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設計師的自我經營學
- 作者:凱瑟琳.費雪(Catharine Fishel)
- 出版社:馬可孛羅
- 出版日期:2012-08-09
- 定價:320元
- 優惠價:79折 253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253元,贈紅利12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40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
為孩子出征:在屬靈的爭戰中,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護衛者
-
基督的奧秘:一個被遺忘的事實,如何改變我們所見、所信與盼望的一切
-
記憶的社會框架(百年經典首次繁中引進、法文直譯,收錄專文導讀及生平年表)
-
建築的面龐the Face of Architecture:現代主義之後的立面設計
-
世界來過台灣:從荷蘭、美國、西班牙、大清、日本到中華民國,一覽他們來過台灣的足跡,解鎖課本沒有教的歷史彩蛋!
-
裝潢工法全能百科王【暢銷典藏版】:選對材料、正確工序、監工細節全圖解,一次搞懂工程問題
-
國之荒原: 金權政治、貧富差距、體制失能、族群對立,理解美國人憤怒的根源
-
遊戲人生72變 2:跨越心界線──引導思考‧促進交流,活化教學心技法
-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有趣的聖經故事:只要兩小時,原來讀聖經這麼簡單!
內容簡介
◆本書為馬可孛羅於2008年出版的《頂尖設計師的自我經營學》改版書!
◆誠品「藝術類」暢銷排行榜、博客來「人文藝術」類暢銷排行榜、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博客來2008年度TOP「藝術設計」類No.14
設計系沒有教你的事 一本讓設計師等了十年的經營專書!
本書首度披露設計師的後台人生。
設計師如何解決問題而達到今天的成就?設計師是個當紅的行業,我們知道設計師光鮮亮麗的一面、他們秀異的作品、他們完美的理念,但他們如何去調適生涯中的挫折?如何面對現實?
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設計師將告訴你:
.該怎麼平衡理想與商業?如何經營獨立工作室?
.沒有案子時,怎麼撐下去?
.當天災人禍毀滅了你辛苦建立的事業,如何東山再起?
.為了確保品質,你如何敢於不收新客戶?
.身為工作室的主管,如何與同為設計師的員工相處?
.獨立工作室如何兼顧家庭與事業?尤其是身為單親家庭的父親/母親時。
.該怎麼平衡理想與商業?如何經營獨立工作室?
設計系學生除了要有展示作品的舞台,還需有進入設計職涯的引導。這是台灣書市正缺乏的書種。
「設計」已經成為一股風潮,許多工作室紛紛創立,各類別的新秀設計師已經逐漸進入職場,然而,他們如何走下去?如何保持創意與毅力去經營自己的設計事業?
本書談的是設計師的成功,還有設計師成功背後的後台人生。
作者說的好,她所羅列的不只是設計師的名號,或是他們的名校背景,而是要成功必須經歷什麼。
但是當我開始跟這些藝術家談話時,在很多案例中發現,「困難」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有人都在生命中面臨戲劇性的轉折,每個人都在掙扎下一步該怎麼作。很多人失去工作,有些人遇過洪水,我是說真的洪水。困境包括胸口疼痛、疲勞、破產、淚水、關係破裂,這一切全都是為了設計。他們仍然一直成長。
然而,本書所訪問的藝術家不只應當為他們的堅持不懈而受到敬佩。他們展現了另一種勇氣,願意和你我分享故事,使我們的情緒一如他們的得到淨化。他們讓別人看到真實的自己是一個做事並不完美的人,而不是如同一幅從遠方描繪的漂亮風景畫, 這不容易。
友好的伙伴能幫助設計師找出專業與精神上的支持,並且要求保持同等的競爭力,來維持優秀創意。成功的背後會是什麼?本書的訪問不僅是詢問「如何成為設計帥」,還要詢問「如何勇敢的當一名平面設計師」。本書將披露成功設計師的生活、個人未來的願景,如何在競爭激烈的設計生涯中保有成就,同時又能創意不絕。
這樣的訪問將促使已經小有成就的設計師重新審視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所謂的「專業」又是什麼。
【專業推薦】
◎王俊隆 Roc(療傷圖釘膠囊設計者,產品設計師)
◎丑宛茹(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所副教授)
◎李俊明(設計與生活風格作家)
◎林怡芬(知名插畫家)
◎林銘煌(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工業設計組教授)
◎周育如(水越設計總監)
◎胡佑宗(ndd design創意總監)
◎聶永真(知名設計師)
◎蕭青陽(入圍葛萊美獎唱片設計)
【好評推薦】
「在過去十年的工作經歷裡,我幾乎都是SOHO族。看完這本書,有很深的感觸。
『如果這本書早十年出來,我會更坦然的面對那些跌跌撞撞的Soho歲月。』
就因為我經歷過類似的過程,更能理會書中所有設計師在圓夢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來自於家庭、同儕、現實……,不斷的在衝擊中學習著妥協與取捨,所謂的設計師之道,那是無數深夜裡的天人交戰後,讓有菱有角慢慢轉化成圓融的過程。我誠心的推薦這本書,與所有有夢想的設計師分享。」
——王俊隆Roc(療傷圖釘膠囊設計者、產品設計師)
「學習設計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基因?是不是存在著natural born designer?事實上,成為設計師,除了夢想、堅持與勇氣之外,更要有行銷的創意與智慧,加上經營的視野與承諾。當面臨種種突如其來的考驗:現實環境、經濟因素、企業限制、心理掙扎……等等,能否依然處變不驚地展現優質的設計力?本書以一連串的經驗案例,沒有教條或公式,娓娓道出設計師的故事。至於「如何」?值得讀者各自參考、細讀玩味,進而發展出屬於個人、朝向目標的行進方式。」
——丑宛茹(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所副教授)
「這本書中,多位創作人的經歷或想法,也與我甚為相似,有些是我曾經經歷過的、有些是我正面臨的問題,書中創作者的經驗分享,給了我不少參考的方向。如何在掌握自己的核心價值下調整腳步,有時候參考他人經驗是一個相當好的方式。以插畫為業之時,台灣沒有太多的前例和書籍可以參考,大多是在跌跌撞撞之下,從自己的經驗中摸索學習的。所以,深深感到同業間的經驗分享是一件重要的事,在迷惘時可帶來不少力量。」
——林怡芬(知名插畫家)
「這是一本帶給設計師心理建設的書。雖然它涉及設計公司的經營理念、管理及經驗,但它比較像是設計師的心靈補貼,有益於設計師的心靈建設、成長。
大多數的設計師,工作時常常面臨的窘境是懷疑、是害怕。尤其被人質疑久了,在很多人不信任自己的膽識時,或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直覺,懷疑自己的創意,懷疑自己的決定,動搖信心。當然設計的主觀性和成果的不確定性是造成害怕的主因,害怕選了一種愚蠢的字型,害怕設計作品被羞辱,害怕沒錢支付薪水,害怕破產,擔心在所有銀行家或企管顧問朋友面前失去藝術家的身分等等。這時該如何處之呢?相信你可以在本書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林銘煌(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最近在台灣當一個設計師好像還算挺風光的,我最怕年輕人誤解的恰恰就是這件事。設計這行其實遠不如設計作品那般光彩亮麗。
設計是一連串在質疑與否定中不迷失方向、不喪失自信的歷練,是用勇氣與毅力拼搏出來的。沒有經過「經營」這一關的磨練,設計師永遠無法在現實當中站穩腳步,而邁向成熟。
這本書中一個個生動又真實的故事,清晰完整地再現了設計師的現實與心路歷程,感人至深,是讓設計人省思自身創作歷程的絕佳觸媒。」
——胡佑宗(ndd design 創意總監)
目錄
◎推薦序 創作心靈不斷湧現的自我追求 李俊明
◎推薦序 因為設計,才值得投入 林怡芬
◎引言 這一切全是為了設計
◎Part1 你是誰?
