《紐約時報》暢銷書《紳士與流浪漢》(Same Kind of Different as Me)共同作者 ◎「他侃侃而談並熱情洋溢地說出他的故事,讓他的鄰人也成為我們的鄰人。」──約翰‧丹佛斯(John C. Danforth),參議員、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 ◎「《石頭的代價》講述了他如何以勇氣和深刻的信仰,在烏干達的窮鄉僻壤,給予因愛滋病失去雙親的孤兒們教育的禮物。」──瑪亞‧阿梅拉(Maya Ajmera),「全球兒童基金」(Global Fund for Children)創辦人和理事長 ◎「這本書讓我們認識統計數字背後真實的人,使我們從親近的當局者的角度,看到烏干達的一個社區裡,這些孩子與他們家人的艱苦、心痛、犧牲、希望和喜悅。」──馬丁‧海耶斯(Martin Hayes),「家扶國際聯盟」(ChildFund International)兒童保護專家 ◎「這部傑出的著作是一個絕佳的研究,深入探索在非洲環境下,由社區推動的一項絕佳實務案例。任何希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都會從這本書的故事中得到激勵。」──法蘭克‧畢亞慕吉沙(Frank Byamugisha),世界銀行美國分支非洲營運顧問

目錄

◎序 言

◎第 一 章 我家門前的隊伍
◎第 二 章 魔鬼之手
◎第 三 章 雞肉全是骨頭
◎第 四 章 哥哥的守護者
◎第 五 章 穿越影子谷
◎第 六 章 婚姻不只是愛
◎第 七 章 大逃亡
◎第 八 章 只要一英畝
◎第 九 章 計畫
◎第 十 章 石頭的代價
◎第 十一 章 信念
◎第 十二 章 建設性解決方案
◎第 十三 章 成為一家之主
◎第 十四 章 抱歉並不夠
◎第 十五 章 兩個女孩
◎第 十六 章 沒街燈
◎第 十七 章 與蒙多教授會面
◎第 十八 章 希望和絕望之歌
◎第 十九 章 你永遠不知道
◎第 二十 章 美國乳牛
◎第二十一章 不伸手就抓不到
◎第二十二章 好事多磨
◎第二十三章 絲科薇雅
◎第二十四章 誰是我的鄰人?
◎第二十五章 大卡車和蘇打飲料
◎第二十六章 構想和理想
◎第二十七章 在這深濃的黑夜
◎第二十八章 不只是作文
◎第二十九章 準將
◎第 三十 章 又一座墳
◎第三十一章 老奶奶集會
◎第三十二章 畢業典禮

◎後 記
◎謝 辭
◎幫助改變世界

內文試閱

家門外的長龍


卡古里的哥哥法蘭克總是利用每年的聖誕假期幫助村裡的貧困鄰居,並因此激勵他興起效法之心

  那是烏干達的聖誕假期。我跟著哥哥法蘭克.吐慕沙貝(Frank Tumushabe)走出我們父母的泥牆屋時,太陽才剛剛升起。

  排隊的人龍已經從門口延伸到通往村裡的草地小徑上。一個襯衫肩線開綻的男人站在隊伍最前端,頭垂得低低的。在他後面,是我們的一個遠親。她穿著印花傳統洋裝「葛梅西」,手上牽著一個營養不良的男孩子。跟她一起來的還有另外兩個只穿著短褲的小男孩,以及身後的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他們後面還有身邊簇擁著小小孩的女人們,以及三個圍在一起說話的中年男人。其他人都獨自站著,包括只有一隻眼睛,幾乎每天早上都在酒吧喝酒的詹姆斯。

  人生不該是如此,我想著。烏干達西部有許多茂盛青翠的香蕉園,跟種著豆子與樹薯的梯田。往西邊,茶樹樹叢覆滿綿延起伏的土地,生產出將運送到全世界各地的產品。我無法了解為什麼這麼少人富有,而這麼多人受苦。當時是一九八九年,我們沒有電力,沒有乾淨的水,只有最低限度的醫療跟大多數人都負擔不起的教育。這裡面有很大的問題,我迫切地渴望解決這個問題。

  「坐在我旁邊,威西,」法蘭克說,指著一張三腳凳子。

  「真的?」

  「是。」

  我心臟狂跳了一下。每一年,法蘭克的老闆會讓他借用公司的車子,開回來我們的村子過節。在烏干達,聖誕節不是送禮的季節,但是法蘭克會將那輛豐田休旅車的後座塞滿衣服、汽水、一袋袋米,跟其他只有城市裡才買得到的食物。他會把這些東西送給一些家庭,還會對村裡更多家庭伸出援手。

