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傳記
帝洛巴傳:成就故事與其教法恆河大手印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內容簡介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的親教師 堪千創古仁波切親自開示的噶舉傳承大成就者── 帝洛巴的故事。 西元九八八年帝洛巴生於東印度,是藏傳佛法噶舉派的主要傳承祖師,所傳授的那洛六法與大手印法教,透過已證悟大師們的實修實證,如密勒日巴、岡波巴等,不間斷地代代延續至今。   本書第一部分是帝洛巴的修行傳記。此傳記並非一般的傳記,而是由帝洛巴深具啟發性的故事組合而成,譬如:他如何展開修行之路、如何從智慧空行母那裡得到深奧的教授並加以領悟、所用的修行方法為何、他獲得證悟的種種經歷,以及如何運用證悟來教導弟子和利益眾生等等。 第二部分是《恆河大手印》的根本偈文與論釋。西元十一世紀左右,帝洛巴在恆河邊將這些口訣傳授給他的心子那洛巴,再由那洛巴傳給西藏大譯師馬爾巴,開啟了大手印法教於西藏弘傳的源頭。 大手印教法之所以深妙和極具加持力,在於其涵蓋了能讓修行者即身成佛的口訣與修持。儘管修行者身處於不同的環境和生活型態,都能在具格上師的教導下,修學佛法並獲得成就。例如帝洛巴以一介舂搗芝麻的僕役而獲得證悟,即是對我們的最佳示範和鼓勵。

目錄


英文版前言
堪千創古仁波切簡介 
序言

第一部 帝洛巴大師的生平  
  1.聖者行傳簡介
  2.帝洛巴的童年
  3.帝洛巴厭離輪迴與會遇上師
  4.帝洛巴領受秘密法教
  5.帝洛巴的八個弟子

第二部 恆河大手印:大手印講解
  恆河大手印 大手印二十八金剛句
  6. 恆河大手印教導
  7.大手印的見地 
  8.大手印的行止
  9.大手印的禪修
  10.大手印的三昧耶戒
  11.修持大手印的利益
  12.不修持大手印的過患
  13.如何修持大手印
  14.大手印的正行

佛教流派表 220

序跋

序言


◎文/克拉克.強森博士(Clark Johnson)

  佛法始於誕生西元前四世紀的佛陀。佛陀入滅後,佛法的保存不斷受到重重的考驗。約西元第一世紀時,小乘佛法傳到了斯里蘭卡,在那裡以文字記錄而保存了下來。小乘佛法與盛行於北印度的大乘佛法,在偉大寺院內數千位行者的修持下得以延續下來,直到西元九世紀伊斯蘭教入侵印度為止。幸運的是,數位來自中國與西藏的英勇人士來到印度,將這些佛法經典帶回他們的國家。就在北印度的寺院全部受到毀壞之前,一位意志堅定的西藏人(大譯師馬爾巴)長途跋涉多年來到印度,最後找到了那洛巴;學者那洛巴當時已捨棄了那瀾陀大學的教職,跟隨著大成就者帝洛巴在林間修行以求證悟。這個因緣將金剛乘法教的特殊傳承帶到了西藏,在那裡,這些珍貴的法教獲得保存與修持,師徒代代相傳直至今天。

   這些法教是由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的噶舉傳承所流傳下來的,而本書則是該傳承持有者們的第一本傳記。

   1988年,美國那瀾陀翻譯委員會當時因正在翻譯帝洛巴大師的傳記,便敦請創古仁波切授予帝洛巴的開示;同年十月份,仁波切便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博得市(Boulder)的噶瑪藏(Karma Dzong)授予帝洛巴的開示,課程英文翻譯為傑瑞.莫瑞爾(Jerry Morrell)。南摩布達出版社有幸取得此次課程內容,並由德國慕尼黑的格芘.霍門(Gaby Hollmann)於1990年進行聽打與編輯。

   此外,創古仁波切也於1991年一月份的尼泊爾南摩布達研討會上,再度給予關於帝洛巴的開示,當時南摩布達研討會正在進行佛陀誕生聖地藍毗尼(Lumbini)的朝聖活動。仁波切這兩次課程的開示,各有不同的著重點,因此,我們便將它們彙編為目前的內容,同時也加入一些註解以求內容的清晰與完整。

內文試閱


2.帝洛巴的童年

  帝洛巴在西元九八八年出生於東印度。在他仍然是個小男孩時,就具有極度的悲心、慈心與愛心。他是個牧牛童,無憂無慮地在森林中玩耍。一天,偉大的龍樹菩薩正好在附近散步。靜觀中,龍樹菩薩意識到這附近有個人,他將是一個堪受金剛乘大法的理想法器。正這麼尋思著,龍樹菩薩便朝著村鎮與河流之間的方向走去,而這個地方剛好是帝洛巴看管水牛的所在。龍樹菩薩想要過河,卻故意裝作不知道從哪裡過河;他走到一個水流洶湧湍急的地方,假裝他就要走進狂怒的河中了。這時,帝洛巴向他跑來,說道:「我能揹你過河。你不需要害怕或擔憂。」龍樹菩薩當下就看出,這個孩子所具有的特質足以開展出強烈的虔敬與慈悲,還具有大勇氣與大精進的潛力,於是,龍樹菩薩同意讓這個孩子揹他過河。雖說龍樹菩薩是個成人,而帝洛巴仍然是個孩童,但是龍樹菩薩運用神通力讓自己的身體變輕,使男孩能夠輕鬆地將他揹在身上。