‧我只是創造能打動人心的東西 賽克/短篇故事
‧學習處理恐懼 葛倫/三井葛倫設計
‧實事求是的設計 紀俄爾&鍾芬尼/ 紀鍾設計
‧取得事業與家庭的平衡 瑞格斯比/瑞格斯比設計
‧抱持樂觀的心情去上班 拉森/拉森互動設計
‧傾聽自己的聲音 里斯卡/里斯卡與合夥人
‧學習處理客戶的想法 西迪&宋德拉格/設計牧場
‧把負面的人當競爭者 卡托娜/具體設計
‧元氣讓你想到好點子 莫瑞歐卡/亞當斯莫瑞歐卡設計事務所
‧保留自己的空間 李恩哈特/李恩哈特設計
◎Part2 你的目的地是哪裡?
‧設計幫助客戶有價值 羅傑/公牛羅傑設計
‧門的文化 偉德/星球傳播
‧勇於面對改變 泰瑞/泰瑞馬克斯設計
‧保持小巧 塞爾斯&波恩頓/閃耀設計
‧不為了擴張而擴張 穆斯納/原點設計
‧設計是一種生活模式 韋伯/韋伯暨韋伯設計
‧接受無法預料的經驗 派金斯/塞博特‧派金斯設計
‧應用隨意記下的點子 艾瑞克‧麥德森/麥德森設計
‧發展跨領域公司 戴爾/FD2S設計
‧不要忘記拿鉛筆 卡爾森/連續集設計
‧隨時評估計畫 多契羅/渴望
‧質比量更重要 亞當斯/亞當斯莫瑞歐卡設計事務所
‧妥協的重要 契迪/密碼字體設計
‧為自己而活 費拉
◎Part3 哪裡找支援?
‧你可以在現實中成就什麼? 貝聯堡
‧設計之外的老師 薩可拉夕克
‧放下身段 貝魯特/五角星
‧身為設計師的力量 羅瑞格/羅瑞格設計
‧幽默使人有創意 布萊斯懷特/山史東設計
‧平面設計師的本能 奧斯本/麥可‧奧斯本設計
◎Part4 到達目的地
‧逆流前進的魚 瓦奎茲/塞克洛普斯設計
‧到了之後該怎麼辦 西伯特/歐力卡設計
‧以未完成的宣言作為結語 毛/毛氏設計
◎推薦序 因為設計,才值得投入 林怡芬
◎引言 這一切全是為了設計
◎Part1 你是誰?
‧我只是創造能打動人心的東西 賽克/短篇故事
‧學習處理恐懼 葛倫/三井葛倫設計
‧實事求是的設計 紀俄爾&鍾芬尼/ 紀鍾設計
‧取得事業與家庭的平衡 瑞格斯比/瑞格斯比設計
‧抱持樂觀的心情去上班 拉森/拉森互動設計
‧傾聽自己的聲音 里斯卡/里斯卡與合夥人
‧學習處理客戶的想法 西迪&宋德拉格/設計牧場
‧把負面的人當競爭者 卡托娜/具體設計
‧元氣讓你想到好點子 莫瑞歐卡/亞當斯莫瑞歐卡設計事務所
‧保留自己的空間 李恩哈特/李恩哈特設計
◎Part2 你的目的地是哪裡?
‧設計幫助客戶有價值 羅傑/公牛羅傑設計
‧門的文化 偉德/星球傳播
‧勇於面對改變 泰瑞/泰瑞馬克斯設計
‧保持小巧 塞爾斯&波恩頓/閃耀設計
‧不為了擴張而擴張 穆斯納/原點設計
‧設計是一種生活模式 韋伯/韋伯暨韋伯設計
‧接受無法預料的經驗 派金斯/塞博特‧派金斯設計
‧應用隨意記下的點子 艾瑞克‧麥德森/麥德森設計
‧發展跨領域公司 戴爾/FD2S設計
‧不要忘記拿鉛筆 卡爾森/連續集設計
‧隨時評估計畫 多契羅/渴望
‧質比量更重要 亞當斯/亞當斯莫瑞歐卡設計事務所
‧妥協的重要 契迪/密碼字體設計
‧為自己而活 費拉
◎Part3 哪裡找支援?
