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從官方政策、教育現場、大眾傳媒到常民口說習慣,看兩岸語音標準化如何為社會規範、身分認同與國族政治服務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從官方政策、教育現場、大眾傳媒到常民口說習慣,看兩岸語音標準化如何為社會規範、身分認同與國族政治服務

  • 作者:陳怡君(Iren Chen)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25-04-01
  • 定價:599元
  • 優惠價:79折 473元
  • 優惠截止日:2025年4月17日止
  • 書虫VIP價:449元,贈紅利22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426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4月會員日:新書74折,滿899折$150,下單升級/續會VIP!
  • 臉譜全書系書展 5 折起!
  • 年度最強限定:$499輕鬆升級VIP/超強新爭霸
  • 【百大暢銷書75折起】挑起你的求知欲,滿足閱讀癮!

內容簡介

師事史學名家史景遷 ●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與東亞研究學者 ●社會史殿堂級著作 從清末民初、國共內戰,到國民黨遷台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中文的「標準口語」歷經了漫長發展與演變。本書作者陳怡君教授利用多樣紛呈的史料,詳加檢視了20世紀初至中葉左右「Mandarin」語音長期漸進的演變歷程;除了耙梳官方政策與指令、大眾傳媒鼓吹與推廣的痕跡、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現身說法,更會細細勾勒常民口說習慣隨之產生變化的軌跡。 本書援引20世紀初留聲與傳媒新技術所留下的檔案,包括留聲片錄音、電影和廣播節目的文字紀錄;作者也挖掘《國語日報》、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的歷史沿革等資料,經過多方蒐集與考究,寫成這本關於中文世界語言、民族和身分認同的歷史普及作品,為讀者開拓獨特且慧眼獨具的視野。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查考的議題包括── ☉據傳,粵語當年差點成為清帝國覆滅後中華民國的國語,為何有此一說? ☉不同標音系統──如注音符號、漢語拼音──是怎麼影響國語及普通話的使用? ☉「標準語」的「標準」怎麼訂定的?地方語言及少數民族是否注定為此「標準」而犧牲? ☉殖民、戰爭、移民、教育等因素如何形塑「標準國語」?又是怎麼藉語言創造國族認同? ☉國共內戰後,「普通話」如何切割前朝──國民黨政權所確立的「國語」的歷史包袱,重新譜寫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語言與認同政治? 本書挖掘1913年民初國語語音從研議到確立的過程,再談到二戰(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國府退守四川所實施的全國語言政策,另也探索台灣戰後日語、不同漢民族語言及原住民語言的多方角力,最後收束於探討1949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話推廣及相關的政治波瀾。在作者書寫的這段歷史中,兩岸時而交錯、時而平行發展的「國語」纏結著政治考量、殖民勢力、離散族群、各地南腔北調等因素;也由於種種交互融混與作用,才形塑出今日數億民眾使用的語言。 ▍好評讚譽 對於與日俱增的中國語言和文字的學術研究,本書注入了難能可貴的補充。 ──《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多年來,學者多半自認為了解中國和台灣大致類似的「語言統一」故事:在手握新科技的強大國家推動下,「標準化」取得了緩慢卻勢不可當的勝利。陳怡君這本振奮人心的著作向我們揭示了大不相同的情況:走走停停而激烈的語言運動、多重意義上的強大阻力、充滿政治因素又變化不斷的語言標準,以及兩岸有所歧異的結果。 ──《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作者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是一部寫現代中國人對統一口語之追求的權威研究。陳怡君帶讀者走進了辯論語言模範的會議室,以及國語課堂、電影院和軍事單位。她把制訂單一國家標準這件事的難以捉摸處給捕捉下來,也道出國家要使語言成為「活語言」,會碰上哪些困境。 ──《近代中國的印刷力量》(The Power of Print in Modern China)作者羅伯特.卡爾普(Robert Culp)