  帝洛巴揹起了龍樹菩薩,正當他們走到河流中央時,龍樹菩薩以神通力讓河水高漲,狂暴的河水幾乎要將男孩沖走,而當河水正要將男孩滅頂時,年幼的帝洛巴並沒有這麼想:「喔!我犯了一個錯誤,我們不該這麼做的。」他反倒生起了堅定的意志,一定要渡河到對岸,絲毫沒有畏懼。

  龍樹菩薩為了更進一步考驗他,便驚呼道:「一切都完了!我們就要死了!沒有任何可以抓住的東西,我們永遠到不了對岸啊!」帝洛巴卻生起更大的決心,告訴龍樹菩薩:「只要緊抓著我的脖子就好,我可以帶你到對岸。不要擔心,我們會成功的。」這時,龍樹菩薩看到帝洛巴所具有的大勇與巨大的潛力,確實是一個能受持一切佛法的絕佳法器。

  還有一次,龍樹菩薩再度到那附近旅行,正好撞見年幼的帝洛巴在扮演國王。帝洛巴坐在樹下,幾個女孩扮演他的王妃,四個孩子當他的內臣,其它孩子當他的外臣,二十五個孩子扮演他的人民。見到這個情景,龍樹菩薩微笑地走向他們。帝洛巴一看到龍樹菩薩,馬上從座位上跳起來向他禮拜,問道:「您安好嗎?在旅途上有遇到困難嗎?」龍樹菩薩說道:「我有方法可以讓你變成一個國王。」年少的帝洛巴回應:「哇!請您一定要告訴我這個方法。」

  之後,龍樹菩薩花了七天的時間聖化一個特殊的寶瓶。他在一張紙上寫下了國王的名字、王妃們的名字、國王所需要的大臣們,以及這個王國應該要有的金銀財寶等等,然後裝入寶瓶內。龍樹菩薩將寶瓶交給帝洛巴,說道:「對這個瓶內說三遍:『我將成為國王』。」帝洛巴拿過寶瓶,放到嘴邊,往寶瓶內大喊三次:「我將成為國王!」

  結果,該地區的國王突然間對他的王國感到極度的厭煩,而決定將王國捨棄,轉往別的地方。這是由於龍樹菩薩與寶瓶的加持使然。而且,除了國王以外,沒有其它的人知道這個念頭。有一天,國王易裝為一個普通老百姓,然後自己就走了。

  王國中有一頭最不尋常的大象,牠具有神通,並且能夠預測王國中即將發生的事情。比如說,如果受到任何敵人的威脅時,這頭大象就會刨起土壤,四處扔投;當王國將受到某種瘟疫的威脅時,牠就會哭號,淚眼潸潸;若是王國有喜事,牠就會跑進附近的公園,採擷花朵散佈各處。這頭大象同時還負責決定未來的國王。牠會以象鼻舉起一只冠狀的瓶子,然後將瓶子放在下一任國王的頭頂。

  王國中沒有太多人注意到國王的消失。一天,這頭大象拿起了這只用來冊封國王的瓶子,步出王宮向森林走去。這時,年少的帝洛巴正在林中玩著扮演王朝的遊戲。所有的大臣與百姓緊緊跟隨在大象後面,彼此耳語著:「怎麼回事?我們的國王要死了嗎?還是整個王國要毀滅了?」他們跟隨著大象來到這群孩童中間,大象將瓶子放在帝洛巴的頭頂上。百姓們完全地信任大象的決定,於是大家便把這個年幼的男孩帶回王宮,讓他坐上鑲著寶石的王座,將他冊封為國王。

  一開始大臣們就對年幼的國王有所質疑,一段時日之後,人民也生起了疑竇,不把這個年幼國王的命令當一回事,懷疑他只是一個普通人,認為大象在選擇國王上犯了錯誤。因此,帝洛巴向龍樹菩薩求援。龍樹菩薩指示他騎著大象,一隻手拿著劍,到公園裡摑打樹木,命令這些樹木出征。帝洛巴照著龍樹菩薩的話去做,他摑打園中的樹木,樹木變成了戰士,他們摩拳擦掌準備好要上戰場。大臣與百姓看到此景,心想:「噢!這是一位具有不可思議福德的偉大國王。」便迎請他回王宮,真心誠意地接受他為國王。