‧你可以在現實中成就什麼? 貝聯堡
‧設計之外的老師 薩可拉夕克
‧放下身段 貝魯特/五角星
‧身為設計師的力量 羅瑞格/羅瑞格設計
‧幽默使人有創意 布萊斯懷特/山史東設計
‧平面設計師的本能 奧斯本/麥可‧奧斯本設計
◎Part4 到達目的地
‧逆流前進的魚 瓦奎茲/塞克洛普斯設計
‧到了之後該怎麼辦 西伯特/歐力卡設計
‧以未完成的宣言作為結語 毛/毛氏設計
內文試閱
@設計是一種生活模式@
韋伯/「韋伯暨韋伯設計」
三十年前,琳恩.崔克特(Lynn Trickett)和布萊恩.韋伯一起創業,在倫敦成立了「崔克特與韋伯設計公司」(Trickett & Webb)。他們開玩笑說,不曉得退休時,公司會變成什麼樣子。那離他們還很遠,甚至有點難以想像。
他們決定,無論誰先退出,都可以拿到一件他們最初為公司購置的物品,即一座骨董鐘。「輸家會得到公司,」韋伯大笑。
經過前幾年一場重病後,崔克特決定減少工作量,最後在二○○三年完全退出,他們的公司也因此而改變。現在這是韋伯暨韋伯設計公司,由布萊恩和妻子蓋兒一起經營;蓋兒是之前「崔克特與韋伯」的總監。雖然他們還和一些多年的客戶一起工作,但是減少管理工作讓他們能夠跟更多新客戶合作。韋伯也是設計師協會(the Chartered Society of Designers)會長,其為英國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專業設計師組織,同時也在倫敦藝術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rts, London)當客座教授。
對於韋伯和他的團隊來說,這是一個自省的時刻。崔克特的離去對於這個以倫敦為基地的團隊來說是很大的改變,但是他對於過去這三十年的生涯毫無遺憾。時間已經教會他,對於一個設計師來說,什麼叫做生命的品質。而他和崔克特一直都很勤奮的為自己和員工們創造這份品質。
這位設計老將知道,今天的專業平面設計師仍然還有沒嘗試過的方向,但是無論他們選擇哪一種應用方法,他相信某些規則仍然適用,不只能帶給設計師長期的工作滿足感,同時能讓他們完成自我實現,成為重要的創意人。
#定義一種哲學#
當這些夥伴們開始一起工作時,沒有太多時間思考公司的使命。第一年他們工作非常認真,盡可能以他們所知道最好的方法去完成手上的十件作品。由於希望能打開知名度,他們把十件作品都送去參加倫敦一個很大的設計展,這就是他們當時的作品集。十件都被接受了,而且很快的,業界報刊就來電了。
「記者的第一個問題永遠都是:你們的核心哲學是什麼?這嚇壞我們了,但是琳恩最後說:『為好的人做出好的作品。』現在這聽起來很陳腐,但是經過這些年,這種哲學已經演繹成『為有趣的人做出好的作品』。我們經營長期關係,我們想要和我們喜歡的人一起合作。」韋伯解釋。
#選擇適合的模式#
韋伯說,企業模式有兩種。第一種是金字塔,老闆在最上層,員工在最下層。「我們不覺得那樣很好,因為最上面的人會為了錢而非設計來經營整個公司。」他解釋。
第二種模式是,公司裡有許多小小的金字塔,每一個都由團隊領導者負責。需要的話,金字塔可以增加或減少。這是比較有彈性的系統,但是這看起來有點呆板,特別是團隊最後會變成分工很細,只專精一樣工作,例如年度報告或者品牌識別。
「把事情調換一下有趣多了,」韋伯說。結果,他們的模式就是根本沒有模式。他和崔克特決定,直視客戶的眼睛,傾聽他們的聲音,這才是最重要的。換句話說,無論誰參與專案,都需要和客戶面對面接觸,事實上每個人都是領導者。
#全日無休的設計師#
其他設計公司老闆談到下午六點可以離開辦公室,到隔天早上之前都可以忘記工作,但是韋伯卻相信,設計師應該要承認,設計不只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生活模式。那並非意味著,公司應該要接下超過所能應付範圍的工作,然後焚膏繼晷的完成它。工作量應該要合理,但是想法和解決方案的數量應該要盡量增加。
「你最好能夠選擇一種能讓你二十四小時都感到享受的工作,因為它會整天跟你糾纏不休,」韋伯說。當他遇到令人絕望的工作任務時,會特別堅持下去;那些工作是他無法置之不理的挑戰。
#終生學習#
韋伯說,要是設計師覺得自己都已經學會了,那就是他該走人的時候了,且設計會變得不再令人興奮。永遠都必須學習新事物正是這份工作有價值的地方。
「當你學鋼琴時,每個音符都是新的經驗。你一旦學會了音階,你就不再這麼想了。但是之後,你又可以開始思考音樂,」他說。「你可以是非常有經驗的設計師,只做那些你百分之百知道該怎麼做的案子,但是那非常無聊。對於一個沒經驗的設計師來說,百分之百都是未知,那太危險。但如果你能身處在黑白兩色的中間,知道一半不知道另一半,這就是最好的位置,你一直都能找到新的東西。」
韋伯特別喜歡學習印刷的歷史,事實上這件事還讓他開拓了新的事業線——為書籍和展覽作設計工作。他說,學習是他工作中最有樂趣的一部分,也點燃所有他做的事物。(it fuels everything else he doesp96)
#當個終生的老師#
客戶喜歡請求設計公司依據他們過去的經驗來完成案子。如果他們以前做過手冊,他們就會覺得這次也該做一份手冊。然而,韋伯說,設計師必須讓他們知道,海報、網站或是其他的東西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
