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本書的目的在檢視你生命的每一個角落,不論有多麼混亂,只要應用書中所提供清楚易懂的禪修方法,一切問題皆可迎刃而解。
在傳統的藏傳佛教中,我們有一群超級朋友,這些超級朋友是四種虛構的和非虛構的動物,代表我們修持智慧與慈悲的四個不同面向,分別是老虎、雪獅、大鵬金翅鳥(半鳥半人)和龍,這四者即是為人所知的「香巴拉四威嚴」。
老虎體現了三種主要的特質:明辨洞察、溫柔和精準。牠的感官與周遭世界協調一致,換句話說,牠處於當下,對日常環境保持覺察。
雪獅不受被情緒弄得團團轉的折磨,牠保持活躍、精力充沛和青春年少。
大鵬金翅鳥遠離希望與恐懼的陷阱,無所畏懼地把自己供養給一切眾生,而不擔心人們對牠有什麼想法。
龍的道路是用開放的態度面對生命必須經歷的各種經驗,而且最重要的是,把障礙當作你在修道上前進的燃料。
在本書中,作者帶領我們探索上述香巴拉傳承的四威嚴和藏傳佛教的三乘,他用平易近人的話語、舉了許多貼近生活的實例,幫助你用正念和慈悲,面對生活中的困境。譬如:你覺得自己的人生一團混亂,不論你多麼努力,就是沒辦法按照想要的方式過生活;你想要尋覓一段浪漫的兩性關係、維繫同儕間的友誼、營造美滿和諧的家庭生活、有足夠的錢支付帳單……,你盡力想要持守這一切,卻因疏於照顧自己而感到筋疲力竭。
本書作者是一位新一代的禪修大師,累積超過十年的禪修體驗,他告訴我們,一切問題的解答,都包含在佛陀的教法中。在這本書裡,作者會提供許多有用的禪修方法、簡單的修行法門和忠告,引領你深入認識你的自心,用不同的觀點來審視你的問題,一一解答你的疑惑。
【好評推薦】
「閱讀過程中,我已經不知道畫了多少重點了!強力推薦!這本書讓你能夠用新觀點來看事情。」
--讀者W.
「從80年代開始,我就開始禪修了,也不知道讀了多少這方面的書。但是如你所想像的,大部分不是很難懂,就是內容很枯燥。這本書不一樣。作者不從教條開始,他的禪修方法很簡單,用日常的語彙,沒有專有名詞。你會更有覺知的去面對世界,心靈上更平和。」
--讀者M. M.
「這本書給了很多實用的建議和分法,讓我們能夠訓練自己的心,並讓自己從每天的壓力及煩躁中安頓下來。我才試了一些,就發現很容易就讓我瘋狂且自言自語的心平靜下來。」
--讀者S. H.
「如果你尋尋覓覓,想要進入靈性世界,又或許你需要別人推你一把或提供你指引,這本書是很棒的開始。」
--讀者A. B.
「 我從小就是個天主教徒,目前是個執業的心理醫生。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一種對人性誠摯的愛。它也像是一張藍圖,教人如何自愛和愛人。此書已成為我的私人珍貴收藏,也推薦給所有關注生命的讀者。」
--讀者J. B. N.
目錄
致謝辭
導言
第一部:首先,振作起來
第一章:你的人生是一座遊樂場
第二章:笑看你心的展現
第三章:展現老虎的特質
第四章:察覺你自己的壇城
第五章:溫柔對待你的浩克症候群
第六章:當下即是時機
第七章:留意你生活的細節
第二部:如何拯救世界
第八章:以開放心胸為基礎的社會 第九章:展現雪獅的特質
第十章:性、愛與慈悲
第十一章:即使在被斬頭的時候,如何應用戒律
第十二章:騎乘生命的波浪
第十三章:把光明帶入黑暗的世界
第三部:進入虛空
第十四章:拔除眼中之箭,更清楚地看世界
第十五章:大鵬金翅鳥之無畏飛翔
第十六章:為你的佛教成年禮而研習
第十七章:隨喜覺醒的椰子
第十八章 :拆開紙糊的你
第十九章:把廣闊的心帶到細微的行動之上
第四部:放鬆進入神妙之中
第二十章:在淋浴時唱金剛道歌
第二十一章:龍的權威
第二十二章:效法密勒日巴
第二十三章:真正地融合心與心
第二十四章:化平凡為神奇
第二十五章:放鬆你的人生
導言
第一部:首先,振作起來
第一章:你的人生是一座遊樂場
第二章:笑看你心的展現
第三章:展現老虎的特質
第四章:察覺你自己的壇城
第五章:溫柔對待你的浩克症候群
第六章:當下即是時機
第七章:留意你生活的細節
第二部:如何拯救世界
第八章:以開放心胸為基礎的社會 第九章:展現雪獅的特質
第十章:性、愛與慈悲
第十一章:即使在被斬頭的時候,如何應用戒律
第十二章:騎乘生命的波浪
第十三章:把光明帶入黑暗的世界
第三部:進入虛空
第十四章:拔除眼中之箭,更清楚地看世界
第十五章:大鵬金翅鳥之無畏飛翔
第十六章:為你的佛教成年禮而研習
第十七章:隨喜覺醒的椰子
第十八章 :拆開紙糊的你
第十九章:把廣闊的心帶到細微的行動之上
第四部:放鬆進入神妙之中
第二十章:在淋浴時唱金剛道歌
第二十一章:龍的權威
第二十二章:效法密勒日巴
第二十三章:真正地融合心與心
第二十四章:化平凡為神奇
