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徒步旅人:深入台灣20條故道,在走路與獨處中探索島嶼記憶,與自己對話
-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日本出版界話題作,只有紙本書可以體驗的感動)
-
【親簽版】咖啡館推理事件簿7:將方糖沉入悲傷深淵(限量扉頁作者親簽版.百萬暢銷系列十週年最新續集)
-
一之瀨尤娜飄浮在空中【現象級動畫電影《夏日幽靈》姊妹作!】
-
各種悲傷:失眠、幽閉恐懼、家有膽小狗⋯⋯瑣碎到難以啟齒的小困擾與小怪癖【短篇故事集】
-
無貌之神【不朽名作《夜市》再進化,獻給大人的暗黑童話】
-
瓊瑤經典作品全集:窗外(限量燙銀流水編號創作60周年紀念典藏電影劇照書衣精裝版,國際巨星林青霞驚豔世人首次主演經典長片))
-
來自天堂的雨【紀念版套書】
-
薇奧菈在草地嬉戲:拉娜・德芮詩集【獨家中英對照版】
-
【新譯】十二國記-魔性之子
內容簡介
當政治與人生相撞,孰是孰非……
非得要傾國傾城,滅頂之災,無期流放,才能了解自己是深愛著對方?!
非得要經歷二十餘年分離、沙場苦刑、饑荒之惡,才能領略生命的美好?!
他想婉喻多麼傻,從來沒有發現她的焉識有多麼浪蕩,從來不追問筆記本裡一縷栗色頭髮的主人是誰。……也許為了婉喻的懵懂無知,他急於見她,給她一個發落他的機會。
上海大戶人家才子陸焉識,聰慧而倜儻,擅長多國語言。父親去世後,迎娶繼母娘家侄女馮婉喻。與婉喻沒有愛情的陸焉識很快出國留學,在美國華盛頓毫無愧意地過了幾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畢業回國後也仍然過著他風流得意的大學教授生活。
然而風水輪流轉,回國後的陸焉識,不諳世事又放言無忌,他被打為「反革命」分子,幾次運動中,他可笑的書生氣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長,直至被判為無期。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著極高的學識在西北大荒漠上改造了二十年,而婉喻自始至終沒有停止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懷。
流放期間,精神的匱乏、政治的嚴苛、犯人間的相互傾軋,以致他滿布舊時代文人的華貴自尊凋謝成一地的碎片。枯寂中對繁華半生的反芻,漫漫長夜裡「盲書」無數信件表達對妻子婉喻的思念。千言萬語,刻骨銘心……
與同代的中文作家相比,嚴歌岺的寫作生涯是獨特的。她二十歲開始寫作,早年以舞蹈演員身分從軍,也曾在中越戰爭時期到前線擔任戰地記者,之後赴美留學,並成為好萊塢專業華人編劇。特殊且多年海外的生活經驗,讓她的作品充滿鮮活的生命力,具有強烈的故事性、可讀性,深受各界好評。
《陸犯焉識》是一部家族史。小說以家族為載體,選擇當代中國政治生活殘酷一頁進行書寫。全書聚焦中國「文革」政治運動中的暴行,以及大時代兒女的銘心愛情,呈現一代知識分子飽受戕害的肉體磨難。沉痛的家族史被打開的同時,知識分子在紅色風暴中被摧殘被侮辱的命運也得以展現。
【本書特色】
嚴歌苓改編電影名作,寫作生涯重要代表作!
亂世裡,他們只能隔著時空相濡以沫,直到生命盡頭……
最大膽的筆觸,直逼人類精神的灰色地帶;最溫情的回眸,撫摸歲月帶給愛情的傷痕!
中西方文壇譽為「華文世界最值得期待的女作家」——嚴歌苓,顛覆轉型之作!
導演張藝謀、女主角鞏俐電影代表作之一——《歸來》原著小說。
【名家推薦】
「『《陸犯焉識》有最肅殺的題材,嚴歌苓的敍述卻讓故事充滿人間煙火氣味;這人間煙火可以是詛咒,也同樣可以是救贖。』
我獨以爲這是嚴歌苓的特色所在;在『露骨』寫實主義的架構上,她要營造「有血有淚」的生命場景;在那失語的年代,她以華麗的文字繪影形聲。」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 Edward C. Henderson 講座教授)
「小說準確刻畫出知識分子的精神際遇,書寫出大時代風暴肆虐之下的生命之痛,《陸犯焉識》成為作家獻給逝去的紅色年代的一曲交響哀歌。」
——夏榆(《紐約時報》國際生活版書評)
目錄
從「裸命」到自由人——嚴歌苓的《陸犯焉識》/王德威
引子
場部禮堂的電影
歐米茄
恩娘
加工隊
梁葫蘆
場部禮堂
電影
監獄門診部
出逃
馮婉喻
逃犯
通緝令
長途電話
上海一九三六
上海一九六三
重慶女子
自首之後
還鄉
絕食
穎花兒媽
美好離婚
二十歲的魚
懺悔
王子來了
知青小邢
第二隻靴子
夜審
萬人大會
探監
青海來信
回上海
「伊是啥人?」
老傭
相認
婉喻的炮樓
中秋
浪子
內文試閱
引子
據說那片大草地上的馬群曾經是自由的。黃羊也是自由的。狼們妄想了千萬年,都沒有剝奪牠們的自由。無垠的綠色起伏連綿,形成了綠色大漠,千古一貫地荒著,荒得豐美仙靈,蓄意以它的寒冷多霜疾風呵護經它苛刻挑剔過的花草樹木,群馬群羊群狼,以及一切相剋相生、還報更迭的生命。
直到那一天,大草漠上的所有活物都把一切當作天條,也就是理所當然,因此牠們漫不經意地開銷、揮霍牠們與生俱來的自由。一邊是祁連山的千年冰峰,另一邊是崑崙山的亙古雪冠,隔著大草漠,兩山遙遙相拜,白頭偕老。
不過,那一天還是來了。紫灰晨光裡,綠色大漠的盡頭,毛茸茸一道虛線的弧度,就從那弧度後面,來了一具具龐然大物。那時候這裡的馬、羊、狼還不知道大物們叫做汽車。接著,大群的著衣冠的直立獸來了。
於是,在這大荒草漠上,在馬群羊群狼群之間,添出了人群。人肩膀上那根東西是不好惹的,叫做槍。
槍響了。馬群羊群狼群懵懂僵立,看著倒下的同類,還沒有認識到寒冷疾風冰霜都不再能呵護牠們,因為一群無法和牠們相剋相生的生命駐紮下來了。
那以後,汽車沒完沒了地載來背槍的人們。更是沒完沒了地載來手腳戴鐐、穿黑色衣服的人們。大草漠上的生靈還有待了解,這是一群叫做囚犯的生物。正是這些失去自由的生物的大批到達,結束了牠們在大草漠上的千古自由。成千上萬的人只帶著嘴來的,有恃無恐,就是本著「靠山吃山」信念來吃草漠,吃海子,吃溪流,自然包括吃大荒草漠上一切活物。後來牠們發現,活物被吃光後,他們是不挑揀的,各種生物的屍首、枯骨他們都吃。
馬群羊群不久就明白了。成千上萬叫做囚犯的生靈把千古未變的草漠掀翻,撒下遠方異地的種籽;又伐倒千歲百歲的紅柳,用去烹煮他們可憐的收成;挖起草根下的泥土,壘建起他們整齊畫一,令兔鼠、旱獺瞠目的窩穴。同時,槍聲響個沒完。槍彈的射程結束在狼群羊群馬群裡,也偶爾結束在他們自己的群落裡。叫做逃犯的人便是靶子。
直到這個時候,馬群羊群鳥群才悟到不好了。於是牠們拖兒帶女地滾滾向西逃奔,呼嘯著:人來了!
