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生活風格 > 旅遊 > 亞洲
輝煌伊斯坦堡:100 個你一定要知道的關鍵品味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 輝煌伊斯坦堡:100 個你一定要知道的關鍵品味

  • 作者:孫秀惠……等
  • 出版社:商業周刊
  • 出版日期:2015-07-10
  • 定價:340元

內容簡介

100個你一定要知道的關鍵品味 《商業周刊》《alive》記者、攝影團隊,親赴世界各大城市深度採訪, 綜合藝術、時尚、美食、建築、設計,讓你用品味知識環遊全世界。 伊斯坦堡,千年極致的混搭美學! 拿破崙:「如果世界是一個國家,伊斯坦堡就是它的首都。」 伊斯坦堡有最壯闊的景點、最精細的藝術, 這裡是人類文化最偉大的記憶之都, 穿梭在一座座清真寺中, 朝聖拜占庭、伊斯蘭文化、基督教文明, 激盪出千年美學與文化底蘊。 【本書特色】 千年帝王品味 一枝鬱金香,征服全球時尚。一座海之城,融合東西美學。伊斯坦堡用盡全世界的藍色,打造千年最華麗的城市。 坊間多以旅遊指南書為主,專門談一個城市多面向文化的只有本書。 華人首創系統化品味書,第一本將藝術、時尚、美食、建築、設計等生活面向知識系統化的專書,蘊含豐富扎實的知識量,值得珍藏! 【世界級城市品味】 你的第一本文化入門書 輕巧質佳的品味知識書,圖文搭配深入淺出,由《商業周刊》《alive》記者、攝影大成本製作團隊,親自遠赴世界各大城市,深度採訪回來的第一手報導,是台灣出版業少見的投資著作。 從十大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挖掘出最有品味、最迷人的100個關鍵品味,領域包含城市印象 Image、藝術 Art、時尚 Fashion、美食 Gourmet、建築 Architecture、設計Design及逛遊Travel等,搭配精美照片,深度及廣度都超越坊間人文旅遊書刊,極具收藏價值。

目錄

城市的記憶 編輯手記  伊斯坦堡爺爺與靈歌 名人談伊斯坦堡  陶傳正  陶禮君  劉大強  亞米契斯  拿破崙  拉馬丁 城市印象 Image 一座帝王品味之城 01 輝煌伊斯坦堡 三大魅惑力 02 極華麗 03 極混搭 04 極開放 三個黃金年代 05 君士坦丁堡誕生 06 變身伊斯坦堡 07 伊斯坦堡告別帝都 一朵阿拉之花 08 聖花鬱金香 一位傳奇人物 09 耶誕老人 兩大生活情調 10 土耳其浴 11 土耳其水煙 三項清真禮儀 12 祈禱 13 遮羞體 14 捐獻 建築 Architecture 一座古建築大城 15 圓頂清真寺 一位建築導師 16 錫南 清真寺八要素 17 圓頂 18 宣禮塔 19 多拱柱 20 抽象花紋 21 水房 22 壁龕 23 地毯 24 瓷磚 最唯美的一座清真寺 25 藍色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三大看頭 26 藍色瓷磚 27 六座宣禮塔 28 女性獨享空間 一座黃金教堂 29 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三亮點 30 巨大圓頂 31 名殿石柱 32 黃金馬賽克 一座宏偉清真寺 33 蘇萊曼尼耶清真寺 蘇萊曼清真寺五特色 34 圓頂集合體 35 彩繪玻璃 36 集灰 37 音響 38 庫力頁 一座古老皇宮 39 托卡比宮 托卡比宮兩處必看 40 議事廳 41 後宮 托卡比宮五珍寶 42 梨形鑽 43 托卡比匕首 44 穆斯塔法三世盔甲 45 蘇丹寶座 46 元明名瓷 美食 Gourmet 一個香料國度 47 香料共和國 世界名菜之一 48 五味具陳的土耳其菜 六道宮廷菜 49 什果燉羊肉 50 鷹嘴豆泥 51 燉蝦 52 杏仁湯 53 起司卷 54 蜜瓜盅 兩款國民美食 55 旋轉烤肉 56 口袋麵包 七樣可口小吃 57 烤鯖魚麵包 58 淡菜米飯 59 烤馬鈴薯 60 烤羊腸 61 捲餅 62 土耳其軟糖 63 土耳其鬆餅 三個咖啡小故事 64 伊斯蘭果實之酒 65 咖啡占卜 66 咖啡配可頌 一款必喝飲品 67 土耳其紅茶 一道長壽點心 68 優格 藝術 Art 一大國寶 69 Iznik 瓷磚 Iznik 瓷磚六主題 70 鬱金香 71 玫瑰 72 Hatayi 73 Cintemani 74 石榴 75 柏樹 三項傳統藝術 76 黃金鑲嵌聖像畫 77 大理石浮紋水畫 78 阿拉伯書法 兩種特色舞蹈 79 蘇菲旋轉 80 肚皮舞 一大戰爭音樂 81 鼓號樂隊 時尚 Fashion 一大美學影響力 82 土耳其風 一種服飾外交 83 鄂圖曼服飾的東方印記 土耳其風五特色 84 燈籠褲 85 寬鬆罩袍 86 多層次穿著 87 七分袖 88 頭飾配件 一款新銳設計 89 Atil Kutoglu 一大織毯文化 90 土耳其地毯 手工地毯三關鍵 91 雙結織法 92 Hereke 絲毯 93 天然染料 逛遊 Travel 七大必遊好去處 94 大巴扎 95 烏吉吉拉香料店 96 千倍里塔許浴場 97 地下水宮 98 加拉特塔 99 大賽馬場 100 多瑪巴切皇宮

