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學習,積極與國際較量!
走訪上海教改第一現場才發現,在這裡看到的不僅僅是上海本身,而是整個世界舞台。
上海一直積極與國際接軌,努力的把自己放在國際的座標上跟全世界較量。
上海領先大陸其他城市,經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二次課改,
希望透過教育帶領孩子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2009年,上海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中,獲得閱讀、數學、科學三項世界第一,驚動了歐美等先進國家,國際媒體不約而同的探索「上海模式」,想了解這個曾被認為落後的中國,如何在短時間內躍進教育。
《親子天下》的採訪團隊,原本抱持著質疑的偏見,揣想這又是中國大極權政府民族主義的操作結果。但在探訪上海二次教改的變革中,我們卻著急的發現台灣的落後。上海導入國際標準,改造教科書與教學,培養學生整合性的思考能力。而台灣這一、兩年也陸續有學者專家、校長老師往返上海考察,大概都有共同的觀察和指向:上海的課程改革,讓教室內的學習重點,大幅擺脫過往「滿堂灌」(填鴨)的陋習,課堂中透過長篇有意義的文本,導引師生間的討論與提問,多過於「將課文碎屍萬段的教導」。
上海PISA研究中心副主任陸璟,在影片中的專訪,緩緩的說,上海導入PISA,目的是希望上海的教育,能以「國際的座標」來衡量質量,借重比較成熟的、有公信力的國際測試,建立自己的教育監測系統;同時培養政府得以「基於證據做教育決策」的能力。陸璟的每一句話,都深深重擊台灣教育政策品質的脆弱。
★本套產品包含一本專書,以及紀錄片DVD:
學習,動起來2 《上海:思考、提問、表達》
學習,動起來2 《上海:思考、提問、表達》DVD,上海現場採訪直擊記錄,讓讀者直接看到現場的深入訪談。
【本書特色】
【學習,動起來】系列說明
2012年,攸關台灣下一代人才素質的教育改革——十二年國教正式上路。
長期關心教育的《親子天下》雜誌相信,教育改革的關鍵不在於升學方式,在拿掉考試之後,如何重啟學生動機,開發少年的興趣和潛能;如何激發老師的熱情,把教室變成探索未知的基地,才是最大的挑戰。
為了探索 21世紀的新學習樣貌,《親子天下》的採訪團隊實際走訪日本、英國和上海,探訪教育趨勢、改革實況、教學現場。透過這一系列跨國越洋採訪,陪伴讀者探索21世紀學習的意義與方法,找出台灣教育的新路。
學習,動起來2《上海:思考、提問、表達的學習》
2009年,首次參加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評比的上海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都拿到全球第一,全世界都在探問:為什麼是上海?
在書中,我們看見上海在兩次課改中,清楚的目標,以及看到好方法就勇於嘗試的勇氣,例如導入「學習共同體」的模式,將傳統僵化的上課模式放一邊,積極開放觀課,不僅教師之間相互觀課,連校長也加入觀課行列;教師們也不斷進化,除了想法進化,教材也大躍進,用「微電影」當成教材,連老師都為之吸睛。上海完全不知PISA為何物,卻在第一次出擊,得到大滿貫。這次的專書,讓讀者看見不一樣的上海。
目錄
企劃緣起
啟動教與學的革命 文∕何琦瑜
5大改造~上海教改啟示錄
上海PISA研究中心副主任陸璟:借用PISA,體檢教育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課教所所長鐘啟泉:好老師的關鍵詞是「懂兒童」
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上海是微觀教改,台灣是宏觀教改
PISA到底是什麼?
新黃浦實驗學校:孕育熱愛學習的共同體
上海建平中學西校:打開教室大門,老師一起練功
大陸民間版教改運動:新教育實驗,要分數也要幸福
台灣省思~台北市新興國中校長 謝勝隆:台灣的教學一定要改變
動機,閱讀教學的關鍵
序跋
上海面積有台灣的六分之一,人口兩千三百零一萬人,幾乎和台灣差不多。在上海採訪九天的行程中,我和兩位攝影不僅跑遍了上海各區,甚至把採訪戰線拉到離上海兩個多小時的江蘇海門,這麼多面向的採訪,為的就是希望我們看到的不是樣板,而是較接近現實的情況。
上海採訪後記
在這些天的採訪中,分享幾則我覺得有趣的事:
沒有臉書的國度:
原本想說來上海,每日上臉書跟親朋好友報告採訪狀況,也給各位報平安,但我卻忘了,這裡還是一個管制言論的國度,我早就應該知道,在這裡連不上臉書,甚至許多網站也都上不去。與我同行的攝影,立刻請教上海朋友,第二天就學會如何「越獄翻牆」連上臉書。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中國人的聰明機智、甚至競爭力,也許就在這種管制中,不斷「越獄翻牆」出來。
上海的小資風情:
在上海採訪,是一件讓人神經緊繃,血壓上升的事情。我在報導中也描述了一小段,我們如何在上班時間,勇敢站到馬路中間跟上海人搶計程車的事情。但除了緊張、壓力,上海這些年來,也出現了另一種浪漫情調,我在上海的友人稱這為「小資風情」。例如,在上海康泰路、華山路一帶,有許多特色餐廳、咖啡小館、甚至一些賣著文創精品的可愛小商店。我在由老街區改造的新熱門景點「田子坊」就逛的流連忘返,一條小小的巷子逛進去,柳暗花明又一村,pub、餐廳、藝品店跟來自各國的遊人,將這裡點綴的很夢幻。
還有一日採訪路過華山路丁香花園,就被這條路的風姿給迷倒。上海的法國梧桐樹,在春天看來特別美,梧桐樹如綠色隧道,樹的後頭盡是高級別墅,時光彷如回到上海灘法租界時代,很異國風情,那日我們在華山路上拍梧桐樹,拍的不捨得離開。
不過剛坐上計程車,司機立刻將我們拉回現實,他先大大批判了上海的貧富不均,又取笑那些不斷興建中蓋起的高樓大廈,真的是一點文化水平也沒有,拿來跟華山路的別墅比,文化水平差太多了。接著他又談起薄熙來事件,為他大抱不平,還一直追問來自台灣的我們,對這些事情有什麼看法。我這時忽然間想起幾天前,一位上海友人評論薄熙來事件,他說:「你們台灣阿扁貪污的等級,在我們這邊只能算得上是科長層級的…」對於這些政治話題,我小心的不與回應。
雖然我是抱著借鏡上海教育的動機而來,但也一直清醒地了解,這是一個複雜的國家、複雜的城市,我絕不能寫出太過「天真」的報導,但在上海採訪這幾天,上海的教育變革,的確帶給我太多「衝擊」,這些「衝擊」,正是我想傳達給台灣讀者的。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