第二十五章:放鬆你的人生
序跋
◎文/羅卓‧林茲勒
這不是寫給你祖母看的禪修書籍;這是為你而寫。換句話說,我們假設你偶爾喜歡喝一瓶啤酒、享受性愛、已經弄清楚你的父母是瘋狂的、或者你對工作感到挫折沮喪。本書沒有把佛教放得高高在上,讓你必須仰望崇拜它。本書的目的在於檢視你生命的每一個角落,不論有多麼混亂,都要把佛教教法應用其上。
你是否一定要成為佛教徒才會喜歡這本書?當然不是。這些書頁所包含的智慧,都是我的上師們殊勝的教導和我自己嘗試錯誤的結果。佛法或佛教教法沒有打算要人們把它視為晦澀難解的巨著,需要仔細地分析研究。它要人們去實踐它。因此,不要覺得你必須成為佛教徒才能修持佛法,你只需要稍微享受人生,並且願意從嶄新的觀點來檢視你的人生。
下一個問題是:你是否必須改變人生,才能實踐本書所傳達的真諦?當然不是。本書是為每一個曾經說過「我追求心靈生活」或「如果我是什麼的話,我是佛教徒」的人而寫。本書應用這些經過數千年試煉的傳統教法,並且說「我要試著用多一點的慈悲來過日子」,或「我要放慢腳步,享受人生」。你不必改變「你」。你很棒。本書談的只是你要如何淋漓盡致地過生活。
在本書中,我們探索香巴拉傳承的四威嚴和藏傳佛教的三乘,我將提供我所知的一切,其他的則由你來決定。你必須走出去,用正念和慈悲過生活。你已經知道這一點。畢竟,真正的智慧來自你的內心。本書提供一連串的工具來親近那個智慧。我們將學習簡單的修行法門、忠告和教法,這能夠幫助你和你個人的道德羅盤、你的心的尊嚴達到協調一致。
因此,如果你想要更「處於當下」,閱讀本書。如果你想要改變世界,閱讀本書。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禪修者,但仍然享受一杯好酒,閱讀本書。我為了你而寫。當你讀完之後,捎給我隻字片語,我真的想知道你的想法。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日
這不是寫給你祖母看的禪修書籍;這是為你而寫。換句話說,我們假設你偶爾喜歡喝一瓶啤酒、享受性愛、已經弄清楚你的父母是瘋狂的、或者你對工作感到挫折沮喪。本書沒有把佛教放得高高在上,讓你必須仰望崇拜它。本書的目的在於檢視你生命的每一個角落,不論有多麼混亂,都要把佛教教法應用其上。
你是否一定要成為佛教徒才會喜歡這本書?當然不是。這些書頁所包含的智慧,都是我的上師們殊勝的教導和我自己嘗試錯誤的結果。佛法或佛教教法沒有打算要人們把它視為晦澀難解的巨著,需要仔細地分析研究。它要人們去實踐它。因此,不要覺得你必須成為佛教徒才能修持佛法,你只需要稍微享受人生,並且願意從嶄新的觀點來檢視你的人生。
下一個問題是:你是否必須改變人生,才能實踐本書所傳達的真諦?當然不是。本書是為每一個曾經說過「我追求心靈生活」或「如果我是什麼的話,我是佛教徒」的人而寫。本書應用這些經過數千年試煉的傳統教法,並且說「我要試著用多一點的慈悲來過日子」,或「我要放慢腳步,享受人生」。你不必改變「你」。你很棒。本書談的只是你要如何淋漓盡致地過生活。
在本書中,我們探索香巴拉傳承的四威嚴和藏傳佛教的三乘,我將提供我所知的一切,其他的則由你來決定。你必須走出去,用正念和慈悲過生活。你已經知道這一點。畢竟,真正的智慧來自你的內心。本書提供一連串的工具來親近那個智慧。我們將學習簡單的修行法門、忠告和教法,這能夠幫助你和你個人的道德羅盤、你的心的尊嚴達到協調一致。
因此,如果你想要更「處於當下」,閱讀本書。如果你想要改變世界,閱讀本書。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禪修者,但仍然享受一杯好酒,閱讀本書。我為了你而寫。當你讀完之後,捎給我隻字片語,我真的想知道你的想法。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日
內文試閱
1.你的人生是一座遊樂場
「如果你尚未調伏自己的瞋怒之敵,
與外在的對手戰鬥,只會使它們倍增。
因此,用慈心與悲心的軍隊來調伏你自己的心,
即是菩薩的修行。」
──無著賢菩薩
我年輕時有一個鬧鐘,形狀像一個日本武士,手上握著一把劍,肚子上是一面鐘。在這個鬧鐘運轉的十年間,我每天早晨都在武士以日文吶喊的聲音中醒來:「起床!起床!該是戰鬥的時候了!」
對我們許多人而言,人生確實有如一場戰鬥。早晨時,我們的第一個直覺是自我保護,想要鑽回被窩底下而不想面對日子。這是因為我們常常把日常例行公事視為我們過活的方式──支付帳單、尋覓一段浪漫的人際關係、維繫友誼、滋養我們的家庭生活。而在一天的盡頭,我們因為努力掙扎地去持守這一切而筋疲力竭。