  我已經看著他進行這項儀式許多年,但這是他第一次邀請我加入。

死亡的蔭谷


死亡靜悄悄地從一間房子鑽到另一間,在這一家帶走母親,在那一家帶走父親

  法蘭克臨終的日子對我們所有人都很痛苦。媽媽、塔塔、克麗絲汀,跟菲妲從烏干達西南部坐巴士來看他。他住進了吉亞最大的醫院幾天,但是醫生最後還是送他回家等死。我們盡力讓他舒服一點。我們一匙一匙地餵他軟爛的食物,但他還是很難吞下去,因為他的喉頭已經感染而長滿了膿瘡。

  他不常說話,但是當只有我跟他時,他會用盡體力,告訴我他到古巴的旅行,告訴我,他曾經在烏干達政權更迭時被捕,而在一間看守嚴密的監獄裡坐牢過。他也對我吐露有關婚姻的私密感受,他其實是害怕而非尊敬我們的父親,以及他對媽媽無止盡的愛。

  每一天,他都握住我的手,把我拉近。「我的孩子,」他低語。「你要答應我,你會照顧史蒂芬、珊卓,還有莎朗。」

  「我當然會,」我說,一邊眨著眼睛忍住淚水。「我一定會扶養他們。」在烏干達,姪子姪女失去父母時,叔叔都會擔負起責任。問題是在這個時候,許多叔叔自己也因瘦削病而在垂死掙扎。

  我看著法蘭克再度昏睡過去,不由得心痛起來。我們現在終於能分享所有兄弟都應該有的親密,但法蘭克卻要從我手中被奪走了。
最後一晚,愛蒂絲、我的表弟賀柏特跟我,都輪流試著讓法蘭克舒服一點。我不在他床邊聽

  著他的肺發出死亡的嘎嘎聲響時,便坐在旁邊的一張椅子上禱告。求求你,上帝,求你派下你的天使,帶領法蘭克去到天堂。他已經受了夠多苦了。

  我打算第二天去坎帕拉。我已經兩個星期沒有處理「人權關懷」的事了,有很多工作亟需完成。那天早上八點,我正在法蘭克的房間裡穿衣服,扣襯衫的釦子,突然從眼角瞄到一個動作。我看到法蘭克的一隻手臂伸出來。我以為他要掉下來,趕緊彎身下來,抱住他皮包骨的身體。他好輕,那感覺像是抱著一個孩子。他用僅剩的肌肉抓住我的手臂。

  沒事的,我心想。我不會讓你掉下來的。在那一刻,我是我哥哥的守護者。

  法蘭克咳了兩次,氣息拂過我的臉頰。我把他放回床上。他再度咳嗽,但這一次,氣息永遠地離開了他的肺。一切都靜止了。沒有聲音。沒有疼痛。沒有折磨。

  「愛蒂絲!愛蒂絲!」我聽到自己在叫。「媽媽!」

  愛蒂絲哭喊著。「法蘭克,你怎麼能離開我?你怎麼能讓我孤伶伶地留在這個世界上?誰來幫我養我們的孩子啊?」

  史蒂芬才十一歲。兩個女孩分別是九歲跟七歲。愛蒂絲現在成了單親媽媽,而未來她就算可能獨力扶養孩子,也會是困難重重。法蘭克只有一小筆退休金,將會交給她。這已經比大多數工人拿到的要多,但還是不足以養家。

  永遠都是最堅強的媽媽唱起詩歌:「當神點名的時候,我必在其中。」

  法蘭克死了,我告訴自己,但無法置信。這麼多個星期以來,我一直準備迎接他的死亡,但我還是沒有作好準備。我的哥哥已經死在我懷裡。

  為什麼上帝要帶走法蘭克?他是如此善良慷慨的人,會懷念他的人絕對不只他的家人。村子裡有許多人必須仰賴他每年一度的慷慨施捨。而現在誰來幫助他們?