黑鴉鴉的人群裡,有個身高可觀的中年男人,案卷裡的名字是陸焉識,從浙贛一○九監獄出發時的囚犯番號為:二八六八,徒刑一欄填寫著「無期」。案卷裡還填寫了他的罪狀。那個時期被幾百輛「嘎斯」大卡車裝運到此地的犯人有不少跟陸焉識一樣,罪名是「反革命」。除了以上的紀錄,還有一些關於陸焉識的資訊是案卷裡沒有的,比如:他會四國語言,會打馬球、板球、彈子,會做花花公子。還會盲寫。(所謂盲寫就是在腦子裡書寫,和下盲棋相仿,但比盲棋難的是,必須把成本成冊的盲寫成果長久存放在記憶裡。)
叫陸焉識的中年男人就是我的祖父。他囚服背上的二八六八番號不久就會更改,剛到大荒草漠上犯人會大批死亡,死於高原反應,死於飢餓,死於每人每天開三分荒地的勞累,死於寒冷,死於「待查」。(後來「待查」成了犯人們最普遍的死因。)每死一批犯人,就會重新編一次番號。五個月後,陸焉識從二八六八變成了一五六四號。就在他番號改編不久後的一個寒冷夜晚,陸焉識看見了極其壯觀的一幕:幾百條狼的大牽涉。當時陸焉識跟管教幹部鄧玉輝正抬著一個凍死的犯人鑽出帳篷,突然聽見遠處刷拉刷拉的響聲:清亮的月光照在雪原上,幾百隻狼的灰褐色脊背滾滾地從低窪處湧動,滾成一股濁流。
源源到來的大「嘎斯」卡車讓狼也待不住了,惹不起躲得起地開始了牽涉。
三年過去,我祖父的番號已經變成了二七八。也就是說,他成了嚴寒、饑荒、勞累最難以殺害的人之一。這時,撤離的狼群又逐漸還鄉。牠們發現叫做囚犯的人總是牠們未來的或者說潛在的餐宴。囚犯們飼養著自己,狼們只需遠遠地篤守,等他們源源不斷地倒下。乾旱的湖灘成了規模極大的墳場。
而馬群和羊群還在西遷。在牠們中的大部分完成牽涉,陸續到達印度的時候,我的祖父陸焉識正在夕陽裡走著,趿拉著自己的腳掌。他身前身後都是收工的囚犯,有二百多個。這時他假裝拔鞋,想漸漸落到所有犯人後面,再悄悄摸到勞改幹部身邊。好,很好。他的磨蹭成功了。他毫無必要地把鞋帶繫成一朵花,一面看見路面上指導員鄧玉輝挎手槍的影子伸延過來。
這是我祖父陸焉識和同類們被迫進犯大草漠的第四個年頭,正值人吃獸的大時代,活物們被吃得所剩無幾,都是「談人色變」。
陸焉識這個名字在此地是被收藏起來的,和他的英國呢大衣、一套民國初年的《石頭記》被保管在監獄庫房裡。這是一種特殊待遇。因此他那個由舉人父親起的正姓大名和英國呢大衣一樣成了特殊待遇,一般不被啟用。監裡監外他一共有三個名號,一個是老陸,另一個是二七八,還有一個叫「老幾」。第一個名號偶然有人叫,因此他認領這名號時總是誠惶誠恐,等待天打雷劈似的等待和這稱呼一同到來的轉折。比如,一年前的一天,他被稱為「老陸」,接下去就問他肯不肯去給幾個幹部的孩子補課;補課是個大好轉折,時而能吃上一口額外的飯食。再比如幾年後,他當統計員的好事也是跟隨「老陸」這稱呼到來的。最典型的一次,是十八年之後,政府的特赦名單下達的時候,他是被高呼著「老陸」走出犯人的群落,走向場部的馬車,再走出大荒草漠的。陸焉識在犯人裡最流行的稱呼是「老幾」。「老幾」源自「老捲」,「老捲」是老捲毛的意思。剛到大荒草漠的時候,犯人們留一種特殊髮式,前面剃禿瓢,腦勺上卻蓄一撮頭髮,陸焉識的捲毛拖在腦後,像不太健康的綿羊尾巴。一九五九年北京來了個公安部首長,視察七大隊時發現壁報上的字寫得不凡,問是誰寫的,回答是老捲寫的,首長聽成了「老幾」,笑著說,「老幾」這綽號好,地、富、反、壞,加上美蔣特務、漏網漢奸、貪污犯,編了號排下去,叫個「老幾」多方便,把「老幾」往哪兒插隊都行!於是人們便「老幾老幾」地叫,叫了下來。
鄧指此刻站在他面前,矮矮地充滿耐心,等著老幾平定高原缺氧引起的喘息,同時復原蹲下拔鞋造成的體力虧空。然後我的祖父陸焉識就開口了。
場部禮堂的電影
老幾看著鄧指,默數自己嘴裡正在重複的字眼:「去、去、去、……」,好,夠了,這個「去」字通過他鬆動的門牙一共送出去五次。第五次陸焉識哆嗦一下,像真正的無救的口吃患者那樣來了個寒噤,把最難啟口的字眼從嘴裡抖落出來。「場部禮堂」是他前半句話裡最致命的幾個字。整個句子連接起來是這樣:
「我必須請假去、去、去、去、去……場部禮堂。」
五個「去」字為他贏得了時間;察言觀色、見風使舵所需要的時間,容他根據鄧指的反應及時編輯修正下文。陸焉識看見鄧指的眼睛裡沒有壞脾氣,無非有一點兒噁心,正派人物對於反派的正常生理反應—何況對一個十年前陪綁殺場給嚇成語言殘疾的反派。鄧指的全稱是鄧玉輝指導員,第三勞改大隊第七中隊的高幹。
「場部禮堂。」四個字不容質疑,毫不商量。
鄧指眨著微紅微腫的單眼皮,表示他允許這個年近六旬的結巴老囚往下說,說說他為什麼「請假去場部禮堂」,而且還是「必須」。
很好,可以繼續。老幾觀察著鄧指,同時給自己的表演做鑑定。從他陪綁沙場到現在,從來沒人懷疑過陸焉識的口吃是一場長期演出。正如鄧指此刻也正在上他的當一樣,賞給他一分超常的耐心,等他解釋他憑什麼用「必須」這樣沒上沒下、沒大沒小的詞彙。老幾在重複「去」字時,已經根據鄧指的臉色把下半句話編輯好了。那些口無遮攔的人多麼不幸?一句不當的話吐出口,很可能就救不起來,落地即死。