我們持續不斷地投入那麼多的精力去追趕語音信箱、電子郵件、垃圾郵件、帳單、女人或男人。我們不但沒有用開放的心來面對人生的各種面向,反而庸庸碌碌地廝混過去,並且緊抓著我們逃避的退路不放:我們啃指甲、喝啤酒、做愛、網路購物或上健身房。我們之中有些人甚至可以一心多用,一次把上述所有這些事情做完。雖然我們全力以赴,但是我們知道,在一天結束之際,總是有另一件事情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很少花時間照顧自己。
這是禪修特別有用處的時候。禪修的首要之務是學習處於當下,欣賞我們周遭的世界。禪修幫助我們不把世界視為一個戰場,而是視為練習開放心胸和覺醒的沃土。佛教教法教導我們, 我們習慣看待事物的方式,即是阻止我們真正當下地面對世界的唯一一個大障礙 。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固定的度日常規和慣例。接著,我們把那個常規和慣例具體化為我們生活的方式。然後問題就變成:「這管用嗎?」日復一日,我們或許會發現自己對相同的階級或工作、相同的人際關係、相同的住處或相同的問題感到越來越焦躁不安,我們渴望一些大幅的改變。然而,問題重重的不一定是我們的世界,而是我們的觀點。話說,證悟只不過是事物在受到我們用希望與恐懼渲染之前的如實面貌。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我們認為事物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想法,而欣賞事物如實的面貌,世界就會神奇地轉化成為一個充滿可能的沃土。
在我教授佛法的年歲中,常常因為出現在禪修中心門口的人其不可思議的多樣性而感到驚訝。不論種族、年齡或經濟階級,他們出現在禪修中心的一個相同因素似乎是,沒有人對目前的生活滿足。他們多半已經嘗試過各種方法,讓他們的生活更充實──新藥物、新工作、新車、新戀情,但是沒有一種能為他們帶來之後永遠快樂的情節。
我們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痛苦的循環中,佛法把這個循環稱為「輪迴」。從你因為有一根肉刺而感到不適,到你失去一個摯愛的朋友或家人,這一切都是輪迴。輪迴是我們渴望自己所沒有的事物,並且因此而感到不快樂。輪迴是當我們獲得想要的事物時,卻已經在想可以讓自己開心的新東西。
希望與恐懼助長輪迴。我們希望在工作上表現良好,但是害怕惹惱上司。我們希望到海灘去,但是害怕下雨。有時候極端的希望和恐懼會破壞一個經驗,因為我們花那麼多的時間在腦子裡想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而極為痛苦煩惱。在認識到外在因素可能不會帶來永久的快樂之後,大多數人受到鼓舞,轉而往內尋求改變,但是我們大多不知道如何著手。
當佛陀初轉法輪時,他所教導的即是這種一般的不滿。佛陀沒有說:「各位,這是我的計畫,做這個、那個和那個,然後你們會像我一樣散放光芒。」相反的,佛陀說:「請仔細聽。你們不快樂,對不對?讓我們來分析看看。」然後他指出,我們之所以痛苦,乃是因為我們不太知道自己是誰。好消息是,佛陀說,我們可以停止這整個焦躁不安的生活症候群。他為我們展開一條道路,讓我們自行探索,尋找喚醒我們的心胸(heart)和心意(mind)的方式。這條道路是禪修和善行。
禪修是自我省思的簡單工具,卻擁有極大的力量。禪修不會提供你轉化人生的萬靈丹,但是肯定擁有轉化你的心胸和心意的力量,使它們更開闊,更能夠接納、適應你每天面對的障礙。你的心胸和心意越開闊,就越能夠投入你的世界,而不會感到人生有如戰場。
在進入禪修時,人們會經歷三個階段。我們可以把第一個階段形容為「所有這些念頭從何而來」的階段。我們這麼習慣於忙亂的生活方式,因此,靜坐禪修和覺察呼吸這種簡單的行為,讓我們看到念頭的瀑布以光速傾瀉到我們身上。我們以前從未花時間往內檢視,因此當我們發現貪愛、瞋怒、迷惑、寂寞及其各種變化迅速地在我們頭腦中出現和轉變時,我們感到震驚。
禪修的基本技巧是採取一個挺直的姿勢,與我們的身體連結,並且把心專注在呼吸上。呼吸發揮「錨」的作用,讓我們安住在這個剎那之中,安住於當下的覺受之中。這聽起來夠簡單,但是過了一會兒之後,我們注意到自己的心漸漸轉移到我們那天稍早的對話,或開始為禪修結束後必須要做的事情列出一張核對清單。當這些念頭生起時,我們被教導去認識它們,並不是把它們看成好的念頭或壞的念頭,而僅僅認識它們為念頭,並且把注意力重新放在呼吸的生理感受上。如果這個做法有幫助,我們甚至可以在心裡對自己說「念頭」,藉以認識到我們生起念頭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們有能力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在一座三十分鐘的禪修期間,我們可能會生起各種不同的念頭。人們常常在「所有這些念頭從何而來」的階段感到挫折沮喪,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有任何進展,或禪修對他們不管用。過去數千年來,禪修已經把許多泛泛之輩轉變成為禪修大師,但是你,你可能最無藥可救,對不對?