  另外一次,有一大群看似波斯人的商人,向帝洛巴的王國所在的城市靠近。他們騎在馬背上,穿著普通商人的衣著,隨行駝獸的背上揹著大大的包裹。王國內的大臣與百姓看見他們接近,但不疑有他。孰料,他們其實是喬裝為商人的波斯戰士。他們一抵達王國的城門口,即刻跳下馬來,打開他們的行裝,穿上所有的鎧甲,準備向城市進攻。

  這時,所有城民都懼怕一場大戰的來臨可能會將他們通通毀滅。但是,帝洛巴卻告訴他們:「不要怕!看我的。」帝洛巴披上他的斗篷,一隻手拿著一根上面有著圓球的棒子,另一隻手拿著劍。他站立在節節逼近的波斯軍隊前,從斗篷當中發射出不可思議耀眼的光芒,所有波斯戰士無法向他逼視。接著,帝洛巴高舉起手上的劍,然後大力地揮動著它,直至許多戰士由劍中飛舞而出,把波斯軍隊完全地嚇跑了。從此以後,大臣與臣民便對他們的國王極度心悅誠服、歡喜雀躍。
  第二章帝洛巴的童年到此告終,它告訴我們一個貧窮的牧牛童如何成為一個國王的故事。同時也告訴我們,修持佛法並不一定要變成窮人或是苦行者。

3.帝洛巴厭離輪迴與會遇上師

  任何一位大成就者的外在行為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普賢行」,第二階段是「降伏煩惱行」,第三階段是「遍勝十方行」。一位大成就者將逐一地經歷這些階段。
  第一個階段稱之為「普賢行」,這是因為初學者必須練習的是極度的祥和與平靜,戒慎地看管自己的一舉一動,為此要有高度自我控制與高尚的行為。初學者如法地修持這個階段的行止後,必定能在修行道上有所長進;到了一定程度後,

  就必須進入第二個「降伏煩惱行」的階段,藏文稱之為「獨秀」。第一個字「獨」是降伏、征服之意,對象指的是我們的煩惱,特別是一個人的傲慢,必須要在這個階段中完全地降伏。第二個字「秀」意思是「進入」,此時我們實際上要讓自己處於那些通常會引發煩惱如貪瞋等等的情境中。在第一個「普賢行」階段,初學者要避開這些情境;但是在第二個「降伏煩惱行」階段,修行者則刻意尋求這類的情境,因為要降伏傲慢、瞋恨等煩惱,修行者必須面臨這些煩惱,必須讓自己處於會引發這類煩惱的情境當中,才能夠修持降伏煩惱行的方法。第三個階段「遍勝十方行」是完全無懼的最終展現,是對於任何所行所為,完全沒有任何禁抑,就好比無懼地騎在一頭發怒的母虎背上。這個階段是一個人證悟的最終展現。

  因此,在修持金剛乘的一開始,我們先從「普賢行」階段起步,然後逐漸地朝「遍勝十方行」的最後階段邁進。做為一個初學者,我們必須從「普賢行」階段開始,直至真正的智慧與證悟生起,並且成為我們穩定的體驗為止。我們不能一開始就修持「降伏煩惱行」階段的行為,例如穿戴著骨飾,然後行為舉止像瘋子一樣。這些是在我們經歷不同修行階段之後,才能去做的修持。

  因此,帝洛巴從「普賢行」階段開始修持,持守比丘戒,並且非常精進學習。故事後來的演變是這樣的:帝洛巴捨棄了國王的生活,變成一個比丘,進入小乘佛法修行。這是帝洛巴在當國王時所發生的事情;當時他對輪迴產生了極大的厭惡,在將自己的兒子冊立為王位繼承人後,他便離開王國,來到了一個叫做索馬普里的墳場。那兒有一間寺廟矗立在自然湧現的黑嚕嘎形象上,在當時是佛教與非佛教徒的聖廟。帝洛巴受俱足比丘戒,在索馬普里住了很長一段時間,精進修行。

帝洛巴修持金剛乘之始

  一天,帝洛巴在修持當中,看見一個又老又醜的老太婆突然出現在面前,他的修持因此而中斷。她有著藍灰色的膚色,黃色的頭髮。她出現在正在研讀《般若經》的帝洛巴面前,打斷他的研讀,對他說:「你想瞭解並且直接經驗《般若經》的意思嗎?」這時,帝洛巴認出她其實是一位真正的空行母,便答道:「是的,我想瞭解這部經的意思。我想要直接了悟它。」空行母告訴他:「雖然你所研讀的是佛陀純淨圓滿的法教,但是想要證得果位,必須經歷很多的磨難,並且要多生多世地行持善業。這條修行道有許多障礙,不易行走,所花時間也多。我所要教給你的,是屬於果續的教法。依此修行,你能夠一生、三生、至多七生之內就獲得成就。這個法門容易修,障礙也少。現在我要引介你進入密咒乘。」

