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商管書沒用?因為你沒有思辨!
怎樣和有成就的人學習「職場素養」?這個問題,我們也許可以和一位歷史教授請教。
台大歷史系有一位相當知名的呂世浩老師,他開設的「秦始皇」課程,成為世界名校共同經營線上課程平台Coursera上,第一門中文文史課程,一開課便引起巨大迴響,全世界選修人數超過四萬三千人。他也是TED×Taipei 講壇中,最受歡迎的講者之一。
呂老師認為,古代知識分子讀歷史,最終不是為了累積知識,是用來學習「判斷推理」。建議讀歷史的時候,一邊讀,一邊把自己還原到歷史的時空場景中,了解主人翁的處境,每到一個重要關口,就把後面的情節先蓋住,詢問自己:如果是我,我會如何因應?會有什麼樣的判斷和行動?
想過一遍之後,再讀後來的情節,並且比較:我和故事主人翁的行動是否一樣?如果不同,各是為什麼? 誰的方法比較好?
他的課程和演講,幫助許多人從中國古史中找到看待今日時局的智慧。
如果呂世浩老師的方法,可以將歷史轉化為今日的智慧,相似的方法其實同樣可以用在培養年輕人的「業界素養」。不知道你發現了嗎?要了解古代的社會,有歷史典籍;要了解現代的產業環境,身旁有唾手可得的商管書刊,其中記錄著今日人物的成敗歷程、探討實際企業的興衰始末,預示了我們的生活與世界變化的方向。如果我們套用呂老師的密訣:不斷蓋住故事後半段,思考自己的判斷,與主人翁對照,不也是一個極好的思考訓練?
就拿一篇商管雜誌人物報導為例吧:
﹤Uniqlo 最年輕店長林孟柔! 23 歲台灣女生管3億大店﹥。這篇簡單的故事,我們試著一段一段看,並且時時停下來思辨。
首先,林孟柔是清大畢業,經濟系、計量財務金融學系雙學位,但她畢業時,考慮進入優衣庫上班,父母都反對(也許是希望她去銀行)……。
好,停下。這是一個你我都可能遇到(過)的場景:該進入技術與知識門檻不高的服務業嗎? 該依大學科系的「相關產業」為就業目標嗎? 如果跳脫一般大學與科系對就業的慣常做法,有什麼好處或壞處? 站在林孟柔決策的當口,我們會做什麼選擇呢?想好之後繼續看:
最後,她還是選擇了這個看似「大材小用」的工作。即使如此,她在進公司當最基層職員時,遇到了大量的困難:衣服摺得笨拙, 所有基本細節都不清楚,因為疏忽讓顧客改錯衣服,全要由公司賠償。
好,停下。如果是你在這個處境,你會做什麼事情來突破困難? 或者你會束手無策, 辭職落跑?想好了嗎? 看看林孟柔是怎麼做的:
◎要求自己每天問一位資深員工一個問題,把答案一一抄下。
◎下班後在上床睡覺前要摺五十次衣服。
◎勤問,多小的問題都問,小到表格寬度, 和庫存量的預設值,什麼都問,不怕丟臉。
◎提出店鋪營運改善計畫,讓微風廣場站的顧客滿意度提升二十倍。
後來,林孟柔因為表現特別優異,快速升上店長後,再次遇到一連串困難:指正下屬時發生對立衝突、在面對長官和抱怨的顧客的時候,都有些手足無措。
再一次把下文蓋起來,要是你,怎麼辦? 想好了,再看她無怎麼做:
◎改變對資深員工的對談,不用自己的權威施壓,轉向共同目標:如何讓顧客更滿意。
◎面對顧客抱怨,絕不引用公司規定推卸責任,而是站在對方立場為對方解決問題。
◎因應和上司有時溝通不良,更加重書面溝通的比重,並全文中日對翻。
以呂世浩老師的方法為基礎,我們可以將那些強者、勝者的招術與心法步步拆解,化為自己的資產。
許多人都開始討論,實習對現在年輕人的重要性。其實,廣泛閱讀商管書刊也極有利於了解業界實況,可以補充實習的不足。