佛教的一個優美之處在於,佛教不把佛陀崇拜為神或本尊,相反的,佛教把佛陀視為典範來慶賀,一個像你我一樣的平凡人,運用持戒和安忍來從事禪修,最後以一種非常偉大的方式開啟他的心胸和心意。
當佛陀二十來歲時,他不是某個偉大的證悟上師。他的名字是悉達多.喬達摩,和父親住在家中。他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娶了妻子,然後生了一個兒子。一直到二十幾歲,才第一次遭遇疾病、衰老、死亡的痛苦,也是在這個時候,他才發現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備受呵護。如同我們大多數人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一般,悉達多並不喜歡他在這個世界上看見的事物,並且努力尋找改變之道。
悉達多.喬達摩(我想像他的密友和家人暱稱他為「悉」)受到啟發,決定離開家園,追求靈修生活。他以神聖為名,過著極端的生活,不吃不喝,居住在嚴苛的環境中,彷彿想要從安逸的成長中做出激進的改變。最後他發現,不過度縱溺自己,不過度苛待自己,他可以採取中庸之道,善待自己,精進地從事禪修,過著高尚的生活。唯有在這個時候,他才能獲致證悟。
每當處於「所有這些念頭從何而來」階段的人問我該怎麼辦時,我回憶老師告訴我的話:「繼續禪坐。」這不是擁有信心的問題,不是因為兩千六百年前一個名叫悉達多的人曾經這麼做,也不是因為我們在禪修社群中看見人們因此獲益良多而擁有信心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們自己可以看見禪修的效果。
佛陀證悟之後,他找到以前曾經和他一起禪修的密友。他沒有懷著「我已經弄清楚了,現在來跟我學」的心態接近他們,而只是說:「你們自己來看。」
禪修是一條自我發現的道路。如果我們採取佛陀和過去其他偉大上師的忠告,繼續從事禪修,我們也會開始遠離被瀑布般的念頭轟炸的感覺;相反的,我們可能比較會覺得自己置身在一條力量極為強大的念頭之流當中。這不是一個壞的開始。經過一段時間修持之後,我們會覺得,念頭比較以潺潺小溪或平緩溪流的速度轟炸我們,最後會帶領我們達到心的覺醒境界──一面了無波紋的廣大池塘。
在從事禪修期間,逐漸習慣於把注意力重新放在呼吸上的過程,開始開發出一些心的空間,假以時日,我們不需要「做」任何事情,這個心的空間將自然而然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展現。在我們從事禪修期間,我們學習去認識我們的念頭,而不採取任何反應。當我們活在一個一封怒氣沖沖的電子郵件或行動電話上的消除按鍵就可以終止一段關係的世界,禪修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
或許在禪座期間,我們發現自己在生一個同事或同學的氣。我們假裝在腦中和這個人進行一連串的對話,每一次用不同的方式數落他們。我們準確地分析他們過去是怎麼冤枉我們的,並且思考我們如何才能夠扯平。在從事禪修期間,每當我們逮到自己這麼做時,我們認識它,並且把它貼上「念頭」的標籤,然後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整個過程可能像這樣:
「布列特真是個混蛋。」
「念頭。」
回到呼吸上。
「布列特真的故意要毀了我的早晨,不是嗎?我打賭他計畫要」
「念頭。」
回到呼吸上。
藉由重複這個簡單的修行而讓我們有坐在蒲團上的空間,我們即是準備在日常生活中與這種情緒和這個人相處。之所以被稱為「禪修」(meditation practice),乃是因為我們在禪坐(meditatoin)期間,我們正在修持(practicing)當下處於我們的覺受之中,而這個修持溢入我們沒有正式禪坐的二十三個小時又三十分鐘當中。希望下次我們看到布列特時,不會做出猛烈抨擊他的習慣性反應;相反的,我們將遇見一個小小的寬廣空間,一個不像過往一般做出慣常反應的機會,我們將能夠當下地面對任何生起的狀況。