  說完,在帝洛巴面前的虛空當中,空行母將自身轉化為勝樂金剛的壇城,並且授予他此法門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精要口訣。在生起次第中,行者觀想自身為本尊,以破除對粗略與世俗表相的煩惱執著。但由於有可能會對本尊產生執著,因此,空行母也教授帝洛巴圓滿次第的精要口訣,也就是如何將壇城中的越量宮融入本尊,本尊融入種子字,然後將種子字消融入空性當中。依靠著這兩項精要口訣,帝洛巴獲得了一定程度的了悟,空行母便對他說:「現在,捨棄你的比丘戒,然後裝瘋賣傻,秘密地進行你的修持,這樣就沒有人知道你在做什麼。」接著她便消失在空中。這位賜予帝洛巴灌頂與口訣的空行母就是卡波桑莫(Karpo Sangmo)。

  之所以要行「降伏煩惱」階段的裝瘋賣傻,是為了要在逆境中試煉一個人的禪定功夫,例如被關進監牢、被打、被搶等等,而刻意把自己放置在這樣的情境當中。將禪定本身與這些違緣的經驗兩相結合,以便能夠經驗到自己禪定的力量,這是剷除煩惱概念極為有效的方法。

  帝洛巴的故事匡正了一般人的誤解,認為不需要一位老師,自己就能獲得證悟。帝洛巴拜了一位空行母為師,這也就是為什麼馬爾巴在這段帝洛巴的傳記中下註解:「帝洛巴獲得偉大的空行母卡波桑莫的加持,她賜給了帝洛巴四灌頂。」
四灌頂
  空行母卡波桑莫授予帝洛巴的四個灌頂中,第一個灌頂是「寶瓶灌頂」或「瓶灌」,指出一個人的五蘊本質即是五方佛。寶瓶灌頂有五個部分:不動佛的寶瓶灌、寶生佛的寶冠灌、阿彌陀佛的金剛杵灌,以及不空成就佛的鈴灌,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的名灌。經由寶瓶灌頂的這五個部分,行者就可以認出五蘊即是五方佛。

  第二個灌頂是「秘密灌頂」,或稱「密灌」,透過實際喝下具有療效的甘露而達成。飲下在灌頂法會中提供的甘露,身體氣脈中的糾結阻塞、以及體內的能量得以疏通或釋放。因此,行者會感到體內能量的流動極為通暢。這是體內氣、脈、明點的灌頂,特別是密咒本身的灌頂。

  第三個灌頂是「智慧灌頂」,或稱「第三灌」,行者實際地經驗到大樂。藉由對大樂的體驗,行者認出大樂與自心本質之不可分、是空性的。因此,行者獲致「樂空」的體驗,或稱之為「譬喻智」(藏:dpe’i yeshes),或可說是「樂空本智之譬喻」(藏:don gyi yeshes kyi dpe)。

  第四個灌頂是「句義灌頂」或稱「詞灌」,解釋真如智慧之本身。

  此四灌被稱之為「成熟灌頂」。因為受到此四灌時,行者尚未成就所有的次第,因此並不是說從此不用再修持。反之,成熟灌頂應該被視為具有象徵意義的灌頂,代表著它最終會引致果位的成就。所以,對於能夠接受到灌頂,應該感到非常地幸運,而經由進一步的修持,便能讓這些灌頂真正契入對灌頂涵義的完全證悟。

帝洛巴會遇瑪唐吉
  經過一段長時間的修持,帝洛巴發現自己的修行已無法再進步,於是便決定到南印度,再去找龍樹菩薩。途中他經過一處叢林,看到林中有一間美麗的稻草屋,心想是誰住在裡面。結果發現裡面是一個瑜伽士,沒有食物、餐具,也沒有衣服。帝洛巴問他:「你在這兒做什麼?」瑜伽士回答:「我正在傳授乾闥婆(聞香為食的精靈)佛法。是偉大的龍樹菩薩親自叫我這麼做的。我這裡可什麼也沒有。」帝洛巴接著問:「誰供你食物呢?」他回答:「林中的精靈和仙人帶食物給我。」帝洛巴詢問:「你叫什麼名字?」「我名叫瑪唐吉。」瑜伽士回答,然後告訴帝洛巴,龍樹菩薩已不在世間而進入涅槃了。

  帝洛巴請瑪唐吉收他為弟子,瑪唐吉接受了他。接著,瑪唐吉化現為密集金剛的壇城,並且授予他此密續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精要口訣。帝洛巴由空行母卡波桑莫處所獲得的勝樂金剛密續,是屬於母續的教法;由瑪唐吉處所領受的,則屬於父續的教法。父續與母續之間的基本差異在於,母續著重於圓滿次第,較倚重自心本性當中空性的層面;父續著重於生起次第,較倚重自心本性中的明性。按照瑪唐吉的指示,帝洛巴完全獲致了生起次第的成就,已經幾乎能夠面對面地親見本尊了。帝洛巴已然獲得了生起次第的智慧,而現在即將完全達到圓滿次第的成就。但是,帝洛巴認為他需要更進一步的口訣,於是便離開了南印度前往印度東北部,在那兒他找到了那波巴大師。由那波巴處,帝洛巴再度得到了勝樂金剛的灌頂,之前他曾經從卡波桑莫處領受過一次。勝樂金剛的傳承有三個,一個來自魯易巴,第二個來自那波巴,第三個來自直布巴。帝洛巴所獲得的勝樂金剛是來自那波巴的傳承,而那波巴則成為帝洛巴的第三位老師。