接著他說場部禮堂正放映一部有關根治血吸蟲的科教片。片子裡的女主角是他的小女兒。小女兒叫馮丹珏。從一九五四年一月三十號開始改姓,馮是她母親的姓。口吃只允許他十分簡略地講述小女兒的學業,成就。他的真話於是被省下了:那個最後目送他被押向囚車的小女兒。當時是高中生的丹珏正跟女同學在弄堂裡打羽毛球,沒有攔網,水門汀地面上畫的一根粉筆線就是攔網。父親就那樣走過來,走在一左一右兩個警察中間。丹珏撿起羽毛球,抬起她十七歲的臉蛋,看父親從她畫的攔網上跨過去。父親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腕子上的鐵銬向英國呢的大衣袖裡縮縮,鐵的刺骨冰冷在他的手腕上留下了永久的灼傷。
這就回到那五個被老幾重重強調的「去」字上。五個「去」,個個必須。所以他請求鄧指務必恩准。
然而一陣沉默來了。沉默從十二月高原的無邊灰白中升起,穩穩擴展,在下沉的太陽和上升的月亮之間漫開。一大一小兩棵黑刺立在五步外,細密的荊枝在沉默中一動不動。老幾突然發現鄧指的鼻孔黑黑的,跟所有犯人一樣。鄧指今早洗臉沒照鏡子,把昨晚燈油煙子熏黑的鼻孔留到了今天的臉上。原來鄧指這樣的高幹家裡也用拖拉機漏下的廢柴油點燈,跟監號裡一樣。
老幾精心編輯的話,通過唇齒舌的一個個人為磕絆,被送出口腔還是落地即死,救不起來了。他也成了駱駝刺,挺著繁密易折的神經,一動不動。
突然地,鄧指爆出一個多牙的笑容。饑荒使人們珍稀的笑容顯得多牙多皺,原來鄧指也不例外。
鄧指問他是怎麼得到消息的。妻子信裡提到的。妻子馮婉喻三年裡的一封封信,主要內容就是小女兒。從小女兒怎樣考上生物學博士開始講,講到她成為科教片裡的主角兒。講到電影獲了科教片大獎,要在全國各地的影院、禮堂、廣場巡映。因為毛主席說的「一定要根治血吸蟲」。電影的名字都是毛主席起的:《借問瘟神欲何往》。他一面說話一面在心裡吆喝自己:停住!舌頭太流利了!十年的成功偽裝要功虧一簣了!但他顧不上。
萬幸鄧指沒有留心。他看著他對面的老囚,老敵人,心平氣和,卻在一個冷不防的地方突襲了陸焉識,打斷他的話,說操,老陸,毛主席真給那個電影起名字了?陸焉識說,有詩為證—七律《送瘟神》,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寫的,因為毛主席看了頭天的《人民日報》報導的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蟲的消息。……鄧指又在半腰上打斷他,說老陸,你女兒怎麼這麼霉氣?!長得排排場場的,攤上一個你這麼個瘟爹!
陸焉識這時的心給兩聲「老陸」弄化了。化得眼裡全是熱淚,凍得又癟又硬的兩個眼珠開始熱脹冷縮,鑽心地痛。
鄧指接下去告訴他,他們早就知道科教片裡的女主角是誰。組織上耳聰目明,什麼不知道?不過如果他要是老陸,就不費那事興師動眾請假。不就是電影裡的女兒嗎?看了也是你認她她不認你,有什麼看頭?還要組織破例給你批假,狗日老陸,你打聽打聽,農場建場四年,都批過誰的假,有沒有為這種事批假的。
陸焉識馬上不做聲了。做了十來年犯人,他沒有癡長十來歲,跟幹部硬上不行。不准許已經放在那兒,你非要硬上,跟他討出「准許」,能討到的最溫柔反應是沒趣,正常情況下,能討到的是臭罵、戴紙鐐銬、罰跪,或者罰飯。被罰掉一頓飯,在一九六一年的大荒草漠上,僅次於死刑。
「耽、耽、耽誤您時間了……」
陸焉識知趣地笑笑,等待鄧指揮揮手叫他開路,跟上隊伍。
鄧指卻又笑了一下。鄧指是個沒什麼笑容的人,好多年不笑,這一會兒就笑了兩次,笑超額了。鄧指一身發白的軍裝,肩膀微聳,好讓那件軍大衣不滑落下來。鄧指轉業的時候恐怕把半個軍需庫房都背回來了,穿不完的軍裝,老婆孩子都穿,穿爛了打軍用補丁,再爛就做軍用抹布,糊軍用鞋疙疤。偶然瞥見鄧指家門口曬出來的鞋疙疤,軍用破布色澤濃淡不一,可以做十年來解放軍軍裝史標本。笑還沒散盡,鄧指說他看那科教片看了四次。別的新片子沒到,就這一個「血吸蟲」占著禮堂的銀幕,每天晚上放映一遍。不過主要還是看老陸女兒。想看看她是怎麼長的,這麼像狗日老陸!老陸可是個美男子。要不是當反革命給弄到沒人煙的大草漠上,還不得欠一屁股風流債。陸焉識這才認識鄧指:原來不是一截矮木頭,話一點兒也不乾巴巴,油葷滿大的。鄧指最後說這部科教片還會在場部禮堂占一陣子銀幕,因為雪大路凍,其他片子跑不上來,這部片子又跑不走,老陸不用著急,指望還是有的。
老幾不敢問,是不是鄧指會去給他請願,讓組織上壞一次規矩,放一個犯人進入擠滿家屬孩子的禮堂。那就等於放一頭狼進羊圈。鄧指看出了老犯人巨大喉結壓住的提問,跟他說,老陸你打個請假報告吧。打了報告,他鄧指可以把報告提交給大隊,大隊再提交給場部保衛科。保衛科一個月開一次會,根據犯人在隊上的表現批幾張諸如此類的假條。
一個月哪裡還來得及呢?一個月雪化了,路解凍了,哪裡還留得住這部片子?還有,讓人懷著這樣的希望怎麼睡覺、出操、燒磚、砸冰塊化水、排一個小時的隊打飯?……老囚的喉結生疼,就要壓不住一次次衝上來的激烈追問了。
鄧指大致看出他的追問。他告訴老犯人,聽著,這段時間好好表現,爭取不殺人放火逃跑,其他的包在他鄧指身上。最後他問:「老陸你他奶奶的信得過我吧?」
老幾心想,你這不是問雞信不信得過黃鼠狼嗎?被捕以後,他漸漸失去了信任人的功能。怎麼想信任都不行。對此他毫無辦法。
鄧指不愧是專職的思想管理者。他說:「不信拉倒吧。寫好了請願書,明天交上來。」說完他揮揮手,讓老犯人歸隊去。
老幾忙不迭地鞠躬道謝,鄧指又笑一下。再一細看,不是笑,是給寒冷凍出來的齜牙咧嘴。剛要轉身,聽鄧指說,狗日的老幾,你也配有那麼個閨女!