當我們擁有這樣的覺受時,可能已經進入第二個階段「這玩意兒其實對我有點幫助」。禪修讓我們在心中和日常生活中有更多廣闊的空間,我們對此感到有點興奮。這是因為禪修並不是努力去達到一個目標,使自己成為心目中理想的人;相反的,禪修是與我們自己共處,與我們的覺受共處,不論我們是什麼樣子的人,不論我們的覺受是什麼。
第三個階段可以被描述為「禪修有如吸毒般上癮 」。我們已經了解,藉由在影響我們禪修的念頭和強烈情緒周圍創造一個更寬廣的情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更能夠完全地和這些念頭、情緒相處。那種感覺很好,好到我們想繼續探索這條道路,希望我們能夠為自己、為日常生活和周遭世界帶來一些清明的感受。
然而,正如同我們的典範佛陀投入數年時間去尋找適合他的技巧般,我們不能期待禪修可以在一夕之間改變我們的人生。如果你想要身材健美,你不會期待在跑步幾天或在健身房健身一整個週末之後,就會出現巨幅的差異;相反的,你要慢慢來,先熟悉啞鈴和健身器材,長時間按部就班地鍛鍊你的體力。每一次你因為能夠驅策自己進步一點點而感覺受到鼓舞。
相同的規則適用於我們禪修的心。我們不能期待自己靜坐五個小時後就獲致證悟;我們也不應該連續一個星期天天靜坐十五分鐘,而覺得自己沒有比以前更神志清明或更敞開心胸,然後就放棄了。經過一座接一座的禪修,我們開始鍛鍊出心的靈活與開放,使我們的心充滿熱情而強健。我們需要先固定地從事短時間的禪座來開始修心,逐漸地累積定力,最後這種定力充滿於我們的生活中。
終究而言,我相信每一個嚮往靈修生活的人都想要利益世界。沒有人會因為想要一輛比較好的車或比較好看的伴侶而選擇這本書。我們想要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有清明的神志,擁有更開放的心胸,以及如何把清明和慈悲散播到日益混亂的世界。第一個步驟是透過在禪修中認識自己的方式來面對我們的心魔。這聽起來或許有點陳腔濫調,但是我們需要做自己的朋友,我們需要愛自己,如此我們才能夠愛這個世界。
日本武士鬧鐘指出一個我們可以如何度日的方式。每天早晨,我們可以在醒來時想著:「該是戰鬥的時候了。我和這個世界之間的戰爭。」為了獲勝,我們可以在職場上殘酷無情,獲得加薪和升職,購買最搶手的新機件,擁有一個有如超級模特兒般的妻子。這種觀點變得陳腐,而且令人感到筋疲力竭,因為我們不斷掙扎著要在職場的階梯往上爬,新的機件在幾個月內就落伍,我們的配偶終究會人老珠黃。把每一天視為戰場,使我們與周遭的世界分離,讓日常生活看起來好像是某件需要去征服或從中僥倖存活的事物。
相反的,你可以把人生視為一個豐饒的機會。當鬧鐘響起時,你可以花一分鐘省思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你的朋友、家人、你在乎的任何事物,並且欣賞、感激它。在你展開一天的時候,可以花一些時間從事禪修,看看花那麼一點點時間禪修,是怎麼讓你感覺更開放,使你的心更寬廣。
如果你這麼做,就會發現,當你不把自己所執著的貪愛、瞋怒和迷惑帶入每一個生活情節,而是把每一個新的情況融入開闊的空間,那麼之前看似令人生畏、值得我們去對抗的世界,其實沒有那麼困難。我們越不相信我們慣常認定事物應有的面貌,我們就越能夠接受事物如實的面貌。當我們能夠這麼做時,人生就不是戰場,而是一個能夠讓我們享受的遊樂場。佛法並不一定要變成窮人或是苦行者。
「如果你尚未調伏自己的瞋怒之敵,
與外在的對手戰鬥,只會使它們倍增。
因此,用慈心與悲心的軍隊來調伏你自己的心,
即是菩薩的修行。」
──無著賢菩薩
我年輕時有一個鬧鐘,形狀像一個日本武士,手上握著一把劍,肚子上是一面鐘。在這個鬧鐘運轉的十年間,我每天早晨都在武士以日文吶喊的聲音中醒來:「起床!起床!該是戰鬥的時候了!」
對我們許多人而言,人生確實有如一場戰鬥。早晨時,我們的第一個直覺是自我保護,想要鑽回被窩底下而不想面對日子。這是因為我們常常把日常例行公事視為我們過活的方式──支付帳單、尋覓一段浪漫的人際關係、維繫友誼、滋養我們的家庭生活。而在一天的盡頭,我們因為努力掙扎地去持守這一切而筋疲力竭。
我們持續不斷地投入那麼多的精力去追趕語音信箱、電子郵件、垃圾郵件、帳單、女人或男人。我們不但沒有用開放的心來面對人生的各種面向,反而庸庸碌碌地廝混過去,並且緊抓著我們逃避的退路不放:我們啃指甲、喝啤酒、做愛、網路購物或上健身房。我們之中有些人甚至可以一心多用,一次把上述所有這些事情做完。雖然我們全力以赴,但是我們知道,在一天結束之際,總是有另一件事情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很少花時間照顧自己。