帝洛巴由那波巴處獲得了一切的精要口訣,並且完全成就了圓滿次第的修行。此時,他已經完全精通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修持,但是仍然尚未了悟究竟的見地。因此,他離開印度東北而前往西印度,在那兒他遇見偉大的成就者拉拉巴,領受了大手印的精要口訣,特別是心髓三輪的教法與口訣。 就這樣,帝洛巴造訪了印度的四個方位,成為四位大成就者瑪唐吉、拉拉巴、卡波桑莫、以及那波巴的弟子,並且獲得了所有母續、父續、以及大手印的教法。帝洛巴不但獲得了這些教法,而且還精進修持到對之完全精通。

  接著,帝洛巴獲得瑪唐吉進一步的指示:「你現在必須持續禪修顯相與自心的真如(suchness)與本質。為達此目的,你必須找些事情來做。由於你之前是個國王,還帶著某種階級傲慢的痕跡,而這個必須徹底去除。」瑪唐吉命令帝洛巴去做榨麻油的工作,用力搗碎芝麻來取油,這是低下的種姓才做的工作。

  更有甚之,瑪唐吉告訴帝洛巴,在東印度一處名為孟加拉的地方,有一位非常神聖的國王,他並非是普通人,而是瑪唐吉本身的化現。這個國王加持他的國土,使得任何在他的國境內修持禪修的人,都能夠在修行道上快速進步,獲得極其殊勝的結果。瑪唐吉並告訴他,王國中,有一個叫哈瑞奇拉的小鎮,鎮上有一個市集與一戶妓女院,帝洛巴必須當院中一名妓女的皮條客兼侍者。瑪唐吉解釋道,這是因為帝洛巴已經到了開始修持「降伏煩惱行」的階段了。在內在禪定的支持下,外在的行為不只是一項禪修的練習,而是透過這項低賤的工作,來徹底摧毀帝洛巴尚存的傲慢。瑪唐吉還解釋道,帝洛巴若是能如此依法修行,他將能夠得到完美的悉地,並且利益許多眾生。

  於是帝洛巴言聽計從,動身前往東印度的孟加拉,完全遵從上師瑪唐吉的指示:白天研搗芝麻榨取油,晚上服侍妓女達瑞瑪。在做這些外在活動的一切時候,他的心完完全全處於真如的禪定當中。

  這樣修持了十二年,帝洛巴獲得了證悟。周圍的人開始看到他展現出各種神通變化。有人看到他周圍伴隨著十四盞酥油燈,如一團火球般地飛過天空。有人看到他如瑜伽士般地坐在攝人的光芒之中,女眷與空行母圍繞著他,向他繞行頂禮。還有其它人看見他坐在光芒當中,如比丘入定。看見這些神奇變幻的眾人,開始向達瑞瑪轉述帝洛巴的變化。達瑞瑪聽了極為震驚,決定出門一探究竟。結果看見帝洛巴就在自己面前的空中,光芒四射,右手拿著研搗芝麻的杵與臼。達瑞瑪悔恨交加,向帝洛巴懺悔,不知道原來帝洛巴是這麼一位聖者,這些年來自己還把他當做是侍者,對他頤指氣使。她向帝洛巴表達深深的懺悔。

  帝洛巴告訴她:「這不是妳的錯。妳並不知道我是個大成就者。事實上,我之所以能獲得一切成就,是因為有妳。我必須當妳的侍者以獲得證悟。妳並沒有造惡。」達瑞瑪聽了之後,對帝洛巴產生了極大的信心。接著,帝洛巴手上拿著一朵花,走到她的面前,將花放在她的頭頂上加持她:「願我所有的體悟與智慧,於此當下,在妳的心中生起。」由於達瑞瑪與帝洛巴的深厚因緣,當下她便有了了悟的殊勝體驗,並且成為了一名瑜伽女。旁邊圍觀的人無不又驚又喜。事情很快地傳到了國王的耳中,國王以其威嚴華貴之姿騎著大象,來此查看虛實。當他走近時,他發現帝洛巴與達瑞瑪飄浮在半空中,高度有七倍芭蕉樹那麼高。

帝洛巴的證道歌
  於是,帝洛巴便向國王以及在場的民眾,唱了一首證道歌,傳授了一切他所獲得的母續、父續、以及大手印的精要口訣。證道歌,梵文稱為「兜哈」,是藉譬喻而唱出的修證之歌。在歌中,帝洛巴先解釋道,每個人都知道芝麻當中有芝麻油,但卻不知道如何將它粹取出來。若不知芝麻必須經過研搗、擠壓、烹煮才能榨出油來的話,仍然得不到純正的麻油。

