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法律
99%醫療糾紛都是可以避免的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內容簡介

醫療糾紛調解第一手實戰經驗分享-- 只要善用書中三大法寶,不僅可加強病人安全、幫助醫病重修關係,還可避免不必要的糾紛,也提供法律從業人員在面對醫療糾紛案件時,有參考的依循。 病人家屬抬棺抗議,控訴醫護冷血、名醫疏失誤診;醫護走上街頭遊行,控告病人暴力恐嚇……這樣的醫療糾紛的情節,在台灣社會幾乎天天發生。 醫護人員不明白,明明抱持著救命、救急的責任感,每天拚死拚命、拋家棄子,就算自己過勞地也努力守護病人。但為何台灣醫師的「犯罪率」會高居世界第一,救人的反成了冷血奪命的兇手? 而就醫的民眾也不明白,為什麼醫學這麼進步,醫院那麼大間、醫師那麼有名,做了一堆精密檢查、付了一大筆醫藥費,換來的卻是不幸的結果。 其實有時候,醫病雙方只要善用溝通的技巧,許多不幸的結果都不會發生;且就算不幸地發生了意料之外的結果,只要雙方肯真誠面對彼此,釐清問題所在,也可以減少訴訟的漫長苦難折磨。畢竟醫療糾紛一旦發生,對醫病雙方都是災難,沒有人是最終贏家。 但要如何才能避免醫療糾紛乃至訴訟的發生呢?本書作者以日本學習經驗為背景,以台灣實際案例與實務經驗為基礎,針對「預防醫糾」、「調解醫糾」及「法制改革」整理出三大法寶,並以案例故事解釋說明。 ◎三大法寶分別為: .爭點整理三步驟:透過爭點整理,可以釐清問題所在,讓事件脫離情緒化,加速解決問題。 .醫療行為十大流程:透過醫療行為十大流程,醫病可以雙向檢視溝通是否暢通無誤差,降低醫療糾紛發生的機率。 .醫療法制十大改革建議:透過法制改革的建議,可以減少司法資源的無謂浪費。 期盼藉由本書的出版傳播,讓病人安心、醫護放心,醫病有信賴、社會更和諧。 【專文推薦】 ◎陳聰富(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台灣大學學務長) ◎張麗卿(高雄大學法學院院長) ◎陳學德(台中地院醫療庭庭長) ◎黃暉庭(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醫療財團法人臺安醫院院長) ◎錢建文(醫勞盟常務理事、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醫師) ◎蔡宏斌(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整合照護學會監事) 【好評強薦】 ◎劉越萍(台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處長) ◎林高田(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骨科學副教授) ◎姚志明(中原大學法學院教授) ◎陳月端(高雄大學學務長、法學院副院長) ◎劉梅君(醫改會董事長、政大勞工所教授)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劉育志(醫師作家) ◎白映俞(外科醫師、作家) ◎亮(亮(醫師作家) ◎吳靜芬(醫師作家) ◎曾家琳(台大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 ◎王志嘉(三軍總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醫學士/法學博士) ◎劉宗瑀(外科醫師、半路出家作家) ◎謝茵絜(台灣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延伸內容

了解事故的真相,才能解決醫療糾紛

◎文/陳聰富(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台灣大學學務長)
  
  目前台灣醫療環境惡化,醫療糾紛被列為其中一項重要原因。發生醫療糾紛後,經常的結局是醫師及病患的雙輸局面,因為病患難以獲得事故真相、醫師道歉及損害賠償,而醫師則信心受挫,身心遭受折磨,逐漸喪失救人的使命感,病患終須承擔醫病關係惡化的苦果。

  當今台灣社會,有必要重新建立協同的醫病關係,取代針鋒相對的醫病關係,畢竟只有溫暖的醫病關係,才是醫者與患者之福。為建立協同的醫病關係,首先在醫病之間必須具有良好的溝通模式。充分的溝通,乃避免醫療糾紛最佳的方式。其次,在醫療糾紛發生後,醫病雙方應共同尋求事故真相,經由爭點整理,了解事故真相,使醫病雙方再度建立信賴關係,才能避免衝突發生。最後,若發生認知上的差距,而無法獲得相互理解時,則應尋求第三者居於中立地位,經由調解、溝通,達成和解的可能性,否則訴諸於司法訴訟,將成為不得已的最終解決途徑。