這是禪修特別有用處的時候。禪修的首要之務是學習處於當下,欣賞我們周遭的世界。禪修幫助我們不把世界視為一個戰場,而是視為練習開放心胸和覺醒的沃土。佛教教法教導我們, 我們習慣看待事物的方式,即是阻止我們真正當下地面對世界的唯一一個大障礙 。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固定的度日常規和慣例。接著,我們把那個常規和慣例具體化為我們生活的方式。然後問題就變成:「這管用嗎?」日復一日,我們或許會發現自己對相同的階級或工作、相同的人際關係、相同的住處或相同的問題感到越來越焦躁不安,我們渴望一些大幅的改變。然而,問題重重的不一定是我們的世界,而是我們的觀點。話說,證悟只不過是事物在受到我們用希望與恐懼渲染之前的如實面貌。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我們認為事物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想法,而欣賞事物如實的面貌,世界就會神奇地轉化成為一個充滿可能的沃土。
在我教授佛法的年歲中,常常因為出現在禪修中心門口的人其不可思議的多樣性而感到驚訝。不論種族、年齡或經濟階級,他們出現在禪修中心的一個相同因素似乎是,沒有人對目前的生活滿足。他們多半已經嘗試過各種方法,讓他們的生活更充實──新藥物、新工作、新車、新戀情,但是沒有一種能為他們帶來之後永遠快樂的情節。
我們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痛苦的循環中,佛法把這個循環稱為「輪迴」。從你因為有一根肉刺而感到不適,到你失去一個摯愛的朋友或家人,這一切都是輪迴。輪迴是我們渴望自己所沒有的事物,並且因此而感到不快樂。輪迴是當我們獲得想要的事物時,卻已經在想可以讓自己開心的新東西。
希望與恐懼助長輪迴。我們希望在工作上表現良好,但是害怕惹惱上司。我們希望到海灘去,但是害怕下雨。有時候極端的希望和恐懼會破壞一個經驗,因為我們花那麼多的時間在腦子裡想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而極為痛苦煩惱。在認識到外在因素可能不會帶來永久的快樂之後,大多數人受到鼓舞,轉而往內尋求改變,但是我們大多不知道如何著手。
當佛陀初轉法輪時,他所教導的即是這種一般的不滿。佛陀沒有說:「各位,這是我的計畫,做這個、那個和那個,然後你們會像我一樣散放光芒。」相反的,佛陀說:「請仔細聽。你們不快樂,對不對?讓我們來分析看看。」然後他指出,我們之所以痛苦,乃是因為我們不太知道自己是誰。好消息是,佛陀說,我們可以停止這整個焦躁不安的生活症候群。他為我們展開一條道路,讓我們自行探索,尋找喚醒我們的心胸(heart)和心意(mind)的方式。這條道路是禪修和善行。
禪修是自我省思的簡單工具,卻擁有極大的力量。禪修不會提供你轉化人生的萬靈丹,但是肯定擁有轉化你的心胸和心意的力量,使它們更開闊,更能夠接納、適應你每天面對的障礙。你的心胸和心意越開闊,就越能夠投入你的世界,而不會感到人生有如戰場。
在進入禪修時,人們會經歷三個階段。我們可以把第一個階段形容為「所有這些念頭從何而來」的階段。我們這麼習慣於忙亂的生活方式,因此,靜坐禪修和覺察呼吸這種簡單的行為,讓我們看到念頭的瀑布以光速傾瀉到我們身上。我們以前從未花時間往內檢視,因此當我們發現貪愛、瞋怒、迷惑、寂寞及其各種變化迅速地在我們頭腦中出現和轉變時,我們感到震驚。
禪修的基本技巧是採取一個挺直的姿勢,與我們的身體連結,並且把心專注在呼吸上。呼吸發揮「錨」的作用,讓我們安住在這個剎那之中,安住於當下的覺受之中。這聽起來夠簡單,但是過了一會兒之後,我們注意到自己的心漸漸轉移到我們那天稍早的對話,或開始為禪修結束後必須要做的事情列出一張核對清單。當這些念頭生起時,我們被教導去認識它們,並不是把它們看成好的念頭或壞的念頭,而僅僅認識它們為念頭,並且把注意力重新放在呼吸的生理感受上。如果這個做法有幫助,我們甚至可以在心裡對自己說「念頭」,藉以認識到我們生起念頭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們有能力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在一座三十分鐘的禪修期間,我們可能會生起各種不同的念頭。人們常常在「所有這些念頭從何而來」的階段感到挫折沮喪,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有任何進展,或禪修對他們不管用。過去數千年來,禪修已經把許多泛泛之輩轉變成為禪修大師,但是你,你可能最無藥可救,對不對?
