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線上國際書展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恥辱: 一部性暴力的全球史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 恥辱: 一部性暴力的全球史

  •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5-03-06
  • 定價:630元
  • 優惠價:79折 498元
  • 書虫VIP價:473元,贈紅利2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449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為什麼性暴力中需要感到羞恥的是受害者? 「羞恥不屬於受害者,而屬於允許傷害發生的意識形態、法律框架和權力結構」 ◎誠品、讀書花園雙選書 ◎勵馨基金會王玥好執行長專文推薦 ◎全面剖析性暴力的多重面貌,正視無所不在的性暴力 ◎挑戰性暴力的範圍,反思我們既有的用語和觀念 ◎立基於現實,展望沒有性暴力的未來 全球女性中每五人就有一人遭到性暴力,即使在性別意識抬頭的國度裡,性暴力依舊難以消除。本書作者希望透過深入理解制度、意識形態、文化習俗如何促成性暴力,追求一個沒有性暴力的未來。書中案例分析跨越時代、階級、種族與地域,從盧安達大屠殺中帶有種族滅絕意圖的強暴、戰爭中的大規模性侵與「慰安婦」、演藝圈性醜聞到約會強暴等等,可以說是第一部真正的性暴力全球史。 ●當性暴力作為一種恥辱 性暴力有別於其他暴力的特質之一,在於性暴力被賦予一種羞恥感。羞恥感的重點不在於當事人做了什麼,而是其他人如何看待他。受害者相信自己失去「貞潔」,被指責行為「不檢點」,甚至是因果報應的結果。於是,責任就由加害者轉移到受害者身上。 怪罪受害者是「恥辱」賦予性暴力的特質之一。這讓受害者難以開口言說,因而讓性暴力就此埋藏在沉默之中。性暴力的羞恥性也往往與一些法條結合而更為加重,比如臺灣《刑法》226條規定強暴受害者如果企圖自殺或是自殺既遂,強暴犯的處刑就會受到加重。如此一來,法律等於強化了這樣的觀點:女性一旦喪失「貞操」,就是遭受了足以驅使人自我了斷的沉重打擊。 ●遭扭曲利用的性暴力 除了恥辱,性暴力也是一種受各種因素扭曲的暴力。有人會因為受害者與自己屬於不同的性別、種族、階級就認為對方遭受的傷害微不足道,或反之基於刻板印象,將黑人男性詆毀為強暴犯。也有人認為婚姻內不存在性暴力,比如在台灣就曾以「破壞家庭和諧」為由譴責「夫妻間有性自主權」的訴求。有人無法認可他人性向,而意圖用性暴力加以「矯正」。也有人會利用自己的權勢對別人施加性傷害並加以掩蓋。在族群衝突中,性暴力可以成為打擊對手的工具,甚至讓受害一方為了避免使族群蒙羞,放棄追求正義。本書作者分析了性暴力的各種面向,她認為應避免以「先進國家」的標準去理解所有社會中的性暴力,同時也要避免視某些種族或文化為落後之象徵,認定在那樣的社會中性暴力本是平常。 ●打造一個沒有性暴力的世界 儘管從古至今的性暴力往往令人瞠目結舌,卻是可以被消除的。本書意圖證明,強暴是文化建構而成的行為。這種行為隨著時間與地點的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提供了線索,讓我們可藉以打造出更和諧、更公正也更平等的世界。而第一步就是真正認識性暴力的本質。 ◎專業推薦(依姓名筆畫序) 王如玄 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 王玥好 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王曉丹 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李屏瑤 作家 法思齊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陳宜倩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陳昭如 作家《沉默》《無罪的罪人》《判決的艱難》作者 黃長玲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顧燕翎 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創始研究員、前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好評推薦 《恥辱:一部性暴力的全球史》……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批判相關論述之際,仍能展現學術反省的真誠開放,為知識去殖民的研究做出貢獻。