目錄

序言  用國家語言尋找國家  超越文字  清末的正確發音 第一章 互爭的口音與相較的聲調  初期的小衝突  注音字母  記錄者  國音字典  第一批留聲機片  在學校  第二批留聲機片 第二章 尋找標準華語  國家願景,地方發音  新字典  在教室  語言暴政  語音課程  在大銀幕上  電影審查與言論政治  方言困境 第三章 流亡的國語  國語該何去何從?  「混亂不堪」  瘋狂中採取的辦法  新的開始  戰爭武器  獲取識字能力  前往邊疆  草鞋和皮鞋 第四章 台灣巴別塔  回歸祖國的懷抱  祖國和母語  草率的標準  取消教師資格  教學實驗  《國語日報》  混亂的訊息  為什麼有人還在說日語?  唇槍舌戰  山地原住民 第五章 新中國的通用語言  終於  什麼是普通話  請不要笑  在前線  跟著我唸  與方言比較  透過廣播  在軍中  從高潮到冷鋒  打敗仗?  躍進 結語  四個現代化的通用語言  要多標準才夠?  「還我母語」

內文試閱

「用台灣話學國語」可能實現兩個目標:一是「喚回被日本人偷走的台語之魂」,二是「實現國語夢想」。日本交還台灣就像女人「回到娘家」。 這種情況和「洋人學國語」完全不同:他們「一個字一個字地背」,但方言與「標準語」有關聯,能透過比較去學習,這是一條「捷徑」。 在這種「家務事」(「不像外國人學習我們的國語」)中,強制手段沒有必要。魏建功進一步延伸了上述生物學的比喻,將台灣話和國語之間的連結比作動脈和靜脈的血管系統。 兩者原本有命定的親屬關係,只是紐帶暫時遭截斷,但靈魂可以「從墳墓中召喚回來」。 強調台灣當地語言和國語有共同出身和密切的親族關係,同時堅稱台灣人學國語不像「洋人」那樣,這便是假定台灣人和大陸人天生就有血緣。 用來描述兩者關係的用語:同胞通常會英譯為「compatriot」,但這就忽略了「同一個子宮所生」(同胞)當中所蘊含的親屬含義。隱身幕後的國語推行委員會成員不太確定是否存在這種密切關係,也擔心創造這種關係很耗力氣。 例如,蕭家霖在南京為教育部長起草一份備忘錄時,抱怨台灣人民已經不知道他們的本土語言與國語之間的密切關聯—「他們已經失去用方言學國語的能力。」儘管「一般民眾學習國語的熱情相當高,但那種態度只相當於大陸學習外語的興趣」。 一九四六年四月來自台北的另外兩份報告也呼應了類似的看法:台灣人在長時間的分離下,「已將國語視為和他們說的話毫無關係的另一種語言」。在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工作一年之後,魏娜(Wei Na,音譯)向南京匯報,說她徹底心灰意冷。 儘管有些台灣人渴望學習國語,但積極程度大致與學習英語相同。事實上,「一般人普遍」認為英語對於職場升遷更有用;「自作聰明的人甚至對我們嗤之以鼻」。 魏總結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只能加倍努力,耐心等待結果。」不幸的是,期望中要達到的結果可能還得等上數十年。正如潘慶章在一九四六年給省議會的備忘錄所寫的那樣,民眾對國語的熱情在運動開始的一年內急劇下降,他估計下降了百分之九十。 在為軍隊開辦的課程中,最好的反應頂多是「無動於衷」。按照這個速度,「恐怕三十年後我們還無法達到像殖民時期台灣人民學會日文的那種國語程度」。 上面這些觀點並非說給民眾聽的,而是要替官員撐腰,使其得以堅定重申以下說法:「台灣話確實是國語的一種。」 對此,何容試圖糾正「一般民眾」的誤解,其說法值得多加思考:「由於我省方言與國語差異較大,加上過去使用日語,老百姓看待國語和台灣話的關係,難免會像他們對待日語和台灣話那樣……他們認為學習國語就跟以前學日語一樣。」何容認為,這種想法「在理論和實踐上都不對」,因此形成了「抵制國語的力量」。復興台灣民眾「從方言學習國語」的能力並強化這兩者的關係,同時會牽涉教育與政治上的考量。 正如魏建功所言,重點在於「恢復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問題,而不是只關於語言學習。在實現語言統一的過程中,「保護母語」和「推行國語」密不可分。以「母語」為管道並加強對國語的感情,此一前提重新定位了方言—使其從對立於「國家團結」的頑固鄉土情懷語言,轉變為同屬一家的語言。 台灣地方語言在殖民時期被貶為「沒有價值的土語」。