黑暗被驅逐消散


貝蘭達一臉堅定的表情。「這些孩子沒有時間等了,」她說。「他們現在就需要一所學校。」

  離開奈卡葉茲的三年內,我的生活都很順利,但是我發現自己很想念新鮮的尼羅河鱸魚跟用爐火蒸的瑪圖可。我想走在安納谷陡峭的坡上,享受村子裡黑暗寂靜的夜晚。終於,在二○○一年,我向貝蘭達提議要回烏干達看看。

  「你覺得他們會接受我嗎?」她問。我告訴過她塔塔安排我結婚的計畫。我不能怪她擔心。

  但在我鼓勵之下,貝蘭達還是在二○○一年四月陪我回到村裡。

  當塔塔在門口迎接我們時,我真是說不出的驚訝。

  「你好,」他說,握了一下貝蘭達的手。「歡迎你加入這個家。」

  「快,快進來坐,」媽媽說。「吃的都準備好了。」

  塔塔的表現是有史以來最好的,而且他馬上就喜歡上貝蘭達。媽媽則是對於又多了一個女兒欣喜若狂。這麼多擔憂結果都是白擔心。真是令人高興的改變。

  消息在村子裡傳得很快。貝蘭達跟我抵達後第二天早上,我們一醒來,就發現有一長串人龍等在門外。過去守在門外的都是父親母親,但現在則大多是穿著褪色洋裝的慕卡卡,耐心地站著,帶著一個、兩個,或更多個失去父母的孫子,從牙牙學語的小娃娃到十幾歲的青少年都有。男人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從破舊的西裝,到髒污的T恤,帶著他們的外甥姪子們。

  貝蘭達從我背後望過去。「這些人是誰?」

  「有些是我跟你提過的親戚。」我走出門外。「現在我變成有錢的美國人了,所以他們認為我可以幫忙奈卡葉茲的所有人。」

  從我哥哥過世後,我就一直在經濟上資助他的三個孩子。我也幫過一個名叫瑞貝卡的女孩上護理學校,以及一個叫狄克森的男孩完成學業成為老師。不幸的是,這不過是浩瀚大海裡的一點漣漪。到這時候,已經有太多人都在垂死邊緣,連烏干達人特有的樂觀天性都無法讓我寬心。

  貝蘭達觀察著人群。我告訴過她非洲的愛滋病蔓延情況。她在理智上了解這一切,也支持我幫助孤兒,但是直到這一天,她才真正完全了解問題有多大。

  我彎下身跟一個小女孩打招呼,她牽著一個年輕男人的手。她的臉很髒,洋裝的裙邊也都破損了。

  「你叫什麼名字?」我問。

  「圖卡慕夏芭,」她說,害羞地轉開眼神。

  「她是我妹妹,」那年輕男人說。「我們媽媽兩年前過世了。我們的爸爸今年也過世了。我太太跟我努力想照顧小孩子們,但是我們買不起食物。」

  我伸手到口袋裡,拿出一張一萬先令的鈔票,交給他。

  「謝謝,」他說。

  接下來,一個慕卡卡帶著一個小男孩上前。

  「你好,威西格葉先生。這是我的孫子,納圖昆達。」

  「你好,納圖昆達先生。」我跟小男孩握手。

  「納圖昆達的媽媽在他一歲時就過世了,」這位慕卡卡說。「我只好給他吃奶。但是現在我沒有錢幫他付學費跟學校的費用。」

  「我會負責提供,」我說。

  我轉向貝蘭達。「學費其實才幾美元,不過很多孩子還需要衣服跟食物。」

  「那些從美國來的國際援助呢?」

  「他們都集中在短期的援助,」我說。「他們會送食物來一段時間,或提供一年的教育補助。但是這些孩子接下來十年到十五年都需要照顧。」我的喉嚨緊縮起來。「法蘭克跟我多年來都試著幫忙,但是現在需要的人真的太多了。」

  我看到貝蘭達的眼中閃現燃燒般的光芒,那是她準備迎接挑戰時會有的眼神。她緊抓住我的手臂。

  「我們得做點什麼,」她說。

  「阿們,」我靜靜地說,再度轉向那排人龍。

  貝蘭達跟我繼續聆聽村民的請求,盡可能提供幫助,整個早上下來累壞了。之後我們坐在屋後的一張長椅上,享受清涼的遮蔽。菲妲在靠近廚房的一個塑膠盆裡洗碗,塔塔則在草地上忙著修理鐵絲網籬笆。