「讓客戶經歷最陌生的經驗,然後再加一點。他會一直回來找你,因為他從你這裡學到東西,」韋伯說。
教導和學習讓他了解到世界是多麼緊密相連。他的個人興趣符合了客戶的工作需求,而客戶的案子又持續引領他走向更精采的新課題。另一個韋伯沒預料到的連繫,讓他很高興:兒子也沒受到他的作品啟發,現在成為一名平面設計師。
#點子沒有保存期限 #
年輕設計師所學到最艱難的一課就是,不要把所有的創意都丟進同一個案子裡。你很可能受到一個想法啟發,但是五年甚至十年內都用不到。韋伯永遠都帶著筆記本,好幫助他在火車上或者會議中捕捉靈感。這本只有他自己能看的筆記本裡,有著他隨手記下的幾個字或是塗鴉。
「記著,如果你留著這些想法,它們就會一直都在,這是很重要的。」
#讓別人快樂#
韋伯說,自己的設計能帶給別人快樂,這是件很棒的事。藝術家會這麼做,表示他有同理心,而這使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一個更了解、也更懂得如何詮釋這世界的人。對韋伯來說,這就是應用藝術和純藝術之間的不同。
「純粹的藝術家做自己的作品,但是我們必須和其他人合作,好取得一個目的。我想很多設計師可能不同意這件事,而且會說他們其實是在滿足自我的需求。但是對我來說事情不是這樣。我希望客戶對我說:『這是我的問題,你可以幫忙嗎?』我必須解決他們的問題,而非自己的。」
#錢不等於品質#
一九八○年代,倫敦的其他設計公司都成長得很快,變得有知名度,獲利頗豐,當時崔克特和韋伯也考慮成立有限公司,但最終還是沒有這麼做。因為他們覺得,一旦有了股東,重心就會變成為他們創造利潤。他們當然清楚公司必須支付賬單和薪水,但是他們工作並非為利潤所驅使。
他們以作品的品質以及創造者的滿足感來衡量成功這件事。
「如果工作的品質開始下滑,那麼公司的品質以及工作者的滿足感也會跟著下降,」他說。那麼工作品質又會再次低落,變成惡性循環。「當我們開始創業的時候,覺得每件工作都會是最後一件,如果我們沒有做好的話,這種情況真的會發生。」
韋伯說,即使在這行已經三十年了,保持這種警覺心還是很有幫助的。
@接受無法預料的經驗@
&羅蘋.派金斯(Robin Perkins)
賽博特.派金斯設計(Selbert Perkins)&
當羅蘋.派金斯談到賽博特.派金斯設計公司時,她說,時間是循環的。想要看到未來,人就得回顧過去。
她和夥伴克利夫.賽博特(Clifford Selbert)回顧久遠和新近的兩種歷史,畫出他們的路線圖。只要他們能逃離位在麻州波士頓和加州普萊雅德瑞 (Playa del Rey)的兩個辦公室,他們就去中國、埃及、義大利、峇里島旅行。在這些地方,古代的藝術家們塑造出永恆的藝術品和空間,在其中為他們留下許多訊息。這些旅行滋養了他們的創意工作。而在辦公室裡,較新近的歷史能夠指引他們的企業計畫。
受到這樣的指引,他們覺得很有自信,能在這行這麼多年,證明了歷史是個有智慧的顧問。他們學到的是,歷史會耐心且不斷的重複它的教誨;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聆聽它的忠告。以工作來說,他們將會非常忙碌,然後慢下來,然後又變得非常忙。在藝術上,特定的形式會一直重複出現,無論當時正興盛什麼題材或風格。
「當我們為購物中心或零售商店(retail environment)作設計的時候,我們正在重複數千年以來其他人也在做的事情,」派金斯說:「交易這種概念從未改變。現代和古代的文化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充電之旅#
派金斯對於旅行的熱愛,始於孩提時讀到埃及金字塔和神廟。她立即被金字塔的外形及其背後隱藏的重要訊息所吸引。「這些建築物和其規模背後的訊息令人驚異。對我來說,無論從平面設計、藝術或都市計畫的觀點來看,它們都超越了一切,」派金斯說:「它們教導我,要為我們創造的所有作品賦予意義。」一九九○年代晚期派金斯去埃及旅行,對她來說是美夢成真。
派金斯和賽博特說,去旅行的時候,他們就像海綿一樣吸收當地文化和自然景觀,他們畫素描、做筆記、拍照、蒐集物品。一年做兩三次的旅行,對他們的創意銀行重新充電來說非常關鍵。
因為他們為很多零售商店作設計,所以世界各地的市場會帶來特別的靈感。派金斯說,中國的市集還保持著跟古代市集一樣的活力和文化經驗。那是因為設計這些市場的人,了解到這裡的重要性,而且意圖藉由設計來啟發別人。
「看到那些紀念碑似的大門和雕像,我真的感動落淚。這些藝術家們犧牲奉獻,創造出永恆而有意義的作品。他們所創造的是能夠源遠流長的東西。」
派金斯所看到的每一樣東西,都激發她在心裡畫出另一個未來作品的藍圖。她喜愛經典的設計形式,很仔細的考慮設計專案地點的地理環境和地方歷史。如果由他們來擔任設計師,文化、地景、人口甚至天氣等條件都會影響到作品。
派金斯引用公司為洛杉磯國際機場所設計的燈光圓柱作為例子。
她說,「我們的概念是,設計一個你可以從飛機上看到的東西,比較大規模的作品。它應該傳達洛城的意念,你不能隨便選一種風格就放上去。我們選擇了圓柱,這是一種經典的形式,圓柱上的光環代表天使,而變換的顏色代表這城市的多元文化和娛樂工業。」這項裝置變成真實地景的一部分,不只是另一個招牌或是裝飾物。
賽博特.派金斯公司著手每一個專案時,會先開始研究該地點的歷史。過去誰住在那邊?他們會研究好幾百年以來的世代居民。這個地點的歷史如何發展?有些地方盛行什麼產業呢?
