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媽媽是房子(法國千頁獎童書大獎)
-
來去昆蟲旅館住一晚
-
無佮意!(不喜歡!獅子、大象和小老鼠陪你一起長大系列2 臺文/華文雙語生活品格教育繪本,附臺語朗讀音檔)
-
無公平!(獅子、大象和小老鼠陪你一起長大系列1 臺文/華文雙語生活品格教育繪本,附臺語朗讀音檔)
-
小矮人全書Gnomes(特價收藏版)
-
認識世界的第一本書:從天空到海底,超過4000組圖像與詞彙帶孩子探索世界
-
帕可好愛看電影(隨按即聽高音質樂曲,收錄16段音樂,全球暢銷幼兒音樂啟蒙書)
-
你很重要(凱迪克獎繪者克里斯汀.羅賓遜獻給孩子的自信與勇氣之書)
-
我也想當YouTuber:影片創作、個資保護、分辨假訊息,讀故事建立數位素養,養成媒體識讀能力(《我會自己做計畫》同系列作,附贈「一起認識社群媒體」學習單)
-
校外教學到火山(國際十一項大獎肯定《校外教學到月球》、金鴨子圖畫書獎《校外教學到海底》系列作)
內容簡介
依照孩子的性別問對問題,成功與孩子溝通!
養兒子就像脫韁野馬!男孩為什麼不受管教?
女兒動不動就鬧彆扭!女孩為什麼愛耍脾氣?
獲得媽媽廣大迴響.最受媽媽喜愛的心理學教授教您「對兒子寬容,對女兒細心!」
本書從腦科學、心理、情緒、行為學,給父母最精闢的兒童教養問題解答。
很多父母常覺得兒子、女兒的個性、天生喜好、對同樣事物的反應不同。許多媽媽總是抱怨兒子動個不停,體力過剩、喜歡車子、機器人等玩具;女兒總是深深著迷於粉紅色、給娃娃和玩偶取名字,很在意別人的眼光。女兒好像總是比較貼心;兒子總是對媽媽的吩咐左耳進、右耳出,這中間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男孩女孩真的天生大不同嗎?
舉例來說,女孩喜歡玩偶、男孩總是著迷於汽車、機器人可移動的玩具,這與男女在視網膜上受體細胞的分布差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男孩的視網膜上,佈滿了可敏銳感知物品移動的受體細胞,而在女孩的視網膜上,則是佈滿了可快速分析物品的樣態、特徵等細微特徵的受體細胞。也因此,兒子最喜歡可變身或合體的機器人、喜歡橫衝直撞的激烈遊戲,完全是生物性差異帶來男女偏好玩具不同之因!
那要怎麼處理兒子的玩具總是屢遭破壞的情形呢?建議購買可組合成任何物品的樂高積木給兒子、或是教導兒子將原本擁有的玩具再利用,改造為自己想要的玩具,也是一種方法。畢竟好的父母是理解孩子的父母啊!