透過實習,適著用幾個月的時間在一個點深入體會與觀察;閱讀商管書刊,卻可能在一年之間,透過數百個案例與人物,了解各領域、產業、企業、專業形態的概況。
面貌,有助我們做務實的思考。商管書刊可以讓你看到特別優秀的人與企業工作的形態,有助我們「取法乎上」。如果我們將思辨心法用於研讀商管書刊,將能從那些優秀人物的經歷,學習因應、處事、判斷之道,並思考各產業未來的趨勢,以及自己的職業進展。
許多人愛讀歷史,但歷史記載的事件常是戰爭、國族之間對抗、君臣之間的心計……,這些事情,其實很難落在我們的身上。
反之,商管書刊中描述那些企業在商場中的競爭合作、主角與同事主管之間相處、產品設計開發的思維技巧……等我們日後進入職場,這些課題都會碰到,卻通常不會有人提點,大家都在一旁看你表現,判斷你的能耐。等這些課題發生了才琢磨思考,當然太晚了, 只憑自己有限的經驗和直覺,效益顯然有限, 聰明人知道,要閱讀商管書中的經驗,用思辨從中學習精華。
如果你怕日後低薪、被埋沒、遇到爛主管、爛公司,別遲疑,快展開你的商管思辨之旅吧。
找方向前請做功課!
「有些人覺得台灣年輕人不夠努力、太安逸懶散,所以這一代在世界上缺乏競爭力,你覺得是這樣的嗎?」我發問。
「其實,台灣年輕人的努力認真一點也沒有比別人少。但很可惜的是,年輕人常常還沒搞清楚該用什麼方式努力、朝什麼方向努力, 就跟隨各種誤解、臆測、成見,付出大量心力與時間,到最後發現努力無效,或是跑錯方向,那才是更嚴重的問題。」
什麼樣的誤解、臆測、成見?可否舉個例子?
Rosa 回答:「台灣許多父母都以為孩子投入時間在運動競賽,會荒廢課業、浪費時間。你知道嗎,在歐美一流企業的徵才思維裡,學生時代有運動社團的經驗,其實非常重要!」
認清工作現實,才能精準預備
鄭端儀,我們都叫她 Rosa,雖然年紀還很輕,但已經先後任職於跨國管顧 (貝恩)、投資銀行(摩根史坦利)、台灣科技業(做到大中華區域總監),在三十歲前做到包含獎金年收入破千萬,在國內外累積豐富的工作經驗。為了回饋那些幫助過她的人,她近五年投入大量的心力,協助台灣青年規畫職涯、建備各項工作上的能力,走向國際。
「台灣人都難以想像,如果要在歐美的企業覓職,甚至只是和客戶、供應商簽個合約, 對方都很可能會問及你的運動愛好。歐美非常看重運動員,也喜歡找熱愛運動的人一起共事。」Rosa 看我仍然不解,於是繼續解釋。
原來,歐美公司喜歡找愛運動員工,因為熱衷運動的人常有各種優良的特質:重視團隊合作、有榮譽感、有紀律與毅力。歐美的銀行希望員工熱愛運動,因為這樣的人健康情況良好,而且反應快速。歐美大公司找業務代表也重視運動,因為愛運動的人樂於接受挑戰,習慣面對失敗,面對壓力,而且在難以預測的變化中快速反應。
Rosa 從小學習跆拳道,參加過多次世界大賽得到獎項,她在工作後才發現,原來運動競賽的經驗對她的職涯有意想不到的幫助! 不知道這件事的台灣年輕人,在青少年時全力以赴拚成績、拚升學、拚研究,缺乏體育經歷, 在世界職場上就弱了一截。
即使在台灣本地找工作,Rosa 也看到許多年輕人因為誤解而吃虧的例子。
例如,投資銀行研究部門徵人,薪水開得很高,往往會吸引一大批優秀年輕人來應徵,一個個都有豐富的領導經驗、主持活動與籌辦專案的記錄。但是這樣的職位,需要的是細心、耐心、踏踏實實、按部就班,可以認真把每張報表,每個欄位數字做對的人。許多優秀的人才因此挫折碰壁。如果錄取了幾個特質不合適的人,他們過一、兩年也可能感覺「不受重視」、「工作無聊」、「沒發揮的舞台」而離職,公司訓練的成本付諸東流。