它們無法取代新的國語,取代日本的国語成為「文化」的權威語言,但它們將被視為親近的中國省級語言。 此外,「母語」的概念將性別因素導入了語言意識形態(language ideology)。 在一九二○年代和一九三○年代,黎錦熙和瞿秋白的著作中偶爾會提到「母語」(以英文mother tongue書寫)。 例如,瞿秋白在一九三一年的一封私人信件中引用了這個詞組,並視之為等同土話的意思。這個概念在一九四○年代末於台灣找到沃土之前,在中國語言學或國語教育中幾乎毫無意義。 它在台灣被當成一種母性本土主義(maternal nativism)的情感比喻,在包含口說母語的父權國語等級制度中,要藉此誘使台灣島民投入祖國的懷抱。血統和語言之間的連結也鞏固了與林奈式語言分類交織而成的系譜。 母語的公定理論依賴一套關於方言的持久論點:雖然台灣方言與國語完全無法互通,但它們和國語都是從同一個語系演化而成。因此,學習國語只需要「比較」聲音即可。「恢復從方言學習國語的能力,觸類旁通,就用不著學習外語的死記硬背方法了。」 然而,由於台灣的語言環境極為複雜,讓人不禁質疑這些斷言背後的假設。教育家張芳杰指出,對講台灣話的中老年人而言,「從方言學習國語」是很「合理、方便和有效」;但對於懂日語的年輕人來說,強迫他們先學習方言是浪費時間精力,根本「沒有意義」,尤其客家孩童更是如此。 (張芳杰是客家人,因此比別人更關注這個問題。)如果最終目標是學國語,為什麼要增加障礙、「叫他們繞一大圈路?」 為什麼不直接學習國語、捨去翻譯這一道工?同樣地,不少參議會議員抱怨,說老師使用閩南話教國語會對高雄的客家學生造成「極大的痛苦」。儘管有這些反對意見,官方依舊不時提到方言是「國語的基礎」。 何容感嘆,許多台灣人丟失了「透過方言學習國語的鑰匙」。他認為,這些人若能找回鑰匙,國語教育將能遵循和其他省分相同的軌跡進行;三到五年之內,國語推行委員會便可「收拾行囊,告別台灣」。 另一方面,若是堅持外語教學模式,那會導致類似日本政權的結果,需要投入「至少五十年的努力」。 方言比較方法的核心是使用台語方音符號,亦即將國語的發音與方言讀音匹配。這種方案植基於十九世紀和殖民時代的先例,類似那些為傳教語言學服務的各種反覆出現的方案、趙元任的發音總表,以及黎錦熙的四行和七行課本(如前面章節所述)。 為了納入獨特的地區發音,台灣的標音版本添加了閏音、星號和其他記號。其中一種方案將「標準發音」與三種閩南語變體(廈門話、潮州話、泉州話)和客家話結合。省教育局出版的雙音標教材將國語與台灣話相互搭配,並將國語的四聲與台灣話的七聲進行對比。 其他入門讀本也標註了「閩南台灣話發音」的七聲(以廈門話為基礎),另有某些教材根本不管聲調區分。沒有兩套系統是完全相同的,讀音細節和符號的差異引發了一些(相對溫和的)分歧。 儘管存在差異,倡導者仍將方言音標吹捧為國語和方言發音之間的「橋樑」。這是拉近兩者距離的「科學方法」與「不可或缺的工具」,能「用最短的時間取得最顯著的成果。」 某一本發音比較的字典在廣告中宣稱:「使用這本書就像過橋一樣,你會了解如何將方音變成國音。」在找回「缺失的一半靈魂」的旅程中,通往國語的道路便是從方言語音開始。 透過比較法,台灣島民會「恍然大悟」,知道國語「其實並不像外語」。它是「中華民族語言中的一種方言」,緊密相連,「心聲同步」,讓台灣人「更深切感受自己是道地的中國人」。

作者資料

陳怡君 Janet Y. Chen

畢業自耶魯大學,現為普林斯頓大學歷史與東亞研究教授,專攻20世紀現代中國研究。前著有《貧窮有罪:中國都市貧民,1900-1953》(Guilty of Indigence: The Urban Poor in China, 1900-1953;暫譯)。 2024至2025年,陳教授於普林斯頓大學負責推動、主持「位於交叉路口的島嶼:台灣研究新方向」(Island at the Crossroads: New Directions in Taiwan Studies)計畫。

基本資料

作者:陳怡君(Iren Chen) 譯者:吳煒聲 出版社:臉譜 書系:臉譜書房 出版日期:2025-04-01 ISBN:9786263155794 城邦書號:FS0191 規格:膠裝 / 單色 / 424頁 / 16.8cm×22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