所以面對兒女的天生不同,心理學教授教父母問「對」問題,成功與孩子對話:
★ 與兒子的理性對話★
請從行動或方法等方向提問效果遠大於從情感方向。例如:
○「如果不想玩電動,你想玩什麼?」
→→要針對行動來提問,條理陳述事實,簡短的問句有助兒子理解媽媽的提問。
X「整天玩電動,有想過媽媽的心情嗎?」
→→若以情感方向來提問,會使男孩難以回答。
★ 與女兒的感性對話★
以女性擅長理解的感性語言,輕聲細語且清楚明確地詢問孩子,這種效果遠大於下指令。例如:
○「今天遊戲玩夠了嗎?玩到這裡好嗎?」
→→針對感受或想法的提問,同理孩子的心。
X「今天不可以再玩遊戲了!」
→→嚴勵的指示,使女孩感到害怕。
【專家.讀者一致好評推薦】
「所謂好的父母,是能理解兒女的父母。本書清楚說明父母不曾了解的兒子與女兒的心理。」
——李武石(精神分析師,醫學博士)
「結合腦科學、心理學及案例的好書!對於那些因動不動鬧脾氣的女兒、左耳進右耳出的兒子而傷腦筋的父母,提供有效的建議。」
——金民泰(EBS製作人,製作「孩子的私生活」、「完美嬰兒」)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深入淺出地說明兒女的差異與教養方法。真心推薦給即將迎接子女的新手爸媽。」
——黃仁哲(嶄新婦產科院長)
「我育有兩男一女,三個孩子各有各的個性,男女差異也大不同,有時總覺得照顧孩子好累,但是這本書拯救了我。」
——尹仁丘(KBS主播)
目錄
前言 火星來的兒子,金星來的女兒
Part 1. 兒子啊!媽媽怎麼也無法理解你的行為
1.左耳進,右耳出的兒子
2.橫衝直撞,東跑西跳的兒子
3.四處撒野,令人擔心的兒子
4.觸摸身體特定部位,表現特定行為的兒子
5.出門玩得渾身髒兮兮,經常忘東忘西的兒子
6.整天沉迷電玩的兒子
7.好勝心強、不肯認輸的兒子
8.滿不在乎、不善於表達情感的兒子
9.不談朋友的兒子
10.好奇心旺盛的兒子
11.肢體攻擊性強的兒子
12.為玩具痴狂的兒子
Part 2. 女兒啊!爸爸想知道你在想什麼
1.喜歡為周遭物品命名的女兒
2.只喜歡被稱讚的女兒
3.深深著迷於粉紅色的女兒
4.嫉妒心強的女兒
5.組織小團體的女兒
6.一心二用的女兒
7.在意他人眼光的女兒
8.對每件事缺乏信心的女兒
9.大驚小怪的女兒
10.手機不離手的女兒
11.稍一責備就鬧脾氣的女兒
12.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女兒
Part 3. 淬鍊子女的話 vs 傷害子女的話
1.淬鍊兒子的10句話
2.淬鍊女兒的10句話
3.傷害兒子的10句話
4.傷害女兒的10句話
Part 4. 男性化的女兒 vs 女性化的兒子
1.男性化的女兒
2.女性化的兒子
3.和男孩子玩在一起的女兒
4.和女孩子玩在一起的兒子
5.愛吵架的兄弟姊妹
6.跟在姊姊屁股後的兒子
7.關係疏離的兄弟姊妹
8.像哥哥一樣攻擊性強的女兒
9.愛吃醋的姊妹
10.愛打架的兄弟
Part 5. 兒子的性教育 vs 女兒的性教育
1.各年齡階段需要不同的性教育
2.父母應事先做好準備
3.出現類自慰行為的兒子(女兒)
4.與異性朋友過度親密接觸的兒子(女兒)
5.對性有強烈好奇的兒子
Part 6. 針對單親媽媽、單親爸爸的兒女教養法
1.針對單親媽媽的兒子教養法
2.針對單親爸爸的兒子教養法
3.針對單親爸爸的女兒教養法
4.針對單親媽媽的女兒教養法
Plus.單親家庭的親子對話法
結語 身為一名家有子女的父母
內文試閱
為玩具痴狂的兒子
兒子:媽媽,買那個給我。拜託!
媽媽:你又想買什麼啦?家裡不是有了嗎?
因為機器戰士TOBOT,健依的媽媽被折磨到幾乎要精神衰弱,每次到大賣場,健依總是離不開玩具區。
「媽媽,買那個給我。」
「又是那個TOBOT?家裡不是有了嗎?」
「這和上次那個不一樣。媽媽你不懂啦……。」
媽媽實在無法理解,兩個機器人都是同樣的東西,兒子卻百般懇求買差不多的玩具給他。如果兒子想要的東西全部買下來,不僅荷包失血,也擔心孩子不懂得珍惜物品。
為什麼男孩們為變身機器人如此痴狂?