進了大牆,看見獄友們黑黑的一大群一大群地往伙房走,每一張去年夏天洗過的臉上都是一個大大的笑容,但仔細一看就發現也不過是被凍出來的齜牙咧嘴。猿猴就有這種無歡樂的笑容。
監獄大門對著一個頗大的操場,供犯人們集合,進行每天的早點名和晚點名,也在這裡進行每兩週一次的貿易集市。老幾越過操場,朝一排排草窯洞走去。窯洞上半部露在地面上,下半部沉入地下,屋頂的拱形是芨芨草的草把子拗成的。在犯人們搬進監獄大牆和草窯洞監號之前,他們已經習慣了虛擬的監獄:石灰粉在草上撒出的線條對於他們就是實體的監獄牆壁,一條線是「內牆」,一條線是「外牆」,最外面一條線是「大牆」。他們習慣在下工之後隔著三道石灰線的「牆」,觀看「牆」外自由生活的圖景:操持炊事的家屬,遍地玩耍的孩子,排排坐學唱歌的警衛戰士……。
一九六○年春天的一夜,冰雹加雪,又來了七八級大風。氣溫降到零下三十多度,上百頂紮在雪裡的單薄帳篷活像上百條裙子。管教幹部輪流值班,一小時到監號帳篷裡來一次,命令犯人們報數。 「……一。」「二。」「三」……幹部走到那個卡殼的「四」床前,摸摸「四」的脈搏,對旁邊鋪位上的犯人說:「接下去報數。」「……五!」「六。」「七……」「……八。」「九。」……
又一個數字卡了殼。
突然地,管教幹部用鼓舞人心的高嗓音說:「大家醒醒啊!睡著容易受凍!都醒醒!咱們大聲報數!」
一小時一次的報數,每小時都有卡殼的「數」,等搬到帳篷外,都已經是凍擰巴了的屍骨。冬天很長,屍骨們的隊伍也越拉越長。屍骨的隊伍裡漸漸有了孩子,老人。嚴寒和缺氧的大荒草漠,自由和不自由都一樣,零下三十多度對管教幹部和家屬們也不予赦免。
畫地為牢的監獄很成功,三年裡沒有一個犯人跑出虛擬的「大牆」,也就是第三道石灰線之外。幾起逃亡都是在夏天的青稞地裡發生的,一多半逃犯被當場擊斃,個別的逃出去又逃回來:三道石灰線的「牆」外,餓了沒人管飯,迷失了沒人領路。
那次春寒凍死幾百犯人之後,省勞改局撥下費用,蓋起了現在的草窯洞監房。老幾走到自己監號門口,暮色已在他身後收攏。他拿了自己的飯盆出門,看見灰黑的傍晚晃動著無數黑影,每一張臉都因了人猿之間的那種齜牙咧嘴的笑容一模一樣,也因了每人一對漆黑的鼻孔一模一樣。號子裡的燈是用拖拉機的廢柴油點的,燭焰又猛又高,但一半光亮一半油煙,所有鼻孔於是成了煙囪,使濃烈的黑油煙得以排放,排入人體內狹小的空間。連十六歲的梁葫蘆也被這齜牙咧嘴的笑容和漆黑的鼻孔抹煞了青春。梁葫蘆走過來,走到跟前,以老手的快當塞了一個東西到老幾口袋裡。贓物。老幾是梁葫蘆最理想的儲贓倉庫,塞進來什麼都上保險似的牢靠。幾乎沒有人會猜到他老幾的這份功用,因此老鼠洞都搜也不會搜他這裡。就像什麼也沒發生似的,老幾混進了打飯的人群。自從青稞饅頭的大小導致了幾次流血事件,之後每天人和饅頭都開始編號,開飯之前,人們先排隊從組長那裡領一個紙鬮,上面寫著一個號數,再排一次隊,按自己的號數去對饅頭的號數。
老幾領到自己的紙鬮,發現梁葫蘆還跟著他,輕聲叫喚:喂喂,老幾!十六歲的小殺人犯其實總是向著他的,只是他天性裡沒多少善意,對此葫蘆沒辦法,又不是存心的。葫蘆叫他摸摸口袋。他就用凍得不剩多少知覺的手摸了摸口袋。摸摸無妨。
儘管手指頭上沒剩下多少知覺,陸焉識還是摸出贓物是一塊錶。並且摸出來它是誰的。是自己去年換出去。換成五個雞蛋、吞嚥時噎得他捶胸頓足的白金歐米伽,一九三一年的出品。他覺得心跳得很不妙,跳得血腥氣滿嘴都是。換走歐米伽的犯人姓謝,是個犯人頭,犯人們叫他「加工隊」隊長,用棒子在犯人屁股上「加工」青稞,砸糌粑麵常常要達到以血和麵的效果。小兇手是要填補陸焉識從未給「加工」過的空白?老幾賊一樣飛快四望,看看加工隊謝隊長是否在視野裡。不在。他滿嘴血腥淡化一些。
此刻他正拿著那張紙鬮對號領饅頭。饅頭被遞過來,尚未被他手上的冰涼冷卻,就被他放在了梁葫蘆碗裡。少年的臉上充滿粗野,眼睛裡有種天生殺手的凝聚力。他在等待兩年後的槍決,不論這兩年裡他再欠多少血債,最終他只能被槍斃一回。因此他可以放心大膽、無憂無慮地作惡。上月老幾去大隊長家裡給兩個孩子補習英文,收到一小袋五顏六色的糖豆,很快就給小兇手發現了。當時他們在磚窯出磚,老幾背身搬磚時,就把深藏在棉襖暗兜裡的糖豆摸出來,放一顆在舌尖上。三分鐘後,那一袋糖豆不知怎麼就到了梁葫蘆手裡,並且他不好好地一顆顆地吃,而是一把將赤橙黃綠青藍紫都倒進嘴裡。老幾正擔心他的嘴包不住那麼多糖豆,萬一一顆漏進喉嚨管,可就替政府提前行刑了。葫蘆卻又把糖豆吐了出來;他把兩個烏黑的手掌做成一只容器,嘴巴對準它,魚甩籽似的把上百顆糖豆下進去。他嘴裡黏液亮晶晶地把糖豆穿成五彩的珠子,先下出來的糖豆顏色好,後下的就褪色了。唾沫使糖豆轉換了歸屬權,誰也不會再打它們什麼主意了。小罪犯表示他不會白搶老二七八的糖豆。這塊歐米伽便是他兌現的諾言。
「老狗日你啥意思?!」梁葫蘆問。
葫蘆的眼神直了。完全能夠想像他在殺母親時的眼睛。
老幾結巴著說了自己是啥意思。意思是他用一個饅頭做代價,拜託小罪犯把歐米伽偷偷還回去。他六十歲的屁股自己坐著都嫌硌,還敢給加工隊謝隊長用去「加工」青稞?