  有一家人給了我們一箱萊姆。我從褲子口袋裡拿出兩個,把其中一個剝成兩半,一口咬下那很酸的果肉。

  「你覺得村子裡有多少個孤兒?」貝蘭達問。

  「我不知道,」我說。「這附近區域加起來可能有幾千個。」

  「幾千個!」

  「全烏干達總共有將近兩百萬個孤兒,」我說。對於一個面積不到奧勒崗州大的國家而言,這是大到讓人難以理解的數字。如果在美國發生這種程度的悲劇,大家肯定會走上街頭示威。但是在這祥和寧靜的起伏山丘與農地田野間,死亡是靜悄悄地從一間房子鑽到另一間,在這一家帶走母親,在那一家帶走父親。沒有新聞記者會在電視上大肆渲染報導這些故事。也沒有藥物可以遏阻疾病蔓延。孱弱的嬰兒在狹小的泥牆屋裡掙扎求生,不被看見,不被記錄,就這樣在寂靜中死去。在這附近的醫院裡,母親只能看著被驗出帶有愛滋病毒的孩子被強行帶走,而哀傷哭泣。做棺材的人賺的錢越來越多,而祖父祖母們一生的積蓄都用在埋葬自己的孩子。

  「一定有更好的方法,」貝蘭達說。

  我點頭。我們今天早上在門前看到的孩子還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有家人關心。由於愛滋病的汙名,許多孩子都被拋棄,因為大家都認為他們很快就會病死。還有些案例是親戚會侵占死去父母的財產,把孩子當成佣人使喚,甚至把他們當成妓女計次販賣。而我們今天早上看到的孩子需要的也不只是單單幾次的書籍費或學費,甚至一個月的食物。他們需要持續的教育、支持他們的家庭,以及好的營養。

  「我一直想要建造一所學校,」我說。

  「一所學校?」

  「不用學費。」

  「什麼樣的學校?」

  「小學。」我撥開一顆萊姆,遞給她。「從一年級到七年級。」

  她吸了一口那綠色的水果,酸得噘起嘴唇。

  「你可以就這樣買一塊土地,然後蓋一間學校嗎?」她問。

  「可以,」我說。烏干達有一些政府辦的學校,但是許多學校都是由私人機構跟教會所辦。

  貝蘭達把果皮丟到院子裡,抬頭望著萬里無雲的天空。我看不出來她是對這個想法不高興,還是正在考慮。這真的不是考慮蓋學校的好時機。貝蘭達才剛拿到博士學位,而我們正準備從加州搬去印第安納州,讓她在那裡開始做博士後研究。我們存了一點錢,準備付一棟房子的頭期款。租屋多年之後,我們終於準備買一間屬於我們自己的家。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一間校舍,」她說。「還要買書,買文具,還有付老師的薪水。」

  「我知道,」我說,心裡真希望我沒有提起這件事。貝蘭達已經有夠多事要擔心了,我不應該再加重她的負擔。「這是很大的計畫。或許再過幾年──」

  「孩子會需要營養的食物,」貝蘭達堅定地說。「還有醫療。所以至少要供應午餐。」

  「是,」我說。「我們現在不可能負擔,但是或許假以時日──」

  貝蘭達一臉堅定的表情。「這些孩子沒有時間等了,」她說。「他們現在就需要一所學校。」

  「什麼?」

  「你說得沒錯,」她說。「這些孤兒需要一所學校。」

  我停頓了一下,才終於聽懂她的話,但是一旦聽懂之後,那喜悅像光芒一般穿透我全身,讓我幾乎要哭出來。我始終沒有真的明白法蘭克、芭芭姿,跟小哥達菲的死,在我心中留下了多深的陰影,直到那黑暗在這一刻被驅逐消散。

  「我們也需要一所孤兒院嗎?」她問。

  我不得不笑起來。當有問題需要解決時,貝蘭達是不會容許自己被情緒淹沒的。

  她確實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許多孩子等於是雙重孤兒,不但沒有父母,也沒有其他親戚照顧。有些孩子甚至是自己住,沒有大人看管。但是我不太能接受讓孩子住到機構裡的想法,畢竟村子裡大部分的人都因為屬於同族或同部落而有親戚關係。

  「或許我們可以找寄養家庭,」我提議。

  「有家庭有能力寄養孩子嗎?」

  「我也不知道。」建立一所學校的念頭已經在我心中醞釀多年,但是我沒有仔細想過細節。幫一個孩子付學費很簡單,我只要數好鈔票拿出來就好。但建造一所學校是完全另一回事。我得考慮申請許可,還有建築成本;得雇用建築工人跟老師;還得買土地跟文具設備等。這些想法令人既亢奮又恐懼。

延伸內容

石頭的代價書序~永不放棄


◎文/杜明翰

  在南向高鐵上,讀著威西的故事,我彷彿走進了奈卡小學,看著那位生來就被感染愛滋的絲卡維亞,第一天神采飛揚走入教室的景象,我不自覺抬起頭來,窗外翠綠的稻田和農舍飛快的向後閃過,我覺得雙眼溫溫熱熱的,我的心也是…

  人生中最有價值的時刻,是願意花幾分鐘深刻的默想,默想一個脆弱無助孩子的痛苦;人生中最有價值的投資,是願意花幾分鐘深刻的為他們禱告,願意用心採取一些行動,給予一些支持,而看到即便是最窮困的孩子,都有全世界最美的笑容!