◎ 生物性差異帶來的玩具偏好
相較於女孩喜歡玩偶,男孩則是著迷於汽車、機器人等可移動的玩具。有趣的是,這與男女在視網膜上受體細胞(Receptor Cells)的分布差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男孩的視網膜上,佈滿了可敏銳感知物品移動的受體細胞,而在女孩的視網膜上,則是佈滿了可快速分析物品的樣態、特徵等細微特徵的受體細胞。
兒童心理學家安妮.坎貝爾(Anne Campbell)以九個月大的幼兒為對象,調查他們對玩具的喜好度。結果男孩對於大眾普遍認知的男童玩具,例如,汽車、火車、球等產生反應。
兒子對於自己喜愛的事物,有著堅定明確的態度,在購物時,總是快速地挑出選定的物品。他們最喜歡可變身或合體的機器人,就算購物目的不在於玩具,他們也堅持將機器人放進購物車裡。加上男孩喜歡橫衝直撞的激烈遊戲,玩具遭到破壞的情況屢次發生。因此,父母總是抱怨買玩具給兒子太浪費錢。
◎選購可激發創意的玩具
購買可組合成任何物品的樂高積木給兒子,問題便能輕鬆解決。另外,教導兒子將原本擁有的玩具再利用,改造為自己想要的玩具,也是一種方法。例如,將故障的收音機或遙控器等交給兒子改造反而更加有樂趣。
男孩在組裝某些物品的過程中,經常將家裡搞得亂七八糟。當兒子正動手組裝某些物品時,父母千萬別在意周遭環境的整理,而是應持續給予鼓勵。
即使結果失敗,兒子的成就欲望也可獲得提升。此時,父母不妨稱讚孩子,「你的點子真棒!」增進孩子動手作的樂趣,並鼓勵孩子獨立完成。
另一個方法是,當孩子吵鬧不休,非得要父母買玩具時,不妨視而不見。孩子相當聰明,吵鬧時有糖吃,下一次將使出更激烈的方式。如果父母不受左右,孩子自然會領悟「我再怎麼哭,再怎麼鬧,他們也不會買給我」的事實。
深深著迷於粉紅色的女兒
爸爸: 洋裝也是粉紅色,蝴蝶結也是粉紅色,包包也是粉紅色。唉唷,妳被粉紅鬼纏上了嗎?
女兒:襪子也要穿粉紅色的!
每一位女孩或許都曾經歷過「粉紅公主」的時期,這是家有女兒的父母一致認同的事實。
隨著女孩日益長大,對鮮豔色彩與美麗事物著迷的時期也逐漸到來。這類行為一般在二到四歲之間出現,是發育過程中相當自然的現象。
於此同時,對性的觀念也逐漸形成,女孩開始著迷於漂亮華麗的物品或顏色,因而受粉紅色或黃綠色等鮮豔色系的顏色吸引,對公主玩偶、芭比娃娃、如花朵般美麗的物品產生興趣。
◎尋找個人風格的過程
孩子在學習或認識一個新的概念時,有時會以過度且誇張的方式強調,而喜歡粉紅色的行為,也可以視為這種心理的展現。
女孩為了明確地學習與自我性別相關的新概念,於是出現執著於「我喜歡粉紅色」的態度或行為。這並非平白無故地固執己見,亦非無理取鬧,父母們不妨將之視為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過程之一。
正因如此,對於女兒執著於粉紅色物品的行為,父母大可不必擔心。一般而言,在四到五歲以後,性別角色的學習結束,女兒將可脫離這種「粉紅衝動」。在此之後,女孩將各自發展出風格各異的喜好,最後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例如,喜歡穿牛仔褲的活潑女孩、依然深愛粉紅色的女孩、將紫色當作個人色彩的女孩等等。