「那你是讓老子給他『加工』?!」
他只得把下面的意思結巴出來:偷都偷得出來,送還送不回去?他趕緊給小罪犯提價,假如他把歐米伽安全送回去,明天、後天的青稞饅頭都上供給他,無非他喝三晚上的甜菜湯。他不在意十六歲的小罪犯張口就做他六十歲人的老子。反正許多晚輩都做過他「老子」。一場延綿三年的饑荒,他發現餓死的都是那些愛做人老子的人。都是些內火太重的人。
「老子……」 小罪犯眼睛更直了。
老幾認定,當年十四歲的葫蘆朝他甜睡的母親以及母親的姘頭舉起砍刀時,肯定就是這副眼神。就是凶殘得兩眼一抹黑的眼睛。
「老子好心好意……」
「是、是、是好心。心……領了。」
「那你想害老子?讓老子給「加工」了?」
老幾突然發現他當作凶殘來認識的表情其實是委屈。哦,原來是委屈。他對他這個沒用場的老東西這麼偏袒,偏袒得像個小老子了,老東西不領情。
「那、那……五個饅頭?」陸焉識伸出五根手指,怎麼也伸不直。這是一個很莽撞的提案,省去五天的乾糧,是可能要他老命的。
此刻梁葫蘆有點窩囊。是找到親人而親人不認他的那種屈辱和失敗的感覺。
「反正手錶在你兜裡。老子一喊你就完蛋了。」
這是梁葫蘆臨走時撂下的話。是的,罪證現在是在老幾兜裡,人贓俱在,他沒有那個本事把罪證再轉移回葫蘆身上。
不遠處,梁葫蘆向他轉過身,嘴上叼著老幾剛才給他的青稞饅頭。這孩子什麼都不成熟只有橫肉早熟。臉上身上都是橫肉。
「我喊了啊?」
梁葫蘆拔下嘴上的饅頭,突然張大嘴,引長頸子,嘴唇卻又收攏了。然後他笑起來。他逗老東西逗得快活死了。
沒辦法,梁葫蘆的好就是壞。有的人是為了懲治人類生的,正如梁葫蘆。這類人必須比壞人更壞,才能盡他的天職。
延伸內容
從「裸命」到自由人——嚴歌苓的《陸犯焉識》
◎文/王德威
《陸犯焉識》講述了一個社會主義中國的傷痕故事。主要人物陸焉識出身民國上海沒落世家,曾經留美卻不諳世故。新中國成立後,陸焉識因為出身和言行問題被劃為右派,下放到大西北勞改。因為種種反抗甚至逃亡,他的刑期被不斷延長,以致成為「無期」。
勞改的二十多年裡,陸焉識念念不忘妻子馮婉喻--一個他當年勉強結合、未曾真正愛過的女子。回到妻子身邊成為他最大的心願。文革後陸焉識終於平反回家,與婉喻和子女團圓。然而婉喻已逐漸失去記憶,甚至不再認得她日夜思慕的丈夫。
《陸犯焉識》的故事彷彿讓我們又一次回到傷痕文學的時代,但這部小說卻極有與眾不同之處。作者嚴歌苓是知名的海外中國作家,九○年代曾是台灣各大文學獎的常客,也有多部小說(如《天浴》、《少女小漁》等)被改編搬上銀幕。近年嚴歌苓更因為與導演張藝謀的合作(如《金陵十三釵》)而聲名大噪。張的最新作品《歸來》正是改編自《陸犯焉識》。
從電影《歸來》不難發現對《陸犯焉識》所做的更動。顧名思義,小說中從四○年代到八○年代的歷史場景被濃縮成文革後陸焉識歸來以後的遭遇,電影的焦點也從陸焉識轉到馮婉喻。小說中讓陸焉識受盡折磨的大西北在電影裡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在上海苦守寒窯的馮婉喻。當然,最重要的更動發生在陸焉識歸來以後,是去是留的決定。
文學改編為電影不是易事,《歸來》又是一個例證。有關反右到文革經驗如何呈現,一向是中國影視媒體的罩門之一,《歸來》的劇本經「修改後」通過審查,製作團隊的努力已經難能可貴。然而如果並列《陸犯焉識》和《歸來》,我們不難看出兩者的巨大差別。張藝謀的問題不在於必須因應電影特色、官方壓力,或市場口味,而在於沒有對嚴歌苓所思考的問題作出有效的回應。換句話說,檢查和市場以外,編劇和導演對原作的體會不足,才是癥結所在。
這是為什麼我們更應該重視嚴歌苓的原著的原因。《陸犯焉識》是她創作以來最重要的作品。嚴歌苓是說故事的能手,她的行文風格華麗豐富,一向引人入勝。但她不諱言《陸犯焉識》帶給她的壓力,因為故事取材自家族歷史:陸焉識的原型人物是她的祖父(嚴春恩)。在述說傳奇之餘,嚴多了一層感同身受的體會,也對歷史的暴烈和生命的荒謬,有了不同於以往的看法。
三種「露骨寫實」的方法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共產政權展開一系列運動,迅速清理社會各個階層。這一政權對知識分子的控制尤其雷厲風行。從鎮反到肅反,從「洗澡」到反右,知識分子無不首當其衝。一九五○年代勞動改造制度出現,作為鎮壓、監禁異議人士的新手段。勞改源於蘇聯,意圖透過長期集體勞動的方式,對犯人的身心做出徹底監控改造;史達林時代的古拉格集中營尤其惡名昭彰。中共的勞改形式包括集體農場到監獄等,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牛棚」和「幹校」也是變相延伸。二○○一年中共終於廢止了勞改制度,至此四十年來的受害與犧牲者人數已高達千萬以上。
嚴歌苓小說裡的祖父陸焉識正是這千萬勞改犯中之一。小說關鍵場景之一,寫的就是一九六○年陸焉識從上海提籃橋監獄被押往青海勞改營,馮婉喻擠在人群中希望再看丈夫一眼。陸焉識到底犯了什麼滔天大罪?焉識生於一九一三年,民國時期也享受過好日子。他風流倜儻,聰明過人,三○年代留學美國,精通四國語言,卻也因言賈禍,往往得罪他人而不自知。焉識抗戰時期因為高談自由主義,在重慶坐過國民黨的牢。未料解放以後,又因為言行失誤成為共產黨的階下囚。一九五四年他被捕入獄,甚至曾經因為反革命罪名被判死刑。六年後移送青海終生勞改,已經是黨的大恩大德。
八○年代以來,知識分子對過往傷痕的描寫不絕如縷,有關勞改所帶給受刑人的羞辱和折磨,讀來尤其令人怵目驚心。夏志清先生曾以「露骨寫實主義」(hardcore realism)一詞描寫現代文學寫實∕現實主義敘述的特徵, 也適用於此。夏指出面對社會不公不義,作者每每以鉅細靡遺的風格,狀寫「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種種慘狀。這樣的書寫如此直截了當,而讓我們有了無言以對的感歎,以致任何理論詮釋和立場支撐都顯得空洞虛偽。