「這就是靈感的來源。回首過去才能找到未來,」派金斯說。
在賽博特.派金斯公司,這個研究和設計過程受到工作流程的管理。這個團隊比較晚近才學到這件事。他們設計專案非常仔細,簡報也鉅細靡遺。這是因為派金斯學到,要是設計師沒有一套系統,就容易陷入泥沼。
在大學時期,設計師學會熬夜,把必要的工作趕出來。但是派金斯不希望她的專業設計團隊在辦公室裡待得很晚。她提供一個在合理時間內做完事情的流程,好讓他們可以在工作之外也有充實的生活。因為派金斯知道,快樂並且得到充分休息的設計師能做出最好的作品。
#隨時做好應變的準備#
身為一個企業老闆,派金斯知道,她也要運用過去的經驗來幫助她做決定。「萬一碰到景氣不好、恐怖份子攻擊、股票市場崩盤時,你必須要有所準備。這些事情都發生過,而且也可能會再發生。我學到,成長太過快速不是好事,我們曾經是那樣,但事情變得很難管理。事情不能進行太過快速,快到你無法評估自己的進步。」她說。
雖然這麼說,派金斯也知道不是所有事情都能被計畫的。因為改變就是唯一的不變,她知道擁有彈性是很重要的。計畫應該是指引或者大綱,它是一個你可以憑藉的框架,當做基本的架構,但是計畫的細節會不斷改變。
「你不能計畫所有事情,」派金斯說:「你必須讓自己開放,接受嶄新以及無法預料的經驗。有時候它們撞你一下,你無法馬上了解到它們的重要性。但是你必須好好瞭解你所經歷過的一切,這就是活力的來源,這讓我們慶幸可以提供給客戶各式的作品,而不侷限於特定的風格。」
畫出地圖的過程可能很困難,但這讓創意工作更簡單有效。
@應用隨意記下的點子@
&艾瑞克.麥德森 (Eric Madsen)
「麥德森設計」(The Office of Eric Madsen)&
在過去二十五年的職場生涯,艾瑞克.麥德森旅行時總是帶著一個同伴,那就是他的小小素描本。這些年來,他已經填滿了幾打這種六乘九英吋的小本子,裡頭裝滿了圖畫、寫給自己的筆記、未來計畫,還有其他的塗鴉草稿。他可能會在本子上記載公司如何收費、公司的目標,以及就他個人來說,想嘗試的設計方向,或者是其他正在醞釀中的作品。
「我花了很多時間在飛機航程上,而當我開始用小本子的時候發現,書寫時我完全屬於自己。」這些飛行時間讓他能夠脫離辦公室電話和電子郵件享受自由,它變成一段很棒的自省觀察和畫畫的時間。
「這一直都是非常私人的,不為了其他人,只為我自己而寫。我承認自己應該常常回頭去看看這些本子,但並不常這麼做。我一回到辦公室,本子就會被擱在桌上,我忙著處理其他各式各樣的緊急狀況,而忽略了這些闔上的本子。」麥德森說。他是麥德森設計公司的社長,這是一家位於明尼亞波利斯的小型設計事務所。
#應用隨意記下的點子#
在最近的三四年裡,麥德森開始運用這些小本子裡的素材,將它們放進簡報,或是他對設計師和教育界團體發表的演說中。在辦公室裡,他也越來越常提到這些素材。去年,這些本子扮演了全新的角色,變成麥德森的模糊地圖,但他如今已經知道該走向何方。
「在我生涯早期,有一個精神導師曾說,每六個月你應該坐下來,不要花太多時間思考,列出五到十件你真的很想做的事情。他建議,如果你好幾次都發現你正在進行的工作並未出現在清單上,那就是該重新思考計畫的時候了。」
「我覺得這是很棒的忠告。但是直到我開始使用小本子之後,才開始真的把它放在心上。那時候,我常常為了沒有遵守那些自己寫在清單上的忠告而感到有罪惡感。現在我試著改變。這些本子讓我回顧初衷。當我需要它們並聽從其忠告時,它們總是能好好的幫我修正軌道。」他大笑。「現在,我的確用這些小本子記錄下一步想要做的事情。」
對於任何一位設計公司經營者來說,讓目標在前方以及在心中都清楚可見,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挑戰。長期的目標往往會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消失。麥德森承認,當他回頭去看那些本子裡記載的提示或想法的時候,發現自己並不是一直都很小心或是深謀遠慮,但是他現在知道這樣做不只是一種創意的宣洩,更是一種必要的過程。
為了隱私和攜帶的便利性,這些本子的尺寸很小,可以輕易的塞在飛機座椅邊,但是它們的影響卻很大。「我很晚才了解到,在這個過程中,我可能試圖在告訴自己一些事情。它們大幅改變了我現在的重心,我很想發展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想法。我想要看看它們會帶我到設計版圖的哪一個地方。」麥德森說。
麥德森把他自己填滿小本子的經驗比做史蒂芬.史匹柏(Stephen Spielberg)電影「第三類接觸」中理查.德萊弗斯的經驗,尤其是其中經典的那一幕,男主角德萊弗斯發狂似的不斷將土鏟出廚房窗戶,想要建造些什麼東西。他當時也不是很清楚那到底是什麼。
「就我所知,我沒有跟外星人接觸過,但是我的確想過,該不會跟這麼多年來使用揮發性樹膠膠水有關係吧。」他大笑。「時至今日,我已經鏟了很久的土了,但我還是不確定我是否已找到自己的『魔鬼塔』$註1$。但是我相信這些努力終將告訴我ㄧ些事情。」
#跟隨幽靈#
麥德森說,設計是一門好玩的生意。大多數人進這一行是因為跟隨著靈感謬思女神,而非財務計畫者的建議。但有趣的是,很多人隨後發現,自己正在經營一門成功的生意。
「大多數的設計師都有很強烈的經營本能。即使我們之中很多人並未受過這樣的訓練,最後還是能自己經營生意。有一些人最後發展出大事業,而且甚至相當樂在其中。我發現到,公司擴張得越大,我就越來越不享受這件事情了。我花太多時間開會,離開我所喜愛的設計工作。當我回頭翻翻素描本,看到自己寫給自己的提示。『讓公司變小』、『親近設計』、『少開會』一直都在我的清單上。」