  這與修行上的證悟很類似,麻油就像是我們自心本俱的智慧一般。這裡所講的自心本性超出了中觀自空派與唯識的範疇。基本上,中觀自空派指出心的本質事實上就只是空性。中觀他空派類似於大手印的見地,亦即還有一個心的實際體性是內俱、本初的智慧(此智慧可透過修行而獲得認證與體現)。就其它較低階的宗派而言,所要證悟的內容與此一致,但是所修的法門是透過逐漸次第的禪修,並且逐步地加深其見解才得到了悟。在大手印而言,光是聽聞上師的解說,並且被指出心的本質是無生、本俱而任運之智慧的口訣時,了悟即可生起。這是因為認出了自心本性時,所有煩惱的偏見即刻崩潰瓦解為覺性本身,行者當下即直接獲得大手印的了悟。這即是此「芝麻中有芝麻油」的意思。

  接續著這個比喻,還有「如來藏」(tathagatagarbha)一詞,經教傳統稱之為「佛性」,大手印傳統稱之是「本初智慧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就好像是若不知道榨油的方法,我們便無法粹取出芝麻油一般,同樣地,若是沒有具格上師的指導,我們也不可能證悟大手印無生的本然智慧。上師指出心性的方式可以有許多種。有些上師是只是透過言語的解釋,並說道:「你的心便是大手印」來指出心的真實本質;有些上師則是透過符號或是手印;還有些上師是經由極為特殊的方式來為弟子指出心的本質:例如帝洛巴是拿著涼鞋,朝著那洛巴的臉上打去;那洛巴在空中示現出本尊的壇城,來為馬爾巴指出心性。雖然說指出心性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絕不可能在沒有上師的指示下,就能夠了悟此本俱的智慧。

  帝洛巴接著唱出:「經由對自心本性之神奇了悟,一切經驗與覺性變得不可分;因此,一切顯相與自心變得不可分。這太美妙了!嗟乎!多麼美好,這是真的!」在道歌的結尾,他解釋道,所有一切了悟當中,此最簡單、最美好的了悟,是任何其它修行的方式都極難理解的,倘若經由其它較低階的傳統,可能要花上很長的時間才能得證。

  佛性無生的本初智慧,可以透過分析或是直接的方式來證悟。就分析的方法來說,噶舉傳承是以中觀他空派的見地來證悟佛性。但是,在證悟空性的方法上,中觀他空派與大手印中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中觀他空派使用邏輯分析中的演繹法來揭示心的本質。例如,它會陳述「心就像是這個」等等,以描述性的覺知來解釋無法解釋的概念。大手印則是使用經驗的本身,在上師的指導下,倚靠的是對心之本質的直接觀察。這個時候,我們只是安住在心的本質當中,通過直接的經驗,完全地體驗心的本質。


6.恆河大手印教導

  接下來將要解釋的是「恆河大手印」的偈文。此文由帝洛巴傳給那洛巴,那洛巴再傳給馬爾巴大譯師,馬爾巴將之譯成藏文,而有了我們現在所用的偈文。這篇簡要的口訣,被認為是所有噶舉教義中的共通根本偈頌,更是我們大手印傳承教法的根本偈頌。因此,我非常榮幸能為各位解釋這篇偈文,也很感激各位給予我這個機會。

  大手印是任何人都可以修持的一個法門,能令行者受到極大的加持,是一個極為有效、容易修持的法門。在當今的這個時代特別是如此,對於修大手印障礙極少的西方人而言,也是如此。依此,為了弘揚佛法,特別是傳播噶舉傳承的法教,第十六世大寶法王 讓炯日佩多傑,即使自身在極度不便之下,仍然多次造訪西方國家。當他在西方傳法時,有學生問他:「噶舉法教現正於全球廣弘,有哪些需要翻譯的典籍呢?」法王回答說,第一部需要翻譯且最重要的主要典籍,便是達波札西南嘉所著的《月光大手印》,並且愈快完成愈好,因為它是研究與修持大手印非常重要的一部根本論述。遵循法王的指示,現在這本書的英文翻譯已經完成,並且也出版了。

  我經常會建議並鼓勵學生閱讀《月光大手印》一書:「這是本很棒的書,你應該讀一讀。」但是,他們往往回答我說:「喔!這本書太厚了,而且感覺也沒有這麼地重要。況且,這本書讀起來很枯燥。」諸如此類的說詞。為了鼓勵大家能切實地利用到《月光大手印》一書,我曾經多次教授這本書的內容。雖然如此,這的確是本大部頭的書,所涉及的內容也很廣泛,為了因應那些希望獲得簡短大手印開示的學生的需要,我便開始了此既簡潔、又饒富勝義的「恆河大手印」偈文的教授。