  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冷漠;關心的反面,不是加害,而是忽視。阻礙孤兒成長的,其實並不是病痛,而是我們的忽視;捆鎖他們發展的,並不是窮困,而是我們的冷漠;諷刺的是,物質的富裕,輕易的欺騙了我們活在以「我」為中心的人。這些孩子並不需要施捨,只有用謙卑來打包關懷的行動,才能走入孩子的靈魂深處;只有用同理來包紮孩子們的痛苦,才能讓傷口癒合;也只有用尊重當作包裹的郵票,才能讓孩子們收到最珍貴的禮物。

  我們實在不懂得珍惜,因為我們不懂得所謂價值就是一種選擇,錯誤的選擇,導致許多浪費,但比浪費更令人痛心的奢侈,是我們輕易的忽視了一些機會,一些可能讓痛苦中孩子的夢想成真的機會!

  威西格葉‧傑克森‧卡古里,這個出生在在烏干達西邊,一個默默無名的奈卡葉茲村的孩子。一個心中微小的呼喊,一個溫柔的力量,扭轉了許多愛滋孤兒的命運,扭轉了許多陪伴他一起走這條道路者的生命。

  但這並不容易,他說:「我選擇的這條道路沒有街燈!」

  他卻明白:「要看到最閃亮的星空,就必須等到最黑暗的深夜。」

  可怕的病痛奪去了應該呵護著孩子們成長的父母,也讓許多無辜的孩子在還無法分辨左右手的年紀,就註定了要走一趟悲慘歲月!痛苦還熬得過去,但消失在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卻處處啃噬著希望。

  當生命的氣息,從躺在草蓆上堅持穿著紫色制服的絲卡維亞身上一點一滴的流失時,威西說:「我不能哭泣,因為只要我開始哭泣,就永遠停不下來!」但生命終究不應停留在眼淚和歡笑的交界處,生命中值得我們用一切努力換取的,是無論多麼艱難,無論多麼失望,我們還是能在暴雨中歌唱,在強風中前行!那群讓作者驚訝的孩子,讓作者這樣脫口而出:「天都崩塌下來了,他們為甚麼還能唱歌?」

  車窗沒有灰塵,讓我視線模糊的,原來是我的雙眼,時光回到幾年前的一趟旅行:「那些充滿希望與喜悅,深印在我腦海中的影像,為甚麼居然是阿富汗難民營中孩子們笑容的倒影?他們的明天就像天空中一小片薄薄的雲霧,隨時都會消失…」

  我回過神來:「這是個甚麼樣的故事?」一個平凡的非洲村莊,一個處處需要和頑固的父親周旋,在母親慈祥的膀臂中才找得到安息的平凡孩子,面對一個極不平凡的時代,在一個個孩子們成長的喜悅與哀愁中,為生命的價值寫下美麗的註腳。

  走進這個故事,走進了作者成長之路的大街小巷,威西帶著我如穿越時光般的,時而走入深沉漆黑令人窒息、充滿泥濘的生命隧道,時而在某個轉折點,當難解的問號還在腦中盤旋,出人意外的驚嘆號,立時讓我對生命深處無限的力量讚嘆不已!原來街燈不在街上,街燈在心中。

  飛奔的車廂帶著我呼嘯在穩定的軌道上,我的心卻跳躍在一個個曾經踏過的非洲部落:那個穿著破了好幾個洞的半長褲,腳趾頭從開了個大口的鞋頭探出來打招呼的小男孩,那是在史瓦濟蘭的一處乾涸的田裡迎接我們的受助兒童,他的笑容足以融化每一顆堅硬的心。

  那位在鐵皮屋裡的母親,分不出流在烙印著滄桑的臉上是汗水還是淚水。額上沁著汗水的孩子,在媽媽懷裡顯得安詳,卻不知母親最大的苦,並不是自己的病痛,而是擔心自己走了,孩子誰來照顧,這是在南非恩比奎尼的愛滋家庭。