如果女兒過了五歲,依然執著於粉紅色,這也許是女兒的風格。父母此時應避免批評孩子的風格為「公主病」,造成孩子的傷害。另一方面,父母也應檢視自己,是否在女兒身上強加公主色彩。如果過度強加女性元素在女兒身上,要求她們穿上漂亮的裙子與鞋子,行為舉止都得像個女生,女兒可能為了獲得父母的疼愛,而扼殺了自己的興趣。
◎堅持長頭髮的時期
在喜歡粉紅色的時期,女兒還有另一個執著,那就是長頭髮。這時期的女孩,深受「頭髮長,人就漂亮」的毫無根據的說法所影響,但是長頭髮不易整理,從洗髮到綁頭髮,每一道步驟都需要媽媽的幫忙,對媽媽而言,無疑是一大負擔。尤其近來雙薪家庭日益增加,在忙碌的早晨,還得為女兒綁頭髮,更是職場媽媽的惡夢。
但是家有女兒的父母,應試圖了解女兒想留長髮的原因。無論如何,這種行為只是一時的,倒不如將為女兒梳頭髮的短暫時光,當作是與孩子情感交流的重要時刻。媽媽為自己梳頭髮時的觸感以及心中暖洋洋的時刻,即使在女兒長大成人後,也不會遺忘。真的沒有時間為孩子梳頭髮,也可以教導孩子如何自己梳頭髮。即使一開始手忙腳亂,只要勤加練習,便能熟能生巧,此舉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獨立。
◎教導女兒聰明消費的方法
相較於男孩,女孩更喜歡打扮自己,當然也喜愛挑選漂亮的衣服、小飾品等。有些孩子購物不知節制,看見漂亮的物品,立刻掏錢買下來,
此時,父母應教導女兒聰明消費的方法,例如,設定消費原則,別只是因為「需要」或「想要」而買,而是在真正非買不可的時候才買。在孩子的欲望出現前,便買下來給孩子,容易使孩子喪失對該物品的興趣。父母應與女兒共同制定購買計畫,要求女兒依照計畫耐心等待。
此外,在購買物品時,即使父母不滿意該物品,也必須尊重孩子的喜好。父母應協助女兒找出自我風格,再放手讓女兒自行選購,千萬不可批評。父母不應忘記,自己只是協
助者,也別忘了稱讚女兒「很漂亮喔」。
滿不在乎、不善於表達情感的兒子
媽媽:兒子啊?有沒有覺得媽媽哪裡不一樣?
兒子:哪裡?
媽媽難得花時間上一趟美容院,一進門,女兒立刻趨前讚美一番:「媽媽弄頭髮了。好漂亮喔!在哪裡做的?」反觀兒子,從頭到尾沒瞧一眼。
心裡不是滋味的媽媽問了一句:「有沒有覺得媽媽哪裡不一樣?」兒子這才有氣無力地回答:「喔,弄頭髮啦!」有些兒子甚至不耐煩地回答:「哪裡不一樣?唉唷,你好煩喔。」難道我家兒子特別無情嗎?
女兒回到家,總是嘰嘰喳喳地聊學校發生的事,兒子卻一句話也不說。
家有兒子的媽媽,怎麼也無從得知兒子在校的情況;而家有女兒的媽媽,則是忙著豎起耳朵,想再多聽一些女兒在學校發生的事。身為「小男人」的兒子,總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態度,不善表達自己的情感。
◎對兒子而言,表達情感並不容易
EBS電視台曾針對剛滿兩歲的幼兒進行實驗。該節目安排媽媽們到正在遊戲的孩子身旁,演出因釘釘子受傷而哭泣的狀況劇,藉此觀察孩子們的反應。看到這一幕的兒子與女兒,究竟會出現什麼不同的反應呢?