讀者或許未必都能同意書末對於「如何打造出一個沒有性暴力世界」的理想與做法,但無論如何,本書提供了諸多犀利且清明的洞見,為至今仍受困於性暴力的幽黯世界,提供一點希望的亮光。——陳昭如,《沉默》《無罪的罪人》《判決的艱難》作者 「該羞恥的是那些性侵犯」——2024年法國馬松性侵案被害人吉賽兒因配偶及多人性侵害而站出來抵抗的勇氣,震撼許多人。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全球性暴力史的觀點,堅定且溫柔地闡述從社會運動、司法審判、法律變革及至呼籲如何創造無性暴力的世界,同時敘及臺灣從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草案到刑法修正夫妻間性自主權的歷程。本書對於從事性暴力防治運動的改革與實踐者而言,是沉靜的省思,也是驅動改革的力量。——王如玄,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 倫敦大學柏爾克教授於本書中,即嘗試從各個面向去檢視全球各地之性暴力問題,並同樣認為性暴力是一種歷史與文化的建構。於是,對抗性暴力,從來就不應僅從法律的面向著手,而更應該將焦點放在整個社會的性別文化。對抗性暴力,亦非專屬於警察、檢察官或法官等執法者或司法工作者之責任。Wherever we are situated, we can make a difference。這本書告訴我們,任何人都可以為減少這個社會上之性暴力貢獻心力,且亦唯有如此,始有可能建立一個「rape-free」的世界。——法思齊,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在《恥辱》當中,柏爾克既是學生也是老師,精心探究各種不同個人與團體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努力」,以便打造出一項強大、全面而又必要的干預方式,能夠適用於多種不同情境,並且總是注重連結與關懷。她的分析與省思極為嚴謹,然而又以溫柔而毫不動搖的態度要求我們重新思考、重新想像以及重新設計我們的個人與集體策略,以便創造一個沒有性暴力的世界。 ——拉萊希,倡議人士、社區組織者、社會正義顧問暨教育者 柏爾克提供了一部性暴力跨國史,並且呼籲建立一種縱橫主義式的團結以終結性暴力。這部全面性的著作援引世界各地的案例與報告,顯示性暴力的獨特性和普遍性……這部著作是一項勇敢無畏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性暴力陳述,從眾多區域和語言當中擷取例子,針對暴力的正常化和其去政治化的版本提出質疑。 ——巴特勒 一部研究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一項範圍最廣泛的政治檢視之舉。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她對於個人意見的尊重、她把各地情況的細微末節和世人對強暴的承受方式連結在一起,以及她堅持所有人與所有性別在「充滿性傷害的世界」裡都同樣脆弱的觀點。在打造更美好也更安全的世界這項奮鬥當中,對於想要把消除強暴放在第一位的人士而言,將會是一本必讀著作。 ——羅絲,著有《論暴力以及以女性為對象的暴力》 歷史學家柏爾克的這本重要著作……通過將嚴謹的歷史和理論分析與世界各地的抗爭故事結合起來,本書將幫助所有為無性暴力世界奮鬥的人——因此,它將成為學者和活動家們無價的資源。——《醫學、衝突與生存》 有一些書本應該不必被寫出來。然而,在我們這個充滿缺陷的世界中,它們卻往往是最為迫切需要的。柏爾克的新書正是如此,這本書探討了全球性的性暴力歷史。顯然,恥辱並不屬於受害者,而是屬於那些長期允許這類傷害發生的意識形態、機構、法律框架和權力結構。這本書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且至關重要。柏爾克在書的結尾提出了一些如何創造無強暴世界的建議,我們應當重視這些建議。——《BBC 歷史雜誌》 本書以其全球視角的膽識和極高的可讀性,成為了一部充滿同情和信念的學術作品。柏爾克基於數十年的研究,並以歷史學家全知的眼光探討了一個或許被稱為「及時」的主題,然而實際上這早已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在各種地理、文化和時代中,性暴力的現實始終是對人類缺陷與殘酷的發人深省的提醒。這是一本發人深省的著作,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這一現實,並幫助我們想像一個無強暴的未來。——李懷瑜,活動家、強暴倖存者,《生命暗章》和《共謀》作者