  大手印的修持為什麼如此殊勝呢?其它還有許多極為奧妙的法門,例如「時輪金剛密續圓滿次第之六支加行」,還有著名的卓千教法(大圓滿),這些真的都是一些很特殊的法門,但對一般人來說,卻有一些修持上的困難。譬如有些人以閉黑關的形式來進行卓千的修持:花上一、兩個月的時間處在完全的黑暗之中,以生起不尋常的體驗與了悟,這是有可能達到的;但是呢,對一個普通人而言,也很有可能會完全地瘋掉。或者,有人修持較為傳統的「頓超」法門,利用陽光為修持的外緣,以此深妙的技巧,是有可能生起根本智與後得智。但是,有時修持方法的不正確,也可能導致失明。對比之下,大手印的修持沒有這樣的危險,也不會導致精神錯亂,而是可以在一種輕鬆、自然的狀態下進行。因此,大手印是一個具有極大加持力、極為殊勝的修行法門。

  大手印的梵文是「摩訶慕爪」(Mahamudra),譯成藏文是「恰嘉千波」(phyag-gya-chen-po)。「摩訶」是「大」的意思,「慕爪」是「印」的意思,例如一個國王蓋在公文上的印鑑。同時,「恰嘉」(phyag-gya)中的第二個字音「嘉」,藏文翻譯為「印」,也有「廣大」的意思。而這個藏文翻譯所隱含的一個意思是,一切萬法的本質與顯現、萬法的空性是廣大而不可測。一旦能認出這點,亦即行者於內在認出了萬法的本質,或是行者認證自心與萬法同一的本質時,此證悟的範圍之廣大,足以包含、涵攝行者所有的體驗。

  這就是為何將「慕爪」稱之為兼含有「廣大」之意的「印」的原因了。將「摩訶慕爪」稱作「大手印」,是因為它顯然遠遠超過一般所談到的印鑑,如國王蓋在文件上的印鑑;「大手印」是涵攝一切萬法的大印。

  梵文「摩訶慕爪」中的「慕爪」本身基本上只有「印」的意思。但藏文「恰嘉」卻有更多的涵義,當初西藏的大成就者將梵文譯為藏文時,多加上了這個字「恰」(phyag),由純粹的字源學或是一般用法來看,它是「手」的敬語。但是,在此處非通用(不共)的意思相當地微妙,這也是為何它以敬語的形式出現。顯然地,這裡「手」的敬語指的是佛陀的手、菩薩的手或是上師的手等諸如此類。

  但是,這個詞一般也可以用來指稱清潔的工具,譬如藏文中的掃帚就叫做「恰瑪」(phyag-ma),也可以用來指稱清理的人,比如說使用掃帚的人可以就叫做「恰」(phyag)。因此,這個詞同時具有「手」的敬語以及「淨化」與「淨化者」的意思。合起來看,你就可以知道:諸佛菩薩與上師以他們的手、或者以他們的影響力所行的種種事業活動,是用來清淨弟子們的心。舉例來說,這個詞也可以用在一個國家的國王與行政大臣的作為上,譬如他們在所統馭的人民當中,推廣善良健康的生活,這樣的行為即是一種淨化的動作。將它用在大手印的內涵上,意思就是說修持大手印具有清淨的作用,也就是它能夠清淨、斷除行者的煩惱,故藏文翻譯為「恰嘉千波」。

  說到這裡,「大手印」的藏文翻譯其實還有更多的意思。在一些註解中,你還會發現藏文翻譯中的第一個字音「恰」(phyag)指的是「空性」,這個我們所證悟的對象。第二個字音「嘉」(gya)指的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單獨來看,它就是「大海」或「廣大」的意思)。這裡所要講的是,空性與智慧彼此不可分,也非二元對立。大手印是空性與智慧的不可分性,而這「智慧」則是以藏文的「千波」(chen-po)或梵文中的「摩訶」來形容之,是「大」的意思。

  這裡的重點是,能令一切痛苦、苦因、煩惱等等得到究竟平息的,即是這個空性的智慧──空性本身以及能認出空性的覺性;而此認出空性的覺性即是大手印的平穩覺性。

  「千波」(chen-po)與「摩訶」都是「大」的意思,暗示著空性的非二元對立性,並用來形容這個能認出空性的智慧,同時也用來形容此體驗、證悟能涵攝一切的特質。

偈文的名稱
  我們要研讀的是那洛巴大師在帝洛巴大師座下,經歷了十二大磨難後,帝洛巴大師授予那洛巴大師的口訣。因為這是帝洛巴大師在恆河岸邊所傳予那洛巴大師的教授,因此稱之為「恆河大手印」。有些偈文是以請法者來命名,有些以所請的題目來命名,有些則是以傳法的地點來命名,這篇偈文便是以傳法的地點──恆河,來命名。

  此偈文一開始是其梵文的名稱,接著是藏文的名稱。一般的偈文都是這麼開場的,特別是由梵文所翻譯成藏文的偈文;這麼做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才能說清楚。這裡我就只簡單的說明:以下偈文以其梵文名稱為始,接著是中文翻譯。