內文試閱

編輯手記
  伊斯坦堡爺爺與靈歌   去過不少城市,若論還想再去的,伊斯坦堡不是第一名也是第二名,這跟我先前拜訪伊斯坦堡的兩個故事有關。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一個老爺爺。那天,參觀完大教堂之後,在路上遇到他,他告訴我們他已經 78 歲,過去是教亞洲文學的大學教授,然後主動表示要帶我們去一些觀光客不會去的好地方。   騙子嗎?我們決定大膽一試,跟著老者來一趟城市冒險。那個下午,他帶著我們去喝咖啡、逛當地人才去的市場,穿越小巷為我們講解伊斯坦堡的歷史,最後,他從口袋裡掏出號稱「幸運之眼」的玻璃飾品送給我們,他說,我們就像他的孫兒、孫女,臨別之際,為我們獻上祝福。那個「幸運之眼」現在掛在我家中一個角落。因為我的伊斯坦堡爺爺,我想回去那裡。   第二個故事,是我的伊斯坦堡清晨。剛到伊斯坦堡,住在清真寺附近,經過一天旅途的疲勞,隔日清晨約莫 5 點,清真寺的晨曦吟誦大聲「放送」出來,讓我整個從床上彈起。不習慣這種伊斯蘭禱告聲,我蒙著棉被心想:完蛋了!之後一個多禮拜都要這樣嗎?   第二天,還是被驚醒,但沒那麼驚嚇。第三天,已經可以半夢半醒躺在床上平靜地聽吟誦。不到一個禮拜,我的耳朵已經習慣了,甚至覺得清晨迷濛之間聽到,彷彿被溫柔地撫摸心靈,像洗了一次靈性上的晨澡,越來越喜愛那反覆纏繞的禱告歌聲。離開伊斯坦堡前一天,我到處想找錄有清真寺清晨吟誦的 CD,可惜沒找到。回台灣之後,清晨輾轉之間,格外想念。   在歷史與美學上,伊斯坦堡的地位無庸置疑。但伊斯坦堡讓我想再回去的理由,除了偉大和精彩,更因為它有我帶不走、卻很想念的清晨靈歌,以及伊斯坦堡爺爺。 摘錄1 - 城市印象 Image   一座帝王品味之城   伊斯坦堡,大帝之都,有著位於歐亞交界的特殊地理環境,多樣的文化背景與帝國色彩,打造出這座融合東西方美學的古都。   什麼城市,可以早上在亞洲自家陽台悠閒吃早餐,半個鐘頭一過地鐵,就到了歐洲和全世界談生意?什麼城市,可以將基督聖像和伊斯蘭宣禮塔緊密相連,讓最偉大的基督帝國和最偉大的伊斯蘭帝國都以它為首都?什麼城市,可以金髮藍眼、黑髮綠眼和棕髮黑眼共生一個家庭,而且是如假包換的親兄弟?它是伊斯坦堡。   這座城市的魅惑力,來自它的無法定義:2006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小說家帕慕克(Orhan Pamuk)說,「伊斯坦堡,讓西方不再是西方,東方不再是東方!」伊斯坦堡是一座活遺址,千年歷史的幽光,在轉角處靜靜閃動。羅馬、拜占庭、鄂圖曼,史上三大帝國定都於此;全世界最大教堂、最大清真寺、最大市集、最宏偉艦隊……,曾在此交會;土耳其男人頭巾上的鬱金香,曾讓整個歐洲陷入瘋狂,甚至傾家蕩產;絲路、茶馬道、香料之路,從亞入歐的門戶,都卡在伊斯坦堡手裡。為了突破伊斯坦堡魔咒,西方冒險出航,最終促成了地理大發現……。伊斯坦堡吸納了全世界,千年以來,對全世界也產生極深的影響。   極混搭,東西融合的土耳其風   伊斯坦堡是個文化融合的城市,著名景點君士坦丁紀念柱(Column of Constantine)上的銘文,加拉特塔外牆上的告示,大賽馬場(Hippodrome)遺跡上的古埃及方尖石柱碑文……,這裡充滿了拉丁文、希臘文、阿拉伯拼音字母的混搭。   