目錄

好評推薦 推薦 願每個人都能在沒有性別歧視與暴力的環境中成長:回看台灣對抗性暴力之路/王玥好 導讀一 如何建構一個沒有性侵的世界?/顧燕翎 導讀二 為什麼文明邁進了,性暴力卻仍停留在洪荒時代?/王曉丹 引言:全球危機 性暴力是歷史與文化建構的結果,會因時因地而異,今日性侵的氾濫是人類的耻辱,我們應該打造一個沒有性暴力的世界。 一、羞恥 為何遭受性暴力該是一件可恥的事?為何性暴力從個人到國家層級都是羞辱他人的一種手段? 二、(不)正義 為何追求性暴力的正義如此困難?為何有些人不希望受害者發聲? 三、性別問題 性暴力只會發生在女性身上嗎?「矯正式強暴」為何讓性少數群體處境更加危險?而男性受害者為何又自覺受傷更深? 四、婚姻暴行 「床頭吵、床尾和」,所以夫妻之間就沒有性暴力嗎?主張婚內性暴力是破壞家庭和諧嗎? 五、母親與妖魔 性暴力中,女性有可能是施加性虐的一方嗎?一名母親也可能同時是對他人施虐的加害者嗎? 六、清算 面對無法伸張正義的性暴力,世界各地的私刑團體做了什麼?「主人的工具無法拆除主人的房子」,以暴治暴的私刑正義,可以遏止性暴力嗎? 七、軍事化強暴 為何戰爭中特別容易發生性暴力?戰時的「慰安設施」為何被說是戰爭中的必要之惡?戰時的輪姦為何可以加強群體的效忠? 八、創傷 強暴受害者一定要表現得像是受害者嗎?她們為何不該表達出怨恨或出手報復呢? 九、一個沒有強暴的世界 為何斷言暴力先天存在於男性的性特質當中,無助於打造沒有強暴的世界? 注釋 參考書目 致謝 索引