佛教的一個優美之處在於,佛教不把佛陀崇拜為神或本尊,相反的,佛教把佛陀視為典範來慶賀,一個像你我一樣的平凡人,運用持戒和安忍來從事禪修,最後以一種非常偉大的方式開啟他的心胸和心意。
當佛陀二十來歲時,他不是某個偉大的證悟上師。他的名字是悉達多.喬達摩,和父親住在家中。他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娶了妻子,然後生了一個兒子。一直到二十幾歲,才第一次遭遇疾病、衰老、死亡的痛苦,也是在這個時候,他才發現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備受呵護。如同我們大多數人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一般,悉達多並不喜歡他在這個世界上看見的事物,並且努力尋找改變之道。
悉達多.喬達摩(我想像他的密友和家人暱稱他為「悉」)受到啟發,決定離開家園,追求靈修生活。他以神聖為名,過著極端的生活,不吃不喝,居住在嚴苛的環境中,彷彿想要從安逸的成長中做出激進的改變。最後他發現,不過度縱溺自己,不過度苛待自己,他可以採取中庸之道,善待自己,精進地從事禪修,過著高尚的生活。唯有在這個時候,他才能獲致證悟。
每當處於「所有這些念頭從何而來」階段的人問我該怎麼辦時,我回憶老師告訴我的話:「繼續禪坐。」這不是擁有信心的問題,不是因為兩千六百年前一個名叫悉達多的人曾經這麼做,也不是因為我們在禪修社群中看見人們因此獲益良多而擁有信心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們自己可以看見禪修的效果。
佛陀證悟之後,他找到以前曾經和他一起禪修的密友。他沒有懷著「我已經弄清楚了,現在來跟我學」的心態接近他們,而只是說:「你們自己來看。」
禪修是一條自我發現的道路。如果我們採取佛陀和過去其他偉大上師的忠告,繼續從事禪修,我們也會開始遠離被瀑布般的念頭轟炸的感覺;相反的,我們可能比較會覺得自己置身在一條力量極為強大的念頭之流當中。這不是一個壞的開始。經過一段時間修持之後,我們會覺得,念頭比較以潺潺小溪或平緩溪流的速度轟炸我們,最後會帶領我們達到心的覺醒境界──一面了無波紋的廣大池塘。
在從事禪修期間,逐漸習慣於把注意力重新放在呼吸上的過程,開始開發出一些心的空間,假以時日,我們不需要「做」任何事情,這個心的空間將自然而然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展現。在我們從事禪修期間,我們學習去認識我們的念頭,而不採取任何反應。當我們活在一個一封怒氣沖沖的電子郵件或行動電話上的消除按鍵就可以終止一段關係的世界,禪修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
或許在禪座期間,我們發現自己在生一個同事或同學的氣。我們假裝在腦中和這個人進行一連串的對話,每一次用不同的方式數落他們。我們準確地分析他們過去是怎麼冤枉我們的,並且思考我們如何才能夠扯平。在從事禪修期間,每當我們逮到自己這麼做時,我們認識它,並且把它貼上「念頭」的標籤,然後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整個過程可能像這樣:
「布列特真是個混蛋。」
「念頭。」
回到呼吸上。
「布列特真的故意要毀了我的早晨,不是嗎?我打賭他計畫要」
「念頭。」
回到呼吸上。
藉由重複這個簡單的修行而讓我們有坐在蒲團上的空間,我們即是準備在日常生活中與這種情緒和這個人相處。之所以被稱為「禪修」(meditation practice),乃是因為我們在禪坐(meditatoin)期間,我們正在修持(practicing)當下處於我們的覺受之中,而這個修持溢入我們沒有正式禪坐的二十三個小時又三十分鐘當中。希望下次我們看到布列特時,不會做出猛烈抨擊他的習慣性反應;相反的,我們將遇見一個小小的寬廣空間,一個不像過往一般做出慣常反應的機會,我們將能夠當下地面對任何生起的狀況。