兒子這組出現令人驚訝的結果。媽媽受傷哭泣的狀況發生時,他們先是停下來看著媽媽,接著繼續原本的遊戲,即使媽媽伸出手指給兒子看,他們也只是再看媽媽一眼。
相反地,女兒則是跟著受傷的媽媽一起哭。有的女孩對著讓媽媽受傷的榔頭發脾氣,有的女孩對媽媽受傷的手指吹氣,也有女孩撫摸媽媽的臉,彷彿被病毒傳染似的,女孩接收到對方的情緒,感受著對方的痛苦與悲傷。
一般而言,男性的共鳴能力較女性低,從父親或丈夫身上,即可了解這個事實。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從嬰兒時期開始,男性與女性的共鳴能力便已出現極大的差異。
男性的思考方式以解決問題為主,因此分析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較為突出,至於情感表現或人際關係上,則不如女性強。在此情況下,要求男孩洞察並體諒他人的心情與想法,不僅行之不易,有時更可能是一種痛苦。
◎爸爸的情感表現可改變兒子
根據二〇一二年英國「泰晤士報」報導,對子女教育付出較多心力的父母,其子女的語彙能力表現較為傑出。直至孩子就業為止,父母與孩子對話使用的語彙,中產階層家庭平均為三千三百萬個,而貧困階層家庭平均為一千萬個,兩者呈現極大的差異。
該則新聞引用英國政府的某份報告,向讀者傳達「孩子在幼兒期時,父母與子女的對話越多,孩子未來的發展越好」的訊息。這則訊息告訴我們,語彙與表達問題息息相關,而優越的表達能力深深影響了生活的品質。
為增進兒子的情感表達能力,父母在孩子年幼時,應盡可能以適當的肢體接觸與語言,積極向孩子表達情感。營造自由談話與表達情感的氣氛,也會是不錯的方法。此時,爸爸與媽媽的角色同樣重要。爸爸平時在兒子面前,不妨坦率地表現出對媽媽的愛,因為對兒而言,爸爸正是「模仿的對象」。
和男孩玩在一起的女兒
七歲的女兒經常和公園遊戲區的男孩玩在一起,熱衷飛踢、賽跑、重擊等激烈的活動。女兒這樣下去沒問題嗎?
當女兒喜歡球類運動或打架等活動量大且劇烈的遊戲,或與男孩玩在一起時,父母總是感到憂心與煩惱。但是無論如何,阻礙孩子發展與生俱來的特質並非明智之舉。
強迫女兒學芭蕾舞,或是與其他女孩玩抓石子遊戲,只是強人所難。比起限制女兒的行動,父母更應多加觀察與協助女兒,避免女兒在與男孩遊戲的過程中受傷。
◎別過度勉強女兒像個女生
不同於文靜拘謹的男孩,僅單純表現出女孩特質的行為,行動較激烈的女孩,多因為對自身性別的反彈,有時更可能做出意料之外的行為。
這類女孩容易因為「妳是女生,不可以這樣!」的指責,而深受打擊。經常聽見歧視男女差異的話語,或是「你是不是有小弟弟?」等玩笑話,容易使女孩對於自己並非男性而是女性的事實,充滿自卑感。如果勉強這類孩子行為表現像個女生,可能造成女兒極大的反彈,父母應特別注意。
其實,有文靜拘謹的男孩,當然也有活潑好動的女孩。對這些女孩說:「妳的表現要像個女孩一樣才行!」、「在家不能安靜地玩嗎?」無異於霸凌。如今,父母應避免受既有的性別觀念束縛,扼殺了家中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
◎多嘗試各類動態遊戲
喜歡和男孩子玩在一起的女兒,個性較活潑好動。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與女兒一起進行中性的遊戲也是不錯的方法。例如,騎腳踏車或登山等,這類男女皆可從事的戶外活動。藉由動態運動,能有效學習領導統御與好勝心,也可獲得健康的身心理發展。找出女兒最感興趣的一項運動,反覆訓練,將有助於女兒培養信心與正向的生活態度。同時,這項運動也可成為激發女兒獨立自主的機會,降低女兒只想和男生玩在一起的傾向。
作者資料
丁玧瓊(Jung Yoon Kyung)
於南韓天主教大學大學教授心理學,並身兼親子教育書籍作家一職。經常站在心理學的觀點,為父母解答如何營造親子幸福生活的對話,以及在物質主義當道的世界,父母應如何以正確觀念教養下一代等問題,獲得極大的迴響。 本書撰寫的目的,乃是針對為教養活潑好動的兒子而吃盡苦頭的媽媽,以及因為動不動鬧脾氣的女兒而手足無措的爸爸;對兒子與女兒應採取不同的教養法,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然而兒子與女兒之間,確實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學經歷〕 於南韓首爾大學主修心理學,並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發展心理學博士學位,現任南韓天主教大學心理系教授。 著有《毀了孩子的危險稱讚》、《淬鍊孩子的話VS傷害孩子的話》、《玩具教養法的秘密》等,並以兒童心理專家參與南韓EBS「現場直播父母」、「學校是什麼東西?」、「Mother Shock」等節目製作。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