延伸內容

為什麼文明邁進了,性暴力卻仍停留在洪荒時代? 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 當代社會在法律、科技、性別平權意識上都有顯著進步,但性暴力仍然屢見不鮮,甚至在許多領域仍被合理化、掩飾或忽視。時代已邁向現代進步,為何性暴力的機制卻依舊像蒙昧時期一樣野蠻?《恥辱:一部性暴力的全球史》正是試圖解析,為什麼性暴力得以恆久存在,甚至暢行無阻。 《恥辱》重新檢視我們長久以來對性暴力的理解,並質疑性暴力是否只是「男性加害者 vs. 女性被害者」的二元對立。這本書並未完全接受女性主義法律學者麥金儂(Catharine MacKinnon)的理論。麥金儂認為性暴力的核心機制是「男性對女性的統治」,並將性暴力視為父權制度的產物。然而,後續的研究者指出,這樣的分析過於概括,忽略了性暴力的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例如,家內性侵並非僅是單純的「男性對女性」暴力,家庭權力結構、文化因素、經濟狀況等,都會影響性暴力的形態與應對方式。此外,麥金儂的分析框架有時會簡化不同文化脈絡下的性暴力問題,例如將印度女性遭受性侵的現象歸咎於「印度文化」,而忽略社會經濟條件、殖民歷史與現代國家政策等更複雜的結構因素。 在「男性加害—女性被害」的二元框架下,男性被害者、女同志被害者、跨性別者等群體的經驗,往往遭到忽視或邊緣化。當性暴力被簡化為「陽剛男性對陰柔女性的侵害」,那些不符合這種性別角色敘事的受害者,往往難以獲得法律保護或社會認可,甚至會因為挑戰傳統性別框架而受到進一步汙名化。我在二〇一九年於《女學學誌》發表的文章〈破解二元對立,改寫能動主體:性暴力受害者脆弱性的正面意義〉,便是試圖打破「同意vs.不同意、受害者vs.能動主體、能動性vs.脆弱性」等二元對立的思維框架。《恥辱》更進一步主張,主流的分析方式不僅可能加深種族與文化的刻板印象,甚至削弱了對抗性暴力的全球性策略。 洪荒惡勢力:文化與制度的權力支撐性暴力 《恥辱》作者柏爾克(Joanna Bourke)曾提到,她對於司法體系無法有效應對性暴力感到憤怒。在英國,一九七〇年代每三起進入法庭的強暴案,就只有一起定罪;到了一九八〇年代,比例下降為五分之一;一九九〇年代是十分之一;而二〇〇七年更驟降到二十分之一!面對這樣驚人的數字,柏爾克透過歷史研究分析,試圖解答:是什麼樣的制度、意識形態、經濟和政治結構,使得不同時代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性暴力行為得以延續? 《恥辱》是一部極具自覺性的跨學科著作,更是一部關於性暴力的全球史。但它不只是把不同國家的案例收集在一起,而是以全球歷史的視角,重新思考性暴力的道德問題。例如,如果性暴力的根本問題不只是「男性統治」或「陽剛特質」,那麼它的核心到底是什麼?長久以來,性暴力的傷害與否。往往由父權社會來定義,那麼該如何讓受傷者真正被聽見?如果主流對性暴力的理解與防治策略過於普遍化,又該如何在概括性與具體情境之間取得平衡? 我們可以發現,許多性暴力加害者的心理機制,不僅源於個人的認知偏誤,也受到文化與制度的支撐。他們甚至不認為自己是「加害者」,甚至覺得自己在「幫助」或「保護」受害者。《恥辱》指出,性暴力的核心問題,在於社會如何掩飾、合理化這類行為。例如,在某些社會文化脈絡中,性暴力被視為「教育」、「啟蒙」,甚至是「解放」。加害者可能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甚至讓受害者相信自己才是錯誤的一方。 加害者的影響力與交織性 美國MeToo運動的代表案例——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最終被判刑,但他的案件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在娛樂與科技產業,職務權勢與「創新精神」常被視為至高價值,任何對權勢不利或被視為「不懂藝術」的人,都可能被邊緣化。好萊塢長期存在一種「大師型導演」或「天才型創作者」的迷思,使某些加害者得以濫用地位。例如,伍迪艾倫、羅曼波蘭斯基等導演的案件,常被支持者用以「他是藝術家」來淡化,彷彿創造力足以抵消道德缺陷。 類似的現象也發生在法國,MeToo運動在二〇二五年初迎來首宗重大判決,演員阿黛拉·哈內爾(Adèle Haenel)控告導演克里斯托夫·魯吉亞 (Christophe Ruggia)性侵害並勝訴。這起案件衝擊了法國演藝圈長期以來「性自由」的文化,揭露了某些以「挑戰保守價值觀」之名,實則掩蓋權力不對等的性關係,甚至合理化性剝削的現象。這類「進步性的道德話語」,不僅讓某些加害者得以逃避責任,也讓受害者難以發聲,因為她們可能害怕被指責為「反自由」、「保守」,甚至遭到輿論反噬。 