露骨寫實主義有其弔詭。當非人的待遇、苦難的煎熬成為大家競相控訴的話題時,我們難免感到審美疲勞。或對類似書寫避之唯恐不及,或甚至希望書寫者「推陳出新」,好吸引我們的注意。問題是,難道貨真價實的苦難也需要包裝麼?魯迅在《祝福》裡寫祥林嫂不斷重複她悲慘的故事,以致失去聽眾同情,不啻對傷痕敘事的寫和讀提出清醒的批評。
然而故事必須說下去。就像一千零一夜裡的沙荷拉撒德王妃(Scheherazade),面對暴虐的國王「沒有故事,就是死路一條」的要求,只能以一個又一個故事引起聽者注意,延宕死亡的威脅,或那絕對沉默的到來。 更進一步,我們要說敘述就是一種賡續溝通、傳遞意義的行動,就是生命的倫理底線。在過去幾年中,有關勞改的敘事依然此起彼落。最值得注意的至少有兩部作品。楊顯惠的《夾邊溝紀事》(二○一一)講述一九五七年甘肅酒泉沙漠邊緣的夾邊溝農場曾有三千勞改犯人屯駐,然而在極左政策以及「自然災害」肆虐下,到了六一年倖存者不及一半。多年後楊累積採訪所得,以紀實兼虛構的方式還原當年大量死亡的慘烈,以及生還者的悲傷。他寫一個上海女人來到夾邊溝找尋丈夫遺骸的悲痛與莊嚴,或資深勞改犯見證死亡的世故與絕望,令人怵目驚心。當楊以冷冽的筆調寫出「死幾個犯人怕什麼,搞社會主義哪有不死人的!」 ,不由得讀者不悚然以對。這是露骨寫實主義的力量了。
另一方面,作家閻連科反其道而行。他的《四書》(二○一一)以黃河邊上的一座勞改農場「罪人育新區」為背景,寫出一百二十七個反右運動後下放的知識分子,如何在一群「孩子」的指揮下,過起芻狗不如的生活。大饑荒的年代為了活命,這些原來之乎者也的學者文人放下身段,苟且求生。他們相互背叛鬥爭,無所不用其極。到最極端的時刻,人吃人的事情發生了。閻連科刻意經營素樸簡約的敘事,幾乎有了聖經寓言的況味。同時他又誇張勞改營內的種種醜態,營造出鬼魅也似的嘉年華氣氛。兩者之間所形成的張力,在在引人注目。
在這兩種露骨寫實—紀實和寓言—的方法之間,嚴歌苓示範了第三種可能。她當然花了極大篇幅描寫勞改營的非人生活。大西北的荒涼、勞改營的殘酷、犯人生活的艱苦都不在話下。然而嚴歌苓不僅寫陸焉識在勞改營二十多年的求生過程,更回溯他早年一切:公子哥兒般的行徑,和妻子勉強的結合,美國的風流佳話,抗戰中逃難、外遇經驗……還有他的不識時務,和莫須有的反革命嫌疑。嚴歌苓將陸焉識的前半生和他的勞改經驗穿插敘述,讓這個人物的形象陡然豐富起來。陸雖然聰明自得,其實胸無大志。他之淪落為勞改犯沒有什麼可歌可泣的理由,甚至有點咎由自取。但也正因為如此,他深陷絕境後,少了些悲憤,反有了自行其是的個性。而這竟成為他死裡求生的力量。
嚴歌苓有意叩問,像陸焉識這樣舊社會過渡到新社會的人,也許身負階級原罪,但是在什麼樣的社會裡,他竟然會被冠上滔天的罪名?陸焉識算不得平庸之輩,卻平凡得可以。但日常生活裡似乎有種看不見的力量,一步一步將他推入萬劫不復的地步。同樣重要的,嚴歌苓也好奇勞改犯的家屬如何應付突如其來的巨變,如何又將隨之而來的屈辱、怨恨再融入日常生活裡,日久天長的處變不驚起來。《陸犯焉識》有最肅殺的題材,嚴歌苓的敘述卻讓故事充滿人間煙火氣味;這人間煙火可以是詛咒,也同樣可以是救贖。
更重要的是,在嚴歌苓的調度下,一切的生活細節重三疊四而來,如此豐富,以致產生不可思議的舞台效果。這裡所謂「舞台」指的是一種巴爾扎克式(Balzac)的命名、描述現實的力量,用以堆砌悲歡離合各種節目,在在引人入勝。相對《夾邊溝紀事》的慘淡、《四書》的荒謬,《陸犯焉識》充滿相關或不相關的人間情事,敘事時間更綿亙七十年,來到上個世紀末。陸家解放以前的勾心鬥角,陸焉識驚險重重的草原逃亡,馮婉喻為了丈夫犧牲自己,陸家兒女為了前程背叛父親,犯人和領導相互傾軋、重逢與失憶甚至陸焉識的便祕、牙痛,勞改營裡最慘澹的偷情,外加西北草原的狼群,青海湖冬天的湟魚,寫來都是要讓讀者動容的。
論者或從嚴歌苓的敘事看出煽情(melodrama)的元素,過於戲劇化。但我獨以為這是嚴歌苓的特色所在:在「露骨」寫實主義的架構上,她要營造「有血有淚」的生命場景;在那失語的年代,她以華麗的文字繪影形聲。捷克戲劇家也是一九八九年推翻捷共的領導人之一哈維爾(Vaclav Havel)曾說,「極權主義的社會裡是沒有故事發生的。」 沒有故事,因為所有的欲望和絕望,幻想和行動都被「和諧」掉了。嚴歌苓式的修辭政治學要讓「故事」再發生,而且務求扣人心弦。以此,《陸犯焉識》不僅批判了那個時代,也逆轉了書寫那個時代的方法。
「裸命」的潛在寫作
陸焉識剛進囚牢時編號二八六八,但是隨著飢寒病恙死亡,囚牢人數遞減,他的編號成為一五六四;而當他的號碼只剩下三位數二七八時,其中恐怖不問可知。但是他到底身犯何罪,我們始終不得而知。小說的命名陸犯「焉識」—如何知其所以?—已經點出作者的深意。陸焉識聰明過人,最大的缺點是不識時務,而他的罪名也因為口無遮攔,言辭虛妄而起。作者描寫陸面對控訴時曾極力辯別自己的清白。但他越是據理力爭,反而越坐實了他的妄尊自大,罪加一等。一種卡夫卡式的詭圈油然而生,他的刑罰從有期變成無期。
更進一步,嚴歌苓由此點出在一個新中國的時代,罪與罰的辯證不是基於罪證的真確與否,而基於「人民」的指控。這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時代。但誰是「人民」卻是不能聞問的謎題,甚至是一個空虛的能指。「人民」的合法性唯有從先確立「人民」的對立面—敵人—才能間接證明。陸焉識就是千萬的革命敵人之一,必須從階級隊伍裡清除,才能保證「人民民主專政」宏大目標的實現。
陸焉識既不真左,也不真右;既沒有犯意,也沒有罪證。然而正因為對自己的處境渾然不覺,我行我素,他反而成為一個容易被羅織罪名的對象。有了陸焉識這樣的人莫名其妙的鋃鐺入獄,統治者的權威更越發莫測高深起來。他成為權力當局必須布置的替罪羔羊。近年阿甘本(Giorgio Agamben)對西方歷史「裸命」(bare life)機制的研究成為流行理論。阿甘本指出在羅馬帝國社會裡有一種稱為「牲人」(homo sacer)的邊緣者。他們是社會的賤民,任人宰割而不引起法律後果,同時也無權作為神聖的犧牲。牲人只有裸命一條,被社會「包括在外」。弔詭的是,正因為牲人曖昧、邊緣的位置,他們被視若無睹的存在反證了社會人與非人、內與外的秩序,以及威權者行使法、又高於法的位置。