  在一連串避免醫病關係惡化的程序中,醫病雙方均需學習,如何達成雙方可以接受的結果。在紛爭解決過程中,涉及許多專業知識及非專業的個人態度及認知等因素。本書作者蔡秀男醫師,是本人在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指導的博士生,除從事醫療工作外,平日勤於寫作,針對醫療糾紛涉及的各項問題,包含台灣醫療糾紛及醫療崩壞的現象、醫病間信賴關係的惡化、醫療事故的爭點整理、醫療糾紛的解決策略、醫病間的溝通技巧,及醫療糾紛解決機制的改良等,提出重要的觀點,可以作為醫師與病人在處理醫療糾紛時的參考。

  由於蔡醫師本身從事醫療工作,也從事法律研究,提出的案例分析,深刻而實在,符合現代醫療糾紛的討論議題,深具參考價值,讀者應可從本書學習許多技巧,有助於了解醫療事故的真相,及解決不幸發生的醫療糾紛。

醫療糾紛也會嚴重衝擊病患的利益

◎文/張麗卿(高雄大學法學院院長)
  
  醫療糾紛頻傳已經造成極大的衝擊,比較容易發生糾紛的科別,醫師紛紛轉行,形成五大皆空。情況如果沒有改善,危症病患想要得到手術都要苦苦等待。醫療行政主管也注意到這個問題,所以亟思應對,企圖創設相關的法律以疏減糾紛,如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醫療保險法等等。

  醫療糾紛的最壞狀況是刑事訴訟,醫護人員在巨大的工作負荷之外,還要面對難以確定的訴訟結果,陷入夢魘一般的困境。這種情況下的醫療品質怎能加以期待?很顯然,醫療糾紛也會嚴重衝擊病患的利益。

  醫病雙方都要努力降低或化減醫療糾紛。最理想方式,恐怕是從醫病關係著手。醫護人員誠摯對待病患,雖然無法病必十全,病患及其家屬大概也會接受了。

  蔡秀男醫師長年關心醫護人員的權益,熱心推動醫療法制的合理化。他有很多年的臨床經驗,深知醫療糾紛的發生與處理之道,寫成《99%醫療糾紛都是可以避免的》這本書。此書內容豐富,談到:醫病關係失去信任的因素、如何處理醫療糾紛、如何關懷醫病雙方、如何溝通化解危機、如何訓練關懷調解員、台灣醫療糾紛處理機制如何改革。書裡所言,多是蔡醫師的寶貴心得,值得推薦。

具全人關懷理念的醫糾處理新模式開啟!

◎文/陳學德(台中地院醫療庭庭長)
  
  第一屆台中醫法論壇於2012年舉辦時,醫界代表曾發言指出:中台灣以副總統級待遇、南台灣以總統級待遇請不到急診科主治醫師,令全場為之震撼。「五大皆空」、「醫療崩壞」,已經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怎麼辦?

  訴訟外解決醫療紛爭(ADR)為重建「醫病信賴關係」之主流模式,先進國家如美國、德國實證經驗顯示,高達90%以上醫糾均以調解或仲裁處理,因為法官或病家大部分不是醫療專家,未必能直指醫糾核心「醫療真相」所在,且訴訟結果病家勝訴比例不到二成,如以ADR方式處理時,透過醫療、法律專家提供醫病雙方醫療真相及法律責任歸屬所在,可提供醫病雙方調解成立與否之重要參考,調解不成亦可轉為仲裁,解決訴訟制度時間、金錢浪費及精神煎熬。本院本此理念,於2012年9月建制法院醫療調解制度,實施以來調解成功率在45%至50%間,不亞於先進國家。實證經驗顯示,當事人大多已受到污染,常有不切實際之期待,如能在進入法院前有效處理,當可減少醫病雙方時間、金錢浪費及精神壓力。

  ADR解決醫療紛爭方式,可分為私人和解、醫院內調解及衛生局、醫師公會調解及鄉鎮市調解。其中醫院內調解,因接近醫糾發生時點,當事人尚未受到外界污染,醫院如能經由中立第三人之醫療調解員(Mediator)介入處理,兼顧關懷病人和員工、有助醫院改善系統錯誤,經由社工及醫療專家早期介入,滿足病家尋求「真相」目的,達成早期調解,減少後續不必要之時間、金錢浪費及精神困擾,最值得推廣。立法院審議中之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明定,100床以上醫院應成立「關懷小組」,以促進醫療糾紛之說明溝通及調解,亦本此理念而立法。