走在路上,19 世紀的歐風咖啡館旁,一棟有著圓拱門和階梯的不起眼建築,可能就是 15 世紀建築大師錫南(Rashid ad-Din Sinan)的作品,你要低頭穿過窄小門面,才會發現裡面其實又深又廣,別有洞天。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帝王之門,厚達一呎的大理石門檻,禁不住 1 千 5 百多年的踩踏已經變形,在陽光映照下,竟然像波紋一樣蕩漾起伏,凹陷處還蜷曲著一隻貓,成為觀光客相機快門的焦點。   做為東西方文化接壤的最前緣,伊斯坦堡也成為潮流的前線;來自伊斯坦堡的「土耳其風」(a la Turc)令歐洲貴族著迷,而歐洲的洛可可(Rococo)、巴洛克(Baroque),在這裡也處處可見。建於 1856 年的多瑪巴切皇宮(Dolmabahçe Palace),就是巴黎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的華麗縮小版。 摘錄2 -建築 Architecture   圓頂清真寺,伊斯坦堡標誌性建築   從西元前 6 百多年的色雷斯王拜薩斯(Byzas,即拜占庭之名的由來)建城以來,2 千多年的建設,讓伊斯坦堡成為世界公認的「建築博物館」。   1985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整個伊斯坦堡古城區畫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裡面涵蓋了超過上百項公共建設或建築,依照時期,又可分為「拜占庭」(當時為君士坦丁堡)和「鄂圖曼」(改名伊斯坦堡)兩大塊。   城堡、教堂、公共建設,是「君士坦丁堡」時期的三大建築核心。   西元 330 年,君士坦丁堡以「新羅馬」名義成為帝國新都。它承繼羅馬傳統,有完善的城市公共設施,包括競技場、廣場、紀念柱、噴泉、公共浴池、引水道和地下水宮(Basilica Cistern),把君王的好大喜功,和強調公平理性的公民意識,巧妙結合起來。   1453 年,鄂圖曼蘇丹麥何密特二世攻下君士坦丁堡,把這座基督教聖城轉變為阿拉的國度,也慢慢改變它的天際線。帝國最偉大的建築師錫南(出身希臘基督家庭,後改信伊斯蘭),將巨大圓頂「移」到清真寺上方,成為鄂圖曼清真寺的獨特象徵。錫南一生建造一百多座清真寺,大圓頂也一頂一頂地,在整個伊斯坦堡上空冉冉升起,和文藝復興之後,歐洲教堂尖聳的哥德式(Gothic)建築形成了有趣的對比。 摘錄3 –美食 Gourmet   香料共和國,上百種味蕾冒險   多年前,一處英國古戰場被挖掘出來,裡面有保存完整的古羅馬戰士腰刀,裡頭都深藏著一個小袋子,一顆顆小黑子,埋了幾百年還香氣濃郁,原來竟是黑胡椒!   中古世紀的歐洲,黑胡椒比金子還貴,而為了這些珍貴的熱帶香料:胡椒,肉桂,豆蔻,丁香……,歐洲人狂熱地向外擴張,甚至不惜發起戰爭。   電影《香料共和國》(A Touch of Spice )的國度,指的正是伊斯坦堡。鄂圖曼帝國財勢薰天,自然享有精挑細撿的第一優先權,挑剩的才漸次賣進維也納、威尼斯、巴黎……,香料越賣越貴、越賣越差,最後的倫敦就只能「吃菜尾」了。   