阿甘本認為二十世紀的裸命不必只由被「包括在外」的牲人代表。資本主義社會以及極權主義社會早已發明了種種方式,控制成員的生命∕政治意義。「裸命」其實內化成為現代人的宿命。在號稱自由主義的西方社會裡,居無定所的難民,非法入境的移民,隨季節遷移的打工者,植物人等都是存在於合法非法的邊緣、或不死不活的狀態。這種懸而不決的存在大大諷刺了自由主義者強調的人權、民主等理想。另一方面,極權主義者如納粹和史達林政權對人的踐踏,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最極端的表現是集中營的設置。
回看《陸犯焉識》,我們要問「裸命」之於中共的勞改制度意義何在?如上所述,勞改源自蘇聯,是一種特殊審理、監禁、流放、改造的制度,雖有法律基礎,但是執行的過程卻每每違反法律運作,總是創造「例外狀態」,因此打開迫害異議人士的方便之門。 陸焉識從一九五四年入獄以後,刑期不斷延伸;一九六○年遣送勞改後,遠離社會,形同「非」人,生亦無足畏,死亦無足惜。多年後他獲得平反,回到上海,不但與家人恍若隔世,也與社會格格不入。他的一生其實已經犧牲,而他的犧牲越沒有意義,越凸顯統治者恣肆生殺的大權。
至此,「裸命」的理論用於《陸犯焉識》似乎言之成理。但果真是如此麼?阿甘本也許指出了現代社會裡法律、威權與身體的相互為用,形成現代人物所逃遁的網羅。這樣的看法其實因襲傅柯(Michel Foucault)有關訓誡與懲罰的研究。 很奇怪的是,阿甘本從左翼批判立場出發,卻沒有訴諸革命作為解決難題的方法:他的「裸命」論設想社會的禁錮如此嚴絲合縫,甚至封閉了歷史語境裡任何解放力量。當現世如此無望,他只能投射未來彌賽亞(終極革命?)的拯救。也因此他揭露自己根深柢故的神學背景。
面對這類論述,文學研究者實在不必亦步亦趨。我們恰恰要說:眼前無路想回頭。嚴歌苓的小說裡,陸焉識遞送到青海勞改營後被剝奪了所有權利。在極度困頓的情況下,犯人勞作猶如行屍走肉,生命成為本能的苟延殘喘。然而陸焉識有一樣東西權力當局看不見,也拿不走。那就是他的想像力。嚴歌苓告訴我們陸焉識當年放言無忌,以致吃了大虧,但他畢竟是聰明人,在危機時刻善用自己深藏不露的另一面。勞改生活何其險惡,為了自保,陸偽裝口吃,避免言多必失的可能。更重要的,他憑著驚人的記憶力,在漫漫長夜裡「盲書」無數的信件給他的妻子。相對於他通過檢查,發給妻子的那些家書,這些盲寫的信件發自內心,回到內心,沒有文字記錄,卻是千言萬語,刻骨銘心。
陳思和教授討論新中國成立到文革時期的文學,曾經指出一種「抽屜裡的文學」不容忽視。 那就是作家和知識分子在極端隱祕的情況下,以異於尋常的文類私自寫下的文章;這些文章是一種潛在寫作,書寫完畢無意也絕難發表,因為本身就是危機的存證。 文革之後我們重新發現這些「抽屜裡的文學」,斷簡殘篇,無不是記錄一個時代最曲折的心史。發掘、解析這些文字的工作其實方興未艾。論斯特勞斯(Leo Strauss)「隱晦的詮釋學」(esoteric interpretation),當代中國顯然不乏最極端的例證。
嚴歌苓將潛在寫作的邏輯推向更深一層。陸焉識甚至連自己的抽屜也沒有。他卻能無中生有,在腦海裡開闢了祕密書信庫存處,且分門別類,形成巨大檔案。憑著這些無形的書寫,陸焉識讓思緒馳騁千里之外,與妻子一次又一次重逢,也熬過一次又一次的絕望。小說中的敘事者是陸的孫女(或現實中的嚴歌苓)無從進入祖父當年的記憶,但是憑著後者日後的回憶,她居然也「無中生有」的,「還原」了陸焉識的勞改生活,還有他想像中的家書。
這是虛構—也是文學—最大的勝利了。不論是微言大義,或僅只是臆想連篇,《陸犯焉識》作為一個文本,讓故事,也是「故」事,講下去,留待後人詮釋,已經是一種延續意義,從沉默中發聲的嘗試。
回到「裸命」論述。我們要說,儘管極權主義憑藉「例外狀態」的藉口,製造無數冤獄,只要被禁錮的犯人一息尚存,就無從禁止他們思維的橫生枝節,從「例外狀態」裡製造他們自己的例外狀態。作為後之來者,我們面對歷史殘骸,與其不斷聲言陸焉識等「裸命」的絕望,不如設想—甚至幻想—他們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可能。沒有「裸命」潛在敘事的可能,故事無從繼續,歷史也就變為永恆的沉默。
愛與自由的辯證
《陸犯焉識》最為膾炙人口的部分是陸焉識與妻子馮婉喻畢生的愛情。但這兩人的愛情其實充滿波折。民國時期的陸焉識是舊家公子,對任何事都無所用心。繼母恩娘出於私心,安排本家的姑娘婉喻嫁給焉識,以便繼續掌控陸家。面對這樣無愛的婚姻,焉識的態度可想而知,他在美國、在重慶的出軌,也似乎就情有可原。婉喻是舊式女子,十七歲見到焉識就傾心不已,她自慚沒有丈夫的風度學問,也因此對一切逆來順受。
新中國成立時,陸焉識、馮婉喻已經是老夫老妻。焉識的入獄改變一切,此時的婉喻奔走一切營救丈夫,她的堅毅讓所有人刮目相看。直到小說最後,我們才赫然知道,婉喻為了將丈夫從死刑判決裡救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貞潔。她一次一次上了戴同志的床,終於得到了丈夫改判死緩的報償。而在牢裡的焉識一無所知,他所感動的還是妻子為他準備的棉衣,親手調治的吃食,一封又一封報平安的家書。然後,在西北無邊荒涼的歲月裡,在大饑荒瀕死的邊緣上,焉識一點一點開始理解婉喻對他的好,對他生死相許的情義。他終於愛上她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但這是一場時空倒錯的愛情。無期徒刑勞改注定了陸焉識的命運,他對婉喻的愛只能是一種後見之明。他已經錯過了四十年的歲月,一切為時已晚。但有這樣的可能麼?正是因為陸焉識退此一步,已無死所,他對婉喻的愛才得以爆發,而且濃烈得摧枯拉朽。在絕望和死亡的前提下,陸焉識回憶他所曾辜負的,他應該擁有的,因此有了無限悔恨與愛。他一度逃回上海,為了此生再見婉喻一面。勞改於他陡然有了不同意義。彷彿一切政治控訴就是他感情失誤的附註;苦難與饑荒彌補了他對婉喻的虧欠。張愛玲《傾城之戀》式的邏輯隱隱可見。
