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10
放入購物車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內容簡介
「我要重新學習叛逆的力量。讓我看起來前途無量。」
——馬尼尼為
太陽的溫度,濃綠的油棕樹、黑壯的烏鴉還有赤道的陽光,當然還有「兩個媽媽」。
想到要寫這些,讓她有力量。
生來是夏天,親熱如母親的熱,生長在赤道的熱,也是故鄉的熱。
夏天的熱,是作者馬尼尼為力量的來源。
金鼎獎得主 馬尼尼為 2025全新文集
盛夏閃耀登場
隨書加贈Maniniwei全新畫作「夏天」印簽明信片
關於本書:
馬尼尼為說她有兩個媽媽,一個是馬來家鄉的媽媽,一個是臺北盆地的貓,阿美。
她還說馬來西亞沒有「夏天」這種說法,只有熱天以及很熱的天。
在赤道夏天成長的馬尼尼為,大學念美術系來到冬天寒冷、夏天潮濕的台北生活,氣候文化的差異,讓她強烈意識到自己對陽光的渴望,對辛勤操持家務不諳心機算計的母親的思念、以及養貓帶給她的慰藉與力量。
一次又一次,當需要面對異鄉生活現實的困頓或陰鬱,馬尼尼為用畫用詩文匯聚熱能,與寒冷與萎靡對決。本書是她記錄馬來家鄉濃綠油棕樹林、成群又黑又壯的烏鴉還有生命力強韌的母親、發燒就泡在河水的自信馬來少年等熱帶斑斕萬象的生活色彩,希冀帶給閱讀此書的人滿滿的熱辣力量。
本書精彩段落:
「我的兩位媽媽都是神的傑作。所謂的媽媽,就是神的傑作。」
「我感到要寫我媽媽我就有活力了。沒有比這更簡單的題目。」
「我媽媽她叫我做的事,是會把人逼瘋的。比如整理破布舊衣服、洗人家不要的櫃子。」
「在她眼中,我就是一個無藥可救。什麽都不行。賺錢也不行。看起來很藝術、很性格,沒一點用。」
「阿美是我的第二媽媽。她長這麽壯這麽溫暖。讓我靠著就是我媽媽。她不講話就是最好的媽媽。」
「我放棄對抗了。接受那些形式。但對那些不公不正不義,我還是要去反抗的。因為做人是一種福氣,我和假媽媽緊密緊密的福氣。」
目錄
輯一 我和冬天有仇
我有兩個媽媽
這就是媽媽
我的假媽媽帶我去過了最好的地方
我感到要寫我媽媽我就有活力了
我活在台北好像活在外國
泥土房間
我去鬆地
台北大麻
在台北畫畫
我在異鄉弄出一個假媽媽
我在冬天迫切尋找媽媽
輯二 我生來是夏天
今年冬天的草莓
緊緊的冬天
打貓皮鼓的女傭
傭人姐姐
太陽,你幾歲了
回鄉的路只有一條
泡水的發燒少年
烏鴉旅館
我媽媽陪我去看屋
我帶我媽媽去公園
我寫了很多我媽媽的強壯
我每天黏著一個假媽媽
我老母親留下來的蝴蝶
我生來是夏天
我走的時候是陰天
後記詩:永遠不會離媽媽太遠
內文試閱
我生來是夏天
我生來是夏天。親密如母親的熱。生長在赤道的熱。前生的熱。二十年前的熱。都在我腦幹裡。這就是故鄉的熱。我開始想寫這種熱。那時候熱是精瘦的,現在身材走形了。像時鐘原本很準,慢慢不準了。不準的熱。變慢的熱。把回憶裡的熱耗盡,就不準了。那人生的時間漸漸失準。跟視力一樣花了。跟我媽媽的臉一樣變了。
我自己的臉也變了。我把熱帶在身上。把熱帶來了。我到台北那地方的人大部份喜歡冬天。越是冬天,我越是寫盡腦幹裡的熱。沒有人知道熱對我的重要。或是冬天對我的掏空。我越是想寫這種熱,我此生二十年的熱。像壞掉的米浮在水面,準備被別人倒掉的壞米粒是我的熱。人們一心一意要掃除的熱是我的白米。