  本書作者蔡秀男君係醫法雙修之醫事法專家,其深感國內醫糾問題嚴重有醫療崩壞之虞,本諸上開原則,於2013年初引進與我國醫療制度最相近之日本醫院內醫療調解員(IHM,In-Hospital Mediators)制度,並於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實施,實施以來,短短5月內處理18件醫糾,成功率達到9成、滿意率達7成,令人驚嘆,為醫糾處理開啟新模式,值得推廣到全國。本書介紹該制度全人關懷理念、相關分析工具、操作流程及實證成效,不但有理論,更有具體可行方式,不再是紙上談兵,足供醫療院所醫院內「關懷小組」運作之參考,也可作為病家處理醫糾時之參考手冊,特為文推薦。

這是醫學院沒教,但你一定要知道的重要事

◎文/黃暉庭(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醫療財團法人臺安醫院院長)
  
  醫療崩壞一詞用的相當恰當且一點也不誇張,惟有身處在目前醫療環境下的工作人員才能深深體會。其成因非常複雜牽涉甚廣,可以從法律的設計不公、醫病關係的信任瓦解,以及保險制度的嚴重扭曲導致醫療產業自我防衛意識抬頭,功利主義盛行造成醫護體系從崩壞到奔逃。這種現象是政府、民眾及醫療三方全憾的局面。

  目前雖然拯救計畫已經展開,但是礙於政策法規與法界見解不同,總是落後實際層面,局面並無止跌回升,而自救是目前唯一可行辦法。

  蔡秀男醫師是我敬佩的醫者,他熱心奔走各方導入新的觀念給醫護同仁,幫助大家脫離困境。我對這本書的出刊非常期待,內容精關直指問題核心並且給予解決方案,是一本值得推薦給大家的書。

有效溝通與知情同意,是預防醫療糾紛最有效的方式

◎文/錢建文(醫勞盟常務理事/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醫師)
  
  醫療不良事件導致的醫療糾紛,往往成為每一位相關人士的痛,包括病患自己、病患的家屬、第一線醫療勞動者、健康照護機構的管理者、處理漫長訴訟程序的法院,甚至只是觀看媒體報導的閱聽大眾,都受到或多或少、從身體到心靈的傷害,沒有任何贏家。個人擔任醫院中的醫療科部主管以來,最不願意遇到的問題,就是單位之中發生醫療糾紛。因為處理無法挽回的遺憾時,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總是使人心力交瘁。

  醫療糾紛的層出不窮,也正是進行中的台灣醫療崩壞的現象之一。由於總總原因,現代醫療在台灣很難完全避免醫療不良事件。這些原因有的是來自於包括醫病雙方的個人因素,例如:溝通失敗、能力不足、特殊人格、故意加害(醫療方)或故意誣告(病方);有的是系統性的,例如:健保惡意核刪醫療費用,造成醫師限縮使用醫療資源;醫院評鑑缺乏合理且嚴格的勞動條件規範,造成醫護過勞;醫療機構管理缺失(如:業績掛帥、不合理的連續值班、沒有好的支援機制與流程等);甚至可以把原因上溯到整個社會體制:由於賦稅制度與教育競爭,造成社會不公和缺乏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得國民之間普遍地缺乏彼此的信賴。而這些造成醫療糾紛的因素,也同樣地會造成醫療崩壞的結果。

  醫療糾紛中不見得都有醫療疏失。台大柯文哲醫師在替醫學生上課時常常妙語如珠,學生們替他收集的《柯語錄》中有這兩句個人非常認同的話:「大部分的醫療糾紛沒有醫療過失,大部分的醫療過失沒有醫療糾紛。」信任來自專業與溝通,有效溝通與知情同意是預防醫療糾紛最有效的方式。當然沒有做好有效溝通也有其系統上的因素,例如台灣醫療制度造成的醫療大型集中化,醫學中心普遍都有急診嚴重壅塞的現象;而急診醫護的第一要務是先挽救最嚴重病患的生命,常常忙得無法做好輕症病患的病情解釋,就容易造成醫療糾紛。這種情況,可說醫病雙方都是醫療制度之系統性問題的共同受害者。因此除了加強有效溝通的能力之外,從整個醫療系統去改革,甚至要處理造成整體「台灣崩壞」的原因,才能真正避免醫療糾紛。

  在如今無法完全避免醫療糾紛的現況之下,只好在發生糾紛之後,積極面對處理,努力撫平雙方的傷痛。然而就如同「溝通」是可以學習的能力,糾紛調解也是需要學習與訓練的一種專業能力。除了醫療提供者個人努力之外,醫療糾紛的調解需要醫療機構設立專責的跨單位團隊支援。本書作者蔡秀男醫師在台大法學院研究所博士班修業期間,積極在全國各醫院演講,指導數十家醫院成立醫糾關懷調解小組,此書正是他多年來在理念與實踐上努力的心血結晶。