《恥辱》這本書舉出大量的案例,指出愈是脆弱的人口(例如難民、尋求庇護者與非法移民),愈容易受到本應保護他們的人剝削。在南非、印度、盧安達、智利、奈及利亞等地,許多加害者來自政府關於、警察、高層政治人物,甚至包括聯合國「維和」士兵在海地的惡行。此外,許多國家的性侵害司法體制也充斥著種族偏見。例如,在二十世紀初的索羅門群島與新幾內亞,黑人男性若強暴白人女性,往往被判處鞭笞或死刑;但若白人男性強暴黑人女性,卻不會受到法律制裁。更甚者,性暴力在許多地方被「醫療化」,法律體系對性暴力的判定,往往仰賴醫學專家的「專業意見」,而這些專業知識可能帶有種族歧視或階級偏見,強化了制度上的不公。 在臺灣,也能看到類似的現象,例如,傳統上強調「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這樣的價值觀肯定教師的崇高地位,卻也讓學生難以對抗來自權威者的侵犯。在許多學術機構中,指導教授或老師可能利用自身權力進行性剝削或不當行為,而學生則因害怕影響學業或未來發展,選擇沉默。這種道德話語讓某些學術權威得以「保護」學生之名,建立親密關係,並透過學術網絡壓制指控,使得學校成為性暴力的溫床。 上述全球的案例顯示,無論是「創新精神」、「性自由文化」、「種族差異」還是「教育無私奉獻」,這些道德話語常成為加害者逃避責任的工具,甚至他們說服自己未曾傷害受害者,而是在「保護」對方。《恥辱》這本書引用哈樂崴(Donna Haraway)「情境知識」(situated knowledge),指出這些道德話語讓社會難以對性暴力做出適切回應,使性暴力在自詡進步的時代裡,依然如洪荒般持續存在。 拆解美好道德的偽裝 本書作者伯爾克從事社會與文化歷史研究已超過三十年,現為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歷史學教授、英國學術院士,同時擔任格雷沙姆學院修辭學教授。她撰寫了十六本獲獎書籍,涵蓋暴力史、現代戰爭、醫學和科學、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情感與人性等議題。《恥辱》這本2022年出版的新作,討論了戰時強暴、女性施暴者、婚內強暴等主題,也包含了報導強暴的新聞如何帶有窺淫成分,以及黑人女同志面對的特殊脆弱處境等。 最重要的是,這是一本全球性、跨國性和交叉性的研究。全書探討了性、性別、種族、階級、宗教、年齡等多重交織因素,並比較了不同國家和不同族群的性暴力成因、形式與因應方式。除了分析歐美國家精神科醫師如何將白人男性與女性的行為病理化之外,書中也揭露了白人奴隸主婦女在奴隸性虐待中的同謀關係、韓國性奴隸的歷史,以及性侵害在剛果、盧安達和前南斯拉夫的種族滅絕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些觀點反覆強調了本書的核心論點:性暴力是由社會、歷史和文化所構成的。 伯爾克成功地詮釋了性侵害的結構性原因與文化脈絡,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實際採取行動來消除性暴力。《恥辱》提供了一個細膩、清晰的歷史、社會學和女性主義分析,在黑暗的時代裡,帶來了一絲希望。讀完全書後,我認為這本書所揭露的問題,遠比字面上的內容更深刻——要真正挑戰性暴力的持續存在,我們必須質疑那些看似「美好」的道德話語,並檢視它們如何被用來掩飾權力不對等與暴力關係。唯有拆解這些遮掩機制,性暴力的結構才可能真正被動搖。

作者資料

喬安娜•柏爾克 Joanna Bourke

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的歷史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的院士,也是英國格雷瑟姆的修辭學教授(2019-2023)。她出版了許多著作,包括《痛苦的故事:從禱告到止痛藥》(The Story of Pain: From Prayer to Painkillers,二○一四)、《戰爭與藝術:現代衝突影像史》(War and Art: A Visual History of Modern Conflict,二○一七)以及《動物之愛:論獸姦、戀獸癖與後人類之愛》(Loving Animals: On Bestiality, Zoophilia and Post-Human Love,二○二○)。

基本資料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書系:貓頭鷹書房 出版日期:2025-03-06 ISBN:9789862627310 城邦書號:YK1483 規格:膠裝 / 單色 / 448頁 / 16.8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