我把熱一匙匙鏟回自己身體。一心一意要把熱復活,一心一意要復活心裡的故鄉。在離開故鄉的二十年裡。隱隱的、滿身的熱。那塊熱打開了。滿滿都是字。一百多個字。一千多個字。一萬多個字。慢慢地失焦。跟時鐘一樣不準了。二十年、三十年過去了。成了一條狗牽繩。緊緊地拉扯著我。
我坐在我爸媽的照片旁,陽光站在我台北從沒洗過的紗窗上。陽光被高樓層稀釋掉了,剩下一個屋簷的斜形。陽光舔了那些灰塵。那比鐡還硬的熱穿過了我現在的身體,劃破了我的頭。我在台北吸洗碗精的味道、吸掃把的味道、吸拖把的味道。那些味道塞滿了我的嘴、我耳朵。還有台北夏天冷氣機轟鳴的噪音,塞滿了我的肺我的耳洞。台北晩落的太陽、晚起的月亮、晚開的杜鵑花疊在我的髒紗窗上。我靜脈曲張的腿疊上了我媽媽的老人腿,我的臉疊上了我媽媽的老人臉。在我弟弟結婚用的風雨帳棚裡,我媽媽的膝蓋骨頭肌肉都萎縮了,他們站在那裡成了一張照片。那艘破船很久沒人開了,舀掉船身裡的水,又一點一點變輕了。
照片裡的陽光照耀了我的臉,照片裡的地平線消失了。老舊的漁船發出刺耳的破馬達聲嗒嗒嗒嗒嗒嗒把我驚醒了。照片裡的陽光繼續照耀,我們出發了。拐了個大彎就再也看不見老家的土地。
照片裡沒有可以問路的人。深藍色屋頂下的一切,之後都被拆除了。將照片裡的一切安排得妥妥貼貼的爸爸媽媽,在那裡扎根了,成了一張郵票大小的家。很多很多年後我才看到那張照片,照片裡的媽媽笑得很開心。他們坐在新娘車裡,我弟弟在照片裡吹他的二手喇叭。破喇叭聲很吵。
我穿過爸爸媽媽的中間,我早就去過那裡很多次。照片裡的新娘花束持續地綻放。我穿過那一排排親戚的目光。合上眼皮,照片裡開始下雨,雨一滴一滴溶解了家裡多年的噪音。他們在我手裡縮成一張照片,被壓得平平的。
我現在和我媽媽的照片睡在一起。下雨的午後我媽媽都會睡午覺,我睡在她身邊。那些螞蟻來回爬著,爬上我大腿。那裡的螞蟻和台北沒有兩樣。一樣的細小、一樣的黑、一樣容易被捏死。
在台北沒有日照的陽臺,盆栽植物都要死去,剩下的那些耐熱耐旱還要耐陰又耐潮。這樣的生存條件不容易,跟我一樣不容易。越窮我越有鬥志,越可以被風雨吹打。一身濕,潦潦草草的一身濕。沒有雨,那些人還是躲在傘裡。我跟他們不一樣,我和那朵貓大花貓碎草一起睡,我睡進我爸媽的照片裡。
我的手摸在那隻貓的身上就倒出了這些,就生出我新的手、新的臉、一塊花布。我的手摸在我爸媽的照片上,就沒有別的衣服了。天生不會打扮,天生不是城市人。我回頭去吸那隻貓,吸了又吸,把自己吸成一塊髒抹布。去瀝一瀝水用力地擰乾,又一遍一遍來擦地板。
那故鄉常見的紫花有好幾種顏色,會自我繁殖。在我的台北陽台卻越長越細瘦,葉子越長越小,變成畸形的侏儒,最後完全死了。我媽媽砍香蕉葉撕裂出來的青汁老遠就噴了我一身。那香蕉只吃雨水,吃雨水就可以長的很好。台北的花很難養,動不動葉子沒水。土太小了。
還有故鄉常見的日日春,單薄的五張花瓣很醜。在外公家前沙子地上,水泥地裂縫處,有毒的。在台北多年後可以接受這種醜,因為沒有其它比它好看。慢慢也想種它了,種它的生命力。買兩株回來,一株很快死了,一株總是要死不死的模様令人心煩。台北種不得花,現在的花不開了。我不開了,綠成一片。
我想要摸到泥土。那些都是老泥土。一整首詩都是老泥土。我媽媽帶我去燒它。在那裡我就孤獨了。就活了下來。