  尼日、蘇丹、馬利、莫三比克、賴索托、索馬利亞、盧安達、烏干達、肯亞…無數孩子冀望著安慰,而令人心疼的眼神遙望著你,但當你溫柔的走向他,燦爛的笑容就像綻開的花朵,展開在你面前。貧窮沒有奪走他們微笑的權利,飢餓也未曾削減他們生命的尊貴。

  我終於明白,驅動威西永不放棄的動力,並不僅僅是家鄉的呼喚,而是對每一個生命的疼惜,而威西在這個故事中,並非帶我們走入地理或歷史,卻在我的靈魂深處放下了極珍貴的定位儀,它是無論晴雨,不分晝夜的燈塔;即使烏雲升起,迷霧繚繞,眼前一片黑暗,心中仍有吹不熄的光芒,願景仍然清晰可辨;縱然衣鞋藍縷,困頓疲乏,我們的方向仍然堅定,行動仍然持續…

  人生的轉折點常常在正確的問題中,這個故事帶著我進入了三個深刻的思考:我看見了甚麼?我正在走一條甚麼樣的道路?我正在做甚麼樣的選擇?

  「我看見了甚麼」關乎一個重要的動力,就是「希望」~

  這是一個教導我甚麼是「希望」的故事:當耗盡部落每個慕卡卡(祖母)一生積蓄的,竟然是他們兒女的喪葬費,然後必須再度拾起鋤頭,為的是養活孫兒們;當原本一間間美麗的房舍,變成一座座無名塚…我開始瞭解讓希望永存於心是何等艱難。這個故事讓我學到,只有愛能夠讓希望延伸,永不凋零。但我們如何學習去愛呢?我們豈不是早已在混亂的價值觀中迷失了方向嗎?愛的定義不是早已錯亂得足以埋葬我們的靈魂嗎?

  我在石頭的代價中找到了一些線索,當我遙視故事中那個叫做「喜樂」的女孩,是怎樣從被迫賣淫的桎梏中回到學校;當我從心中看到故事中一個個在泥屋中努力活下去的孤兒,如何讓作者的心糾結在一起;當我體會奈卡孤兒小學第一批畢業生的歡樂,和促成這些歡樂背後的眼淚與代價…我開始了解甚麼是愛,而那頑固的「塔塔」(父親),用一隻還能看得見的眼睛,緊盯著一磚一瓦,看到這一磚一瓦將如何讓被棄的孤兒在這上面踏出希望,我了解為了愛的頑固,是石頭的代價。

  愛,讓希望閃亮!

  「我正在走一條甚麼樣的道路?」石頭的代價是一條從「我」到「我們」的路,這關乎我們的價值觀,關乎我們的選擇。當小小的威西翹家渡水,只為了一睹甚麼是「上課」,他的心跳隨著從學校傳出來越來越清晰的歌聲而越來越劇烈時,我好像跟著這個孩子穿梭在香蕉樹和灌木叢間,終於能悄悄的趴在教室的窗口了,他說:「粉筆在黑板上答答作響,終於讓我的好奇心變成了火焰,一抹大大的微笑在我臉上泛開…」

  但這樣令人動容的小小心願,沒有停留在威西的心中,卻逐漸長大,從「我」轉成「我們」。在這條道路中,一顆顆石頭不僅逐漸打造了孕育孩子歡笑聲的教室,一顆顆石頭,更是一個個代價-- 一顆顆眼淚的代價:擠在叔叔家寄養的珍妮,和十三歲持家的布魯諾,還有影響他一生的哥哥法蘭克,威西說:「我的心在哭泣」,但這些眼淚終於化作披荊斬棘、突破困境的力量,讓許許多多人把感動轉成行動,一起投入建造學校,一起投入建造孩子們的生命。我們看到兩個方向的「我們」,一個是從小小威西到一群小小孤兒的「我們」,另一個是從長大的威西到好多好多「威西」的「我們」。

  「參與」,是石頭的代價,更是讓代價結實纍纍的養份。過程中的每個當下,都有化成永恆的可能。付上了代價的石頭,成了每個孩子們生命的房角石!