當我們擁有這樣的覺受時,可能已經進入第二個階段「這玩意兒其實對我有點幫助」。禪修讓我們在心中和日常生活中有更多廣闊的空間,我們對此感到有點興奮。這是因為禪修並不是努力去達到一個目標,使自己成為心目中理想的人;相反的,禪修是與我們自己共處,與我們的覺受共處,不論我們是什麼樣子的人,不論我們的覺受是什麼。
第三個階段可以被描述為「禪修有如吸毒般上癮 」。我們已經了解,藉由在影響我們禪修的念頭和強烈情緒周圍創造一個更寬廣的情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更能夠完全地和這些念頭、情緒相處。那種感覺很好,好到我們想繼續探索這條道路,希望我們能夠為自己、為日常生活和周遭世界帶來一些清明的感受。
然而,正如同我們的典範佛陀投入數年時間去尋找適合他的技巧般,我們不能期待禪修可以在一夕之間改變我們的人生。如果你想要身材健美,你不會期待在跑步幾天或在健身房健身一整個週末之後,就會出現巨幅的差異;相反的,你要慢慢來,先熟悉啞鈴和健身器材,長時間按部就班地鍛鍊你的體力。每一次你因為能夠驅策自己進步一點點而感覺受到鼓舞。
相同的規則適用於我們禪修的心。我們不能期待自己靜坐五個小時後就獲致證悟;我們也不應該連續一個星期天天靜坐十五分鐘,而覺得自己沒有比以前更神志清明或更敞開心胸,然後就放棄了。經過一座接一座的禪修,我們開始鍛鍊出心的靈活與開放,使我們的心充滿熱情而強健。我們需要先固定地從事短時間的禪座來開始修心,逐漸地累積定力,最後這種定力充滿於我們的生活中。
終究而言,我相信每一個嚮往靈修生活的人都想要利益世界。沒有人會因為想要一輛比較好的車或比較好看的伴侶而選擇這本書。我們想要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有清明的神志,擁有更開放的心胸,以及如何把清明和慈悲散播到日益混亂的世界。第一個步驟是透過在禪修中認識自己的方式來面對我們的心魔。這聽起來或許有點陳腔濫調,但是我們需要做自己的朋友,我們需要愛自己,如此我們才能夠愛這個世界。
日本武士鬧鐘指出一個我們可以如何度日的方式。每天早晨,我們可以在醒來時想著:「該是戰鬥的時候了。我和這個世界之間的戰爭。」為了獲勝,我們可以在職場上殘酷無情,獲得加薪和升職,購買最搶手的新機件,擁有一個有如超級模特兒般的妻子。這種觀點變得陳腐,而且令人感到筋疲力竭,因為我們不斷掙扎著要在職場的階梯往上爬,新的機件在幾個月內就落伍,我們的配偶終究會人老珠黃。把每一天視為戰場,使我們與周遭的世界分離,讓日常生活看起來好像是某件需要去征服或從中僥倖存活的事物。
相反的,你可以把人生視為一個豐饒的機會。當鬧鐘響起時,你可以花一分鐘省思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你的朋友、家人、你在乎的任何事物,並且欣賞、感激它。在你展開一天的時候,可以花一些時間從事禪修,看看花那麼一點點時間禪修,是怎麼讓你感覺更開放,使你的心更寬廣。
如果你這麼做,就會發現,當你不把自己所執著的貪愛、瞋怒和迷惑帶入每一個生活情節,而是把每一個新的情況融入開闊的空間,那麼之前看似令人生畏、值得我們去對抗的世界,其實沒有那麼困難。我們越不相信我們慣常認定事物應有的面貌,我們就越能夠接受事物如實的面貌。當我們能夠這麼做時,人生就不是戰場,而是一個能夠讓我們享受的遊樂場。佛法並不一定要變成窮人或是苦行者。
作者資料
羅卓‧林茲勒(Lodro Rinzler)
羅卓‧林茲勒(Lodro Rinzler) 香巴拉佛教傳承的禪修修行者和教師。過去十年,他在全美各地的禪修中心和大學校園舉辦無數場研討教學。他的專欄「悉達多會怎麼做?」(What Would Sid Do?),定期刊登於《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和《緣起計畫》(Interdependence Project)。他在紐約市的自家公寓從事寫作。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