在伊斯坦堡的香料市場裡,顧客川流不息,店員端來一杯香濃的蘋果茶,以及摻著番紅花絲(saffron)的甜點。「請用吧,蘋果茶顧胃,番紅花淨化血液,而且兩樣都治憂鬱喔!」一聽到可以治憂鬱,採訪小組立刻飢渴地連喝好幾杯。   香料老闆說:「土耳其香料產量不是最多,但用香料的手法絕對是最高級的,」菜餚中的香料「多樣少量」,即使簡單的烤肉,也一定有薄荷(mint)、羅勒(basil)、黑胡椒、紅椒、奧勒岡(oregano,又稱披薩草)、帶有微酸果香的鹽膚木(sumak)等。   「記住,香料要少量多樣,因為它只是用來增加食物風味,不是遮掩原味。」就像咖啡一樣,香料的香氣都藏在種子的精油(essential oil)中,一旦磨成粉,接觸空氣後,香氣很快就逸散了。因此別看店裡堆起一座座香料小山,其實「賞味期」基本上只有一星期。   牧羊人嚼咖啡,化成伊斯蘭果實之酒   喝慣義式或美式咖啡的人,會覺得土耳其咖啡「不好喝」,不是香氣不足,是口感怪異,100cc 迷你杯裡,三分之一是渣滓,幾乎還沒喝到咖啡,就吃了一嘴渣!但若沒有土耳其,西方人恐怕至今不知咖啡為何物。英文「coffee」這個字,就是從土耳其文「kahva」演變過來的。   咖啡的起源已難考證,據說西元 9 世紀左右,東非衣索匹亞一位牧羊人發現,羊群吃了某種果實後總會特別興奮,四處亂跳,到底這個不起眼的淡棕色小果實裡藏有什麼祕密呢?牧羊人試嘗之下居然也心情 high 到不行。慢慢的,嚼咖啡豆嚼上了癮,因為咖啡豆太硬太澀,有時也會曬乾或略微烘烤,烘出香氣後嚼食。   這樣嚼了幾百年,15 世紀,蘇菲教徒(Sūfī,伊斯蘭宗派)長老們,為了苦行需要提振精神而找上咖啡,還將咖啡豆搗碎磨粉,隨身攜帶,隨走隨喝,逐漸在整個伊斯蘭地區風行起來。   伊斯蘭嚴禁飲酒,咖啡這種被稱為「果實之酒」的提神飲品自然大受歡迎,以致 1511 年,位於麥加的伊斯蘭教廷不得不發出禁令,禁止信徒飲用咖啡。幸好不久後(1524 年),酷愛咖啡的土耳其鄂圖曼帝國蘇丹塞利姆一世推翻禁令,咖啡才免於絕跡的命運。   1683 年,發生了歐洲戰史上有名的「維也納之圍」(Bitwa podWiedniem),這是鄂圖曼帝國第 3 次攻打維也納,整整兩個月圍城攻堅,雙方死傷無數,但在神聖羅馬帝國盟軍的誓死抵抗下,鄂圖曼大軍還是無功而返。   大軍撤退時,在營房中留下了幾包神祕的黑豆子,當大家嘖嘖稱奇時,一位曾在鄂圖曼帝國境內生活過的波蘭人,不動聲色拿走了這份寶貴的戰利品,以「伊斯蘭酒」為名,開了維也納第一家咖啡店。   不久後,法國駐鄂圖曼大使又把伊斯坦堡最流行的露天咖啡座帶進了巴黎,就像博斯普魯斯海峽薰風襲人,塞納河畔也開始飄起咖啡香,自此咖啡風行全歐,成為上流社會的時尚飲品。 摘錄4 – 藝術 Art   Iznik 瓷磚,強大帝國的工藝奇蹟家   瓷磚是古人的「鍊金術」,他們藉著火和土,把瑰麗繁複的圖案一代傳一代,這種技術幾乎和上帝創世紀一樣神祕。所以在中古世紀,凡是會燒製瓷磚的工匠,都是可貴的戰利品,是各國爭奪的對象。   