陸焉識的愛情最後歸向他在心裡默寫而且記誦的無數情書。這些情書從來不能寄出去,收信人也就是發信人自己。我們可以猜想,與其說焉識終於發現他對婉喻的愛,不如說他愛上婉喻所代表的「愛」的符號:「婉喻」這個人物的名字原來就影射曲折婉轉的比喻。 我們也可以說焉識的愛指向他內心欲望的黑洞,他大半生的尋尋覓覓就是要填補那難以名狀的匱乏。 但這樣的看法仍然受限於主體自我意識的循環。或許嚴歌苓另有所見。在那極度荒涼的勞改營裡,焉識終於理解愛的前提是面對(化身婉喻的)「他者」所開啟的無盡可能,他放下我執,回應召喚,付出多少都心甘情願。
同樣的,我們在馮婉喻的生命也看到類似轉折。解放之前,她沒有得到丈夫的愛,解放後,因為丈夫的罪,她反而得以完全實踐她的德行以及真情。然而當她獻身戴同志,換取丈夫死緩的判決時,我們見證愛的徹底犧牲及毀壞:失貞毀了婉喻的後半生,因為她等同貞操與愛情。論者對於嚴歌苓這樣的安排,尤其延宕到小說結尾部分才以倒敘方式說明,多認為過於煽情。 但嚴顯然意在強調陸、馮愛情的辯證關係。陸焉識在勞改營裡的愛情啟悟,其實不僅遲到,甚至仍然是被蒙蔽的。因為他不知道當婉喻將視若性命的貞操交換了丈夫的性命時,她已經死過一次了。
這樣險峻的愛情辯證以陸焉識歸來,婉喻卻罹患失憶症為高潮。老去的婉喻性情大變,唯對當年的陸焉識念念不忘,但那個焉識是不曾愛她的。同樣的,陸焉識浩劫餘生,希望重新開始愛戀婉喻,然而那個婉喻已不復存在。這時我們看出嚴歌苓的用心所在:有一種愛是不期盼回饋的,不因為缺憾,而因為滿溢。焉識矢志照顧婉喻,就彷彿婉喻當年無怨無悔的伺候他一樣。這對夫妻的愛與被愛的位置又一次對倒。
不少讀者對《陸犯焉識》這一結局唏噓不已。顯然包括張藝謀導演在內。於是電影《歸來》就此大做文章。電影中的陸焉識、馮婉喻從來就是模範夫妻,卻橫受政治打擊。婉喻失憶,與焉識重逢卻不再相識。我們最後看到焉識陪同婉喻日復一日,等待她心目中的丈夫的歸來。失憶是通俗小說影視常見的橋段,張藝謀的詮釋無可厚非。但有鑑於以上的討論,《陸犯焉識》所碰觸的問題,從罪與罰,從愛情到犧牲,電影顯然力有不逮,而將小說演成失憶版社會主義王寶釧的故事了。
與嚴歌苓的愛情辯證相輔相成的是她對自由的辯證,這一點張藝謀完全無力觸及,卻是小說真正的終極追求。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從小說的第一段對西北草原羊群的描寫,到小說最後陸焉識的不知所終,嚴歌苓緊扣的關鍵詞就是「自由」。焉識不願意落入婚姻的枷鎖,嚮往國外的留學生活,都與他念玆在玆的自由有關。他在學術上甚至是半吊子的「自由」主義者。但是事與願違,焉識卻一次又一次陷入不自由的僵局。他的婚姻猶如《圍城》的翻版,而他的學術理想在人間重重關係中已經消耗殆盡,更何況共產黨的集權統治。
但這只是嚴歌苓的自由辯證的開始。「解放」以後陸焉識動輒得咎,終於身陷囹圄。奇妙的是,就在生命遭受最嚴苛的壓迫時,他發現了自己的記憶和想像竟可以如此狂放不羈。循此,他找到多年追求而從來不知為何物的愛情;這愛情原來是在他避之唯恐不及的婚姻枷鎖裡。同樣的,馮婉喻相夫教子,經受了人間種種屈辱,始終在委曲求全的狀態下討生活。唯有失憶以後,她才開始無拘無束起來,甚至赤身裸體的在家裡行走自如。束縛了一輩子,婉喻因為忘記了過去一切而解放了。而也到了這個時候,她曾渴望而不可及的愛,就像在無邊的黑夜裡偶然閃爍的星光,帶給了她最大的解脫。然而,這真是主體所能或所願成就的自由麼?
陸焉識在新時期裡並沒真正享受到夢寐以求的自由。日子還是得過下去:失憶的妻子,各有打算的子女,躁動不安的社會,在在讓他無所適從。他與婉喻朝夕相守,雖然妻子不再回應他。他開始懷想勞改所在的大西北。小說急轉直下,婉喻去世,陸焉識帶著她的骨灰離開上海,回到當年他一刻也不願意多待的大西北,那裡「草地大得隨處都是自由」。
這帶來《陸犯焉識》最後的二律悖反。 嚴歌苓曾經有言,「最最強烈的愛情是被禁錮的愛情」。 更進一步,她要思考另一個艱難的議題:最最強烈的自由是被禁錮的自由。但什麼是禁錮?是約束(如婚姻)還是信仰?是記憶還是失憶?是死亡還是生活?在陸焉識、馮婉喻的關係裡,自由是無拘無束的個性解放,還是擇善固執的道德嚮往?是愛的奉獻,還是愛的捨棄? 更重要的,陸焉識最後對自由的選擇不只關乎歸來與信守,也關乎離開,關乎失去。
就像陸焉識的愛情難題一樣,這些關於自由的大哉問小說無法,也不必,圓滿回答。但正是嚴歌苓提問的方式,以及對各種生命兩難情境的演繹,給予我們無限思辯的餘地。她由小說開啟的種種生命可能纔是真正吸引我們的原因。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名言:「文學就是自由」! 共和國的歷史不過六十五年,帶給中國人一場又一場的艱難考驗。在國家領導人號召和諧和夢的年代裡,嚴歌苓回到勞改現場,審視傷痕,寫下一則驚心動魄的故事,並將個人、家族經驗提升到寓言向度。從「裸命」到自由人—或尋求自由而不可得的人,這是《陸犯焉識》為當代文學提供的重要命題。
作者資料
嚴歌苓
女,一九五八年十一月生於上海,少年從軍,二十歲從文。一九八六年出版第一本長篇小說,同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代表作有:《扶桑》、《人寰》、《白蛇》、《少女小漁》、《第九個寡婦》、《小姨多鶴》、《金陵十三釵》、《穗子物語》、《陸犯焉識》等作品。一九八九年出國留學,就讀於芝加哥哥倫比亞藝術學院,獲文學創作藝術碩士學位。自一九九○年陸續在海外發表近百篇文學作品,曾獲得台灣和香港十項文學獎,在大陸也獲得多項文學獎。 二○○七年出版第一部以英文直接創作的長篇小說《赴宴者》,受到英、美評論界的好評,並被BBC廣播電台選入小說連播。根據她的小說改編、並由她親自參加編劇的電影《少女小漁》、《天浴》,分別獲得亞太電影節六項大獎和金馬獎七項大獎,根據她的長篇小說《金陵十三釵》、《陸犯焉識》改編,由張藝謀執導的影片分別參展於柏林和坎城影展。小說被譯成英、法、荷、義、德、日、西班牙、葡萄牙、希伯來等十六種語言。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