基本上他避免制定正式的營運計畫,只除了一次例外。創業初期,他為了保持信用,他會準備營運計畫給銀行看。「這是他們要求的,我覺得這真的很困難,要試著以利潤的觀點,去預測一家設計公司未來三到五年的成長,這是令人卻步的一件事。」
麥德森的成功跟直覺很有關係,而且隨著時間過去,他變得更加敏銳。舉例來說,如果他和潛在的客戶開完第一次會議後心中有任何疑慮,他就會婉拒這項工作。這種情況只會造成妥協和不快樂。在他的生涯早期,他無法辨認這些徵兆,而且傾向和舊客戶維持良好關係,勝過於打電話去找新案子。
麥德森在德州一個小牧場長大,他說:「我祖母說過一句很棒的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麥德森承認,在他學到教訓之前常常被咬。他當時懂得不夠多,沒辦法辨認那些徵兆,要不就是選擇忽略它們。
「在我的經驗裡,專案要是一開始就基礎不穩,跟這個客戶的關係一定不長久。現在我更意識到,人生時間非常有限。我承認,年紀讓我意識到這件事。」麥德森刻意只保持一份濃縮的客戶名單,他說,精力最好是投注在那些和你互相尊重的客戶身上,而非那些做不到互相尊重的客戶。
#其他指標#
直覺有其作用,但麥德森也借重身邊有才華的人士為他指引方向。他很注重細節和品質,而他所雇用的人也是。他十分專注於和那些懂得他們寶貴特質的客戶們一起工作。
他說:「大多數的時候,位子對了,事情自然就會上軌道。」
「事情並不一定如計畫中發展。偶爾,某個員工就是做不到。有時候,我也會錯過那些暗示這個客戶不適合的線索。但是,使我不斷前進的動力就是那些適合的客戶。這些客戶看重品質,喜歡聰明又適切的解決方案,注意細節,能夠體認並且尊敬我們所扮演的角色。」
#找到路線#
對麥德森來說,這趟旅程就是關於辨認那些能走和不能走的小路。雖然在公司營運這一方面,他從未感到迷失,但是他很高興看到,如今藉由這些小本子,方向逐漸浮現,新近他更學習到,不只是要跟隨自己的膽識,也要傾聽自己的內心。
「幾年前,我曾經有幸到美國平面設計協會奧斯丁(Austin)分會去演講。那次研討會的概念是,演講者必須放下日常的設計工作,談談比較個人的東西。每個演講者都帶領好幾個這種主題的工作坊,我在演說和工作坊裡跟人分享我的書,那對我來說是一個轉折點。有些我以為會永不見天日的點子,卻得到部分聽眾相當正面的回饋。」對於這些反應,他到現在仍然覺得神奇。
麥德森現在懂得,不要堅持一定得看見路標,他知道該如何去尋找新的道路。「這是一種進化。在設計領域裡,我仍然能另闢蹊徑,讓自己保持新鮮感和接受挑戰,這件事情本身就讓我很興奮。我的記事本就像是指南針一樣幫助我。」
延伸內容
創作心靈不斷湧現的自我追求
◎文/李俊明(本文作者為設計與生活風格作家)
創意之所以耐人尋味,在於它無色無形,沒有固定來由,也沒有公式可循,因此當它激起我們的想像與共鳴,我們對它的感覺便會如此深刻,心中自然興起一股「見賢思齊」的慾望,而讓我們想要探究箇中真味。
在這幾年的設計書寫經驗裡,我不時在與設計人接觸的過程中,對他們產生許多好奇。我深深望進設計人的眼眸,聽著他們訴說自己的故事,試圖想要了解這些有趣創意人的腦袋瓜到底在想些什麼?他們的夢想與熱情是什麼?追求美學的極致又是怎麼一回事?…
而這本走訪全美重要平面設計師的專書,解開了許多你我心中可能都有過的疑惑。
設計,作為21世紀一門顯學,一般大眾卻常常還是徘徊在門外,淺淺地往設計之門打開的窄窄隙縫偷偷窺探而已。現在的設計書給你看很多精美的產品圖片,浮光掠影地刺激你的眼球視覺神經,不知不覺間,我們只看到經過設計後產生的產品表象,那是被修正、化約成最適合市場的產品;卻忽略了影像之外,那些設計者從青澀邁向成熟的複雜養成過程,才造就了那些令人驚艷的作品。
那段漫長的「熟成」過程,充滿許多故事,因為設計師並不是神,他們也是人,會犯錯、會徬徨、會迷惘、會需要人生導師指引方向;這裡頭我們該關注的不只是美學加諸在設計身上的成果,或是設計者個人的表現,而是應該聚焦在經歷許多與現實的妥協之後,他們所經歷的腦力激盪與人生轉折。因此我很高興看到這本幾乎全是文字的設計書,讓我們能夠透過文字的翅膀,潛入設計者的思緒當中,透過心靈之眼,去感受、想像、體會創意者的生命歷程。
我自己非常喜愛後印象派藝術家保羅.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他在1897年創作了讓他留名青史的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往哪裡去?》(D'où venons-nous? Que faisons-nous? Où allons-nous?)這幅長達三點六公尺的大幅畫作,探討的是所有人類對於自身「存在」狀態的疑問,當然,也是創作者對於創作的一種發自內心的吶喊。
令人驚訝的是,當我收到這本書的中文版譯文時,馬上就發現,本書在結構上—Part1. 你是誰?Part2. 你的目的地是哪裡? Part3. 哪裡找支援? Part4. 到達目的地等四個單元,呼應了高更這幅鉅作的部分題旨。
高更在一百多年前從法國遠渡至波里尼西亞所尋找的答案,看來,我們到現在還一直在探索。創作心靈所關心的問題,原來沒有時空的阻隔與落差,始終都是相通的人生經驗。
我在本書中,一直看到幾個關鍵字與重要的概念不斷出現,讓我不禁聯想到,台灣各個領域的設計者,尤其是稍稍建立規模、正在努力耕耘的設計者,可能也需要參考國外成功設計師的經驗之談,並做為他山之石。