從西元 4 千年前的古埃及開始,會燒製陶瓷的民族不少,但伊斯蘭重心所在的中東地區,因為出產最好的瓷土和礦石(可做顏料),讓伊朗名城伊斯法罕(Isfahan)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為了鋪滿整座清真寺,工匠必須燒製上萬片瓷磚,每一批顏色分毫不差,像馬賽克那樣一片一片拼貼的圖案必須密合,花瓣要上下左右相連,枝條要銜接,用阿拉伯文書法寫成的古蘭經,連線條力度都要連貫,這在沒有電子控溫設備的年代,幾乎是一項工藝奇蹟。   這種工藝奇蹟,只有強大帝國才能辦得到。Iznik 是安納托利亞高原上的一座古城,早在東羅馬拜占庭時代就開始燒製瓷磚,到了突厥人賽爾柱帝國時更為風行,也因此,Iznik 瓷磚一直保留了蓮花、棕櫚、佛教的摩尼和「中國雲」等異族元素,到了 15 世紀,鄂圖曼建築大師錫南開始把瓷磚大量用在清真寺裡後,Iznik 的燒造更達到巔峰。   16 世紀後期,因為中國瓷器大量東來,蘇丹喜新厭舊又崇洋,他們愛瓷器更甚於建築裝飾用的瓷磚;另一方面,蘇丹又限制 Iznik不能在民間市場流通,於是瓷磚燒造無以為繼,逐漸式微。最近20 年來,鄂圖曼文化又被重新肯定,Iznik 也再度成為國寶。 摘錄5-時尚 Fashion   燈籠褲,一改裙裝歷史   歐洲男人本來是不穿褲子的。古早的雅典公民、羅馬戰士,都是穿著及膝袍子(tunic),他們會用長襪套來禦寒,但卻沒有把衣服和襪子連在一起。   最早懂得穿褲裝的,其實是東方的游牧民族。中國新疆吐魯番古墓裡發現了褲檔寬大的羊毛褲,推估年代,大約是西元前 1300 年,而這裡正是突厥民族的發源地。這不奇怪,從新疆、中亞到北非草原帶,游牧民族本來就是跨坐在馬背上討生活,褲裝當然比長袍方便,不管男女老少都是一襲褲裝闖天下。   希臘羅馬人一開始嘲笑這種服裝「野蠻」,但從 11 世紀十字軍首次東征,雙方在馬上見真章、拚生死後,歐洲騎士也悄悄在長袍裡套上褲子,之後便很快流傳開來了。   西方女性的「褲裝」運動幾經起伏。1850 年前後,有鑑於傳統的厚重長裙和緊身束腹對女性健康傷害太大,歐洲一度發起「土耳其裝」(Turkish dress)運動,並由美國婦運先驅布魯默(Amelia Jenks Bloomer)為女性設計「土耳其褲」,結果竟被斥為異教「女巫」;甚至 1923 年,美國女星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穿著褲裝走訪法國,還差點被巴黎警察局長驅逐出境。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因為走進工廠的女性越來越多,對行動方便性的自主意識也越來越高漲,加上時尚教主香奈兒的推動,女性褲裝才算真正被西方接受,比起她們的鄂圖曼姊妹足足晚了好幾千年。70 年代聖羅蘭(YSL, Yves Saint Laurent)將燈褲籠帶上伸展台,此後造型越發多樣。褲管蓬度略收緊,以抽繩、抓褶、綁帶設計褲口,成了新褲裝潮流。

作者資料

孫秀惠……等

《商業周刊》《alive》記者孫秀惠 等

基本資料

作者:孫秀惠……等 出版社:商業周刊 書系:alive城市品味書 出版日期:2015-07-10 ISBN:9789869187831 城邦書號:5BWB0134 規格:平裝 / 全彩 / 20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