摩訶慕爪 鎢帕德夏──恆河大手印

禮讚
  按照傳統,偈文的一開始是禮讚。此偈文有不同的藏文版,尤其是在兩個常見的版本裡,第一個看到的差異便是在這一行。有些版本是寫「禮讚 榮耀之俱生」,有些則是寫「頂禮 吉祥金剛空行」,我們採用的版本主要是依照後者的寫法:

  頂禮 吉祥金剛空行

  這裡禮讚的對象是大手印、是般若波羅蜜所化現的空行母,或稱之為般若佛母,因為所有的佛皆由此證悟而出生,因此將她稱之為一切佛的母親。

偈文的概說
我們將以第三世大寶法王 讓炯多傑所寫的主題分析的方式,來研究這篇偈文。在第三世大寶法王的分析中,偈文的第一個章節或主題,通常是上師誓言傳法、或是上師將開始傳法的陳述,此處的上師指的是帝洛巴。偈文一開始的陳述如下:

  【1】 大手印法固然無所示,因行苦行復恭敬於師,
     能忍艱苦具慧那洛巴,如是傾注具緣爾之心。

     雖然大手印無法被表說,
     但是聰穎而有耐心的那洛巴啊!
     你忍受苦行、承擔磨難,全心全意地恭敬承侍上師。
     有緣的幸運兒啊!我將以此教法灌注於你心中。

  這裡的「忍受苦行、承擔磨難」指的是那洛巴在尋找上師、以及開始接觸帝洛巴時,所經歷的十二小苦行與十二大苦行。這二十四個苦行在那洛巴的傳記中有所描述。

  這裡非常重要的是,我們要瞭解那洛巴經歷這些苦行的原因。那洛巴並不是為了世俗的衣食而這麼做的,他是為了尋找上師,並令上師歡喜而這麼做。對於一個弟子來說,他必須有這個能力接受這些磨難,來向上師證明他對上師以及上師的法教有足夠的信心與信任。因為唯有具備如此強烈渴求與信任的人,才能真正地修持這樣的法教。而這種人一旦開始修法,必定能證得果位。反之,如果弟子沒有修法的意願,顯然也就不需要這樣大費周章。因此,弟子堪受法教的能力,端看他忍受磨難的能力。如果說這個弟子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接受這樣的磨難,就代表了弟子對上師與上師的法教缺乏信任。

  一般而言,佛法中並沒有以身體上的受苦來做為修行、或獲得證悟的先決條件此一說。但是,我們的確可以在那洛巴與密勒日巴的修學過程當中,看到他們都歷經了身體上無法想像的痛苦。但無論如何,他們這麼做,不是為了受苦而受苦,而是為了表現出他們對上師完全的信任與完全的信心。那洛巴百分之百地確信如果他能由帝洛巴處獲得法教,那麼他絕對可以獲致完全的證悟,因此,他有勇氣接受所有的磨難。那麼在這裡,帝洛巴在回應那洛巴所展現出來的行為時,說道:「聰穎而有耐心的那洛巴啊!你忍受苦行、承擔磨難,全心全意地恭敬承侍上師。有緣的幸運兒啊!我將以此教法灌注於你心中。」當帝洛巴說:「我將以此教法灌注於你心中。」他真正的意思是說:「現在你已向我證明你的信心與能力,你若修此法,必將證得佛果。」

作者資料

堪千創古仁切波(Khenchen Thrangu Rinpoche)

噶舉派長老,是兼具學養與實證的大師,備受藏傳佛教四大教派的推崇。 1933年出生於西藏。四歲時,被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和第十一世泰錫度仁波切,共同認證為第九世創古仁波切,並於西藏青海創古札西卻林本寺舉行坐床大典。 22歲時,仁波切由第十六世大寶法王授予比丘戒。33歲時,仁波切順利通過藏傳佛教各派共學之五部大論及噶舉傳承專研之論典的辯經口試,由尊勝的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授予藏傳佛教最高的格西學位,正式認定為藏傳佛教四大傳承的合格導師。回隆德寺後,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授予其「堪千」(即「大堪布」)的頭銜,並獲封「三藏總持師」,是隆德寺及所有噶舉派之堪布,並成為隆德寺及其所屬那爛陀學院的住持。 1976年起,應第十六世大寶法王要求至國外傳法,為各種不同根器的佛子開啟佛法大門。2000年,達賴喇嘛任命創古仁波切為第十七世大寶法王的總經教師。仁波切弘法足跡遍及歐、美及亞洲各地,利益各地佛子,不分顯密,有教無類。 著作甚多,中譯出版的有:《止觀禪修》《直指法身》《轉心四思維》《成佛的藍圖》《鮮活的覺性》《惹瓊巴傳》《帝洛巴傳》《噶舉三祖師——馬爾巴傳》等等。

基本資料

作者:堪千創古仁切波(Khenchen Thrangu Rinpoche) 譯者:陳碧君江涵芠(翰雯)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書系:成就者傳記 出版日期:2013-07-03 ISBN:9789866409288 城邦書號:JS0006 規格:平裝 / 單色 / 224頁 / 17cm×22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