開放。保持開放會讓峰迴路轉的路程豁然開朗,這裡頭包括心態的開放、組織型態的開放,甚至接受新經驗的開放等等。
溝通。最有趣的是,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成功設計者都表示,他們不只是單方面提供服務,由客戶端挑三揀四;設計者也在尋找真正能夠欣賞他們創意的伯樂。而「商業」與「創意」兩端媒合的過程,就需要透過良好溝通來推展。
平衡。「設計不是藝術,那是商業……讓客戶的行銷與廣告富有價值。」本書一位成功設計師點明了設計的本質。但在某方面,設計總免不了涉楔形及藝術與創作的成分,因此書中諸多案例皆映照出設計者擺盪在創意與商業這天平兩端時,不斷追求的那個總在移動中的平衡點。在現實、夢想、自我價值當中,設計者得要達到最佳平衡,才能讓設計之路走得更長更遠。我想這也是說,保有自己的空間很重要,就像英國意識流名家吳爾芙所說的「自己的房間」,設計者也要能找到平衡自己的空間,並在裡頭感到安全穩當,才能全心付出。
學習。本書的許多例子告訴我們,設計者應該能從失敗中學習,並承擔風險。安全的路往往迂迴繞行,最後往往哪裡也去不了,因此我們應將心中真正渴望的優先順序列出,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這一點,將之放在激發設計者創造力的面向上,同樣適用。此外,學習所表現的另一個面向,就是設計者比其他行業更需要充電,不管是旅行、做白日夢或是放空,唯有充電才能讓創意能量源源不絕。
團隊。設計者不該本位主義過重,因為設計除了提供美感,另外一個使命就是扭轉局勢,讓產品可以透過設計之力而變得價值倍增。也因此,設計者扮演一種「診斷者」的角色,透過通力合作與觀察,應該提出適切解決方案,創造出設計價值。本書明白點出,「(設計師)是為了要幫助客戶成功,而不是為了藉由專案讓自己成功。」這一點很值得目前崇尚明星設計師的潮流當下,做為反思參考。
夢想。人類因夢想而偉大,當然設計師亦是如此。熱情與正向思考,會促使設計者不斷將自己推向潛力極限,而不只把設計當作勞務工作,積極開創新局。
我在書中除了讀到六個關鍵字,讓人深思許久之外,另外一個我認為很重要的訊息,就是字裡行間沒有直接點出設計者「自我實現」的重要概念。撇開它在社會學上的意義,人類都有追求自我理想的慾望,當這個欲念無法得到滿足,我們的心靈將會十分不平衡。
本書原名並非「如何『成為』平面設計師」,而是「如何『成長』為平面設計師」(How to Grow as a Graphic Designer),作者巧妙使用了Grow這個字,也就點出了「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的題旨,讓人在閱讀時擁有更多耐人尋味的視角與切點。
《頂尖設計師的自我經營學》不只適合想要成為、正在變成,或現已從事平面設計的讀者閱讀,裡頭提到的一些經驗法則,也很值得其他設計領域、甚至廣義的創意人做為參考;我甚至覺得,大家口中所稱的SOHO族、Freelance自由工作者,也應該能由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因為很多工作與生命之間維持平衡的議題,其實經驗都是相通的。甚至對於並非設計、創意領域的讀者來說,如果你想要了解設計者的立場與思考模式,本書也會是不錯的參考。
因為設計,才值得投入
◎文/林怡芬(知名插畫家)
為這本書寫序的早晨,我特別比平常早起兩小時。
下樓為自己沖了杯花茶提神,剛剛跟我睡在被窩的小狗,也起床跑到電腦桌旁繼續打睏,這樣的情景,讓我想起剛創業時,在住居套房中接案子的時光。
工作室成立當時,覺得每個大大小小的工作都是訓練自己的機會,所以大多數的案子都接下來,時間總是不夠用,經常得一大早起床畫畫。我是屬於日間型動物,白天工作才能維持較好的品質,尤其清晨時,沒有電話和事務纏身,也比較能安心作畫。
在旅居日本的這段時間,創作繪本或寫書時,仍舊維持一樣的作息。我一旦開始作畫,就很難中途停筆,必須把一張畫做完,才能再做其他的事。而每當畫完一張圖時,就已經接近黃昏也筋疲力倦了,加上晚上腦袋不太靈光,不適合寫東西或創作,只能做做簡單的事務工作。所以,發想和創意的工作,我都會在早晨時作。
這樣的作息,跟一般人對創作者的印象不太一樣,原本也以為自己是異數,不過後來知道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是同樣的作息時,不知為何感到安心不少。
這本書中,多位創作人的經歷或想法,也與我甚為相似,有些是我曾經經歷過的、有些是我正面臨的問題,書中創作者的經驗分享,給了我不少參考的方向。如何在掌握自己的核心價值下調整腳步,有時候參考他人經驗是一個相當好的方式。以插畫為業之時,台灣沒有太多的前例和書籍可以參考,大多是在跌跌撞撞之下,從自己的經驗中摸索學習的。所以,深深感到同業間的經驗分享是一件重要的事,在迷惘時可帶來不少力量。
創作者筆下的美好世界,經常讓少男少女誤以為只要投身創作,世界就可以變得如此美好,而當自己開始著手時,卻遇到困難重重,後來因而放棄的人,我想是相當多的。從前當學生時,就常聽到從事創作的老師說:「將來會繼續從事相關行業的,一個班上有五個人就不錯了。」每次聽到這種話,都會背脊一涼,心想,我會放棄我這麼喜歡的藝術工作嗎?如果放棄了,我的人生會變成如何呢?我還會喜歡我自己的生活嗎?