在 Rosa 眼中,「走到哪都適用的優秀」 這回事並不存在,年輕人本身的特質、願望,和他們找的工作缺乏適配,才是一個重大的問題。
為了要搶先到終點,許多人都在努力狂奔,但請先看清方向,免得跑到死都到不了希望到達的終點。
變化來到,大機會
究竟「職涯(career)」該長成什麼樣子,其實我們的想像需要不斷迭代更新。
如果今日還在「轉行」二字中讀到負面意涵,那是思想落後;認為一人一生只能有一種專長,讀什麼科系就只能做什麼樣的工作,則是人力資源思維上最大的錯謬。
在實際的專業界,我們看到大量的例子,無論是工作領域和大學科系不相同,或是職涯路程中轉彎換跑道,許多人不是「走投無路」逃走,而是挾著優勢迂迴進擊。
滄海桑田,所以今是昨非
在台灣,進入理工學院,往往意味著日後成為工程師,但台灣學生往往很晚才知道(甚至有些從來不曉得),其實讀工程是成為商業領袖的捷徑。據統計,美國前五百大企業,有三分之一的執行長都是工程背景。工程背景不僅讓這些人熟悉科技知識,同時,也讓人擅長分析與系統性思考。
僅管工程師有諸般長處,但若純粹只有工程師經歷,往往思考偏重技術、製程、成本等方面,忽略市場與使用者體驗。工程背景的人若想成為理想的CEO,往往要在某個時期歷經業務形態的工作洗禮。
愈是優秀的人,愈常南征北闖,為自己開拓新地界。他們將一個領域的知識和才能,帶到另一個領域發揮。因為他們和工作環境中的多數人不同,所以能發揮更高的價值。古人說得對:石頭要滾,才不會生苔!
最古早的思維,職涯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蹲在裡頭一輩子。後來,或許我們可以將職涯視為一條登山長路,只要走上了,跪著也要走完。再後來,也有人看出職涯其實是樹狀分枝,從一個起點,可以走向多種專業分類。
準備好:不務正業
現在,對愈來愈多人而言,職涯如同蛛網棋盤,我們可以在專業與專業之間平行橫躍,或是同時發展多個職涯路線,在同一個人身上進行多角化。例如,表演相關的事業:模特、主持、歌手、演員、導演⋯⋯不少人在這些身分間遊走,這早就不是奇聞。
一個台灣人還頗為熟悉的藝人吳尊,就更進了一步,他本身的演藝事業跨模特、演員、歌手,這不特別。特別的是,他從十七歲開始就成為創業家,經歷有起有伏的四次創業,現在仍然積極經營健身俱樂部。他當然不是特例。
港星古巨基,近年來比較少在台灣宣傳與發片,但他在香港一直是領袖級的藝人。他除了演藝事業中所有的角色已經做遍之外,他還是個設計師和漫畫家,都不是玩玩而已。他的漫畫(加小說)創作已經出版十二本,而他在設計師這個身分也極有成就,他曾受 Sony等公司邀請合作設計商品,得過專業獎項肯定,甚至還創辦服飾品牌: SOLO CELEB. 及HTDG,他在香港開了兩間門市,販售自己設計的服裝。
蜚聲世界文壇的作者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原來的頭銜是哲學家,但卻以小說家的身分成名,後來寫了一系列的書籍,以宗教、美學、哲學為切入點,探討人生難題。之後,他參與紀錄片製作、擔任策展人、撰寫專欄,用各種可能的形式,探討這個世界的生存之道。
今天,職涯已經不能被視為一條鐵軌。職涯是一座森林,是一片沙灘,是都市裡四通八達的街道巷弄,人人可以發明他的走法,看到獨特而精采的風光。
「不務正業」,在過去是一種指控:做工程師就該一輩子做工程師,其他的事不需要懂、也不該碰。但是在未來,「不務正業」將是一個讚美、甚至一種必需的特質,工程師可以懂美學,不妨學商業,關心生態更好,特色就是競爭力,以自我特質為核心的特色經營,就是職涯發展的指南方針。