  「我正在做甚麼樣的選擇?」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選擇之一,是我要成為一個甚麼樣的人,而我要如何度過每一個當下?人生也許無法避免經歷「哀傷哭泣」的時刻,但勇敢的經歷它,就一定有「熱淚盈眶」的時刻。

  每個當下都當珍惜。選擇,是需要勇氣的。威西並非不害怕,擔心焦慮、挫折失望是每個選擇的必經之路,我發現這也是一個讓我學習「勇敢」的故事,嘲笑沒有阻止作者的腳步,在成全孩子們的過程中,其實也成全了作者本人。成長是雙軌的列車,一軌是我,一軌是我們。在最大的挫折和傷痛中,威西了解所謂「完整」,是有哀慟的哭泣也有喜悅的熱淚,有艱難的過程也有歡欣的收割。他說:「我看到了完整的我自己。」

  每個人的一生其實都在尋找自己,也許我們很難真的尋到完美的我,但我們卻可以在每個選擇上,陶塑自己,讓自己更「完整」。而更珍貴的,是我們越過從「我」到「我們」的岔路,就創造了人與人之間互相陶塑的過程,這樣的一趟人生之旅,將何等值得!

  勇敢的反面,並不是害怕,而是逃避!成功的反面,並不是失敗,而是放棄!

  石頭的代價,是一個邀請,邀請你走一趟非洲小部落,邀請你走入世上最真誠的孩子的心,也邀請你一起探索自己生命的豐盛之旅!

  預備好了嗎?打包行李上路吧!

一個偉大的夢想 總從最單純的想法開始實踐


◎文/陳美谷(寶貝潛能發展中心主任)

  經由友人的推薦,我受邀為「石頭的代價」寫序,為了能夠專心地閱讀,我找了個下午,挑了間安靜的咖啡店,沈靜在這本書的世界裡,專心、感動。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我也不斷地回想著當初成立「寶貝潛能發展中心」的點點滴滴,相互對照,發現有很多心路歷程跟作者有相同,因而心有戚戚焉。

  本書作者卡古里,是烏干達土生土長的孩子,他經由教育的力量,脫離了貧窮,並且在美國有了家庭以及安定的工作,但是有一年當他回到故鄉發現村裡的人還是生活在貧窮、疾病,甚至於很多兒童因為家人死於愛滋病而成為孤兒時,他動心起念,想要幫這些愛滋病的孤兒成立一個學校,讓他們可以得到免費且持續的教育,以及良好的營養及健康。

  這麼一個簡單的念頭,背後卻是一個非常大的無底洞,需要有大量的經濟支持,才能完成這個夢想,如果沒有一些衝動跟傻勁兒,是不可能付諸實行的。這些我懂,因為六年前我們幾個傻女人要在桃園地區成立「寶貝潛能發展中心」,一個專門收托學齡前身心障礙幼兒的機構時,也是這麼地傻、這麼地義無反顧,那種急迫性就如同作者太太貝蘭達說的:「這些孩子沒有時間等了,他們現在就需要一所學校。」(第72頁)

  因為沒有時間了,所以卡古里劍及履及地開始籌募經費,第一個碰到的問題就是他的父親不願意提供土地給他使用,這讓他很挫折,也開始遲疑自己的決定,因為連自己的父親都不支持了,怎麼可能蓋得了一所學校?幸好他有一個很明智的太太,總是在他卻步時推他一把,跟他說:「當你遲疑時,就想想那些站在你父母家門口的老奶奶們、叔叔伯伯哥哥們。想著他們帶來的那些孩子。」(第90頁)

  是的!要堅定地實踐自己的理想真的不是很容易,一路上會發生遇到很多挫折、打擊,如果意志不夠堅定,就無法闖過一關又一關。要堅定自己信念唯一的方法就是:想想自己要付出的孩子們。當初「寶貝潛能發展中心」從籌備到立案,這個過程也是遇到很多的困難,包括找不到合適的場地、經費不足、無法立案……,所幸我們所遇到的種種困難,都是加深我們想要服務身心障礙幼兒的信念,我們並沒有因為這些外在的阻礙而退卻,因為想到家長已經在等、身心障礙的寶貝們也在等,等我們立案成功後,能有個良好的場地可以安心接受服務,想到他們殷切的眼神,就無法讓自己放棄。

  非洲烏干達的愛滋病孤兒急需要藉由教育來增加自信、增進知識,進而擺脫貧窮,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未來;對於身心障礙的幼兒而言,接受學齡前特殊教育,可以減輕障礙程度,提升自己的能力,減少家庭跟政府的負擔。