我現在三不五時都在打掃,把我自己掃進照片裡。三不五天都是打掃日。我請不起打掃工,我沒他們好命。我媽媽已經成為我身上的汗腺,動不動就要出汗,像汗一樣黏在我身上,洗個澡又來了。我收掉衣服,再晾。洗衣機空了,又放下一批。我躺在床上,覺得一天已經被兒子用完,被掃把用完。
我想去找我媽媽。去那個有泥土的地方。等我們休息夠了。把夜晚埋進去。全部都埋掉。埋成沒有名字。埋成小時候的泥土。和我媽媽同一塊的泥土。
昨天的粉紅色。很不順利。雨進去了洞裡。那些髒的泥土。黑色融化了。被雨洗掉了。黑色被洗得最快。被沖刷的最快。粉紅色也渾身濕透了。
我來作夢了,浸在我媽媽的手裡,通去我媽媽的粉紅色。
媽媽的粉紅色眼睛。要沉默很久的時間。時間緊緊閉住了粉紅色的明亮。
那些難看的缺陷,已經發黃去了。
發黃了就掉了。鬆手了。變小了。看不見了。再見,下次再見。
阿美,我會把我的褲子穿得像工地工人那樣破爛。用我一身的破爛去擠他們的光鮮明亮。和他們說再見。祝他們什麽都不好。
我媽媽去鬆地了。天氣很好。很自然的想睡覺。
那塊地。沒有名字。
那條河。是我自己的房子。是我媽媽的房子。
那每一個夜晚,一個一個堆放起來。成了一雙年邁的黑眼睛。
但是河更年輕了。冬天也更年輕了。飛快的往前奔走。
孤獨越來越結實了。風變稀疏了。
我天生的溫順已經縮成盆地。沒水了。
我的眼鏡越戴越重。滲出一個黑眼圈。立刻就混濁了。
我在假媽媽的懷抱裡睡了一千年。我就在她懷裡。什麽地方都還沒去過。我當時幾歲已經忘了。我很小很小。
我的假媽媽睡很多。舔我的手。盛開他的柔軟。坐在我手心。
假媽媽給我結實的樹皮。新鮮的樹葉。
假媽媽身上那件新衣服,其實是一片破葉子。飛來了全世界的烏鴉。
我的假媽媽長的很醜。鼻子有三種顏色。黑色橘色粉紅色。嘴角上有一顆很大的痣。
臉上身上混著黑色橘色淺橘色白色。是神的失敗作。但是很溫暖。我喜歡看她的醜。因為她是我媽媽。媽媽的醜是溫暖的。那個醜百看不膩。每天都想湊上去緊緊的吸她身上的溫暖。吸那種自然的醜。
我只有一點點粉紅色。是正常的。我媽媽叫我去鋤草。
各處的大路、小徑。鎮日不停的乾燥。我的老媽媽,已經熟識了這些懶散。
我想去找我媽媽。去那個有泥土的房間。
我想和我的媽媽一起睡午覺。睡起來吃水果、有甜湯喝。
我沒想到自己脫離不了媽媽。每天要和媽媽一起睡。我這媽媽雖不是人臉,但有野草的味道。
和媽媽每天鬼混。非常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台北人工白的生活中。我這假媽媽又醜又臭,才正常了一切。我聽到我假媽媽強壯的心臟了。全世界最強壯的心臟。
阿美,我們合力。你的生日,我們合力攔住那些光。用一個蠟燭的光。去寫一寫詩。有太陽。還有隔壁每天鍥而不捨的洗衣聲。
我現在努力把那些零碎東西組合成人們看得懂。把那些不順利的粉紅色組裝一下。我現在和我的假媽媽在一起。她是我的外接心臟。強大的火車。搭上這台火車你便沒有煩惱。睡著了就沒有煩惱。
我喜歡和我的假媽媽一起睡。吸她的毒。和她撞頭。我一定讀過這些。我在那裡喝過水。休息過。粉紅色順利了些。我在假媽媽的肚子聽到了很多聲音。很多柔軟的聲音。
柔軟千百萬遍的聲音。千百萬遍的親暱。
我把耳朵貼在她的身體上。光就碎開。暖暖照亮我。
等我們休息夠了。把它埋了。全部都埋掉。埋成沒有名字。埋成小時候的泥土。和我媽媽同一塊的泥土。