  醫學、法學、與神學是西方傳統三大「專業」,也是現代社會的專業支柱。醫法雙修的蔡秀男醫師除了在醫法專業上的努力之外,更擔任了醫勞盟的常務理事與法律諮詢專家,積極貢獻一己之力以挽救醫療崩壞與台灣崩壞。醫療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專業,因此如何調解醫療糾紛,是每個人都需要了解的。期待台灣愈來愈多醫法雙修的專家,和許多令人敬佩的法律人共同努力之後,能夠力挽狂瀾,避免醫療崩壞、阻止台灣崩壞。

醫糾息事調解寧人,醫護盡心病人安全

◎文/蔡宏斌(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整合照護學會監事)
  
  有鑑於醫療行為具有高度不確定性與風險,病人於接受醫療過程中所致之傷亡,多形成醫療糾紛事件,病人或家屬為追求真相及請求損害賠償而動輒興訟,除造成兩造當事人之訟累,並衍生醫界因憚於刑責而採防衛性醫療、醫病關係對立、醫師畏懼投入急難重症科別現象。現在的司法實務運作,也易造成訴訟程序冗長及高額訴訟成本支出,要讓急難重症醫師接受高額醫療責任險來做民事賠償,反而形成寒蟬效應,加速人才流失;況且對於無過失的醫療事故案件,社會各界仍未達成共識建立補償救濟制度。

  實際上台灣已經快速進入超老社會,讓年輕新血願意從醫美轉投高風險科別,照護好社區中多重病變老衰病人,現已刻不容緩,因應這樣的未來醫師人力需求,推動駐院整合醫學制度(hospital medicine),搭配創意排班模式減少醫護過勞,同時落實重大病安事件強制通報機制,及早偵測潛在醫療糾紛情境,都是重要的配套措施。

  2013年12月在筆者主持的2013醫療制度跨國比較研討會上,第一次聽秀男兄建議引進「日本醫院內專業醫療調解員制度」,他說這是對台灣目前醫療糾紛處理機制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滿意度最好的改革策略。在過去十八個月來,他已風塵僕僕走遍台灣南北,進行上百場演講,從衛生局、法院、大學、醫院和學會都得到熱烈迴響。同時因應《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之立法趨勢,在2014年5月草案初審通過建立「調解先行」原則,減少司法訴訟,並規定醫療機構應有專人負責或成立「醫療糾紛關懷小組」,建立與病人良好之溝通方式與管道,及時預防並妥善處理醫療爭議事件。

  秀男兄不斷協助各醫院培訓醫療關懷調解員,建立種子教師團隊,印象很深刻是他分享高市聯醫的經驗,40位志工接受訓練後,在5個月內處理18件醫糾案件,成功率達九成,滿意度達七成,病家得到安撫、真相後,連賠償金都沒要,避免訴訟創造雙贏。

  最近在一場醫學研討會上,聽到醫界前輩面對醫療糾紛的心路歷程,他說:「現在醫療糾紛很多,年輕醫師常常很衝,想說幫助病人要做一堆侵入性治療,但是病人不見得是心甘情願地接受,如果狀況好就沒事,狀況不好就會怪醫師。」他進一步闡述說:「病人生病是他在生病,不是你在生病,你把他的病當作是你的病,要用你的方法解決,沒有了解病人的心意,他就不會有感覺,這樣的溝通落差就容易發生醫療糾紛!」坦白說,大家都期待醫師要「視病猶親,醫者當具父母心」,但如何讓醫病之間達成「共同醫療決策」的默契,需要雙方都以同理心來充分討論,前輩說他花了很長的時間才參透其中奧祕,也希望讀者諸君可以慢慢體會。爰以為序。

作者資料

蔡秀男

全台兩年百場以上醫療關懷與調解演講,數十場醫療糾紛排解實戰經驗,現任醫勞盟法律顧問,大高雄醫療關懷與溝通調解員研究會成員,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班,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學士後醫學系/醫學研究所臨床醫學碩士,國立高雄大學法律研究所/法學碩士,司法院司法人員研習所講座。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法律智庫委員,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醫勞盟成員,台灣醫療紛爭調解與仲裁研究臉書社團管理員。合著有《醫療崩壞!沒有醫生救命的時代》、《護理崩壞!醫療難民潮來襲》一書。 相關著作 《護理崩壞!醫療難民潮來襲》

基本資料

作者:蔡秀男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書系:家庭醫學館 出版日期:2014-06-11 ISBN:9789862622056 城邦書號:YA3006 規格:平裝 / 雙色 / 20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