確實,興趣要和工作合而為一,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有可能生活變得與工作密不可分,最後連生活品質都賠上了。更不好的狀況是,無法以此來維生,工作不穩定之下因此就選擇轉行了。我常常從轉行的人口中經常聽到的理由是「我覺得工作是工作,興趣是興趣,興趣變成工作就不好玩了。」
但我想從事創作的人,並不是為了賭一口氣而堅持下去的,多半是他們太熱愛這件事,這件事對他們來說太重要了,無法想像沒有它的日子會有多無趣,而且從中得到的快樂不是其他的事可以取代,所以也就一直做下去,時間久了,自然而成為這行的專業者。
我常做為勉勵自己持續下去的想法是,把任何一件事或一個工作都當作爬山一樣,山腳下的風景很美,人人都可欣賞得到,但漸漸再往山上爬時,很多人體力不支或留戀山腳風景,就留下了,途中放棄登山的人會越來越多,因為障礙多了、危險也跟著多了。但山上的景色和登上山的快樂滿足感,只有勇於克服和充滿熱情的人才能體會得到。或許有人會覺得不需要花這麼多精神和力氣就為了這件事,但我想有沒有登上山頂在於其次,而不斷克服困難、超越自己的極限,發現新的自我,這是創作和爬山時,最大的樂趣吧。
書中作者所分享的經驗中,很多也都是我從前面臨的問題。當我還是學生對一切都還懵懵懂懂時,以為只要從事美術相關的創作工作,那就完成心願了,而不知道這只是拿到入場券而已,接下來要面對林林總總的問題,和如何去克服才正是關鍵。比如一開始要面臨如何得到工作、維生的問題。接著要面對如何提升自己、定位和挑選客戶的問題。現在有了家庭後要學習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下,取得時間平衡的問題,因為創作者的工作,往往都不是朝九晚五、上下班制的。之後還有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兼具廣度和深度多方位發展的問題,每一階段,好像都有新的問題等著解決。
即使從事創作多年,我仍然在抉擇時感到猶豫,對未來感到不安。但在此書中,發現這似乎是創意設計者永遠的課題,因為這是一個不斷創新變化、沒有框線、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會往哪裡去的工作,也正因為如此才有趣,才值得我們去投入,人生不也就是如此嗎!
◎文/王俊隆Roc(療傷圖釘膠囊設計者、產品設計師)
在過去十年的工作經歷裡,我幾乎都是SOHO族。看完這本書,有很深的感觸。
「如果這本書早十年出來,我會更坦然的面對那些跌跌撞撞的Soho歲月。」
就因為我經歷過類似的過程,更能理會書中所有設計師在圓夢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來自於家庭、同儕、現實……,不斷的在衝擊中學習著妥協與取捨,所謂的設計師之道,那是無數深夜裡的天人交戰後,讓有菱有角慢慢轉化成圓融的過程。我誠心的推薦這本書,與所有有夢想的設計師分享。
在過去十年的工作經歷裡,我幾乎都是SOHO族。看完這本書,有很深的感觸。
「如果這本書早十年出來,我會更坦然的面對那些跌跌撞撞的Soho歲月。」
就因為我經歷過類似的過程,更能理會書中所有設計師在圓夢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來自於家庭、同儕、現實……,不斷的在衝擊中學習著妥協與取捨,所謂的設計師之道,那是無數深夜裡的天人交戰後,讓有菱有角慢慢轉化成圓融的過程。我誠心的推薦這本書,與所有有夢想的設計師分享。
◎文/丑宛茹(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所副教授)
學習設計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基因?是不是存在著natural born designer?事實上,成為設計師,除了夢想、堅持與勇氣之外,更要有行銷的創意與智慧,加上經營的視野與承諾。當面臨種種突如其來的考驗:現實環境、經濟因素、企業限制、心理掙扎……等等,能否依然處變不驚地展現優質的設計力?本書以一連串的經驗案例,沒有教條或公式,娓娓道出設計師的故事。至於「如何」?值得讀者各自參考、細讀玩味,進而發展出屬於個人、朝向目標的行進方式。
學習設計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基因?是不是存在著natural born designer?事實上,成為設計師,除了夢想、堅持與勇氣之外,更要有行銷的創意與智慧,加上經營的視野與承諾。當面臨種種突如其來的考驗:現實環境、經濟因素、企業限制、心理掙扎……等等,能否依然處變不驚地展現優質的設計力?本書以一連串的經驗案例,沒有教條或公式,娓娓道出設計師的故事。至於「如何」?值得讀者各自參考、細讀玩味,進而發展出屬於個人、朝向目標的行進方式。
◎文/林銘煌(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這是一本帶給設計師心理建設的書。雖然它涉及設計公司的經營理念、管理及經驗,但它比較像是設計師的心靈補貼,有益於設計師的心靈建設、成長。
我喜歡裡面的一些啟示,例如:
- 傾聽自己的聲音,什麼能讓你真正快樂,什麼又只是達成目標而已。
- 設計師的迷網,不在作品好壞,而在要享受什麼樂趣。
- 想要抵達你所想要到達的地方,一半靠計畫,一半靠機運。
大多數的設計師,工作時常常面臨的窘境是懷疑、是害怕。尤其被人質疑久了,在很多人不信任自己的膽識時,或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直覺,懷疑自己的創意,懷疑自己的決定,動搖信心。當然設計的主觀性和成果的不確定性是造成害怕的主因,害怕選了一種愚蠢的字型,害怕設計作品被羞辱,害怕沒錢支付薪水,害怕破產,擔心在所有銀行家或企管顧問朋友面前失去藝術家的身分等等。這時該如何處之呢?相信你可以在本書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這是一本帶給設計師心理建設的書。雖然它涉及設計公司的經營理念、管理及經驗,但它比較像是設計師的心靈補貼,有益於設計師的心靈建設、成長。
我喜歡裡面的一些啟示,例如:
- 傾聽自己的聲音,什麼能讓你真正快樂,什麼又只是達成目標而已。
- 設計師的迷網,不在作品好壞,而在要享受什麼樂趣。
- 想要抵達你所想要到達的地方,一半靠計畫,一半靠機運。
大多數的設計師,工作時常常面臨的窘境是懷疑、是害怕。尤其被人質疑久了,在很多人不信任自己的膽識時,或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直覺,懷疑自己的創意,懷疑自己的決定,動搖信心。當然設計的主觀性和成果的不確定性是造成害怕的主因,害怕選了一種愚蠢的字型,害怕設計作品被羞辱,害怕沒錢支付薪水,害怕破產,擔心在所有銀行家或企管顧問朋友面前失去藝術家的身分等等。這時該如何處之呢?相信你可以在本書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作者資料
凱瑟琳.費雪(Catharine Fishel)
設計雜誌專欄作家,曾為PRINT、ID、Graphis撰稿。除了本書,她也曾以暢銷商品的包裝為題,剖析設計因素所導致的成功,出版過《LogoLounge》、《Design Secrets》等書。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