媽媽,我們的泥土,什麽都沒有長出來。
(未完)
延伸內容
「我是馬尼尼為的超級粉絲。她這些書最擊中我的是那種毫不討好人的異鄉人的氣質。」
——張潔平(飛地書店創辦人)
「馬尼尼為的字裡有顏色,也像是下雨,你會被困住,你會一直讀下去,台北像是個容器,接滿雨水也接滿貓,台北也是想像的共同體,貓是共通的語言,而且不用翻譯。」
——騷夏(詩人)
「在台北養兒子,養貓,養心底一個小小的女人的眼睛。馬尼尼為讓我發現,我們都是異鄉人。如果要談『台北學』,不能缺少一把這樣的聲音。」
——鴻鴻(詩人)
「當大家都還不知道馬尼尼為是誰時,我就讀過她的文字了。好奇怪的文字,好奇怪的人,好奇怪地被吸引。十年後,馬尼尼為紅了,但她的文字沒有變,還是像作夢一樣,她一直說一直說,一直寫一直寫,吸引我到那很深的地方。」
——廖瞇(作家)
「馬尼尼為的散文很真誠,一層層地把她和她周遭的生活剝開見骨見肉。馬尼尼為的散文讀起來像詩,日常像現實和夢混雜在一起,雖然肯定不是美夢。裡面也有我的台北,但我們太習慣有禮貌了,我們不罵人,總是一口口吞下去,只好借她的筆一字字地吐出來。」
——王春子(畫家)
「馬尼尼為是我自己非常喜歡的寫作者,她是非常風格化的寫作者,讀馬尼尼為最享受的地方在於她對文字的使用,以及透過文字看她所經歷以及她所凝視的世界。」
——孫梓評(作家、副刊主編)
「馬尼尼為的獨特,來自當她面對這永遠的異鄉台北的『無人之境』時,她的隱忍和復仇,讓人既痛且快。」
——廖偉棠(作家)
作者資料
馬尼尼為 馬來西亞華人,苟生臺北逾二十年。來台念美術系,三十歲後重拾創作。 著有小說《故鄉無用》;散文《多年後我憶起台北》、《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我的美術系少年》;圖文書《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惹尼》、《馬來鬼圖鑑》;以及報導文學作品《今生好好愛動物》等。 獲選香港浸會大學擔任華語駐校作家、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書寫專案〉圖文創作類得主。 圖書作品獲金鼎獎文學圖書獎、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台北文學年金、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散文正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散文優選;美術創作曾獲桃園市立美術館展出和擔任駐館藝術家、繪本《姐姐的空房子》獲選THE BRAW(波隆那拉加茲獎)100 Amazing Books。 曾三度入選臺灣年度詩選、散文選,獲國藝會文學與視覺藝術補助,現於博客來OKAPI、小典藏撰寫讀書筆記和繪本專欄。同事有貓兩隻:阿美、來福,每天最愛和阿美鬼混;也是動物收容所小小志工。 Fb/ IG / website : maniniwei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