  有趣的是,發起這些夢想的人,通常都不是有錢人,於是卡古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經費」。為了募款,卡古里被潑了很多冷水,甚至於學會妥協。當我看到書裡有一句話是「這不會是我唯一一次必須為了孤兒們,吞下我的驕傲」(第108頁),真的是心有戚戚焉。

  在還沒有成立「寶貝潛能發展中心」之前,我自認為是個淡薄名利的老師,所以無法跟別人提到「錢」這種不清高的事,可是在實現的壓力下,我必須學會開口求人,跟陌生人募款時,那是我最最痛苦的事,我常常開不了口,卻又不得不開口,因為每天一睜開眼,老師們的薪水、房租、水電費、設備費……,每一項都需要錢。我不能讓老師沒有薪水可以領,也不能不按時付房租,更不可能讓寶貝們在夏天沒有冷氣可以吹,而這些錢都需要我想辦法去募,可是我根本不認識什麼有錢的企業老闆,也沒有什麼人脈,只能一步一腳印,在網路上一篇一篇寫下寶貝們發生的趣事,取得網友們的認同,進而願意捐款,每一筆小額捐款漸漸匯集成一股力量,讓「寶貝潛能發展中心」能夠順利地營運下去。

  但是很多事情,並不是成立「奈卡愛滋孤兒學校」之後就一帆風順的,經費的缺乏是個無底的深淵,有了教室之後,會需要更多的教室,還要改善飲水系統,提供學生良好的醫療,服務的範圍一層一層的擴大,所需的經費也是與日俱增,這對於一個創辦人而言,是個非常沈重的負擔,就如同作者所寫的「我選擇的這條路沒有街燈」(第169頁)。在這個艱辛的過程裡沒有人可以告訴你怎麼走,所有的路程只能硬著頭皮一步步走下去,沒有捷徑。

  書裡記載著一個乖巧小女生「絲卡維亞」因愛滋病而死亡,也令我感觸良多,當絲卡維亞病危住院時,卡古里去醫院看她,看到她身上穿著學校制服,「她希望穿著制服下葬,這樣耶穌召喚她時,她就不用擔心沒穿著整齊。」(第239頁)。

  幾年前,我也曾經送走一個寶貝,他感染A型流感,身體的免疫系統無法抵擋病毒的入侵,引發嚴重抽搐送醫時,病毒已經侵蝕了腦幹。那是段痛苦的時光,我們很清楚只要腦幹一受損,即使救回也會變成植物人,但是這是個這麼幼小善良的生命啊!我們要怎麼跟爸媽說,放手讓他走?事情來得太突然,沒有人做好準備,勇敢的小宗在加護病房奮鬥了一個多月後,離開我們。那天我跟社工到醫院的停靈室送他最後一程,看到他穿的是「寶貝潛能發展中心」的制服時,我又淚崩了。一面自責,早知道就幫他買套帥帥的小西裝;一面感謝小宗爸媽讓他穿制服,因為他喜歡上課,爸媽希望他能穿著制服上路時,能記得上課時的美好。那時我祈求老天爺,麻煩接引小宗時,能認出小宗身上穿的制服,知道他是個善良的小天使,帶他到無憂無慮的淨土,從此過著無病無痛、幸福快樂的日子。

  卡古里在非洲興學的故事,給了我很多很多的啟發,在非洲這麼貧困的地方,卡古里都能不畏堅難地為著他的理想努力著,並且逐步實現他的理想。如果你有夢,卻為了某些原因裹足不前,那麼我建議你來看看這本書,因為它會告訴你,要實踐一個偉大的夢想並不難,只要從一顆石頭開始。

作者資料

威西格葉‧傑克森‧卡古里(Twesigye Jackson Kaguri)

烏干達出生長大,畢業於烏干達馬克瑞瑞大學(Makerere University),曾為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密西根州立大學東蘭辛分校(MSU, East Lansing)發展部主任,烏干達奈卡(Nyaka)與庫塔巴(Kutamba)愛滋孤兒學校創辦人和校長。 官網http://www.nyakaschool.org/

蘇珊‧厄巴奈克‧林威爾(Susan Urbanek Linville)

生物學家與作家,現居費城。

基本資料

作者:威西格葉‧傑克森‧卡古里(Twesigye Jackson Kaguri)蘇珊‧厄巴奈克‧林威爾(Susan Urbanek Linville) 譯者:李淑珺 出版社:臉譜 書系:臉譜書房 出版日期:2012-01-09 ISBN:9789862351567 城邦書號:FS0021 規格:膠裝 / 單色 / 33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